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_第1頁
論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_第2頁
論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_第3頁
論小學古詩文教學中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小學吉詩文教學中音樂資醐選擇與利用統編教材中,古詩文教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因其文本特殊,用文言寫作,詩歌還具有嚴謹的文體結構,要用最凝練的語匯表達或豐富或深曲或幽微的情緒,這就決定了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于這一類“美”而“難以親近”的文本,音樂資源在教學中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它使抽象的文學審美向直觀的聽覺審美轉化,是不具備豐富人生閱歷、沒有成熟文學審美經驗的小學生體察作者情感的有效手段。正因如此,一線教師對在古詩文教學中選擇音樂資源,抱有非常高的熱情。筆者曾在教師培訓工作中,對近百位一線語文教師進行了詩歌教學中音樂資源使用情況的調查,有80%的教師曾經嘗試在講授詩歌時引入音樂資源。然而,在指導教學設計、觀察課堂與磨課過程中,筆者發(fā)現一線教師在音樂資源的選擇與使用上普遍存在問題。本文將以“原則一選擇一利用”為線索,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引入音樂資源的原則語文是一門以文字、語言、文學為核心的學科。音樂資源的使用應以為文本服務、為語言文字服務、為文學審美服務為原則。在“文本”與“音樂”關系的處理上,教師切不可本末倒置。這是本文探討古詩文教學中音樂資源使用問題的前提。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利用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選擇什么樣的音樂,如何有效利用音樂資源幫助學生學習古詩文,是一個須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筆者在指導一線教師的教學設計時,發(fā)現經常出現這樣一類內容:“播放古箏曲,教師范讀”“播放音樂,朗誦詩歌"“舒緩深沉的樂曲”“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音樂起),再次去感受詩人那依依不舍的感情吧?。ㄉR誦古詩)”以上對音樂資源的描述都是非?;\統的,也反映出一線教師對音樂資源使用的基本認識:一方面肯定了音樂資源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作用,能有意識地對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忽視了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是教學設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不是一個籠統的、可以用“配樂”模糊概括的概念。這種認識實際上意味著音樂資源的選擇與利用是不須要著意設計的,這就導致了音樂資源選擇的隨意性,也就更不可能顧及音樂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音樂資源的使用是低效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一旦確定要使用音樂資源,那么就要保證資源的使用對教學目標的實現有積極意義。至于這種積極意義如何產生,要涉及如何對音樂資源進行選擇與利用的問題。二、音樂資源的選擇1.審慎利用與古詩文審美旨趣有較大差異的音樂資源筆者曾以“您是否嘗試過把音樂、歌唱與古典詩歌教學結合起來”為題,對校級以上語文骨干教師進行調研,共回收有效問卷81份。其中,選擇“用純音樂(器樂)烘托氣氛”的有54位,選擇“以詩詞曲為歌詞的流行歌曲或兒歌”的有45位,選擇“以詩詞曲為歌詞的京劇或地方戲”的有27位,選擇“古琴及琴歌”的有20位,選擇“昆曲”的有9位,選擇“沒有使用過”的有16位??梢姡鳂肥且痪€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普遍使用的教學資源,在聲樂類中,流行歌曲和兒歌較受一線教師青睞。先說聲樂,結合教學觀察情況可以發(fā)現,兒歌、流行歌曲固然對記誦詩文、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些積極意義,但是它們是立足于當前文化、語言環(huán)境的歌曲,包括所謂的“古風歌曲”“戲腔”等現代音樂形式,體現的是現代音樂人對詩歌的理解,其音樂表達方式也是現代的。因此,除少數優(yōu)質資源外,其審美旨趣常常與詩歌本身不能吻合,甚至不少作品有淺顯化、碎片化、庸俗化的傾向,這對學生體會詩人情感、體察詩歌文體之美起到負面作用。再論器樂,在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的選擇中,應以民族樂器為主,這并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從文化傳統和文化生態(tài)角度而言,西洋樂器與古詩文的審美旨趣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偏差,這樣的音樂很難與文本產生關聯。如在一份《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設計中,有教師選擇了薩克斯曲《送別》,這與詩歌本身的審美旨趣大相徑庭,由音樂產生的聯想與基于文本的畫面想象也有較大偏差。筆者建議一線教師選擇使用古琴和昆曲等音樂資源,它們與古詩文一樣,都是典型的文人文化。首先,古琴、昆曲、詩文同為“文士文化”,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旨趣。古琴和昆曲生成與被記錄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或由文人直接參與,或由文人引領其審美風尚。因此,古琴、昆曲與詩歌的審美精神高度一致。其次,琴歌、昆曲是詩詞曲歌唱的活態(tài)遺存?!耙淮模颗c一代之樂相表里”,《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等唐詩名篇都留下了傳唱的記錄,由于中國記譜方式晚熟,這些歌唱的樣貌早已湮沒無聞。