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中的平衡思維與中庸之道分析,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_第1頁
中醫(yī)養(yǎng)生中的平衡思維與中庸之道分析,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_第2頁
中醫(yī)養(yǎng)生中的平衡思維與中庸之道分析,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養(yǎng)生中的平衡思維與中庸之道分析,中醫(yī)養(yǎng)生論文內容摘要:儒家中庸之道的本質在于追求事物的平衡與和諧,無過無不及。平衡是萬事萬物互依互存的法則,中庸則是這一法則的貫徹者。平衡法則浸透到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各個方面,指導防病保健,延年益壽。以平衡的思維順應天地自然、食飲有節(jié)、喜怒有度、勞逸適度,這便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中庸之道。本文關鍵詞語:中庸;平衡;養(yǎng)生;天人相應;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奉為為人處世的圭臬。但是中庸文化并不是庸碌無為模棱兩可,而是對人生萬事萬物的一種平衡的把握。中庸的本質是在于追求事物的平衡與和諧,把握無過無不及的智慧。中醫(yī)養(yǎng)生亦追求一種無過無不及的平衡狀態(tài),在內外環(huán)境、飲食、心理、動靜等各個方面都有所闡述。1中庸與平衡觀1.1中庸的含義儒家納先賢之語,采百家之長,在(論語雍也〕初次提出了中庸一詞,并以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以為中庸是至德,也就是最高的德行。那么中庸的詳細含義是什么呢?不少學者從對中庸二字溯源,做出了眾多解釋。1.2中庸溯源(講文解字〕中,中,內也,從口,上下通。華而不實上下通能夠根據(春秋繁露〕中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理解為人與天地相通,即天人合一的思想[1]。在(尚書大禹謨〕中,舜告誡禹應允執(zhí)厥中,處事要秉承中正之道,言行不偏不倚。朱熹以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因而,中能夠理解為不偏不倚適度適中,無過無不及。(講文解字〕曰:庸,用也。(爾雅釋詁上〕:庸,常也。即常行之道。用,就是實踐,是把握好事情的度,并將這個度運用到生活與實踐中[2]??鬃釉?執(zhí)其兩端而用華而不實于民。由此中庸能夠理解為用中,即在現實活動中行為要符合中的原則[3]。那么中庸就是在描繪敘述平常所行之原則執(zhí)兩用中??字倌嵩?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宋代程頤以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所以中庸能夠理解為在現實活動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則,靈敏地執(zhí)中,保持平衡。1.3中庸的核心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度儒家的中庸就是一種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相對平衡狀態(tài)。(周易豐〕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月滿則虧,水盈則溢,盛極必衰,一如辛棄疾曾講的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事物本身并不存在好與壞,但若是超過了一定的度就往往就走向反面了。所謂最好,就是剛恰好,過與不及都失去了事物最本真的樂趣。1.4中庸是一種世界觀龐樸以為:中庸不僅僅是儒家學派的倫理學講,更是他們對待整個世界的一種看法。[4]誠然,中庸是儒家哲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詳細具體表現出,講求的便是適度平衡的智慧,懂得無過無不及的人才能享受人生,而不成為生活的奴隸。中庸之道需要學會把握一個確切的度,才能在過與不及之間尋找恰當的點,進而執(zhí)兩用中。王岳川以為中庸就是在面對復雜對象時精到準確把握事情的分寸,還要符合一定的標準和法則[2]。中庸思想秉承的即是中和之道,也就是中國哲學中的中和思維,如(中庸〕所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的情緒處于適度的狀態(tài),不過喜過悲,不過度釋放,人際關系才能穩(wěn)固;每個人都處于合適的位置,各安其位,整個社會關系才能和諧安寧。中庸是儒家最高人生價值和最理想人生境界[5]。2中醫(yī)養(yǎng)生中的平衡思維與中庸之道中醫(yī)在講病因的時候經常提到外感六淫、飲食不節(jié)、情志內傷,勞倦失度等,環(huán)境、飲食、情志、勞倦的失衡都會導致疾病的發(fā)生,由此可見在調養(yǎng)精神,保養(yǎng)身體的時候也應講求平衡的中庸之道。未病先防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重要觀點,能夠用中庸的平衡思維去預防疾病、調養(yǎng)身體:內外環(huán)境平衡,順應自然,天人相應;飲食平衡,味無偏嗜,食飲有節(jié);心理平衡,喜怒有節(jié),張弛有度;動靜平衡,勞逸結合,起居有時。2.1內外環(huán)境平衡天人相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可謂是講述天人相應,人體內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平衡的首要篇章。以春三月為例,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季自然界的陽氣逐步增加,萬物復蘇,天地間一片生機盎然之意。此時,應當順應春季的生發(fā)之氣,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fā)緩形,使身體處于一個自然的舒展的狀態(tài);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使神志隨春天的生發(fā)之氣而向外舒散,以與天地間日漸蓬勃的陽氣相照應。保持人體內環(huán)境與自然界外環(huán)境的平衡和諧是天人相應的一種具體表現出,同樣的夏、秋、冬三季也應順應天地間陰陽兩氣的變化,使體內的陰陽之氣與之保持平衡,依四時生、長、化、收、藏。自然界與人體的陰陽相應,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四時陰陽有序,人體陰陽順應四時變化,則陰陽平和身體康健;兩者的不和諧則會導致陰陽失衡,疾病叢生。一方面,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失衡能夠影響到人體的生理情況,如(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曰:未至而至,此謂太過至而不至,此謂不及。