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上語文期末文言文沖刺復習_第1頁
部編版八上語文期末文言文沖刺復習_第2頁
部編版八上語文期末文言文沖刺復習_第3頁
部編版八上語文期末文言文沖刺復習_第4頁
部編版八上語文期末文言文沖刺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峽》課內復習

重點字詞的翻譯略無:闕:

亭午:

夜分:曦:襄陵:

沿:

溯:

雖:

奔:

疾:

素湍:綠潭:

回清:絕獻:飛漱:

清榮峻茂:

霜旦:

屬引:句子的翻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早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理解性填空1、作者大筆勾勒磅礴地理三峽全景的四句是?

2、第一段中正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側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3、第2段中描寫江水兇猛和急速的句子是?4、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歌《早發(fā)白帝城》中?。5、能總評三峽春冬時節(jié)的山水樹木特征的句子是?6、正面描摹猿鳴的句子是:?引用歌謠側面寫猿鳴,渲染悲涼氣氛的句子是“?”重點問題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兩句的寫景角度有何不同?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表達作用?4、用自己的話概括三峽山和夏江水特點?3、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4、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依次描寫江水,而是首先寫夏水,并將春冬季合為一體

?5、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條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6、最后一句引用漁歌的目的?(或能否刪去)7、“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边@是詩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寫下的《朝發(fā)白帝城》。請說說其中后兩句詩與文中“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間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江水又東,徑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崯,數(shù)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fā)皆具,因名曰人灘也?!?.解釋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fā)皆2.翻譯數(shù)十步中悉作人面形.3.用原文句子填空。乙文選段說明的對象是人灘,說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紹人灘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總結三峽的景物特點,給對聯(lián)補出上聯(lián)。_____________,天高地厚華夏情。【乙】江水又東,逕①西陵峽。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里,山水紆曲②,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③,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彼^三峽,此其一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1.翻譯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2.閱讀下列【甲】文中的語句,并從【乙】文中找出與其內容相近的句子來。(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3.請簡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特點。4.請用恰當?shù)某烧Z或俗語,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一句的含義。5.“及余來踐躋此境”中的“余”是指誰?

6.翻譯: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大江自三峽來,所遇無非石者,勢常結約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當之輒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數(shù)百里,皆不敢與之爭,而至此忽與石遇。水洶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鋒,而水與石始若相持而戰(zhàn)。以水戰(zhàn)石,則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為林,蝕之為竅,銳之為劍戟,轉之為虎兕,石若不能無少讓者。而以石戰(zhàn)水,壁立雄峙,怒獰健鷙⑤,隨其洗磨。簸蕩之來,而浪返濤回,觸而徐邁,如負如背。(節(jié)選自袁中道《游石首繡林山記》)1.解釋①不見曦月②屬引凄異③皆不敢與之爭④當之輒靡2.翻譯②勢常結約不舒。3.甲、乙兩文的寫作內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有何相同之處?六里,渡一溪,頗大。又南,有峰東環(huán)而下。又二里,盤峰岡之南,乃西向覓小徑入峽c峽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當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獨高垂,如匹練界②青山,有溪從峽中東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瓘钠浜笪鞫铮b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與對崖駢⑦突如門,上聳下削,溪破其中出。(選自《游大理日記》)1解釋(1)隱天蔽日:___(2)或王命急宣:____(3)有峰東環(huán)而下:11.翻譯(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2)乃西向覓小徑入峽。

12.用“/”斷句。(斷兩處)峽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當其后13.請分別寫出【甲】【乙】兩文中表現(xiàn)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語句回答)甲、乙、答謝中書書1.兩文都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請從文中各摘錄一句直接抒發(fā)這種情感的句子(2分)2.兩文都寫到了“猿嗚”,請分別說明“猿嗚”各渲染了怎樣的氣氛(2分)3.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4.兩文都寫到了“猿嗚”,請分別說明“猿嗚”各渲染了怎樣的氣氛。(4分)

