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全解_第1頁
《記念劉和珍君》全解_第2頁
《記念劉和珍君》全解_第3頁
《記念劉和珍君》全解_第4頁
《記念劉和珍君》全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記念劉和珍君》全解TOC\o"1-1"\h\z\u一、《記念劉和珍君》知識點 2二、《記念劉和珍君》課文評點 5三、《記念劉和珍君》課文題解 13四、《記念劉和珍君》寫作特點 13五、《記念劉和珍君》寫作背景 13六、《記念劉和珍君》寫作特色 14七、《記念劉和珍君》問題探究 14八、《記念劉和珍君》疑難解析 16九、《記念劉和珍君》詞語分析 18十、《記念劉和珍君》難句解析 19十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心思想 21十二、《記念劉和珍君》重點難點 21十三、《紀念劉和珍君》的修辭效果 24十四、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 25十五、楊德群烈士事略 29十六、陶潛的四句詩 30十七、未婚妻劉女烈士和珍事略 31十八、血尸 35十九、《記念劉和珍君》中“然”字 37二十、《記念劉和珍君》教材問題解析 39二十一、《記念劉和珍君》配套練習 41二十二、高考真題 48二十三、魯迅名句 54二十四、關(guān)于魯迅的高考滿分作文 55二十五、周作人散文:故鄉(xiāng)的野菜 59一、《記念劉和珍君》知識點重要字音:多音字易混字洗滌(dí)尸?。╤ái)立仆(Pū)風塵仆仆(pú)浸漬(zì)干練(gàn)詫異(chà)長歌當哭(dāng)桀驁(ào)賃屋(lìn)創(chuàng)傷(chuāng)轉(zhuǎn)輾(zhǎn)黯然(àn)喋血(dié)噩(è)耗潛(qiān)移默化重要字形:徘徊深味微漠羽翼接濟舊觀引退虛妄沉勇憧憬談資尸骸和藹茍活賞賚渺茫血痕誣蔑懲創(chuàng)慰藉詞語正告:此處不是“嚴正告訴”之意,而是“鄭重勸告”之意。銷行(xíng):(貨物)銷售。大抵:大概,大都。毅然:堅決地;毫不猶疑地。淋漓:形容濕淋淋往下滴。洗滌:洗。偷生:茍且地活著。詞語茍活:茍且圖生存。噩耗:指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不憚(dàn):不怕。虐殺:殘暴地虐待人而致死。攢射(cuán)集中射擊。屠戮(lù)殺害。寥寥:極小。談資:閑談的材料。緋紅:鮮紅。桀驁:形容性情倔強。驁,不順從。干練:精明強干。長歌當哭:意思是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這里指寫文章。當,當作。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殞,死亡。恤,顧慮。近義詞辨析:正告、告訴:都是及物動詞,可帶賓語,都有向別人陳述,使人知道的意思。告訴是指在一般情況下,向別人陳述事情,使別人知道。例如: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妻子?!罢妗笔侵竾勒母嬖V,適用鄭重的場合?;蜿U明自己的立場或鄭重地陳述事情,以便讓人知道。例如:我們要正告那些無視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句子1.“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開頭以“中華民國”作紀年,這是作者憤慨的揭露和諷刺。“三·一八”慘案發(fā)生的當天,魯迅正在寫作《無花的薔薇之二》,他當即在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憤怒揭露和控訴了反動派的這一暴行。在敘述事件的開始,同樣寫道:“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稱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所謂“中華民國”,早已不是人民的國家,所謂“執(zhí)政府”,那是屠殺愛國人民的機器;所謂執(zhí)政府總統(tǒng),完全是民國的敵人,是屠殺愛國人民的劊子手!2.“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反動軍閥屠殺愛國青年,使魯迅深感這非人間社會的黑暗,他感受著悲涼,他十分痛苦,他要讓敵人對自己悼念愛國青年的痛苦感到快意,自己把這痛苦作為祭品,獻于烈士靈前。作者的這篇以揭露敵人,控訴黑暗社會為目的的紀念文字,正是奉獻給死者的最好祭品。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shè)計,以時間的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边@里的“真的猛士”,就是指像劉和珍那樣的革命者。這樣的人,敢于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和流血斗爭,以現(xiàn)實的黑暗和人生的慘淡為自己最大的哀痛,以獻出鮮血來變革黑暗現(xiàn)實為自己最大幸福。這是多么偉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無所作為的人。這種人雖然對反動派的血腥暴行有所不滿,對死難的烈士也有所同情和哀痛;但是,他們卻不敢“直面慘淡的人生”,不敢“正視淋漓的鮮血。”他們會輕易地“忘卻”歷史教訓,隨著時間的流逝,鮮紅的血變成了“淡紅”,濃烈的悲哀也就變得“微漠”了。“庸人”們茍且偷生,在客觀上起著維持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4.“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yīng)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庇捎趧⒑驼錉奚蔀榱肆沂浚髡哒J為不能再以一般的學生相待,她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應(yīng)該對她表示自己的尊敬和哀悼。作者一貫嚴于解剖自己,在劉和珍的壯烈犧牲面前,自稱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從而更增添了對烈士的崇敬與懷念之情。這里要說明的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中的引號不能省略,否則“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一句就成為歧義句。5.“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薄叭ひ话恕睉K案發(fā)生后,反動文人為虎作倀,制造流言誣蔑青年是“自蹈死地”“沒有審判力”,魯迅十分憤怒,“我還什么話可說呢?”表明作者悲憤之極。衰亡民族之所默無聲息,是反動統(tǒng)治者制造的“慘象”和流言家制造的“流言”造成的。最后分析沉默可能出現(xiàn)的兩種結(jié)果,作者并不認為我們的民族會永遠沉默下去,他強調(diào)的是“爆發(fā)”。不用肯定語句,有利于啟發(fā)讀者思考,激勵人們警覺起來進行戰(zhàn)斗。這里,表現(xiàn)了作者對革命的召喚和期待。6.“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作者認為人類進步的歷史,如同煤的形成,是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的。這段話也委婉地表達了魯迅對徒手請愿的看法,因為這種行動使得愛國青年蒙受的損失太大,無利于對敵人的斗爭,因而不值得提倡,這種教訓是應(yīng)當記取的。7.“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這里的“茍活者“是指有一定的是非觀念,沒有忘記烈士的死難卻又沒有行動起來的人們。他們”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爭的可能。一般的觀點認為,“庸人”和“茍活者”所指不同,“庸人”是作者批評的對象;而“茍活者”由于“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而被作者歸為可以覺醒的人。他們受到烈士們的斗爭勇氣和犧牲精神的感召,從死難者的血跡中能逐漸提高認識,看到希望。二、《記念劉和珍君》課文評點一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點撥:指1926年。“三·一八”發(fā)生時,魯迅正在寫《無花的薔薇之二》,他當即在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樣大書“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稱這是“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作者對“中華民國”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說:“我覺得仿佛久沒有所謂中華民國……”,在作者看來,所謂“中華民國”早已經(jīng)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殺人民的機器,所謂執(zhí)政府總統(tǒng),完全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作者在文章開篇寫“中華氏國”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我們要注意從這莊重嚴肅的文筆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段祺瑞執(zhí)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直系軍閥失敗,奉系軍閥推段祺瑞為北洋政府“臨時執(zhí)政”。段祺瑞(1864~1936),北洋軍閥皖系首領(lǐng),曾幾度把持北洋軍閥的中央政權(quán),1926年4月被馮玉祥驅(qū)逐下臺]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楊德群:湖南省湘陰縣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國文系預(yù)科學生,遇害時年僅24歲]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點撥: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劉、楊的遺體已經(jīng)從醫(yī)院運回學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禮堂去看烈士的遺容。