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署東《國際問題與法律》課件3_第1頁
楊署東《國際問題與法律》課件3_第2頁
楊署東《國際問題與法律》課件3_第3頁
楊署東《國際問題與法律》課件3_第4頁
楊署東《國際問題與法律》課件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駐外外交領事機構遇襲

與國際外交機制第一節(jié)駐外外交領事機構遇襲事件第二節(jié)

外交機關體系與駐外外交機關第三節(jié)

外交領事特權與豁免制度

1第一節(jié)駐外外交領事機構遇襲事件一、中國兩駐日總領事館遭煙火筒襲擊、使

館收恐嚇信二、美警察沖進中國駐休斯敦領館、銬走我

副總領事致其受傷三、

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四、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遇襲五、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遇襲2一、中國兩駐日總領事館遭煙火筒襲擊

使館收恐嚇信

當?shù)貢r間2010年10月16日下午3點左右,名為“加油!日本”的右翼團體在東京六本木附近的青山公園集會。隨后,右翼分子分為數(shù)個梯隊,舉著用日語、漢字書寫的“草根崛起”、“救國”等字樣的標語牌,喊著種種反華口號,開始向中國大使館方向行進。日方派出了300多名警察保護我大使館。

3一、中國兩駐日總領事館遭煙火筒襲擊

使館收恐嚇信4一、中國兩駐日總領事館遭煙火筒襲擊

使館收恐嚇信5一、中國兩駐日總領事館遭煙火筒襲擊

使館收恐嚇信6一、中國兩駐日總領事館遭煙火筒襲擊

使館收恐嚇信

中國駐日本各地使領館近日接連傳出遭到騷擾事件。繼中國駐東京大使館接到裝有子彈的恐嚇信,駐長崎總領事館遭人投擲煙火筒之后,中國駐福岡總領事館也遭到煙火筒襲擊。

據(jù)日本共同社10月15日消息,來自日本東京警視廳麻布警署的消息稱,位于東京都港區(qū)的中國大使館曾于8日收到一個信封,其中裝有可能是來復槍使用的金屬子彈。日本警方正在對這起恐嚇事件展開調(diào)查,并對子彈進行鑒定。

據(jù)日本共同社報道,14日晚11點多,一名男子向位于日本福岡中央?yún)^(qū)的中國駐福岡總領事館投擲了一枚發(fā)煙筒。嫌犯當場被警衛(wèi)逮捕,后被確認是當?shù)匾患夜镜穆殕T,39歲的男子中原健作。據(jù)悉,他搭出租車到達總領事館門口后,立刻向里面投擲了發(fā)煙筒。當時領事館內(nèi)有幾名值班員工,但都沒有受傷。

7二、美警察沖進中國駐休斯敦領館銬走我副總領事致其受傷

據(jù)美國世界新聞網(wǎng)2010年4月29日報道,當?shù)貢r間24日晚間,中國駐休斯頓副總領事郁伯仁在總領館附近遭到休斯頓警察圍捕,期間美國警察手法粗暴,郁伯仁受傷被送往醫(yī)院。此事已經(jīng)掀起一場外交風波,中國政府已就此事向美國發(fā)出抗議,中方要求美國嚴守《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和《中美領事條約》,確保中國外交領事人員及館舍不受任何侵犯,中方將堅決維護中國外交領事人員的合法權益。

美國國務院官員29日就此事作出表態(tài),稱美國務院正密切調(diào)查此事件及相關的執(zhí)法權限。美方將與中國政府討論調(diào)查結果。這位官員指出,“美國國務院非常嚴肅看待此事”,并已和中國大使館就事件原委接觸。美國國務院認為至關緊要的,就是(保護)所有在美國的外籍外交及領務人員的安全。8中國駐休斯敦領館副總領事9三、

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事件荷蘭當?shù)貢r間2009年7月6日下午一時,一百五十多名“東突”分子在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門前舉行所謂的抗議示威。很快,示威演變成有組織、有準備的暴力事件,“東突”分子向中國使館館舍扔砸事先準備的石塊、雞蛋,焚燒中國國旗,試圖攀越使館圍欄未果,部分示威者還隨身攜帶刀具。暴力事件致使中國使館館舍臨街一面的玻璃幾乎全部破碎,屋頂、墻體、館牌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當?shù)貢r間7月2日,荷蘭警察局批準了“疆獨”分子的示威申請,并通知了使館?!敖殹狈肿由暾埖氖就藬?shù)約25人,理由是對廣東韶關“6·26”集體斗毆事件表示抗議。此前,這批示威者曾來使館示威過幾次,一般只有二三十人,規(guī)模不大。他們來自一個名叫“維吾爾支持團”的新成立的組織。10三、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事件事前,中國駐荷蘭大使館曾多次向荷外交部、警方提出事態(tài)的嚴重性,要求荷方高度重視,加強使館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但示威開始時,只有少量警員在場,直至“東突”分子暴力襲擊館舍后警方才增派警力,采取行動,于下午3時15分左右,將示威人群強行勸離。

