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訓詁學》復習資料
導論一、什么是訓詁?訓”和“詁”原是解釋詞語的兩種不同法則?!坝枴?,許慎《說文解字》:“訓,說教也。”段注:“‘說教’者,說釋而教之”。明梅膺祚《字匯》:“訓,釋也。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詁”,《說文》:“詁,訓故言也。從言,古聲?!倍巫ⅲ骸坝柟恃哉?,說釋故言以人,是之謂詁?!蔽簭堃尽峨s字》:“詁者,古今之異言;訓者,謂字有意義也?!碧瓶追f達《毛詩·周南·關睢詁訓傳疏》:“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言》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言也?!夺層枴费孕蚊惨??!?“訓”、“詁”連用,就是解釋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xiàn)代的語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二、訓詁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黃侃先生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此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tǒng)與根源是也。”根據(jù)黃先生的闡述,綜合歷代學者的意見,我們可以這樣來說明訓詁學這門學科的性質: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語義為核心、用語言來解釋語言、并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的科學。它是兼包解釋、翻譯和其他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訓詁學的任務,是研究語言的訓釋方式,掌握其系統(tǒng)條貫,說明其表達情狀,進一步探求語言的發(fā)展規(guī)律、本原和演變,從而促進語言的豐富和發(fā)展。
三、由于時地變遷,人們閱讀古書有哪些障礙?(1)語音方面的變化。文字產(chǎn)生之初,相同聲符的形聲字,它的讀音當是相同的。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相同聲符的形聲字在周秦時的讀音已經(jīng)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韻)為聲符的“臺”“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個不同的音。(2)詞匯的變化。舊詞舊義的消失,如《詩·大雅·蕩》:“內(nèi)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泵珎鳎骸皧`,怒也?!薄稜栄拧め層H》:“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亂,蔡人欲立其出?!痹祝坠俏闹兄缸鞣换驈N下做事的奴隸,西周以來的典籍中很少見原始意義的用例,而引申成為“奴隸主家中掌管家務的總管”,“官吏的通稱。”方言與通行語的差別,《顏氏家訓·音辭》:“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以來,固常然矣。自《春秋》標齊言之傳,《離騷》目楚詞之經(jīng),此蓋其較明之初也?!比纭蹲髠鳌ば哪辍罚骸俺酥^乳,榖;謂虎;菸菟?!保?)語法的變化: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改進著,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規(guī)則,用新的規(guī)則充實起來?!奔坠俏臄?shù)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詞,數(shù)詞置于名詞前或后。如“獲麋八十八”。第二,名詞先行,加上與前一名詞相同的臨時量詞形成的數(shù)量結構?!扒及偾肌薄5谌?,名詞先行,加上一般數(shù)量結構馬十丙羅振玉《殷契續(xù)編》1027.4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兩種類型。如:田十田,方五十里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種類型成了數(shù)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馬四匹《尚書·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詩·魏風·伐檀》(4)文字方面第一、文字體勢的變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書→大篆→小篆→隸→楷第二、古今用字不同顧炎武《日知錄》,“《尚書》多言‘茲’,《論語》多言‘斯’,《大學》以后之書多言‘此’?!墩撜Z》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洞髮W》成于曾氏之門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結果,后人閱讀古籍有障礙四、試論述訓詁產(chǎn)生的原因。訓詁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古今語言發(fā)生了變化,人們閱讀古書時有些地方讀不懂,需要加以解釋。古代典籍是古時學者用當時的語言記錄中撰作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言的各要素總是在不斷地演變,有的因時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歷代口授耳聞,轉抄傳刻造成的種種訛誤,因此后人讀前人的書籍時,會碰到語言文字的障礙,產(chǎn)生隔閡,這就需要進行語言解釋,幫助人們克服語言障礙,以讀懂古代典籍。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卷十一《小學》:“蓋時有古今,猶地有南北、有東西,相隔遠則言語不通矣。時遠則有訓詁,地遠則有翻譯,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xiāng)鄰,有訓詁則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哉!”陳澧短短幾句話把訓詁產(chǎn)生的原因、訓詁的內(nèi)容、訓詁的作用闡述得很明白了。
劉師培《中國文學教科書》第三十二課:“言語之遷變有數(shù)端,有隨時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須以今語釋古語,有隨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須以雅言釋方言;通俗之文與文言之文有別,則書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编嶉哉f:“古人之言,所以難明者,非為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為書之事物難明也;非為古人之文言難明也,實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難明也。”(《通志·藝文略》)朱熹說:“當時百姓都曉得者,有今時老師宿孺之所不曉?!?《語類》七十八)戴震曰:“蓋士生三古后,樹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視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無以異:昔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jīng)學大師轉相講授仍留疑義,則時為之也?!庇纱丝芍谏鐣粩喟l(fā)展的歷史進程中語言文字內(nèi)部的要素——文字、詞匯、語音、語法等也起了變化,語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風俗習慣、典章制度等也發(fā)生重大變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語言到了后代甚至連專家學者也弄不懂,產(chǎn)生了對訓詁的需要,而為閱讀古書掃除障礙的工作——訓詁應時而生。訓詁的興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語言原因外,還有社會其他學科的推動,那就是春秋時期孔子的正名和諸子百家的名學。春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動蕩學術思想大解放的時期。西周末年以來,《禮崩樂壞》。社會上,尤其是社會政治方面,出現(xiàn)許多名存實變,名存實亡的現(xiàn)象。孔子大為不滿,于是提出“正名”的主張。正名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名實問題亦即名稱(或概括)與實際事物關系問題的長期爭論??鬃拥恼摚衅湔文康?,那就是要正名分,興禮樂,修明政治;同時他也提出了準確地用詞和釋詞的問題。他說:“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春秋》,措辭精嚴,常以一字褒富有微言大義,一字一詞也不輕用。他的后學《公羊高》、《谷梁赤》為探求“春秋筆法”的用意,而考詞義,析句法,因此,胡適先生說:“孔子的‘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一句話,實是一切訓詁書的根本體現(xiàn)。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氣味!”由于孔子學問之博,門徒之盛,“正名”成為當時重要的社會思潮之一。他的“正名”里所包括了“正名分”的思想傾向,掀起了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長期的“名實”之爭,以致于產(chǎn)生了一個影響的學科。這就是名學。名學研究的內(nèi)容是名實關系,概念、判斷、推進等邏輯和哲學問題?!懊敝浮稗o”、“概念”,實指客觀事物,必然要涉及到語言與性質、發(fā)展,詞義及意義關系等一系列語言學理論和方法論的重大問題。戰(zhàn)國諸子在探索哲學奧秘的同時,也叩開了語言學的大門。