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提綱-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提綱-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提綱-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提綱-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提綱-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一、古代的民族關系1.秦朝: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發(fā)端(1)民族:如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2)中央機構:典客、典屬國典客:九卿之一,掌邦交和邊陲部族事務。典屬國:掌與少數(shù)民族交往的事務,漢并入大鴻臚,漢代掌民族事務機構。(3)軍事打擊:擊匈奴修長城、撫夷越鑿靈渠。(4)行政管理:北設九原郡、代郡和遼東郡、南設桂林郡、南??ず拖罂ぁ#?)非華夏族地方行政區(qū)劃①在歸降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屬邦管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屬邦之下由“蠻夷君長”襲用原有的統(tǒng)治方式,與郡平級(漢避劉邦諱,改稱“典屬國”,并入大鴻廬)。②在被征服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道,與縣平級。2.漢朝(1)中央機構:大鴻臚(2)政治聯(lián)姻:漢初與匈奴和親、東漢昭君出塞(3)軍事打擊:西漢衛(wèi)青霍去病三伐匈奴獲勝、東漢竇固敗北匈奴,刻銘燕然山。(4)行政管理:設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設西域都護府(軍事行政機構)、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5)經濟政策: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設田官督帥戍卒屯田)①利于抵御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②降低了軍費開支,減輕百姓的負擔;③利于邊疆的開發(fā),推動了民族交流與融合;④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⑤為曹魏屯田制奠定了基礎。3.隋朝(1)隋唐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禮部和鴻臚寺禮部禮部司負責朝聘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2)民族關系的發(fā)展:①北部歸附:北、西部的突厥、吐谷渾和黨項。②治理嶺南: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③推行郡縣:以當?shù)睾狼醮笮諡楣賳T。④三達流求:加強了與臺灣的聯(lián)系。4.唐朝(1)羈縻府州:“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即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行政單位,保持其原有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任用少數(shù)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2)都護府:邊疆地區(qū)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主要職責是“撫慰諸藩,緝寧外寇”,唐派官員。(3)都督府:在邊疆重要地區(qū)設置的行政機構,首領為都督或刺史,可世襲,向朝廷繳稅。唐朝邊疆地方管理機構東北安東都護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北方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瀚海都督府西北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南方安南都護府民族形式具體東突厥戰(zhàn)爭軍事打擊俘獲首領西突厥行政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回紇冊封冊封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吐蕃和親、會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9世紀唐蕃會盟南詔冊封接受冊封、向唐學習文化(4)民族關系政策:開明、開放、包容

措施:靈活多樣、剛柔相濟(5)作用:開發(fā)了邊疆,疆域空前遼闊,促進民族交流,推動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5.兩宋(1)多個民族政權并立:北宋與遼和西夏并立、南宋與金對峙(2)兩宋和少數(shù)民族關系:戰(zhàn)爭——議和——交流(3)民族間戰(zhàn)爭是短暫的,是支流;民族間和平交流是長期的,是民族關系發(fā)展的主流。(4)在中原先進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響下,周邊各族迅速封建化,推動著多民族國家鞏固發(fā)展。6.元朝(1)特點:元對邊疆治理:由間接的因而治轉變?yōu)橹苯拥男姓芾?,進一步促進了邊疆和內地一體化。(2)措施①“行漢法”且推行“四等人制”。②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③在東北和云南等地設置行省,征發(fā)賦役。④在東南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嶼與琉球(今臺灣)。7.明朝(1)中央機構:禮部、鴻臚寺和提督四夷館禮部、鴻臚寺:管理民族事務提督四夷館:負責培養(yǎng)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2)防御設施:修長城,設“九邊”軍鎮(zhèn)(3)經濟交流:遼東、宣府和大同設“馬市”(4)邊疆管理:衛(wèi)所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5)西藏管理:敕封首領,建立羈縻都司8.清朝(1)中央機構:理藩院(2)北方:政治聯(lián)姻,加強對漠南蒙古控制、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設烏里雅蘇臺將軍(3)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伊犁將軍和西寧將軍、歡迎土爾扈特部回歸(4)西部:冊封達賴和班禪、設西寧辦事大臣、派駐藏大臣(5)西南:土司制度,后推行改土歸流(6)東南:設臺灣府,隸屬福建?。?)東北:簽訂《尼布楚條約》、設吉林將軍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先秦: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和交流。特點:間接性和偶發(fā)性2.秦漢: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1)交通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和西亞延伸。海路:合浦郡徐聞縣出發(fā),最遠到印度南部。(2)交往①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②倭國使臣來朝,光武帝賜“漢倭奴國王”金印。3.隋唐:對外關系空前發(fā)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1)隋唐時期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派裴矩駐守張掖,掌管通商事務。(2)造紙術等技術經大食人傳入阿拉伯。(3)隋朝常駿從南??こ龊降匠嗤羾#?)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20多次。4.宋代(1)表現(xiàn)①恢復從廣州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②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的航路。③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和明州。(2)宋代海外貿易繁盛的原因①經濟重心南移格局完成。②航海造船技術發(fā)達。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④北方陸路受阻。5.明朝(1)對外關系①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②明朝中期東南沿海抗倭,取得勝利。③明朝后期葡萄牙和荷蘭侵略東南沿海。(2)朝貢體系的特點①具有區(qū)域性的國際關系體系。②以儒家價值為基礎。③具有等級色彩。④由官方壟斷控制。⑤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3)朝貢體系產生的積極影響①減少了各國之間的沖突。②是進行友好交往,保持和平的基石。③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④推動了各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6.清朝(1)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2)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制(3)1689年《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4)乾隆拒絕英馬戛爾尼通商要求(5)推行閉關鎖國政策①經濟:傳統(tǒng)小農經濟的封閉性②政治: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③政策:維護朝貢體制

④思想:夜郎自大拓展延伸中國古代各民族之間交往的形式1.民族遷徙,如魏晉時期“五胡”的內遷、三次大規(guī)模的北民南遷。2.民族戰(zhàn)爭(表現(xiàn)為反對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亂),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zhàn)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zhàn)爭。3.友好交往,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jié),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明朝后期蒙漢之間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親與聯(lián)姻。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lián)姻。6.會盟與和議,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朝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7.進行冊封。如唐玄宗冊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8.羈縻政策(主要指設置機構),如秦朝設立南??ぁ⒐鹆挚?、象郡等;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管理新疆;明朝設立奴爾干都司管理東北。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fā)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專制王權國家(1)背景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②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xiàn)。(2)表現(xiàn)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tǒng)治。②路易十四統(tǒng)治時期,法國王權到達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2.民族國家(1)背景①13世紀,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②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③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zhàn)爭,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④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⑤出現(xiàn)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jié)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2)經過: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yōu)榫哂歇毩⒅鳈嗟拿褡鍑?。?)特點: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二、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原因(1)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2)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2.