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課件1.2齊桓晉文之事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1.gif)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課件1.2齊桓晉文之事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2.gif)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課件1.2齊桓晉文之事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3.gif)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課件1.2齊桓晉文之事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4.gif)
![統(tǒng)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課件1.2齊桓晉文之事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ea94c93fc6278f03432951ba618e116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新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假如你現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
你面對的是一個這樣的世界。
戰(zhàn)亂頻繁,大國吞并小國。
你要在這個困局中完成大一統(tǒng)的偉業(yè)。
在你的面前,有兩條道路的可以選擇。
一條是選擇霸道,用鮮血與白骨,通過戰(zhàn)爭不斷地吞并,最終統(tǒng)一天下。
一條是選擇王道,用“仁”治國,以“民”為先,通過“仁”治使天下歸心,萬國來朝。
哪一條路更容易,而你會選擇哪一條?
孟子選擇了哪一條路?壹知識相關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孟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睹献印肥撬臅衅畲蟮囊槐?,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都是科舉必考內容?!睹献印芬粫粌H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背景相關·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終年73歲。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其母為衛(wèi)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于內亂后,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貳學習文言梳理文意1.助詞,的2.聞:使……聽到4.談論3.助詞,的5.“是”,這?!耙浴笔墙樵~,因、由于。“是以”賓語前置,“以是”因此。6.流傳7.不得已,“以”,通“已”,止。8.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①事可得聞②乎?”孟子對曰:“仲尼之③徒無道④桓文之事者,是以⑤后世無傳⑥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⑦,則王⑧乎?”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1.這一部分雙方對話的流程是什么?齊王問霸道——孟子引導“王道”。2.面對齊王對霸道的詢問,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避開霸道引入正題。3.本段重點:孟子為何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其一,孔子的大一統(tǒng)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鬃踊谒幍臅r代,稱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維護諸夏之團結與中國之穩(wěn)定。其二,孟子的撥亂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時代,諸侯紛紛稱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微不足道。當時各諸侯王向往桓文稱霸,想的已不是團結諸夏,維護中國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致使征戰(zhàn)連綿,民不聊生。齊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稱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國則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悅誠服地歸順。因此,孔孟談“齊桓、晉文事”時,也是采用“拿來主義”,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華,剔出“霸道”的糟粕。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安民,養(yǎng)民賓語前置賓語前置翻譯:(齊宣王)說:“德行怎么樣,才可以稱王呢?”(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保R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保全百姓嗎?”(孟子)說:“可以?!保R宣王)說:“從哪里知道我可以呢?”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賓語前置古代新鐘鑄成,宰殺牲口,取血涂
鐘行祭,叫作“釁鐘”??謶謶?zhàn)栗的樣子走向用羊來替換它(指牛)。古人以牛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翻譯:(孟子)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涂在鐘上行祭?!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侨藛枺┑溃骸敲醇热贿@樣,(需要)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恢烙袥]有這件事?”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蓖踉唬骸叭?,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吝惜,舍不得的確狹小翻譯:(齊宣王)說:“有這事。”(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但是)誠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緣故)?!保R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因為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換它?!本褪窃唬骸巴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币鈩佑梅ǎ瑢Α械狡婀忠蓡柎~,怎么、哪里痛惜、哀憐區(qū)別的確主謂倒裝仁道,行仁政的方法形→動,遠離翻譯:(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ǖ膭游铮Q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因為)吝嗇錢財才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這一部分雙方對話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談話中,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齊王問保民孟子問“以羊易?!蓖蹩隙ㄊ聦嵜献犹岢觥皭叟c不忍”齊王解釋孟子問“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仁術即不忍”肯定善心取得信任。舉例論證:“以羊易?!?。如何理解“以牛易羊”中的仁?這部分孟子挖掘了齊宣王身上具備的行王道的潛質——仁心。南宋理學家朱熹說:“仁,心之德,愛之理也?!比寮抑v愛,不同于佛教講的慈悲、墨家的兼愛、基督教的博愛,而是一種有等差的愛,分別是親親、仁民、愛物。意思就是,君子對于禽獸草木這樣人類以外的動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長時令,有節(jié)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對待人一樣對待它們。人的本能是最愛自己的親人,其次是其他人類,再其次是動植物。齊王能夠表現出對牛對動物的愛,這一種愛就是愛物,愛物的心是可以上升為仁心的,一個愛物的人是可以成長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說“是心足以王矣”,有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這種成長是要修煉的,齊宣王就不能算是一個仁君,因為他“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給禽獸,卻不能給百姓恩惠,能有對物的愛卻沒有對百姓的仁。齊宣王肯定親親,如今又做到了愛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曰:“否!”同“悅”開心語出《詩經?小雅?巧言》賓語前置/判斷句內心有所觸動……的原因稟報視力整車的柴火認可翻譯: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種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矗笸跄嘈艈??”(齊宣王)說:“不相信。”“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痹唬骸安粸檎吲c不能者之形,何以異?”被動句賓語前置表現翻譯:(孟子說:)“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qū)別?”