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的發(fā)展與西安古城城市的發(fā)展與西安古城城市的發(fā)展與西安古城緒論城市的產生及發(fā)展人類進步階梯上的兩大創(chuàng)造和工具:一是文字,另一個就是城市。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美】劉易斯.芒福德2023/1/12第一節(jié)城市的概念及本質(一)早期的城市——城、市分離城市是由我國古代“城”和“市”兩個概念結合而成城:四周圍以城墻、扼守交通要沖,具有防衛(wèi)意義的軍事?lián)c━━文論:
《周禮·地官》:“筑城以為君,造廓以守民”
《管子·度地》:“城、廓、溝、池以為固”
“內之為城,城外之為廓”
《古今注》:“城者,所以自守也”城:是一種防御性構筑物,最早是一種大規(guī)模、永久性的防御設施,主要用于防治野獸侵襲,后來逐漸演變成為防御敵方侵略。所謂
“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
▲市——交易場所,人口集聚之地。《周易·系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會天下貨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薄吨芏Y·地官》:“五十里有市”,“大市日昃而市,百姓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惫糯ⅰ笆小奔啊熬边B在一起稱“市井”《史記·平淮書》注:“師古曰,古末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于井邊買賣,曰市井?!?/p>
(二)現(xiàn)代城市城市發(fā)展到了現(xiàn)在,早已不是簡單的城、市結合,它的職能和組成部分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的概念也因而變得復雜,這就是城市定義的多樣性和城市標準的多樣性產生的原因。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鎮(zhèn)),含義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權利,過著一種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關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說社會組織行為處于一種高級的狀態(tài),城市就是安排和適應這種生活的一種工具。(三)關于城市的定義
1、各學科關于城市的定義
(1)[Geography]━━城市是地處交通方便的環(huán)境、覆蓋有一定面積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結合體。
F·Ratzel:“地理學上的城市,是指地處交通方便環(huán)境的、覆蓋有一定面積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結合體”。
(2)
[系統(tǒng)論]━━現(xiàn)代的城市是一個以人為主體、以空間結構利用為特點、已聚集效益為目的的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科學文化的空間地域系統(tǒng)。(3)[UrbanEconomics]━━城市是各種經濟行為在空間上的集中,是集約人口和集約經濟的綜合體。J.Button:城市是“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狀系統(tǒng)”。Hirsh:城市是“具有相當面積、經濟活動和住戶集中,以致在私人企業(yè)和公共部門產生規(guī)模經濟的連片地理區(qū)域”。(4)[UrbanSociology]━━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況),是各種社會禮俗和傳統(tǒng)所構成的集合體,是在這些禮俗中所包含的并隨著傳統(tǒng)而流傳的那種思想和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巴爾多(Bardo)和哈特曼(Hartman):“…按照社會學的傳統(tǒng),城市被定義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會組織形式”。這些特征包括:
--人口相對較多,密集居住,并有異質性;--至少有一些人從事非農業(yè)生產,并有一些是專業(yè)人員;--城市具有市場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規(guī)章的權力;◆共同點:(各有側重,亦有共同點)城市集聚了一定的數量的人口城市產業(yè)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方式有別于農村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中心城市必須提供充分的物質設施并保持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內部各組成部分緊密聯(lián)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城市定義:依據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把一定地域組織起來的居民點,是該地域或更大腹地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中國大百科全書》“人們?yōu)榱松顏淼搅顺鞘?,人們?yōu)榱松畹酶眉墼诔鞘??!?/p>
——亞里斯多德歷史學:城市是一部用建筑材料寫成的歷史教科書。社會學: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區(qū),是一種生活方式。經濟學:城市是生產力的聚集區(qū)及經濟活動的中心。地理學:城市是人口和物質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城市規(guī)劃學:城市是各種物質要素和人文社會要素在空間上的聚集。綜合而言:城市——是有著商業(yè)交換和防御職能的居民點。2.城市規(guī)劃對城市的理解國標《城市規(guī)劃基本術語標準》:城市是“以非農業(yè)產業(yè)和非農業(yè)人口集聚為主要特征的居民點。包括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和鎮(zhèn)?!?/p>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作為城市必須具備的四大功能(五)關于城市的標準
城市的定義——城市“質”的概念(內涵)城市的標準——城市“量”的概念(外延)1、人類聚居體的分類小村——Hamlet(鄉(xiāng)村的一片房屋,國外小村尤其指教堂者)自然村——Village(比鎮(zhèn)小的地方,有房屋、教堂、學校等)集鎮(zhèn)——MarketTown鎮(zhèn)——Town(比村莊大、比城市小,集中了一定的人口)城市——City大城市——Metropolis大都市——Megalopolis巨大城市——Ecumeno-polis功能逐漸增多
1、城市的形成
1)
居民點的形成人類的第一次勞動大分工(農業(yè)及畜牧業(yè)分離)導致了居民點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人類的第二次大分工(商業(yè)及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導致形成了最初的城市。
