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word版參考模板_第1頁
《急性白血病》word版參考模板_第2頁
《急性白血病》word版參考模板_第3頁
《急性白血病》word版參考模板_第4頁
《急性白血病》word版參考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1急性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細胞異常的克隆性惡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細胞失去進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滯在細胞發(fā)育的不同階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組織中白血病細胞大量增生積聚并浸潤其他器官和組織,同時使正常造血受抑制,臨床表現(xiàn)為貧血、出血、感染及各器官浸潤癥狀。疾病分類根據白血病細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干祖細胞來源的惡性克隆性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臨床以感染、出血、貧血和髓外組織器官浸潤為主要表現(xiàn),病情進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有數(shù)周至數(shù)月。一般可根據白血病細胞系列歸屬分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兩大類。(一)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分型1.FAB分型:M0:未分化性粒細胞性白血病M1:部分分化性粒細胞性白血病M2:分化性粒細胞性白血病M3: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M4:粒單細胞性白血病M5:單核細胞性白血病M6:紅白血病M7:巨核細胞性白血病2.WHO急性髓系白血?。ˋML)和相關前驅細胞腫瘤2008分類1997年來自美、歐、亞等各大洲的國際血液病學家和腫瘤學家組成的臨床醫(yī)師委員會與病理學家共同討論,提出血液腫瘤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的新分類方法。在白血病FAB、MIC分類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WHO分類法,經過2年的臨床試用后,于1999年及2000年對新分類修定,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和認定,形成WHO2000分類,在此基礎上又形成2008分類。(二)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分型ALL根據免疫表型不同可分為B-細胞和T-細胞兩大類。2000WHO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分為三種亞型:(1)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遺傳學亞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q23;p13);(E2A/PBX1);t(12;21)(p12;q22),(ETV/CBFα)。(2)前體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細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態(tài)學亞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復性較差,現(xiàn)已基本放棄,不再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L1、L2、L3。骨髓中幼稚細胞>25%時診斷采用ALL的名稱,幼稚細胞≤25%稱為母細胞淋巴瘤。[1-3]急性粒細胞白血病疾病診斷1.癥狀和體征(1)發(fā)熱:發(fā)熱大多數(shù)是由感染所致。(2)出血:早期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并發(f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3)貧血:進行性加重。(4)白血病細胞的浸潤表現(xiàn):淋巴結、肝、脾腫大,胸骨壓痛。亦可表現(xiàn)其他部位浸潤,如出現(xiàn)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或心包積液,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浸潤等。2.血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為中重度;白細胞計數(shù)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見不同數(shù)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大多數(shù)小于正常。3.骨髓檢查:形態(tài)學,活檢(必要時)。4.免疫分型5.