11中國駐荷蘭大使館12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13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14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館牌被砸15中國駐荷蘭大使館玻璃被砸16三、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事件7月7日上午,中國駐荷蘭使館臨時代辦張大興緊急約見荷蘭外交大臣費爾哈亨,就中國使館遭“東突”分子暴力襲擊事件向荷方提出嚴正交涉,要求荷方根據(jù)《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承擔國際義務,向中方道歉和賠償損失,并嚴懲肇事者,采取有效措施維護使館的安全、尊嚴及正常工作秩序。荷蘭外交部2009年7月7日發(fā)表通報稱,費爾哈亨外交大臣在接見張大興代辦時,代表荷蘭政府就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遭“東突”分子暴力襲擊向中方誠懇道歉,表示將賠償使館一切損失,并保證今后不再發(fā)生此類事件,荷方已加強對中國使館的安全保衛(wèi)。費表示,荷方將依法查辦肇事者,有關情況將向中方通報。17三、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遇襲事件荷蘭外長在7月14日與中國駐荷蘭大使張軍會面時已經(jīng)承諾,全額賠償使館的修繕費用,并向中國政府道歉。據(jù)荷蘭警方根據(jù)現(xiàn)場監(jiān)控錄像,斷定在押的39名示威者確實采取了破壞行動,39名參與襲擊使館的“疆獨”分子已被荷蘭警方羈押,警方準備以干擾公共治安罪對他們進行起訴。荷蘭官員8日表示,14名涉及襲擊中國駐荷蘭大使館的“東突”分子將于9日在海牙受審。他們被控以暴力傷人和毀壞他人財產(chǎn)等罪名,法官會實時作出判決。18四、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遇襲阿富汗塔利班2009年10月28日上午襲擊了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6名聯(lián)合國工作人員喪生。同時,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使館區(qū)遭多枚火箭彈襲擊,其中一枚在中國大使館附近爆炸,另有兩枚落在五星級酒店塞雷納酒店。

10月29日,美國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大樓外的聯(lián)合國會旗降半旗。當日,聯(lián)合國總部降半旗向在阿富汗遇害的聯(lián)合國工作人員致哀。潘基文和安理會分別發(fā)表聲明,對恐怖分子發(fā)動這起襲擊事件表示強烈譴責,并強調(diào)聯(lián)合國不會因此停止對阿富汗的援助工作。19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大樓20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遇襲21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遇襲22聯(lián)合國駐喀布爾機構遇襲23

五、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24貝爾格萊德2008年2月21日舉行大規(guī)模群眾集會,抗議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一些抗議者21日晚襲擊了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他們闖入美國使館,砸毀門窗,并在樓內(nèi)放火,造成一定財產(chǎn)損失。塞防暴警察用催淚瓦斯和警車驅(qū)散使館前的抗議人群,警察與抗議者的沖突造成數(shù)十人受傷。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麥科馬克21日呼吁塞爾維亞政府采取措施,為遭受圍困的美國駐塞使館提供安全保護。美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扎爾梅·哈利勒扎德21日晚些時候說,他對美國駐貝爾格萊德使館遭襲感到“震怒”。此外,當?shù)孛襟w報道,加拿大、波斯尼亞和土耳其使館也遭亂石投擲,英國使館前的警衛(wèi)崗也遭襲擊。

2008年2月21日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25

2008年2月21日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26

2008年2月21日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27

2008年2月21日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28

2008年2月21日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29

2008年2月21日美國和克羅地亞駐塞爾維亞大使館受到?jīng)_擊。30第二節(jié)

外交機關體系與駐外外交機關一、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二、駐外外交機關31一、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國家外交關系機關是國家設置的實現(xiàn)其對外政策、用于與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進行外交活動的各種機關的統(tǒng)稱。國家外交關系機關可分為:1、國家的中央外交關系機關:有國家元首、政府及其首腦和外交部門。這些機關在國內(nèi)按其本國憲法和法律各有自己的職權范圍;在國際上都是代表本國與外國保持外交關系進行外交活動的機關。2、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即外交代表機關,也被稱為外交使團。在國際實踐中,國家為了實現(xiàn)其對外政策常常通過在別國設立使館、派遣特別使團、派代表團參加國際會議和在國際組織中派遣常駐代表等方式進行交往。

駐外外交關系機關可分為常駐的和臨時的兩類:常駐的是指派駐某一國家或國際組織的行使日常外交職務并保持外交關系的機構。常駐的機構又可分為派駐他國的使館和常駐國際組織的常駐使團。一、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臨時的外交代表機關,又稱特別使團,指臨時出國執(zhí)行特別任務的外交代表和代表團。其又可分為兩類:政治性的是指為某一特定事項進行交涉、簽約或出席國際會議而派遣的;禮儀性的是針對諸如國慶典禮、元首就職等重大慶典活動或國葬等重大國事活動而派出的。中央外交關系機關體系具體內(nèi)容如下:(一)國家元首國家元首是國家對外關系方面的最高機關和最高代表,以國家元首名義所作的決定和行為全權代表國家。綜觀各國國家元首制度,依形式,國家元首分為個人元首和集體元首兩類:個人元首,如美國的總統(tǒng)、英國的女王、盧森堡的大公等;集體元首,如前南斯拉夫的聯(lián)邦主席團、瑞士的聯(lián)邦委員會等。國家元首在對外關系方面的職權,由其本國憲法規(guī)定,一般都包括以下職權:①派遣和接受外交使節(jié);②批準和廢止條約;③宣戰(zhàn)和議和;④參加國際會議、進行高級會談、締結重要條約;等等。33二、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我國《憲法》規(guī)定,由國家主席作為國家元首代表中國。我國元首職權由國家主席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結合起來行使。1982年《憲法》規(guī)定:國家主席可根據(j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在國家遇到武裝侵略或必須履行國際間共同防止侵略的條約時,宣布戰(zhàn)爭狀態(tài)(第80條、第67條);可代表國家接受外國使節(jié);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派遣和召回駐外全權代表;批準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xié)定(第81條)。依照國際慣例,應邀訪問的外國元首(許多國家習慣稱為“國賓”),在禮儀上享有最高的尊榮;在國外期間,國家元首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權與豁免。34一、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

