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下)_第1頁
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下)_第2頁
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下)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下)三、博弈以及形式主義作為學理性主義的最后階段70年代以前,在福利學與道德兩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阿馬提雅·森〔A.Sen〕曾經說過:“理性〞的涵義有兩種,其一是指個體追求某種工具價值的“最大化〞,其二是指個體決策過程在邏輯上的無矛盾。在他之前對“理性〞做了更為的表述的,是家納什〔J.Nash,因博弈論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1950年2月寫的一篇筆記〔參見汪丁丁,1996c〕,他明確指出經濟學家慣常使用的“效用涵數(shù)〞及其“需要更正〞,并提出選擇博弈論做為替代。他提出的“選擇算子〔choiceoperators〕〞,在我看來,是為止對經濟學效用理論加以改造的最富意義的理論工具。事實上,我們從上述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前兩個階段的已經可以看出,經濟學家對個體理性———自利性,或極大化原則的強調,已經不可避免地引出了在群體之中理性的個體之間如何協(xié)調的。這個被諾斯〔D.North,因將交易費用理論用于經濟史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稱為“一切理論的核心問題〞,也是對經濟學和社會學同等重要的問題。僅從最晚近的看,首先是從存在主義到“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固定的“人性〞的否定。這一否定導致社會整體性的危機。因為慣常從人性假設出發(fā)推導出一套理論體系的社會,不再是認識論上無懈可擊的了。例如所謂“社會構造主義〞〔參閱VivianBurr,1996〕所強調的9點創(chuàng)新之一是:個人特質〔personality,為“特質〞或“人格〞,都不妥當,應當與“characteristics〞相區(qū)別,同時又不能與“humannature〞太接近〕與人性〔humannature〕都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它們都在個體的社會過程中不斷變換;剩下來的,只是“場景〔situations〕〞和與此相應的“身分〔identities〕〞。個體變成了這些社會場景中各種身分的集合體。這一看法,在社會學的現(xiàn)象學派的中得到最徹底的闡述〔高夫曼,參閱C.LemertandA.Branaman,eds.,1997;E.Goffman,1974,1967,1959〕。社會通過語言、家庭、禁忌、等等,施加給兒童的塑造性〔theshapingofpersonality〕固然重要,但是個體,甚至從兒童時期開始,也對社會規(guī)范進行“選擇性適應〔selectivity〕〞。這方面的研究也是與存在聯(lián)系著起來的〔汪丁丁,1998〕,并通過法派〔德里達,福柯M.Foucault,利奧塔〕和法蘭克福學派的符號批評〔馬爾庫塞,本雅明H.MarcuseK.Benjamin〕得以發(fā)展。在批評領域以外,對“個體-社會〞交互作用加以綜合的當代理論家,如存在哲學家海勒〔A.Heller〕提出的“雙重性〔thedualhistoricity〕〞概念〔A.Heller,1986〕,以及世界領先的神經科學與演進人類學學者迪??稀玻裕澹颍颍澹睿悖澹祝模澹幔悖铮?,波士頓大學生物人類學教授暨哈佛大學院腦神經移植專家〕今年發(fā)表的突破性的重要著作〔符號物種:語言與大腦的交互演進〕〔1997〕;最后是社會人類學權威科恒〔AnthonyCohen,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關于“自我意識〞形成過程的近著〔自我意識〕〔1994〕。與自利性和“社會-個體〞交互作用密切聯(lián)系著的,是晚近圍繞“新進化論〞爭論所開展的諸多研究。