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輪復習課件第21講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1頁
高三一輪復習課件第21講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2頁
高三一輪復習課件第21講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3頁
高三一輪復習課件第21講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4頁
高三一輪復習課件第21講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1講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2-知識筆記疑難闡釋一、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1.背景: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文化逐漸滲透到國民生活中。2.物質生活(1)衣著:①鴉片戰(zhàn)爭以后,“洋布”“洋裝”逐漸進入中國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設計的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歡迎。(2)飲食:鴉片戰(zhàn)爭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3)住房:出現(xiàn)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3-知識筆記疑難闡釋3.風俗習慣(1)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主張“斷發(fā)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tǒng)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前后,“斷發(fā)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3)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4-知識筆記疑難闡釋二、交通事業(yè)的進步1.鐵路(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建淞滬鐵路。(2)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了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3)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wǎng)的基本格局。2.公路(1)20世紀初,汽車開始在中國出現(xiàn)。(2)民國時期,陸續(xù)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3.輪船(1)鴉片戰(zhàn)爭后,輪船進入中國。(2)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創(chuàng)辦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局面。-5-知識筆記疑難闡釋4.航空(1)1909年,馮如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中國航空事業(yè)開始。(2)1920年,中國首條空中航線——北京至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拉開了序幕。三、通訊工具的變遷1.電報(1)19世紀70年代,丹麥的電報公司私自把電報線架設到上海,建起第一個電報機房。(2)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3)20世紀初,上海崇明裝置無線電臺,設立無線電報局。2.電話: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3.意義: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yè)的發(fā)展,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6-知識筆記疑難闡釋四、大眾傳媒的變遷1.近現(xiàn)代報刊業(yè)的發(fā)展(1)19世紀中期前后,外國人開始在華辦報,比較著名的有《中國叢報》和《萬國公報》。(2)19世紀70年代起,陸續(xù)出現(xiàn)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1872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申報》是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3)戊戌變法前后,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報刊越來越多且多反映社會思潮。(4)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創(chuàng)辦報刊,同維新派進行論戰(zhàn)。(5)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利用報刊大力宣傳民主科學思想。-7-知識筆記疑難闡釋(6)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創(chuàng)辦了《共產黨》《紅色中華》《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政論性報刊;國民黨創(chuàng)辦了《中央日報》。2.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1)19世紀末期,電影傳入中國。(2)1905年,中國人自己攝制的電影《定軍山》首映成功,中國電影事業(yè)開始起步。(3)20世紀20年代以后,中國電影迅速發(fā)展,并走向成熟。(4)1931年,中國誕生了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結束了中國無聲電影的歷史。(5)20世紀三四十年代,《漁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得榮譽獎;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即《義勇軍進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來成為國歌。-8-知識筆記疑難闡釋1.社會生活廣義的社會生活是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對應的社會生活,就是指社會日常生活。內容主要表現(xiàn)為個人、家庭及其他社會群體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消費性活動,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娛、體育、社交、學習、戀愛、婚姻、風俗習慣、典禮儀式等廣泛領域。社會生活可從不同研究目的出發(fā)進行多種分類。從人類文明史角度,可分為蒙昧時代的社會生活、野蠻時代的社會生活和文明時代的社會生活;從社會形態(tài)角度,可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生活;從社會進步程度可分為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和現(xiàn)代的社會生活,或封閉式社會生活和開放式社會生活。-9-知識筆記疑難闡釋2.近代交通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交通運輸出現(xiàn)革命性的飛躍,以西方蒸汽機發(fā)明為標志的工業(yè)革命開創(chuàng)了運輸業(yè)全新的歷史時代。在中國,隨著火車、輪船、飛機和汽車的逐步輸入,刺激著傳統(tǒng)交通方式和工具的變革。由于薄弱的經濟基礎和長期戰(zhàn)亂不已,交通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遲緩,先進的運輸設施和工具集中在少量中心城市和周圍近鄰地區(qū)。但是近代交通運輸事業(yè)在規(guī)劃和新技術引進方面的成就,為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大發(fā)展奠定了初步基礎。-10-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考點一近代社會習俗的變化

史料一

歷代王朝都以“會典”“律例”“典章”,或“車服”“輿服”等各式法制條文和律令,管理和統(tǒng)制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是權力統(tǒng)制財產的體制,沒有地位和權力的,有錢也不能隨意購買不該享用的消費品。權力通過器物消費的等級分配,物化為各個階層消費生活的差異,所以禮制不僅以三綱五常為道德信念,還以日用消費品的等級分配作為物質內容,規(guī)范各階層的行為和需求。——《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11-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史料二