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語言的古今方俗變化決定了訓詁的需要,是訓詁所緣起的直接原因。孔子的“正名”諸子的名字研究“名”與“實”的關系,研究釋名的方法,促使了語言理論的產(chǎn)生,極大地推動了訓詁的發(fā)展,當是訓詁產(chǎn)生的重要間接原因。五、訓詁學與語言學是什么樣的關系?洪誠先生說:“訓詁學是為閱讀古代書面語服務的一門學科。閱讀古書,必須綜合運用文字、詞匯、語音、語法、修辭、邏輯、篇章結構等知識,因此訓詁學與研究漢語的文字詞匯、語音語法、修辭等各門學科均有密切的關系?!睆堄姥浴队栐b學簡論》:“按照近代科學系統(tǒng)來說,訓詁學可以說是語言學(philology)的一個部分,是主要從語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它跟語文學的各個部門(如文字學、校勘學)和語言學(Linguistics)的各個分科(如詞匯學、音韻學、語法學、修辭學)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學(如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它需要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達到自己的研究目的?!?華中工學院,1985年,20頁)同時,訓詁學的發(fā)展也必然促進這些分支學科的發(fā)展。六、訓詁學與語言學的關系怎樣?訓詁學與語義學關系至為密切。訓詁學是以語義為核心的,解釋古書中的字和詞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內(nèi)容。文字、音韻、語法修辭等知識的運用,也是服務于解釋語義這一基本目的的。語義學是研究詞語的意義的一門學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對象相同,因此,現(xiàn)當代語言學家一致認為二者關系緊密。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訓詁學大致相當于古漢語語義學,或者大致相當于古漢語語義學,早在一九四七年王力先生說:“語言學也可以分三個部門,第一是語音之學,第二是語法之學,第三是語義之學。這樣,我們所謂語義學的范圍,大致也和舊說的訓詁學相當。近年來,王力先生的弟子們明確宣稱:訓詁學就是語義學?!饼R佩瑢說:“訓詁學既是探求古代語言的意義,研究語音和語義間的種種關系的唯一學科,它就應當是歷史語言學全體中的一環(huán)。這樣,訓詁學也可以叫做‘古語義學’”。(<<訓詁學概論>>P1)陸宗達先生說:“。傳統(tǒng)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色彩、詞的產(chǎn)生和變化。”陸宗達、王寧先生對訓詁學解釋說:“對象:古代文獻語言及用語言解釋語言的注釋書,訓詁專書;任務:研究古代漢語的形式(形、音)與內(nèi)容(義)結合的規(guī)律以及詞義本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目的:準確地探目的:準確地探求和詮釋古代文獻的詞義所以,它實際上就是古漢語詞義學,如果把它的研究對象范圍擴大到各個時期的漢語,包括現(xiàn)代方言口語的詞義,就產(chǎn)生漢語詞義學??梢娪栐b學就是科學的漢語詞義學的前身?!?陸宗達、毛寧《訓詁方法論》第5頁)近年來,王寧先生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它認為訓詁學的前途就是語義學,訓詁學的生命力,維系在建立漢語語義學的需要上。如果訓詁學不去這樣做,不運用自己有用的材料去總結語義規(guī)律,從而發(fā)展出一門與語音學、語法學并立的歷史語義規(guī)律,從而發(fā)展出一門與語音學、語法學并立的歷史語義學來,而是固守的作為釋讀技藝或經(jīng)驗的原來面貌,那么,它便無法在語言科學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永遠無法與現(xiàn)代語言學銜接,而只能是一個學術史上的概念。(王寧《訓詁學原理》P9)。另有一些學者注意到訓詁學的實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洪誠先生說:“訓詁學和詞義學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卻不等于詞義學,詞義學是研究詞的性質、結構及其演變規(guī)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記號,不包括句。訓詁學不但要了解詞義,還要講明句義。”殷孟倫先生說:“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它是以語義為核心,用語言解釋語言而正確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科學,因此它是兼有解釋、翻譯(對應)和關涉到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性學科?!薄皯撟⒁獾氖?,訓詁學是雖然以語義為核心,但不限于語義的范圍。因此,訓詁學并不等于西方的語義學。”我們認為,訓詁學與語義學的研究對象并不等同,訓詁學經(jīng)要涉及到語義的語法結構、篇章大意和修辭手段的,而語義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詞的涵義及其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等,因此,訓詁學不能說成就是訓詁學,但訓詁學與語義學密切相關,訓詁學是以解釋詞義為核心任務,語義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詞的涵義。訓詁學為語義學雖不相當,但說明了釋詞在訓詁學的何等重要的地位,支持后一種觀點的人稍多一些,上述兩種觀點雖然相對立,但卻認為訓詁學與詞義學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七、學習訓詁學為什么必須懂音韻學?“可以說不懂音韻學是無法進行訓詁。訓詁是解釋古代典籍中的語言的,它的內(nèi)容是意義,它的形式是聲音,語言的意義同源。詞義的發(fā)展變化、詞語的孽乳派生,文字的通用假借從本質上是依托于聲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所以,解決音的問題,是求索詞義的前提。但語音是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化的。詞語變化以后,派生詞的語音可能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同根詞之間因此便不再同音。文字借用后,也可能因為聲音的演變而使借字與本字不再同音,或因音變而產(chǎn)生同字異讀異義的現(xiàn)象。這些音變都與探求語義有直接關系,可以稱作訓詁音變。訓詁音變是有一定規(guī)律而不是雜亂無章的。通過聲音探求詞義時,必須不斷總結訓詁音變的規(guī)律,找到聲音變化的軌跡,而是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借助音韻學的研究成果?!标懽谶_、王寧先生在這里明確指出了音韻學對訓詁學的重要輔助作用,因語音和語義的密切關系,使得我們可以根據(jù)聲音來探求語義。但語音是發(fā)展變化的,古今語音差別較大,對于聲義相通的字,應該按作品寫作時代的聲音來考察。因此,要掌握音韻學知識,要運用音韻學研究成果來訓釋古義。通過語音聯(lián)系來破除假借字,探求本字。古書中的假借字,既是個文字和詞匯的問題,也是個重要的語音問題,假借的條件是讀音相同相近。假借現(xiàn)象在今天看來是不正常、不規(guī)范,好象寫別字,但在上古卻是允許的。所以先秦兩漢的作品,假借現(xiàn)象便很普遍。例如《詩經(jīng)·魏風·碩鼠》一篇很簡短,就有四三處假借: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柏灐鼻迦苏J為是“宦”的借字,宦:侍奉,后來認為是“豢”的借字,卷:喂養(yǎng)。貫古屬無部母平聲。匣母元部去聲,音近假借。女,通“汝”第二人稱代詞,“女”泥母,魚部,上聲,“汝”日母,魚部,上聲?!澳唷薄叭铡痹谏瞎磐瑢俦巧嘁?,只是發(fā)音部位略有不同,二者古音十分相近,音近假借。②逝將去女,適彼樂土?!笆拧蓖ā笆摹笔前l(fā)誓的意思。和它的本義“離去”或引申義“死亡”毫無關系,二者古音卻是禪母,月部,入聲,音同假借。③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直”是“職”的借字,職,引申為“所”,《管子·版注釋》“得春職”即“得其所”,《漢書·宣帝紀》“毋令失職”即“毋令失所’,因此“直”在這里與“所”同義?!爸薄?、“職”古音都是章母,職部,入聲,音同假借。假借的條件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先秦兩漢古書的假借自然是根據(jù)上古的讀音,所以我們只有學點古音,才能識別假借字。音韻學給訓詁的貢獻除了上述所言的幫助我們認識文字通假以闡明詞義,探尋同源詞以溝通詞義外,還可讓我們了解古今語的傳承關系。系聯(lián)古今不同的用字。古今語的傳承也是以聲音為線索的。如《伐檀》:“河水清且漣猗。”《說文》:“瀾,太波為之,漣,瀾或從連.”段玉裁注:“古闌,漣同字,后人用乃別為異字異義同音。八、試論述訓詁學與語法學的關系訓詁學與語法也有密切關系。“訓詁學家必須具有文法觀念,才能把許多疑義的字句解釋得怡然煥然,才能把前代許多增字為釋的弊病和結蘜難通的解釋掃除廓清。”(張世祿《訓詁學與文法學》,載《中國文法載革新論叢》第171頁,1958年,中華書局)楊樹達《詞論·序例》:“凡讀書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訓詁,二曰通文法”。在我國,語法觀念產(chǎn)生很早,但獨立地系統(tǒng)地進行研究卻很遲.早在先秦,語法觀念與訓詁學同時從名學研究中萌發(fā)。如《墨子·經(jīng)說上》分析“且”字的語法作用,秦代就伴隨著訓詁學而發(fā)展,語法問題探討包含在訓詁之中,訓詁學家們在解釋詞義時常常從語法的角度分析詞的具體意義。例如《公羊》、《谷粱》二傳就已經(jīng)能從語法的觀點上說明內(nèi)動詞、外動詞、主動詞、被動詞,以及詞序在前在后各種不同的語法意義。西漢時又出現(xiàn)了虛辭的概念。如西漢毛亨把“且”一類字稱為“辭”,隨后人們對虛辭認識越來越深入,東漢鄭玄改稱“語助”,到唐代孔穎達把字分為“虛字實字”,并且開始使用“語法”一詞。