第二節(jié)城市的形成及發(fā)展
生產方式的改進,生產力不斷提高
生活水平提高生產品有了剩余
生活需求的多樣化物及物的交換(量的增加及次數的頻繁)
專門的手工業(yè)者專門從事交易的商人
商業(yè)及手工業(yè)從農業(yè)中分離出來
居民點的分化
以農業(yè)為主的農村具有商業(yè)及手工業(yè)職能的城市城市的興起在西方常以“UrbanRevolution”一詞來表達,地位及“AgriculturalRevolution”、“IndustrialRevolution”一樣重要,表明其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及發(fā)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穴居、樹居、巢居母系社會的原始群落第一次勞動大分工固定居民點的出現(xiàn)城市雛形的出現(xiàn)私有制的出現(xiàn)城、廓、溝、池的出現(xiàn)“市”的出現(xiàn)第二次勞動大分工農村及城市差別的出現(xiàn)城鄉(xiāng)差別進一步加大奴隸社會沒有固定的居民點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勞動集體,但無固定居所以農業(yè)為主要生產方式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農業(yè):相對穩(wěn)定、固定→固定居民點畜牧業(yè):流動性的以防御性為主的構筑物,如溝、墻等防衛(wèi)性,如“筑城以為君,造廓以守民”剩余產品和私有財產的交換,如“日中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商業(yè):專門從事交易的商人,固定交易場所;手工業(yè)者:以奴隸主居住和商業(yè)、手工業(yè)者居住為主的城市以農業(yè)為主的奴隸居住地——農村城市產生過程簡圖城市產生的前提條件——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剩余糧食的出現(xiàn)農業(yè)生產力創(chuàng)造農產品的能力,除去農業(yè)生產者及其家屬所需要的份額外,剩余糧食的生產能力就是城市存在的必要前提條件。歷史上第一批城市都是誕生在農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
城市產生的基礎條件——剩余勞動力的出現(xiàn),導致了社會分工剩余勞動力手工業(yè)分離物物交換市場鎮(zhèn)(雛形)居住方式和社會分工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對應關系:游牧漁獵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
沒有固定居民點固定居民點集鎮(zhèn)城市農村的推力共同作用城市的產生及發(fā)展城市的拉力2.城市的選址--防御的需要
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淮南子?原道訓》--交通方便
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君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湊,萬物之所殖也?!鳚h《鹽鐵論》載桑弘羊言--環(huán)境容量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參相得?!抖Y記?王制》--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豆茏?乘馬》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蛾栒畷吩缙诔鞘校恨r業(yè)革命,出現(xiàn)剩余產品導致:農業(yè)社會城市3.城市的發(fā)展城市的發(fā)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大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現(xiàn)代城市:工業(yè)革命,大規(guī)模的工廠化生產;工廠規(guī)模不斷擴大(規(guī)模經濟效應);農業(yè)生產率的提高;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導致:工業(yè)城市、大城市產業(yè)革命工業(yè)發(fā)展商業(yè)貿易加速帶動吸收大量農業(yè)人口城市人口集聚工業(yè)用地商貿用地城市用地擴展倫敦城市自發(fā)發(fā)展圖當代城市:后工業(yè)革命,經濟全球化,經濟信息化以制造業(yè)為主轉為服務業(yè)為主生產性服務業(yè)的發(fā)展空間經濟結構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轉變等導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大都市連綿區(qū)西方部分(一)城市的形成1.永久性聚落的出現(xiàn)2.墓地及圣祠3.巖洞4.馴化動植物的村莊形成一、城市的起源及形成(二)城市形成時間:BC3000年地點: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條件:技術的進步人類組織的復雜化集體迷信思想和活動的日?;艠忝耧L民俗的變化
城市從其起源時代開始便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專門用來貯存并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這種構造致密而緊湊,足以用最小的空間容納最多的設施;同時又能擴大自身的結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和社會發(fā)展更加繁復的形式,從而保存不斷積累起來的社會遺產。文字記載一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圖書館、檔案保存處、學校、大學等等,就屬于城市最典型和最古老的成就之一。二、先古時期的城市1.產生于平原地區(qū)古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
烏爾城、底比斯城、太陽城、尼尼微、巴比倫城2.表現(xiàn):建成區(qū)和人口擴大城墻封圍的城堡,四周有一個或者數個聚居區(qū)城市的范圍沒有突破步行可達的和聽覺所及的范圍
3.城市的本質城市功能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的壟斷文化的滲透城市的勞動分工貧富分化城市戲劇三、古希臘時期的城市1.城邦的出現(xiàn)
雅典斯巴達2.城市的重要機構公共“火場”貴族議會或居民代表大會3.城市特征統(tǒng)一性內部開放性及大自然呈平衡狀自覺地控制城市的發(fā)展
三、古羅馬城市1.羅馬的形成及發(fā)展2.城市特征:軸線布局大型公共建筑廣場、劇院、競技場、浴室街道水道四、中世紀歐洲城市1.中世紀城市的發(fā)展背景2.城市特征不規(guī)律的道路系統(tǒng)公共區(qū)十分復雜城市地位特殊城市建筑風格發(fā)生巨大改變五、巴洛克時期的城市1.宮廷對城市的影響社會家庭2.城市規(guī)劃開始產生3.大都市的建造
巴黎倫敦華盛頓九、19世紀的工業(yè)城市1.人口、工業(yè)大量集中2.工廠、鐵路、貧民窟組成的工業(yè)城市3.惡劣的住房和居住環(huán)境4.郊區(qū)化5.城市規(guī)劃