(二)政府和政府首腦政府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對政府的稱謂也有許多種,如英國、日本稱“內(nèi)閣”,前蘇聯(lián)稱“部長會議”,朝鮮稱“政務院”,我國稱“國務院”,等等。各國對外關系多由政府領導,政府在對外關系方面具有重要職權,如決定國家對外政策和管理對外事務,簽發(fā)外交代表的全權證書,任免高級外交人員以及同外國政府進行談判、簽約等。根據(jù)我國《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之規(guī)定,國務院在對外關系方面的職權,除了談判、簽約外,還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包括外交部的工作;管理對外事務,任免外交部副部長及駐外使館參贊、總領事等高級外交、領事人員;核準某些協(xié)定和議定書。政府首腦可以與外國政府進行談判、出席國際會議和締結條約且無須出示全權證書。在外國訪問期間,政府首腦也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權與豁免。35一、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三)外交部門外交部門是專門執(zhí)行國家外交政策、具體負責處理日常對外事務的政府機構。對外交部門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如美國稱國務院,瑞士稱政治部,英國稱外交與聯(lián)邦事務部,日本稱外務省,多數(shù)國家則稱外交部。我國最早于1861年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901年改為外務部,1912年改為外交部,新中國沿用外交部的名稱。外交部門是國家掌管和處理對外關系的中心機關。外交部的職權主要是:①代表本國與外國進行聯(lián)系和交涉;②領導和監(jiān)督外交代表機關的工作與活動;③與外國的外交代表機關保持接觸、聯(lián)系和談判;④提請政府審議重大對外政策問題;⑤保護本國及本國公民在國外的合法權益,等等。本國其他各部門同駐該國的外國使、領館的聯(lián)系,一般都要通過外交部。36一、外交關系機關的體系對外交部門的長官各國的稱謂也不同,大多數(shù)國家稱外交部長,英國稱外交大臣,美國稱國務卿,等等。習慣上將其統(tǒng)一簡稱為“外長”。由于外長的特殊的身份,對外活動時無須出示或提交全權證書。在國外期間,外長也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權與豁免。37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

(一)使館1、使館的建立?!毒S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第2條規(guī)定:“國與國間外交關系及常設使館之建立,以協(xié)議為之?!敝劣趨f(xié)議形式,在國際實踐中多采用條約、換文、公報、聲明等。提出或接受建交要求,確定建交條件和程序,是由各國自行決定的。在建交條件方面我國一向堅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惟一合法政府”的條件,接受這一條件的即可以進行建交談判;否則,對建交之事不予考慮。由于某種原因,在建交并設立使館后,一國也可以單方面暫時關閉使館、中止甚至斷絕兩國間的外交關系。這是國家主權的體現(xiàn)。另外,建立什么樣的外交關系,互設哪一級的使館,由雙方協(xié)商確定?,F(xiàn)在各國依平等和相互的原則,使館彼此設于對方的首都,且互派的使館館長等級是相同的。如果兩國關系改善或惡化,雙方均可提出外交關系升格或降格。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2、使館人員的設置。

(1)使館館長。在19世紀,因各國對使館館長的等級劃分不統(tǒng)一而經(jīng)常發(fā)生位次的爭執(zhí)。1815年的《維也納議定書》將外交使節(jié)劃分為大使、公使、代辦三個等級,從而統(tǒng)一了劃分規(guī)則。這種劃分方式為1961年的《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采納。該公約規(guī)定使館館長分為三級,即大使(教廷大使)、公使(教廷公使)、代辦。使館館長的等級不同,除了位次和禮儀上有所區(qū)別外,在其他方面不應有任何差別。1)大使(教廷大使)。大使,又稱特命全權大使,是由一國元首向另一國元首派遣的最高一級使館館長和外交代表。其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權與豁免,也享有高于其他兩級館長的禮遇。19世紀以前,只有大國間才能互派大使,這反映了當時大小國之間的不平等?,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都是互派大使。39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教廷大使是由羅馬教廷向一些國家派遣的代表羅馬教皇的相當于大使一級的教廷使節(jié)。在一般國家里,教廷大使與大使位次相同,而在信奉天主教的國家給以教廷大使以優(yōu)先地位,視其為外交團的當然團長。此在《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中也有所反映。對于該公約有關教廷使節(jié)的條款,我國在1975年加入《公約》時作了保留。2)公使(教廷公使)。公使,亦稱特命全權公使,也是由國家元首向另一國元首派遣的。他是公使館的館長,代表本國及國家元首常駐接受國辦理外交事務。公使享有僅次于大使的禮遇。由羅馬教廷派遣的相當于公使一級的使節(jié)稱教廷的公使。20世紀以前,互換公使的國家較多。二次大戰(zhàn)后,任命公使一級的越來越少,絕大多數(shù)國家將公使升格為大使。比如,我國清朝末年與列強的外交關系均采用公使館形式,而目前,我國除與圣馬力諾建立公使級關系外,與其他國家都是互設大使館。40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3)代辦。代辦是由一國外交部長向另一國外交部長派遣的最低一級使館館長。他代表本國及外交部與接受國辦理外交事務,是代辦處的館長。代辦的派遣在現(xiàn)代國際關系中并不常見,多在兩國關系不正?;驀乐胤制鐣r才采用。必須注意的是,臨時代辦不同于代辦,他不是一級館長,而是在使館館長(大使或公使或代辦)因故不能理事或空缺時,被委派暫代館長職務的外交人員。臨時代辦一般由使館中主管政務的、級別最高的外交人員擔任。外交人員被委派為臨時代辦均不必事先征得接受國同意,但應由館長或派遣國外交部長通知接受國外交部。