到了清代,語法已成為訓詁的重要內(nèi)容,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是利用前人的構詞法和句法研究的成果來解決古書疑難詞義的問題。訓詁學與語法學不同,訓詁學研究語法,既不是研究某一時期的語法結構也不是研究語法結構的發(fā)展變化,而是借助語法知識疏通文意,以便人們讀通古書。九、訓詁學和修辭學的關系。訓詁學與修辭學聯(lián)系也十分緊密,古代書面語言作品,總是在在表達準確的前提下運用多種修辭手段,使文章簡約、含蓄、生動鮮明,以增強文章的說明力和感染力,訓詁要講明文意,必然要借助說明各種修辭手段來研究古書辭例。古書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很多,如互文、對文、倒文、變文等。訓詁學家要通過詞面的意義挖掘其中蘊含的文意。以互文為例,所謂互文就是兩種事物在意境上或上下文中互相體現(xiàn)、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它是古書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起到使語意含蓄精練,擴大詞句內(nèi)容的作用,漢儒解經(jīng)已經(jīng)注意到這種現(xiàn)象,鄭玄稱之為“互相備”、“互言”等。如《禮記·祭統(tǒng)》:王后蠶于北郊,以人純服;夫人蠶于北郊,以共冕服?!编嵭ⅲ杭兎?,亦冕服也,互言之爾。純以見繒色,冕以著祭服。”純服和冕服都是祭祀用的禮服,二者分開來說,是互文的關系,這句話的意思是:王后和諸夫人都要親蠶于北郊,以供給祭祀用的禮服。(略)以上幾個例子,都是在詩文中使用互文見義這種表現(xiàn)方法,使文字簡煉而意義完備,我們有懂得這種方法,才能正確而完整地理解文詞的的含意,提高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能力。正因于訓詁與修辭如此密切的關系,古代的訓詁學家也往往以修辭角度來解決古書的疑義問題,如汪中著《述學》,俞榆著《古書》疑義古書舉例》:又有舉小名以代大名者。《詩·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三秋即歲也。歲有四時而獨言秋,是舉小名以代大名也。《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二學書,三冬文史足用?!比嗉慈龤q也。學書三歲而足用,故下云:“十五學擊劍”。注者不知其舉小名以代大名,乃泥冬字為說云:“貪子冬日,乃得學書?!笔渲家印?、訓詁學與文字學的關系訓詁學要以文字為輔翼。訓詁學與文字學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解釋,相互依存的。了解漢字形體結構,古今字形的變化和古今用字的不同,對閱讀古書至關重要。文字雖然只是語言的記錄符號,但由于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原始漢字都是根據(jù)詞義,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造出來的。所以一部分漢字可以根據(jù)字形推求字義。如:(斗)《說文》:“十升也。有柄,象形?!币唷墩f文》:“人之臂亦也,以大,象兩亦之形?!?盥)《說文》:“澡手也。從臼水臨皿也。”形聲字一半表形,一半表音,形符表示字義類屬,在表達詞義方面,雖然不夠具體明晰,但它卻標示詞義類屬,劃定詞義的范圍,啟示思考方向,有助于判斷詞義。如“頁”,象頭形,凡是從頁的字都和頭的部位或頭頃,頭不正。煩,熱頭痛,順,低頭順從。頑,渾頭渾腦。形聲字的聲符也有的與詞義有關。宋代王圣美所謂的“右文說”,清代段玉裁提出了“諧聲之偏旁多與字義相通”的論斷,他們都主張聲符尋求字義,而文字的整體古今又有很大變化。比較接近造字原形的甲、金、籀、篆,已有筆意(即指字形中反映的詞義)和筆勢(即字形歷此必須具有文字學的常識,找出字形發(fā)展變化的線索,才能準確地以形說義。由此可知,訓詁學推求本義,需要文字學的幫助。
十一、訓詁學課程要達到什么教學目的?本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以下幾種能力:(1)獨立地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當是時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其中的“怨女”的“怨”字,乃蘊積之意,不可誤解。通“蘊”?!缎滦颉るs事》:“后宮多幽女者,下民多曠?!薄盾髯印ぐЧ贰案挥刑煜露鵁o怨財”,楊倞注:“怨讀為蘊,言雖富有天下而無蘊蓄私財也。”(2)較好地解決中學語文課本中古典作品的語言文字方面問題的能力劉基《賣柑者言》“而獨不足子所乎?”“所”字不同教材和文選注解釋不同。應當“意”講。楊樹達《古書疑義舉例續(xù)補》《“所”作“意”義用例》例證甚多。《漢書·佞幸董賢傳》云:“上有酒所,從容視賢笑,曰:‘吾欲法堯禪舜何如?’”王先謙《補注》:“酒所”為“酒意”也。(3)結合中學語文教學初步開展?jié)h語歷史詞義研究和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的能力。如《陳涉世家》:“茍富貴,無相忘”的“無相忘”由于有人譯為“咱們互相不要忘記”,它應為“我不會忘記你”,“相”為偏指性副詞。
訓詁的內(nèi)容一、訓詁工作包括哪些內(nèi)容?(一)注音。即給古籍中的生僻字詞注音。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來有四種:A﹑描寫法。直接描述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B﹑“讀若”法?!白x若”法是以某字的讀音為標準,指示人們照這個字的音去讀即可知其音的方法。C、直音法。以同音字來注音的方法。D﹑反切注音法。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二)釋義。包括A﹑訓釋詞義。詞是句子組成的基本單位,要懂得句子的意義,首先要了解詞的意義。因此準確的解釋詞義,就成了訓詁的重要內(nèi)容。B﹑釋句。大致有下面幾種情況:(1)翻譯。這又分為兩類:a直譯:直譯指譯文與正文詞義大致相應,語法結構基本相當?shù)姆g。b意譯:不拘正文和語法結構的翻譯。(2)串講:就是把句意連貫起來,作概括的講述。它可以針對一個句子,也可以針對一群句子。c點明含意。點明含意,指不解釋句子的字面意義,只是指明句子內(nèi)容的實質,即所謂“言外之意”。(3)闡述章旨。章旨,指詩文篇章大旨。(4)、釋成語典故。a解釋成語。古籍中的成語,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語句,也有不知來源的古語,也有流傳的諺語、俗語和格言。歷代訓詁學家或解釋其來源,或解釋其意義,或解釋其引用者的用意等。B解釋典故。其中包括兩項內(nèi)容:解釋某些詩文中隱含的故事;指出詩文中某些典故的出處。(三)說明語法修辭和分析句讀。為了準確解釋詞義和文義,訓詁工作還常解釋相關的內(nèi)容,包括一解釋語法a、解釋詞語的順序b、解釋介詞與賓語的位置c、解釋否定句賓語的位置d、解釋押韻倒語二、講解修辭a、指明比喻b、指明替代c、指明避忌d、指出雙關三、分析句讀。分析句讀,就是給古書斷句標點。
二、古代有幾種注音方法?舉例說明。(1)描寫法。直接描述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如:A橫口踧口(《釋名·釋天》):風,兗、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風,踧口開唇推氣言之。B長言短言《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何休注:“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p>
C內(nèi)而深、外而淺《公羊傳·宣公八年》:“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漢·何休注:“言‘乃’者,內(nèi)而深;言‘而’者,外而淺?!薄洞呵铩肤斝四辍坝瓴豢嗽?,庚寅,日中而克葬?!薄洞呵铩肤敹ü迥辏骸坝瓴豢嗽幔煳?,日下側乃克葬?!?/p>
(2)“讀若”、“讀如”法。“讀若”法是以某字的讀音為標準,指示人們照這個字的音去讀即可知其音的方法。如:《說文》“莠,禾粟下生莠。從艸,秀聲。讀若酉。”《詩·鄭風·大叔于田》鄭箋:“忌,讀如‘彼己之子’之己?!?3)直音法。以同音字來注音的方法。如:《尚書·秦誓》:“番番良士”,陸德明《釋文》:“番音波”?!蹲髠髻夜哪辍罚捍斡陉€。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陘,音‘邢’?!?4)反切用兩個漢字注出另一個漢字的讀音?!稄V韻》:中,陟弓切。原,愚袁切。《廣韻》:東,德紅切?!稄V韻》:堯,五聊切。三、什么是反切?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有時單稱反或切,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一種注音方法。例如,《廣韻》“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處的反切均出自《廣韻》),就是用“都宗”為“冬”注音。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后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岸笔潜蛔⒁糇?,所以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四、為什么說解釋詞義是訓詁的核心工作?詞是句子組成的基本單位,要懂得句子的意義,首先要了解詞的意義。因此準確的解釋詞義,就成了訓詁的重要內(nèi)容。黃侃:“訓詁之事,在解明字義。”五、古書注釋中釋句的方法有幾種?(一)翻譯1、直譯。直譯指譯文與正文詞義大致相應,語法結構基本相當?shù)姆g。如:《詩·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楚?”毛傳:“激揚之水,可謂不能流漂束楚乎?”2、意譯。不拘正文和語法結構的翻譯。《詩·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泵珎鳎骸笆m堅,尚可轉;席雖平,尚可卷?!?二)串講。就是把句意連貫起來,作概括的講述。它可以針對一個句子,也可以針對一群句子。如:《詩·周南·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言后妃有關睢之德,是幽閑貞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三)點明含意指不解釋句子的字面意義,只是指明句子內(nèi)容的實質,即所謂“言外之意?!薄对姟ば⊙拧ば⊥稹贰皯?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编嵐{:“衰亂之世,賢人君子雖無罪猶恐懼?!?/p>