5.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

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2)

曉霧將歇②,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陸游《入蜀記》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侨?,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shù)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1.解釋①沿溯阻絕。

絕:②或王命急宣?;颍喝皇逭卟豢上ひ?。悉:2.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4分)②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3.[甲][乙]兩文段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這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李士衡①為館職,使高麗②,一武人為副,與之俱使高麗。高麗禮幣贈遺之物.士衡皆不關意,一切委于副使。時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縑帛藉③船底,然后實己物以避漏濕。至海中,遇大風,船敏傾覆,舟人大恐,請盡棄所載,不爾,船難免傾覆。副使倉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揀擇,約投及半,風息船定,既而,點撿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無所失。1.解釋(1)沿溯阻絕沿:(2)清榮峻茂榮:(3)與之俱使高麗俱:(4)船欲傾覆欲:2.譯現(xiàn)代漢語。(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2)點檢所投,皆副使之物。3.[甲]文第一段寫出了三峽的什么特點?4.[甲]文結尾引用漁歌有何用意?5.[乙]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阸(1),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2)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3),鼓若山騰,浚波頹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4),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ū疚墓?jié)選自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1、解釋。(1)略無闕處(2)良多趣味(3)素氣云?。?)非駟馬之追也2、翻譯(1)空谷傳響,哀轉久絕。(2)水非石鑿,而能入石。3、用“/”為文中畫線的句子進行斷句。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4、(乙)文與(甲)文“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哪一句?5、請概括(甲)文長江的夏水與(乙)文黃河的孟門之水特點不同之處,并找出兩者在描寫方法的運用上有什么相同之處。(《三峽》)乙、(吳均《與朱元思書》)1、比較兩篇短文的異同(每空一分,共3分)(1)兩文都寫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連綿、高峻和水的_________等共同特征。(2)兩文都寫了猿鳴,但寫作目的不同,《三峽》通過猿鳴烘托環(huán)境的__________,《與朱元思書》則通過猿鳴表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生機勃勃。2、兩段文字都描寫了奇山異水,但感情不一,說說具體有什么不同。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鄉(xiāng),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攜酒至乙翁第,二人對酌,不亦樂乎!乙翁曰:“向吾遠游翼、雍,然未嘗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勝。”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輩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錢塘,絕長江,而至泰陰。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無需相扶?!弊匀粘鲋帘∧?,已至半山矣。1.解釋(3)二人對酌(

)(4)越錢塘,絕長江(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3.《三峽》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

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4.《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短文兩篇復習解釋:【共】【談】【交輝】【四時】【歇】【頹】【沉鱗】【競躍】【欲界】【仙都】【復】【與(yù)】翻譯: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3.青林翠竹,四時俱備4.曉霧將歇,猿鳥亂鳴5.夕日欲頹,沉鱗競躍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么?講究色彩搭配,表現(xiàn)一年之美,呈現(xiàn)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么?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xiàn)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么?“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北磉_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队洺刑焖乱褂巍方忉尵渲屑狱c的詞:念寢但相與閑人空明遂至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結構: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

2、文章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答謝中書書》對比閱讀精選(乙)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②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③。仁智所樂,豈徒語哉!——吳均《與顧章書》1.兩文寫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么?(2分)2.對畫線語句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處世態(tài)度,你是怎樣理解和評價的?(2分)乙]夜登華子崗,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句隹)。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節(jié)選)1.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②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2.甲文中的“猿鳥亂鳴”和乙文中的“吠聲如豹”都是寫聲音描寫,其作用有何不同?3.甲、乙兩文都是寫給朋友的書信,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印度之人,隨地稱國,語其所美,謂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qū)分,七十余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②,丘陵舄鹵③;東則川野沃潤疇④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確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選自《大唐西域記》,有刪節(jié))1.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2)北廣南挾,形如半月。(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2.《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時陶弘景寫給謝中書的一封書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記》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況記述,為《西游記》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請分別用【甲】【乙】兩文中的四字短語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得西山后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1.翻譯(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2.回答問題。