從學?;貋砗?,作者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就病倒了。3月25日,作者冒著被段政府通緝的危險,出席了追悼會。會上,人們激昂憤慨的情緒和不時夾雜的一陣陣低低的啜泣聲,使魯迅壓抑不住心頭的悲憤和激動,便走出會場,獨自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程君: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生],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边@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yù)定了《莽原》[《莽原》:魯迅編輯的一種文藝刊物]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點撥:第一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對這樣一位熱情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對這樣一位與作者有著師生之誼、讀編之情的人,當然有必要寫文章來加以記念。這就預(yù)示了文章的內(nèi)容之一──悲痛的悼念。感情的基調(diào)顯而易見是悲痛?!耙病弊轴槍Τ叹恼埱蠖?,說明寫作此文,不僅僅是因為程君的請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動機遠非限于“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魯迅和和珍的關(guān)系。對于她的死,魯迅感到特別悲痛,所以寫文是必要的。],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xiàn)在,卻只能如此而已??墒俏覍嵲跓o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長歌當哭:用寫文章來代替哭泣。長歌,引吭高歌,這里指寫文章。當(dàng),當作。],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diào)[陰險的論調(diào):指陳西瀅等人污蔑遇害的愛國學生的言論],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jīng)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點撥:“它們”指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就將這”的“這”指“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抒寫了作者極度悲憤,與反動派勢不兩立的鮮明立場。本句包含三層意思:①表示將要更深入地體會這濃黑的“非人間”;②因為不能用更好的方法記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③警告非人間的魑魅魍魎,不要因肆無忌憚的殺人而高興得過早,血債一定要償還。]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點撥:“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戰(zhàn)士?!爸泵妗敝械摹懊妗笔莿釉~,面對的意思;“正視”,正眼看,不回避。“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指反動政府制造兇殺的黑暗現(xiàn)實?!鞍凑摺?、“幸福者”分別為“以……為哀痛”的人和“以……為幸?!钡娜??!鞍凑摺焙汀靶腋U摺倍际侵竸⒑驼涞雀锩嗄辍K齻冊诤诎得媲安惶颖?,在屠殺面前不退縮,她們深知社會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難有多深重,所以她們的“哀痛”超過常人;但她們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并正在為光明的到來而奮斗,所以又是“幸福者”。這兩句話的含義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對國家和民族的慘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慘命運感到哀痛,他們又為改變黑暗現(xiàn)實、以勇往直前奮斗獻身為最大的幸福。這里,“猛士”性格正是作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作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tài)“敢于直面”“敢于正視”。]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shè)計[點撥:“庸人”,平庸之人,平平常常無所作為的人。這種人對反動派的暴行有所不滿,對烈士的死難有所哀痛,但是他們不感“直面……正視……”他們特別容易忘卻“舊跡”,忘卻歷史的教訓,他們不思反抗,茍且偷生,在客觀上起著“維持……世界”的作用。],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點撥:第二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緊接在“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之后,“這樣的世上”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diào),尤使我覺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暫得偷生”的世界。為了促醒“庸人”,使不知“何時是一個盡頭”的世界早日到它的“盡頭”,這就正有寫“一點東西”來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這就預(yù)示了文章的內(nèi)容之二──憤怒的揭露。感情的基調(diào)是憤怒。“也”字既針對文章內(nèi)容之一,也針對反動文人的文章而言。]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點撥:第三次“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慘案才過去兩個星期,而“忘卻的救主”則快要降臨了。烈士的鮮血就這樣白流了嗎?敵人欠下的血債就不討還了嗎?因此有必要寫“一點東西”,提醒人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要總結(jié)教訓,為了“更奮然而前行”。這就預(yù)示了文章內(nèi)容之三──沉痛的總結(jié)。感情的基調(diào)是深沉?!罢笔乔〉綍r候的意思。][第一層:(1~2部分)主要寫紀念的目的。第一部分寫魯迅先生參加追悼會,程君希望作者為劉和珍君寫些什么。此時,烈士的鮮血,社會的黑暗使魯迅極度憤怒,從而使魯迅認為有理由要寫作。極度憤怒的魯迅也認識到,有必要通過寫作來喚醒民眾,這是第二部分的內(nèi)容,也是寫作的必要。]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云者:助詞,表示提頓,引起下文],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yīng)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楊蔭榆女士:江蘇無錫人,1924年任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校長,依附北洋軍閥勢力,迫害進步學生,鎮(zhèn)壓學生運動。后因參加抗日活動,被日寇殺害]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也許已經(jīng)是劉百昭(劉百昭:時任教育部專門教育司司長兼北京藝術(shù)專門學校校長)率領(lǐng)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lián)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廣有羽翼:到處都有幫兇。羽翼,鳥的翅膀,這里指幫兇]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桀驁(jiéào):形容性情倔強。驁,不服從]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偏安(偏安:原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茍安于僅存的部份領(lǐng)土,這里指劉和珍等愛國青年被迫離開原地,暫居宗帽胡同)于宗帽胡同,賃[賃,租借]屋授課之后,[點撥:反對楊蔭榆的女師大學生被趕出學校后,在西城宗帽胡同租賃房屋作為臨時校舍,于1925年9月21日開學。當時魯迅和一些進步教師曾去義務(wù)授課,表示支持。]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shù)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學?;謴团f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xù)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傊?,在我的記憶上,那一次就是永別了。四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zhí)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wèi)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shù)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喋血:血流滿地。喋,血流出來的樣子]呢?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點撥:靠單句的段落來表達強烈的感情,一句作一段,加上其獨特的內(nèi)涵,有力扛千鈞之勢。]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點撥:“慘象”指反動軍閥的血腥鎮(zhèn)壓,“流言”指走狗文人的無恥讕言。這兩個詞回答了下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烈士被殺,無限悲痛。無話可說不是真正的無話可說,而是憤怒。反動派殺害人民的兇殘,文人污蔑和惑眾的下劣,令人說不出話來。尤其是后者,“尤使我覺得悲哀”。