十、現(xiàn)代城市1.人類主要聚居區(qū)。2.現(xiàn)代第三產業(yè)和高新技術的中心區(qū)。3.地域結構由集中趨向分散,由單一變?yōu)槎嘀行摹?.現(xiàn)代世界城市體系構成。中國古代部分一、中國古代城市簡介1.先秦時期夏——中國古代城市始于夏;西周——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春秋戰(zhàn)國——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
先秦城市的演變可分為三個互相繼承但又各具特色的發(fā)展時期,即肇始期、確立期和轉型期。第一階段肇始期1.時間:約相當于仰韶后期到龍山時代階段,即距今5500年~4000年之間的銅石并用時代。2.社會特征:萬邦林立的初期國家階段。3.城市誕生萌芽。第二階段確立期1.時間:約相當于夏商周時期(前21世紀~前771年)2.社會特征:共主支配下的廣域王權國家。青銅時代。3.城市類型:王朝都城;方國城;周邊邦國部族城。4.城市特征:宮廟一體,以廟為主構成這一時期宮室建制的一大顯著特色。城垣的有無尚未形成定制城市總體布局較為松散和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盤龍城安陽殷墟第三階段轉型期1.時間:約相當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2.社會特征:列國分立、兼并戰(zhàn)爭頻繁,社會經濟長足進步。3.城市發(fā)展:政治、軍事、經濟形勢促進城市的進一步發(fā)展,導致其功能及性質的巨大轉變。這種變革可歸納為大規(guī)模的筑城運動和城郭布局的形成兩大方面。筑城運動:兩種形式城郭之構:城郭相連的兩城制形式2.秦咸陽1)定都咸陽的原因政治:從秦孝公起,經秦國七代國君長達144年(公元前350年~前206年)的經營。是政治上的大本營。軍事:咸陽地處渭水流域,北依九崤山,南屏終南山,有“據山河之固,東向以制諸侯”的戰(zhàn)略地理條件。經濟:咸陽位于關中平原的中心地帶,整除載灃河、渭水交匯地點以西的三角地,土地肥沃,農產豐富。交通:咸陽是南北大道要沖,由渭北的一條古道,東出可通晉關(今陜西大荔縣東黃河岸),過黃河經蒲坂(今山西運城西南蒲州鎮(zhèn)),直抵魏國;古道至渭南向東至崤函關隘(今河南靈寶縣西南),可逐鹿中原。同時,由咸陽出發(fā),沿渭水至黃河,水路交通方便。歷史:咸陽距離西周都城鎬京近,又曾是周封國畢邑的所在地,人口集中,經濟開發(fā)較早。2)城市形態(tài)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獨具一格。磅礴的氣勢,宏大的設想,奇異的構思,反映了秦代開國,革新進取,開萬世基業(yè)的萬丈雄心。以宮廷為建構的核心以水系為骨架:以渭水為主軸展開。象天思想:以天體觀念來建設咸陽。阿房宮——天極。渭河——天漢(銀河)。眾多宮室——星座。《三輔黃圖》:“以則紫宮象帝居,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京畿一體的“大咸陽”:運用天體規(guī)劃觀念,進一步擴展到廣闊的京畿地區(qū)。3.西漢長安城1)定都之爭西漢的都城變遷:汜水(山東定陶附近)——雒陽——櫟陽——長安。劉邦左右的大臣多為山東人,愿意都雒陽,認為地理位置好,可以都之。婁敬提議入關,“據秦之故”。張良極力贊同。2)城市形態(tài)張衡《西京賦》謂漢長安規(guī)劃“覽秦制,跨周法”。先修宮城,后修城墻。歷漢高祖、漢惠帝、漢武帝三代,才初具規(guī)模。不規(guī)則正方形,缺西北角。俗稱“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或稱漢長安城為“斗城”。3)宮殿長樂宮:原秦的興樂宮,位于城的東南。未央宮:位于城的西南,漢高祖劉邦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蕭何監(jiān)修。建章宮、桂宮、北宮、明光宮宮殿分布在城的南部和中部,其面積約占全城的二分之一以上。4)園林昆明池太液池上林苑5)街道及住區(qū)長安城有“八街九陌”。有閭里160處。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長安有戶八萬八百,人口二十四萬六千二百。加上皇族、士兵、流動人口,約五十萬左右。6)市肆長安有九市,7)陵邑陵邑——漢代新建制。原為守奉山園陵寢而設。后因人口眾多,工商業(yè)也很發(fā)達,已經演變?yōu)榻洕鷮嶓w。4.東漢雒陽1)雒陽城的營建東漢放棄長安而都雒陽的原因:1)經過西漢末年的戰(zhàn)亂,長安破壞嚴重,人口銳減,城市凋敝。2)諸侯割據的形勢——公孫述踞蜀,隗器踞天水,虎視關中;匈奴族在西漢末年乘亂南下,威脅長安。3)雒陽離劉秀的起家之地、老家南陽更近一些。4)雒陽經周朝的500年經營;秦代呂不韋被封雒陽萬戶侯的修建;西漢劉邦稱帝之始都于成周三個月;新莽末年(公元23年)更始帝劉玄也遷都成周約五個月。雒陽具備了建都的條件。2)城市形態(tài)南北長約9里,東西寬約6里的長方形,故時人又稱之為“六九城”。城門12座,但不是每面3門,東西各3座,南面4座,北面2座。城門皆有亭。城門均有3個門道,中間為御道。南面的平城門最顯赫,直通皇宮,皇帝到郊外祭祀由此門出入。出平城門南下,有明堂、靈臺、辟雍。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yǎng)老、教學等大典,均在此舉行。靈臺——周代臺名。張衡觀測天文的地方。辟雍——太學名。
3)宮殿雒陽城內有南宮、北宮兩座主要宮殿。南宮面積約1.3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300米,東西寬約1000米。南宮是皇帝議政和受群臣朝賀的地方。北宮位于雒陽城北,略為偏西。北宮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1200米,面積約1.8平方公里,大于南宮。是皇帝和嬪妃寢居之所。南北兩宮均設四門,二宮之間以復道相連。4)園林芳林苑,位于城北部,及宮城相連。漢靈帝劉宏在宮中建“裸游館”,綠苔被階,引渠繞流,乘船以游。5)街道及市場雒陽城有24條大街,長衢夾巷,四通八達。大街最長達3000米,寬度一般約40米。城內多樹木,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雒陽有三市:南市,位于城東外;馬市,位于城南外;金市,位于西城中,此市最大。5.曹魏鄴城1)城市形態(tài)鄴城是東西向的長方形城市,鄴城南、北垣各長3024米,東、西垣各長2160米,面積為6.53平方公里。曹魏鄴城的規(guī)劃布局沖破秦漢以來都城建設的模式,開創(chuàng)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格局,為后世所參照沿襲。鄴城在規(guī)劃上的突出特點,影響后世較大的是:
一條橫貫東西的干道,通向東西城門,把全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皇宮、禁苑和貴族居住區(qū),南部為官衙和居民區(qū),形成明確的分區(qū)。從宮城端門通往鄴城正南門中陽門的干道,又形成一條寬闊筆直的中軸線,及東西干道構成丁字骨架。依托著丁字骨架,派生出縱橫交錯的道路網,分割出井然有序的里坊。2)宮殿皇宮位于北部偏東地區(qū),主要有文昌殿、聽政殿等?;蕦m以東為戚里,即貴族居住區(qū),后來戚里就成為貴族的代名詞。3)園林皇宮之西為銅雀園,為皇家禁苑。其西墻北段有高大的金虎臺(南)、銅雀臺(中)、冰井臺(北),三臺的功能應該是:防御、游樂、儲藏4)里及市城南被街道分為方格網的居民區(qū),稱為里。實行“里市分設”的制度,有三市6.吳都建業(yè)建業(yè),今南京市。原名秣陵,后孫權改名建業(yè),取“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天下”之意。1)吳都建業(yè)的原因地理位置方面,北依覆周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淮,東憑鐘山西麓,西有冶城和石頭城相護,位置十分險要。吳以水軍立國,這里的環(huán)境正適合水軍的建設。周邊地區(qū)土地肥沃,水利發(fā)達。政治上,東吳統(tǒng)治集團多為吳郡、會稽的名門望族,在江東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軍隊。民意方面2)城市形態(tài)城市布局大體上是仿東漢洛陽城的規(guī)模。周圍二十里十九步,每邊長約五里左右。3)宮殿宮城位于都城的中部偏北,由太初宮、昭陽宮和苑城組成。4)園林苑城,是東吳的皇家花園和皇宮衛(wèi)隊的營地。5)居民點及市肆商業(yè)區(qū)及居民點主要分布在苑路南端,秦淮河兩岸,并沿著秦淮河的東、西、南三個方向延伸,其中最繁華的是橫塘和長干兩個區(qū)域。6)拱衛(wèi)建業(yè)的防衛(wèi)城建業(yè)外圍設有石頭城、金城、白馬城、冶城和丹陽郡等城,以保衛(wèi)建業(yè)。7.南北朝時期南朝:經歷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城建康。北朝:4世紀初,中國北方處于十六國分裂時期,439年由北魏統(tǒng)一。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北齊又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再滅北齊,581年北周為隋所代,歷149年。這時期正及南朝對峙,歷史上稱為北朝。北魏都城——盛樂城(今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查布盟和林格爾北土城子村)、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城。東魏、北齊都城——鄴。西魏、北周都城——長安。8.隋大興1)隋建新都的原因理由一,漢長安城自然環(huán)境差,地理條件有局限性。位于龍首原之北,又近渭水,城內潮濕,又有水淹之虞。理由二,自漢以來,漢長安城屢遭戰(zhàn)亂,城以殘破,“臺城制度窄小”2)選址:新城位于漢長安城之東南。這里是龍首原之南,北距渭水較遠,其南地帶開闊,平原面積大,有發(fā)展余地;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3)營建:大興城的營建,先修宮城,即大興宮。修完的大興城,北臨渭水,東有灞水、浉水,漕渠運輸十分方便。城南對終南山,西有秦代阿房宮及漢昆明池等遺址,北有皇帝的禁苑,并將漢長安城也納入禁苑之中。9.唐長安城1)城市形態(tài)
唐長安分外郭城、皇城、宮城三部分。外郭城:京城,是一般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區(qū),也是長安城的商業(yè)區(qū)。東西較長,南北較窄的長方形。東西寬9721米,南北長8651.7米。郭城在東、西、南三面拱衛(wèi)著皇城和宮城。南北方向大街11條。東西方向大街14條。城門12座?;食牵河纸小白映恰?,唐朝廷中央機關所在地。位于宮城之南,之間相隔了一條300余步寬的橫街,實際上是一個廣場。南面三門,西面兩門,東面兩門。皇城內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街道5條,分別通向皇城各大門。宮城:是皇帝和皇族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分為三部分:太極宮(又稱西內)、東宮和掖庭宮。宮城南面設5個門,北面設3個門。
皇帝平時居住的地方是三宮,即太極宮,又稱西內;大明宮,又稱東內;興慶宮,又稱南內??偡Q三大內。太極宮:李世民處理朝政的地方。原為隋代的大興宮,北靠龍首原,坐落在承天門大街中軸線的最北部。宮中建有16座大殿和許多樓閣亭榭。大明宮:原名永安宮,貞觀八年修建。李世民讓其父李淵在此“清暑”。第二年改名大明宮。又因位于太極宮之東,還稱“東內”。高宗以后,唐歷代皇帝移居大明宮。但有些朝廷大典,仍到太極宮舉行。大明宮有三大殿,即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另有一個重要的大殿是麟德殿,位于大明宮西部,是舉行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的場所。興慶宮:位于長安城內興慶坊,原是唐玄宗李隆基未做皇帝時的舊居。即位后開元二年改成興慶宮。又因位于大明宮之南,當時又稱“南內”。2)園林芙蓉園:城郭外東南隅,面積144余萬平方米,周圍約7公里,四面有墻。曲江池:秦代就很有名;漢武帝時把曲江劃入上林苑,對曲江進行開鑿;隋朝又深挖了曲江,還改名為芙蓉園。唐朝進行了擴建和修葺,曲江池成為皇室和王公大臣游宴之所。面積70萬平方米。新科進士也常到此游宴、賞花。禁苑:位于長安城北,是皇帝游獵和娛樂的場所。周圍有墻,東西27里,南北33里。其范圍,東至浐水,西包括長安城,北枕渭水,南接京城。3)街道、里坊、人口街道:大街南北11條,東西14條。朱雀大街。里坊:長安里坊共計109處。面積及平面布局不盡相同。坊里有圍墻,皇城南朱雀大街兩側的36坊只設東西相對兩門,其余各坊設東西南北四門。坊門定時起閉,實行宵禁。以鼓為號,曉鼓三千,暮鼓八百。坊內結構規(guī)整,皇城正南的36坊和大明宮前新開的光宅、永昌、翊善、來庭4坊,只有東西向坊街,稱為橫街;其余各坊均有十字街。沿坊墻內側四周還有墻街。及坊街縱橫相連的是巷曲。人口:長安人口約百萬。人口構成復雜。分布東半部多于西半部,北半部多于南半部。4)兩市長安有東西兩市。東市原為隋代的“都會市”,西市原為隋代的“利人市”。兩市各占兩坊之地。市內有“井”字形大街。東市是四方財物的集散地,有220行。西市又稱“金市”,店肆及東市略同,居民多是浮寄流寓,人口比東市多。盛唐以后,西市的繁榮超過了東市。外國商人多聚集在西市。5)唐長安的毀滅從隋開皇二年(582年)修大興宮開始,歷經唐王朝的擴建,至904年朱溫對長安城的毀滅,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10.北宋汴梁1)宋都開封的原因關中的衰落及南方的崛起
經過多年的墾拓,地力衰減,加上戰(zhàn)亂,關中凋敝。而南方此時開始繁榮。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出現(xiàn)了經濟中心及政治中心分離的現(xiàn)象。關中作為政治中心要接受經濟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問題漕運的艱難。特別是經過黃河的三門之險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運到長安的糧食已是“一粒糧食,一粒金”。在為了便于統(tǒng)治全國,政治中心不便南移的情況下,接受南方給養(yǎng)的便利性已是選擇都城的一個重要條件了。2)開封的發(fā)展北宋定都東京開封,是中國都城由西向東歷史性的轉移。這次轉移的重大變化之一是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在軍事地理十分不利的情況下,東京完全是憑借其優(yōu)越的經濟地理條件成為北宋的都城,也就是其“天下漕運中心”的地位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開封的發(fā)展史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一部漕運體系的發(fā)展建設史。早在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的鄭莊公筑城,取“開拓封疆”之意,故名開封。