①《答謝中書書》

這個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點,《鈷鉧潭西小丘記》

這個詞簡潔概括石頭的特點。3.兩篇文章寫景的時候運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動靜結合,乙文妙用比喻,請分別舉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與乙文“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各自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記承天寺夜游》精選對比(A)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B)王子猷居山陰①,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③,忽憶戴安道④。時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經宿⑦方至,造門⑧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日:“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選自《世說新語?任誕》)1、作者發(fā)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來描寫月色。請你寫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關于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或語句嗎?2、兩段文字都寫了月色、月夜,請說說它們什么異同點?3、兩段文字都是寫的夜找好友,請比較他們的異同點?(可從目的、原因、結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慮)(甲)——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記》1.解釋①月色入戶。戶:②其實湖光染翠著工。工:2.翻譯①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②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世道哉!3.這兩段文字都寫了“月景”,但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4.【甲】文表現(xiàn)出作者豪放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也隱含著被貶后內心的悲涼與自慰?!疽摇课谋憩F(xiàn)出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炯住康匍e人如吾兩人者耳.【乙】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2]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shù)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馀甘煮菜[4],顧影頹然,不復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1.解釋顧影頹然2.翻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3.甲、乙兩文都是蘇軾的寫景文,但表達感情卻不同,請你說說甲乙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甲】(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屖箯腿搿]Y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①,吾儕小人,當效命?!甭势渫匠舟五殺谝猿?,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節(jié)選自《宋史·蘇軾傳》)1、解釋(1)相與步于中庭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軾詣武衛(wèi)營

(4)卒全其城

2、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3)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3、【甲】表現(xiàn)了蘇軾安閑自適的心境,還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4、【乙】文記述了蘇軾率領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跡,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甲】記承天寺夜游【乙】方山子傳(節(jié)選)蘇軾方山子①,光、黃②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③為人,閭里之俠皆宗④之。稍壯,折節(jié)⑤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案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11.翻譯(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2)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1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13.比較閱讀【甲】【乙】兩文,蘇軾和方山子的人生際遇有何不同?他們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別是什么?(4分)【甲】記承天寺夜游【乙】喜雨亭記蘇軾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風①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②。既而彌③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薄笆詹挥昕珊酰俊痹唬骸笆詹挥陝t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⑥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⑦以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1.【甲】文沒有直接寫友情,但可從字里行間看出。請你找出相關句子并作簡要說明。_________________2.(1)貫穿【甲】文的線索是____(2)【乙】文的題眼是_____3.【甲】【乙】兩文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甲】(《東坡志林·記承天寺夜游》)乙】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①,退則死法②,當恁么③時也不妨熟歇④。(《東坡志林·記游松風亭》)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3.甲乙兩文分別為蘇軾被貶黃州、惠州期間所作,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懷卻有共同之處,請寫出來。王恭從會稽①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冢蛘Z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惫o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③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睂υ唬骸罢扇刷懿幌すВё魅藷o長⑤物。”——劉義慶《世說新語》1.

解釋①

可以一領及我

后大聞之

2.

成語“身無長物”出自本文,從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從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富貴不能淫課內知識點復習一詞多義:

(1)居天下之廣居第一個:

第二個:(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得志:

(3)行天下之大道:妾婦之道也

:(4)必敬必戒:戒之曰

5、詞類活用:(1)富貴不能淫

(2)貧賤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

6、重點實詞(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誠:

(2)一怒而諸侯懼

懼:

安居而天下熄.