魯迅每次觸及走狗文人時,都表現(xiàn)出極大的鄙視和憤慨,曾用筆墨形象地描繪過走狗的劣性:“每一個破衣服人走過,叭兒狗就叫起來,其實并非都是主人的意旨和使喚。叭兒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嚴厲。”從本文中,也能找出例子:“慘象……流言,尤使我……”同樣用了個“尤”字,兩次使用,絕非偶然,它反映了作者對奴才走狗的不可遏止的不同尋常的恨。朗讀時,“流言家”“下劣”要重音讀出,讀得鏗鏘有力,只有這樣才能傳達出作者的無比憤慨和仇恨的感情。由此看出,作者因“悲恨”而感到有寫的必要,因“恨”而無話可說,“悲”和“恨”兩股情感在文章一開始就升騰交織。]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辉诔聊斜l(fā),就在沉默中滅亡。[點撥:“沉默”,就是“默無聲息”。這里說的是兩種沉默:一種是“出離憤怒”、陷于極度悲痛的“沉默”,“于無聲處聽驚雷”,預(yù)示著革命暴風雨即將來臨之前的“沉默”;一種是逆來順受,真正“默無聲息”,不敢反抗,走向滅亡的“沉默”。第一個“沉默啊”感情深沉,感嘆的成分較強;第二個“沉默啊”感情較為激越,憤怒的情緒較突出。兩種沉默,兩種前途,兩種結(jié)果:不在沉默中被奴役,被黑暗統(tǒng)治,被滅亡。作者懷著最大的憤怒,發(fā)出最有力的號召,啟示人們:事情已經(jīng)到了盡頭,對中外反動派說什么也沒有用,必須起來和兇殘的敵人作殊死的斗爭。這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主要意圖所在。]這里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和現(xiàn)實主義的懷抱與民族之愛。作者有著中國歷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可貴品質(zhì),尤其是杜甫以來的關(guān)懷政治現(xiàn)實與民族前途的人們身上所具有的。作者為何對“三·一八”慘案如此地表示出自己極大的憤慨呢?這不外于戮殺烈士或青年使他感到極點的悲憤?!皯K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辉诔聊斜l(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彼麑⒆h論提高到民族存亡的高度,足以見出他的制高的峻拔與渾厚,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強烈的期待。而這些都厚寄于傳承文明與進步知識的人們身上。他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與道義感的苛求程度是如此的強烈!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對作者為什么尤其痛斥無恥文人的陰險論調(diào)就不難理解了。五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誰也不會料到有這樣的羅網(wǎng)[羅網(wǎng):捕鳥的羅和捕魚的網(wǎng),這里指反動派迫害愛國青年的惡劣手段]。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點撥:“彈從背入”,可見并不是“叢擊軍警”與軍警面對面地搏斗,證明她完全是無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倒是執(zhí)政府衛(wèi)隊的卑鄙。]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只是沒有便死。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點撥:手槍是軍官使用的,證明這次屠殺是有人指揮的,事前籌劃好的,決不是軍警各自的“正當防御”。]立仆;同去的楊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擊,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還能坐起來,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點撥:這些鐵的事實,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的謠言“通電”?!巴姟痹熘{說這次慘案是李大釗等人“率領(lǐng)暴徒數(shù)百人,闖襲國務(wù)院,潑灌火油,拋擲炸彈,手槍木棍,叢擊軍警。各軍警正當防御,致互有死傷”。在北京大學公祭大會上,作為代理校長的蔣夢麟沉痛發(fā)言:“我任校長,使人家子弟,社會國家之人材,同學之朋友,如此犧牲,而又無法避免與挽救,此心誠不知如何悲痛。”蔣氏言至此,潸然涕下。全場學生相向而泣,門外皆聞哭聲。]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點拔:一再寫“她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強調(diào)劉的善良,反襯出反動派的兇殘和反動文人的下劣。]確是死掉了,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沉勇而友愛的楊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為證;只有一樣沉勇而友愛的張靜淑君(張靜淑:湖南長沙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育系學生。受傷后經(jīng)醫(yī)治,幸得不死)還在醫(yī)院里呻吟。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zhuǎn)輾(轉(zhuǎn)輾:現(xiàn)在通作“輾轉(zhuǎn)”,有兩個意思,一是指身體翻來覆去;二是指經(jīng)過許多人的手或住過許多地方。這里指劉和珍等三位愛國學生臨難時互相救助所作的努力)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攢:cuán]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置疑:有人認為“偉大”是正語,當指劉和珍等人的從容、勇毅;有人認為是反語,應(yīng)該是指軍閥政府的殘暴和血腥;有人認為是“正反語”,既指劉和珍等,又指反動政府,還有人莫衷一是;干脆下個結(jié)論:說不清。其中,較典型的看法是第一種。例如許振興在《試析〈記念劉和珍君〉中兩個疑點》中認為:“‘驚心動魄的偉大’是贊頌劉和珍等的勇毅行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驚心動魄’指她們的行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飾‘偉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這個介賓短語作‘轉(zhuǎn)輾’的補語,補充、突出了劉和珍等的勇毅和無畏,又揭露了反動派鎮(zhèn)壓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時還給予帝國主義順手一擊。你的老師是怎么認為的,你自己又是怎么看的呢?討論分析一下,哪種理解更接近作者的原意,哪種理解能更好地表達思想。]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八國聯(lián)軍:習慣上指1900年鎮(zhèn)壓我國義和團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國家組成的侵略軍隊。這里是指日本、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的聯(lián)合軍隊。]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點撥:這句話用了反語、借代的修辭方法?!皞タ儭笔侵笢缃^人性的劣跡;“武功”是指兇殘野蠻的暴行?!皫卓|血痕”借代段政府充當?shù)蹏髁x走狗對愛國學生的血腥屠殺,“抹殺”則指制造這次慘案的段政府的下劣兇殘比“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和“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有過之而無不及。表達了作者對執(zhí)政府的憤怒、憎恨和嘲諷。]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第二層:(3~5部分)寫魯迅先生回憶過去,引出紀念的內(nèi)容。第三部分寫作者回憶與劉和珍的交往。本部分多次寫到劉和珍君的笑容,這與敵人的殘酷相對比,更顯出敵人的下劣兇殘,也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劉和珍君的悼念之情。第四部分交代遇害事實,在這一部分的行文中飽含著作者的憤怒與哀切,敵人的下劣兇殘又一次激起魯迅先生的憤怒。第五部分主要寫遇害經(jīng)過,極度悲憤的魯迅先生將熱血青年被殺的事實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文章以沉痛的筆調(diào)不僅刻畫出了青年的英勇,而且把反動派的本質(zhì)揭示得淋漓盡致,盡顯魯迅先生情感的悲憤。]六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點撥:“默無聲息”便是對“太平”一詞最好的注釋,也就是指反動派高壓政策所造成的“萬馬齊喑”的現(xiàn)狀??磥?,“三·一八”就像幾顆石子投進大海,未能掀起波瀾,社會依舊一潭死水?!疤健币辉~蘊涵作者多少憤怒與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過供無惡意的閑人以飯后的談資,[點撥:對世界的態(tài)度極端地冷漠,他們冷眼觀看人生,甚至將烈士的鮮血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對這種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或者給有惡意的閑人[有惡意的閑人:指陳西瀅之流]作“流言”的種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因為這實在不過是徒手的請愿。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點撥:這里作者將人類前行的歷史比作煤的形成?!按罅康哪静摹北扔鞔鷥r巨大的流血斗爭?!捌渲小敝噶餮窢?。煤是如何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形成的只是一小塊”。可見,木材變成煤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很大吸收。