其中,包括堅持傳統(tǒng)演化論最力者,牛津大學第一位“促進公眾對科學的〞講座教授理察德·道金〔RichardDawkin,TheSelfishGene的作者〕,其在1995年的著作中,有力反駁了“新進化論〞者主張的革命和無限創(chuàng)新等觀點;其它代表作有1986年的〔目盲的鐘表匠:為什么進化論事實向我們揭示出一個沒有設計的宇宙〕,1996年的新著〔攀登“不可能峰〞〕。除此之外,還包括演進博弈論的始作俑者史密斯〔JohnMaynardSmith,蘇塞科斯大學榮休生物學教授〕,提出“演進均衡〞的博弈概念,開展出一門正方興未艾的“演進博弈論〞新,其近著有〔進化過程中的重大轉折〕。最后是所謂“英國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大衛(wèi)·多爾士〔DavidDeutsch,量子機理論創(chuàng)始人之一〕今年發(fā)表的著作〔編織現(xiàn)實的經緯:關于平行宇宙的科學———及其意義〕,以及“復雜系統(tǒng)〞研究的權威之一,皮爾·巴克〔PerBak〕,其貢獻的新著〔大怎樣工作:關于自組織臨界性的科學〕。我在1995和1996年〔經濟研究〕上發(fā)表的兩篇長文里討論了當代社會科學面臨的關于“理性〞的困境。在我看來,走出這一困境的途徑很接近哈貝瑪斯的社會交往以及“交往倫理〞的思路。不過,這相當于一個多次博弈,其中每一個博弈者具有私人的知識傳統(tǒng),并根據(jù)這一“個人知識〔PersonalKnowledge;波蘭尼M.Polanyi的概念〕〞的傳統(tǒng)來闡釋其他博弈者的行為。如果基本權利的界定是清晰的話,這個多次博弈應當存在納什均衡,但納什均衡的集合,在這些假設下通常會包含許多甚至無窮多的點;這些均衡點不會因為引進更精細的均衡概念〔例如“完備均衡〞〕而減少許多,因為,它們的存在是與社會分工及各項知識的分立狀態(tài)聯(lián)系著的。對此,我們必須討論“知識的互補性〞〔汪丁丁,1997b〕,從而可以把可能的均衡點從本質上加以限制。從知識傳統(tǒng)的角度對均衡點的數(shù)量加以限制,這需要引進所謂“性〞。引進這種歷史性的方法之一,是讓每一個博弈者把過去實現(xiàn)了的均衡,以及其他博弈者對這些歷史均衡點的闡釋,以矩陣方式排列出來,這個矩陣相當于博弈者的知識傳統(tǒng)。據(jù)此,下一博弈的策略〔基于對其他博弈者的行為的預期〕得以制定出來。顯然,這只不過是以博弈論的語言把哈貝瑪斯的思路再解釋一遍罷了。但是,這種再解釋,使得我們馬上注意到“多均衡〞的可能性〔在哈貝瑪斯的理論里,“多均衡〞是通過所謂“反思性交往,reflexivecommunication〞來消除的〕。經濟學理性主義發(fā)展到這一階段,可以說是走到了盡頭。這里,我們看到的理性行為已經不單純是個人效用的極大化行為了。因為,一次博弈的均衡可以使所有的博弈者都不滿意〔例如所謂“囚徒悖論〞〕。我們不能再基于上述的工具主義立場,認為我們所觀察到的行為都“似乎是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選擇〞的結果。有人使用“個體理性〞和“集體非理性〞來描述這種情況。不過我不太愿意使用“集體非理性〞或者“集體理性〞這類語詞,那意味著存在所謂“集體的理性〞〔這在我看來沒有定義〕。不論如何,博弈的結局〔例如某種社會制度的實現(xiàn)〕并不符合個體博弈者的效用最大化原則,這使工具主義“理性觀〞很難立足。于是,經濟學家必須放棄“做為價值最大化〞的理性,而如森那樣,把“理性〞為“做為內在一致性的理性〞。事實上,老資格博弈理論家奧曼〔R.Aumann,以色列人,是對博弈論發(fā)展做了最大貢獻的若干學者之一〕早就說過:博弈均衡的涵義,歸根結底在于參與博弈者在均衡點所采取的行為的“內在一致性〞。我之所以說做為內在一致性的理性是經濟學理性主義的最后形式,是因為不可能存在比一致性理性概念更弱的理性概念。當“一致性〞不再成立時,我們怎么能夠繼續(xù)把“理性〞行為與盲目的行為區(qū)分開來呢?但是,接受做為一致性的理性概念對經濟學保持“個體選擇自由〞的立場非常不利。我們只要回想一下帕森斯提出“職能〞概念的初衷是為了在群體內協(xié)調自由行動的個體〔整體為自身利益為每一個個體規(guī)定一個職能〕,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對堅持“價格最大化〞理性概念的經濟學家來說,行為“規(guī)范〔norms〕〞,由于不是個體〔價值最大化〕選擇的結果,不應當被用來解釋個體行為。徹底的經濟學總是堅持使用“成本〞概念來解釋一切現(xiàn)象,并且這里的“成本〞總是指行為主體〔具備思維能力的個人〕所承擔的機會成本;當經濟學家試圖用主觀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解釋制度變遷現(xiàn)象時,危機便發(fā)生了〔汪丁丁,1995〕。