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晉文之事章》課件_第1頁
《齊桓晉文之事章》課件_第2頁
《齊桓晉文之事章》課件_第3頁
《齊桓晉文之事章》課件_第4頁
《齊桓晉文之事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qǐng)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1孟軻其人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當(dāng)是之時(shí),秦用商君,富國強(qiáng)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西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p>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2《孟子》其書

“(孟軻)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p>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子》其書

“(孟軻)退而與萬3《孟子》目錄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公孫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公孫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離婁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離婁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萬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萬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盡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孟子》目錄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4名言警句(一)

《孟子·梁惠王上》: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顧左右而言他。

出爾反爾。

《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福禍無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

《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警句(一)

《孟子·梁5名言警句(二)

《孟子·離婁上》: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離婁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這人恒敬之。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孟子·告子上》:舍生取義。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dòng)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名言警句(二)

《孟子·離婁上》6

孟子的思想特征

1、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xué)思想

★“萬物皆備于我矣”---《孟子·盡心上》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

“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

公都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回答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熱情、自信、咄咄逼人、剛正不阿的個(gè)性,無比激越崇高的情感,肩負(fù)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大丈夫的氣概,為理想而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他的人,是天地精華!他的文章,是天地奇觀!孟子的思想特征

1、主觀唯心主義72、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孔子講“仁”,孟子則是“仁義”并重。

★孟子還在“性善”論的理論基礎(chǔ)上,提出了仁政。

★保民和實(shí)行王道政治的主張。

★孟子從“保民而王”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2、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孔子講“仁”,孟子8

《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

★長于論辯

★巧妙的邏輯思維

★長于譬喻

★氣勢(shì)浩然的散文風(fēng)格以及明白曉暢

★平實(shí)淺近

★精煉準(zhǔn)確的語言《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

★長于論9版本:

《漢書·藝文志》載有《孟子》是十一篇。

現(xiàn)在僅存七篇。

★東漢趙岐注《孟子章句十四卷》

★南宋朱熹撰寫《孟子集注》

★清代焦循編寫《孟子正義》

★現(xiàn)代楊伯峻編著《孟子譯注》

版本:

《漢書·藝文志》載有《孟子》是十一篇。

現(xiàn)在僅存10《齊桓晉文之事章》

政治思想:王道和仁政

經(jīng)濟(jì)思想:制民之產(chǎn)

在王道主張的具體闡述中,孟子認(rèn)為人君只要能善于擴(kuò)充不忍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也就是所謂“推恩足以保四海”。人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hù),推行王道于天下,即所謂“保民而王”。相反的,如果以武力求霸,結(jié)果必定失敗。

★孟子的政治主張:王道和仁政。

★孟子善于譬喻、迂回曲折、因勢(shì)利導(dǎo)、層層深入、說理痛徹的論辯藝術(shù)。

★孟子氣勢(shì)浩然、雄健有力、旗幟鮮明、感情強(qiáng)烈、弊端鋒芒顯露的散文風(fēng)格?!洱R桓晉文之事章11原文:

1、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duì)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④乎?”

注釋:

①齊宣王:齊威王之子,名辟疆。齊宣王時(shí),齊國富強(qiáng),并召集了許多文學(xué)游說之士。根據(jù)推測(cè),孟子在見了梁惠王之后便離開魏國到了齊國,這時(shí)齊宣王即位也不過兩年。

②齊桓、晉文: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在春秋時(shí)候先后稱霸,為“五霸”之首。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③無以:以通已,意為不得已。

④王:讀第四聲,實(shí)行王道。原文:

1、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12

2、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①而王,莫②之能御③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p>

①保民:保護(hù)、安撫人民。

②莫:莫不,誰也不。

③御:阻擋。

2、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①而王,莫②之133、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①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②?’對(duì)曰:‘將以釁鐘③?!踉唬骸嶂∥岵蝗唐潇馋ⅱ?,若⑤無罪而就死地。’對(duì)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shí)有諸⑥?”

曰:“有之。”

注釋:

①胡龁:齊王左右近臣。

②牛何之:之,往,前往。把牛牽到哪里去?