那么,人類前進也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這就表明,請愿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這就是說,在魯迅看來,向反動派請愿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請愿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斗爭方式。因此沒有必要為請愿而付出代價和犧牲。很顯然,魯迅是不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斗爭形式的,在作者看來,應(yīng)當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價去換取更大的勝利,不要作無謂的犧牲。]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陶潛[陶潛:公元365~427年,陶淵明,東晉末年著名詩人]說過,“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保邸坝H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陶潛所作《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親族們有的余哀未盡,別的人也已經(jīng)唱過挽歌。人死了還有什么可說呢,不過是寄托軀體在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罷了。魯迅引用這幾句話,有青山埋骨之意,寄托了希望死者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點撥:說烈士的死能夠得到“親族……”的懷念,“這就夠了”。徒手請愿固然是不值得的,但是既然流的血,就一定會產(chǎn)生影響,盡管不一定很大,這血也不會白流。]七我已經(jīng)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點撥:這里的“中國人”不僅指反動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國人。他們心靈深處更多的是愚昧、落后、冷漠、軟弱、麻木等“劣根性”。]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于去年的,雖然是少數(shù),但看那干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jīng)屢次為之感嘆。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殞身不恤:犧牲生命也不顧惜。殞,yǔn,死亡。恤,顧慮]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詭計,壓抑至數(shù)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于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罷。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點撥:一般的民眾,會從中國女子的英勇斗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中,多少看到一些改變黑暗現(xiàn)實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將因受到激勵而更加奮勇前進。這是從烈士死難對于將來影響的角度高度評價意義的,具有激勵革命者奮然前行的巨大作用。這一段文字寥寥,卻充滿著感奮之情。]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埸c撥:與開頭一部分中“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相呼應(yīng)。][第三層:(6~7部分)寫魯迅先生對“三·一八”慘案的總結(jié)。第六部分主要寫魯迅先生對“三·一八”慘案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作者以沉痛的筆調(diào)表達了對烈士的哀悼,又以形象的比喻告誡青年要選擇正確的斗爭方式。第七部分寫魯迅先生闡釋有關(guān)死難的意義,對烈士們進行了高度評價和熱情謳歌,探求出死難對于將來的意義。筆墨至此,作者也已悲憤到極點。這是一種“欲吐還吞,欲吞不得,吞而復吐”的具體的痛苦的情狀與深情敘說。行文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倍酉聛淼膮s是“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痹谟跓o話可說處,作者說“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薄拔覀冞€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但后面又出現(xiàn)了“我還有什么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倍酉聛淼挠质恰暗牵疫€有要說的話”,而卻以“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作結(jié)。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從“重復”性語句出發(fā),用還原那荒誕而重復的歷史來“還丑惡以丑惡,還荒謬以荒謬,讓所有的真相裸呈”。三、《記念劉和珍君》課文題解“記念”表明這是一篇記敘性文章。用“記念”而不用“紀念”是因為“記”是記住不忘的意思,“記”還兼有“記錄”之意。“君”是對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君”來稱呼劉和珍等遇難青年是對她們的禮贊。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目的是以記念劉和珍為切入點對“三·一八”大屠殺事件總結(jié)評述。

四、《記念劉和珍君》寫作特點1、記敘、議論、抒情熔為一爐。2、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tǒng)一。3、反復重迭,回旋起伏。4、把抽象的事物和議論具體化形象化。

五、《記念劉和珍君》寫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軍閥在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下進兵關(guān)內(nèi),馮玉祥率領(lǐng)的國民軍同奉軍作戰(zhàn)。日本帝國主義公開援助奉軍,派軍艦駛?cè)氪蠊量?,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開炮還擊。日本帝國主義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借口維護八國聯(lián)軍入侵時與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國軍隊,準備武力進攻。3月18日,北京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quán),在天安門前集會抗議,會后到執(zhí)政府前請愿。段祺端竟命令衛(wèi)兵向請愿群眾開槍,并用大刀鐵棍追打砍殺,打死打傷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殺愛國人民的“三一八”慘案。劉和珍等愛國青年都是在當時遇害的。

然而,當時的反動文人卻在一些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對愛國的熱血青年進行中傷、誣蔑,致使魯迅悲憤之極,他在《無花的薔薇之二》中寫道:“如果中國還不至于滅亡,則以往的史實教過我們,將來的事情要大出于屠殺者的意料之外──這不是一件事的結(jié)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蓖瑫r,又寫了《記念劉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動政府的兇殘行徑,揭露反動文人的丑惡嘴臉,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難意義,總結(jié)了這次慘案的經(jīng)驗教訓。六、《記念劉和珍君》寫作特色作者運用最精煉、最有力而又蘊藏著深沉意義的一句話或一段話,來表達最豐富、最凝煉的思想,透辟地闡發(fā)一個道理,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簡直如詩一般,讓人永世不忘。本文語言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反復修辭手法:1、“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離三月十八日也已有兩星期,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文中兩次強調(diào)“寫一點東西”的“必要”。這里反復強調(diào)“寫一點東西的必要”,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說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還活著,就要用行為(“寫一點東西”)來悼念逝者;第二層是說庸人們已快忘記了三月十八日的鮮血,所以“寫一點東西”來提醒他們。這個反復手法強調(diào)了寫作此文的重要性。2、文中第三節(jié)兩次出現(xiàn)對劉和珍的描寫:“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弊髡叻磸蛯憚⒑驼涞摹拔⑿Α焙汀皽睾汀保袃蓚€目的:一是表明對年輕美麗生命消殞的無比痛惜,這“微笑”與“溫和”是劉和珍留給作者永遠的印象。二是揭露執(zhí)政府的殘暴和流言家的無恥,執(zhí)政府誣蔑她們是“暴徒”,流言家說她們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溫和”,謊言便不攻自破,而執(zhí)政府和流言家丑惡嘴臉更暴露無遺。