過程(1)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爆發(fā)戰(zhàn)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3)1648年,交戰(zhàn)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chuàng)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xié)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zhàn)爭的先例。③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4)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jié)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3.意義(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guī)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zhàn)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2)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維也納體系。外交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地方。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fā)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2)表現(xiàn)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shù)脑瓌t,宣布侵略戰(zhàn)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fā)展階段。②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lián)盟。③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zhàn)公約》,宣布和平解決國際爭端。(3)由于被英法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以及形成決議實行“全體一致”原則,國際法難以實施。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遭破壞。(2)表現(xiàn)①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lián)合國憲章》。A.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B.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②1946年,國際法院在荷蘭海牙成立,發(fā)展了國際司法制度。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新的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各類國際組織數(shù)量的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fā)展。④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嚴重威脅世界和平)。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jié)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采取的相關措施、規(guī)定等的總和,是對境內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我國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講,就是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也是我國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實現(xiàn)目標,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xiàn)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在統(tǒng)一的祖國大家庭里,在國家的統(tǒng)一領導下,以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機關,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的管理本民族、本地區(qū)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一、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1.民族現(xiàn)狀:中國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逐漸形成多元一體格局。2.歷史原因:舊中國,少數(shù)民族遭受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3.現(xiàn)實需要: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各民族前途命運。4.基本政策:中國共產黨重視民族問題,提出民族區(qū)域自治,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二、建國之前共產黨針對民族問題的努力1.1941年陜甘寧邊區(qū)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qū)施政綱領》規(guī)定“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區(qū)”。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qū)域自治”。3.1947年5月1日,在內蒙古地區(qū)成立內蒙古自治區(qū),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qū)。三、新中國初期民族政策的法律依據1.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2.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tǒng)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guī)定的自治權?!睂⒚褡鍏^(qū)域自治制度確立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實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西藏自治區(qū)先后成立。四、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發(fā)展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2.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頒布實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固定下來,標志著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納入法制軌道。3.民族自治地方根據憲法和區(qū)域自治法制定了相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4.1990年,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闡述了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5.1997年,十五大把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五、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優(yōu)勢1.維護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2.保障少數(shù)民族合法權益。3.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5.實現(xiàn)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事業(yè)加快發(fā)展。六、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表現(xiàn)(1)十八大2012年①堅持“兩個共同”: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民族工作主題。②增進“五個認同”:(目的)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十九大2017年提出,(措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2.意義(1)有利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3)有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一、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前提:新中國的成立2.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3.內容:1949年上半年,毛澤東先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三條方針。(1)“另起爐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3)“一邊倒”就是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wèi)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4.成就(1)新中國成立之初①中國首先與蘇聯(lián)建交,接著與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麥、瑞士、芬蘭等國建交。②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③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求異”方針,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④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2)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國對外關系史上出現(xiàn)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②中國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xiàn)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3)20世紀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lián)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②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日正式建交。④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1個。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2)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2.成就(1)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xiàn)國家關系正常化。(3)世紀之交,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4)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5)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取得新進展。(6)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2003年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合作內容不斷豐富,規(guī)模迅速擴大。(7)發(fā)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治理主要平臺。(8)與俄羅斯、印度、巴西一起創(chuàng)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為新興市場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對話與合作提供重要平臺。(9)中國還積極參與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認真履行有關職責,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