③釁鐘:新的鐘鑄造成后,殺牲口取血來涂抹在鐘的縫隙,并祭拜它,這就叫做釁鐘。

④觳觫:牛臨死時(shí)恐懼而戰(zhàn)栗的樣子。

⑤若:如此。

⑥諸:之乎。3、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①曰,王坐于堂144、(1)

曰:“是①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②也,臣固知③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④。誠有⑤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小⑥,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⑦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⑧知之?王若隱⑨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⑩焉?”

①是:這,此。

②愛:吝嗇。

③固知:本來就知道。

④然:對(duì),是。

⑤誠有:確實(shí)有。

⑥褊?。和恋鬲M小。

⑦無異:異是動(dòng)詞,奇怪,疑怪的意思。無異就是莫怪的意思。

⑧惡:哪里。

⑨隱:哀痛,可憐。

⑩何擇:有什么區(qū)別。4、(1)

曰:“是①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②也,臣固知15

4、(2)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①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②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③也?!?/p>

王說④,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之⑤?!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⑥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注釋:

①宜:怪不得。

②無傷:不要緊,沒有什么妨礙。

③君子遠(yuǎn)庖廚:“君子”有時(shí)指有德之人,有時(shí)指有位(官職)之人,這里兩者都可解。庖廚,即廚房。

④說:同悅,高興,喜歡。

⑤《詩》句:見《詩經(jīng)·小雅·巧言》,意思是別人的心事,我能揣測(cè)。

夫我乃行之:夫念第二聲,發(fā)語詞,沒有實(shí)際意義。

⑥戚戚:心動(dòng)的樣子。

4、(2)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165、(1)

曰:“有復(fù)①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②,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③之末,而不見輿薪④。則王許⑤之乎?”

曰:“否?!?/p>

“今恩足以及禽獸⑥,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⑦,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⑧,不為也,非不能也?!?/p>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⑨何以異?”

①復(fù):白,報(bào)告。

②鈞:三十斤為一鈞。

③秋毫:秋天獸毛的尖端,這里指最細(xì)微難見之物。

④輿薪:一車薪柴。

⑤許:聽信,同意。

⑥今恩足以及禽獸句:前省去了“曰”,表示語氣很緊促。

⑦百姓之不見保句:見,被。

⑧故王之不王:前一個(gè)“王”指的是齊宣王,后一個(gè)“王”同文章前面的“無以,則王乎”的“王”,指王道。

⑨形:情形、狀況。5、(1)

曰:“有復(fù)①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②,而不足17

5、(2)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①,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②,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天下可運(yùn)于掌④?!对姟吩?,‘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菅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⑥。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dú)何與⑦?權(quán)⑧,然後知輕重;度⑧,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qǐng)度之!抑⑨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⑩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①挾太山以超北海句:太山,即泰山,在今山東省。超,跳躍而過。北海,即渤海。

②為長者折枝句:枝,同肢。意為年長者按摩肢體,或者是對(duì)長者曲折腰肢,就像現(xiàn)在的鞠躬;又或者是替長者攀折花枝。皆是指輕而易舉的事。

③老吾老、幼吾幼句:前一個(gè)“老”、前一個(gè)“幼”都是動(dòng)詞,分別為敬愛和愛撫的意思。

④運(yùn)于掌:運(yùn)轉(zhuǎn)在手掌上,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⑤刑于寡妻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篇》。“刑”同“型”,指示范,以身作則。寡妻,即國君的正妻。以御家邦,御,治理。家邦,國家。

⑥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這是孟子總結(jié)前面三句詩的意思,即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⑦獨(dú)何與: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⑧權(quán):秤錘。度:丈尺。兩個(gè)都做動(dòng)詞用,指稱和量。

⑨抑:或者,還是。

⑩構(gòu)怨:結(jié)怨。

5、(2)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①,語人曰:‘我不能?!?86、(1)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①不足于口與?輕暖①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①不足視于目與?聲音①不足聽于耳與?便嬖②(bì)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p>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③,朝秦、楚④,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⑤也?!?/p>

王曰:“若是其甚與⑥?”