41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

(2)使館其他人員。在外交實踐中,各國使館中屬于在編的使館人員可分為外交人員、行政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外交人員是一國派往他國辦理外交事務并具有外交官職銜的人員,包括使館館長和其他外交人員。其他外交人員有參贊、秘書、武官、隨員和專員等。參贊。使館內(nèi)幫助館長辦理外交事務的高級外交官。依其專業(yè)性不同,參贊可包括商務參贊、文化參贊、新聞參贊、科技參贊等。在未設公使的使館中其地位僅次于館長。他是館長關于國際法和外交實踐的助手和顧問。在館長離職期間通常是由參贊擔任臨時代辦代理館務。秘書。使館內(nèi)秉承館長旨意重辦理外交事務以及文書的外交官,位于參贊與隨員之間,分一、二、三等秘書。42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武官。一國軍事部門向另一國軍事部門派遣并保持聯(lián)系的代表。按職別可分為國防武官、軍種武官、副武官。國防武官為首席武官,其等級與參贊相近;軍種武官可分為陸軍武官、空軍武官和海軍武官。武官既是溝通兩國軍事機關之間關系包括舉行有關軍事問題談判和觀察有關軍事情況的外交官員,又是使館館長軍事方面的顧問和助手。隨員。由外交部派遣的辦理各種外交事務的最低一級外交官,位于秘書之后。此外,在外交實踐中,有些國家的使館中還有由各業(yè)務部門派遣的辦理專門事務的人員——專員,如商業(yè)專員、文化專員、新聞專員等。在外交實踐中通常授予這些專員以外交職銜并在優(yōu)先權和豁免等方面按外交人員同等對待。43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行政和技術人員,是使館中從事行政及技術工作的人員。他們負責處理使館內(nèi)日常行政和技術性事務,如辦公室負責人(稱使館主事)、登記員、速記員、譯電員、打字員、翻譯、無線電技術員、會計等。服務人員是使館中從事后勤服務工作的人員,包括司機、傳達員、廚師、司閽(門衛(wèi))、維修工、清潔工等勤雜人員。私人仆役指充當使館人員傭仆而非為派遣國雇用之人,為使館人員的私人服務員,如保姆等。私人仆役不在使館人員編制之列。44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3、使館人員的派遣。使館人員是由派遣國任命的,外交人員,特別是使館館長的派遣應遵照事實上程序,因為其人選對兩國關系往往會直接產(chǎn)生影響:

(1)指定人選。派遣駐外使館的人員,首先按照國內(nèi)法及程序,由有關主管機關提名和決定人選,對于重要的使館人員如大使的任命,許多國家都規(guī)定需要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或國家元首的批準同意,或由政府委派。例如,美國指派大使級使館館長要由總統(tǒng)提名、國會通過后,才能成為正式的人選。我國的駐外全權代表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國家主席派遣;駐外使館參贊及相當職銜的外交人員由國務院負責任命。

45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

(2)征求同意。1)使館館長的征求同意。通常在正式任命前,派遣國須向?qū)Ψ教峁┬吗^長的簡歷,并以口頭或書面方式征得同意。在接受同意后,派遣國才能依國內(nèi)法的程序予以正式任命。作為接受一方,各國都有權拒絕他認為不愿接受的人為駐本國的代表,而且無須說明任何理由。這是國家行使主權的表現(xiàn),況且拒絕只是針對某一特定的人,不應視其為國家的不友好行為,更不應以此為借口制造國家間糾紛,但這種拒絕往往會使派遣國感到難堪。因此,各國在實踐中避免發(fā)生不愉快,對人選的征求同意多以保密方式進行,直到正式任命時才公開;在出現(xiàn)了應拒絕的情況時,拒絕國總是設法陳述自己拒絕的理由。46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使館館長一般都派駐某一特定國家的,有時也可兼駐兩國或幾國,如我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同時兼任科摩羅、塞舌爾大使;有時也可兼駐某國際組織,如我國駐比利時大使同時兼任駐歐洲共同體大使。但兼任須征得有關各方面的同意。2)其他使館人員的選派。除武官外,其他外交人員原則上自由委派,無須征得同意。武官的任命應按《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第7條之規(guī)定,“接受國得要求先得提名,征求該國同意”之后,再由派遣國任命。對行政和技術人員、服務人員,派遣國可自由選派,無須征得對方同意。47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