細胞遺傳學:核型分析、FISH(必要時)6.有條件時行分子生物學檢測鑒別診斷根據臨床表現(xiàn)、血象和骨髓象特點,診斷一般不難。由于白血病類型不同,治療方案及預后亦不盡相同,因此診斷成立后,應進一步分型。此外,還應與下列疾病作鑒別。1.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該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態(tài)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細胞,全血細胞減少和染色體異常,易與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到30%。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細胞異常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象中出現(xiàn)異形淋巴細胞,但形態(tài)與原始細胞不同,血清中嗜異性抗體效價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風疹等病毒感染時,血象中淋巴細胞增多,但淋巴細胞形態(tài)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3.巨幼細胞貧血:巨幼細胞貧血有時可與急性紅白血病混淆。但前者骨髓中原始細胞不增多,幼紅細胞PAS反應常為陰性。4.再生障礙性貧血及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象與白細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可能混淆,但骨髓象檢查可明確鑒別。5.急性粒細胞缺乏癥恢復期:在藥物或某些感染引起的粒細胞缺乏癥的恢復期,骨髓中早幼粒細胞明顯增加。但該癥多有明確病因,血小板正常,早幼粒細胞中無Auer小體。短期內骨髓成熟粒細胞恢復正常。疾病治療1.支持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診斷一旦可以確立,接下來的24~48h通常為患者接受誘導化療做準備,往往患者的一般情況越好對誘導化療的耐受性越強,下述的情況在幾乎所有的要接受誘導化療的患者均會遇到的情況。1)利尿和糾正電解質平衡:維持適當?shù)哪蛄渴穷A防由于細胞崩解而導致腎功衰竭的重要手段。2)預防尿酸性腎病。3)血制品的正確使用:許多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均伴有骨髓功能障礙,因此必須糾正癥狀性貧血及血小板減少。4)發(fā)熱及感染的防治。2.化學治療(1)治療的目的化學治療的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細胞克隆并重建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兩個重要的原則更需明確:(1)長期緩解的病例幾乎只見于有完全緩解(CR)的病例;(2)除了骨髓移植可做為挽救性治療的手段外,對于開始治療的反應可以預測白血病病人的預后。盡管白血病治療的毒性較大,且感染是化療期間引起亡的主要原因,但未經治療或治療無效的白血病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3個月,絕大部分未經治療的病例均死于骨髓功能障礙?;煹膭┝坎⒉粦蚣毎麥p少而降低,因為較低劑量仍會產生明顯的骨髓抑制而改善骨髓功能方面幫助不大,但對于最大限度地清除白血病細胞克隆極為不利。(2)化學治療的種類1)誘導化療是開始階段的高強度化療,其目的是清除白血病細胞克隆而取得完全緩解(CR)。緩解后化療:是真對經誘導化療已取得完全緩解后的病人,為進一步消滅那些殘留的白血病細胞。目前誘導緩解的成功率較高,而治療的關鍵在于改進緩解后的鞏固治療。2)鞏固治療重復使用與誘導治療時相同或相似的劑量的化療方案,并在緩解后不久即給予。3)強化治療增加藥物的劑量(如HD-Arc-C)或選用非交叉性耐藥的方案,一般在取得緩解后馬上給予。3.骨髓移植(BMT)骨髓移植在AML治療中作用的臨床試驗缺乏質量控制研究。BMT在AML中的治療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移植相關死亡率、年齡、和其他預后因素等均應加以考慮。診斷時有預后良好因素的(如伴有t(8;21)、t(15;17),inv(16))患者,可不必考慮年齡因素使用標準的誘導緩解后治療。無預后良好因素者,尤其是骨髓細胞核型差的病例,應在第1次緩解后選擇自體或異基因BMT。第1次緩解后便采用無關供者的BMT的治療,這種骨髓移植是否值得進行應慎重考慮,既便是對于治療相關性AML或是繼發(fā)于骨髓異常增生的AML均屬臨床研究性質。(1)異基因骨髓移植:近年來有關異基因骨髓移植的報導很多,但據估計最多有10%左右的AML患者真正適合進行配型相合的異基因骨髓移植。異基因骨髓移植一般在40或45歲以下的患者進行,但許多中心年齡放寬到60歲。第2次緩解的AML往往選擇異基因BMT,因為該類患者的長期生存率只有20%~30%。最近的隨機對照研究表明,第一緩解后即行BMT與先行緩解后治療當復發(fā)后第2次緩解后再行BMT兩組之間生存率上無差異。因此BMT應當用于2次緩解后的挽救治療、誘導失敗、早期復發(fā)、或某些高危病人。但適合的病例仍應進入前瞻性臨床研究以確定異基因BMT的效果。(2)自體骨髓移植:采用骨髓或末梢血中的造血干細胞,其優(yōu)點是無GVHD、不需要供者以及年長者耐受性好。但明顯的缺點是白血病細胞的再輸入。隨著多種體外凈化方法的改進,自體BMT可能會成為早期強化治療的最佳方案。