曰:“殆有甚焉⑦。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

①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輕暖:輕而且暖的衣裘。采色:文采和美色。聲音:這里指的是音樂。

②便辟:指親近寵愛的人。

③欲辟土地:辟,開辟,擴(kuò)大。

④朝秦楚:使秦楚等大國來朝見齊王。齊王欲君臨中原諸侯之上。

⑤緣木而求魚:爬上樹去捉魚,比喻絕對(duì)不能達(dá)到的目的,是徒勞無功的事。

⑥若是其甚與:若是,像這樣。甚,極,引申為嚴(yán)重。意為后果這樣嚴(yán)重嗎?

⑦殆有甚焉:殆,恐怕,可能。有,又。意為恐怕比緣木求魚更嚴(yán)重。6、(1)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19

6、(2)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①,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②,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③。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④。今王發(fā)政施仁⑤,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天下之欲疾⑦其君者,皆欲赴愬⑧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①鄒人與楚人戰(zhàn):鄒,小國,在今山東省鄒縣。楚,大國,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一。兩國強(qiáng)弱懸殊。

②海內(nèi)之地:當(dāng)時(shí)學(xué)者如陰陽家鄒衍等,認(rèn)為中國有九州,九州之外是大海,并假定版圖約為九千個(gè)平方里。

③齊集有其一:集,湊集。齊國土地合起來有一千個(gè)平方里。

④蓋亦反其本矣:篕,同盍,何不。反其本,“反”通返,回過來尋求根本的辦法,即下面所述的實(shí)行仁政。

⑤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

⑥涂:同途,道路。

⑦疾:仇恨,憎恨。

⑧愬:同訴,申訴。

6、(2)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①,則王207、(1)

王曰:“吾惛①,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qǐng)嘗試之?!?/p>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②,惟士為能③。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④,放辟邪侈⑤,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⑥民也。焉有⑦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⑨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⑩之也輕⑩。

①惛:思想混亂。

②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恒產(chǎn),經(jīng)常的產(chǎn)業(yè),固定的產(chǎn)業(yè),可以賴以生活者。恒心,指安居守分的善心。

③惟士惟能:只有士才有可能做到。

④茍無恒心:茍,如果。

⑤放辟邪侈:“放”放蕩;“辟”同僻,邪惡;“侈”與放同義。三者都是指不守法度,越出常軌的行為。

⑥網(wǎng):同網(wǎng),這里作動(dòng)詞用。網(wǎng)民,如張網(wǎng)羅使人陷入。

⑦焉有:豈有,哪有。

⑧制民之產(chǎn):制,制定。

⑨畜:同蓄,撫養(yǎng)。

⑩從:聽從。輕:容易。7、(1)

王曰:“吾惛①,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21

7、(2)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①終身苦,兇年①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②,奚暇③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④,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shí),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⑤,勿奪其時(shí)⑥,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⑦,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⑧不負(fù)戴⑨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⑩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①樂歲:豐年。兇年:災(zāi)年。

②贍:足夠。

③奚暇:哪里有空暇。

④五畝之宅:相傳古代一個(gè)男丁可以分得五畝土地供建置住宅之用。

⑤百畝之田:相傳古井田制,每個(gè)男丁分得土地一百畝。

⑥勿奪其時(shí):不要侵占他們耕種的時(shí)間。

⑦謹(jǐn)庠序之教:謹(jǐn),重視。庠序,古代學(xué)校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⑧頒白者:頒,同斑。指頭發(fā)半百半黑的人。

⑨不負(fù)戴:負(fù),背上背東西。戴,頭上頂東西。

⑩黎民:黑頭發(fā)的民眾。這里指少壯者,與上文老者對(duì)舉。

7、(2)

今也制民之產(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22全文總結(jié)

1、全篇的章旨

本文是孟子說服齊宣王施行保民而王政治言論。

保民→不忍之心→仁政→制民之產(chǎn)

孟子以他善答、善問、善引、善譬喻的雄辯藝術(shù)因勢(shì)利導(dǎo),層層推進(jìn)闡發(fā)自己的政治主張。全文總結(jié)