六、古書中常見的省略類型1、蒙上省《左傳·定公四年》:“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因下省《詩·豳風·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因疏略而省《論語·鄉(xiāng)黨》:“沽酒市脯不食。”應為“沽酒不飲”《左傳·襄公二年》:“齊侯伐萊,萊人使正輿子賂夙沙衛(wèi)以索馬牛,皆百匹,齊師乃還。”應為“馬百匹,牛百頭?!逼摺⒐艜淖⑨寣ξ覀兘裉扉喿x古籍有什么意義古書的注釋對我們今天閱讀古籍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時代的遠隔,語言的變遷,文字的異形,行文的變化,許多古籍,我們?nèi)绻灰揽抗抛ⅲ筒荒芸炊?。古注可幫助我們:?)了解字詞句意。如《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何晏集解:“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酰C)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yè),所以為說懌?!蓖ㄟ^古注,我們就懂得了“學”、“時”、“說”的含義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全句含義。(2)了解全章大意。如《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笔柙疲骸按苏卵酝跽呷蔚?,霸者兼力,力服心服,優(yōu)劣不同也?!保?)了解讀音。如《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薄夺尩溽屛摹罚骸皭簮?,上烏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4)了解典故。如揚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縛而相,或釋褐而傅?!崩钌谱ⅲ骸啊蹲笫蟼鳌吩唬骸R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仇也,請受而甘心焉?!蹦藲⒆蛹m于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脫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惫珡闹??!赌印吩唬骸嫡f被褐帶索,庸筑傅巖。武丁得之,舉以為三公’?!崩钌谱⒄f明了原文典故的出處。(5)了解古籍版本及??鼻闆r。如阮元為《十三經(jīng)注疏》所作的《校勘記》,比較各種版本,除校正正文的錯誤外,還校正了許多注疏中的錯誤。此外,古注還有闡明哲理、劃斷詮意、說明語法、介紹修辭等等情況,對今人閱讀皆有啟發(fā)。
八、怎樣利用古注參閱古注,除了掌握它的基本體例,明瞭它的解釋內(nèi)容,懂得它的術語用法之外,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批判吸收閱讀古書,參閱古注是必要的。但是,對古注的內(nèi)容我們應當采取分析的態(tài)度,在善于汲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因為古注都產(chǎn)生于漫長的封建社會,作注的人不可避免要受到他們所處歷史時代的局限,注解的內(nèi)容自然會有宣揚封建思想和唯心主義的地方,甚至嚴重歪曲原書思想內(nèi)容也在所難免,所以我們不能一概相信,全盤接收。例如《七月》中的“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這一句,本是描寫農(nóng)奴女孩人身不自由,唯恐被奴隸主貴族之子掠走的悲懼心情,但《毛傳》卻解釋說:“傷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殆,始。及,與也。豳公子躬率其民,同時出,同時歸也?!边@顯然是美化了“豳公子”,歪曲了詩篇的本意?!对娊?jīng)》古注以毛傳為最清醇,尚有可批判之處(《毛傳》小序尤其如此),參閱其他古注,自然更應精審辨擇。(二)正確取舍古注對于詞義的解釋,大多是可取的,但誤解之處也往往有之,我們同樣要正確取舍。如《七月》“殆及公子同歸”中的“殆”字,本來是唯恐、只怕的意思,它是表現(xiàn)“女心傷悲”的疑懼之情的一個詞語,《毛傳》卻把它解釋為“始”,曲解了詞義。又如“春日載陽”的“載”字,鄭玄認為是“則”的借字,其實它是“才”的借字,是始的意思。像這種不正確的解釋我們就不能取用。古代的注解家,有的取舍無方,往往把異家別說牽附在一起,如魏代王弼注《周易》,梁代皇侃注《論語》,便有這種現(xiàn)象。有的又固執(zhí)保守,泥于師法,明明解釋錯了,也不敢承認和改正,如漢、唐人的經(jīng)書注疏就不免這種弊病。對于這兩種傾向,我們都要注意分辨,予以揚棄。此外,還有一些注解家喜歡旁徵博引,考證繁瑣,或侈談義理,流于空疏,這些我們都應當注意,不要陷入到里面。(三)聯(lián)系正文參閱古注,自始至終都要緊密聯(lián)系正文。聯(lián)系正文閱讀注文,通過注文理解正文,相互推求,彼此印證,才能理解正確,體會深刻。(四)融會貫通一篇文章的注解雖然有不同的內(nèi)容,但有時往往有互相包容的關系;雖然分散成多處,卻彼此不無聯(lián)系。因此,我們閱讀古注,不應割裂孤立地看問題,應該把注文看成一個整體,要善于融會貫通,舉一隅而反其三。
訓詁的運用一、訓詁學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一)指導中學語文教學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字義、詞義,它跟講授中學文言文的關系十分密切。1、幫助準確解釋古書的詞義(1)《觸龍說趙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少,副詞,稍稍。益,副詞,更加。”(王力《古代漢語》)“稍微更加喜歡吃點東西?!保ā豆糯⑽倪x》)“益”在這里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楊樹達《詞詮》卷七:“益,副詞。稍,漸也?!保?)《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笔>帯吨袊糯膶W作品選》:“聲聲思,一聲聲都含有哀怨的情思?!薄八肌痹诖水敗氨敝v?!对姟ご笮颉罚骸巴鰢舭б运迹涿窭??!薄段倪x》卷19張華《勵志》詩:“吉士思秋”,李善注:“思,悲也?!薄痘茨献印た姺Q篇》:“春女思,秋士悲?!?/p>
2、幫助取舍進行決斷在遇到眾說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決斷,以決定取舍,避免盲從。如:《詩·小雅·北山》:“旅力方剛,經(jīng)營四方?!泵珎鳎骸奥?,眾也?!敝祆洹对娂瘋鳌贰奥门c膂同”。清代陳奐、胡承王共、王念孫、段玉裁都維持毛說,章太炎力主朱說。認為“旅力”即“體力”。指詩作者周大夫一人之力。應取后說。
3、幫助彌補注本的不足。對于古文選本當注而未注之處,訓詁知識可以使我們敏銳地察覺,并且經(jīng)過研究,覓得正確答案。如:《屈原列傳》:“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恒,未嘗不呼父母也。”課文無注。此應作疲倦講?!稄V雅·釋詁》:“疲,憊,極也?!?/p>
4、幫助糾正誤注。課本或某些古文選本如有誤注之處,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錯誤,并加以匡正。如:《屈原列傳》:“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备咧械谒膬裕骸耙馑际牵^沒有受塵世的滋濁垢污?!鲍@字在此是辱的意思,《廣雅》:“獲,辱?!?/p>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訓詁學是解釋古代書面語言并進一步闡明為什么可以這樣解釋的一門學問。如:《左傳》:“齊師敗績?!倍蓬A注:“師徒撓敗,若沮岸崩山,喪其功績,故曰敗績?!闭`。古文“績”與籀文“跡”同形。敗績即車轍亂了
(二)指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不外乎對古籍進行???、標點、注釋、翻譯,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訓詁知識。1、訓詁與??蓖ㄐ?笔切Wx古籍的先決條件。(1)《讀書雜志·戰(zhàn)國策雜志》“觸龍”,“觸龍言愿見太后”,龍言古作詟,王念孫憑訓詁知識,發(fā)現(xiàn)古書的錯誤。
2、訓詁與標點正確理解古書的文意,是對古書進行斷句和標點的前提,而要正確地理解古書的文意,必須通訓詁。如:《三國志·魏書·華佗傳》:“復與兩錢散,成得藥,去五、六歲?!庇械恼`斷為“成得藥去。五、六歲,……”此不明去有藏義。
3、訓詁與注釋《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古人有云: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蔽幕俊都t樓夢》校訂出版小組注:“百足之蟲,指馬陸、蜈蚣一類節(jié)肢動物。這類動物被截成幾段后仍會活動,故稱死而不僵?!边@是訓僵字為僵死、僵硬之僵,實誤。此僵字實為倒下之義。
4、訓詁與翻譯近代學者嚴復論翻譯,有信、達、雅之說。翻譯古文亦然。信、達、雅三者之中,信字居首,信即正確、準確之意。而要準確地翻譯古文,必須通訓詁。換言之,如果缺乏訓詁的修養(yǎng)或無視訓詁的基本法則,則其譯文必不會準確。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庇腥俗g作:“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習慣……”,與原文大相徑庭。
