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為了忘卻的記念》詳細參考資料魯人版必修1_第1頁
高中語文:《為了忘卻的記念》詳細參考資料魯人版必修1_第2頁
高中語文:《為了忘卻的記念》詳細參考資料魯人版必修1_第3頁
高中語文:《為了忘卻的記念》詳細參考資料魯人版必修1_第4頁
高中語文:《為了忘卻的記念》詳細參考資料魯人版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為了忘卻的記念》詳細參考資料《文藝新聞》有關(guān)報導(dǎo)之一:《文藝新聞》1931年在上海出版的一種進步刊物,綜合性文藝周刊,于同年5月起接受“左聯(lián)”的領(lǐng)導(dǎo)。之二:《文藝新聞》的有關(guān)報道

二期發(fā)稿后,在許多的來信中有下面的一封信——打聽柔石、胡也頻、嶺梅、殷夫等作家行止的。關(guān)于此消息,本報尚未有所聞,謹刊出原函,以待確實知道他們的讀者來報告。唯吾人但愿后說之不確也。編輯先生:

……在這時我有一個衷心的懇求,即是希望關(guān)于文藝界一個不幸的消息的回答。假若文藝新聞是忠實于文化,忠實于新聞的話,它將不放棄這個回答吧!

最近聽說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頻、馮鏗(一名嶺梅)、及白莽(一名殷夫)等四人忽于一月十七日同時失蹤!原因不明,至今已二月余,尚無著落,胡君的愛人丁玲女士及柔石等的親友,到處尋訪,依然無線索可尋,關(guān)心文藝界者皆凄愴終日。后忽一傳聞,謂胡君等系皆被逮捕,早于一月前槍斃,原因則云或與所謂“左翼文藝運動”有關(guān)。聽者震痛,夫此四君者,皆為最近中國文壇上活潑有為之青年,對文藝上文化上皆粗有貢獻。果如后說,則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矣。貴新聞社本嚴篤中正效忠于文化的立場上,其有以教我否?若有關(guān)于此不幸傳聞之真確消息,務(wù)請在貴刊上有所公布以安讀者為禱此請籌安文藝新聞讀者藍布上藍布先生:來示所詢,無從奉復(fù),謹刊出尊函,仍以不安而“安”先生對他們的惦記。……特此祝好。新聞部

三,二一。

朝華社:又稱朝花社。由魯迅發(fā)起和領(lǐng)導(dǎo)的文學(xué)社團。1928年秋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柔石、許廣平等。曾出版《朝華甸刊》,印制《藝苑朝華》等。

《萊克朗氏萬有文庫》:德國出版的一部文字叢書

“三道頭”:指上海租界里的外國巡捕。他們的臂章上有三條橫道的標志,故稱“三道頭”。這稱號有厭惡鄙視的意味。

景云里:上海北四川路東橫橋一邊,是魯迅從廣州到上海出客棧后最早住過的地方。

丸善書店:日本東京的一家出售西文書籍的書店

《藝苑朝華》:朝華社出版的美術(shù)叢刊。魯迅、柔石編。1929至1930年出版《近代木刻選集》、《蕗谷虹兒畫選》等外國美術(shù)作品五集。

《蕗谷虹兒畫選》:魯迅選編,并作《小引》?!缎∫泛髞硎杖搿都饧斑z》。蕗谷虹兒,現(xiàn)代日本畫家,以插圖畫著名。

明日書店:許杰等人于1928年開辦的書店。許杰,浙江天臺人,現(xiàn)代作家。“明日”二字,取自許杰用“張子三”的筆名出版的一本文藝理論讀物——《明日的文學(xué)》,意思是暗示無產(chǎn)階級革命。該書店于1932年關(guān)閉,在開辦期間,曾出過一些進步書籍。1931年1月,該書店經(jīng)理林郁青曾出面請柔石為該書店辦一份雜志,并提出要出版魯迅的譯著。

“大部的小說”:《紀念》第二部分第十自然段中說:“我又疑心柔石的近來要做大部的小說,是發(fā)源于他(馮鏗)的主張的?!比崾尤搿白舐?lián)”后,曾經(jīng)打算創(chuàng)作一部反映革命生活的長篇小說。這個長篇的計劃相當大,他要寫出一個長工的艱難的一生。有一次,柔石對他的友人魏金枝說:“我沒有寫過革命的作品,現(xiàn)在要試一試了?!钡怯捎趪顸h反動派的殘酷迫害,這部作品只開了個頭,他就沒有能夠繼續(xù)寫下去了。

《拓荒者》:“左聯(lián)”領(lǐng)導(dǎo)的文藝刊物之一。

“這一夜……在一個客棧里?!?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柔石被殺害后,魯迅的處境更加危險,被迫于一月廿日下午攜帶許廣平、海嬰,避居日本人開的旅館花園莊,共住了三十九天,直到二月二十八日,才回舊居。

《北斗》:文藝月刊,“左聯(lián)”的機關(guān)刊物之一,1931年創(chuàng)刊,出至第八期被迫停刊。

向子期:名向秀,字子期,魏晉時期的文學(xué)家。他的好友嵇康、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后,他很悲痛,寫了一篇《思舊賦》來紀念他們。由于當時處在司馬氏政權(quán)的高壓之下,向秀不能直書其事來表達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寫得短而隱晦,全文只有一百幾十個字。

珂勒惠支夫人:德國女版畫家。魯迅曾經(jīng)印過她的版畫集。她的作品大多以工農(nóng)的苦難生活和革命斗爭為內(nèi)容?!白舐?lián)”五位烈士被害時,她和世界進步文藝家聯(lián)名提出抗議。希特勒登臺后,禁止她的作品出版和展出。那蓋勒(現(xiàn)通譯納格爾)曾評論她的作品具有“強有力的,無不包羅的母性”。

《南腔北調(diào)集》:1932—1933年間的雜文集。古時上海有個無聊文人,對魯迅進行污蔑和人身攻擊,說魯迅說話口吃,用得南腔北調(diào)。魯迅說,“真的,我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diào),不入流,實在是南腔北調(diào)”?!安蝗肭?,不入流”也是指他們說的話,魯迅不去迎合反動派,不會討好那些無聊文人,而是堅持真理,“橫眉冷對千夫指”。

“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夜間,駐上海的日本侵略軍從租界向閘北一帶進攻。中國駐守上海的的蔡廷鍇、蔣光鼎部十九路軍英勇抵抗。上海各界人民積極支援前線??箲?zhàn)一個多月,日軍死傷一萬余人,三換司令。但由于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十九路軍被迫撤離上海。最后中國政府和日本簽訂了《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

林莽:樓適宜的筆名,浙江余姚人,文藝工作者。

(1823—1849):現(xiàn)譯做“斐多菲”,匈牙利著名詩人,他寫了許多優(yōu)秀詩歌,并積極參加反對專制主義的政治活動。1849年在保衛(wèi)祖國、抵抗奧地利和沙皇俄國侵略的戰(zhàn)爭中犧牲。

有關(guān)魯迅與《奔流》的關(guān)系

《奔流》是魯迅、郁達夫編輯的文藝月刊,共出15期。魯迅為該刊寫編校后記十二則,分別發(fā)表于1928年6月20《奔流》第一期、7月20日第二期、8月20日第三期、9月20日第四期、10月30日第五期、11月30日第六期、12月30日第七期、1929年1月30日第八期、4月20日第十期、6月20日第二卷第二期、8月20日第四期、12月20日第五期;自第二卷第二期起改稱《編輯后記》,均署名魯迅。后收入《集外集》附錄。

“魯迅初到上海,以編《奔流》花的力量為最多,每月一期,從編輯、校對,以至自己翻譯,寫編校后記……都由他一人親力親為。目的無非是為了把新鮮的血液灌輸?shù)脚f中國去,希望從翻譯里補充點新鮮力量?!保ㄔS廣平:《魯迅回憶錄·為革命文化事業(yè)而奮斗》)

