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8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文言詞語“咸、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2、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并背誦課文。3、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敘、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胸懷。4、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窘虒W重點】

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3、背誦課文?!窘虒W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

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復誦讀。

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

3課時一、單元學習要求:山水,是自然給予人類的恩賜,它常常帶著特有的靈性定格在文人的心中。在山水之間,他們或表達物我兩忘的喜悅,或抒發(fā)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總之,都是心靈的真情坦露,都是緣于對自然之美的熾烈的熱愛。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接下來我們就將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名篇,體會其中的情感。學習方法指導:1、知人論世,具體分析。必須了解作家和他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同一時代的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思想、藝術的特點。2、分析結構,品味語言。一篇散文的藝術結構是由作者依據(jù)主題思想的需要,進行選材、剪裁和安排而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藝術結構形式,實質是具體分析它的選材、剪裁和安排。散文可謂最簡單的語言藝術。作家用語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讀者從弄懂字句開始接觸作品,而最終要歸結到欣賞它的語言藝術。每一位優(yōu)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時應該注意細心品味。3、品山水之情誼。品山水之情誼,就是品這些山水游記中的情趣和情感;品味作者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母懈藕颓槿?;體驗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4、立個性之情操。立個性之情操,就是樹立完美的人生抱負,樹立更崇高的人生理想。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樹立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達觀的人生觀。二、課文導入:傳說,唐太宗在臨死之前淚流滿面地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為創(chuàng)立大唐,歷盡艱辛,而今天下托付給你,我也放心,父王只從你這里要一樣東西?!蹦奈煌瑢W知道他要什么?(他說:“我所要的‘蘭亭’真本,可與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點頭答應了,太宗也就一命嗚呼,氣絕身亡了。)王羲之遺世的最佳書法珍品,就這樣葬入了昭陵。此后傳世的“蘭亭”是被蕭翼從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禪師的弟子辯才處騙得送入太宗密庫之后,遴選善書的歐陽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臨摹之作。今天我們來學習與之有關的散文《蘭亭集序》。(展示對聯(lián):序以帖傳乎帖以序傳乎一序一帖雙絕璧,亭因人名焉人因亭名焉斯亭斯人兩奇觀)三、文題背景:1、中國書法圣地——紹興蘭亭被稱為中國書法圣地的“蘭亭”,位在浙江省紹興縣的西南部,春秋時越王勾踐植蘭于此,漢代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這個古樸典雅的園子雖然不大,卻為中外游人所矚目。(展示蘭亭風光)2、蘭亭的藝術價值表現(xiàn)蘭亭三絕:君民碑、父子碑、祖孫碑君民碑:蘭亭碑亭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亭呈四方形,磚石結構,頂部形狀特別,頂之上再加一方頂,精雕花紋圖案,精巧雅致。三面臨水,倒影動人,后有遠山映襯,云霧繚繞,仙氣浮動。前面曲徑通幽,樹高蔽日,竹林掩映。父子碑:鵝池碑亭中立一鐫有“鵝池”兩字的石碑。相傳王羲之剛寫完“鵝”字,欲書“池”字時,忽圣旨到,遂擱筆迎旨。于書法頗自負的小兒王獻之,趁父親離開之際,提筆補上“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壁,成為千古佳話。祖孫碑:御碑亭是一座氣勢恢弘的八角攢尖頂建筑。亭中立有一巨碑,正面為康熙所臨《蘭亭序》,背面為乾隆御筆“蘭亭即事詩”,此碑高米,寬米,厚米,重達18000公斤。祖孫兩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稱“祖孫碑”,這在國內(nèi)絕無僅有,堪稱國寶。3、文體知識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的著作或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nèi)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nèi)容。序言的分類:書序和贈序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如《蘭亭集序》。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字,內(nèi)容多是勉勵、推重、贊許之辭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如《送東陽馬生序》。從表達方式上說,序言可以以記敘、描寫為主,可以以說明為主,也可以以議論為主,當然也可以各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4、作者簡介——王羲之其人其書其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書法家、文學家。東晉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世居會稽山陰。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青年時期有美譽,朝廷召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王羲之十二歲時經(jīng)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后來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其書法藝術影響之大,在書家之中,罕能與之相比者,有“書圣”之稱。書法刻本以《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為著。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圣”。(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書法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書圣”王羲之,他寫的《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楷書被稱為“書之圣”,他的行草書被尊為“草之圣”,他寫的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王羲之在詩文寫作上也是高手。東晉文壇盛行駢文,王羲之是少數(shù)仍沿用散文寫作,或以散馭駢的作家之一。其文風清洗,不尚辭藻而多情致。王羲之曾經(jīng)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因與揚州刺史不和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王羲之愛好自然山水,喜愛服食養(yǎng)性,因會稽山水秀麗,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關心政事和民生疾苦,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當時“東土饑荒,羲之開倉賑貸。然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羲之每上書爭之,事多見從”。(2)王羲之其書(書法圖片展示)【補充:古代書法名家】二王——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前者為書圣。