1、全篇的章旨

本文是232、孟子的政治思想

《齊桓晉文之事章》涉及孟子思想許多方面:“保民而王”、“不忍之心”、“不為與不能”、“推恩”、“恒產(chǎn)與恒心”、“制民之產(chǎn)”、“仁政”措施,等等。

孟子:“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shí)者也?!?/p>

朱元璋:“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

2、孟子的政治思想

《齊桓晉文之事章》涉及孟子思想許多方面243、孟子的雄辯

“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劉勰《文心雕龍·論說》

公都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泵献踊卮鹫f:“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是以好辯而受非難的人。他不斷地和人辯,和宋鏗辯,和墨者辯,和自己的門徒辯,辯得很巧妙,足見他對(duì)辯術(shù)很有研究。”---郭沫若《十批判書》

“孟文的犀利,莊文的恣肆,荀文的渾厚,韓文的峻峭,單拿文章來講,實(shí)在各有千秋?!?--郭沫若《荀子的批判》

類推、喻證的論辯邏輯,形象化的文學(xué)語言,因勢(shì)利導(dǎo)的論辯方法,旗幟鮮明、感情強(qiáng)烈、文采斐然、說理痛徹的論辯風(fēng)格。3、孟子的雄辯

“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254、藝術(shù)特點(diǎn)

首先,善于掌握說話對(duì)象的心理活動(dòng)。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例如:“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緣木求魚”等。

最后,語言明白曉暢,平實(shí)淺近,精煉準(zhǔn)確。

《孟子》雖說是具備了論說文的特征,但是它主要還是對(duì)話體的形式,都是孟子論辯的一些言論。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論語》、《左傳》、《國語》等開創(chuàng)的新的書面語言形式,形成了一種精練簡約、深入淺出的語言風(fēng)格。4、藝術(shù)特點(diǎn)

首先,善于掌握說話對(duì)象的心理活動(dòng)。

其次,26《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27孟軻其人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當(dāng)是之時(shí),秦用商君,富國強(qiáng)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西朝齊。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28《孟子》其書

“(孟軻)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p>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子》其書

“(孟軻)退而與萬29《孟子》目錄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三公孫丑章句上(凡九章)

卷四公孫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卷七離婁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卷八離婁章句下(凡三十三章)

卷九萬章章句上(凡九章)

卷十萬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盡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卷十四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孟子》目錄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30名言警句(一)

《孟子·梁惠王上》: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顧左右而言他。

出爾反爾。

《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福禍無不自己求之者。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

《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警句(一)

《孟子·梁31名言警句(二)

《孟子·離婁上》: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孟子·離婁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這人恒敬之。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孟子·告子上》:舍生取義。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告子下》: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dòng)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窮不失義,達(dá)不離道。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名言警句(二)

《孟子·離婁上》32

孟子的思想特征

1、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xué)思想

★“萬物皆備于我矣”---《孟子·盡心上》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

“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

公都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回答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熱情、自信、咄咄逼人、剛正不阿的個(gè)性,無比激越崇高的情感,肩負(fù)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大丈夫的氣概,為理想而勇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他的人,是天地精華!他的文章,是天地奇觀!孟子的思想特征

1、主觀唯心主義332、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孔子講“仁”,孟子則是“仁義”并重。

★孟子還在“性善”論的理論基礎(chǔ)上,提出了仁政。

★保民和實(shí)行王道政治的主張。

★孟子從“保民而王”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2、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孔子講“仁”,孟子34

《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

★長于論辯

★巧妙的邏輯思維

★長于譬喻

★氣勢(shì)浩然的散文風(fēng)格以及明白曉暢

★平實(shí)淺近

★精煉準(zhǔn)確的語言《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

★長于論35版本:

《漢書·藝文志》載有《孟子》是十一篇。

現(xiàn)在僅存七篇。

★東漢趙岐注《孟子章句十四卷》

★南宋朱熹撰寫《孟子集注》

★清代焦循編寫《孟子正義》

★現(xiàn)代楊伯峻編著《孟子譯注》

版本:

《漢書·藝文志》載有《孟子》是十一篇。

現(xiàn)在僅存36《齊桓晉文之事章》

政治思想:王道和仁政

經(jīng)濟(jì)思想:制民之產(chǎn)

在王道主張的具體闡述中,孟子認(rèn)為人君只要能善于擴(kuò)充不忍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也就是所謂“推恩足以保四?!薄H司挥惺谷嗣裆钣斜U?,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hù),推行王道于天下,即所謂“保民而王”。相反的,如果以武力求霸,結(jié)果必定失敗。

★孟子的政治主張:王道和仁政。

★孟子善于譬喻、迂回曲折、因勢(shì)利導(dǎo)、層層深入、說理痛徹的論辯藝術(shù)。

★孟子氣勢(shì)浩然、雄健有力、旗幟鮮明、感情強(qiáng)烈、弊端鋒芒顯露的散文風(fēng)格?!洱R桓晉文之事章37原文:

1、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duì)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④乎?”

注釋:

①齊宣王:齊威王之子,名辟疆。齊宣王時(shí),齊國富強(qiáng),并召集了許多文學(xué)游說之士。根據(jù)推測(cè),孟子在見了梁惠王之后便離開魏國到了齊國,這時(shí)齊宣王即位也不過兩年。

②齊桓、晉文: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在春秋時(shí)候先后稱霸,為“五霸”之首。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③無以:以通已,意為不得已。

④王:讀第四聲,實(shí)行王道。原文:

1、

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38

2、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①而王,莫②之能御③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①保民:保護(hù)、安撫人民。

②莫:莫不,誰也不。

③御:阻擋。

2、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①而王,莫②之393、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①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②?’對(duì)曰:‘將以釁鐘③。’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⑤無罪而就死地。’對(duì)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shí)有諸⑥?”

曰:“有之。”

注釋:

①胡龁:齊王左右近臣。

②牛何之:之,往,前往。把牛牽到哪里去?

③釁鐘:新的鐘鑄造成后,殺牲口取血來涂抹在鐘的縫隙,并祭拜它,這就叫做釁鐘。

④觳觫:牛臨死時(shí)恐懼而戰(zhàn)栗的樣子。

⑤若:如此。

⑥諸:之乎。3、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①曰,王坐于堂404、(1)

曰:“是①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②也,臣固知③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④。誠有⑤百姓者。齊國雖褊(biǎn)?、蓿岷螑垡慌??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⑦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⑧知之?王若隱⑨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⑩焉?”

①是:這,此。

②愛:吝嗇。

③固知:本來就知道。

④然:對(duì),是。

⑤誠有:確實(shí)有。

⑥褊?。和恋鬲M小。

⑦無異:異是動(dòng)詞,奇怪,疑怪的意思。無異就是莫怪的意思。

⑧惡:哪里。

⑨隱:哀痛,可憐。

⑩何擇:有什么區(qū)別。4、(1)

曰:“是①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②也,臣固知41

4、(2)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宜①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②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③也。”

王說④,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之⑤。’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⑥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注釋:

①宜:怪不得。

②無傷:不要緊,沒有什么妨礙。

③君子遠(yuǎn)庖廚:“君子”有時(shí)指有德之人,有時(shí)指有位(官職)之人,這里兩者都可解。庖廚,即廚房。

④說:同悅,高興,喜歡。

⑤《詩》句:見《詩經(jīng)·小雅·巧言》,意思是別人的心事,我能揣測(cè)。

夫我乃行之:夫念第二聲,發(fā)語詞,沒有實(shí)際意義。

⑥戚戚:心動(dòng)的樣子。

4、(2)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cái)而易之以羊也425、(1)

曰:“有復(fù)①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②,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③之末,而不見輿薪④。則王許⑤之乎?”

曰:“否?!?/p>

“今恩足以及禽獸⑥,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dú)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⑦,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⑧,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⑨何以異?”

