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彈塑性力學ch5-part1-簡單的彈塑性力學問題_第1頁
應用彈塑性力學ch5-part1-簡單的彈塑性力學問題_第2頁
應用彈塑性力學ch5-part1-簡單的彈塑性力學問題_第3頁
應用彈塑性力學ch5-part1-簡單的彈塑性力學問題_第4頁
應用彈塑性力學ch5-part1-簡單的彈塑性力學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h5簡單的彈塑性力學問題

part-15.1簡單桁架的彈塑性分析(b)如圖所示為三桿對稱桁架,假定材料是理想彈塑性的.設桁架所受的鉛垂力為F作用.各桿截面積均為A,中間桿2的長度為.若用分別表示桿1、桿2和桿3的內力,求出各桿的應力和應變。由靜力平衡,得各桿的應力為(5.1)式(5.13)代人(5.12)得(5.2)若以分別表示杠1、2、3的伸長,則在小變形情況下,有式中:表示節(jié)點A的位移。各桿中的應變?yōu)?5.3)因此,有變形協(xié)調關系(5.4)幾何關系1、彈性階段——彈性解和彈性極限荷載當荷載P足夠小時,各桿應力都小于屈服應力,整個桁架處于彈性階段。由虎克定律有(5.5)聯(lián)立式(5.2)、(5.3)和(5.5)并求解,得(5.6)由式(5.6)可見,當P增加時,桿2將首先屈服。顯然,當時,桁架開始初始屈服,由式(5.6)可求得桁架初始屈服時對應的荷載值

稱為彈性極限載荷,它是桁架采用彈性理論設計時所能承受的最大載荷。(5.7)應用的表達式,可以將(5.6)改寫成(5.8)彈性解彈性解代入本構關系(5.5),得(5.9)再把式(5.9)代入幾何關系(5.3),得節(jié)點A的位移為(5.10)令式(5.10),可得節(jié)A的位移為(5.11)彈性極限位移2.彈塑性階段——彈塑性解和塑性極限荷載當桿2發(fā)生初始屈服時,由于其他兩桿尚未屈服,可繼續(xù)加載。當時,這時桁架進入彈塑性階段。由于材料為理想彈塑性,桿2的應力不能提高(變形可以增加),即有將式(5.12)代入平衡關系(5.2),得(5.12)(5.13)桁架的塑性變形當杠2屈服時,處于所謂的塑性流動階段,對單獨的2桿理論上可以發(fā)生任意伸長,但由于在節(jié)點A處受到其他兩根彈性桿的約束而不能任意伸長,此時桁架稱為有約束塑性變形階段。為求出桿2的應變和節(jié)點A處的位移,必須先用彈性關系求出桿1和3的應變。將式(5.12)代入本構關系,得(5.14)

再將式(5.14)代入變形協(xié)調關系(5.4),得(5.15)(5.15)代入幾何關系式(5.3),得到節(jié)點A的位移為(5.28)在桿2屈服后,隨著荷載F的進一步增加,由于桿2中的應力不能再增加,增加的荷載由桿1和桿3分擔。當時桁架的三根桿全部進入塑性流動狀態(tài)。由式(5.13)有(5.17)式中:稱為塑性極限荷載,相應的狀態(tài)稱為塑性極限狀態(tài)。由于此時三桿均已屈服,變形不再受到任何約束,桁架進入無限制塑性變形階段,結構喪失承載能力,所以,又表示桁架的極限承載能力。從式(5.17)可以發(fā)現(xiàn),與材料的彈性模量無關,這表明,如果采用理想剛塑性模型,則求出的塑性極限荷載仍一樣。這為結構的極限分析帶來方便。將式(5.17)代入式(5.16),可得到桁架剛剛進入塑性極限狀態(tài)時節(jié)點A的位移。(5.18)式中:稱為塑性極限位移將式(5.7)和式(5.11)表示的彈性極限載荷和彈性極限位移與式(5.17)和式(5.18)表示的塑性極限載荷和塑性極限位移比較,得:(5.19)由(5.19)可見: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桁架的塑性極限荷載總比彈性極限荷載大,而塑性極限變形與彈性極限變形在同一數(shù)量級。因此,采用塑性分析更能發(fā)揮結構的潛力,尤其當桁架的超靜定次數(shù)更高時,將提高更多。彈性解彈性解彈性極限解彈塑性解3.卸載——殘余應力和殘余變形若荷載增加到值()后卸載,由于卸載服從彈性規(guī)律,因此,如果在卸載過程中,桁架各桿不發(fā)生反向屈服,則我們可以假想在節(jié)點A施加一個大小與卸載時荷載的改變量相等的假想荷載,按彈性規(guī)律求得其引起的應力、應變和位移,然后將卸載前的應力、應變和位移與之相減,就得到卸載后的應力、應變和位移。設卸載時載荷變化量為,則由式(5.6)、式(5.8)和式(5.10)得(5.20)若將(5.21-1)式中:表示(5.21-1)確定的卸載前的應力量(式中的P用代替)。可見盡管外載荷已經完全卸除,但各桿中仍有應力,這種應力稱為殘余應力。