十二則“后記”是魯迅在每期編校過程中,對本期所刊文章作的說明。第一則在介紹郁達夫所譯屠格涅夫《哈姆雷特和堂·吉訶德》一文時,批評了一些人濫用“堂·吉訶德”的名字攻擊別人的做法。在介紹《扁額擬狂言》時,對“專掛招牌,不講貨色”的“批評家”提出忠告。第二則指出:“一切事物,雖說以獨創(chuàng)為貴,但中國既然是世界上的一國,則受點別國的影響,即自然難免,似乎倒也無須如此嬌嫩,因而臉紅。單就文藝而言,我們實在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然而一向遷延,現(xiàn)在單是紹介也來不及了?!蔷椭缓锰魩讉€于中國較熟悉,或者較有意義的來說說了。”第二則在介紹所載幾幅畫像時,還對葉靈鳳借鑒外國美術(shù)作品的不良作風提出批評。第三則扼要介紹易卜生及作品對中國的影響,“追懷這曾經(jīng)震動一時的巨人”。文中還介紹了自己譯校的《文藝政策》,對1924年蘇聯(lián)關(guān)于文藝政策討論會上的兩種各執(zhí)一端的錯誤觀點都作了批評。第四則重點介紹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的作品。第五則主要答復(fù)社會上對于《奔流》編者,譯者和刊物的種種意見。其中說:“說到‘趣味’,那是現(xiàn)在確已算一種罪名了,但無論人類底也罷,階級底也罷,我還希望總有一日馳禁,講文藝不必定要‘沒趣味’?!钡诹鶆t著重介紹本期所載自己三首譯詩的三幅外國名畫家的插圖。第七則對本期內(nèi)容和托爾斯泰作了簡要介紹: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的俄國的巨人”。對當時我國文壇某些人指責托爾斯泰、不務(wù)實際空喊口號的作法,予以批評。涉及了無產(chǎn)階級應(yīng)該如何對待和估價文化遺產(chǎn)的問題,顯示出魯迅正在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對此進行思考。第八則主要感慨當時中外文化交流落后的狀況,表現(xiàn)出魯迅對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高度重視。第九則告白讀者《文藝政策》各篇譯文至本期全部登完。為使讀者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文學(xué)理論與實踐“知道得更清楚”,似將發(fā)表另外幾篇關(guān)于文藝政策的文章。同時回敬創(chuàng)造社一些人對自己翻譯本書的攻擊:“我的翻譯這書不過是使大家看看各種議論,可以和中國的新的批評家的批評和主張相比較。”第十則旨在說明:續(xù)承中外文學(xué)遺產(chǎn),只能是從中取得借鑒,而不能用以代替創(chuàng)作:“倘若先前并無可以師法的東西,就只好自己來開創(chuàng)。拉舊來幫新,結(jié)果往往只差一個名目?!钡谑粍t重點介紹自本期起連載的馮雪峰的譯文《現(xiàn)代歐洲藝術(shù)及文學(xué)底諸流派》,指出該文“以科學(xué)底社會主義的手法,來解剖西歐現(xiàn)代的藝術(shù)”,在中國譯介該文“可以‘打發(fā)’掉只偷一些新名目,以自夸耀,而其實毫無實際的‘文豪’。因為其中所舉的各主義,倘不用科學(xué)之光照破,則可借以藏拙者還是不少的”。第十二則,說明本期拖期的原因,著重評述本期介紹的五個外國作家及有關(guān)的評論文章?!昂笥洝睆牟煌矫姹憩F(xiàn)了魯迅作為一個革命文藝刊物的編者的戰(zhàn)斗風貌。他密切聯(lián)系實際,有的放矢的提出問題,發(fā)表感想;他為讀者著想,極端負責,工作態(tài)度認真嚴肅,編刊作風嚴謹細致;作為編輯,他具有深湛淵博的知識,有獎掖扶持新生力量的精神和發(fā)展我國革命文藝事業(yè)的熱忱。

這些“后記”體現(xiàn)了魯迅博大精深的特點。涉及的中外古今作家、藝術(shù)家及其作品繁多,所議論的問題大多是重要的文藝理論問題,寫來卻自由靈活,要言不繁。三言兩語,包含著真知灼見,字里行間,閃耀著思想鋒芒。與讀者交流,坦率誠摯,直剖明析,文字簡潔,偶或幽默諷剌,學(xué)術(shù)性與藝術(shù)性并茂,可謂篇篇金玉,字字珠璣,可資編輯工作者師法。

白莽

白莽即殷夫。殷夫:1909年生,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現(xiàn)代詩人。在家名徐柏庭,讀書時名徐祖華,筆名白莽、殷夫、徐白等。浙江象山人。1926年前后到上海,參加革命活動,并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1927年4月被捕,囚禁三個月。釋放后,進同濟大學(xué)讀書。1928年加入太陽社。殷夫于1929年離開學(xué)校,從事青年工人運動。1929年9月,他在絲廠罷工中再次被捕。釋放后,繼續(xù)從事青年工人運動。1930年參加“左聯(lián)”,并曾擔任團中央機關(guān)刊物《列寧青年》編輯,是“左聯(lián)”出席全國蘇維埃區(qū)域代表大會的代表。作品有:詩集《孩兒塔》、《伏爾加黑浪》等。

殷夫,一名白莽,姓徐。一九○九年生于浙江省象山縣。從小愛學(xué)習,九歲時能讀各種小說,十三、四歲開始寫詩,后到上海讀書。

一九二七年四月被捕,幾乎被槍決,釋放后,到同濟大學(xué)學(xué)習,德文、英文都很好。一九二九年九月,紗廠罷工中又被捕。遭到毒打,不久被釋放。

一九三○年成立左聯(lián),他立即加入。他的詩多是寫工人生活的,寫作勤勉,也寫一些散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槍殺。著譯有《孩兒塔》(詩集)、《伏爾加的黑浪》(詩集)、《蘇聯(lián)的農(nóng)民》(翻譯)等八種

這傳和詩

《為了忘卻的紀念》(以下簡稱《紀念》)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說:“他(白莽)果然譯了幾首,自己拿來了,我們就談得比第一回多一些。這傳和詩,后來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p>

此處的“傳”指的是奧國作家AifredTenise原作,白莽譯的《彼得斐·山陀爾行狀》。這里應(yīng)指出的是:由于白莽的譯稿是從德譯本轉(zhuǎn)譯的,他曾將“彼得斐·山陀爾行狀”誤譯為“山陀爾·彼得斐行狀”。對此,魯迅先生曾有過說明:“傳”的“作者的姓名,現(xiàn)在這樣是德國人改的。發(fā)表的時候,我想仍然照匈牙人的樣子改正(他們也是先姓后名)——?!保ā遏斞笗偶ぶ掳酌А?929年6月25日)“詩”指的是匈牙利詩人原作,白莽譯的九首詩。這九首詩是:《黑面包》、《在野中》、《酒徒》、《我要變?yōu)闃洹?、《聽喲,那迷人的……》、《生與死》、《我的愛情——不是……》、《原野的小島》、《雪喲,大地的……》。

以上均載1929年11月《奔流》第二卷第五期《譯文專號》。

“我們第三次相見”是哪天

這是1929年的“熱天”,殷夫(白莽)第三次出獄的時候。這是殷夫在絲廠罷工斗爭中被捕,出獄時間在7月12日以后的7月間。魯迅在《白莽作〈孩兒塔〉序》中也曾回想起殷夫熱天穿大棉袍,滿臉油汗,對魯迅笑著說:“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來的。前兩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這回我不去通知了?!?/p>

至于第一回,是1927年4月,因一個國民黨員的告密而被捕,幾被槍決,后囚禁三月保釋;第二回,1928年秋天被捕,原因不詳。不久,保釋出來,軟禁在象山縣城(丹城)大嫂家中。這兩次系他大哥徐培根保釋出來的。

又一次的被了捕

金戈

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記念》在追憶“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的白莽時,兩次提到他“又一次的被了捕”,當然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無論從展示這位青年革命家的精神風貌看,還是就增強文氣的連貫性、章法的嚴整性而言,都有不言而喻的妙用。但這“又一次的被了捕”到底說的是哪一次(固然不可能是第一次),發(fā)生在何時何地,課本卻未予注解,教參亦未作說明,教與學(xué)均感不便。為了弄清來龍去脈,筆者查閱了有關(guān)資料,總算找到了答案,并由此發(fā)現(xiàn)了解相關(guān)史實對于解讀該文,深入透徹地領(lǐng)會其思想蘊含頗有裨益,故輯錄整理如下,供同行參考。

吳泰昌同志在《殷夫的成長說明了什么?》一文(見吳泰昌著《藝文軼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指出:“文藝界一提起殷夫,就想起他是詩人。其實,他那短暫的經(jīng)歷表明,他首先是一位革命家,搞文藝創(chuàng)作只是他業(yè)余的活動?!边@是對白莽(即殷夫)的高度評價。作為革命家的白莽,1926年在上海讀書期間就與革命運動發(fā)生了聯(lián)系,不久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并進行創(chuàng)作活動。在此后短短五年的斗爭生涯中,竟有四次被捕經(jīng)歷(地點均在上海)。第一次被捕是1927年“”反革命政變后,囚禁三個月,由大哥徐培根(任國民黨政府航空署署長)保釋出獄。第二次是1928年秋,由大嫂托人保釋出獄。1929年,白莽離開學(xué)校專門從事青年工人工作,成為事業(yè)革命家,同年7月,在上海絲廠罷工中第三次被捕,囚禁一個時期后被釋,這就是課文中“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第四次即文中寫到的1931年1月17日。聯(lián)系這四次被捕的特殊經(jīng)歷,體味文中的有關(guān)描寫,不能不對這位青年革命家高度的革命熱情和獻身精神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真是歷盡磨難,癡心不改,為爭自由甘獻青春!