4.靶向治療(1)針對發(fā)病機制的分子靶向治療最成功的是全反式維甲酸(ATRA)亞砷酸(ATO)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目前研究最多的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STI571,格列衛(wèi))作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針對bcr/abl融合基因的產物P210融合蛋白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療中已取得成功,對Ph1+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也有效果;它還有另一重要靶點就是III型受體酪氨酸激酶(RTK)家族成員C-kit(CD117)。(2)針對表面分子的靶向治療AML、正常粒系和單核系均高表達CD33,25%AML細胞表面也有表達,正常造血干細胞和非造血組織不表達。單抗HUM195是重組人源化未結合抗CD33IgG,經靜脈注射進入體內后可以迅速與靶細胞結合,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殺死靶細胞;藥物結合型單抗Mylotarg為CD33單抗與抗癌抗生素-卡奇霉素免疫連接物,2000年5月獲FDA批準用于治療60歲以上的復發(fā)和難治性AML;抗CD33抗體還可以與放射性同位素偶聯(lián)用于治療復發(fā)和難治性AML及聯(lián)合白消安和環(huán)磷酰胺作為AML骨髓移植前預處理方案,獲得較好成果。阿侖單抗(alemtuzumab)是人源化抗CD52單抗(產品有Campath),用于治療CD20陽性的復發(fā)或難治性急性白血病也取得一定效果。[3-6]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疾病診斷在成人骨髓中成熟淋巴細胞可高達25%,但正常骨髓中不應見到幼稚淋巴細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診斷標準是幼稚淋巴細胞占骨髓有核細胞的比例≥25%。1.癥狀和體征1)發(fā)熱:發(fā)熱大多數(shù)是由感染所致。2)出血:早期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繼而內臟出血或并發(f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3)貧血:進行性加重。4)白血病細胞增殖浸潤表現(xiàn):(1)肝、脾、淋巴結腫大:T細胞ALL常伴有縱隔淋巴結腫大。(2)骨關節(jié)疼痛:胸骨壓痛是常見癥狀之一。(3)神經系統(tǒng)白血?。憾喟l(fā)生在白血病的緩解期,ALL比AML發(fā)病率高。(4)睪丸:多為單側性睪丸無痛性腫大。2.血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大部分患者均有貧血,多為中重度;多數(shù)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血涂片可見不同數(shù)量的白血病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大多數(shù)小于正常。3.生化檢查:血清尿酸濃度增高,部分患者乳酸脫氫酶(LDH)升高。4.骨髓檢查:形態(tài)學,活檢(必要時)。5.免疫分型:根據免疫分型,ALL分為前體B細胞ALL,成熟B細胞ALL和T細胞ALL。6.細胞遺傳學:核型分析、FISH(必要時)7.有條件時行分子生物學檢測疾病治療與兒童相比所有的成人ALL均屬高危,盡管75%~80%的成人ALL可取得緩解,但只有30%~40%病例能長期無病生存。近幾年來強調更大劑量的誘導化療和緩解后治療,這使得長期無病生存率得到改善。(一)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基本的化療方案1,急淋誘導方案(如圖)2,急淋白血病的鞏固和強化治療方案成人急淋在獲得CR后,公認的觀點是繼續(xù)治療以維持緩解狀態(tài)。緩解后治療包括強化、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鞏固和強化治療往往采用與誘導化療不同的化療方案,借此進一步消除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常用的藥物有阿霉素、阿糖胞苷、氨甲喋呤、巰基嘌呤等藥物門間的組合方案。也有采用大劑量氨甲喋呤或阿糖胞苷等做為強化治療方案,其有效性仍不能完全肯定。3,急淋白血病的維持治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鞏固治療后通常要進行2年左右的維持治療,一般采用口服小劑量氨甲喋呤或巰基鳥嘌呤,也有采用長春新堿或小劑量阿糖胞苷間隔給藥。(二)MRCUKALLⅫ/ECOGE2993—TherapySchedule方案歐洲MRCUKALLⅫ/ECOGE2993方案治療1521例15歲到59歲的ALL患者,91%的患者取得了CR,總的5年生存率達到38%;治療相關死亡率為4.8%,死亡原因接近半數(shù)為感染,其他死因有多器官衰竭、出血、血栓栓塞、腫瘤崩解等。預后不良因素(高危因素)主要是Ph+、年齡≥35歲、初診時WBC計數(shù)B-ALL的WBC>30×109/L、T-ALL的WBC>100×109/L和誘導化療開始后達到CR的時間≥4周。此方案安全、有效率高,可作為成人ALL治療的一線選擇方案。