開封漕運體系的形成過程時斷時續(xù)且十分漫長,有三個時期最為重要:第一,戰(zhàn)國時梁惠王開鴻溝;第二,隋煬帝開大運河;第三,五代至北宋的疏浚整理。如此之后,形成了發(fā)達的水路運輸體系,使開封成為“天下之樞”。相應地,這也是開封發(fā)展的三個黃金時期。3)開封的漕運體系經過以上漫長曲折的過程,東京的漕運體系已基本形成。到北宋立國,又多次修浚,使其更為完善。其中直通東京城內的主要河流有汴河、蔡河、金水河和五丈河,號稱“四水貫都”。汴河是四條河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它實際上是隋朝大運河中通濟渠的一段,隋唐時成為溝通南北經濟的大動脈。宋初,汴河受黃河水以通淮泗,由于黃河水泥沙含量大,致使河道淤積嚴重,每年都要清理,勞費不貲。所以在宋神宗元豐年間,又引伊洛之水為源,“導洛通汴”,自此淤沙減少,航運更加通暢。4)城市形態(tài)三套方城,皇城居中?;食牵阂卜Q大內,原為唐代宣武節(jié)度使衙署,宋太祖建隆四年按洛陽宮進行擴建,城周達9里18步。四面開門,宮城居中。里城:城周20里50步(南北長2900m,東西寬2400m)。里城及羅城城外都有寬闊的壕溝。羅城:周世宗顯德二年修建,北宋也多次重修、擴建,周圍40余里。外城水旱門共20個,其中水門7個。城垣平面形狀也不十分規(guī)則。5)中國古代城市的革命性進步——市坊解體及街市的形成宋代東京街市,是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進步中出現(xiàn)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因素。在漢語詞源上,“城市”一詞由“城”和“市”組合而成。這種組合的完成,也就是完整意義上的城市的產生,大約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以來中國古代城市封閉式市制城市的發(fā)展進步是政治軍事色彩逐漸褪化,經濟功能逐步增長的過程。而城市經濟功能增長的第一步,就是商業(yè)的發(fā)展,而后是工業(yè)的發(fā)展。當這兩者在城市中迅猛發(fā)展起來以后,都給城市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實現(xiàn)城市的進步。坊市解體的原因
(1)政策因素宋初的七十余年,為了迅速恢復遭戰(zhàn)亂破壞的國民經濟,統(tǒng)治者除了扶助農業(yè)生產外,對商業(yè)也給予了積極的保護和鼓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地理因素宋代之前,中國都城在地理上有兩大特征:一是深入富庶的農業(yè)腹地,即通常所說的政治中心及經濟中心緊密結合在一起;二是軍事上憑有險要。而東京在地理上卻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憑著交通上的優(yōu)勢取得了首都的地位。為了獲得軍事上的保障,采用了“以兵為險”的策略,在東京屯駐重兵。(3)城鎮(zhèn)體系因素經過長期的發(fā)展積累,到宋代,形成了以經濟中心為主的城鎮(zhèn)體系。東京街市的形成過程戰(zhàn)國時代:東京時稱大梁,魏國遷都于此后,開鑿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大大改善了大梁的交通條件,開始了其“水陸都會”的歷史。隋:為汴州,隋煬帝開大運河,奠定了其“天下漕運中心”的地位。唐:經濟中心南移之后,北方的政治地位依靠江南的漕糧支撐,汴州得此機遇發(fā)展成為著名的商業(yè)都會。五代后周:經柴榮的一系列疏浚整治,東京的水路交通愈發(fā)通暢,通行全國。八方商貨輻湊東京,東京市制解體和街市形成的進程就此啟動。沿汴兩岸的新興行市和邸店是全部過程的起點。隨后邸店和行市在全城擴展,街市在這兩者的帶動之下逐漸形成。有的街市是在一個行市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也有的是幾個重要的行市連在一起形成的。到北宋中期,東京街市完全形成。東京街市形成的另一個前因是中唐之后市坊制度的松懈及后周時東京街巷格局的形成。東京有九條主要的街市,它們分別是南、東、西、北四條御街、皇城宣德門前大街、皇城東華門前大街、景靈東宮東門大街、相國寺東門大街和沿汴河大街。街市要素及城市功能的變化組成要素:商業(yè)店鋪、酒樓、食店、茶坊、瓦子、邸店、妓館、醫(yī)藥診所、當鋪和各類行市、集市是東京街市的主要組成元素。它們的數量之多,占地之廣,把東京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場所,極大地刺激著城市經濟功能的增強。經濟功能: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帶動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二是城市自身商業(yè)活力的增大。街市構成及城市結構的變化街市可以劃分為行肆式區(qū)段和中心式區(qū)段兩種區(qū)段。行肆式區(qū)段:是同行業(yè)店鋪聚結在一起的區(qū)段,它的前身即是各式行市,同質性是它的基本特征。由于功能相同的店鋪的集中,行肆式區(qū)段經常是某種專業(yè)市場和批發(fā)基地,也有的成為全國性的交易中心。中心式區(qū)段:是由某一種重要元素,如酒樓、茶坊、寺廟、瓦子等居于核心地位,帶動組織起來的區(qū)段。中心式區(qū)段的特征是雜質性,或曰多元性,即店鋪種類和檔次的繁多。各種項目之間往往在經營活動中建立起相互支撐配合的關系,功能齊全,一個區(qū)段之內能夠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東京街市整體上的組織構造呈現(xiàn)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東京街市分布的重心居中而偏于東南。街市效應及城市進步
街市的產生對中國古代城市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造,將其改造成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文明的鑄模,全面塑造著中國文化的全新形象,對后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街市給城市帶來的開放性效應街市的產生對許多藝術門類的繁榮發(fā)展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街市的產生極大地豐富了城市的空間——物質系統(tǒng)。街市的產生實現(xiàn)了城市公共空間的場所化11.明代的北京1)建都明成祖朱棣以北平勢踞形勝,系“龍興之地”,更為了控制北方,打擊割據漠北的蒙古封建主地方勢力,決定遷都,遂于永樂四年(1406年)下詔,并于翌年開始營建宮殿、壇廟。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步完工,第二年正式遷都北京。2)城市形態(tài)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成的,但更加雄偉壯麗。明北京城平面呈“凸”型,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包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每城周圍又繞著寬且深的護城河。縱貫南北、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外城南面正中的永定門是起點,皇城后門之北的鐘鼓樓是終點。街巷排列采取方正平直的形式。全城共分36坊,內城街道從長安街以北,仍沿用大都城之舊,長安街以南,以及外城街道則大部分沿用舊路,或在已廢溝渠上改建新路。正陽門外、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是外城和東西城的三個主要市場。12.清北京1644年,清由由沈陽遷都北京。在清朝統(tǒng)治的200余年內,除繼續(xù)修建“三海”(南、中、北海)的皇家園林外,還把主要的財力、物力用于開發(fā)西郊的園林風景區(qū)。將內城劃為八旗駐地,實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漢、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兩白旗駐東,兩紅旗駐西,兩藍旗駐南。居民的多元化:漢、滿、蒙、回等,還有藏、維吾爾等?!扒叭T”(崇文門、前門、宣武門)尤其是前門一帶商業(yè)十分繁榮。琉璃廠文化街市是清代北京文化昌盛的標志之一。二、城市發(fā)展的動力