(3)赴任與到任。征得接受國同意后派遣國即可按國內(nèi)法程序予以任命、公布,并為赴任做準備。依規(guī)定,大使、公使到任要攜帶國書。國書是派遣國元首為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致接受國元首的正式文書,是派遣國元首的委任狀,一般寫明使館館長的任命和等級,表示發(fā)展兩國關系的愿望以及請求接受國對代表給以信任等內(nèi)容。國書由派遣國元首簽署,外長副署。代辦不帶國書,而攜帶由派遣國外長簽署并向接受國外長發(fā)出的介紹書。按照慣例,已建交的國家的新任館長在啟程前,往往通過本國外交部禮賓司聯(lián)系拜會接受國派駐本國的使館館長。新任館長啟程,接受國在該國的外交官員應前往送行。新任館長到達接受國邊境和首都時應及時通知接受國外交部,接受國應派官員迎接。使館館長到達接受國后,由接受國安排盡快拜會接受國外長,商談遞交國書事宜和程序,并將其國書副本、頌詞副本交于對方。48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遞交國書有專門的儀式,在儀式上由新任館長親自向國家元首遞交國書。代辦一級的館長到任不遞交國書,只向接受國外長遞交本國外長的介紹書。依《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之規(guī)定,在呈遞國書后或在向接受國外交部或另經(jīng)商定之其他部通知到達并將所奉國書正式副本送交后,即視為在接受國內(nèi)開始執(zhí)行職務。在實踐中,也有的國家規(guī)定自館長一踏上接受國國土就算已經(jīng)到任。在我國,外國使館館長抵達后,即可開始活動,但到任日期以遞交國書時間為準。49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4、使館的職務。根據(jù)《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第3條的規(guī)定,使館的職務主要有五項:

(1)代表,即在接受國中代表派遣國;

(2)保護,即于國際法許可之限度內(nèi),在接受國中保護派遣國及其國民之利益;

(3)交涉,即與接受國政府辦理交涉;

(4)調(diào)查,即以一切合法手段調(diào)查接受國之狀況及發(fā)展情形,向派遣國政府具報;

(5)促進,即促進派遣國與接受國之友好關系,及發(fā)展兩國間之經(jīng)濟、文化與科學關系。此外,使館還可在接受國允許的情況下,代行領事職務或受委托保護第三國及國民在接受國的利益。50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5、使館及其人員職務的終止。從外交實踐看,除任期屆滿外還有種種原因會引起使館人員職務終止,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體現(xiàn)在使館人員個人方面,一類是體現(xiàn)在國家方面。

(1)個人方面原因:1)使館人員由于調(diào)職、辭職等原因而被本國召回。2)使館人員死亡或失去理事能力。3)使館人員從事了接受國不能容忍的活動,諸如敵對、破壞、間諜等活動,被接受國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或不能接受。

51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2)國家方面原因:1)國家、政府變更。國家變更涉及到國際法主體資格和變更,必使原有外交關系受到影響,使使館職務不能繼續(xù)保持而終止。例如1958年埃及敘利亞合并,原與兩國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又必須重新對其加以承認再行建交,原有關系自然終止。政府變更是由于革命或政變,新政府取代了舊政府,原外交代表使命告終。2)外交關系變格。是指由于兩國關系的變化,外交關系的升格、降格。變格也必須經(jīng)兩國協(xié)議,更改國書或介紹書,同時終止原使館人員的職務,重新委任。3)兩國中止外交關系。即由于兩國關系惡化以至發(fā)生沖突或戰(zhàn)爭,雖然保留外交關系而實質(zhì)上使館活動已無法開展,現(xiàn)任使館人員職務終止,以后兩國關系改善還需重新委任。4)兩國外交關系斷絕。兩國斷交的原因很多,斷交可同一方單方提出,也可雙方共同宣布。斷交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各自撤回使館,使館人員職務即行終止。52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

(二)特別使團1、特別使團的定義。特別使團是指國家或其他國際法主體,派往他國或國際組織執(zhí)行特定任務的臨時性使團。1969年《聯(lián)合國特別使團公約》第1條將特別使團限于一國派往另一國的臨時使團,即指“由一個國家,經(jīng)另一個國家同意,為了就特別問題同該另一國交涉,或為了執(zhí)行同該另一國有關的特別任務,而派往該國的、代表其本國的臨時使團”。2、特別使團的派遣、組成和職能。特別使團的派遣應通過外交或其他途徑,事先取得接受國的同意。特別使團應由派遣國的一名或幾名代表組成,派遣國可以從其中指定一人為團長。特別使團也可以包括外交人員、行政和技術人員在內(nèi)。53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在特別使團的職能方面,公約第2條規(guī)定,特別使團的職能應由派遣國與接受國雙方同意而予以決定。特別使團是根據(jù)國家之間關系的特殊需要而臨時派遣的,其任務只能通過有關當事方商定,國際法不可能預先作出具體規(guī)定。3、特別使團執(zhí)行任務的開始和任務的終止。根據(jù)公約規(guī)定,特別使團一經(jīng)同接受國的外交部或者經(jīng)商定的其他機構進行正式接觸,即開始執(zhí)行它的任務。特別使團的任務在下列情況下應即終止:

(1)經(jīng)有關各國取得協(xié)議;

(2)特別使團任務的完成;

(3)為特別使團指定的期限屆滿,除非明確地予以延期;

(4)派遣國發(fā)出通知說它正在結束或召回特別使團;

(5)接受國發(fā)出通知說它認為特別使團已結束。54二、駐外的外交關系機關

(三)外交使團外交團一般指駐在一國首都的各外國使館館長和其他外交人員組成的團體。狹義的外交團僅限于使館館長,廣義的外交團包括外交人員的家屬。外交團團長由外交團中等級最高、遞交國書最早的使館館長擔任。外交團不是外交代表機關,不具有任何法律職能,主要是在外交禮儀方面發(fā)揮作用。外交團團長可以應接受國政府的請求,向外交團成員轉(zhuǎn)達一些意見,也可以向接受國政府轉(zhuǎn)達外交團成員一些有關日常事務方面的請求。外交團的活動不得違反接受國的法律,不得干涉接受國的內(nèi)政。55第三節(jié)