但歸根結(jié)底,白莽與魯迅的交往畢竟是以譯作為媒介為發(fā)端的。在他身上,革命家和詩人完美地統(tǒng)一在一起。1924年,白莽開始創(chuàng)作組詩《放足時代的足印》,后改入詩集《孩兒塔》中。1927年在獄中寫成長詩《在死神未到之前》,署名殷夫投給太陽社的《太陽月刊》,后發(fā)表于該刊1928年4月號。這是白莽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組長詩。此后不斷有詩作問世,如包括《別了,哥哥》在內(nèi)的組詩《血字》、組詩《我們的詩》等均發(fā)表于《拓荒者》等左翼刊物。他一生創(chuàng)作詩歌近百首,另有小說、隨筆、戲曲、譯作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紅色鼓動詩。當年的“左聯(lián)”領(lǐng)導(dǎo)人之一阿英(錢杏邨)(1900—1977)生前不止一次地提到,“殷夫的有些詩,不僅內(nèi)容好,藝術(shù)上也好,至今都耐讀。這在初期革命文學(xué)作品中是難得的??上赖锰?。”他認為“在死難的左翼青年作家中,柔石的小說,殷夫的詩是突出的?!保ㄒ詤翘┎浭觥栋⒂洝白舐?lián)”》,出處同上。)1930年,詩人編成詩集〈孩兒塔〉,共收詩65首,生前未能出版,魯迅保存了詩稿,并于1936年為之作《白莽作〈孩兒塔〉序》一文,對烈士遺作給予極高的評價。解放后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編印了《殷夫選集》。

白莽是1929年6月用“白莽”的筆名給《奔流》投稿的。《奔流》是魯迅、郁達夫主編的一份文藝月刊,以刊登翻譯作品、評論為主,也刊登創(chuàng)作,魯迅常為刊物作編校后記。而白莽1927年就開始學(xué)德文,所以能翻譯德文版的彼得斐傳和彼得斐詩;投給《奔流》,正是情理中事。課文告訴我們,魯迅接到譯稿后,“就發(fā)信去討原文”,“他就親自送來了”,于是有了第一次相見。這是1929年6月24日的事。但第二天,白莽即來信表示“很悔和我相見”,魯迅則誠懇作答,說明原委,指點譯誤,并送去藏書,邀約譯詩,白莽終于消除誤會,將譯詩送來?!拔覀兙驼劦帽鹊谝换囟嘁恍?,這情濃墨淡的一筆,不難使人體會到這志同道合的一老一少開懷敘談的融洽氛圍和友誼增進的喜人情景。若非如此怎會有后來的剛出獄,大熱天穿著厚棉袍,來魯迅處“打門”這生動的一幕呢?如果不是基于對魯迅的崇敬和信賴,他又怎會毫無顧慮的如實相告自己“是一個革命者”呢?(文中著一“才”字不是既突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的高度警惕性,也表現(xiàn)了這種“同志的信任”嗎?)而據(jù)文中“這傳和詩,后來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之交代,聯(lián)系《奔流》1928年6月創(chuàng)刊,1929年12月???,共出15期的史實,可知當白莽出獄時,譯作尚未刊出,魯迅“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這預(yù)付稿酬的細節(jié)同樣體現(xiàn)了這位文化革命旗手、文壇宿將對年輕戰(zhàn)友的關(guān)切、體貼和深摯愛心。至于“左聯(lián)”成立后的再次贈書,同樣是戰(zhàn)斗情誼的又一個具體體現(xiàn)。

當然,魯迅與白莽的交往畢竟時間不長,見面也只三次,所以直到“左聯(lián)”成立之后,“我才知道我所認識的白莽,就是在《拓荒者》上做詩的殷夫”。但正因為如此,后來回想起來,尤覺彌足珍貴。在烈士犧牲的兩周年忌日,面對“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的白色恐怖,魯迅沖破封鎖,發(fā)而為文,通過與白莽交往過程追憶,由表及里遞次深入地鏤示出這位青年革命家和文學(xué)家坦直熱情、堅強樂觀,奮發(fā)有為、腳踏實地的感人風貌,也清晰地映現(xiàn)出他們之間由編緝者和“素不相識的投稿者”的一般關(guān)系發(fā)展為相互信任、情深誼長的無產(chǎn)階級同志關(guān)系的真實進程,真是歷歷如見,感人至深。就全篇而言,這部分內(nèi)容是抒情高潮到來的前奏之一,而確切了解上述史實,則顯然有助于我們理解和吸收這部分敘事所提供的信息,從而披文入情,更自然地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柔石一

柔石,姓趙,原名平復(fù)。一九○一年生于浙江臺州寧??h。因家庭困難,十歲方入小學(xué)。一九一七年入杭州師范,愛好寫作,為“晨光社”社員。畢業(yè)后任小學(xué)教師,并從事寫作,有短篇小說《瘋?cè)恕贰R痪哦甑奖本┐髮W(xué)旁聽。回鄉(xiāng)后,從事教育工作,致力于教育改革。大革命失敗后,柔石逃往上海,從事革命文學(xué)活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為《語絲》編輯,并組織“朝花社”,于創(chuàng)作之外,并致力于介紹外國文藝。

一九三○年,自由運動大同盟發(fā)動,柔石為發(fā)起人之一,左聯(lián)成立后,他被選為常務(wù)委員,兼編輯主任。五月,代表左聯(lián)參加全國蘇維埃大會。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二月七日被秘密槍殺,身中十彈。著譯作品有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中篇小說《二月》、戲曲《浮士德與城》(翻譯)、《阿爾泰莫夫氏之事業(yè)》(翻譯小說)共十二種。

柔石:原名趙平復(fù),1902年生于浙江寧海(今并入象山),1917年赴臺州,在浙江省立第六中學(xué)讀書。1918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1923年畢業(yè)。1925年春赴北京,在北京大學(xué)當旁聽生,年底回浙江任鎮(zhèn)海中學(xué)教員,后任教導(dǎo)主任。1927年春,創(chuàng)辦寧海中學(xué),并任縣教長。1928年5月參與寧海亭旁農(nóng)民暴動,失敗后到上海,從事文藝活動。1930年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柔石當選為執(zhí)行委員,次任常務(wù)委員、編輯部主任。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以“左聯(lián)”代表資格,參加全國蘇維埃區(qū)域代表大會,嗣后,作通訊《一個偉大的印象》一篇。作品有:長篇小說《舊時代之死》;中篇小說《三姊妹》、《二月》;短篇小說集《希望》。譯著:盧那卡爾斯基的《浮士德與城》、高爾基的《阿爾泰莫諾夫氏之事業(yè)》、《丹麥短篇小說集》。

柔石:不死的青春

龍華喋血

1931年2月7日晚,國民黨龍華警備司令部監(jiān)獄在收風時,看守長親自帶人點名,點完一間號子(牢房)便銷上一間。這條森嚴的收風是從未有過的,犯人預(yù)感到要出事了。

深夜,看守長拿著名單指揮看守提人,提出來的犯人戴著腳鐐向前走,一邊回頭與獄友們點頭告別。

就這樣,二十幾名共產(chǎn)黨人排成一行,走向刑場,嘩嘩的鐵鐐聲打破了沉寂的暗夜,行刑的士兵把黑洞洞的槍口從屋子里伸出來。突然,一陣槍響,前排的同志倒下了,后排的同志也在高呼“中國革命萬歲!”等口號聲中倒了下去。

屠殺的槍聲停止了,空氣已經(jīng)凝結(jié),烈士們的遺體被拋入早已挖好的坑內(nèi)填土掩埋。殷紅的鮮血浸過了土層,映紅了墨黑的長夜,射向遼遠的蒼穹!

二十多名年輕的共產(chǎn)黨人被殘酷地殺害,舉世為之震驚!

在殉難的烈士中有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的五位青年盟員,他們就是:柔石、胡也頻、李偉森、馮鏗和殷夫。

1933年2月,在左聯(lián)五烈士犧牲兩周年的忌日,魯迅先生沉痛地撰文:

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

金橋柔石

柔石這個筆名,因為他的《二月》等名篇而為人熟知,但是柔石的本名及他這個筆名的來歷人們則知之不多。

柔石的家在浙江海臨縣城內(nèi),這座浙東山城,負山面海,柔石家的門前是阡陌縱橫的田園,東側(cè)的路上有一塊很大的長石條,石上鐫刻著“金橋柔石”四個古樸而飽含詩意的大字。后來,柔石就用這四個剛?cè)嵯酀淖址謩e作為自己的筆名,而“柔石”用得最多。

五四運動前一年,柔石考入浙江一師,這是一所具有較濃厚的文藝氣氛的學(xué)校,也是東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這里除了有音樂書畫無一不精的弘一大師李叔同外,還有新文學(xué)名家朱自清、俞平伯等。在浙江一師,柔石表現(xiàn)了多方面的藝術(shù)才能,他參加了晨光文學(xué)社,后來的湖畔詩人馮雪峰、汪靜之等此時都是晨光的社友。

五四運動對柔石的影響很大,但他卻沒有過多地參加學(xué)生運動,因為當時他是相信教育救國的理論的。1926年秋開始,柔石投入了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他先后在臨海、鎮(zhèn)海等地任教。

1928年四月初六,臨海亭旁一帶農(nóng)民舉行了反抗國民黨統(tǒng)治的大暴動。臨海中學(xué)的幾個地下黨員就是暴動的領(lǐng)導(dǎo)人,暴動被鎮(zhèn)壓后,學(xué)校也被搜捕。暴動發(fā)生時,柔石正在滬杭一帶為學(xué)校募捐,等他回到學(xué)校,一切都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而且柔石與暴動的領(lǐng)導(dǎo)人都是關(guān)系密切的朋友,他必然會成為國民黨注意的對象,處境非常危險,就這樣柔石離開家鄉(xiāng)到了上海。

在魯迅身邊

上海,對于柔石來說并不陌生,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這個十里洋場的大都會??墒?,兩手空空的柔石該如何去面對生活呢?他找過工作,可處處碰壁?!扒笕瞬蝗缜蠹褐尽?,他決定靠自己的努力去開辟生活的道路。在法租界的一個亭子間里,柔石默默地修改著一直帶在身邊的小說稿《舊時代之死》。