七、《記念劉和珍君》問題探究1、魯迅是因為什么事件而寫作這篇文章的?貫穿于全文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劉和珍她們因為參加反對日本軍艦闖進天津、炮擊我大沽口炮臺及“八國聯(lián)軍最后通牒”的集會、游行而被段祺瑞執(zhí)政府殺害,“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后,執(zhí)政府竟然指責學生的愛國行為,而且還有文人幫腔。魯迅貫穿于全文的情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悲和憤。2、本文題為《記念劉和珍君》,但是筆之所及并非限于劉和珍一人,通讀全文,看看作者的筆觸涉及到哪幾類人?對每一類人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一類是愛國青年,突出了劉和珍,提到了楊德群、張靜淑,擴大一點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擴大一點是數(shù)百死傷者,再擴大就是請愿的群眾,作者對這類人表達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獻尊敬,頌揚她們的勇毅,告誡她們要注意斗爭的方式,激勵她們“更奮然而前行”。第二類是反動勢力,包括段祺瑞執(zhí)政府(“當局者”)、幾個“有惡意的閑人”“流言家”,對于他們,作者控訴其暴行,痛斥其無恥流言。第三類是那些“庸人”和“無惡意的閑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以及這種衰亡民族的默無聲息,作者渴望并呼喚他們“爆發(fā)”。3、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中國人”、“庸人”、“茍活者”、“無惡意的閑人”、“有惡意的閑人”各指什么樣的人?“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边@里的“中國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國人,而不是特指“反動派”?!坝谷恕奔雌接怪?,平平常常無所作為的人?!捌埢钫摺笔侵赣幸欢ㄊ欠怯^念,不忘懷烈士的死難而又沒有行動起來的人們?!盁o惡意的閑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坝袗阂獾拈e人”指蓄意制造流言的反動當局的走狗文人?!坝谷恕睂Ψ磩优傻谋┬杏兴粷M,對烈士的死難有所哀痛;但是,他們不敢“直面慘淡的人生”,不敢“正視淋漓的鮮血”,他們特別容易“忘卻”歷史的教訓。他們的茍且偷生,在客觀上起著維持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捌埢钫摺笔侵冈诘t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爭的可能的人?!捌埢钫摺敝邪ā捌埢畹浆F(xiàn)在”的“我”,是作者的謙詞,意在反襯劉和珍“為中國而死”的光榮?!盁o惡意的閑人”這種人盡管在政治上同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惡意的閑人”)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但是他們對世界的態(tài)度極端的冷漠,冷眼旁觀,甚至把烈士的鮮血當作他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對這種人,作者幾乎不寄希望。4、閱讀文章的第三段,盡量用文中的原話把魯迅所設(shè)想的和他親眼看到的劉和珍的形象概括出來,那么那“幾個學者文人”是怎樣污蔑這樣的劉和珍的呢?兩相對比,有什么意義?在見面之前,魯迅認為劉和珍應(yīng)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因為她敢于反抗“廣有羽翼”的校長;待到見面之后,才發(fā)現(xiàn)“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于是讓他忍不住“暗自詫異”;見面的次數(shù)多了,她“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而且劉和珍還表現(xiàn)出了“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責任感。然而就是這樣微笑而和藹的青年,被別有用心的人污為“暴徒”。這樣就更深刻的表達出了魯迅先生對“三一八”慘案的憤慨。5、《記念劉和珍君》·文中寫了劉和珍的哪些事?體現(xiàn)了她什么品質(zhì)?劉和珍毅然預(yù)定了《莽原》全年。《莽原》雜志戰(zhàn)斗性強,常常遭到查禁,因此銷行寥落。劉和珍預(yù)定《莽原》全年,體現(xiàn)了她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品格,她不僅是魯迅的學生,也是他的戰(zhàn)友。參加學生自治委員會,反對校長楊蔭榆,“不為勢力所屈”,表現(xiàn)出她的反抗性、斗爭性。“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表現(xiàn)她待人和藹親切,堅毅樂觀?!皯]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寫出她的責任感。“學校恢復舊觀”,往日的教員陸續(xù)引退,劉和珍為母校的前途而黯然泣下。“她,劉和珍,那時是欣然前往的”,是她為國為人民自覺參加請愿,寫出她的民族責任感及勇敢堅強的品質(zhì)。6、如何理解第六節(jié)“煤”的比喻?此處以煤的形成來比喻人類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懊旱男纬?,當時用大量的木材”,以“大量的木材”來比喻人類社會在殘酷的斗爭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結(jié)果卻是一小塊”寫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來比喻大量流血犧牲而換得的人類歷史的前進只是一小步。同時,作者沉痛指出“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請愿并未推動歷史前行?!案螞r是徒手”,徒手請愿更不能推動歷史,使之有任何進步。在貌似平淡的語言中,飽含了魯迅深深的哀痛與惋惜之情。八、《記念劉和珍君》疑難解析1、文章第一、二節(jié)中三次寫到“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三處行文不完全一樣,聯(lián)系每次出現(xiàn)時的上下文,說說作者究竟為什么寫這篇文章?從文中可以得知,劉和珍有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堅強意志,她不僅是魯迅的學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F(xiàn)在魯迅滿懷激情地回憶起這件事,寫下了“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是出于對渴求真理的好青年,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戰(zhàn)友劉和珍的哀思和紀念。“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句話第二次出現(xiàn)在第二節(jié)第二段的開頭。第二段開頭的一句話是:“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見這里是針對“這樣的世界”而言的,即寫文章要使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是對烈士最好的紀念,也是作者為生者而寫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話,“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是針對“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而言的,即針對“庸人”而言,作者寫文章是為了喚起庸人投入戰(zhàn)斗。綜合以上分析,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很清楚了。2、《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是魯迅先生對“三·一八”慘案的評述,但他并沒有直接對此事件加以評價,請問他切入的角度是什么?這個角度就是記念劉和珍。寫劉和珍的正義感和責任感,反復寫她的“微笑”、“和藹”。這可以以一當十,側(cè)面表現(xiàn)請愿群眾的群體形象,讓人了解這么一批可愛的青年。段政府殺害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流言家誣蔑的就是這樣一批可愛的青年,其兇殘卑劣便不言而喻,什么“暴徒”,什么“受人利用”,無恥讕言都不攻自破。寫劉和珍遇難,用了一系列特寫鏡頭,槍彈的攢射、大棍的揮舞都歷歷在目,在彈雨中互相救助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這樣的特寫鏡頭遠比全景式的描寫更為細致,能使人想到這場發(fā)生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的慘案的全景。寫劉和珍,寫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追悼會,寫程君的話,又真切地反映了慘案之后正義的人們怎樣深切地悼念死難者。3、本文引用陶潛詩句有何作用?陶潛,字淵明,我國晉代著名詩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詩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謂《挽歌詩》第三首的全文是: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寒九月中,送我出西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峣。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陶潛自挽之詞,最后四句設(shè)想自己死了之后,“親戚在送葬之后也許還能留下一點哀傷,至于別人則已唱過了挽歌,就算盡到了朋友的情誼了。人死了還有什么可說的呢?把自己的軀體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濒斞敢锰赵姾笳f:“倘能如此,這也就夠了”,這說明他主要借用“托體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象高山一樣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以激勵后死者向反動派作斗爭。4、“三一八”慘案發(fā)生后,一般民眾和有些“所謂學者文人”分別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魯迅先生怎樣看待這樣的國民性?一般民眾或許會慢慢將其忘卻,繼續(xù)茍活于世間;而有些別有用心的文人則攻擊、侮蔑劉和珍等烈士。