鐘王——三國魏鐘繇、東晉王羲之蘇黃米蔡——宋“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顏柳——唐書家顏真卿、柳公權,書史上又有“顏筋柳骨”之稱。初唐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唐草書的杰出代表“顛張醉素”——張旭和懷素二張——指東漢張芝、唐代張旭二位善草書之書家趙董——指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邢張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鐘、董其昌四人虞歐褚薛——初唐的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3)王羲之其事(關于王羲之的逸聞)1)《世說新語·雅量》:“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T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疲骸苏??!L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袒腹東床:晉代的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lián)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后對郗鑒回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tài)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袒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臂b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焙髞硪淮蚵?,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因為這個典故,后來人們就把“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思考:郗鑒何以選中王羲之?因為其率真自然的氣度,行為舉止看似未經(jīng)修飾,卻是毫無心機的真性情,而“真誠”就是人最難能可貴的。2)《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在聚山,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老姥慍色,因謂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邪?’姥如其言,人競買之。他日,姥又持扇來,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聽說山陰有一位道士養(yǎng)了十幾只好鵝,就特地跑到道觀去欣賞,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鵝賣給他。但是無論王羲之如何請求,道士就是不肯。后來道士說:“若你幫我寫一部《道德經(jīng)》,我就把鵝送給你?!蓖豸酥犃?,非常高興,說:“這有什么困難,你為何不早說?”立刻進道觀寫字,完成后才歡歡喜喜地趕著這群鵝回家。5、習俗和寫作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消災除兇,到水邊嬉游,稱為修禊。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這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和謝安、孫綽、許詢及王羲之子侄獻之、凝之、渙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會名士在蘭亭修禊雅集。一群名人雅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順水任游,停于誰前,則賦四、五言詩各一首,否則罰酒。據(jù)載,王、謝、孫等11人各成詩兩首,另有郗曇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詩不成,罰酒三巨觥,共成詩37首,合為《蘭亭集》,由王作序324字,以記之。王羲之寫這篇敘時,已經(jīng)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shù)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等臨寫了幾本,分賜親貴近臣。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狙a充:古人習俗】元宵:元月十五,賞燈吃湯圓。修禊:三月三日,臨水宴飲、洗滌不祥。寒食:約在清明節(jié)前一、二日,禁火寒食。端午:五月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中秋:八月十五日。重陽:九月九日,登高、賞菊、飲酒、敬老。背景介紹兩晉政治恐怖,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互相傾軋,殘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xiàn)實的情調(diào)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yōu)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四、課文分析:1、閱讀課文,讀準字音:癸丑(ɡuǐ)會稽山(kuàijī)修禊事(xì)激湍(tuān)流觴(shānɡ)騁懷(chěnɡ)一契(qì)嗟悼(jiēdào)彭殤(shānɡ)放浪形?。╤ái)2、聽課文讀音,找出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詞語。樂——痛——悲3、梳理一、二段字詞4、分析一、二段5、品味“崇”“修”“清”“朗”“和”等詞寫景傳情的妙處。景——“美”:環(huán)境優(yōu)美,天氣融合;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流水急湍,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瑩亮麗,生機盎然,反復吟詠,讀者的心胸也會變得靈秀爽快。事——“雅”:此時此地,風景秀麗,山輝川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大家流觴曲水,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歡愉之情,溢于言表。情——“樂”:擺脫了各種俗務的糾纏,邀集自己的新朋舊友,來到一處山水勝地,或游賞或吟詠或暢飲,那真是一種難得的快樂。面對自然美景,人會感到一種由衷的愉悅與興奮,一種解放感、自足感會油然而生。對于那些善感的心靈更是如此。暮春時節(jié),草長鶯飛的江南美景本來就足以誘人,更何況是會稽山陰,這里山靈水秀,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天,天氣又格外晴朗,天高地遠,清風習習,朋友們臨流賦詩,一觴一詠,快然自足。作者以簡潔的筆觸,開闊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一幅宴樂圖。讀文至此,我們的心也隨之快樂地跳蕩。小結:“山水”是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標尺。當我們在現(xiàn)實中受到塵世生活韁繩枷鎖束縛之時,“山水”便成為我們心靈世界的最后皈依。在這個意義上本文之“樂”,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更在于蘭亭雅集這樣一種簡潔、寧靜的詩意人生的逼真呈現(xiàn)——這才是作者“樂”之根源。6、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寫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蓖菍懡先履捍猴L光,《蘭亭集序》與《與陳伯之書》在寫景上有什么不同?你能從中讀到作者怎樣的情懷?陽春三月,江南鮮花吐艷,姹紫嫣紅,而在本文中,作者卻摒棄香艷,只寫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寫林寫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碧、翠,極力營造一種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這樣的山水,正可以韜養(yǎng)寧靜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調(diào)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體現(xiàn)。7、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8、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的總敘,只用了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了高超的語言技巧。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9、梳理第三段字詞?!狙a充知識】:①.“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雹?