民國元年6月22日《申報》登出民國新服制草案:“國務院現(xiàn)已將民國服制議定,大別為三:(一)西式禮服,(二)公服,(三)常服。禮服純仿美制;公服專以中國貨料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禮服服制”公布,它規(guī)定:“第一章,男子禮服。第一條,男子禮服。分為大禮服常禮服二種。……第十二條,關于大禮服及常禮服之用料,如本國有相當之毛織品時,得適用之?!薄?911年至1922年間,孫中山的臨時政府和袁世凱及其以后的北洋軍閥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服制。這些服制除了少數(shù)幾個還留有一點封建等級主義的遺毒之外,大多數(shù)打破了封建等級制度而以職業(yè)分工作為制定的標準?!钴S乾《論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飾改革》-12-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論從史出:1.依據(jù)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對著裝的主要要求及這樣要求的目的。要求:穿著服裝不可顛倒,要遵守制度;有強烈的等級觀念。目的:規(guī)定社會成員之間的君臣庶民、尊卑長幼的關系;鞏固統(tǒng)治。2.閱讀史料二,概括民國時期服裝的特點,并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特點:①采用西式;②要用國產衣料;③要打破封建等級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服飾改革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愛國主義精神的驅使。-13-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3.依據(jù)史料,歸納影響中國近現(xiàn)代服飾變化的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物質生活水平、思想開放程度、社會政治氣氛、外來文化的滲透等。-14-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拓展升華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主要原因(1)鴉片戰(zhàn)爭后,伴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西方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漸傳入中國,并影響著中國的社會生活和習俗。(2)在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外國資本主義工業(yè)開始出現(xiàn),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fā)展,城市近代化基礎設施增多,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3)新思想的不斷傳入,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的開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斷傳播,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遷。(4)中國政府推行的各種改革,如南京臨時政府移風易俗的措施等,推動了中國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化。-15-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考點二近代修建鐵路的爭論及其影響

史料一

劉銘傳建議朝廷建造南北鐵路干線……劉氏(注:劉錫鴻)的反對意見大致有六:其一,反駁鐵路有利于鞏固國防……其二,反駁修鐵路搞運輸可以充裕國庫……其三……認為“察吏之昏明,在精神不在足跡”;其四……還會導致“人心必增奢侈,財產日以虛糜;其五……將使“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其六,認為鐵路將引發(fā)民亂……在劉錫鴻看來,“四書”“五經”所規(guī)范的意識形態(tài),是勝過任何實體火車的“精神火車”……但最終,劉錫鴻的“精神火車”戰(zhàn)勝了李鴻章們的實體火車。朝廷的旨意是:劉銘傳的建議“毋庸再議”,擱置起來,不必再提?!吨袊?864—1911》-16-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史料二

甲午戰(zhàn)后中國鐵路事業(yè)的格局為之一變……至1911年,中國共建鐵路8

200千米,其中帝國主義直接投資建筑的鐵路占46%,貸款建筑鐵路占40%,中國人自建的鐵路僅1

200千米,占總比率的14%……一些閉塞地區(qū)的經濟因鐵路而活躍,一些古老的城鎮(zhèn)因鐵路而面目一新……鐵路在暢通經濟、帶動繁榮的同時還意味著信息的流通、知識的傳播,意味著建立“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國傳統(tǒng)社會“自給自足的惰性”,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周積明《最初的紀年——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17-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論從史出:1.根據(jù)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鐵路發(fā)展面臨的困難。迷信思想和愚昧落后觀念的阻礙;資金困難;技術設備受到外國的控制。2.根據(jù)史料二,指出當時我國鐵路發(fā)展的基本狀況。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主要為外國修筑和控制;鐵路總里程少,鐵路交通仍然處于落后狀態(tài)。-18-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3.根據(jù)上述史料,分析近代中國興建鐵路的特點及對它的認識。特點:中國近代的交通發(fā)展艱難;中國鐵路修筑權受制于西方列強。認識:鐵路是世界科技進步與工業(yè)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變落后的局面,推動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國主義對中國輸出資本和掠奪財富,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拓展升華中國近代交通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近代中國交通業(yè)逐漸走向近代化,鐵路、水運和航空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②近代中國交通業(yè)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和操縱。③地域之間的發(fā)展不平衡。(2)影響:①積極影響: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總之,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②消極影響:有利于外國的政治侵略,便利了其對中國的經濟掠奪。-20-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考點三報紙雜志的創(chuàng)辦