外交領事特權與豁免制度一、

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概念與根據(jù)二、使館的特權與豁免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四、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者在接受國的義務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六、領事關系與領事特權與豁免56

一、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概念與根據(jù)

(一)概念外交特權與豁免是指使館和使團及其人員在接受國所享受的一定的特殊權利、優(yōu)惠待遇和一定豁免的總和。外交特權與豁免并不完全是一個內(nèi)容:

外交特權是由于其所處的與外交相關的特殊地位而享有一般人所不能享有的特殊權利。

外交豁免是因其特殊地位而對其不行使國家的管轄權并免除其事實上義務的履行。但這兩個概念的界限是很難截然區(qū)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豁免也屬于一種特權,因此,一般都將其統(tǒng)稱為“外交特權與豁免”長期以來關于外交特權與豁免的規(guī)則和內(nèi)容多屬于國際習慣,或由國內(nèi)法加以規(guī)定。直到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才正式以公約形式統(tǒng)一了各國的實踐,比較系統(tǒng)、完整地規(guī)定了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各項內(nèi)容和適用范圍。57

一、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概念與根據(jù)(二)根據(jù)為什么要給以外交人員以外交特權與豁免?對于這個問題,法學界有三種學說:①治外法權說;②代表說;③職務需要說?!毒S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兼采職務需要說與代表說,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解釋給以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根據(jù)。公約序言指出:“此等特權與豁免之目的不在于給與個人以利益而在于確保代表國家之使館能有效執(zhí)行職務?!边@是當今普遍接受的觀點。58

二、使館的特權與豁免依《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使館作為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機構,主要享有以下特權與豁免。

(一)使館館舍不得侵犯使館館舍指供使館使用和供使館館長寓邸之用之建筑物或建筑物之各部分,以及其所從屬之土地。依公約第22條的規(guī)定,使館館舍不得侵犯包括三層含義:①未經(jīng)館長許可,接受國官吏不得進入。公約甚至未對諸如火災、瘟疫等緊急情況作例外的規(guī)定;②接受國應“采取一切適當步驟”對館舍加以特別保護,使其免受侵入或損害,若違反這一規(guī)定,接受國應承擔國際責任;③接受國不能對館舍進行任何司法程序,也不得對館舍內(nèi)的設備、財產(chǎn)、交通工具進行搜查、征用、扣押或強制執(zhí)行。59

二、使館的特權與豁免

(二)使館檔案及文件不得侵犯公約第24條規(guī)定:“使館檔案及文件無論何時,亦不論位于何處均屬不得侵犯”。“不論何時”,包括兩國發(fā)生武裝沖突或斷絕外交關系時在內(nèi)。“不論位于何處”指不論是在館舍內(nèi)還是在館舍外,也不論是否在外交信袋之內(nèi),均不得侵犯。

(三)通訊自由依公約第27條規(guī)定,使館通訊自由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①使館為一切公務目的有使用外交信使及明、密碼通訊的權利。但使館非經(jīng)接受國同意,不得裝置并使用無線電發(fā)報機;②外交信使人身不可侵犯,不受逮捕或拘禁;③來往公文和外交郵袋不可侵犯,不得開拆、檢查、扣押和毀壞。60二、使館的特權與豁免

(四)免納捐稅、關稅按照公約第23條、第28條和第36條的規(guī)定,使館免納的捐稅、關稅包括:使館所有或租賃之館舍,免納國家、區(qū)域或地方性捐稅,但為其提供的特定服務應付之費用如水、電、煤氣費等,不在免除之列;使館辦理公務所收的規(guī)費及手續(xù)費免征一切捐稅;使館公務用品準許入境并免除一切關稅及扣除了貯存、運送及類似的服務費用以外的一切其他課征。

(五)使用國旗和國徽使館及其館長有權在使館館舍、使館館長寓邸和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國的國旗和國徽。61

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

(一)人身不可侵犯公約第29條規(guī)定:“外交代表人身不得侵犯?!痹摋l有兩方面的含義:①接受國不得對外交人員進行人身搜查、侮辱、拘禁、逮捕,即使觸犯了接受國法律,也應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而不能采取逮捕或扣留的方式。但這并不排除對這種人員行兇時進行的防衛(wèi),也不排除當其破壞駐在國的法律而進行犯罪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制止;②接受國對外交人員應特示尊重,有義務采取必要措施對外交代表加以保護,防止其人身自由或尊嚴受到侵犯。接受國對侵犯外交人員人身者,應予嚴懲或引渡給有關國家懲處。62

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

(二)寓所、文書、信件、財產(chǎn)不可侵犯寓所,即外交人員的私人寓所,指與館舍相分離的、館長以外的外交人員的私人住宅。這里的寓所與住所不同,寓所要廣泛些,可以包括外出時臨時居住的處所。寓所和館舍享有同樣的不可侵犯權,這是從人身不可侵犯引申出來的。公約規(guī)定,外交人員的私人文書和信件,同樣不可侵犯。財產(chǎn)主要是指外交人員寓所中的私人財產(chǎn),也包括供其個人使用的物品、汽車等。這些財產(chǎn)除按公約規(guī)定的民事管轄豁免的三種例外情況外,均不得侵犯。63