“死生亦大矣”《莊子?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保ㄔ怯脕硇稳荨暗馈钡淖饔?。)10、第三自然段所議論的問題是什么?死生亦大矣。11、第三段中,作者的議論跟前一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用“人之相與(人的交往),俯仰一世(過得很快)”句承上啟下,由此引發(fā)對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極。接著作者指出兩種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時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事過境遷,又留戀于過去的美好時光,即留戀于生之樂。再接著筆鋒一轉,由生說到死(終期于盡),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分析:作者抒寫宴集后的感觸,他的抒情基調(diào)由樂轉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提示】:以“悲”為抒情基調(diào),上文蘭亭聚飲,賦詩,是樂事,但有聚就有散,聚會難而短,分散易而長。這種歡聚難常的感觸已經(jīng)使人情緒低落,由此,進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終籠罩文學家的心,故作者有樂轉悲。介紹背景: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因此有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但時光飄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也無法擺脫“死”給內(nèi)心帶來的煎熬。此處之“痛”,痛在人生無常,歡樂短暫。12、梳理第四段字詞13、討論(1)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觀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一句話,說說什么意思?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2)“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14、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認為:“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道理了”,認為作者興懷悲慨,與蘭亭集會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同游孫綽也有同感,在《蘭亭后敘》中說:“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陳矣?!?5、這樣的感慨是否消極呢?作者將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類:昔人興感,已契我心,“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對生命的思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話題,也是人類永遠無法克服的矛盾,而玄學家的所謂“一死生”、“齊彭殤”,不過是些虛妄無稽之談。作者不為玄學家們的論凋所蔽,闡明他的生死觀,是他性格曠達的表現(xiàn);但他畢竟生活在國勢日衰的東晉時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沒有影響,因此文中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diào)子,例如以“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說死,這是難以苛求的。16、《晉書·王羲之傳》有言:“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羲之)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睂ν豸酥淖晕抑爸尽保闶侨绾卫斫獾??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晉書》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fā)感慨,但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既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就應該追求真正的人生之樂。那么,人生的真正之樂在哪里?文章開頭所寫的會稽雅集,實際上就形象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正因為如此,作者才對這次集會的“成果”倍加珍惜,“列敘時人,錄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間留下會稽山的一葉蒼翠,在混濁的人事長河中濺進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17、王羲之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的共同困惑。他們在大徹大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chǎn)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墩撜Z?子罕》②、“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滕王閣序》③、“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标愖影骸兜怯闹菖_歌》④、“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碧K軾《赤壁賦》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古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正因為我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我們“悲”古人因為我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五、課文總結:1、主旨:這篇書序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抒發(fā)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強調(diào)了生死問題,批判了莊子把死生等同起來的虛無主義觀點,表明了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樂(相聚之樂)——痛(死生之痛)——悲(今昔之悲)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表面:沉郁、悲涼(寄情山水);內(nèi)心:執(zhí)著(反思生命)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2、整體感知《蘭亭集序》是一篇詩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飽含的筆觸,記敘了蘭亭的山水佳勝和宴會盛況,進而抒發(fā)了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但作者沒有徹底走向消極無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時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虛無哲學觀,于悲慨中透露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流連與珍惜。這在崇尚老莊、沉迷玄學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全文僅320余字,先記蘭亭盛會,再論人間死生。情景互見,淋漓滿紙,也啟人思考。3、理清思路: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5、本文三個特點:(1)、立意高遠,蘊藉深長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2)、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fā)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diào)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fā)人深思。①寫景。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②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jié)都寫了出來,也表現(xiàn)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致。③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