史料一

若夫新聞事實之報道,世界輿論之趨向,內地國情之調查,政藝學理之發(fā)明,言論思想之介紹,茶余酒后之資料,凡全球文明國報館所應盡之義務,不敢不勉,此則同人以言報國之微志也。——梁啟超《時報》發(fā)刊詞-21-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史料二

1905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chuàng)刊,孫中山……在后來所著的《建國方略》中盛贊《民報》:“同盟會成立未久,發(fā)刊《民報》鼓吹三民主義。遂使革命思潮彌漫全國,自有雜志以來可謂成功最著者?!薄啊睹駡蟆烦闪?一方為同盟會之喉舌,以宣傳主義;一方則力辟當時?;庶h勸告開明專制、要求立憲之謬說。”1905年至1907年間,在《民報》和康梁的《新民叢報》之間曠日持久、影響深遠的報刊大論戰(zhàn)中,革命派以成功告終。革命主義,如日中天。——《國民黨新聞傳播制度研究》-22-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史料三

武昌革命軍興,清吏張鳴歧、龍濟光、李準等初欲負嵎自固,詎(表示反問)滬電謠傳“京陷帝崩”四字,港、粵各報相率登載,全城人士歡聲雷動,張督知人心已去,無可挽救,始倉皇出走,龍、李遂亦卑辭乞降。使廣東省城,得以不流血而獲光復者,報紙之力為多焉。——《馮自由回憶錄》-23-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論從史出:1.根據(jù)史料一,歸納梁啟超認為“報館所應盡之義務”。①傳遞國內外信息;②傳播知識,開啟民智;③立言議政,引導輿論。2.根據(jù)史料二、史料三,分析報刊對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提供與維新派(保皇派)展開論戰(zhàn)的陣地;宣傳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觀念;制造聲勢,加速革命進程。-24-考點一考點二考點三拓展升華報刊對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所起的作用(1)傳播西方文明,促進中國近代的思想解放。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人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報刊和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報刊都促進了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有利于解放人們的思想。(2)近代報刊發(fā)揮了制造輿論、喚醒民眾的重大作用。戊戌變法時期、辛亥革命時期以及新文化運動期間,報刊成為宣傳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對奪取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政論性報刊,為奪取革命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5-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一近代社會習俗變化的原因

【例1】

(2014課標全國Ⅱ,28)1892年,維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涤袨樵谧嘧h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維新派如此重視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營造改制的社會氛圍C.中國需改變對外形象D.長袍馬褂代表了守舊勢力命題品鑒:以維新派重視易服為切入點,考查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及其實施,屬于因果型選擇題。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易服”的史實在教材的不同模塊,本題將其聯(lián)系起來設計問題,旨在考查利用已學知識深入理解信息,綜合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26-考向一考向二解題思路:①審題干,找題眼:“欲更官制……必自易西服始”。②審設問,找關聯(lián):“主要原因”,可從選項是否是原因、是否有主次之別等角度辨別。③聯(lián)所學,找答案:戊戌變法前許多維新思想家提出變法主張,其中最核心的是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而這些實質性的大變革會有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從小的改制突破,以動員更多的人習慣并支持改制,為核心改制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所以,宋恕和康有為都提出“易西服”,這可以看成是變法的預演和總動員??梢夾、C、D三項均是錯誤的,只有B項符合題目要求。答案:B-27-考向一考向二對點訓練1

(2015四川文綜)1919年,某新潮社社員暨《新潮》雜志主要撰稿人在面臨個人婚事抉擇時看重八字、命書,認為“這些命書,無論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聽其主持,不得不看為一生絕大的紀念品”。該事例說明(

)

A.新潮社是一個保守社團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傳統(tǒng)婚俗C.國人尚未認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書決定時人的婚姻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近代社會生活。近代以來,伴隨著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和西學東漸,人們的社會生活發(fā)生重大變化。新潮社成立于1919年,以《新潮》為陣地,倡導民主與科學,故新潮社是進步團體,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新潮社撰稿人的觀點,不能代表“國人”,也不能代表“時人”,故C、D兩項均不符合題意;由“這些命書,無論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聽其主持,不得不看為一生絕大的紀念品”,可知新式青年并非認為八字、命書決定婚姻是科學的,而是認同這種儀式,故B項為正確答案。答案解析關閉B-28-考向一考向二考向二近代大眾傳媒的變遷

【例2】

(2014課標全國Ⅰ,30)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在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應是(