熄:

(3)丈夫之冠也

冠:

父命之

命:

(4)以順為正者

順:立天下之正位.正位:

(5)與民由之由:

無違夫子

違:

(6)獨行其道

行:

成語積累:3、翻譯:(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2)一怒而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4)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四、

習題練習

請簡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孟子關于妾婦之道的最終結論是什么:你怎樣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貧,威”這一大丈夫的標準孟子認為,大丈夫怎樣才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試用自己的話作答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話與這句話的意思相近?請對比分析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生于憂患課內知識點復習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3、入則無法家拂士二、詞類活用1、苦其心志2、勞其筋骨3、餓4、空乏

5、所以動心忍性,行拂亂其所為6、人恒過7、入則無法家拂士: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重點句子解釋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內容理解1、文章中心論點?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三點:?3、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fā)人斗志(個人):?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4、請再舉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無數(shù)艱辛的例子或名言。5、全文先后使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6、你能列舉出一個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例子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比(乙)從容就義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①,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②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③。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眴柺腥耸霝槟媳?,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選自《文山先生全集》)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獨行其道B.其真無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3.請將“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14.孟子關于“大丈夫”的著名論斷,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甲][乙]鄭之鄙人學為蓋。三年而大旱,無所用,棄而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無所用,則還為蓋焉。未幾,盜起,民盡戎服,鮮用蓋者。欲學為兵,則老矣。越有善農者,鑿田種稻,三年皆澇。人謂宜泄水種黍,弗聽,而仍其舊,乃大旱連歲。計其獲,則償歉而贏焉。故曰:“旱斯具舟,熱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選自《郁離子》)1、解釋①入則無法家拂士拂:

②鄭之鄙人學為蓋鄙:2、翻譯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②旱斯具舟,熱斯具裘。3、甲乙兩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特點?[甲][乙]淮北蜂毒,尾能殺人;江南蟹雄,螯能敵虎,然取蜂兒者不論斗,而捕蟹者未聞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蹤跡得其處,則夜持烈炬臨之,蜂空群赴焰,盡殪,然后連房刳取②。蟹處蒲葦間,一燈水滸,莫不郭索③而來,悉可俯拾。惟知趨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殞也固宜。(選自《齊東野語》)10、解釋(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2)入則無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敵虎4)悉可俯拾

11、翻譯(1)人恒過,然后能改。(2)惟知趨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殞也固宜。12、甲、乙兩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13、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甲】【乙】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逼淠敢莸读哑淇?,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選自《韓詩外傳》卷九)注釋:①誦:背誦。②方:正在。③輟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④喧:遺忘。⑤引:拿來。1.解釋①人恒過然后能改恒過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織裂___2.翻譯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3.【甲】【乙】兩文在表達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4.你認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獨特的地方?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3分)甲文:(選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終滅吳。

(選自《史記》)1、用“/”給下面句子劃出朗讀節(jié)奏。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2、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

)③吳既赦越(

)

④與百姓同其勞(

)

3、翻譯下列句子。女忘會稽之恥邪?4、甲文首段列舉古代六位賢士的事例,是為了說明

在艱苦磨練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論點是:?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語來概括其主要內容。成語是:?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乙]魏文侯問于李克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對曰:“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文侯曰:“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國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數(shù)戰(zhàn)則民疲;數(shù)勝則主驕。以驕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解釋⑴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⑵必先苦其心志(

)⑶數(shù)戰(zhàn)數(shù)勝(

)⑷人恒過(

)2.翻譯⑴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⑵數(shù)戰(zhàn)則民疲;數(shù)勝則主驕。

3.請比較甲乙兩文在內容上的異同點。(各找出一點即可)(3分)【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①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③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治國安民》1、用“/”劃分下面句子的停頓節(jié)奏。(劃一處)(1分)入則無法家拂士2.翻譯(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3.《格言聯(lián)璧》中有一聯(lián):“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蔽闹小袄в谛模庥趹],而后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lián)的意思還是下聯(lián)的意思?請用自己的話做簡單說明。4.唐太宗使百姓安樂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炯住俊疽摇控懹^1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2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再者,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3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必懹^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不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1、解釋(1)必先苦其心志(