那時,上海成為新文學(xué)作家的集散地,魯迅也于這年十月偕許廣平來到上海定居、開始了最后十年最為卓越的戰(zhàn)斗生涯。這些,都給準備賣文為生的柔石創(chuàng)造了條件。

在朋友的介紹下,魯迅答應(yīng)為柔石看稿并熱心予以推薦出版。正是這部長篇成了柔石與魯迅相交的機緣。

1928年9月以后,柔石搬到景云里23號居住,這里原是魯迅的寓所,因為它緊臨大興坊,北面直通寶山路,環(huán)境嘈雜,魯迅就搬到景云里18號,而把這里讓給柔石等人合住;后來由于柔石等幾個青年人沒有家眷,吃飯不方便,魯迅就叫他們一起搭伙。這樣,柔石就能與魯迅朝夕相處,不僅增長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享受到了融融如家庭的快樂。

在和魯迅相處的日子里,兩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魯迅在他的文章中記下了他們生活中相互關(guān)照的情形:“……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時候,可就走得近了,簡直是扶住我,因為怕我被汽車或電車撞死;我這面也為他近視而又要照顧別人擔心,大家都倉皇失措的愁一路……”

魯迅對柔石有著特別的喜愛和器重,他說過:“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唯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談笑,而且還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那就是……柔石。”

在魯迅的關(guān)懷和幫助下,柔石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黃金季節(jié),他的代表作《二月》、《為奴隸的母親》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名篇。

在左聯(lián)的陣營中

在20年代末期,以創(chuàng)造社為主的進步的左翼文化陣營與魯迅等發(fā)生了一場規(guī)模很大的關(guān)于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xué)問題的論戰(zhàn)。隨著形勢的發(fā)展,進步文藝界急需團結(jié)起來,由于柔石和魯迅的特殊關(guān)系,在他的引薦下,馮雪峰來到上海后得以與魯迅相識相交。在論戰(zhàn)中對魯迅進行過批判的馮乃超在拜訪魯迅時也特意請柔石作陪。就這樣,在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左聯(lián)第一次籌備會召開了,參加這次會議的人除柔石外,如潘漢年、馮雪峰、夏衍等大都是共產(chǎn)黨員。在籌備左聯(lián)的過程中,柔石做了許多細致的工作,還參與了討論左聯(lián)綱領(lǐng)、擬定發(fā)起人名單。

1930年3月2日下午,左聯(lián)成立大會在上海竇樂安路233號(即今多倫路201弄2號)中華藝術(shù)大學(xué)召開。這里離魯迅和柔石住的景云里不遠。為了保護魯迅的安全,當時文委書記潘漢年指示讓柔石、馮雪峰專職保護魯迅,要他們在一旦發(fā)生危險的情況下,從后門撤退。柔石當時還不是黨員,從這些安排,可以看出黨組織對他的信任及他與黨的密切關(guān)系。

1930年5月,經(jīng)馮雪峰介紹,柔石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為了給自己的秘密工作作掩護,他請友人王育和與明日書店接洽,在書店掛個編輯的名稱。由于安全的需要,他不斷地搬家,最后搬到靜安寺泰利巷,這是一個秘密的地點,柔石與同志們的聯(lián)系也不斷改用化名。在魯迅的日記中,從7月開始柔石的名字就改用“平復(fù)”或“平甫”了。

獄中獄外

柔石被捕的當天下午,巡捕押他到明日書店,問經(jīng)理是否認識。經(jīng)理看到柔石咬牙示意,就回答說不認識,又見柔石帶著手銬,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待巡捕一走,慌忙跑去告訴王肓和,當晚,馮雪峰就從這里得到消息,第二天,魯迅也從朋友處得到了這一不幸的消息。

柔石被捕之后,明友們急忙托人找律師打聽消息,剛打聽到老閘捕房有一個叫趙少雄的共產(chǎn)黨嫌犯,很快又移交到市公安局。

在龍華獄中,柔石先后給馮雪峰、王育和傳出兩封信,一個星期后,曾讓人帶出一個紙條,說是獄中的水泥地很冷,要朋友送被頭和衣服去。由于無法送去,一周后,他又遞出一個紙條,這次沒有提天冷的話,只是要朋友們將自己被捕的消息瞞住他的老母,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讓老人知道。就在一個多月前,柔石風塵仆仆地從上海回到家鄉(xiāng),慶祝年邁的母親六十壽辰,母親盼望兒子已經(jīng)雙目失明,但是柔石只能在家陪伴一個星期,為了黨的事業(yè),他辭親別子,又回到戰(zhàn)斗的黃浦江畔。

十幾年后,柔石的好友林淡秋深情憶念:……這位《舊時代之死》的作者的音容笑貌,一直活在我的心里:那天然的卷曲的頭發(fā),那躲在細邊眼鏡后邊的近視眼,那微駝的背,那濃重的鄉(xiāng)音。……他的生與死,我一直默默地咀嚼著,嚼出火、嚼出光,有時也嚼出一點悲涼。

“我也忘記了在上海怎么來往起來”

柔石在上海是怎么和魯迅先生來往起來的

《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我也忘記了在上海是怎么來往起來,總之,他那時住在景云里,離我的寓所不過四五家門面,不知怎么一來,就來往起來了?!?/p>

一九二八年柔石從家鄉(xiāng)到上海不久,就住進景云里二十三號。這兒原是魯迅居住,許廣平在《景云深處是吾家》中說:“于是我們就在一九二七年的十月八日,從共和旅店遷入景云里第二弄的最末一家二十三號居住了(后來讓給柔石等人居?。??!濒斞敢痪哦四昃旁戮湃铡度沼洝氛f:從景云里二十三號“移居里內(nèi)十八號屋”,可見柔石搬進景云里的時間,應(yīng)在九月九日以后。當時柔石非常敬仰魯迅,一九二三年還在北京大學(xué)聽過魯迅先生講課,但二人并不熟悉。柔石埋頭寫作,卻苦于無處發(fā)表,象他這樣一個不出名的新作家,沒有名人介紹,其作品是很難發(fā)表的,于是想到了魯迅先生。林淡秋在《憶柔石》中曾談及此事:他問柔石“稿子出路找好了嗎”?柔石回答說:“還沒有,打算去找魯迅先生?!庇谑枪钠鹩職馊フ音斞赶壬鷰兔?。魯迅先生熱情支持,使他喜出望外,他在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三日給他哥哥趙平西的信中寫道:“福已將小說三冊,交魯迅先生批閱,魯迅先生乃當今有名之文人,如能稱譽,代為序刊印行,則福前途之命運,不愁蹇促矣!……”

根據(jù)柔石搬進景云里的時間(九月九日以后)和柔石寫家信時間(九月十三),柔石和魯迅先生在景云里的第一次來往,應(yīng)在一九二八年九月九日至九月十三日之間,是柔石送小說求魯迅先生批閱。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明代浙江寧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稱正學(xué)先生。明惠帝(失允炆)時任侍講學(xué)士,文學(xué)博士。1402年,燕王朱棣(dī),即后來的明成祖,兵入京師(今江蘇南京)后,他不肯為成祖起草登極詔書,被殺,滅十族(九族及方的學(xué)生),死者達870余人。著有《遜志齋集》。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浙江寧海(今浙江省象山縣)人。宋濂弟子。洪武二十五年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為世子師,名其室曰正學(xué),人稱正學(xué)先生。建文時,任翰林侍講學(xué)士。燕王朱棣起兵,當時朝廷詔檄多出其手。燕兵入京師(今南京),稱帝(成祖),命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不從。成祖顧左右授筆札曰:“詔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擲筆于地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遂被殺,宗族親友連坐死者凡十族,達八百四十七人。福王時追贈文成。著有《遜志齋集》二十四卷。孝孺論文強調(diào)作家的獨特風貌,不可強求一律。他說:“人之為文,豈故為爾不同哉?其形人人殊,聲音笑貌人人殊,其言固不得而強同也”(《張彥輝文集序》)。他認為好的文章都是藝術(shù)性的創(chuàng)造,不能靠模仿古人。他說:“莊周之著書,李白之詩歌,放蕩縱恣,惟其所欲,而無不如意。彼豈學(xué)而為之哉?其心默會乎神,故無所用其智巧,而舉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莊周、李白、神于文者也?!敹又疄槲囊?,不自知其出于心而應(yīng)于手,況自知其神乎?……效古人之文者,非能文者也,惟心會于神者能之”(《蘇太史文集序》)。所以他的文章雄健豪放,時有新意。散文《越巫》,通過以“治鬼”術(shù)騙人的越巫終為裝鬼者嚇死的故事,嘲笑巫祝欺人自欺的可惡和可悲;同時諷刺社會上那些招搖撞騙、欺世盜名的人?!秴鞘俊芬黄?,寫張士誠任用的“吳士”,平時“好夸言,自高其能……尤喜談兵,談必推孫吳”,實際并沒有“將兵”的本領(lǐng),每一臨陣,就“遁去不敢少格”。作者借此諷刺世之夸夸其談而無實學(xué)的人。作者于篇后說:“右《越巫》《吳士》二篇,余見世人之好誕者死于誕,好夸者死于夸,而終身不自知其非者眾矣,豈不惑哉?游吳越間,客談二事,類之,書以為世戒”。為文宗旨,于此可見。在《蚊對》篇中,作者通過童子的議論,運用形象的比喻,把人類社會中的剝削者,壓迫者和動物中的蚊子對比,指出前者比后者更為殘酷,更加卑鄙無恥,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葉靈風葉靈風:當時一個庸俗無聊的文人。有一個時期常為刊物和文藝書籍設(shè)計封面或作插圖,大都是模仿甚至剽竊蕗谷虹兒的作品。他曾惡意地攻擊魯迅為“陰陽臉的老人”掛著他已往的戰(zhàn)跡,躲在酒缸的后面,揮著他‘藝術(shù)的武器’,在抵御著紛然而來的外侮?!保ㄒ姟陡瓯凇罚ò朐驴ㄉ虾#┑诙?,1928年5月15日。