)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情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tài)更為開放-29-考向一考向二命題品鑒:本題主要考查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要正確解答此題,需調用兩個常識:(1)20世紀20年代中國電影主要來源于國內生產和國外進口。(2)在中國近代,國外進口影片除了繳納一定的關稅等稅費外,在中國內地流通無需再繳納其他稅費;而國產影片在內地流通則有多重稅費。解題思路:①審題干,找題眼:“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上?!鈬c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②審設問,找關聯(lián):“能夠說明這一現(xiàn)象”即導致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30-考向一考向二③審選項,找答案:材料未涉及電影的制作水平,故排除A項。就民眾開放性而言,上海要高于京津,B項應排除;根據(jù)比例,上海放映外國電影的比例相對小,D項可排除;由于上海是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故其放映國產電影不需要繳納拷貝稅,但國產電影流通至北京、天津需繳納拷貝稅,故北京、天津的商家多半是從降低成本方面考慮,以放映成本較低的外國影片為主,因為國外進口影片除了繳納一定的關稅等稅費外,在中國內地流通無需再繳納其他稅費,因此正確答案為C項。答案:C-31-考向一考向二對點訓練2

(2013四川文綜)下圖是一幅民國時期的商品廣告。據(jù)此可知(

)

A.民國時期的廣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當時影視明星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C.這一廣告突出了對產品功效的宣傳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眾的廣泛認同答案解析解析關閉A項說法太絕對;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D項不符合史實。該廣告的右側是對產品功效的介紹,故廣告突出了對產品功效的宣傳,C項正確。答案解析關閉C-32-正確認識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社會生活的演變既是一百年來政治變遷、經濟轉型、外來影響等作用的產物,又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變革的表征。社會生活的演變反過來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發(fā)展又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助于推動各個領域里的改革更加深入進行。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響到政治改革進程,使政治環(huán)境趨于寬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眾政治參與意識增強;生活方式的變革,在思想領域里引起連鎖反應,使人們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思維更加活躍;同時帶動了生產的發(fā)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開發(fā)、資源的利用,以及外貿的增長,使經濟領域充滿活力,有利于現(xiàn)代化建設目標的早日實現(xiàn)。社會生活不是細枝末節(jié)的生活小事,而是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大事。——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33-閱讀提示(1)本段材料辯證地分析了社會變遷與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變革、民主進程之間的關系。社會變遷受制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變革,同時社會習俗的改革客觀上推動了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思想變革。(2)本段材料以現(xiàn)代化史觀解讀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分析和解釋了社會生活變遷的內在歷史動因。-34-1234561.(2015河南洛陽一模)“清末的上海,‘無論其為官為商為士為民,但得稍有贏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為務,即下至娼優(yōu)隸卒,就其外貌觀之,儼然旺族之家?!駠跗?這種社會現(xiàn)象較諸清末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边@種變化表明當時(

)A.服飾西化現(xiàn)象逐漸風靡上海B.政治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繁榮C.上海社會等級觀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風盛行導致風氣敗壞答案解析解析關閉題干沒有涉及服飾西化現(xiàn)象,故A項錯誤;材料主要反映了衣服穿著的改變,沒有體現(xiàn)經濟的變化,故B項錯誤;在中國古代,服裝是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備經濟條件,就可以穿得很好,無論地位高低以及從事何種工作,這說明傳統(tǒng)的等級尊卑觀念發(fā)生了改變,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風氣敗壞”,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C-35-1234562.民國時期,“自鐵路四通,奇技淫巧,畢萃于都市,故近城鎮(zhèn)者習奢華,而山澤則尚樸素,風氣固判然兩截”。上述現(xiàn)象從本質上反映了(

)A.城鄉(xiāng)思想觀念的截然對立B.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不同C.城鄉(xiāng)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發(fā)展是社會習俗變革的根源答案解析解析關閉題眼是“近城鎮(zhèn)者習奢華,而山澤則尚樸素”“本質上反映了”。從“風氣固判然兩截”可知城鄉(xiāng)思想觀念截然不同,但這不是對材料“本質”的反映,故A項錯誤;從“自鐵路四通,奇技淫巧,畢萃于都市”可知,交通拉動經濟,導致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風氣差別巨大,故B項正確;C項是材料中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與問題“本質”不符,故排除;交通發(fā)展會帶動社會習俗的變革,但不是影響社會習俗變革的根源,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B-36-1234563.(2015東北名校三調)右圖“滑稽魂”漫畫,為民國初年畫家周慕橋所繪。畫中人物手拿一桿旱煙槍在樓梯口對著電燈泡,仿佛在說:“取個火吧。”漫畫的內容反映出(