王權、商業(yè)和工業(yè),是城市產生和發(fā)展史上的三大參變因素,相應構筑了城市發(fā)展的三個臺階。(一)王權在城市誕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講是生產力發(fā)展,社會進步的產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朝著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體過程中,總是要受控于一些具體的力量。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權的意志,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階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觀原因,它們共同決定了城市的物質要素及其結合方式。相比之下,作為主觀原因的王權意志表現(xiàn)得更為活躍。從《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來看,戰(zhàn)國至漢初,人們是認定夏鯀為作城的創(chuàng)始人。也有筑城始于禹說,《藝文類聚》卷六三引《博物志》曰:“禹作城,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zhàn),城郭自禹始也”。當代學界也一般以夏代為我國城市的起源時期。至于筑城的目的,《吳越春秋》“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之說已成共識。再一次佐證了王權是城市起源的關鍵因素。既然筑城為君,那么在方式上便處處貫徹這一原則,并且這一原則作為主導因素長期影響了中國古代城市的建設。
(二)商業(yè)對城市進步的貢獻1.市場無孔不入的擴大及多元化。凡是能夠賺錢的地方都有市場的滋生繁榮,并且林林總總,有形及無形,它們綜合在一起,象城市的觸角,遠近不等地伸出,在城市及輻射地區(qū)之間建立起緊密的關系。2.商業(yè)性城市中心的形成。中心往往是權威的位置,城市中心歷來為神權和君權所把持,商業(yè)立足城市中心充分表明自己左右城市的走向的強大實力。3.街道規(guī)劃和土地劃分強調土地的利用率,以滿足日益擴大的商業(yè)活動的需要,并提高土地價格。4.城市建設不追求永久的形式,在資金流動周轉的催促下,城市更新的速度加快。(三)中國古代的“城”“市”1.中國城市誕生的公式:
“城——王權”+“市——商業(yè)”=“城市”。中國古代城市,就性質而言,始終不曾脫離政治堡壘的特征,純粹商業(yè)性的城市從不曾占到主流地位。政治地位是城市的根本命脈,城市經濟淹沒在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中,無關乎整個國計民生。長期以來,商業(yè)不是一種目的,而是維持政治性城市自身生命活動的一個條件,一種需要。2.中國古代的商業(yè)及城市不論在產生的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有著如影隨形般的關系。
早期城市:城及市是松散的關系,市對城市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戰(zhàn)國時期:商業(yè)迅速發(fā)展,同時戰(zhàn)爭進一步促成城及市的一體化。市制的出現(xiàn):出于安全的需要。街市的出現(xiàn):商業(yè)成為城市發(fā)展的主動力。三、自然環(huán)境——中國古代城市選址的首重因素城市作為“人居環(huán)境”要求良好的外部自然條件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的古三河地區(qū)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密集地區(qū)富庶的關中地區(qū)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又一個重心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城市選址的環(huán)境意識“山水相連,封閉內向”是中國古代城市理想的外部環(huán)境模式自然環(huán)境陶冶影響深遠第二節(jié)城市本質及定義一、城市定義1.從人口統(tǒng)計角度定義城市2.從功能上定義城市3.從本質特征上定義城市4.從系統(tǒng)論或綜合的角度定義城市二、城市的本質(一)城市本質的含義1.城市的主體是人2.城市是人工化環(huán)境(二)城市本質的理論構成1.人性理論2.需求理論3.環(huán)境理論三、城市的本質1.聚集及擴散作用的共存性2.綜合性3.高度集中性人口、活動、設施、物質、文化4.動態(tài)開發(fā)性5.公共性及經營性的兼容第三節(jié)城市性質及職能一、城市性質▲城市性質是反映城市主要職能的概念。反映了一個城市區(qū)別于另一城市的特殊性質?!鞘行再|決定城市職能,反映城市在一定區(qū)域中所處的地位及發(fā)揮的作用,代表城市建設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及建設目標。城市性質有共性及個性之分。城市的共性是一切城市都具有的性質。通常所說的城市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政治、文化中心,即是就城市的共性而言的,它是區(qū)分城市及非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城市的個性是某一城市或某類城市所特有的性質,它是區(qū)分此城市及彼城市,這類城市及那類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確定城市性質是一個涉及城市發(fā)展目標、發(fā)展重點、如何保持城市的獨特風格,以及什么因素在城市發(fā)展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問題。它對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及城市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確定城市性質可以明確城市發(fā)展方向,充分發(fā)揮城市的優(yōu)勢(2)確定城市性質是搞好城市總體規(guī)劃、建設好城市的前提(3)確定城市性質有利于城市經濟結構合理化,有利于城市的協(xié)調發(fā)展2023/1/122023/1/122023/1/12西安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西安市城市發(fā)展史西安概況西安概況西安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是著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周開始,西安成為中國的首都。