她與周毓英之流,曾經(jīng)偽裝革命,混入“左聯(lián)”。后來,充當國民黨反動派“民族主義文學(xué)”運動的走卒。

“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

《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對于我那‘人心惟?!f的懷疑減少了……”

南開大學(xué)附中編寫的《魯迅作品教學(xué)》中說:“朝花社是由魯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集資成立的。柔石的錢由魯迅墊付,魯迅又以許廣平的名義再入一股,所以朝花社的資本五分之三由魯迅出。王方仁說自己的哥哥開的教育用品社可以賒紙給朝花社,并答應(yīng)代售書刊。結(jié)果紙很壞,印出的畫很不好,賣出的書刊收不回錢,王方仁又為家里蓋祠堂奔忙,結(jié)果朝花社賠了錢,只好結(jié)束。朝花社的倒閉,魯迅、柔石出錢出力結(jié)果賠了錢,王方仁賺了便宜跑到外國留洋去了,對魯迅的‘人心惟?!f減少了。他在給家屬的信中說:‘社會是黑暗的,有時候做壞人的得到便宜,做好人反而吃虧’。”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為革命文化事業(yè)而奮斗》中也談及此事,內(nèi)容和《魯迅作品教學(xué)》所講是一致的,并提到:“朝花社賠錢停辦,但是王方仁家的教育用品社開得更昌盛了?!?/p>

《紀念》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說:“不過朝花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帳?!?/p>

在這段話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其一是朝花社為什么會“倒閉”,其二是魯迅為什么“不想說清”朝花社倒閉的原因。

我們知道,朝花社是魯迅與柔石等幾位青年于1918年11月設(shè)立的一個文藝團體。創(chuàng)辦這個文藝團體的目的,魯迅在《紀念》一文中說得很清楚:主要“是在介紹東歐和北歐的文學(xué),輸入外國的版畫”,“扶植一點剛健質(zhì)樸的文藝”。在籌辦這個文藝團體之初,朝花社同人們首先碰到的是資金問題。朝花社所需的資金,名義上是由魯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四人集資而成的。但柔石當時沒有錢,他入朝花社的資金是由魯迅預(yù)先墊付的。而魯迅除了給柔石墊付,并自己入了一股之外,他還以許廣平的名義加入了一股。因此,朝花社的資本有五分之三是由魯迅墊出的。朝花社所需的紙張的來源,是由朝花社同人之一的王方仁介紹他哥哥開的教育用品社賣給的,這個教育用品社不僅賣給朝花社紙張,而且還代為銷售朝花社所出的書刊。但是,王方仁哥哥開的教育用品社賣給朝花社的紙張,是極壞的劣質(zhì)紙,不但不利于印朝花社編選的外國名家版畫,而且連一般的書籍也較難印制。而代為銷售書刊的書店,除收取大量的代售費之外,竟不付朝花社代售的書費,因此,朝花社不僅蝕光了本錢,而且還欠了債,只好倒閉。朝花社倒閉了,而王方仁哥哥開的教育用品社卻日見其興旺,王方仁也忙著為他家建立祠堂,后來還到德國留了學(xué)。總之朝花社從籌辦到開張,魯迅出錢出力,柔石含辛茹苦地工作,可從中漁利的卻是王方仁兄弟。魯迅在1930年1月9日《致霽野》的信中說:“朝花社之不行,我早已寫信通知。這是一部分人上了一個人的當,現(xiàn)在將社停止了。”這“一部分人上了一個人的當”,就是指魯迅、柔石他們上了王方仁的當。朝花社的倒閉,給“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然而,事實也教育了他,使他對別人有了更深的認識。當魯迅最初向柔石提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時,他還有所“抗議”,經(jīng)過朝花社的波折之后,柔石“對于我那‘人心危惟’說的懷疑減少了,有時也嘆息道,‘真會這樣的么?……’”

那么,魯迅為什么“不想說清”朝花社倒閉的原因呢?原來,這是有他的難言之處的。朝花社同人之一的王方仁原是廈門大學(xué)來到上海的,與魯迅認識較早。在廈門期間,他與魯迅有過一定的交往,到了上海之后,他又與柔石住在一起,魯迅和柔石的交往,也是由于他的介紹而熟識的。所有這一切,魯迅是不便明說的。因此,魯迅在《紀念》一文中,只能以曲折的筆法說他“不想說清”朝花社倒閉的原因。

馮鏗

馮鏗:女,1907年生,又名嶺梅,廣東潮洲人。1925年初開始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拔遑Α睍r期即參加潮州革命活動。大革命失敗后,她從農(nóng)村逃亡到上海讀書,并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加入“左聯(lián)”。作品有:中篇小說《最后的出路》、《重新起來》,短篇小說《樂園的幻滅》、《紅的日記》等。

馮鏗,一名嶺梅,一九○七年生于廣東省潮州。學(xué)生時代,對于壓迫者就極富于反抗精神,五卅運動時,她十八歲,代表潮州學(xué)生聯(lián)合會參加各革命團體活動。從此,開始了革命生活。參加左聯(lián)后,被派參加中央蘇維埃準備會工作,她把全部精力交給了革命,廢寢忘食,但從未表示絲毫疲倦。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秘密槍殺于龍華。她自被捕至遇害,雖備受牢獄之苦,然態(tài)度鎮(zhèn)定,意志堅決。臨刑時激昂壯烈,與同志們高呼革命口號。遺著有《重新起來》(中篇小說)、《紅的日記》(短篇)、《春宵》(詩集)、《嬰兒》(戲曲集)等十三種。

早凋的才女:馮鏗

十月先開嶺上梅

在南國的嶺東地帶,韓江之濱、潮州城下,有座馮公館,館主是一位原籍杭州的小鹽官,因為資助一位外地的寒士上京赴闈而惹官司,弄得門庭冷落。后來那位寒士金榜題名,貴為廣東巡按,出巡潮州,拜訪馮公館。于是,馮家又由敗落而中興。

公元1907年即近代女杰秋瑾就義的那年11月5日,馮公館誕生了一個女嬰——這就是左聯(lián)五烈士中的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馮鏗。馮鏗出生在陰歷10月,大哥據(jù)唐代樊晃的詩《南中感懷》:“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時不變江頭草,十月先開嶺上梅”句,給妹妹起了一個頗為文雅的名字:嶺梅。

馮鏗的父母都是官宦之家的子女,母親幼年曾從學(xué)于潮州著名的藏書家丁日昌,又任教過汕頭友聯(lián)中學(xué)。馮鏗的兄姐的名字都別具深意,是他父親為懷念杭州而起:如大哥印月、三姐素秋、四哥瘦菊等。家里排行最小的女兒馮鏗,自幼受到書香世家的熏陶,酷愛文學(xué)。她的三姐有反抗意識又富有才華,尤其那場轟動潮州的自由戀愛對馮鏗的影響很大,三姐是她的啟蒙老師。

小馮鏗生得濃眉巨眼,貌似男子,又不喜修飾,愛好辯論,一望而知是個個性剛強、性格鮮明的人。從小,馮鏗就有一股不妥協(xié)的精神,對社會上的不平現(xiàn)象深惡痛絕,自己曾自豪地說過“從不把自己當女人”的話。

1921年春天,馮鏗進入了潮州著名的友聯(lián)中學(xué),這是一所在“五四”運動中建立的具有戰(zhàn)斗傳統(tǒng)的學(xué)校,當時活躍在學(xué)校中的有著名的社團“友中月刊社”,馮鏗很快成為社團的骨干力量?!队阎性驴吩馁涍^魯迅并得到鼓勵和贊許。其實,馮鏗在15歲時便開始在父親的高足許美勛主編的汕頭《時報》副刊上發(fā)表文藝作品。大哥馮印月將她取名為先開的嶺梅的預(yù)言實現(xiàn)了。

被稱為“大作家、女演員、女革命者”

1925年春天,是馮鏗人生道路的一個新的起點,她進入了友聯(lián)中學(xué)高中部學(xué)習,此時正值第一次大革命風暴興起,而作為大革命策源地的廣東更是首當其沖。韓江卷起了怒濤,潮汕咆哮起來,往日平靜有序的學(xué)校生活被如火如荼的學(xué)生運動所取代,風起云涌的革命浪潮給了馮鏗以極大的鼓舞和鍛煉,也使她的熱情和才智如火一樣迸發(fā)出來。馮鏗被選進汕頭學(xué)生聯(lián)合會,她像一只海燕,帶著青春的熱力鼓振起剛剛長成的翅膀,勇敢地沖進革命的風浪。