同理,可求得各桿中的殘余應變(5.21-2)節(jié)點A的殘余變形為(5.21-3)注:1)從式(5.21-1)和式(5.21-2)可以發(fā)現(xiàn),桿1,3內殘余應力為拉應力,桿2中殘余應力為壓應力,但各桿的殘余應變均大于零。原因是它們要滿足如下的平衡關系與變形協(xié)調關系:2)對于超靜定結構,當卸去外載后,殘余應變不等于塑性應變,它包含有彈性應變(如桿1的應變)。只有靜定結構卸載后的應變是塑性應變。5.1.3加載路徑對桁架變形的影響考慮上一節(jié)的三桿桁架,現(xiàn)設桁架同時受鉛直力P和水平力Q的作用。我們將P和Q按不同的加載方案施加在桁架上,討論當荷載的最終數(shù)值一樣,但加載路徑不同對桁架變形的影響。1.加載方案1:比例加載在整個加載過程中,保持單調增加,直到桁架到達塑性極限狀態(tài),這種加載路徑屬于比例加載。l=hPQ桁架平衡關系為(5.27)這里取若以u,v分別表示節(jié)點A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則各桿的應變與節(jié)點位移之間有(幾何關系):(5.28)由式(5.28),得變形協(xié)調關系(5.29)當P從零開始增加,而整個桁架處于彈性階段,彈性本構關系(5.5)仍成立。聯(lián)立方程(5.27)、(5.28)與(5.5)求解,得三桿內的應力可見,其中最大,是壓應力。當時,桿1發(fā)生屈服,此時對應的荷載、應力和位移為(5.31)其中當P繼續(xù)增加時,桿1保持不變,即桿2和桿3仍處于彈性狀態(tài)。由平衡關系的增量形式,可解得桿2和桿3的應力增量(5.31)將它們代入本構關系(5.17),得到桿2和桿3的彈性應變增量(5.43)利用變形協(xié)調關系(5.40),進一步可得到桿1的塑性應變增量(5.44)將式(5.43)和式(5.44)代入幾何關系(5.39),求得節(jié)點A的位移增量為桿2和桿3的應力增量與式(5.41)的應力值相加,得(5.45)從上式可以發(fā)現(xiàn),當表明此時整個桁架達到塑性極限狀態(tài)。最終的荷載、應力和節(jié)點位移為2.加載方案2:非比例加載第二種加載路徑是:先只加P使桁架達到極限荷載然后保持節(jié)點豎直位移不變,從零開始增加Q直到(5.46)當時,對應的各桿內的應力和節(jié)點位移為現(xiàn)保持v不變,也即,施加Q,則,由幾何關系得到可見,此時桿1和桿3仍保持塑性狀態(tài),而桿2卸載,因而有(5.47)將上式代入平衡關系的增量形式,求得此時各桿內的應力為從上式可以看出,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