批判中國人的這種麻木、別有用心和奴性,喚起更多中國人的警醒,是魯迅先生一直的追求。5、如何講解“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按恕钡膬?nèi)容:涉及對烈士的崇敬,對其犧牲精神的評價,對其斗爭方式的總結(jié),對反動軍閥的憤怒聲討,對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對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等等。再次強調(diào)“我說不出話”,表達無盡的悲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6、魯迅對劉和珍等人這一次的和平請愿行動有什么評價?在魯迅先生看來,這次徒手的請愿除了供無惡意和有惡意的閑人所用之外,沒有什么深的意義,因為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而在當時的中國,是沒有合法斗爭的權(quán)利的。但是,他從劉和珍等人的行為見到了中國女子勇毅的一面,這會使茍活在淡紅血色中的人們“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奮然而前行”,這也是魯迅所總結(jié)的這次請愿行動的意義。九、《記念劉和珍君》詞語分析文章之所以如此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的靈魂,是因為它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強烈的感情,而這內(nèi)容和感情又是通過語言尤其是其中準確、含義深刻的詞語表現(xiàn)出來。試揣摩、品析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簡述其含義及作用。1、“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yù)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中“毅然”為什么用得好?“毅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的意思。因為魯迅編輯的期刊多是思想進步的期刊,且“往往有始無終”,而劉和珍“毅然”預(yù)定了全年的《莽原》,說明她對進步的追求十分投入。2、作者寫道:“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那么,這個“緣由”又是什么呢?“緣由”就是反動統(tǒng)治者不但極其兇殘地用武力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另外,走狗文人也跟著陰險地“說他們是受人利用的”。作者用“緣由”這個詞更能引起我們對這個民族三緘其口原因的思考。3、將“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轉(zhuǎn)輾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加粗詞語分別改為“野蠻”和“射擊”好不好?為什么?不好?!拔拿魅恕笔欠凑Z,更能揭露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而且,“文明人”發(fā)明的槍彈被用來屠殺三位手無寸鐵的中國女學生,更能顯示出所謂“文明人”的野蠻性?!皵€射”是集中射擊的意思,其子彈密度比“射擊”要大,這個詞充分揭示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殘暴,用密集的子彈對付愛國的學生;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這種屠殺行為的無比憤慨。4、“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中加粗詞語為什么用得好?“深味”是“深深地體會”的意思;“悲涼”本無顏色,用“濃黑”修飾之,化抽象為具體,突出了“悲涼”之重。因為四十多個愛國青年的血灑在執(zhí)政府前,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對他們進行誹謗,這種屠殺和造謠給作者帶來的悲痛是多重的,是“濃黑”的,作者只有“深味”方能表其痛苦之深。5、能否將“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中的“竟至于”去掉呢?不能。因為“竟至于”表明“竟然至于”,有點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他對自己當時“懷疑”的后悔,亦即對執(zhí)政府殘忍本質(zhì)認識不足的后悔。作者的意思是,盡管自己發(fā)揮出了最大的想像力,但想像不出執(zhí)政府會屠殺劉和珍等徒手請愿的愛國學生,這三個字其實是對某些“中國人”下劣兇殘本質(zhì)的控訴。6、“但是中外的殺人者卻居然昂起頭來,不知道個個臉上有著血污……”中的“中外的殺人者”是否用錯了呢?沒有。表面上屠殺愛國學生的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衛(wèi)隊,但當時學生請愿的背景是,日本帝國主義干涉中國內(nèi)政遭反擊,便糾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國駐北京公使,向中國政府提出種種無理條件,并在天津附近集結(jié)各國軍隊,所以學生示威的目的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犯我國主權(quán),執(zhí)政府屠殺愛國青年學生也是為了取悅帝國主義,所以“殺人者”有中國的,更有外國的。7、“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中加粗詞語如何理解?“依稀”,模模糊糊。“微?!保[約,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進一步。這個并列復句,恰當?shù)卦u價了“三一八”慘案對于將來的意義,盡管在這“并非人間”的世上活著的,有許多是“茍活者”,但即便是“茍活者”,也將從先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哪怕是“依稀”“微?!钡南M欢罢娴拿褪俊睂⒃絹碓蕉啵闰?qū)者的壯烈精神將激勵、鼓舞他們,更加勇猛地去斗爭,前進。十、《記念劉和珍君》難句解析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從思路上看,這里說的是記念死難者應(yīng)取的態(tài)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理想的人格。“淋漓的鮮血”就是“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從“艱于呼吸視聽”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飛躍。上文,已經(jīng)寫了這個感情的發(fā)展變化。追悼會時獨在禮堂外徘徊,心頭是超乎尋常的悲憤。欲寫不能,還是“艱于呼吸視聽”,幾乎被悲憤壓倒。而“陰險的論調(diào),尤使我覺得悲哀”,憤懣達到極點?!俺鲭x憤怒”,便是一個飛躍?!俺鲭x憤怒”之后怎樣呢?做真的猛士!“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魯迅對自己提出的要求,魯迅在這篇文章里,也確實以猛士的姿態(tài)“敢于直面”“敢于正視”。2、“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第一部分里,魯迅稱自己為“生者”、“后死者”,與“死者”、“逝者”相對。第三部分把自己說成“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與“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相對。顯然,“茍活”是自我貶抑,也說明魯迅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當然他的智與勇也是在不斷地從奮斗者身上汲取養(yǎng)料形成的。所以“茍活者”首先說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當然,“暫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茍活者”大有人在,魯迅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像他一樣,看到希望,奮然前行,所以這又是戰(zhàn)斗的號召?!跋M笔怯伞爸袊拥挠乱恪倍鴣淼?,女子如此,男兒自不待言,中國人非一概糟糕,“三·一八”事件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這正是中國的希望所在。這世上固然一片“濃黑”,路正長,難見“盡頭”,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點,但是畢竟還有希望,真的猛士為希望所鼓舞,必“將更奮然而前行”。3、“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開追悼會時,作者因無法承受會上的悲涼,獨自在禮堂外徘徊思索。追悼會本已勾起他對烈士悲痛的懷念,恰逢程君索稿,“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也”字針對程君的請求而言,更主要的是出自“我”自己的意愿;而“早”字則進一步說明,寫文章紀念的愿望由來已久,不單是程君的請求引起的?!翱墒俏覍嵲跓o話可說”,是因為反動統(tǒng)治者的血腥屠殺,使“我”感覺到“我所住的并非人間”,在這樣的黑暗社會里“我”“艱于呼吸視聽”,又怎么能說出話來呢?這既有社會的原因,同時也因“我”出離憤怒。當敘及烈士遇難及又遭流言誣蔑時,作者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憤慨。血腥屠殺和輿論鉗制是中國反動派慣用的兩手,是中國“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可以說是“悲”和“憤”使作者說不出話來,也是“悲”和“憤”使作者一定要說,要讓人們看清反動派的真面目,要讓人們不忘記烈士的鮮血。理解這些話的含義,一定要把握全文的內(nèi)容,依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去分析。4、“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北揪浼瘸薪由衔?,也引起下文。“這”所指的主要是: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情揭露,對血的教訓的冷靜總結(jié),以及自己絕不妥協(xié)的抗爭精神。