(三)指導辭書編纂1、參照體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首先,許多訓詁專書創(chuàng)造了字典、詞典的編纂體例。如《爾雅》創(chuàng)造了同義詞詞典和義類詞典的編纂體例?!墩f文解字》首創(chuàng)了部首編排方法。其次字典、詞典釋義,要借鑒和運用訓詁的條例和方法。字詞典的字、詞的義項,排列出次序,也需要訓詁和訓詁學的知識。對字、詞義項的建立和解釋的準確,也需合理利用前人的研究。2、糾正舊辭書在釋義上的謬誤。掌握了一定的訓詁學知識,懂得了訓詁的條例和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和糾正字典辭書在釋義上的個別失誤。如:臺灣《中文大辭典》:“摘索,索取也?!辈⑴e唐韓偓《清興》詩為證:“陰沉天氣連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擁鼻繞廊吟看雨,不知遺卻竹皮冠?!闭骷词挆l冷落之意。楊萬里詩:“更覺梅枝殊摘索”。3、考索和補充被漏略了的義項。訓詁學是研究字、詞義的學問,它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辭書編纂提供豐富的資料,從而使辭書不致將應列的義項漏略掉;已經(jīng)漏略掉的,還可以在重新訂時加以補充。如“真”在舊《辭?!分辛辛宋鍌€義項:①真實,真誠。②本原;自身。③官職。④指“真書”。⑤姓。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義項應予以補充:即形象、容貌之義。
二、舉例說明古文注釋的方法。(1)仔細研究原文注釋古文,首先要仔細研究原文,了解作者的思想寫作的背景,這樣便于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做到注釋準確。如,段成式《酉陽雜俎》:“大歷中,太原偷馬賊誣一王孝廉同情,拷掠旬日,苦極強首?!蓖椋竿税盖?。(2)利用已有的注釋從漢代注經(jīng)開始,以后歷代學者對一些古書進行了注釋。這些注釋對我們閱讀和重新注釋古文是有幫助的,我們應該合理利用。如,揚雄《法言·序篇》:“蠢迪撿押”。晉人李軌注:“蠢,動也。迪,道也。撿押,猶隱括也。言君子舉動則當?shù)敢?guī)矩?!保?)善于利用工具書《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篇》:“今民求官爵,皆不以農(nóng)戰(zhàn),而以巧言虛道,此謂勞民。”勞,查《辭海》、《辭源》、《康熙字典》都沒恰切可取的解釋。《經(jīng)籍纂詁》:“勞,懶也?!蔽奶煜椤赌钆珛伞んA中言別友人》:“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情憑誰雪?”“銅雀春情”見《鄴都故事》。“金人秋淚”見《佩文韻府》。三、古文翻譯的方式、方法有哪些?古書翻譯的方式有直譯、意譯兩種。(1)直譯《史記·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有血統(tǒng)嗎?”(2)、意譯《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復、三代的制度不相襲用,各用各的方法治國,這并不是他們故意違背前代的做法,而是因為時代變了。)”翻譯中對詞語的處理方法:a、沿用。是指在翻譯中原文的某些詞語仍可采用,不必變動。b、擴充。是指在多數(shù)情況下,要把古單音節(jié)詞變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c、增補古代漢語的句子省略成分較多,翻譯是需把省略的成分增補出來。d、替換指在翻譯時,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通行的詞語替換古文中的難懂詞語。e、刪除指古詞語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可省略不譯。f、調整指在翻譯中,遇到古今漢語的詞序不同部分,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調整過來。
訓詁的體式一、解釋下列名詞(1)訓詁體式:訓詁的體制和形式。包括隨文釋義的注疏、文獻正文里的訓詁、通釋語義的專著和考訂書中的訓詁。(2)文獻正文里的訓詁:古代文獻中由文獻撰寫者本人作出的隨文釋義的訓詁材料。在甲骨刻辭中就已出現(xiàn)。陸宗達:《訓詁簡論》:“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詮釋文字,實際就是訓詁方法的開端。”如《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p>
(3)傳:《說文》:“傳。遽也。”《爾雅·釋言》:驲(ri)遽,傳也?!苯运赃_急速之事。引申之凡由此達彼皆曰傳。又引申之,遞達古今之言語亦謂之傳。解釋古今之言語亦謂之傳。如《春秋》有“三傳”,《詩》有《毛詩故訓傳》、《韓詩內(nèi)外傳》等。(4)說?!墩f文》:“說,說解也?!奔凑f明解釋之意。引申為用以說解的詞語。如:《墨子》有《經(jīng)說上》、《經(jīng)說下》?!俄n非子》有《內(nèi)儲說》、《外儲說》等。(5)解。《說文》:“解,判也。”解的本義就是分解、分析。訓詁就是分析語義,所以也叫解。《管子》有《牧民解》、《形勢解》?!俄n非子》有《解老篇》等。(4)箋?!墩f文》:“箋,表識書也?!奔唇o書表明其意,記識其事。注書叫箋,從鄭玄開始。它的特點是既解釋經(jīng)義又解釋注義。(6)注?!墩f文》:“注,灌也。”注書也叫注。賈公彥云:“注者,注義于經(jīng)下,若水之注物?!倍喂靡嘣疲骸白⒅普?,引之有所適也。故解經(jīng)以明其義曰注”。(7)釋。《說文》:“釋,解也?!薄稜栄拧方忉尮沤癞愌院头剿资庹Z及事物名稱都叫“釋”。后世注書稱釋的很多。如:李充的《論語釋》、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等。(8)詮?!墩f文》:“詮,具也?!奔淳哒f事理之意?!痘茨献印酚小对徰云?。后世注書叫詮。如;唐李翱的《易詮》,楊樹達的《詞詮》。(9)疏?!墩f文》:“疏,通也。”注解叫疏,大概兼取疏通與疏記之意。實際上是指引為古書舊注所作的闡釋或進一步發(fā)揮的文字。(10)義疏。義疏即疏通其義的意思?!端鍟そ?jīng)籍書》所載六朝的義疏很多。流傳到今天的只有《論語義疏》。清郝懿行有《爾雅義疏》。(11)音義。辨音的書叫音,釋義的書叫義。合起來叫音義。音義本以辨音釋義為本,但也往往從事???。如:陸德明有《尚書音義》、《周易音義》等十四部,合起來稱《經(jīng)典釋義》。可見釋文是音義的別名。(12)章句。注疏名稱之一。唐李善注:“章句謂離章辨句,委曲支派也?!彼蛡?、解、詁、訓、注等最大區(qū)別是:章句“委曲支派,繁瑣說細”,而其它則“要約明暢”。如:《楚辭章句》、《孟子章句》。(13)雅學—《爾雅》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詞典,在訓詁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后代人或模仿《爾雅》體例作辭書,如《小爾雅》、《廣雅》、《埤雅》、《爾雅翼》、《駢雅》等;或為《爾雅》作注疏,如《爾雅注》、《爾雅正義》、《爾雅義疏》等等。研究雅學逐成專門學問,稱為“雅學”。(14)衍文—??睂W術語,指古書傳抄過程中多出來的文字,而這些字本是原文中沒有的。二、舉出訓詁學重要著作十部。訓詁學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各種專著極為繁多?,F(xiàn)舉其最重要者十部,簡述如下:(1)《爾雅》和《爾雅義疏》—《爾雅》成書于漢代,是我國古代第一部以解釋詞義為主的詞典。“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稜栄拧饭彩牌叭屧b、釋言、釋訓,是解釋古籍中一般實詞和虛詞的,后十六篇專釋各種專用名詞。它基本上是輯錄先秦時代的訓詁資料而成。古人為《爾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晉涵(《爾雅正義》)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此書運用“因聲求義,聲近義通”的科學方法,破除文字障礙,探求詞語本源,成就極為突出。(2)《方言》—西漢人揚雄所作,是漢語方言學的第一部著作。作者不僅知道語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語言有方域之異,故廣泛收羅各地方言,而以通語釋之。這不僅在訓詁學上是一大創(chuàng)造,而且保留了西漢時期的漢語分區(qū)情況和語音體系的可靠資料,在語言學史上極有價值。(3)《釋名》—東漢劉熙所作,是用聲訓的方法解釋詞義、說明事物得名之所由、探求語源的專著。(4)《廣雅》和《廣雅疏證》—《廣雅》系三國魏人張揖所著,它的性質與《爾雅》完全相同,分類也相同。它增益《爾雅》所未備,故書名《廣雅》。清人王念孫作《廣雅疏證》,“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不限形體”,探求詞源,申明轉語,糾正古訓,博考證失。此書是清儒訓估學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者。(5)《說文解字》和《說文解字注》《說文通訓定聲》—《說文》是漢人許慎所寫,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墩f文》共十五卷,根據(jù)漢字的形體結構,創(chuàng)立了五百四十部首,收釋了9353個字。它根據(jù)字形解釋字的本義,是考溯文字本源、考訂古代語義、尋求語言根源的光輝巨著。《說文》以小篆為標準字形進行分析,同時又收了1163個重文(包括古文、籀文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橋梁。此書在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后代研究《說文》的專著極多,形成“許學”。清代有著名的“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段氏是清代研究《說文》的巨擘,他的《說文解字注》校訂了《說文》的訛脫,闡明了《說文》的條例、說解和字的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并著《六書音韻表》,分古韻為十七部,在每個字下都標明其古音韻部,是清儒文字、音韻、訓詁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變更《說文》體例,按古韻及形聲聲符排比,詳析字形結構,考訂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以聲音、訓詁相通之理闡明《說文》,有許多獨到之處。(6)《經(jīng)傳釋詞》—清人王引之所作,是一部專門解釋經(jīng)傳中虛詞含義和用法的著作。本書收字160,按聲母編排,論述嚴密、精確,例證翔實、可靠,在詞義和語法上多有發(fā)明。(7)《馬氏文通》的作者是清末的馬建忠。