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

(三)管轄的豁免依公約第31條,外交人員不但對接受國刑事管轄享有豁免,而且對民事和行政管轄也享有豁免。管轄豁免亦可放棄。外交人員管轄的豁免可以由派遣國放棄,而且放棄必須是明示的。對管轄豁免的放棄可以是刑事的,也可以是民事的或行政的,應該分項單獨放棄,特別是在民事或行政訴訟程序上管轄豁免的放棄與判決執(zhí)行豁免的放棄,更須分別進行。應特別強調(diào)一點,外交人員享有的管轄豁免個人不得隨意放棄,而必須由派遣國明示放棄才有效力。1、刑事管轄豁免。外交人員觸犯接受國刑律時,免受接受國當局司法管轄,接受國不得對他加以傳訊、起訴和審判。這種豁免是絕對而無例外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外交人員可以無視接受國法律、規(guī)章,也不是說他犯罪可以不受懲處,僅是指接受國對其違法犯罪行為不得行使管轄權,而應通過外交途徑與派遣國交涉解決。64

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

我國《刑法》第11條規(guī)定:“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外國人的刑事責任問題,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边@同公約的精神是一致的。2、民事管轄豁免。

外交人員對接受國的民事管轄也享有豁免。接受國不得因債務問題對外交代表提起訴訟或進行判決。

民事管轄的豁免有以下例外:①關于私有不動產(chǎn)之物權訴訟;②以私人身份參與繼承事件的訴訟;③關于外交代表于公務范圍以外所從事的專業(yè)或商業(yè)活動引起的訴訟。

此外,公約第33條第3款規(guī)定,如外交代表主動提起訴訟,就不能對與主訴直接相關的反訴主張管轄的豁免。

凡遇上述情況,外交人員不能援引民事管轄的豁免為理由,主張享有豁免權。65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3、行政管轄豁免。

公約規(guī)定:外交人員對接受國的行政管轄享有豁免權。如:外交人員不需作戶籍登記,不服兵役和勞務;外交代表死亡、子女出生等都不須履行接受國的有關行政手續(xù)。1931年丹麥使館秘書死亡后免驗尸體,就是免受行政管轄的例證。4、無作證義務。

公約第31條第2款規(guī)定:外交人員無以證人身份作證之義務。但在一定條件下,如某一外交人員為某一案件的目擊者,此事又不涉及到使館,經(jīng)派遣國同意,外交官也可出庭作證。66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四)免納捐稅捐稅豁免是一個極復雜而細致的問題。由于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各國具體做法也各不相同。國際上一般認為:捐稅可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直接稅指對納稅人的收入、財產(chǎn)征收的捐稅及對消費者直接征收的捐稅;間接稅指計入商品或勞務價格中的捐稅。一般原則是對外交人員應免征直接稅,而不免征間接稅。按照公約規(guī)定,外交人員免納一切對人或?qū)ξ镎n征的國家、區(qū)域或地方性的捐稅,如個人所得稅、公用房地產(chǎn)稅、汽車稅、娛樂稅、印花稅、購買稅等等。但公約同時作了例外的規(guī)定,如私有不動產(chǎn)應納之捐稅、遺產(chǎn)稅、繼承稅、不動產(chǎn)登記費、抵押稅以及前述之間接稅等。由于各國稅收制度不同,許多國家都要求在免稅問題上達成協(xié)議,而公約第34條在這方面提供了以上基本統(tǒng)一的規(guī)則。67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

(五)免除關稅和查驗外交人員及其家屬的私人用品入境時免征關稅,而且其私人行李免受查驗。但有重大理由推定其中裝有不在免稅之列的物品,或接受國法律禁止出、入境或檢疫條例加以管制的物品時,則可以檢查。而檢查時須有外交人員或授權代理人在場。

(六)其他特權和豁免外交人員免于適用接受國所施行的社會保險辦法,并免除一切勞務和各種公共服務;免除軍事募捐、征用等軍用義務。

(七)特權和豁免的開始和終止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的人員,自其進入接受國國境前往就任之時起享有這種特權和豁免,已在該國境內(nèi)的,自其委派通知接受國外交部門之時開始享受。享有特權與豁免人員的職務如果終止了,這種特權和豁免通常于該員離境之時或聽任其離境的合理期間終了時停止;而且,即使有武裝沖突情事,也應繼續(xù)有效至該時為止。對于以使館人員資格執(zhí)行職務的行為,豁免應始終有效。68

三、外交人員的特權與豁免(八)使館人員在第三國的地位公約第40條規(guī)定,外交代表前往就任或返任或返回本國,途經(jīng)第三國或在該國境內(nèi),而該國曾發(fā)給所需之護照簽證時,第三國應給予不得侵犯權及確保其過境或返回所必需之其他豁免。享有外交特權或豁免的家屬與外交代表同行時,或單獨旅行前往會聚或返回本國時,也享有同樣的不可侵犯權和其他豁免。對于行政和技術職員或事務職員及其家屬,遇有上述類似情形,第三國不得阻礙其過境。

(九)侵犯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懲處措施1973年12月14日在紐約開放簽署、1977年2月20日生效的《關于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旨在保護外交人員。公約所規(guī)定的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罪行”的措施主要包括:明確規(guī)定“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的罪行”和締約國刑事管轄權,規(guī)定了“或起訴或引渡”原則。69四、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者在接受國的義務使館、使團和外交人員及其他享有特權與豁免的人員,在其行為活動中必須遵守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guī)則,并對接受國負有一系列的義務。(一)使館的義務首先,不得將館舍用于與使館職務不相符合的用途。這在國際實踐中主要表現(xiàn)為:

1、不得在使館內(nèi)拘留人。即不得利用使館館舍拘留或拿捕任何人,如發(fā)生拘留人的事件,接受國有權要求將人交出。2、不得在使館內(nèi)庇護人。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不承認使館擁有庇護權,一般不允許在使館內(nèi)庇護當?shù)卣ň兊娜?。如遇有罪犯避入館舍,或不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人在使館內(nèi)犯罪,接受國要求交人時,使館應予交出。關于外交庇護,一些拉丁美洲國家間締結的有關庇護條約給以了承認,這當然只在拉美國家間適用,不影響一般國際法的規(guī)定70四、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者在接受國的義務其次,洽商業(yè)務應與接受國外交部或另經(jīng)商定的其他部門直接進行。(二)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人員的義務首先,要尊重接受國的法律、規(guī)章,例如治安規(guī)則、交通規(guī)則、衛(wèi)生規(guī)章等。其次,不得干涉駐在國的內(nèi)政,即外交代表必須避免作出任何直接或間接地干涉接受國內(nèi)政的言論和行動。比如不得公開批評接受國領導人及其政策,不參加亦不支持反對接受國政策的集會、游行示威活動等。再次,外交代表不應在接受國內(nèi)為私人利益從事任何專業(yè)或商業(yè)活動。常駐使團、特別使團及其人員對接受國負有的義務與使館及其人員應負之義務大體相同。71五、我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

1986年9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外交特權與豁免方面的法律文件。該條例依照《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參照國際習慣及新的發(fā)展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和外交實踐,對外交特權與豁免的根據(jù)、內(nèi)容、適用及用語含義作了明確規(guī)定??傮w來看,條例與公約在實體內(nèi)容與主要精神上基本一致。但該條例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和新的國際實踐又對《公約》內(nèi)容做了完善和補充:1、條例擴大了特權與豁免的適用范圍。該條例規(guī)定,在中國境內(nèi)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的人員除使館人員、外交信使、途經(jīng)中國的駐第三國的外交人員外,還有持有中國外交簽證或外交護照(僅限于互免簽證的國家)來中國的外交官員;經(jīng)中國政府同意給以特權與豁免的其他來華訪問的外國人士,以及來中國訪問的外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及其他同等身份的官員。72五、我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2、體現(xiàn)了我國國情和主權的結合。條例第2條規(guī)定,使館外交人員原則上應具有派遣國國籍,若委派屬中國或第三國國籍的人為使館外交人員,則必須征得中國主管機關的同意,中國主管機關可以隨時撤銷此項決定。又如第19條規(guī)定,使館和使館人員攜運自用槍支、子彈入境,必須經(jīng)中國政府批準,并且按中國政府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3、強調(diào)了對等原則。條例第26條規(guī)定,如果外國給以中國駐該國使館、使館人員以及臨時去該國的有關人員的外交特權與豁免,低于中國本條例給以該國駐中國使館、使館人員以及臨時來中國的有關人員的外交特權與豁免,則中國政府根據(jù)對等原則,得給以相應的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還規(guī)定,來中國參加聯(lián)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召開的國際會議的外國代表、臨時來中國的聯(lián)合國及其專門機構的官員和專家、聯(lián)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駐中國的代表機構和人員的待遇,按中國已加入的有關國際公約和中國與有關國際組織簽訂的協(xié)議辦理。73六、領事關系與領事特權與豁免

(一)領事關系法與領館人員領事關系法主要是調(diào)整國家間領事關系的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的總稱。它的內(nèi)容主要是:領事關系和領事館的建立,領事的派遣與接受,領事的職務,領事館和領事的特權與豁免等。領事關系法淵源的一個特點是存在著關于領事關系的大量雙邊條約。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國際上存在著大量關于領事關系的雙邊條約,但并無一個普遍適用的國際條約。1963年4月22日在聯(lián)合國主持下制訂的《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是國際上第一個全面規(guī)定領事關系一般規(guī)則的國際公約。公約于1967年3月19日生效,到1990年底已有131個國家參加了該公約。我國于1979年7月3日加入該公約。領館人員分為領事官員、領事雇員和服務人員。領事官員指執(zhí)行領事職務的人員,包括領館館長;領事雇員指行政和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包括汽車司機、傳達員等。私人服務員不在領館人員之列。領事有兩種:專職領事和名譽領事。

74六、領事關系與領事特權與豁免1、專職領事,又稱派任領事,就是國家正式派遣的領館館長。按其職位可分為四級:總領事、領事、副領事和領事代理人。我國曾有一個時期僅采用前三級,如50年代與蘇聯(lián)、民主德國的領事條約均如此規(guī)定。1980年我國與美國簽訂的領事協(xié)定采用了公約規(guī)定的四級。2、名譽領事,又稱選任領事,指一國政府選任執(zhí)行領事職務的兼職官員。多從當?shù)氐谋緡鴥S民中選任,也可以在接受國的國民中選任。通常都選用律師或商人擔任。名譽領事不屬于派遣國國家人員編制、不領取薪金、其報酬從領館手續(xù)費、規(guī)費中支付。名譽領事有名譽總領事和名譽領事兩級,中國目前既不委派、也未接受名譽領事。75六、領事關系與領事特權與豁免

(二)領館職務根據(jù)1963年《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第5條的規(guī)定,領事的職務有13項之多,其主要內(nèi)容可歸納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