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潮汕,馮鏗和同學(xué)們組織慰勞小隊到近郊農(nóng)村鄉(xiāng)下慰勞駐軍;“五卅”慘案發(fā)生后,她立即組織演劇隊籌款支援罷工工人。1925年,革命軍第二次東征,部隊進入汕頭的第三天正是十月革命紀念日,汕頭軍民召開紀念大會,周恩來和幾位蘇聯(lián)顧問包括加倫將軍蒞臨會場,馮鏗參加了這次大會,見到了周恩來和加倫將軍,她異常激動。

那時馮鏗帶領(lǐng)學(xué)生演劇隊,自己集編、導(dǎo)、演于一身,加上她出色的社會活動,文學(xué)創(chuàng)作,所以當時馮鏗有了“大作家、女演員、女革命者”的稱號。她當時的作品除了發(fā)表在友聯(lián)中學(xué)的《友聯(lián)期刊》外,主要的陣地就是《嶺東民國日報》副刊,這份報紙是時任東江行政委員的周恩來委派李春濤主辦的。

陽光是七彩的,生活也是七彩的。

中學(xué)時代的馮鏗是一位有血有肉、剛強而又不乏溫柔的南國少女。對外,她如男兒一樣豪氣和剛強;而在內(nèi),她一樣有著豐富的少女的情懷。正處于青春期的馮鏗,雖然有火熱的外面世界在吸引著她,但是來自家庭的壓力又時時使她陷入苦悶的深淵。原來,馮鏗早戀上了她父親的學(xué)生窮青年許美勛,最初兩人是編輯與作者的關(guān)系,在文學(xué)的道路上,許美勛給了她很多的幫助,兩人由談文學(xué)、社會、人生進而到了互相的愛慕,可是,馮鏗的父母卻要將女兒許配給一個有錢的人家。同時,在革命的浪潮中,一些不良的現(xiàn)象給缺乏判斷力的馮鏗也帶來矛盾和苦悶,她厭倦了家庭,也厭倦城市的喧囂。

1926年底,19歲的馮鏗在友聯(lián)中學(xué)高中部畢業(yè)了,考試結(jié)束那天晚上,她興高采烈地來到戀人許美勛的房間,一進門便喊道:“從今天起我便可以沖出狹的籠飛出來了!”

兩位年輕的戀人相擁著漫步在寂靜的海岸邊上長談,馮鏗表達了她的理想:到一個風景優(yōu)美的山村,一邊寫作,一邊教書,生活樸素而和諧,這樣既離開了厭煩的城市又擺脫了有家庭的重壓。

就這樣,兩個青年乘火車、坐小船,來到了許美勛的出生地——旗地,開始抒寫了他們的田園夢幻。

流亡生涯

“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驚破了馮鏗的田園夢。

4月的一個夜晚,馮鏗的四哥趕來報告《嶺南民國日報》社社長李春濤等同志被殺害、大哥馮印月也被捕的消息。接著,敵人來剿鄉(xiāng),馮鏗與許美勛連夜跟著農(nóng)民轉(zhuǎn)移,她喬裝男性,兩人偽裝成兄弟,到了一個小山村,過了幾天,風聲更緊了,馮鏗又患了病,只得由幾位農(nóng)民護送到山下的村子里。從此,他們開始了流亡的生活——這村住一個月,那村藏半個月,受到農(nóng)民兄弟的關(guān)懷和救助。

這一年的深秋,又黑又瘦的馮鏗和患病的許美勛一起冒著危險回到汕頭,他們只能蜇伏在家中,到處仍然是壓抑悶塞的氣氛。

1928年春天,由于生活陷入困境,為了謀生,兩人離開汕頭來到澄海任縣立小學(xué)教員,馮鏗還兼縣立女校的教師。但是,由于馮鏗仍保持疾惡如仇的性格,對女校長的無恥行為當面給予斥責,惱羞成怒的校長就以“背景可疑”、“赤化”等罪名向縣當局告狀,馮鏗被免去了教職。他們又回到了汕頭,此時生活上毫無著落,精神上非??鄲?,她得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常常整夜失眠。于是兩人又一起來到汕頭以北的一個小村鎮(zhèn)——埯阜,仗義、熱情的朋友把他倆帶到家里一座無人居住的書齋的樓上,讓他們暫且在此好好休息。這里滿園樹木,外面緊鎖的門上刻有“亦園”的兩個大字布滿蛛絲,樓窗面對著潮汕鐵路。生活雖然暫免漂蕩,但他們的心卻無法安定,每當火車拉著長笛奔馳而過,心緒便好像隨之沖向遠方。

海上行

在亦園,馮鏗利用這安定的環(huán)境,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中篇小說《最后的出路》帶有自敘的性質(zhì),寄托了馮鏗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渴望。

1929年元宵節(jié),馮鏗與許美勛一起從汕頭乘海輪來到他們向往已久的上海。

到上海的第一天,馮鏗就去憑悼“五卅”血案的蹤跡,并與老大哥杜國癢(林伯修)取得了聯(lián)系,得到潮汕籍師友洪靈菲、柯柏年、戴平萬等人的引導(dǎo)和幫助。那時,許美勛在北四川路公益坊38號南強書局當編輯,與王任叔等人合辦《白露》月刊;馮鏗進了持志大學(xué)英語系讀書,后又轉(zhuǎn)入復(fù)旦大學(xué),終因工作需要和經(jīng)濟困竭而輟學(xué)。

到上海后,馮鏗以從事革命工作為主,她經(jīng)常參加革命活動,“飛行集會”、寫標語、散傳單,常常在暮色蒼茫中出沒于工人區(qū),學(xué)會了與巡捕和包探“捉迷藏”的好戲。

1929年5月,在杜國癢等的介紹下,馮鏗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了一位職業(yè)革命家。

次年3月,馮鏗參加了左聯(lián)的成立大會,并分在左聯(lián)工農(nóng)工作部工作。

革命與戀愛

在繁忙的革命斗爭中,馮鏗與左聯(lián)五烈士的另一成員柔石結(jié)識了。

馮鏗非常欽佩柔石的文學(xué)才華,柔石也被馮鏗火熱的情感和堅毅的性格所吸引。兩人在隨后的革命活動中并肩戰(zhàn)斗,互相間的感情與日俱增,1929年10月,他們結(jié)伴同游杭州。柔石還介紹馮鏗與魯迅相識,魯迅日記1929年12月31日記載:“上午寄還嶺梅詩稿”,可以肯定這是馮鏗在向魯迅請教文學(xué)創(chuàng)作問題。在馮鏗的激勵下,柔石決心轉(zhuǎn)換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魯迅知道后,擔心地問:

“這怕難罷,避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

“只要學(xué)起來!”柔石堅定地回答。

隨著兩人情感的不斷發(fā)展,橫亙在他們面前的難題卻給這對熱戀中的情人帶來了煩惱:柔石已有結(jié)發(fā)的妻子,馮鏗也有同居了幾載曾風雨與共的男友許美勛。原來,早在浙江一師讀書時,17歲的柔石就在父母之命下,與吳素英結(jié)婚,妻子雖然勤勞樸實,可是大字不識一個,兩人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舊式婚姻的苦果使柔石常常陷入痛苦之中,且不說這不幸的婚姻已有了果實——兒子已出世。那時,柔石的妻子在老家生活,而馮鏗的男友則就在他們的身邊,而且是一同戰(zhàn)斗的朋友。

該怎樣去抉擇?

現(xiàn)在我們僅能從保存至今的一封信看到當時革命者的愛情觀,這是柔石1930年10月20日寫給許美勛的信。

親愛的同學(xué),許峨(許美勛筆名)兄:

我們相見雖只有三數(shù)次,但我們早有互相的了解,所以我不辭冒昧的寫給你這封信,希望你安靜地讀完,如有錯誤的見解,更希望有所指正。你現(xiàn)在或者在怨我,在罵我,我都接受。因為在這個時代,緊張的是我們的事業(yè),我們的全副精神,都應(yīng)該放在和舊時代的斗爭上。“一談戀愛,便無聊了?!蔽彝3J沁@樣說。這并不是詛罵戀愛,輕賤戀愛,因為戀愛多半有角,有角便有糾紛,便妨礙事業(yè),賢明如兄,早想知道的。在我,3年來,孤身在上海,我沒有戀愛。我是一個青年,我當然需要女友,但我的主旨是這樣想:“若于事業(yè)有幫助,有鼓勵,我接受,否則,拒絕!”我很以為這是一回簡單的事。

一月前,馮君給我一封信,我當時很躊躇了一下;繼之,因我們互相多于見面的機會的關(guān)系,便互相愛上了。在我似于事業(yè)有幫助但同時卻不免有糾紛;這是事實告訴你我,使我難解而有煩惱的。

你和馮君有數(shù)年的歷史,我極忠心地希望人類的愛人,有永久維持的幸福。這或許馮君有所改變,但你卻無用苦悶,我知道你愛馮君愈深,你也當愿馮君有幸福愈大;在我,我誓如此:如馮君與你仍能結(jié)合,仍有幸福,我定不再見馮君,我是相信理性主義的,我坦白向兄這樣說。兄當然不會強迫一個失了愛的愛人,一生跟在身邊;我也決不會奪取有了愛的愛人,滿足一時肉欲。這期間,存在我們?nèi)齻€人的理性的真的愛情,希望兄勿責備馮君。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所需要做的是事業(yè)。戀愛,這不過是輔助事業(yè)的一種次要品。在我們,我們是新時代的新青年,我相信一定可以解釋明了,圓滿結(jié)束的。所以我向兄寫這封信。

聞兄近來身體不好,希望珍攝!并祝努力!