這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談論語法的專著。它仿照西洋語法,來分析漢語的詞匯和結構,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8)《新方言》是近人章太炎(章炳麟)所作。此書搜集方俗異語八百余條,根據(jù)聲韻的轉變的規(guī)律,以古語證今語,以今語通古語,在學術上有極高價值。(9)《詞詮》是近人楊樹達所作。此書是在劉淇、王引之、馬建忠等人研究虛詞和文法的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收集了五百多個古漢語虛詞,按注音字母的順序排列,對每個詞的每一種用法一一標明詞類,詮釋意義,引例證明。全書脈絡清楚,系統(tǒng)性很強,是一部很有實用價值的參考書。(10)《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是今人蔣禮鴻所作。全書收集了380條敦煌變文中難懂的字詞加以解釋,很有實用價值。三、問答題1、試論述〈〈爾雅〉〉的內(nèi)容及價值?!稜栄拧分袊钤绲囊徊坑柦庠~義的書。《漢書·藝文志》著錄《爾雅》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原無作者主名。漢代鄭玄《駁五經(jīng)異義》說:“某之聞也,《爾雅》者孔子門人所作,以釋六藝之旨,蓋不誤也?!蔽禾椭胁┦繌堃尽渡蠌V雅表》,又以為周公著《爾雅》一篇,“今俗所傳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孫通所補,或言沛郡梁父所考,皆解家所說,先師口傳……疑不能明也。”后人大都以為是秦漢間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當是學者采集訓詁注釋,遞相增益而成?!盃栄拧笔墙囊馑?。漢末劉熙、《釋名》說:“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為主也?!碧瞥蹶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敘錄也說:“爾,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爾雅》在東漢時就有劉歆、樊光、李巡幾家注,魏時又有樂安孫炎注,都久已亡佚?,F(xiàn)在所存最早的注本是郭璞注,凡3卷。郭璞又有《爾雅音義》2卷,今已不存。郭璞精究訓詁,薈萃舊說,又補其疏略,以成一家言,所以流傳不廢,一直為人所重視?!稜栄拧返膬r值:首先在于它為我國訓詁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見教材57-59)2、《廣雅》是一本什么樣的書?訓詁書。三國魏時張揖撰。張揖字稚讓,魏明帝太和中為博士。張揖在《上廣雅表》里說,《爾雅》一書所集訓詁還很不完備,所以把群書中文同義異,音轉失讀,八方殊語,庶物易名,不在《爾雅》的都詳錄品核,以著于篇。其意在增廣《爾雅》,因此所釋仍用《爾雅》舊目,自《釋詁》、《釋言》、《釋訓》以下,直至《釋獸》、《釋畜》凡19篇。其書搜集極廣,舉凡漢代以前經(jīng)傳的訓詁,《楚辭》、《漢賦》的注釋,以及漢代的字書、《方言》、《說文解字》等書的解說都兼括在內(nèi)。為研究漢魏以前詞匯和訓詁的重要著作。3、《釋名》是一本什么樣的一本書?訓解詞義的書。漢末劉熙作。《釋名》這部書是從語言聲音的角度來推求字義的由來的。劉熙在自序里說:“熙以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來,迄于近代,或典禮所制,或出自民庶,名號雅俗,各方多殊。……夫名之于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苯癖?7篇分為8卷。所釋為天、地、山、水、丘、道、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首飾、衣服、宮室、床帳、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這代表劉熙對語詞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種分類。劉熙解釋事物所以如此稱名的緣由,完全從聲音上去探索。如“日,實也”、“月,闕也”,這種解釋已見于《說文解字》,但是劉熙要說出道理來,作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說:“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月,闕也,滿則〔復〕闕也”。全書都是這樣考求語詞音義之間的關系,說出緣由來。如說:“星,散也,列位布散也”;“春,蠢也,萬物蠢然而生也”;“冬,終也,物終成也”;“彗星,光梢似彗也”;“身,伸也,可屈伸也”;“皮,被也,被覆體也”;“脊,積也,積續(xù)骨節(jié)終上下也”。諸如此類都是就音以求義,在訓詁學上稱之為聲訓,也稱音訓。劉熙所加的聲訓,雖然有些是不無道理的,但是大部分都出于主觀的推想,沒有實際的根據(jù),也并非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探索而得出來的,因而缺乏科學性。不過,遠在1700多年以前就有這樣具有語源學性質的書,還是很可貴的。其所以能流傳下來而沒有亡佚,與人民很想追尋語源的心理有關系?!夺屆愤@部書對后代學者提倡因聲以求義的訓詁方法也有很大的影響?!夺屆窌杏涗浟撕芏酀h代通用的語詞,可以跟《爾雅》、《說文》等書相參證。全書以聲為訓,或取同音字,或取同韻韻近字,或取聲同聲近字,由此可以考證漢末的語音,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書,不能等閑視之。3、《方言》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全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重要著作。西漢揚雄撰,今存13卷。根據(jù)揚雄《答劉歆書》和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時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揚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以周秦殘存的資料作為起點,進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利用各方人士來京的機會進行調查,用了27年時間,完成這部著作。《方言》所記載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區(qū)的詞匯,還摻雜少數(shù)當時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它的體例是先列舉詞條,然后分別說明通行情況。例如第1卷第1條:“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薄斗窖浴穼λ涗浀脑~匯,往往注明“通語”、“某地語”、“某地某地之間語”、“轉語”等。通語即當時通行的語言,某地語即當時某個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間語即通行區(qū)域比通語小比某地語大的方言,轉語則是由于時間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語音發(fā)生變化的詞?!斗窖浴穼λ浽~匯大都說明通行區(qū)域,可從中大體了解漢代方言分布的輪廓?!斗窖浴芬愿鞯氐幕罘窖宰鳛橛涗泴ο螅皇芪墨I記載和文字形義的限制,并注意綜合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這在研究方法上為后世樹立了優(yōu)良傳統(tǒng)?!斗窖浴芬运怀龅某删?,不僅在中國方言學史上,而且也在世界的方言學史上成為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學者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證》和《方言箋疏》等。4、簡介《經(jīng)典釋文》。解釋儒家經(jīng)典文字音義的書。唐代陸德明撰,凡30卷。書籍有音義創(chuàng)始于漢末魏晉之世,作者既眾,互有不同。儒家所尊崇的五經(jīng)以及《孝經(jīng)》、《論語》之類,經(jīng)師所作的音訓最多。不過語有南北,音有楚夏,未能一致。陸德明在自序里說:“粵以癸卯之歲,承乏上庠,省舊音,苦其太簡?!煲蛳揪?,救其不逮?!m撰集五典、《孝經(jīng)》、《論語》及《老》、《莊》、《爾雅》等音,合為三□,三十卷,號曰《經(jīng)典釋文》。古今并錄,括其樞要,經(jīng)注畢詳,訓義兼辨。”從這些話可以知道他的書作于南朝陳后主至德元年癸卯(583)任國子助教的時候,他這部書不僅詳記古今經(jīng)師的注音(反切),而且經(jīng)注并舉,兼明義訓。他不僅注解儒家的經(jīng)書僅注解儒家的經(jīng)書,而且也撰《老子》、的音義。因為《老》、《莊》的著作在晉宋時代是比較盛行的?!稜栄拧肥墙忉屨Z詞名物訓詁的書,舊日注家很多,所以更有必要集錄在一起,為讀經(jīng)之助。陳代以前先儒作音,大多只給經(jīng)文注音,不給注文注音。所音經(jīng)文則都錄出經(jīng)文全句。陸德明一改舊章,既注經(jīng)文讀音,也給注文加音,各書先標明篇章,然后摘字,標明音義,遇到必須分別的才全錄文句。惟有《孝經(jīng)》是當時童蒙開始要讀的書,《老子》傳本眾多,文有差異,所以這兩種書特標全句。他對前代的書音頗有斟酌,大體都照顧注者所理解的原書文義來采錄讀音。凡是典籍常用,他又認為合理合時的寫在前面。其他音讀,茍有可取,一并登錄,標明氏姓,以免相亂。這種作法,成為后來作音義書的楷式。陸德明生在陳末,所見古書極多,所以能兼綜各家,經(jīng)他采錄的有230多家。書中卷首敘述《周易》、《古文尚書》、《毛詩》、《三禮》、《春秋》三傳、《孝經(jīng)》、《論語》、《老子》、《莊子》、《爾雅》諸書的傳受和注解的人極為詳備,是研究古籍流傳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諸書的作者姓名、地望、官職都有記載,或詳或略,都可以補史傳的缺失。書中記載的音義對考證晉宋以后音韻的變遷和古代詞義的轉變以及一字的多音多義都有很大用處。這是一部極有價值的語言資料書。5、《說文解字》是一本什么樣的書?中國最早的對后代影響極大的一部字典。東漢許慎著。自秦始皇焚《詩》、《書》百家語以后,在西漢時期五經(jīng)立于學宮的都是用隸書所寫的“今文經(jīng)”,雖然用篆書古文所寫的“古文經(jīng)”已開始出現(xiàn),但一直為今文經(jīng)家所排斥,到東漢時期才盛行起來。