賓語前置賓語前置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玻遣荒芤?。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迸袛嗑渑袛嗑渫爸保w翻譯:(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類的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形→動,敬愛/愛護;形→名,老人/小孩同“型”,名→動,做榜樣治理拿……的原因稱量丈量思量,考慮翻譯: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ぉふ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1.這一部分雙方對話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談話中,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齊王悅再問王道孟子以比喻設問王否定孟子提出“不為與不能”王問不為與不能之異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問“快心”巧設比喻指出問題。比喻論證:“一羽之不舉、輿薪之不見”比喻“百姓之不見?!薄Ρ日撟C:恩足以及禽獸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挾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為長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引用論證:《詩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如何將愛物、親親升華到仁民?本部分重點解釋愛物的齊宣王不能愛民的原因,是他沒有“推恩”的意識。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應該施于人。親親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愛天下人的父親,但你應該將感情降低一點,給予別人的父親略少一點的愛,這樣就夠了。齊宣王能做到卻不做,還找借口說做不到?!耙滞跖d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狀語后置表反問,相當于“難道”翻譯:還是說(大王)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保献樱┱f:“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危害,使動用法,使……處于險境用,憑借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形→名同“彩”使動用法國君寵愛的人開拓統(tǒng)治如此攀登翻譯:還是說(大王)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保献樱┱f:“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美女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大臣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提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保献樱┱f:“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卻要抓魚一樣。”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毕?,如恐怕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翻譯:齊宣王說:“真的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保R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齊宣王)說:“楚國會勝?!痹唬骸叭粍t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形→名形→名形→名同“盍”使動用法賓語前置同“返”狀語后置同“途”儲藏憎恨翻譯:(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1.這一部分雙方對話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談話中,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王提出“求大欲”孟子問大欲王笑而不語孟子追問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錯誤孟子警告有災步步緊逼陳述利弊。比喻論證:緣木求魚。類比論證:鄒人與楚人戰(zhàn)——齊國以一服八。假設論證:今王發(fā)政施仁……王問理由王問原因孟子以鄒楚之戰(zhàn)發(fā)問孟子再提“發(fā)施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依據?這一部分解釋了為何齊宣王有愛物的仁心,卻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為他想靠武力強取天下。孟子說你這是緣木求魚。你以為用武力奪取天下就能獲得萬民擁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應該是獲得萬民擁戴的人才能統(tǒng)一天下。農業(yè)時代的國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人口越多,勞力越多,產品越多,稅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農業(yè)時代的國家要發(fā)展就需要擴大人口,而擴大人口一般就兩條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奪別國人口。通過戰(zhàn)爭來擴大土地、掠奪人口的方式會使得天下各國陷入無限戰(zhàn)爭中,最終使得天下總人口下降。搶來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們,他們也無法安心生產、繁衍,反而可能會流亡到別的國家,或者成為本國的不穩(wěn)定因素。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依據?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條路:以仁政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從而吸引外來人口。國君要愛百姓,要分土地給百姓,要不影響百姓生產。慢慢的別國的百姓就會主動來投奔,商人會主動來經商,人才會主動來做官??傊?,國君不能只想著利己,不能肆意壓迫、剝削、殘害百姓,要把重視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視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同“昏”幫助明確聰慧
翻譯:齊宣王說:“我昏亂糊涂,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明事理,請(讓我)試著這么做做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長久只有假設,如果假使同“網”同“矣”判斷句哪里規(guī)定養(yǎng)活走向取獨代詞,明君足怎么講求翻譯: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保献樱┱f:“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yè)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孟子)說:“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蓖胺怠?,回來名→動名→動狀語后置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同“斑”狀語后置翻譯: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1.這一部分雙方對話的流程是什么?2.在本次的談話中,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王三問王道孟子提出“恒產恒心”、“制民之產”和“驅而之善”。正反對比有理有據。對比論證:明君制民之產VS今也制民之產。孟子的“仁政思想”具體措施是什么?孟子在這一部分具體闡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孟子認為國君應該規(guī)定每個國民的土地面積,使國民能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穩(wěn)定工作的人就會有穩(wěn)定的生活,有了穩(wěn)定生活的人就會有穩(wěn)定的思想,有穩(wěn)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導他向善,人民向善則國家發(fā)展。反之,沒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穩(wěn)定,這些思想不穩(wěn)定的人機會成為流民。流民為了生存,或是會做出違法亂紀的事被法律懲罰,或是會流亡到別的國家。無論哪一種都會導致國家損失人口。這就是“有恒產者有恒心”,然后“驅而之善”的邏輯順序。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無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本國的失業(yè)率,因為失業(yè)人口會變成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孟子的“仁政思想”具體措施是什么?農民有了土地后,孟子還有指導生產經營的較為具體的方針。第一項是蠶桑紡織業(yè),在五畝的宅園中種桑養(yǎng)蠶,經營得好,50歲的人可以“衣帛”。第二項是家畜飼養(yǎng)業(yè),如果適時地經營好這項事業(yè),70歲的老人可以“食肉”。第三項是農業(yè)耕作,如果國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奪農時,農民把百畝之田種好就可以使八口之家“無饑”。