5、“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jié)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指出人類社會是在殘酷的流血斗爭中發(fā)展的,歷史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正如一小塊煤是由大量的木材形成的一樣。徒手請愿不在其中,這句話反映了魯迅先生對請愿的看法:徒手請愿不是有效的斗爭方式。魯迅是不主張采用向反動派請愿這種方式的。十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心思想通過悼念劉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軍閥政府屠殺愛國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擊幫閑文人造謠誣蔑愛國青年的無恥卑劣,高度贊頌愛國青年臨危不懼、團結(jié)友愛的崇高品質(zhì)和大義凜然、殞身不恤的愛國精神,呼喚民眾、激勵猛士,抒發(fā)作者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感情。 十二、 《記念劉和珍君》重點難點1、本文的大體脈絡(luò)是怎樣的?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fā),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可抑制。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fā)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的痛心的憶念,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滿腔仇恨和憤怒的揭露控訴。同時,作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的經(jīng)驗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jié),對烈士的死難意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和文章結(jié)構(gòu)上的大體脈絡(luò)。2、本文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文章第一、二、三部分,側(cè)重于悲痛的憶念、哀悼;第四、五部分側(cè)重于憤怒的揭露控訴;第六部分側(cè)重于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三者交錯融匯,始終統(tǒng)一于“記念”這一中心。3、本文的思想意義是什么?本文的內(nèi)容,其實是對“三·一八”慘案的述評。魯迅憤怒地控訴段政府虐殺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無恥的流言。他無比沉痛地悼念劉和珍等遇害者,奉獻他的悲哀和尊敬。魯迅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改變斗爭的方式,一方面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頌揚她們的勇毅,激發(fā)人們“更奮然而前行”。作者記念一個劉和珍,評述的是“三·一八”慘案整個歷史事件,要理解這篇課文,應(yīng)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義。4、怎樣從理清思路入手來解讀難句?遇到難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這樣就容易理解了。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就是根據(jù)思路去解讀。理清思路是閱讀理解的一把鑰匙。例如: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睆乃悸飞峡矗@里說的是記念死難者應(yīng)取的態(tài)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奮斗者理想的人格。從悲哀、憤懣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視”,是思想感情的飛躍,要做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樣,中國才有得救的希望。他們當然要承受超乎尋常的哀痛,但是為改變慘淡的人生,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生,他們本身也是幸福者。⑵“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薄熬売伞本褪欠磩咏y(tǒng)治者不但極端兇殘地屠殺人民,而且還用文的一手,進行嚴酷的思想統(tǒng)治。作者的思路是從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反革命的兩手是中國歷史上反動統(tǒng)治者慣用的手法,屠刀加箝口術(shù),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無聲息,衰弱不振。⑶“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輾轉(zhuǎn)于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呵!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lián)軍的懲創(chuàng)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薄皞ゴ蟆敝溉齻€女子偉大?!皬娜莸剌氜D(zhuǎn)”是概括她們互相救助的情況。如此沉勇如此友愛,其精神之偉大確實令人驚心動魄。“槍彈的攢射”給兇殘的執(zhí)政府以辛辣的嘲諷。屠戮婦嬰與懲創(chuàng)學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慘案。在三個女子從容沉勇友愛的偉大精神反襯下,中外殺人者顯得更加卑劣兇殘?!皞タ儭薄拔涔Α笔撬麄冏约旱目湟?,魯迅用這兩個詞,當然是反語。⑷“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薄捌埢睢?,茍且圖生存的意思?!捌埢睢笔囚斞傅淖晕屹H抑,說明他對自己的解剖確實到了無情的地步,他不惜貶抑自己來映襯劉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實魯迅是大智大勇的真的猛士。“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勵。同時,這又是戰(zhàn)斗的號召,魯迅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像他一樣,看到希望,為希望所鼓舞,奮然前行。本句的“茍活者”與第三部分“茍活”一語相對照,但范圍擴大了。本句肯定了劉和珍犧牲對兩類人(“茍活者”和“真的猛士”)所起的積極作用,抒發(fā)了崇敬之情,表現(xiàn)了決意奮進、義無反顧之意。⑸“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斑@”所指的主要是:對反動軍閥和所謂學者文人的無情揭露,對血的教訓的冷靜總結(jié),以及自己絕不妥協(xié)的抗爭精神。⑹“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學生云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xiàn)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yīng)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币柮鞔_了“茍活到現(xiàn)在”所修飾的中心詞是“我”,而不是“學生”。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說,劉和珍的確是自己的學生;另一方面又說但與她的偉大的犧牲精神相比,自己不過是“茍活者”。這樣寫,是對第一部分“程君”那段話從另一方面的補充,即自己并不是以一個老師的身份來給一個喜歡自己文章的學生寫悼念文字,自己所悼念的其實是一位真的猛士。這樣寫,既把第一、二部分的內(nèi)容緊緊熔鑄在一起,又突出了魯迅對這位學生極高的崇敬。這種崇敬之情貫穿于第三、四、五部分的記敘,至第七部分的議論進一步發(fā)揮??傊?,本句中引號起強調(diào)作用,表現(xiàn)了作者對烈士的崇敬之情,也表現(xiàn)了作者以死難烈士為榜樣,英勇奮斗的強烈愿望。劉和珍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作者為此感到驕傲和崇敬。⑺“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這是總收全文的一句,是全文思路的收束。對于“此”所概括的內(nèi)容,既有對敵人的控訴、揭露,又有對烈士的崇敬和悼念;既有對“三·一八”慘案的評價,又有自己奮然前行的斗志。即“此”涉及對烈士的崇敬,對其犧牲精神的評價,對其斗爭方式的總結(jié),對反動軍閥的憤怒聲討,對所謂學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對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奮然前行的決心等等。5、從表達方式上看,本文寫法有何特點?本文采用了敘述、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相結(jié)合的寫法。敘事簡練,清楚地寫出了劉和珍思想性格的特點和壯烈犧牲的情景;議論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動派的反動本質(zhì),總結(jié)了對敵斗爭的經(jīng)驗教訓;抒情強烈,頌揚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發(fā)了自己的無限悲憤之情。三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相互交錯,融于一體,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說服力。十三、《紀念劉和珍君》的修辭效果《紀念劉和珍君》這篇記念性散文,不僅寄托著作者對死難青年的沉痛哀悼,而且燃燒著作者對兇殘當局的強烈抨擊。作品中作者的這兩種悲憤的情感,主要是對通過以下幾種修辭手法表達出來的:一、運用反語,揭露敵人的反動罪行。用反語來諷刺和揭露敵人的罪行,是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常用的一種戰(zhàn)斗方法。本文就多次運用了這種修辭手法。如文章開頭以“中華民國”來紀年,實際上表明了作者對段褀瑞執(zhí)政府的極大憤慨和諷刺。既然是“中華民國”,就應(yīng)是中國人民的政府??蛇@樣的政府,竟然公然開槍射擊請愿的學生,制造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可見這樣的政府根本就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殺人民的偽政府。諷刺之余,作者以犀利的筆調(diào),一針見血的揭露了反動政府的罪行。又如在六部分中,作者說到:“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北娝苤?,“太平”本義是指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在這里顯然是指反動政府的高壓政策所造成的“萬馬齊喑”的現(xiàn)狀和可悲的局面?!疤健币辉~的運用,可見蘊涵了作者多少憤怒與不平,同時又飽含作者多少辛酸與無奈。