古文經(jīng)家是有本之學,今文經(jīng)家不明古人造字的條例,根據(jù)隸書,隨意解說,荒謬不足信,所以許慎作《說文解字》一書,根據(jù)前代古文,首創(chuàng)分析文字結構的方法和理論,一掃西漢東漢間今文讖諱的謬說。許慎在自敘里陳述作書的旨趣說:“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書中所收文字包括篆文(即小篆)、古文(壁中書)、籀文(大篆)、或體、俗體?!拔淖帧蓖ǔJ亲鳛橐粋€詞來用的。許慎在自敘里說:“倉頡之初作書,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薄拔摹敝傅氖钦w象形表意的字,“字”指的是結體有表形表聲的合體字,所以他以“說文解字”為書名,后代常常簡稱為“說文”?!墩f文》是一部有嚴整體例的著作。全書以小篆為主體,分析字形結構,根據(jù)不同的偏旁,分立為540部,始于“一”部,終于“亥”部。本于五行家言,認為萬物始于一,畢終于亥。凡字形偏旁或筆畫接近的字都歸于一部,舉偏旁居一部之首。部與部排列的順序大體以部首的筆畫和形體結構是否相近為準則,筆畫結構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每一篆文之下先言義,后言形體結構,最后或說明讀若某。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異體,則列其下,名為“重文”。全書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書中所使用的文字大體具備,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漢代新產(chǎn)生的字,為后代考查漢字發(fā)展的歷史提供極寶貴的材料。近代以來識別甲骨文、金文,如果沒有《說文解字》就難多了。因為有了許慎的書,所以現(xiàn)在得以讀通大量的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許慎分析字形,根據(jù)相傳的“六書說”。象形、指事由字形以見義。會意、形聲則分別其組合成分,如“此,止也。從止從匕,匕即相比次也”。又“賞,賜有功也,從貝尚聲”。凡言“從某從某”或言“從某某”,都是會意字;凡言“從某某聲”的都是形聲字。書中也有會意兼形聲的,如“貧,財分少也,從貝從分,分亦聲”。也有言“從某某省聲”的,如“夜,舍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許慎做了這些分析,對我們理解篆書的結構大有幫助,下而考察隸變也可以知道其來龍去脈,不知篆書形體,就難以明其音義。如“夜”之從夕從亦,“春”(□)之從□從日,屯聲,都從篆書演變成今體的。所以清代道光年間黃承吉說:“不有《說文》,勢必至今日舉一字而不知其為何聲,不知其為何義,甚至不知其屬何偏旁?!保ā秹糈胩梦募肪矶蹲至x起于右旁之聲說》)《說文》中的訓釋,或因形以說義,或取書傳中的古訓,燦然具備,雖為字書,實際也是一部極為重要的訓詁書。后代的字書都援引《說文》訓釋,以為典要。至于依照《說文》的偏旁分部來編排文字的,更多不可數(shù)。晉代呂忱的《字林》,梁代顧野王的《玉篇》,宋代司馬光等的《類篇》,下至明代梅膺祚的《字匯》,清代張玉書等的《康熙字典》等都按偏旁部首排列文字,惟部首多寡有不同而已。直至現(xiàn)代所編的字典辭書也要應用部首檢字的方法。由此可見《說文》一書在中國字典學史上地位之重要?!墩f文》對文字的說解,先釋其義,次解其形然后注明音讀。許書或者就形以說義,許書或者因聲以求義,把文字,音韻、訓詁融合為一體。說解文字而引證群書,保存異說?!墩f文》中保存大量古字古義,為研究古代典籍和研究古文字必讀之書。清代漢學昌盛,學者對《說文》最為重視。有的??薄墩f文》,有的為《說文》作注,有的研討《說文》的體例以及書中的引經(jīng)、讀若之類,著作如林,紛然并陳,知名的不下百余種。其中最著稱的有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四家.段玉裁從??笨瘫疚淖?,考究許書體例入手,對全書詳加注解,引據(jù)經(jīng)傳詮釋許說,以許慎所加字義為字之本義,進而推衍其引申義、假借義,并定其古韻部屬??甲C詳明,博大精深,創(chuàng)見極多,但也不免有武斷處。6、簡介《字林》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晉呂忱撰,七卷?!段簳そ絺鳌氛f:“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式上表曰:‘晉世義陽王典祠令任城呂忱上《字林》六卷,尋其沉趣,附托許慎《說文》……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庇痔拼庋荨堵勔娪洝氛f:“晉呂忱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凡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四字?!庇纱丝芍蹲至帧芳捶隆墩f文解字》而作,收字比《說文》多3000多字,兼有異體,不過仍分為540部,全書7卷。《字林》是《說文》與《玉篇》之間的一部字書,在字書發(fā)展史上很重要,可惜宋末以后就亡佚不存了。
7、簡介《玉篇》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梁顧野王撰。野王作《玉篇》,在《說文解字》和《字林》之后,所分部首有增有減,與《說文》比較,少哭、延等11部,增父、云等13部,共542部,比《說文》多兩部。部首排列的次序也有很大變動,主要是按照義類相近與否來安排的。顧野王在自序中說:“六書、八體,今古殊形?;蜃指鞫柾蛭木尞悾偌宜?,差互不少。字書卷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預纘過庭,總會眾篇,校讎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訓以備?!边@說明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綜合眾書,辨別形體意義的異同,網(wǎng)羅訓釋,以成一家之言。《字林》收字12000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這是在《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啟后的重要著作??上Ш髞硗鲐?。
8、簡介《字匯》明代流行極廣的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書。梅膺祚撰。這部書具有很大的特點。一是他把《說文》、《玉篇》、《類篇》等的500多部首,按楷書筆畫,改并為214部首,依照地支子丑寅卯等次序,分為12集,所收文字有33179字。二是部首的排列,次第按筆畫多少敘列先后,少者在前,多者在后。一部之內(nèi)的字除去部首筆畫不計外,也都按余下的筆畫多寡排列,極便檢查,在檢字法上是一大改革。三是一字之下先注讀音,然后注解字義,字義以基本的常用義列前,其他列后。釋義下列舉古書中的例證,也采錄一部分口語、俗語的意義,富有革新的精神。由是也就為中國字典的編纂法奠定了基礎。后來張自烈作《正字通》,清代修《康熙字典》,都按照《字匯》的體例編定,足見其在字典編纂法上影響之大。
9、簡介《經(jīng)籍纂詁》匯輯古書中的文字訓釋編排而成的訓詁書。清代阮元撰集,臧鏞堂、臧禮堂等纂校。嘉慶三年(1798)刊行。全書按照《佩文韻府》分韻編字,《佩文韻府》所沒有的字就根據(jù)《廣韻》或《集韻》增補。卷次按《佩文韻府》分一韻為一卷,共106卷,別有補遺106卷,分附于正編每卷之后。全書所輯錄的文字訓釋都是唐以前的經(jīng)傳子史的注釋和唐以前的訓詁書、字書、韻書、音義書中所有的。采用古書達100多種,收字13349字(異體字不在內(nèi))。古代的文字義訓和在不同古書文句中的訓解幾乎都匯聚在一起了。這部書搜羅極為豐富,在字的訓釋之外,還兼顧到經(jīng)傳的異文,字的假借和古文異體,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至于《玉篇》、《廣韻》、《集韻》等書也有字義訓釋,本書均不錄,這是由于那些書中大部分的訓解是根據(jù)前代經(jīng)傳子史的注釋而來,本書已然具備,就不必重復。本書由于成于眾手,采錄時不免有遺漏,而且也不無訛誤,讀者用時不能不檢視所舉的原書。另一點是本書沒有給字加注音,一字二音,四聲不同的,在列舉字義時有相混不清的。
10、簡介《經(jīng)傳釋詞》解釋經(jīng)傳古籍中虛詞的專著。清代王引之撰。《經(jīng)傳釋詞》共收虛字160個,雖以單音虛詞為主,但有同義虛詞連用的,也偶然隨文論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詎”、“庸孰”4詞,這是他的高明處。然而《經(jīng)傳釋詞》仍有缺點,一是闕漏較多,還有若干解釋不確切,為楊樹達、《詞詮》所不取。然而這書到現(xiàn)在還有相當參考價值。
訓詁的方法一、解釋名詞術語1、“讀為”和“讀曰“讀為”和“讀曰”是用本字來說明通假字的專門術語。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凡言‘讀若’者,皆擬其音也;凡傳注言‘讀為’者,皆易其字也。注經(jīng)必兼茲二者,故有‘讀為’、有‘讀若’。‘讀為’亦言‘讀曰’,‘讀若’亦言‘讀如’。字書但言其本字本音,故有‘讀若’,無‘讀為’也?!备鶕?jù)段注,可知“讀為”和“讀曰”本是一回事,沒有什么不同。例如:《莊子》:“而御六氣之辯?!惫鶓c藩注:“辯讀為變。”《衛(wèi)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编嵐{:“泮讀為畔?!薄稌?jīng)·堯典》“播時百谷?!编嵭ⅲ骸皶r讀曰蒔。”《尚書·益稷》:“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编嵭⒃焕L“讀曰”某字。段玉裁在《說文》注中引鄭玄此注后云:“讀曰猶讀為,易其字也?!痹谏鲜鲋T例中,“變、畔、蒔、”等為本字,“辯、泮、時”為通假字,用“讀為”、“讀曰”而明之。2、“當為”、“當作”“當為”,則是糾正文獻中字誤或聲誤的專門術語,又叫“當作”。例如:《禮記·檀弓》:“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勿殤重汪踦?!编嵭ⅲ骸爸?,皆當為童。”《禮記·檀弓》:“自敗于臺鮐始也。”鄭玄注:“臺當為壺,字之誤也?!笨梢姡爱敒椤蓖白x為”、“讀曰”完全不同。