弟柔上

不知道許美勛收到信后有何反應(yīng),但馮鏗和柔石在1931年初公開同居了。不幸的是這艱難而新生愛情的美麗花朵很快就被黑暗吞噬了。

史沫特萊為她痛哭

在左聯(lián)中,馮鏗是鳳毛麟角的女盟員中頗有文學(xué)才華的作家之一。其時也被譽為“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在緊張而危險的革命工作的間隙,她仍耕耘不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1930年5月1日,馮鏗完成了她的第二部中篇小說《重新起來》,這是她參加左聯(lián)后奉獻出來的第一部力作,作品以自己從潮汕到上海后的革命活動為素材,洋溢著樂觀的革命精神;在參加全國蘇維埃區(qū)域代表大會后,馮鏗又將目光投向“中國那一片在地圖上已染成紅色”的蘇區(qū),創(chuàng)作了小說《小阿強》和《紅的日記》,后來成為中國現(xiàn)代“從軍日記”文學(xué)系列中值得人們注意的作品。編輯趙景深在發(fā)表時特別在刊物后記中予以推薦,后來日本作家尾崎秀實也對這部作品給以好評。

1930年9月17日,馮鏗在荷蘭西餐館參加了慶祝魯迅五十壽辰紀念會,在會上,馮鏗發(fā)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在這次會上,馮鏗認識了史沫特萊,后來當夏衍把馮鏗犧牲的消息告訴史沫特萊時,她竟失聲痛哭了,因為正是在這次會上,馮鏗給史沫特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獄中,馮鏗等都遭到拷打,她雖然關(guān)押在女牢,柔石還設(shè)法打聽她的消息,在柔石傳遞出來的信中幾次提到馮鏗,在給同鄉(xiāng)王育和的信中寫到:“這里困苦不堪,饑寒交迫,馮妹臉膛青腫,使我每見心酸!希望你們極力為我倆設(shè)法?!痹谒劳霰平娜兆永铮崾P(guān)心他的戰(zhàn)友們也更關(guān)心馮鏗這位戰(zhàn)友、愛人。據(jù)說,馮鏗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屠殺中竟身中九彈!

左翼作家聯(lián)盟

左翼作家聯(lián)盟,即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

“左聯(lián)”,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簡稱。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革命文學(xué)團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并先后在北平、天津等地及日本東京設(shè)立分會。領(lǐng)導(dǎo)成員有魯迅、沈端先(夏衍)、馮雪峰、馮乃超、周起應(yīng)(周揚)等?!白舐?lián)”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文學(xué)發(fā)展的一個新階段。它曾有組織有計劃地致力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宣傳和研究,批判各種錯誤的資產(chǎn)階級文藝思想,提倡革命文學(xué)創(chuàng)作,進行文藝大眾化的探討,培養(yǎng)了一批革命文藝工作者,促進了革命文學(xué)運動的發(fā)展。它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內(nèi)領(lǐng)導(dǎo)革命文學(xué)工作者和進步作家,對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粉碎這種“圍剿”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受到黨內(nèi)“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lián)”的一些領(lǐng)導(dǎo)人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傾向,對此,魯迅曾進行過原則性的批評。1935年底,為了適應(yīng)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lián)”自行解散。

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

《紀念》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中說:“有一次大會時,我便帶了一本德譯的,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所做的中國游記去送他,這不過以為他可以由此練習德文,另外并無深意?!边@里所說的“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是何人?他“所做的中國游記”是怎樣一本書?

關(guān)于“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究竟是何人的問題,曾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意見認為,“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是指埃德加·斯諾;另一種意見認為,是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最近有人指出:“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應(yīng)指的是艾格尼絲·史沫特萊。”(《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1984年9期)

究竟是三人中的哪一位呢?根據(jù)魯迅原文及有關(guān)史實,我們認為,“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應(yīng)該是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魯迅在文章中說,他托柔石送給殷夫的那本書,是在“左翼作家聯(lián)盟成立之后”的“一次大會”上送去的。再查《魯迅日記》,我們知道,1931年1月25日,魯迅曾“以strang之《China’sReise》贈白莽”。白莽即殷夫,strang即斯特朗,也就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由此可知,“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應(yīng)該是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魯迅送給殷夫的那本“中國游記“是《China’sReise》,“China’sReise”系德文,可譯作“中國游記”,也可譯成“中國旅行記”或“中國紀行”。有的同志認為,“一個美國的新聞記者所做的中國游記”是指《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民》或《大地的女兒》,這都是不對的。

“第二天,他就在一個會場上被捕了。”

《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第二天,他就在一個會場上被捕了?!薄坝械恼f,他曾經(jīng)被巡捕帶往北新書局去,問是否是柔石……”

柔石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的。一月十七日午飯后,柔石趕到東方旅社去參加一個秘密會議。馮雪峰說,這次會議是黨內(nèi)一部分同志反對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一次集會(馮雪峰:《關(guān)于魯迅“左聯(lián)”等問題的談話》)。由于叛徒唐禹告密,開會時特務(wù)包圍了會場,柔石等同志不幸被捕。柔石被捕以后,曾被押到明日書店。王靜在《關(guān)于柔石的一些事情》中有如下記載:巡捕指著柔石問明日書店的經(jīng)理林達青認識不認識的時候,林達青見柔石用力將牙齒咬一咬,意思是叫林不要承認,林就推說不認識。巡捕接連問了好幾遍,才將柔石押上囚車帶走了。柔石的同鄉(xiāng)王育和在《憶柔石》中還記敘了柔石受審的情況:王育和請張橫海律師出庭為柔石辯護。在帝國主義租界法庭上,法官讀了被告姓名和“罪狀”后,國民黨在龍華的淞滬警備司令部要求把“罪犯”引渡。當時法律規(guī)定:凡在租界內(nèi)發(fā)生的案件,應(yīng)由地方法院審訊處理。張律師依法提出抗議無效,帝國主義租界當局同意引渡。審訊很快宣布結(jié)束,不顧柔石等人的抗議,被拖上刑車,解往龍華警備司令部。

學(xué)德文

柔石在獄內(nèi)第一封避書中說:“……現(xiàn)亦好,且跟殷夫兄學(xué)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各種教學(xué)參考書對此多有分析,說這表現(xiàn)了柔石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這無疑是對的,但卻無人提及柔石在獄中的另一件事。萬政在《不朽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中說:柔石在龍華獄中和柴穎堂同關(guān)在一個牢房里。據(jù)柴回憶,柔石經(jīng)常要他講述獄中情況,及同志們獄中的斗爭故事,柔石聽起來十分用心,并用筷筆(把一支筷子的一頭劈開,夾上一個鉛筆頭,扎上線做成的)記下,寫成文章,編了號包起來,說等出獄后要編成一本書,公諸于世。

二月七日晚,荷槍實彈的憲兵到監(jiān)獄來提人,柔石意識到屠殺要開始了,在與柴穎堂分別時,把一包文稿交給柴,并囑咐說:“這些東西,請你給我保存好,將來是有用處的?!辈駥⑽母宀卦诘匕逑?,后來被敵人撬開地板搜去了

第二封信就很不同

魯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提到柔石囚禁于龍華牢獄中的兩封遺書?,F(xiàn)已查實,這兩封遺書迄今仍完好地保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

第一封獄中遺書存在北京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原件為一張6厘米×厘米的白紙,正反面都有鉛筆字跡。紙色因年久已變焦黃,鉛筆字跡也因年久而模糊。信紙上下端貼在一張約莫16開大小的宣紙的右邊偏中地位,而左邊是魯迅親筆端正地書錄的柔石遺書的正反面內(nèi)容。可以看出這張宣紙顯然是經(jīng)過魯迅精心設(shè)計的。柔石原信的右半紙邊,有撕去一半的痕跡,留有一些字影。

第一封獄中遺書寫著:

×兄:我與三十五位同犯(七個女的)于昨日到龍華。并于昨夜上了鐐,開政治犯以來上鐐之紀錄。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時恐難出獄,書店事望兄弟為我代辦之?,F(xiàn)亦好,且跟殷夫兄學(xué)德文,此事可告大先生望大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幾次問大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諸望勿念。祝好。

趙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背后的原文:

洋鐵飯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見面,可將東西

望轉(zhuǎn)交趙少雄

此信寫于1931年1月24日,距柔石被捕后一周。魯迅在文中曾引錄此信,但原信的三處“大先生”都由魯迅改為“周先生”,又原信“此事可告大先生〔;〕望大先生勿念”,標點“;”也系魯迅所加。大先生是魯迅家里的親切稱呼,他周圍的戰(zhàn)友也習慣地用此親密的稱謂。柔石稱魯迅為“大先生”,更是充滿了尊崇和敬愛的心意。

“可惜我沒有抄下這封信”。

魯迅在文中提到“可惜我沒有抄下”的獄中的第二封信,今存于上海魯迅紀念館。信是柔石犧牲前二天(2月5日)從獄中托人掛號寄至“閘北橫浜路景云里二十三號”一位同鄉(xiāng)的。此信是柔石的最后絕筆,也是用鉛筆寫在一張32開大小的白報紙上,并未破殘,字跡也比第一封信清楚。信的內(nèi)容如魯迅文中所記的,同第一封信有些不同,反映了獄中饑寒交迫的生活。信上說:“在獄中已半月,身上滿生起虱來了。這里困苦不堪,饑寒交迫,馮妹臉帶青腫,……”信中又提及《丹麥小說》請徐先生賣給商務(wù)”。署名“雄五日”。這本《丹麥小說》,后來查明就是柔石犧牲6年后,于1937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丹麥短篇小說集》,署了金橋、淡秋合譯的筆名。(詳見丁景唐《柔石烈士的兩封獄中遺書》,1963年11月17日《人民日報》)

柔石在獄中給友人的第二封信

請將此信掛號轉(zhuǎn)寄至閘北橫浜路景云里23號王清溪兄收。

清溪兄:

在獄已半月,身上滿生起虱來了。這里困苦不堪,饑寒交迫,馮妹臉帶青腫,使我每見心酸。望你們極力為我倆設(shè)法。

大先生能轉(zhuǎn)托得蔡先生的信否?如需贖款,可與家兄商量??傊?,望設(shè)法使我倆早日脫離苦海。下星期三再來看我們一次。借錢給我們,丹麥小說請徐先生賣給商務(wù)。

祝你們好!