四、制度變遷與理性行為研究方法的轉換制度變遷問題成為經濟學研究的熱點是在1989年以后。與傳統(tǒng)的經濟發(fā)展理論不同,制度變遷的研究注意經濟運作的歷史及文化,力圖從這一中抽象出對特定制度的運作成本有重大意義的非經濟因素來。在制度與經濟史研究領域里一直存在兩種對立的立場:其一以諾斯的觀點為代表,認為一個社會可能長期“鎖入〞貧困狀態(tài)內;與此對立的是主流經濟學〔例如巴塞爾Y.Barzel,華盛頓大學新制度經濟學家〕的看法,認為一個社會長期停滯在低水平發(fā)展階段是不可能的事情。后者的論據(jù)在于,國際競爭遲早會迫使這一停滯社會要么改革以求發(fā)展,要么就消亡;而前者的論據(jù)是歷史的,即所見到的各種社會經濟當中,確實存在著長期停滯的經濟。諾斯的看法里還包含著對經濟學理性主義的懷疑:盡管我們可以談論個人決策和個體理性行為,但是我們沒有根據(jù)認為一個社會或一個群體的宏觀行為必定是“理性〞的?!扒敉嚼Ь敞暫芸梢杂脕碚f明為什么一個社會經濟可能長期鎖入“低水平重復〞的陷阱。從更長遠的歷史視角看,人類社會只是到了最近的幾百年才有了所謂的“發(fā)展〞〔即人均收入增長速度超過每年2%〕。在漫長的社會史上,人均收入的年增長速度幾乎總保持為零。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西歐社會的崛起,人類的“經濟生活〞很可能仍然“鎖〞在一個零增長的狀態(tài)內。諾斯由此非常關心所謂“李約瑟問題〞———為什么的進步和經濟發(fā)展在明清以后越來越迅速地落后于西方?同樣的兩種立場也可以在經濟學家們當中看到。例如盛洪在〔讀書〕上發(fā)表過的一篇文章〔人們?yōu)槭裁磿x擇對自己不利的制度?〕就是持了諾斯的立場。而樊綱在〔二十一世紀〕上發(fā)表的一篇討論“理性制度〞的文章,雖然對中國的經濟制度的非理性方面進行了批評,但基本上還是持了主流經濟學的立場。如前述,這兩種立場也許都適用,即取決于具體場合下,在一個群體中,“生存競爭的壓力〞占不占主導地位〔以“權力〞在人群中的分布來度量〕。我認為〔1995〕,就制度的大范圍變遷而言,沒有哪一個個人的選擇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的大范圍變遷基本上是社會博弈的結果,不性的個人喜歡還是不喜歡。制度經濟學,尤其是大范圍制度變遷的研究所涉及的對所謂“制度非理性〞問題的解釋,使得制度經濟學家們往往不能依賴于大范圍的經濟數(shù)據(jù)。因為,一個地區(qū)或一個群體內部所實行的各種制度〔與經濟行為有關的〕,很可能與其它地區(qū)或群體不同;而且,這些不同,很可能是經濟效率差異的主要原因。況且,當前流行的各種類型的經濟〔這些統(tǒng)計指標大多是從發(fā)達的“前國家〞或者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借來的〕,總是傾向于抹殺具體制度之間的區(qū)別,總是試圖把效率上的差異解釋為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投入量上的差異。美國統(tǒng)計學家丹尼森曾經做過大量工作來改進經濟統(tǒng)計上的這一“制度取消〞問題。他在60年代后期甚至提出“不用任何理論來度量經濟增長〔measuringeconomicgrowthwithouttheory〕〞的口號。丹尼森獨自了美國全要素增長率的“要素〞變化〔所謂生產函數(shù)估計的“殘余〞問題,以及“殘余的殘余〞問題〕??苛艘M例如轉移和改善這類“制度因素〞,他最終得以解釋美國經濟增長率80%,而在他之前,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方法頂多解釋60%。傳統(tǒng)的,基于主流經濟學假設上的經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穩(wěn)定社會的經濟很有幫助。而在社會轉型期,各種制度的大范圍變遷和各個局部制度上的千差萬別,使“過渡經濟學〞的研究者們不能不更多地依賴于“案例〞的方法。從經濟分析史上看〔參見J.Schumpeter,HistoryofEconomicAnalysis,Chapter3〕,經濟學家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近似于社會學家使用的基于韋伯的“理想型〔idealtype〕〞的研究方法。