)A.民國初年電燈已經在中國普遍使用B.當時的民眾生活深受西方科學影響C.清末民初的廣大民眾生活貧困落后D.民眾接觸西方文明時出現(xiàn)認知反差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旨在考查近代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題眼是“對著電燈泡,仿佛在說:‘取個火吧’”。漫畫中的人物不知道電燈無法點火,這說明當時不可能普遍使用電燈,故A項錯誤;漫畫諷刺了當時民眾的無知,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生活貧困落后”,故C項錯誤;用電燈點煙槍正說明了“認知反差”,故D項正確。答案解析關閉D-37-1234564.“嘗游通都大邑,見中國一城一邑,一鄉(xiāng)一市之中,有懷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無由遍訴者,常貼墻陰屋角間,羅而致之,不可枚舉。然多旋貼旋扯,往往十無一二經人之眼者……蓋有新聞紙出,而民之情不至擁于上聞矣?!辈牧辖沂玖?

)A.城市民眾訴求的變化B.報紙報道貼近民眾生活C.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D.報紙成為民眾參政的渠道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旨在考查近代中國大眾傳媒的發(fā)展,題眼是“蓋有新聞紙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城市民眾訴求的變化,故A項錯誤;材料重點在講述報紙出現(xiàn)的原因,而不是報紙報道的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講述了信息傳遞方式發(fā)生變化,即報紙的出現(xiàn),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報紙成為民眾參政的渠道,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C-38-1234565.(2015河北唐山摸底)1926年12月8日,有“戲報鼻祖”之稱的《羅賓漢》在上海創(chuàng)辦。該報初期內容兼電影、戲曲、演藝三類,1928年后改革而為專業(yè)的戲劇報,每期都有關于戲曲界的掌故、趣聞、軼事和名角兒的花邊新聞,深受廣大戲迷和普通讀者的歡迎。該報(

)A.推動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B.是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直接產物C.是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的喉舌D.說明近代上海傳統(tǒng)文化的繁盛答案解析解析關閉從“該報初期內容兼電影、戲曲、演藝三類……后改革而為專業(yè)的戲劇報,每期都有關于戲曲界的掌故、趣聞、軼事和名角兒的花邊新聞”可知,該報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項正確;該報沒有體現(xiàn)西方文化侵略的內容,故B項錯誤;該報紙不介紹政府政策等內容,故C項錯誤;該報不僅僅宣傳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文化,還有電影和演藝等新內容,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A-39-123456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唐代起,一種被后人稱之為“邸報”的古代報紙開始出現(xiàn)……現(xiàn)存最早述及封建官報的文獻,是唐代孫樵的《經緯集》中一篇題為《讀“開元雜報”》的短文……孫樵在文中記載了開元時期有一種每天條布于宮門之外的朝政簡訊的信息,并把這種朝政簡訊的載體稱之為“開元雜報”……孫樵還將“開元雜報”的內容與編年史《開元錄》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每一條都有根據(jù),肯定了“開元雜報”所載內容的真實性。根據(jù)孫樵關于“開元雜報”內容的記載,其中有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封禪的事件……到了后唐時代,這種朝政簡報作為中央政府公開發(fā)布宮廷新聞的工具,直接向民眾宣布,時效性較強,并開始被通稱為“朝報”?!逗喢髦袊侣勈聵I(yè)史》-40-123456材料二

1833年,德國傳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在廣州創(chuàng)辦《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記傳》(簡稱《東西洋考》),這是中國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創(chuàng)刊前,1833年6月23日,郭士立在一封信中表達了他的創(chuàng)刊目的:“……它的出版意圖,就是要使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工藝、科學和道義……”《東西洋考》設立新聞專欄,發(fā)表國際和中國廣州、澳門的新聞,刊出中外貿易進出口貨物的價目表。這兩項業(yè)務均屬中文近代報刊首創(chuàng)?!稏|西洋考》1833年12月(陰歷)第5期所載的《新聞紙略論》是中文近代報刊上第一篇新聞學論文,它向中國讀者首次介紹了西方報刊的情況和新聞自由問題。-41-123456《東西洋考》部分稿件末尾有“編者按語”,是中文近代報刊首次出現(xiàn)的內容。——《中外新聞事業(yè)史》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創(chuàng)刊,揭開新文化運動序幕,也開始了中國報刊發(fā)展的新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