)(3)猶割股以啖腹(

)(4)若耽嗜滋味(

)2、【甲】文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開頭先A,接著提出了擔任治國重任的人才必須經過磨煉的觀點,然后從正反兩面進行推論,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論點?!疽摇课奶谡J為“為君之道”首先要C。(3分)3、【甲】【乙】兩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國的觀點,這些觀點有何異同?【甲】【乙】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倘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蔽赫髟唬骸皟韧庵伟?,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1、甲文探討了

兩個問題,論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乙文表達的主要觀是

。2.翻譯(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故欲數(shù)聞卿輩諫爭也。3.甲文開頭連用六個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開頭運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4.結合甲文的觀點,說說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獸有猱①,小而善緣,利爪?;⑹装W,輒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被⒃唬骸爸以?,猱也!愛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fā),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劉元卿《猱》1.翻譯

余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以獻左右。2.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業(yè)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腦而死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分)3.兩文闡述同一道理所運用的寫各不相同,試作簡要說明【甲】【乙】越國大饑,王恐,召范蠡①而謀。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2)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輕,好須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幣卑②辭以請糴③于吳,則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請食于吳。不出三年,夫差④為禽⑤。(選自《呂氏春秋》1.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人恒過,然后能改。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2.【甲】文“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類人。【乙】文越國滅吳的故事體現(xiàn)了【甲】文中所闡述的

?!炯住克窗l(fā)于畎畝之中......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疽摇抗胖^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②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③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當淮陰⑥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選自《留侯論》,有刪節(jié))1.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卒然臨之而不驚(2)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2.【甲】文通過列舉古代幾位圣君賢臣的事例,論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是?【乙】文通過高祖與項籍的對比,論述了成大業(yè)者自身應具備的素質是?【甲】【乙】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yè)力工商,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①當世之君矣?!鼻笳f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說惠王,弗用,乃東之趙,趙相奉陽君弗說之。去游燕,歲余而后得見……(選自《史記·蘇秦列傳》)1、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⑴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⑵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⑶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2、【乙】文蘇秦的經歷能否作為【甲】文論點的事實論據?請結合選文內容說明理由。

《愚公移山》課內知識點復習1.愚公決定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2.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什么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3.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jié)

4.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5.如何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6.法國寓言家拉·封丹認為,寓言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身體”就是寓言故事,“靈魂”則是它的寓意。那么,這則寓言的“靈魂”是什么?7.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話有何異同?這兩個人物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起什么作用?8.什么是愚公精神?10、晉文張湛對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評點,這一評點是針對文中“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11、選文第三段說“帝感其誠”,所謂“誠”指_______。12、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結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13、本文語言簡潔,又不失生動,請以“始齔,跳往助之”為例作簡要分析。14、下面兩人說的話,在表達的意思和情感上有無異同?請作簡要說明。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5、解釋⑴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應亡:⑶懼其不已也已:⑷無隴斷焉斷:16、翻譯⑴甚矣,汝之不惠!⑵何苦而不平?18、用"/"劃出下面句子中該停頓的地方。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愚公移山》精選對比閱讀(甲)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被负钤唬骸肮讶藷o疾?!北怡o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本邮?,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被负畈粦1怡o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被负钣植粦1怡o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本游迦?,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乙)愚公移山一:1、解釋(1)何苦而不平()(2)河曲智叟亡以應()(3)立有間()

(5)達于漢陰()

(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3、翻譯甲文中的畫線句子。(2分)5、(1)甲文刻畫了蔡桓公什么樣的形象?(1分)告訴我們什么道理?(2)乙文刻畫人物給我們什么啟示?(2分)6.作者在敘述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寫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說明

,寫愚公與智叟辯論的作用是?[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缽④足矣?!备徽咴唬骸拔釘?shù)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⑤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釋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誠感:④越明年越:5.翻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