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特產調查報告_第1頁
家鄉(xiāng)特產調查報告_第2頁
家鄉(xiāng)特產調查報告_第3頁
家鄉(xiāng)特產調查報告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建甌市川石中學七(4)班作者:陳壁蓮特產調查實踐報告PAGE3家鄉(xiāng)特產調查報告我們福建是一個特產豐富的地區(qū),每個特產都有它們獨自風味。下面,我根據(jù)我們調查,向大家介紹家鄉(xiāng)的特產有那些。我想,大家了解了,一定會回味無窮的。那,我們就走進我們家鄉(xiāng)的特產吧。光餅

芝城光餅大約流傳于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由浙率部入閩抗倭之時。芝城光餅獨具特色。色美、味香、咸、脆嚼后又覺得有甜味。有的長期離鄉(xiāng)的邑人,每次回鄉(xiāng)探親后,再外出總要攜帶些家鄉(xiāng)的光餅以飽口?;蚍纸o外地的親友共同品嘗

其做法是:先把面粉發(fā)酵,和好面(10斤面粉約加三斤水),每10斤面粉放鹽三至四兩、小蘇打一兩。然后做成直徑約7.5公分,厚度約一公分的園形餅坯,在坯中間戳一個小洞,一般每個光餅戳一個洞,似瓜子模形。餅面加蔥、肉的光餅每個戳兩個洞,再把餅坯貼在火爐上壁四周,在炭火里放一些硫磺,這樣烤出的光餅是白色微黃,餅面有光澤,表示金面、銀邊、瓜子咀。后衍生出肉餅、芝麻餅等。南雅鎮(zhèn)房村光餅遠近聞名并形成產業(yè)。北京市委書記賈慶林、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等領導都曾考察過房村光餅業(yè)。

豆?jié){粉

建甌人對豆?jié){粉情有獨鐘,不論是老人還是小孩,豆?jié){粉是百吃不厭的。外地朋友到了建甌,開始對豆?jié){粉不以為然??匆娊诸^粉店人進人出,熙熙攘攘的,禁不住也去嘗一碗。這一嘗便嘗出了滋味,也嘗出了緣分。再訪建甌時,他便會說:“早餐吃豆?jié){粉去。”一種美食,一種創(chuàng)意。不知誰人的杰作,把尋常之物豆?jié){與粉條這般配成對,成就了一方美食。豆?jié){粉風味獨特,在于選料、制作方面很是考究。米粉是當天制作的“生粉”,粉條粗細要適中,制作豆?jié){要選上好的豆子,浸透磨細。開水沖漿,濾去豆渣,下鍋煮沸。豆?jié){的濃淡最緊要,水多味淡,便失去了甘甜和清香。先燙米粉,再沖豆?jié){,后加調料。粉條要燙透,豆?jié){要熱夠。這些都是疏漏不得的。

建甌板鴨

產于福建建甌市,此鴨歷史之悠久遠超其他板鴨,有志載:后晉五代十國閩王延政稱帝時即為貢品,宋孝宗趙昚時,建甌盛記飯店的板鴨出名,并因宋孝宗趙昚曾被封建王,領地就在建安(今建甌),他對建甌板鴨情有獨鐘而將其帶入宋庭,列為“漢席珍品”。至清朝建甌板鴨更是早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為福建傳統(tǒng)名優(yōu)土特產品,素有“八閩佳肴”之美稱。此菜在福建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龜體,色澤白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

建甌板鴨選料考究,加工精細,每年農歷九月開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盤。其中尤以霜風天制作的板鴨最佳。建甌板鴨烹飪簡便,經清洗切塊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紅燒,風味獨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愛購買的物品之一。建甌板鴨的制作極為考究,用來制作板鴨的鴨源必須是在田野溪流中放養(yǎng)的,以吃稻谷為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土鴨”。這類鴨子需喂養(yǎng)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質好,有韌性,在腌制過程中不易變形,制成后肉厚質嫩,肥而不膩。