琴歌與昆曲是目前較容易聽到的“中國傳統聲音”,其潛在的文化附加值是非常突出的。其中,昆曲以文字為本位,有著以文化樂的特點,符合在語文教學中音樂資源為文本服務的原則。2.音樂資源不能與文本出現明顯的沖突在音樂資源選擇的基本范圍確定之后,就要選擇具體的曲目了。教師應堅守音樂資源不能與文本出現明顯沖突的底線。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有文言文《伯牙鼓琴》,其中,“琴”在中國古典音樂史上并沒有歧義,但是,在各種音樂平臺上搜索《高山流水》,數量最多、排在前面的常常是古箏曲,所以一線教師在音樂資源的使用過程中頻繁地出現知識性錯誤。比如,有的老師誤認為“古箏”與“古琴”是同一類樂器。還有的一線教師在講解的時候提到了“古琴”,但是使用的音樂資源卻是“古箏”,或者忽略了樂器屬性的問題,直接以古箏曲《高山流水》與文本對應。更有甚者,教師講解的文本是琴,配合的圖片是箏,但是播放的音樂卻是琵琶曲《琵琶語》。琴與箏作為古典弦樂器,在外觀上確實有相似之處,一線教師有所混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中,琴所承載的文化傳統是箏無法比擬的,其音樂的審美風范也是完全不同的?!恫拦那佟匪婕暗摹陡呱搅魉罚端驮拱参鳌匪婕暗摹蛾栮P三疊》,都是琴文化史上的重要符號?!恫拦那佟芬徽n,音樂資源的使用還涉及對關鍵詞“琴”的理解,這種音樂資源的選擇明顯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正確解讀。這種情況下,音樂資源的使用就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畫蛇添足”了。在保證音樂資源的選擇不與文本沖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如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其一,選擇高質量的音視頻文件以對接小學生的欣賞習慣;其二,盡量選擇學養(yǎng)較高的藝術家的作品;其三,截取長度合宜的片段,以1~3分鐘為宜,時間過短不利于學生形成感性認識,時間過長則容易沖淡教學的邏輯。三、音樂資源的利用以沒有知識性錯誤為底線語文教師的專長在于對語言、文字、文學的把握,其對音樂史、音樂文化了解不夠深入是很正常的。一些一線教師在音樂資源的解說上,常常出現明顯的知識性錯誤。比如,在教學《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時,有位教師曾有這樣的教學語言:在《送元二使安西》的音樂傳唱史上,出現過許多不同版本,我們今天比較容易獲得的琴曲《陽關三疊》出自清代琴學文獻,而非唐代的《陽關三疊》和《陽關曲》,因此,在課堂上是無法“感受穿越千年永恒之美”的。教師一旦選擇使用音樂資源,就一定要像對待文本一樣審慎地對待音樂。除了可以查閱網絡資料之外,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等,都是經典的音樂史著作,教師可以查閱其中的相關內容。以音樂資源實際支持古詩文教學為目標教師在沒有知識性錯誤的基礎上,還可以對音樂資源的使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筆者研讀過的涉及音樂教學資源的古詩文教學課例中,音樂資源的使用方式普遍比較簡單,或是放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或是在朗誦過程中作為背景音樂,或是放在結語環(huán)節(jié)以“升華”情感。比較典型的例子如下:欣賞古箏曲《高山流水》,以典雅的琴音浸潤學生的心靈,再在《高山流水》的溫婉凄美中誦讀全文,收獲對課文主旨的感悟。以上音樂資源使用的課例是沒有具體教學活動支撐的,是浮于教學內容之外的。還有一類情況,音樂資源支撐了教學活動,但是與文本脫離了關系,比如:拓展延伸,歌頌知音……學到情深處,播放《高山流水》的琴聲,當學生如癡如醉的時候,問學生:“伯牙僅僅想到高山和流水嗎?還會想到什么呢?”學生一時回憶不起來,指指窗外,學生馬上反應過來:天上飛的、地下跑的,海里游的。在這個教學片段中,《高山流水》的使用就與文本沒有關系,甚至帶偏了文本研讀的重點?!恫拦那佟分卦诶斫馇俦澈蟮摹爸呵橹鞠嗤ā?,至于音樂能表達多少具象事物并不重要。那么,除了導入、結語、配樂朗誦這些一線教師已經很熟悉的教學設計方法之外,還要如何設計教學活動,將音樂資源真正嵌入課堂教學呢?其一,可在找到適合的音樂資源的前提下,以音樂為古詩文文學意蘊的討論材料。如朱復先生所唱之昆曲《陽關曲》,“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句有委婉鋪敘之感,“勸君更盡一杯酒”句情感較前兩句更為濃烈,音調更為高亢,但并未作徹底爆發(fā)與宣泄,“西出陽關無故人”句再次變得深沉醇厚,音調也更為低沉。歌唱的處理與王維詩歌“惜別意悠長不露”“凡情真,以不說破為佳”的文學意蘊高度契合,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展開課堂討論,可以更好地實現把握詩歌意蘊、理解詩人情感的目標。其二,可以音樂資源為破解古詩文教學難點的突破口。比如,《伯牙鼓琴》一文,小學生有一個理解上的難題,即為何能通過“了然琴意”而證明“互通心意”?這是一個“準神話傳說”,還是能嘗試著從音樂文化史的角度對其加以理解?教師首先要理性地選擇琴曲《高山流水》,并對《伯牙鼓琴》文本進行解讀。琴是中國最為典型的文人樂器之一,其音樂語言的表達是幽微隱曲的,不是直白顯露的,這樣的表達方式,僅僅用語言描述是非常蒼白的,而寓于音樂之感染則會變得較為容易。由此,教師可以進一步解說,以這樣幽微隱曲的樂器作為溝通情感的媒介,需要相當水平的琴學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以及對彼此的性格、志趣、情操有高度的體認。而俞伯牙和鍾子期居然能夠在“方鼓琴”“少選之間”就想到“高山”“流水”及其背后寄寓的情志,必然是以上四個方面的高度契合。這樣的知己是難得的,通常也是唯一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了。由此可見,琴曲《高山流水》的使用,是與文本的理解非常貼合的,也能破解文本理解的難題。四、結論綜上所述,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入音樂資源,是小學語文教師普遍的做法,而在音樂資源的使用理念、選擇范圍、使用方法等方面卻普遍存在問題,這些問題表面上涉及教學資源的選擇與利用,實質上關乎語文教學的本質,體現教學活動設計的原則,并最終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