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書-緒論第一章第二章_第1頁
法律文書-緒論第一章第二章_第2頁
法律文書-緒論第一章第二章_第3頁
法律文書-緒論第一章第二章_第4頁
法律文書-緒論第一章第二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程性質(zhì)

法律文書寫作是一門法律實踐課程,根據(jù)各種案例書寫不同的法律文書,是將所學的各種法律知識綜合運用到實踐中一門課程。本課程主要介紹法律文書的寫作要點及一些常用法律文書的寫作方法。第一頁,共40頁。緒論

第一節(jié)法律文書概述第二節(jié)法律文書的歷史流變和分類

第二頁,共40頁。一、法律文書的概念1、概念法律文書,指一切具有法律效力的或法律意義的文件、公文的總稱。其制作主體相當廣泛,可以是國家機關(包括非司法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也可以是個人。第三頁,共40頁。一、法律文書的概念2、概念辨析法律文書司法文書訴訟文書第四頁,共40頁。二、法律文書的性質(zhì)1、文體性質(zhì)2、學科性質(zhì)第五頁,共40頁。三、法律文書的特點1、主旨的鮮明性2、內(nèi)容的法定性3、形式的程式化4、解釋的單一性5、效力的穩(wěn)定性第六頁,共40頁。

所謂主旨是指一篇文書的制作目的和它的中心觀點。

1、制作目的:就是寫作文書的依據(jù),回答為什么要寫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為了哪一類法律事務而寫作,解決何種法律問題。如檢察院的起訴書,為什么要寫起訴書呢?就是為了指控某某被告人構成某種犯罪,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這就是它的目的;人民法院的判決書,就是依法裁決處理某個具體案件涉案當事人,為此而制作的法律文書。法律文書主旨的內(nèi)涵主旨第七頁,共40頁。

2、中心觀點:就是制作人對處理該法律事務的具體意見。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一旦明確是要照此執(zhí)行的。如在民事起訴狀中,就是原告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明確的訴訟請求。而在民事判決書中就是法院對涉案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判定理由及裁決意見。主旨第八頁,共40頁。一、法律文書的歷史流變

西周戰(zhàn)國漢代隋唐宋明清民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建國第九頁,共40頁。二、法律文書的分類(1)依制作主體分類。主要包括公安文書、檢察文書、審判文書、獄政文書等。(2)按文體分類。法律文書作為一種專用公文,其下屬文體類別有:報告類文書、起訴類文書、意見書類、決定書類、判決書類、裁定書類、調(diào)解書類、通知書類、文告類、命令類、筆錄類等。(3)依案件性質(zhì)分類。主要有刑事類、民事類(含經(jīng)濟)、行政類法律文書。(4)依文書形式分類。包括書寫式、填充式、筆錄式三大類。第十頁,共40頁。第十一頁,共40頁。第一章法律文書的制作過程第一節(jié)立意第二節(jié)選材第三節(jié)結(jié)構第四節(jié)表達方式第十二頁,共40頁。

一、客觀性主要體現(xiàn)在作者對案情事實的尊重和準確認知上,而不受主觀意愿或者感情的影響。法律文書的主旨必須符合“以事實為依據(jù)”的原則。法律文書有很多的種類,不論是公開的,還是內(nèi)部使用的;不論是刑事的,還是民事的;雖然它們所反映的案情千差萬別,適用法律各不相同,但其主旨的確立都必須以事實為根據(jù),客觀、真實,符合案件實際情況,這就要求主旨具有客觀性。

立意第十三頁,共40頁。

二、合法性

所謂合法性主要是體現(xiàn)在對法律條款準確適用的選擇上。法律文書的主旨必須符合“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立意第十四頁,共40頁。

三、鮮明性

所謂鮮明,是指制作法律文書的目的明確,解決的意見鮮明突出。這是由它的實用性決定的。因為大部分文書都是要付諸實施的。因此法律文書內(nèi)容要求單一集中,對案件性質(zhì)的認識以及評判其是非曲直的觀點一定要明確。一篇好的法律文書,它要維護什么,反對什么;要怎么制裁違法,怎么懲罰犯罪,應當一清二楚,態(tài)度明朗,旗幟鮮明。立意第十五頁,共40頁。

法律文書的材料主要也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案情的事實材料,是在敘述案情部分時使用。二是指論證案件性質(zhì)、分辨是非正誤的法律條款材料,是在闡述理由部分使用。