①復(fù):白,報(bào)告。

②鈞:三十斤為一鈞。

③秋毫:秋天獸毛的尖端,這里指最細(xì)微難見之物。

④輿薪:一車薪柴。

⑤許:聽信,同意。

⑥今恩足以及禽獸句:前省去了“曰”,表示語氣很緊促。

⑦百姓之不見保句:見,被。

⑧故王之不王:前一個(gè)“王”指的是齊宣王,后一個(gè)“王”同文章前面的“無以,則王乎”的“王”,指王道。

⑨形:情形、狀況。5、(1)

曰:“有復(fù)①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②,而不足43

5、(2)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①,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②,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天下可運(yùn)于掌④?!对姟吩疲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⑤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⑥。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dú)何與⑦?權(quán)⑧,然後知輕重;度⑧,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qǐng)度之!抑⑨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⑩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①挾太山以超北海句:太山,即泰山,在今山東省。超,跳躍而過。北海,即渤海。

②為長者折枝句:枝,同肢。意為年長者按摩肢體,或者是對(duì)長者曲折腰肢,就像現(xiàn)在的鞠躬;又或者是替長者攀折花枝。皆是指輕而易舉的事。

③老吾老、幼吾幼句:前一個(gè)“老”、前一個(gè)“幼”都是動(dòng)詞,分別為敬愛和愛撫的意思。

④運(yùn)于掌:運(yùn)轉(zhuǎn)在手掌上,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⑤刑于寡妻句:出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篇》?!靶獭蓖靶汀保甘痉?,以身作則。寡妻,即國君的正妻。以御家邦,御,治理。家邦,國家。

⑥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這是孟子總結(jié)前面三句詩的意思,即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⑦獨(dú)何與: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⑧權(quán):秤錘。度:丈尺。兩個(gè)都做動(dòng)詞用,指稱和量。

⑨抑:或者,還是。

⑩構(gòu)怨:結(jié)怨。

5、(2)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①,語人曰:‘我不能。’446、(1)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①不足于口與?輕暖①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①不足視于目與?聲音①不足聽于耳與?便嬖②(bì)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③,朝秦、楚④,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⑤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⑥?”

曰:“殆有甚焉⑦。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zāi)。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zāi)?!?/p>

①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輕暖:輕而且暖的衣裘。采色:文采和美色。聲音:這里指的是音樂。

②便辟:指親近寵愛的人。

③欲辟土地:辟,開辟,擴(kuò)大。

④朝秦楚:使秦楚等大國來朝見齊王。齊王欲君臨中原諸侯之上。

⑤緣木而求魚:爬上樹去捉魚,比喻絕對(duì)不能達(dá)到的目的,是徒勞無功的事。

⑥若是其甚與:若是,像這樣。甚,極,引申為嚴(yán)重。意為后果這樣嚴(yán)重嗎?

⑦殆有甚焉:殆,恐怕,可能。有,又。意為恐怕比緣木求魚更嚴(yán)重。6、(1)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45

6、(2)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①,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qiáng)。海內(nèi)之地②,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③。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④。今王發(fā)政施仁⑤,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⑥,天下之欲疾⑦其君者,皆欲赴愬⑧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①鄒人與楚人戰(zhàn):鄒,小國,在今山東省鄒縣。楚,大國,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之一。兩國強(qiáng)弱懸殊。

②海內(nèi)之地:當(dāng)時(shí)學(xué)者如陰陽家鄒衍等,認(rèn)為中國有九州,九州之外是大海,并假定版圖約為九千個(gè)平方里。

③齊集有其一:集,湊集。齊國土地合起來有一千個(gè)平方里。

④蓋亦反其本矣:篕,同盍,何不。反其本,“反”通返,回過來尋求根本的辦法,即下面所述的實(shí)行仁政。

⑤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

⑥涂:同途,道路。

⑦疾:仇恨,憎恨。

⑧愬:同訴,申訴。

6、(2)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①,則王467、(1)

王曰:“吾惛①,不能進(jìn)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qǐng)嘗試之。”

曰:“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②,惟士為能③。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④,放辟邪侈⑤,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⑥民也。焉有⑦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⑨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⑩之也輕⑩。

①惛: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qǐng)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qǐng)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huì)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空間,僅對(duì)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duì)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duì)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qǐng)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duì)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píng)論

0/150

提交評(píng)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