如果這三項生產事業(yè)都經營好,一戶農民就可過上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國家就會興旺再讀課文,歸納內容:1.齊桓晉文之事是什么事?2.主要人物3.孟子和齊宣王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春秋五霸,成就霸業(yè)齊桓、晉文————春秋霸主齊宣王——齊國國君孟子——亞圣,一生周游列國,傳揚學說,最后未被用孟子說服對方實行仁政,實現王道。4.孟子的中心觀點是什么?5.什么是霸道?什么是王道?保民而王霸道:君主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tǒng)治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再讀課文,歸納內容: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開頭至“王請度之”),主要說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第二部分(“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叁深入探析體會思想綜合全文,試分析孟子推行王道的步驟。1.君王“愛物”,就具備“不忍之心”,就具備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質。2.君王“親親”,就應該“推恩于民”。3.“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產”。4.“制民之產”可以使百姓有“恒產”,有“恒產”的百姓就有“恒心”。5.等百姓有了“恒心”,君王就能“驅而之善”。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孟子話術本文以王的九次提問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國主張??此剖峭醯奶釂柾苿恿藢υ?,其實除了第一問,王其他的提問都是在孟子的誘導下問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拋出設問,引導王的思維,使王認識到問題,認同孟子的思想。1.善于通過表揚來獲取對方信任2.善于用過提問來引導對方思維3.善于通過比喻來闡述抽象道理拓展思考1.忽視了惡劣的國際形勢,各國混戰(zhàn),沒有國家會給齊國閉門發(fā)展的機會;2.高估了小農經濟的效果,對影響生產的各種風險缺乏預估,對人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劣根性認識不足;3.最重要的是,誤以為愛動物的人就會愛同類,對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認識不足。有些人喜歡動物,但對同類的人卻很殘忍,隨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為。齊宣王雖然被孟子說服了,但并沒有實施孟子的主張,也沒有給孟子一官半職,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覺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齊宣王不執(zhí)行呢?肆文言知識1、無以,則王乎:
2、然則廢釁鐘與:
3、王說:
4、為長者折枝:5、刑于寡妻: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7、蓋亦反其本矣: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0、是罔民也:
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12、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以,通“已”,停止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說,通“悅”,高興??枝,通“肢”,肢體刑,通“型”,作榜樣?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涂,通“途”,?道路?愬,通“訴”,?控訴、控告??罔,通“網”,張開羅網捕捉,引申為陷害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已。通“矣”,表確定語氣通假字1、吾何愛一牛:愛,吝嗇??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來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廣到?
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兒女?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中國,指中原一帶?6、然后從而刑之:從而,接著就古今異義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
2、無以,則王乎(本文有多處):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就王業(yè),取得天下?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意動,對......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詞類活用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
9、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10、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動,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動,使……來朝見
13、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14、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詞類活用15、弱固不可以敵強: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16、然后從而刑之:刑,名詞作動詞,處罰??
17、是罔民也:罔(通“網”),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捕捉,引申為陷害
18、樹之以桑:樹,名詞作動詞,種?
19、謹庠序之教:形容詞作動詞,謹慎從事,重視詞類活用1、是乃仁術也
2、夫子之謂也
3、是誠不能也
4、是折枝之類也
5、是罔民也??判斷句??
6、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文言句式·判斷句1、有牽牛而過(于)堂下者
2、將以(之)釁鐘??
3、將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文言句式·省略句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臣未聞之也”,之,代詞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詞
3、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去、往
5、然則一羽之不舉: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6、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7、輿薪之不見: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
8、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以何異”?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賓作用文言句式·賓語前置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構怨于諸侯:即“于諸侯構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力保安工作總結
- 2025年全球及中國交流造水機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IO-Link信號塔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吸收式工業(yè)消聲器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低聚半乳糖粉末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雙通道聽力計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冰淇淋服務用品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汽車水泵機械密封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CT 掃描計量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合同模板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港口)范本
- (二模)遵義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適應性考試試卷 地理試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隱名股東合作協議書及公司股權代持及回購協議
- IQC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2025年計算機二級WPS考試題目
- 高管績效考核全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英語試題和答案
- 教育部《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工作指引》知識培訓
- 長沙醫(yī)學院《無機化學》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eras婦科腫瘤圍手術期管理指南解讀
- GB/T 750-2024水泥壓蒸安定性試驗方法
- 初一到初三英語單詞表2182個帶音標打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