一、法律文書材料的內(nèi)涵材料第十六頁,共40頁。

1、圍繞主旨選材這是一般文章的寫作要求,也是法律文書的寫作要求,反映了寫作的一般規(guī)律。主旨與材料,到底誰是第一位的,我們要看是處在寫作的哪一個階段。如果處在準備階段,主旨尚未形成和確定,那么材料是第一位的。這就要求文書的制作者首先要接觸大量的事實材料,并且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加工處理,也就是要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工作,要分析材料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然后用法律條款加以衡量,在此基礎上形成主旨,而后在制作文書時,則應以主旨為指導,選用足以說明主旨的材料。二、法律文書使用材料要注意的幾個問題材料第十七頁,共40頁。

孫志剛案起訴書中寫道:

“2003年3月18日晚10時許,被害人孫志剛被收容后因自報有心臟病被送至廣州市收容人員救治站201室治療。3月19日晚,被害人孫志剛因向其他收容救治人員的親屬喊叫求助,遭致被告人喬燕琴的忌恨,被告人喬燕琴遂與被告人喬志軍商量,決定將被害人孫志剛調(diào)至該站206室,讓室內(nèi)的收容救治人員對其進行毆打,之后被告人喬燕琴到206室窗邊向室內(nèi)的被告人李海嬰等人直接授意。

第十八頁,共40頁。

至翌日0時30分左右,被告人喬燕琴再次向被告人喬志軍及接班的被告人呂二鵬、胡金艷提出將被害人孫志剛從201室調(diào)至206室毆打,并得到被告人喬志軍、呂二鵬、胡金艷的認同。隨后,被告人喬燕琴、喬志軍、呂二鵬、胡金艷共同將被害人孫志剛從201室調(diào)至206室,被告人喬燕琴、呂二鵬又分別向室內(nèi)的被告人李海嬰等人授意對被害人孫志剛進行毆打。當日1時許,206房的收容救治人員由被告人李海嬰、鐘遼國、周利偉、張明君、李龍生、李文星、韋延良等人以拳打、肘擊、腳踩、腳跟砸等方法對被害人孫志剛的背部等處進行毆打,被告人何家紅則在旁望風。第十九頁,共40頁。

被告人胡金艷發(fā)現(xiàn)后進行了口頭制止。但被告人李海嬰、鐘遼國、周利偉、張明君等人后在被告人喬燕琴的唆使下,不顧被害人孫志剛跪地求饒,繼續(xù)用肘擊、膝頂、跳到背上跺等方法反復毆打,被告人何家紅亦參與對其拳打腳踢。當值護士曾偉林(另案處理)發(fā)現(xiàn)后遂與被告人胡金艷將被害人孫志剛調(diào)至205室,后被害人孫志剛向被告人呂二鵬反映情況,被告人呂二鵬使用塑膠警棍向其胸腹部連捅數(shù)下。當天上午10時許,被害人孫志剛被發(fā)現(xiàn)傷重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經(jīng)法醫(yī)鑒定,被害人孫志剛因背部遭受鈍性暴力反復打擊,造成背部大面積軟組織損傷致創(chuàng)傷性休克死亡)?!?/p>

第二十頁,共40頁。

在制作有關民事訴訟的文書時,亦應選擇那些能夠說明糾紛性質(zhì)的材料,如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fā)生法律關系的時間、地點,法律關系的內(nèi)容,產(chǎn)生糾紛的原因、經(jīng)過、情節(jié)和后果等。第二十一頁,共40頁。2、注重事實材料的客觀性與法律條款的針對性

我們前面講到,法律文書的材料主要是由案情的事實材料和用來論證案件性質(zhì)、分辨是非正誤的法律條款材料。那么,在使用這兩個方面材料時就要注意事實材料的客觀性和法律條款的針對性,這是法律文書對選用材料的根本要求。

第二十二頁,共40頁。

在使用法律條款時,則應該加強針對性,這主要是為了說明文書制作者對案件性質(zhì)的認定。對是非正誤的分辨是有法律依據(jù)的。因為只有有針對性的引證法律條款材料時,才能更充分地論證清楚案件的性質(zhì),更有說服力地分辨清是非正誤。

第二十三頁,共40頁。

仍然以孫志剛案件為例,起訴書中寫道:“本院認為,被告人喬燕琴、李海嬰、鐘遼國、周利偉、張明君、呂二鵬、李龍生、李文星、韋延良、何家紅、喬志軍、胡金艷無視國家法律,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人死亡,其行為共同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均已構成故意傷害罪。其中被告人喬燕琴、李海嬰、鐘遼國、周利偉、張明君、呂二鵬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被告人李龍生、李文星、韋延良、何家紅、喬志軍、胡金艷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是從犯。上述十二名被告人故意傷害他人身體,手段特別殘忍,情節(jié)特別惡劣,在社會上造成極壞影響,危害結(jié)果極為嚴重,為嚴肅國家法律,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順利進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一條的規(guī)定,特提起公訴,請依法從嚴判處?!?/p>