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的“天下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華彩的篇章。唐長安城布局嚴謹,規(guī)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區(qū)的街道布局。八百里晴川106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1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2西安作為地方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3現(xiàn)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4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目錄西安1071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1.1周代都城1.2秦都咸陽空間結構的演替1.3西漢長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 1.4隋唐時期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108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周代都城1.1周代都城
《考工記》:"匠人營國,九千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環(huán)城的城墻九千里,每邊開三個門。城內橫豎各有九條道,每條道能容下九軌?;蕦m南面左側(東側)為祭祖宗的太廟;右側(西側)是祭社稷的社稷壇。皇宮南面是舉行朝會,議政之所?;蕦m后面是市場。109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秦都咸陽1.2.秦都咸陽空間結構的演替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國開始了咸陽的建設,次年始都咸陽。咸陽城市發(fā)展及空間布局上的變化有三個不同時期:
(l)秦孝公時期當時遷都咸陽,是否有完整的城市建設設想,現(xiàn)已不可考。
(2)惠一莊時期在空間布局上,城市的行政中心仍在渭北,寢廟和皇家苑囿分列渭水南的東西兩區(qū),諸多宮殿建筑以渭水為軸線,南北伸展,在秦惠文王至莊襄王的90年中,咸陽城市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度o黃圖·序》記載:“惠文王初都咸陽,取歧雍巨材,新作宮室。南臨渭,北逾徑,至于離宮三百”。110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秦都咸陽1.2.秦都咸陽空間結構的演替
(3)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將關中平原的地理形勢及天象結合,形成全國的政治中心。咸陽在商鞍變法以來,隨著兼并戰(zhàn)爭的勝利進行而城區(qū)不斷擴大,軍事形勢更促使秦君有著更大的政治貪欲,未逞形成固定的城垣。咸陽城市規(guī)模宏大,人口大約在50萬人左右,其城市轄區(qū)包括今日關中平原及商洛一部分,均屬內史之地,不設郡,基本組織是“里”或“鄉(xiāng)”,未見“縣”的建制,城市商業(yè)繁榮。
111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西漢長安1.3西漢長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
西漢建都于長安,在秦咸陽廢墟上開始營建新都一一長安城。都城軸線取正子午向,但南北城垣卻隨地形呈曲折狀,形成“城南為南斗,北為北斗形,是為斗城也”。城市由以宮為主的政治活動中心和以經濟為主的經濟活動中心兩大綜合區(qū)組成。這兩大綜合區(qū)又可以分為不同的功能分區(qū)。城內的宮廷區(qū)由未央、長樂、明光、桂宮、北宮這五座宮殿組成的。由于漢長安城地勢南高北低,故將宮廷區(qū)置于城南,體現(xiàn)了“以高為貴”的禮制觀念。112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隋大興城1.4、隋唐時期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
公元581年2月,楊堅受禪代周稱帝,國號大隋。由于楊堅是以北周舊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已歷780年之久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需要。首先,漢長安城歷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咸鹵,難以飲用。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于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113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隋大興城大興城概況
新城名為“大興”。大興城的空間格局為三重城垣結構:宮城一皇城一外郭城。依據龍首源北高南低的地貌形勢,宮城居北,皇城南圍,坊里外圍的層次格局,體現(xiàn)“官民不相參”的規(guī)劃思想。居住用地(坊里)的宮間結構是隋唐長安城內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在棋盤式道路格局的分隔下,坊里大小共分5種,小者約26.7公頃,大者約76.1公頃,以朱雀大街為中軸,在含光門一春明門以南,即皇城以南,對稱地分列兩側,含光門一春明門以北即皇城兩側,坊里的面積較大,但開遠門一一通化門兩側不相同,從城市的整體上看,形成規(guī)整而又富于變化的空間格局。114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唐長安宮殿結構演替李淵起兵造反,攻大興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并更名為長安,改大興宮為太極宮。因太極宮地勢較低,而長安城盛夏氣溫很高,異常燠熱,使得住在太極宮有“湫濕”,李世民選定在長安城北禁苑中的龍首原高地,營造大明宮。115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唐長安宮殿空間結構演替后來唐高宗李治又接著以未完成的大明宮為基礎,進行大規(guī)模的再建工程。太極宮很快就被大明宮所取代。中唐時期隨興慶宮的修建又帶來街東里坊的變遷。唐長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東市鳥瞰復原圖116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唐長安里坊空間結果演替唐長安城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區(qū)按坊里劃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諸坊,作為都城百萬人口住宅的分布區(qū),這種坊里布局及結構嚴密而整齊,猶如一個個方塊形的居住小區(qū)。