二、通過對比,展現(xiàn)猛士的勇毅形象。本文中,作者拿兩種人與劉和珍這樣的猛士進行了對比,從中彰顯猛士的勇毅和干練。如第二部分中,作者拿“庸人”與“猛士”進行了對比?!坝谷恕敝浴坝埂?,在于他們對“淋漓的鮮血”,雖有哀痛和不滿,卻不能“直面”和“正視”。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駛,庸人們早已忘卻哀痛,繼續(xù)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罢娴拿褪俊眳s能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不怕流血犧牲,勇敢地站起來反抗,企圖打破這黑暗的鐵籠子,贏得全國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從兩種人對待現(xiàn)實的的不同態(tài)度中,讀者從中可以窺見猛士的高大人格。又如第五部分中,作者拿“反動軍閥”和“猛士”進行了對比?!胺磩榆婇y”看似強橫,然而它卻要依靠八國聯(lián)軍,與它們共同勾結(jié),才能鎮(zhèn)壓學生的徒手請愿。請愿的學生都是手無寸鐵的文弱書生,然而當她們面臨危難時,卻能在槍林彈雨中互相救助。鮮明的對比之中,勇士大無畏的形象再次展示了出來。

三、借助反復,強化作者的悲憤情感。魯迅先生作文時,向來惜墨如金,可在本文中,他多處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從中深化自己的情感。如開頭的第一部分中“我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的這句話,在文中就運用了三次。第一次是承接程君的請求而言的。劉和珍不僅是作者的學生,更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F(xiàn)在她“為了中國而死了”,作者自然覺得該“寫一點東西”來表達自己的哀思的悼念;第二句是針對這“似人非人的世界”而言的,作者要“寫一點東西”是為了讓人們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間”,使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盡頭,這才是對烈士最好的紀念;第三句是針對“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而言的,即針對“庸人”們而言的。作者要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烈士的鮮血??梢?,這三句話雖然在字面幾乎完全相同,但在反復的運用中,意義卻在逐層加深,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悲憤情感。倘缺少了反復這一手法,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勢必削減大半。十四、女師大風潮與“三一八”慘案許廣平女師大事件發(fā)生的經(jīng)過以及有關(guān)情節(jié),我們倘一翻閱《華蓋集》的正續(xù)編,對于當時的一些人物,如楊蔭瑜、陳西瀅、章士釗之流,以及這個事件的真相,大抵可以了然。魯迅在這一次,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使敵人望風披靡,棄甲曳兵而走,遭到了徹底的失敗,翻不過身來。女師大事件,就是當時北京的革命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和賣國的軍閥政府之間斗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其始不過想對自己的學業(yè)有所提高,對學校措施有些不滿;倘使接受這些正確的要求,風潮本可避免。但既屬于反動一面,他就會產(chǎn)生出一套反動的辦法:嗾使貌作旁觀、置身事外、其實是同伙的一批人,在外大說“閑話”,如陳西瀅;大放流言,如現(xiàn)代評論派;顛倒黑白,如《甲寅》周刊與老虎總長章士釗。魯迅在旁隨時看出敵人的弱點,立即給以抨擊,不使敵人野心得逞。楊蔭瑜不學無術(shù),到美國“鍍金”回來,拉攏了一些臭味相投的人,活動了幾個擁護女人長校不問賢愚的狹隘的唯女權(quán)論者;再投靠了當時的權(quán)貴段、章,利用歪曲事實、無恥造謠的陳西瀅,就以為炙手可熱,人莫敢違了。于是與教師、學生、群眾為敵。1925年,在反抗楊蔭瑜卑鄙治校的風潮起來不久,革命的民主主義者孫中山先生3月間在北京逝世。正值人們痛悼之際,楊蔭瑜竟然污蔑中山先生是“共產(chǎn)公妻”,不許學生去追悼,因而群情大憤。5月7日是日本軍國主義強迫中國反動政府簽定二十一條的一天,楊蔭瑜利用人們必然踴躍參加國恥紀念大會的愛國熱情,企圖偷梁換柱,把國恥紀念大會,變?yōu)樘嫠礈煳酃傅膱鏊?,從而達到回校辦事的目的。同學們有所違抗,即加以搗亂國恥紀念會的罪名,于是著令其私黨歷史教員(亦在教育部供職),威脅劉和珍和我代表大家向楊認錯,否則有幾個人要被開除學籍。我們秉全體同學之命,且以手加頸表示:寧死不屈,決不認錯。這個毒計未能使堅持正義的學生屈服,于是楊蔭瑜躲在校外寫出開除六個學生的布告,清晨掛在墻上。大眾看見,知是預(yù)為布置的陰謀,更加憤不可遏。學生會決定不承認這個非法開除,就把這個布告牌取下來丟在教室講臺里的地板內(nèi)。楊蔭瑜四處搜索無著,不好再發(fā)布告,我們便照樣上課。上海五卅慘案事起,學生們紛紛聲援工人階級的英勇斗爭。女學生們(我們)組織護士訓練班,學習看護。楊蔭榆詭計多端,為了破壞學生的這一革命運動,一面揚言學校暑假大修理,不準大家住校,一面向?qū)W生請來講習護理知識的醫(yī)生進言,勸阻其來校。這樣,學生對她的陰謀詭計更加憤慨。離家萬里,一時不易回去的各地學生,因見楊蔭瑜欲借題發(fā)揮,想借口學校修理,而迫令被開除的和未開除的學生一同離開學校,于是氣憤不過,就把真相揭露出來。楊蔭瑜見惡毒的一計不成,又生二計,把學校電路截斷,伙房關(guān)閉,大門并用鐵鏈鎖了起來,杜絕往來。學生們借燭光照明,餓著肚子與各界、親人、慰問者隔著大門相對飲泣,而“正人君子”們卻為楊蔭瑜幫腔,說她的這慘無人道的卑鄙措施,是“以免男女學生混雜”。學生們于此更感到這批家伙卑劣陰險,于是由我執(zhí)行學生會總干事的職責,在大門內(nèi)宣言:象這樣關(guān)閉電燈,迫令燃點蠟燭,并且封鎖大門,杜絕出入,倘有失火,連逃命都有問題;為自衛(wèi)計,大家毀鎖開門!號令一聲,眾人奮起,不一時鎖毀門開,親友執(zhí)手互慶得以直面相見。為避免奸人造謠,堵塞“正人君子”的流言,學生們在這最緊張的一夜,請了幾位師長住在教務(wù)處,并請有聲望的婦女來當臨時舍監(jiān)。魯迅就是被請來校執(zhí)行任務(wù)之一人,就這樣,我們把楊蔭瑜的詭計,一件件地揭破了。楊蔭瑜是失敗了。然而她的“上司”、她的后臺老板章士釗等輩并不就此甘心。因此,就發(fā)生了堂堂教育總長下令其司長劉百昭,公然引領(lǐng)警察及打手,雇用流氓和三河老媽子(身體特別高大)毆打?qū)W生,并驅(qū)逐出校,禁閉在女師大附設(shè)的補習學??瘴輧?nèi)的事件。記得那時,我眼看著同學們象貨物一樣被拖走,象罪犯一樣被毒打,痛哭失聲,慘無人道的這一幕活劇之后,即離開女師大,跑到學生聯(lián)合會告急。連夜開緊急會議,向各界呼吁。當時,章(士釗)楊(蔭榆)不顧青年學生離鄉(xiāng)來京遠道求學的渴望,惟恐拔不掉這幾根眼中釘,惟恐學生“嘯聚學?!保ㄋ麄兊脑挘?,不易達到解散學校的目的,于是又設(shè)法叫兩個警察押一個。押解被開除的六個學生回籍的計劃傳出。試想:這六個學生,為了學校之事,卻要活演“林沖押配滄州”的一幕!如果真?zhèn)€實現(xiàn)出來,鄉(xiāng)親和家長們,還以為她們想是犯了什么滔天罪行呢!在舊社會內(nèi),遭到這種不平的待遇,能設(shè)想它的后果嗎?這種倒行逆施,能不叫稍有正義感的人氣憤?!魯迅在學生中威望很高,其原因是和群眾站在一起。當學校風潮起來時,他作為一個講師,沒有很多時間在校,開始采取慎重態(tài)度。后來學生被開除了,“正人君子”們又大放流言,把女學生糟蹋得不成樣子,章士釗又據(jù)流言寫成文章刊出,楊蔭榆又據(jù)之以發(fā)“感言”。一群牛鬼蛇神圍攻著青年學生,這就更加引起魯迅的注意,應(yīng)學生請求,代擬了兩個呈文到教育部,催促趕快另換校長;又感到“正人君子”們污蔑女學生太甚,于是親自擬好《對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風潮宣言》,邀請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錢玄同、沈兼士等人和他共同聯(lián)名發(fā)表,證明學生被無辜開除,而她們品學兼優(yōu),“平素尤絕無懲戒記過之跡”。章士釗對女師大風潮遲遲不予處理,不予解決校長問題。他利用楊蔭榆戀棧之心,死硬到底。一面支持她壓迫學生,一面暗中布置,要他夫人吳弱男來做校長,所以解散女師大如此積極,實想打掃好“臭毛廁”為夫人登坑也。但他倒先行試探,派人向魯迅說:“你不要鬧(因為魯迅站在青年一邊作者),將來給你做校長?!濒斞负蔚葮尤?,豈為圖做校長而參加斗爭?所以不予理會,于是章士釗就越權(quán)(舊制度僉事職務(wù)是總統(tǒng)任命,總長無權(quán)撤換)撤魯迅教育部僉事的職以泄憤。本來,女師大風潮不是單純的一個學校的事情。因為女師大的國文系,也就是我選課的一系,六位教員都是在北大國文系任教的,且又多是反對胡適的,所以斗爭又牽涉到北京大學內(nèi)部。這個斗爭,是中國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之后,走向分化的具體反映。魯迅當時反對以胡適為首的現(xiàn)代評論派,有些問題常常隱蔽在個別的、甚至私人的問題之下,然而這種斗爭,在原則上的意義,隨著歷史的向前發(fā)展,卻越來越明顯了。當時的斗爭,是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