第二十四頁,共40頁。

3、使用材料要避免兩個極端法律文書制作中,有兩種情況要避免。一是過于簡單。如有的作者寫到事實材料時,僅僅將事實的結(jié)果一一列舉,缺乏過程、情節(jié)和手段等必要內(nèi)容。這樣就不能反映被告人的犯罪惡性及罪行的嚴重程度。例如:某檢察機關的起訴書中寫道:

“被告人王某某,于XXXX年以來,先后在本市東城區(qū)、南城區(qū)盜竊作案30余起,共竊得人民幣35000余元,手機3部,其它衣物30余件。”第二十五頁,共40頁。

二是照搬原始材料,不經(jīng)處理加工,過于詳細或者羅嗦。

例如:被告在答辯狀中辯稱,“他說我對他老人不好,我不愛說話,叫媽少些,今后多叫幾句媽就是。我對他有感情,每天做好了飯菜等著他,晚上也等著他,他的衣服都是我洗,孩子都是我管。3個孩子吃穿都一樣……”

小結(jié)

同其他文章一樣,主旨和材料的精當優(yōu)良與否直接關系著文章的質(zhì)量,法律文書質(zhì)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法律工作的質(zhì)量,好的法律文書,其主旨必須具備客觀性、合法性、和鮮明性;其材料必須是為主旨服務的,必須具有客觀性和針對性并且詳略得當。所以,在文書制作中我們必須首先注意主旨和材料這兩個問題。第二十六頁,共40頁。

一、嚴謹性即結(jié)構布局精細嚴密,堪稱無懈可擊。這里以擬制式文書為例,這類文書在脈絡、層次和段落、過渡與照應、開頭和結(jié)尾等成分上都強調(diào)了嚴謹性。

結(jié)構第二十七頁,共40頁。二、完整性指結(jié)構布局勻稱飽滿、首尾圓合,形式和諧、渾然一體,沒有虎頭蛇尾、前后割裂之感。綜觀諸種法律文書的結(jié)構格式,大體可以分為首部、正文、尾部三大部分,除了表格類、筆錄類中個別文書外,每一部分一般又包括如下構件:首部:制作機關文書名稱文書編號

正文:當事人的基本情況事項來源(案由案件來源)事實和證據(jù)理由及法律依據(jù)結(jié)論

尾部:簽署、日期、用印附項(其它事項)

結(jié)構第二十八頁,共40頁。

寫作學中的表達方式一般有敘述、議論、說明、抒情、描寫五種。表達方式的選擇與文體關系密切,如在文學作品中抒情、描寫運用的比較多。法律文書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對表達方式的選擇,即以敘述、議論、說明為主,抒情與描寫慎用。

1、敘述

2、議論3、說明表達方式第二十九頁,共40頁。1、敘述(1)時序法即通常所說的“順敘”記敘法。以時間為線索,按著案件的發(fā)展順序加以記述。(2)突出法在敘述案情時,依突出其中主要矛盾、主要情節(jié)、主要人物的方法進行,將案件的重點人、事敘述清楚,并予以強調(diào)。(3)總分法適于記敘觸犯多種罪名的共同犯罪案件。(4)歸納法即用概括的文字將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加以綜合歸納。表達方式第三十頁,共40頁。2、議論

(1)事實論證

首先采用概括記述的表達方法,對犯罪事實或民事糾紛等事實以及有關法律事實進行概括。要求簡潔有力,概括而不疏漏、簡約而不空洞。它是在正文的第一部分“事實和證據(jù)”的基礎上形成的、用來反映案件性質(zhì)的文字。其次針對事件性質(zhì)進行論證。比如,刑事案件,在概括寫明認定的犯罪事實之后,運用犯罪構成原理分析論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犯罪性質(zhì)、罪責、從輕或從重處罰的必要性;而民事糾紛則主要對爭議的性質(zhì)、焦點、當事人的責任加以分析,并提出如何解決糾紛的看法。

表達方式第三十一頁,共40頁。(2)法律論證

即援引法律條文以充分論證事件性質(zhì)。在引證法律依據(jù)時應堅持準確、具體、完整、有序這一原則。所謂準確就是指引用的律文應與事實相一致,所認定的事實恰恰適用該條法律。所謂具體,即所引律文必須與事實有直接關系,不能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所謂完整,就是將所要援引的律文全部引出。所謂有序,是指在援引條紋較多時,排列順序要合理,體現(xiàn)出內(nèi)在邏輯關系。表達方式第三十二頁,共40頁。3、說明

說明是對事物形狀、性質(zhì)、特征、成因、功用,或有關人員的經(jīng)歷、特點,以及事理的概念、意義等的解釋和介紹。制作法律文書,說明是極重要的表達方式,并得到廣泛運用。比如筆錄類文書中的現(xiàn)場勘查筆錄,要借助說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