3、互訓—即兩個同義詞互相訓釋。如《說文·口部》:“咽,嗌也?!薄班?,咽也?!?、聲轉-是指同一個詞,由于時間和地域的變化,其讀音發(fā)生了變化而分化為若干個詞的現(xiàn)象。如“父”和“爸”,“母”和“媽”,本是一個詞,經(jīng)聲轉而變成了兩個詞。“大波曰瀾,小波曰淪”,“瀾”、“淪”也是由聲轉而分化出來的。5、互文見義:指上下兩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兩部分參互見義,互相補充。有時也指由于行文需要避免重復,用同義詞互相替換。6、通語指在廣大地區(qū)里通常共同說的詞語。見于漢揚雄所作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巴ㄕZ”是對“方言”來說的,即不是一方一地之言。例如《方言》卷一說:“娥、女贏,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女贏。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女苗,或謂之姣;趙魏燕代之間曰姝,或曰女豐。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語也?!睋P雄所說的“通語”就是各地能通行的普通詞語,含義也是一般性的,跟各地特有所指的方言詞語不同。在揚雄書里“通語”有時也說“凡語”。7、凡語指各地一般普遍說的詞語。見于漢代揚雄的《方言》。例如《方言》卷一說:“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猶)女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這里所說的“凡語”就是一般通行的都可以這樣說的話。在揚雄書里有時也說“通語”。
二、問答題1、舉例說明“曰、為、謂之”的用法。這幾個術語一般都是兩個以上連用并舉,既然釋義,又辨析同義詞,使用這幾個術語時,被釋詞總是放在后面,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叫”“叫做”“稱作”。如《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鄭注:同門曰朋,同志曰友?!薄稜栄拧め屘臁罚骸肮炔皇鞛轲嚕卟皇鞛轲~?!薄稜栄拧め寣m》:“一達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三達謂之劇旁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七達謂之劇驂,八達謂之崇期,九達謂之逵。有時,“曰”、“為”、“謂之”也單獨使用,那就是一般的解釋了,與一般解釋不同的是,被釋詞是放在術語的后面。例如:《詩·周南·漢廣》:“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毛傳:“六尺以上曰馬?!薄对姟ふ倌稀ば新丁贰罢l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孔穎達疏:“墻謂之墉?!?、訓詁術語“謂”與“謂之”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舉例說明。這個術語的用法與上組相同,不同的是上組術語是被釋詞在解釋詞后,而它是被釋詞在前,如《爾雅。釋宮》:“宮謂之室,室謂之宮?!敝^,這個術語主要用來說明被釋詞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此指”?!蹲髠鳌べ夜辍罚骸熬龂L為晉君賜矣?!倍抛ⅲ骸皶x君謂惠公也。”《離騷》:“美人之遲暮。”王逸注:“美人謂懷王也?!庇袝r也用于以狹義釋廣義,以具體釋抽象,以共名釋別名。如:使用這個術語時,總是被釋詞放在前面,訓釋詞放在后面,其位置正好與“謂之”相反?!墩撜Z陽貨》:“君子學道則愛人?!笨装矅ⅲ骸暗乐^禮樂也?!薄蹲髠鳌る[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倍蓬A注:“厚將謂土地擴大?!薄抖Y記·曲禮》:“君無故玉不去身?!笨追f達疏:“玉謂佩也。”有時候,古人也偶爾用“謂”來辨析同義詞?!对娊?jīng)·邶風·谷風》:“既然生既然春,比予于毒。”毛傳:“生謂財業(yè)也,育謂長老也?!薄爸^”還可用來串講句意,說明語句的言外之意。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說(的是)。”《詩經(jīng)·小雅·伐林》“出自幽谷,遷于喬木”。鄭玄箋:“謂鄉(xiāng)(響)時之鳥,出從深谷,今移處高木。”置正好與“曰”、“為”、“謂之”相反。3、使用訓詁術語“猶”一般是什么情況?猶,主要用來解詞,使用這個術語,其用法有五(1)解釋同義詞近義詞。相當于“就是?!薄对姟ば⊙拧に脑隆罚骸岸樟伊??!编嵐{::“烈烈猶栗烈也?!?2)用引申義來解釋本字釋詞和被釋不是同一含義,只是某一方面詞義相當,或引申可能,即段玉裁所說的“義隔而通之”可譯為“某相當于某?!薄蹲髠鳌でf公十年》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又何間焉?杜注:“間猶與也。”《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趙歧注:爻“老猶敬也,幼猶愛也?!苯寡x:“老無敬訓,幼無愛訓,猶云‘猶敬’‘猶愛’。(3)用今語釋古語《說文·爻部》:“麗,麗爾。猶靡麗也?!倍巫ⅲ骸胞悹枺耪Z;靡麗,漢人語。以今語釋古語,故云‘猶’。”(4)用本字釋借字《詩·魏風·葛屨》:“摻摻女手。”毛傳:“摻摻,猶纖纖也?!泵冻恕镀甙l(fā)》:“淹沈之樂,浩唐之心?!崩钌谱ⅲ骸疤?,猶蕩也?!笨勺g為“好象”。(5)用于表示比擬《詩·大雅·公劉》:“篤公劉?!笨追f達《正義:“此篇言‘篤’,猶《生民》之言‘誕’。4、“貌”、“之貌”這種訓詁術語的主要功用是什么?一般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面,使用“貌”時,被釋的詞往往是表示某種性質或某種狀態(tài)的形容詞。如《詩·衛(wèi)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敝祆渥ⅲ骸拔秩?,潤澤貌。”《楚辭·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蓖踝ⅲ骸叭饺剑忻?。5、“之言”、“之為言”這種訓詁術語的主要功用是什么?之言、之為言這兩個術語主要是用一個音同音近的詞來解釋被釋詞,目的是探求語源或說明通假。如:(1)用同源詞解釋詞義《左傳·閔公二年》:“以朝夕視君膳者也。“孔穎達疏:“鄭玄箋《膳夫》注云:‘膳之言善也,今時美物曰珍膳?!巧耪撸朗持!薄墩撜Z·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敝祆渥ⅲ骸罢疄檠哉玻哉酥徽玻坏轮疄檠缘靡?,得于心而不失也。”(2)用同音近的說明被釋詞的語源《禮記·明堂位》:“滅子皋門、雉門?!编嵭ⅲ骸案拗愿咭病!稜栄拧め層枴罚骸肮碇詺w也”(3)用本字解釋借字。例如:《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编嵭{:“拜之言拔也。”上例“拜”與“拔”,“弗”與“祓”古音相近,每前一個是借字,后一個是本字。“之為言”也有只釋其義,與音無關,如:《谷梁傳·昭公二十二年》:“亂之為言,事未有所成也。6、古注中使用“辭也”、“詞也”這種術語時,一般是用來說明什么的?舉例說明。這組詞是用來指明被釋詞是虛詞。如:《詩·周南·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泵珎鳎骸八?,辭也?!薄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皣鴮⑷糁?;誰居?”杜預注:“居,辭也?!薄毒鸥琛ぴ浦芯罚骸百愓l留中注?!蓖跻葑ⅲ骸板?,詞也?!薄抖Y記·祭義》:“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饗也?!笨资瑁骸捌?,皆語助也?!薄墩撜Z·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皇侃疏:“夫,語助?!薄对姟ご笱拧の耐酢罚骸八蓟识嗍?,生此王國?!笨追f達疏:“思,語辭,不為義?!?、“讀曰”、“讀為”與“讀若”、“讀如”有什么不同?讀曰、讀為,用本字來說假借字的《書·共典》:“播時百谷。”鄭玄注:“時,讀曰蒔。”《詩·衛(wèi)風·氓》“隰則有泮”,鄭箋:“泮讀為畔。”有時“讀為”也用于注音,類似“讀若”?!吨芏Y·春官·大祝》:“辨九拜,……七曰奇拜?!倍抛哟鹤ⅲ骸捌妫x為奇偶之奇。”讀若,讀如,一般用于擬聲注音《說文》“讀”篆下段氏注云:“擬其音曰讀,凡言讀如,讀若皆是也?!薄秲x禮·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基于深度學習的空間語義分析-深度研究
- 智能紡織材料開發(fā)與應用-深度研究
- 農(nóng)業(yè)物聯(lián)網(wǎng)設備集成-深度研究
- 學生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研究-深度研究
- 光老化與皮膚防護-深度研究
- 大數(shù)據(jù)在消費信貸風控中的應用-深度研究
- 土壤污染治理策略-深度研究
- 2025年廣西英華國際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廣州科技貿(mào)易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高職單招英語2016-2024歷年頻考點試題含答案解析
- 咖啡行業(yè)綠色消費模式-深度研究
- 消防產(chǎn)品目錄(2025年修訂本)
- 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下的植被演替課件高三地理二輪專題復習
- 光伏項目風險控制與安全方案
- 9.2提高防護能力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
- 催收培訓制度
- ISO 22003-1:2022《食品安全-第 1 部分: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審核與認證機構要求》中文版(機翻)
- 五四制青島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期末測試題及答案(共3套)
- 商法題庫(含答案)
- 鋼結構用高強度大六角頭螺栓連接副 編制說明
- 溝通與談判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移動商務內(nèi)容運營(吳洪貴)項目四 移動商務運營內(nèi)容的傳播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