自然界的時令未到而氣候先到就是太過,時令已到氣候未到則為不及,氣候的太過不及會打亂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的循環(huán)運轉,人體也會遭到影響而邪氣內侵。另一方面,若自然界陰陽有序,但人體不能順應其變化,也會導致疾病。違逆四時之氣,人體之氣就不能有序轉化而導致臟腑失調,疾病內生。由以上可見,內外環(huán)境的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保證。順應四時陰陽消長,在春夏保養(yǎng)陽氣,以知足生長的需要,在秋冬保養(yǎng)陰氣,以知足珍藏的需要,正是圣人所講的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順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保持體內外環(huán)境平衡,天人相應,才能身無奇病,才能生氣不竭。2.2飲食平衡2.2.1飲食有節(jié)脾胃為后天之本,飲食水谷都要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濡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九竅,因而飲食有節(jié)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飲食不偏嗜,搭配得宜才能補益身體,飲食失節(jié)則會導致疾病。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所闡述的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fā)逆,甘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很多富貴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正是由于飲食不節(jié)制,嗜食肥甘厚味所造成。而如今盛行的饑餓療法其實在中國古代早有認知,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卻谷食氣〕中提倡辟谷,(史記留侯列傳〕中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6]等。輕度的疾病使用饑餓療法,能夠促使脾胃功能的恢復,自然就能夠康復了。飲食無偏嗜,食不過量,飲不太多,方可調養(yǎng)脾胃,頤養(yǎng)身體。2.2.2五味平衡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問五臟生成〕),酸苦甘辛咸五味各入五臟而養(yǎng)之。(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五味各有所合之臟腑,適量攝入有益于五臟蓄藏陰精。然而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過量則會使五臟之氣偏盛偏衰而發(fā)病[7]。所以五味平衡,才能調和五臟,使氣血通暢,腠理固密,保有天年。2.3心理平衡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七情五志是機體對于內外環(huán)境變化產生的正常心理反響,是情緒的正常變化。(三因極一辨證方論〕中提到七情人之常性,動則先自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情志化生于五臟之氣,正常的情緒有助于臟腑功能的發(fā)揮,但是過則為害。劇烈的情緒變動是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若情志刺激過強或者過久,超過人體的耐受能力,則可能導致五臟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素問五運行大論〕提到怒傷肝喜悲傷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講明情志過極會導致臟腑功能的失調,而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和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素問生氣通天論〕)則講明了情志對氣血的影響。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jié)傷氣,氣逆上行則會損害身體。(靈樞本神〕亦提到了情志過極會導致人體的病理變化,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謶终?神蕩憚而不收。心情愉悅平靜,恬淡虛無才能頤養(yǎng)真氣,卻病增壽。喜怒有度,對情緒有所節(jié)制,不過于放縱亦不過于抑制,保持中庸之道,心理平衡,才是調養(yǎng)精神的正確方式方法。對于養(yǎng)生益壽多有裨益。2.4動靜平衡陰主靜,陽主動,陰靜陽躁,陰陽是萬物的綱紀,動靜是生命存在的狀態(tài)。陰陽和諧,動靜平衡,方是養(yǎng)身之道。生命在于運動,適度的運動能保養(yǎng)身體機能,扶正祛邪,過度安閑和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身體。如(素問宣明五氣〕中提到的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華而不實久臥、久坐即是過度安閑,而久視、久立、久行則是過度勞累[8]。(靈樞天年〕中描繪敘述到人生十歲好走,二十歲好趨,三十歲好步,四十歲好坐,六十歲好臥。這里對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行為特點的描繪敘述,講明動靜的轉換是順應人體生理功能的發(fā)展,與人體臟腑氣血盛衰規(guī)律相協(xié)調平衡的。勞作有時,勞逸結合,動靜平衡,才能筋骨強健,血氣和調,陰陽平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精夜寐也是動靜平衡的一個方面。(靈樞邪客〕曰:天有晝夜,人有臥起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作息有時才能提高睡眠質量,使人精神充沛。張志聰云:平旦至日中,陽氣正隆。日中至黃昏,陽氣始衰。雞鳴至平旦,陽氣始生。人體陰陽氣血的變化與天地陰陽之氣的消長是同步的,上午陽氣漸盛,陽衛(wèi)于外,陰守于內。下午陽氣漸衰,直至夜晚,陽氣內斂,陰盛于外。陽出于陰則寤,陽入于陰則寐。人的起臥應當順應晝夜陰陽的變化,有節(jié)拍有規(guī)律地生活,作息有時,動靜平衡,才能能夠陰陽和調,精神充沛[9,10]。幽幽的藥香縈繞千年,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攜手而來,國人的中庸思想流淌在血脈之中,也浸透到了傳統(tǒng)醫(yī)學里。平衡是萬事萬物互依互存的法則,中庸則是這一法則的貫徹者。平衡是中庸精神所追求的本質內容: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平衡法則浸透到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方方面面,指導著防病保健,延年益壽。以平衡的思維順應天地自然,勞逸適度,起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