但是,案例分析方法在社會科學“現(xiàn)代性問題〞的背景下,又有了新的涵義:每一個具體案例都獲得了利奧塔〔Jean-Francoislyotard〕所謂的“微小敘事〞的合法性:千千萬萬個“微小敘事〞,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生活世界,構成現(xiàn)代社會每一類現(xiàn)象〔經濟的,的,文化的,…〕的社會交往“景觀〞。國內不少經濟學家〔例如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組織的學者們〕,在案例研究方面取得了豐富經驗,正在成為中國制度經濟學研究的“主流〞。當前關于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方面還有待改進。一方面,研究者仍然不可避免地帶著主流經濟學的“前理解〞框架去觀察和理解特殊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所討論的“地方性知識〞傳統(tǒng)內的行為到底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已經不再是一個合法性的問題,即“是否理性?〞,而是如麥金太爾所問的:“何種理性?〞在中國以外的非主流經濟學家們,正在不同方向上改造經濟學。我可以簡單地舉出若干個近年較有的流派:〔1〕諾斯的新制度學派,當前正試圖將心和認知科學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制度演變的微觀過程中來?!玻病惩飞玻希祝椋欤欤椋幔恚螅铮睿轮贫冉洕鷮W家,其思路不同于諾斯,也不同于芝加哥大學的科斯〕的新制度學派,大量收集和分析商業(yè)案例,從現(xiàn)實中發(fā)展制度創(chuàng)新的合理根據(jù)?!玻场嘲⒖藙诜颉玻牵粒耄澹颍欤铮?,著名的“檸檬原理〞的提出者,經濟學家〕領導的一小群學者,致力于所謂“PSA-Economics〔P,心;S,社會學;A,人類學;Economics,經濟學〕〞的創(chuàng)建?!玻础嘲F濐~尼〔A.Etzioni,喬治.華盛頓大學校聘教授〕創(chuàng)立的社會經濟學〔so-cioeconomics〕,試圖以康德的義務論道德哲學改造和融合主流經濟學所根據(jù)的密勒的效用主義道德哲學,重建經濟學于人的雙重性格〔自利性和社會性〕之上。五、結束語以這篇冗長而又有限的介紹性文章,旨在說明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基礎已經發(fā)生了危機。這一危機的發(fā)生是與當代思想界的所謂“現(xiàn)代性問題〞的提出密切關聯(lián)著的?,F(xiàn)代性問題的現(xiàn)實背景在于人從不斷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尋求精神自由的努力。當生存競爭的壓力逐漸淡出社會生活的時候,當文化的品味和豐富性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價值的時候,或者,當社會制度發(fā)生大范圍變遷的時候,經濟學傳統(tǒng)的“理性〞假設開始失去解釋力。另一方面,經濟學理性主義自身的完善過程,最終也把理性概念帶到“社會博弈〞的語境中來了。在社會博弈中,理性只能是做為“內在一致性〞的理性。然而哈貝瑪斯的被公認為過分“理想主義〞的交往理性遇到了麥金太爾〔“誰之正義?何種理性?〞〕的相當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這一問題的現(xiàn)實性,通過博弈論———做為一致性的理性———在主流經濟學中的形式主義描述———所謂“多均衡〞的可能性,構成了對經濟學理性主義的嚴重挑戰(zhàn)。也許,關于“理性〞的理解問題最終不可能有一個“如此這般〞的解答。換句話說,我們只能有從各個不同角度出發(fā)的對“理性〞的理解。也許,哈貝瑪斯的社會交往倫理最終得以實現(xiàn),人們從而可以達成對“理性〞及理性行為的共識。也許,如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所見,這個被千千萬萬“微小敘事〞的合法化撕裂了的社會,最終只能達成政治層面上的共識———容忍各種不同的倫理、文化,以及其它方面存在的不可溝通的巨大差異。也許,如自由主義神學家們努力促成的那樣,人們最終在與神的對話中達成人與人之間的深刻諒解,實現(xiàn)康德式的“永久和平〞。也許,…古典社會學的基本問題———為什么會有“社會〞〔howissocietypo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