建甌扁肉

扁肉(也稱“扁食”)在北方稱為“餛沌”,西南巴蜀一帶稱“抄手”,廣州謂之“云吞”。皮薄餡大,味道鮮美,為各地群眾所喜愛。

扁肉在福建省各地廣泛流傳,但制作方式略有不同。如福鼎帶海鮮味,莆田、閩侯尚干等地以剁餡為主。至于名聞天下的“沙縣扁肉”乃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的事情,其根源亦出自建甌,在制作方式與建甌扁肉一致,由于選料沒有達到精細的要求,所以今天我們在街面上吃的“沙縣扁肉”少有正宗。在閩北的建陽市其扁肉以水吉最為出名,而水吉是在解放前從建甌分離出去的,同樣在靠近建甌的政和其扁肉制作工藝亦與建甌扁肉一致。在建甌(特別是鄉(xiāng)下)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扁肉,在逢年過節(jié)一定要做扁肉吃,已經形成一個固定的傳統(tǒng),從地理上看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凡是在靠近建甌周邊的一些縣市那里出來的人都會覺得本地的扁肉很好吃,從沙縣、建陽、到政和、屏南、周寧,除了周寧不與建甌直接接壤之外,其余全部都有交界,這些地方的制作手法驚人的一致!福鼎扁肉屬于北方餛沌制法,肉餡偏澀。

鍋底

以鮮鏡頭筍烹制的鍋底是建甌風味的第一名菜,不但深受民間喜愛,也受到各地客人的青睞。

鍋底也稱抄底,選用鮮冬筍為主料,佐以五花肉、龍口粉絲、金針菜、發(fā)紫菜等。

制作:冬筍去頭剝凈剖開入鍋燋熟,撈起切成細絲,再入鍋文火燜成棕黃色。五花肉切成箸頭粗細的小條,粉絲、金針、紫菜等水發(fā)待用。

烹調:五花肉入油鍋炒熟,以肉條透明為度,再入筍絲加味煸透,后入粉絲、金針菜翻炒,加少許食糖等調味薄粉勾芡起鍋,裝缸碗,再撒些發(fā)紫菜,染紅的蛋絲,蔥花。

特點:色澤鮮黃,配以紫菜。紅蛋絲、蔥花,色彩明快。味甘醇香鮮,口感清脆,配以粉絲軟滑爽口。

納底

納底是福建建甌的一種小吃,其做法是:每碗(大碗頭)用瘦肉半斤,地瓜粉半斤,把肉切成小塊(如黃豆一般大?。?,放入地瓜粉里攪拌均勻(每顆直徑約1.5公分)。水燒開把肉拉搓碎放下,煮熟撈起放下冷水里浸泡。起油鍋放下蔥頭熬出香味,加些白菜絲、冬筍、醬油、鹽下鍋炒一會,肉粒搓碎放下,再加適量水煮開,地瓜粉加適量水調勻拌下,煮成糊狀,起鍋前用個雞蛋調勻滲入,另加些胡椒粉、黃酒、味精、麻油等調料即可,其味香甜鮮嫩。其口感鮮爽口,實為佳品

大腸粿

用干漿粿與大腸同蒸故名大腸粿。

制作工藝:磨米漿,瀝干,取干漿搓壓成小圓粿片,入飯甑與大腸一道加調味、桂葉同蒸熟。食用時挾出粿片裝碗,取大腸剪成筒狀,加調味食用。

風味特色:粿片軟而韌,味香鮮,油而不膩,大腸鮮脆而無腥臭。

粿包

以“爛粿‘包筍絲、蘿卜絲或春菜等,故名曰粿包。

制作工藝:先扳好爛粿,稍冷卻取爛粿包熟筍絲、蘿卜絲或春菜,再蒸。今市上小食擔出售的粿包多是包蘿卜絲,煎在鏖上。

風味特色:皮爛面滑,餡鮮脆可口。

衍生小吃:用粳米粿包芝麻末叫作“甜粿包”,用粳米粿包筍絲的叫作“咸粿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