5日

關(guān)于柔石的第二封遺書

《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辭非常慘苦,且說馮女士的面目都浮腫了,可惜我沒有抄下這封信。”

原先人們以為柔石的第二封獄中遺書已遺失。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七日《人民日報》上登了丁景唐的一篇文章:《柔石烈士的兩封獄中遺書》,才知道遺書被保存了下來,現(xiàn)藏上海魯迅紀念館。今將該文摘錄于下:

“……信是柔石烈士犧牲前二天(二月五日)從獄中托人掛號寄至‘閘北橫浜路景云里’一位同鄉(xiāng)的(據(jù)林浩的《魯迅傳》說,收信人姓名是‘清溪’,即柔石的同鄉(xiāng)王育和,當時他們同住景云里二十三號——筆者),這封信是柔石烈士的絕筆,也是用鉛筆寫在一張三十二開大小的白報紙上,并未破殘,字跡也比第一封信清楚。信的內(nèi)容如魯迅所說的,和第一封信有些不同,反映了獄中的饑寒交迫生活。信上說:在獄中已半月,身上滿生起虱來了。這里困苦不堪,饑寒交迫,馮妹臉帶青腫……’信末又提及‘《丹麥小說》請徐先生賣給商務(wù)’,署名‘雄五日’。這本《丹麥小說》,后來查明就是烈士犧牲六年后,于一九三七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丹麥短篇小說集》,署了金橋、淡秋合譯的筆名?!保〒?jù)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合編的《魯迅年譜》說,“信中還請魯迅找蔡元培設(shè)法營救?!薄P者)

這篇文章雖未錄下遺書全文,但遺書的主要內(nèi)容已經(jīng)很清楚了。

“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他的身上中了十彈?!?/p>

《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說:“但忽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彈?!绷硗庥械膮⒖假Y料說,左聯(lián)五烈士是被活埋的,實際情況究竟怎樣?

由于國民黨嚴密封鎖消息,烈士們遇難信息是通過各種渠道傳出來的,有的說法不盡一致是可以理解的。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九日《新華月報》上刊登了左聯(lián)的《為紀念被中國的當政者——國民黨屠殺的大批中國革命作家而發(fā)出的呼吁書》,文中說:在刑場上,國民黨士兵讓烈士們挖坑,左聯(lián)的李偉森和其他一些烈士被活埋,當時同志們?nèi)浩鸲窢?,國民黨士兵十分驚慌,急忙開槍,將烈士們?nèi)繗⒑?。筆者就這一問題曾向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請教,陵園的同志說:一九五○年挖掘烈士遺骨時,挖出一件羊毛衫,是馮鏗的,上面彈洞依稀可見,看來《呼吁書》的說法是可信的。

烈士就義前的場面是十分悲壯的。據(jù)當時左聯(lián)機關(guān)刊物《前哨》中介紹:“……據(jù)獄中的其他囚犯說,這二十四個人是七日深夜不久之前被提出去的。當士兵們來到的時候,男女同志就一起唱起《國際歌》來。歌聲透過了墻壁,不斷地傳到監(jiān)獄里面來。過了一會之后,就響起了槍聲,歌聲也減少了幾分,大約還有五六個人的聲音在唱著。接著又響起了槍聲,于是就只剩下一個人的聲音了。這個人似乎受了重傷,因為他的歌聲時斷時續(xù)的,在六發(fā)槍的最后一聲響過之后,這聲音也沉默下去了……”

他的母親雙眼已經(jīng)失明了《紀念》第四部分第十自然段中說:“我記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鄉(xiāng),住了好些時,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責備。他悲憤地對我說,他的母親雙眼已經(jīng)失明了,要他多住幾天,他怎么能夠走呢?”

關(guān)于柔石母親的眼睛,據(jù)柔石的妹妹趙文雄回憶,其時還未失明。趙文雄說:“小哥(柔石)到上海后,只回家一次,還是一九二九年嫂嫂在上海住了兩個月后,送嫂嫂回家,順便住幾天?!@年冬天,母親做六十大壽,吉期定在十一月初三,小哥還沒有回來。母親望兒心切,連眼睛也看不清了(據(jù)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記述,我的母親的眼睛在一九三○年底就瞎了。其實不然,母親患沙眼,直到臨死前幾天,眼睛才全瞎了)。終于,十一月初四,他回來了?!?/p>

犧牲

一關(guān)于凱綏·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

魯迅為悼念柔石,選取了德國女藝術(shù)家凱綏·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發(fā)表出1931年9月20日“左聯(lián)”機關(guān)刊物《北斗》創(chuàng)刊號上。

《犧牲》是凱綏·珂勒惠支的版畫介紹進中國來的第一幅?!侗倍贰穭?chuàng)刊號扉面刊登此畫時,附有對凱綏·珂勒惠支的簡單介紹和對此幅木刻的說明:

《犧牲》德國珂勒維支木刻《戰(zhàn)爭》中之一。

珂勒維支(KatheKollWitz),一八六七年生于東普魯士之區(qū)匿培克(Koenigsberg)在本鄉(xiāng),柏林,明辛學(xué)畫,后與醫(yī)生Kollwitz結(jié)婚。其夫住貧民區(qū)域,常為貧民治病,故的畫材,也多為貧病與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種連續(xù)畫?!稜奚芳茨究獭稇?zhàn)爭》七幅中之一,刻一母親含悲獻她的兒子去做無謂的犧牲。這時正值歐洲大戰(zhàn),她的兩個幼子都死在戰(zhàn)線上。

然而她的畫不僅是“悲哀”和“憤怒”,到晚年時,已從悲劇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蛻了。

所以,那蓋勒(OttoNagel)評價她說:之所以于我們這樣接近的,是在她那強有力的,無不包羅的母性。這漂泛于她的藝術(shù)之上,如一種善的征兆。這使我們希望離開人間。然而這也是對于更新和更好的“將來”的督促和信仰。

據(jù)丁景唐先生1957年的考證,這篇關(guān)于凱綏·珂勒惠支木刻《犧牲》的說明,系魯迅所作。

二〖凱綏·珂勒惠支木刻《犧牲》說明〗

本篇最初發(fā)表于1931年9月20日上海《北斗》月刊創(chuàng)刊號,原題《犧牲——德國珂勒惠支木刻〈戰(zhàn)爭〉中之一》,沒有署名。后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時,改為現(xiàn)在的題名。

凱綏·珂勒惠支(1867—1945)是德國版畫家。她的第二個兒子彼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犧牲了?!稜奚肥撬闹M畫《戰(zhàn)爭》(共七幅)中的第一幅,畫一位母親,閉著雙眼,滿含悲痛地獻出自己的兒子。這是介紹給中國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作品。這篇短文是魯迅推薦給《北斗》刊登《犧牲》時寫的,文與畫同時發(fā)表。文中簡介了畫家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強調(diào)她的畫材“多為貧病與辛苦”;說明《犧牲》是《戰(zhàn)爭》組畫七幅中之一及《犧牲》的畫面及內(nèi)涵;介紹了德國畫家、美術(shù)批評家那蓋勒(通譯納格爾,1994—1967)對珂勒惠支的評價:“之所以于我們這樣接近的,是在她那強有力的,無不包羅的母性。這漂泛于她的藝術(shù)之上,如一種善的征兆。這使我們希望離開人間。然而這也是對于更新和更好的‘將來’的督促和信仰?!?/p>

那蓋勒的評價基本代表了魯迅的看法。魯迅多次推薦和介紹這位女畫家和她的作品,曾編印過《凱綏·柯勒惠支版畫選集》,并為其寫了序。而1931年這次推薦和介紹《犧牲》更有明確的目的。作者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談到,當?shù)弥崾癄奚南⒑?,很想在《北斗》?chuàng)刊號上寫一點紀念文章,然而不能夠,于是選了這幅木刻,“算是只有我一個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記念”。也就是以此來抗議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作家的罪行。李偉森

李偉森:1903年生,又名李求實,湖北武昌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黨員。192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赴蘇聯(lián)學(xué)習,1925年回國。1926年任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宣傳部長,主編《少年先鋒》。后調(diào)任共青團湖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