[7-10]臨床多表現(xiàn)為低熱,但有時可以是高熱,有的患者僅自覺發(fā)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并不升高,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常伴有頭暈、疲乏等虛弱之象?!秲冉洝分杏嘘P于內傷發(fā)熱的記載,其中對陰虛內熱的論述較詳,并提出了一些內傷發(fā)熱的治療方法?!督饏T要略·血痹虛勞病》篇以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可視為甘溫除熱法的先聲?!吨T病源候論》提出了陰虛發(fā)熱的機理為“陰氣不足,陽氣有余”。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中將腎氣丸化裁為六味地黃丸,為陰虛內熱治療創(chuàng)制了一個重要方劑。金元·李東垣倡氣虛發(fā)熱用補中益氣湯甘溫除大熱法進行治療。明《癥因脈治》一書專設內傷發(fā)熱篇,并分氣分發(fā)熱與血分發(fā)熱兩大類。清《醫(yī)林改錯》提出了瘀血發(fā)熱的特點,并擬血府逐瘀湯進行治療。這些論述使內傷發(fā)熱的理論不斷完善,對臨床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F(xiàn)代醫(yī)學中的功能性發(fā)熱,腫瘤,血液病,結締組織病,結核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內分泌疾病及某些不明原因的發(fā)熱,具有內傷發(fā)熱特點的,可參考本證辨證施護?!咀C候特征】內傷發(fā)熱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或有反復發(fā)熱的病史。臨床多表現(xiàn)為低熱,但有時可以是高熱,亦有少數(shù)患者自覺發(fā)熱或五心煩熱,而體溫并不升高。因內傷發(fā)熱主要由于氣、血、水濕的郁滯塞遏或氣、血、陰、陽的虧損失調所導致,故在發(fā)熱的同時,分別伴有氣郁、血瘀、濕郁或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癥狀?!静∫虿C】1.肝經郁熱情志抑郁,肝氣不能條達,氣郁化火而發(fā)熱;或因惱怒過度,肝火內盛,以致發(fā)熱。2.瘀血阻滯由于情志、勞倦、外傷等原因導致瘀血,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壅遏不通,因而引起發(fā)熱,此為瘀血發(fā)熱的主要病機。此外,瘀血發(fā)熱也與血虛失養(yǎng)有關,如《醫(yī)門法律·虛勞論》說:"血痹則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積不行,血瘀則榮虛,榮虛則發(fā)熱。"3.內濕停聚由于飲食失調、憂思氣結等使脾胃受損、運化失職,以致濕邪內生,郁而化熱,進而引起內傷發(fā)熱。4.中氣不足由于勞倦過度,飲食失調,或久病失于調理,以致中氣不足,陰火內生而引起發(fā)熱,亦即現(xiàn)今通稱的氣虛發(fā)熱。5.血虛失養(yǎng)由于久病心肝血虛,或脾虛不能生血,或長期慢性失血,以致血虛失于濡養(yǎng)。血本屬陰,陰血不足,無以斂陽而引起發(fā)熱。如《證治匯補·發(fā)熱》說:"血虛發(fā)熱,一切吐衄便血,產后崩漏,血虛不能配陽,陽亢發(fā)熱者,治宜養(yǎng)血。"6.陰精虧耗由于素體陰虛,或熱病日久,耗傷陰液,或誤用、過用溫燥藥物等,導致陰精虧虛,陰衰則陽盛,水不制火,陽氣偏盛而引起發(fā)熱。7.陽氣虛衰由于寒證日久,或久病氣虛,氣損及陽,或脾腎陽氣虧虛,以致火不歸原,虛陽外浮而引起發(fā)熱。如《證治匯補·發(fā)熱》說:"陽虛發(fā)熱,有腎虛水冷,火不歸經,游行于外而發(fā)熱。"上述七種內傷發(fā)熱,大體可歸納為虛、實兩類。由肝經郁熱、瘀血阻滯及內濕停聚所致者屬實,其基本病機為氣、血、水等郁結壅遏化熱而引起發(fā)熱。由中氣不足、血虛失養(yǎng)、陰精虧虛及陽氣虛衰所致者屬虛,因氣屬陽的范疇,血屬陰的范疇,此類發(fā)熱均由陰陽失衡所導致?;驗殛幯蛔悖幉慌潢?,水不濟火,陽氣亢盛而發(fā)熱;或因陽氣虛衰,陰火內生,陽氣外浮而發(fā)熱。【診斷】1.內傷發(fā)熱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多為低熱,或自覺發(fā)熱,表現(xiàn)為高熱者較少。不惡寒,或雖有怯冷,但得衣被則溫。常兼見頭暈、神疲、自汗、盜汗、脈弱等癥。2.一般有氣、血、水壅遏或氣血陰陽虧虛的病史,或有反復發(fā)熱的病史。3.必要時可作有關的實驗室檢查,以進一步協(xié)助診斷。編輯本段鑒別診斷】內傷發(fā)熱主要應與外感發(fā)熱相鑒別。內傷發(fā)熱的診斷要點已如上述。而外感發(fā)熱表現(xiàn)的特點是: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發(fā)熱的熱度大多較高,發(fā)熱的類型隨病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發(fā)熱初期大多伴有惡寒,其惡寒得衣被而不減,常兼有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癥,由感受外邪,正邪相爭所致,屬實證者較多。編輯本段辨證要點1.辨證候之虛實在確診為內傷發(fā)熱的前提下,應依據病史、癥狀、脈象等辨明證候的虛實,這對治療原則的確定具有重要意義。由氣郁、血瘀、濕停所致的內傷發(fā)熱屬實;由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所致的內傷發(fā)熱屬虛。