唐長安城里坊復原圖117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唐長安唐時期城市空間結構演替綜述唐王朝的建立后,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及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統(tǒng)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tǒng)天下的氣度及風范。118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唐長安唐末時期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安史之亂后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并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后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對城市進行改筑,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119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隋唐長安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它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跡。也是目前可以供登臨的少數古塔之一。120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隋唐長安小雁塔小雁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景龍年間),是密檐式方形磚構建筑,初建時為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從下往上逐層內收,形成秀麗舒暢的外輪廓線,明清兩代時因遭遇多次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現(xiàn)在僅存十三層。121古代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隋唐長安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代長安的四大譯經場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相唯識宗的祖庭,迄今已有1360余年歷史。1222西安作為地方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2.12.1明朝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2.2清朝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
123明朝西安2.1明朝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
明西安城道路以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大街垂直相交作為全城道路的骨架。將鐘樓由西大街遷至四條大街的交叉口,成為道路的對景和中心區(qū)的標志。此時的城市從功能上看,是區(qū)域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在圖6西安城圖中,官衙王府占地面積甚大?,F(xiàn)代西安城市發(fā)展即在明西安城址基礎上形成。西安作為地方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124西安作為地方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明朝西安西安城墻西安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城區(qū),是明朝初年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建造起來的。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補,形成嚴密的防御體系,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古城墻,周長13.75公里。125西安作為地方城市的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明朝西安高家大院座落在西安繁華市中心—北院門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高家大院,是西安古民居的佼佼者,具有標本意義。高家大院的主人高岳崧,明崇禎年間曾中榜眼,后官至太司,從崇禎皇帝手中受賜此宅。126清朝西安2.2清朝西安城市空間結構的演替
清代西安城市空間格局較明代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最突出的是在城市東北部建立“滿城”,面積占到全城三分之一?!皾M城”的功能是完全軍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硬度計市場競爭格局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男士護膚品行業(yè)競爭狀況及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電熱線市場運行狀況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預防口腔醫(yī)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藥科大學《工業(yè)網絡與組態(tài)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南大學《電動汽車原理與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北方科技學院《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與教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杏林學院《電工儀表與測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金融職業(yè)技術學院《化工熱力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
- 四川省瀘州市各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村莊村名居民村民委員會明細
- 《鄒忌諷齊王納諫》課件(共45張)
- 機械制圖教學課件(全套)
- 熱能與動力工程測試技術- 液位測量
- 化學纖維精品課件
- 中式面點師初級(五級)教學計劃、大綱
- QC成果構造柱澆筑新技術的研發(fā)創(chuàng)新(附圖)
- 2020 ACLS-PC-SA課前自我測試試題及答案
- BIM技術應用管理辦法
- 信息論與編碼第4章信息率失真函數
- 空間幾何向量法之點到平面的距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