邪實傷正及因虛致實者,則可以既有正虛,又有邪實的表現(xiàn),而成為虛實夾雜的證候。2.辨病情之輕重病程長久,熱勢亢盛,持續(xù)發(fā)熱或反復發(fā)作,經治不愈,胃氣衰敗,正氣虛甚,兼夾病證多,均為病情較重的表現(xiàn);輕癥反之。編輯本段治療原則實火宜瀉,虛火宜補。并應根據證候、病機的不同而分別采用有針對性的治法。屬實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濕為主,適當配伍清熱。屬虛者,則應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除陰虛發(fā)熱可適當配伍清退虛熱的藥物外,其余均應以補為主。對虛實夾雜者,則宜兼顧之,正如《景岳全書·火證》說:“實火宜瀉,虛火宜補,固其法也。然虛中有實者,治宜以補為主,而不得不兼乎清;……若實中有虛者,治宜以清為主而酌兼乎補?!鼻胁豢梢灰姲l(fā)熱,便用發(fā)散解表及苦寒瀉火之劑。內傷發(fā)熱,若發(fā)散易于耗氣傷津,苦寒則易傷敗脾胃以及化操傷陰,而使病情纏綿或加重?!颈孀C施治】編輯本段氣郁發(fā)熱癥狀:發(fā)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脅脹滿,煩躁易怒,口干而苦,飲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治法;疏肝理氣,解郁瀉熱。方藥:丹桅逍遙散。本方疏肝理脾,清肝瀉熱。方中以丹皮、桅子清肝瀉熱,柴胡、薄荷疏肝解熱,當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白術、茯苓、甘草培補脾土。氣郁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氣解郁;熱象較甚,舌紅口干便秘者,可去白術,加龍膽草、羚羊角清肝瀉火;婦女若兼月經不調,可加澤蘭、益母草活血調經。編輯本段血瘀發(fā)熱癥狀:午后或夜晚發(fā)熱,或自覺身體某些部位發(fā)熱,口燥咽干,但不多飲,肢體或軀干有固定痛處或腫塊,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治法:活血化瘀。方藥:血府逐瘀湯。本方有較好的活血理氣的功效,為臨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劑。方中以當歸、川穹、赤芍藥、地黃養(yǎng)血活血,桃仁、紅花、牛膝活血祛瘀,柴胡、積殼、桔梗理氣行氣,甘草調和諸藥。發(fā)熱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熱涼血;肢體腫痛者,可加丹參、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腫定痛。編輯本段濕郁發(fā)熱癥狀:低熱,午后熱甚,胸悶脘痞,全身重著,不思飲食,渴不欲飲,嘔惡,大便稀薄或粘滯不爽,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治法:利濕清熱。方藥:三仁湯。本方具有清利濕熱,宣暢氣機的功效。方中以杏仁宣降肺氣,善開上焦;蔻仁芳化濕濁,和暢中焦;棗仁益脾滲濕,疏導下焦;配以半夏、厚樸理氣燥濕;通草、滑石、竹葉清熱利濕,共奏宣化暢中,利濕清熱之效。嘔惡加竹茹、藿香、陳皮和胃降逆;胸悶、苔膩加郁金、佩蘭芳化濕邪;濕熱阻滯少陽樞機,癥見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嘔逆者,加青蒿、黃芩清解少陽。編輯本段氣虛發(fā)熱癥狀:發(fā)熱,熱勢或低或高,常在勞累后發(fā)作或加劇,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薄,脈細弱。治法:益氣健脾,甘溫除熱。方藥:補中益氣場。本方既能益氣升陷,又是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方中以黃芪、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養(yǎng)血活血;陳皮理氣和胃;升麻、柴胡既能升舉清陽,又能透泄熱邪。自汗較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固表斂汗;時冷時熱,汗出惡風者,加桂枝、芍藥調和營衛(wèi);脾虛夾濕,而見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者,加蒼術、茯苓、厚樸健脾燥濕。編輯本段血虛發(fā)熱癥狀:發(fā)熱,熱勢多為低熱,頭暈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寧,面白少華,唇甲色淡,舌質淡,脈細弱。治法:益氣養(yǎng)血。方藥:歸脾湯。本方補益心脾,益氣生血,為常用的補血方劑。方中以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yǎng)血;酸棗仁、遠志養(yǎng)心安神;木香健脾理氣,使全方補而不滯。血虛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烏補益精血;發(fā)熱較甚者,可加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由慢性失血所致的血虛,若仍有少許出血者,可酌加三七粉、仙鶴草、茜草、棕櫚皮等止血。HYPERLINK"/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