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講 宋明理學及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_第1頁
第25講 宋明理學及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_第2頁
第25講 宋明理學及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_第3頁
第25講 宋明理學及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_第4頁
第25講 宋明理學及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鈍短板縹埋他:::索離分課時訓練:鈍短板縹埋他:::索離分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I.魏晉時期,一種稱之為“玄學”的社會思潮在土大夫中流行起來。玄學認為綱常禮教、君臣上下、富貴貧賤多是“天理自然”,應該任其發(fā)展,不應干涉或強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魏晉玄學()A.是儒道相融合的產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趨勢C.為理學興起創(chuàng)造條件D.強化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解析:“天理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晉時期作為儒學的玄學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產物,故A項正確;材料與佛教思想無關,沒有反映三教合一的趨勢,故B項錯誤;由材料無法推斷其為理學興起創(chuàng)造條件,故C項錯誤;由材料無法推斷其融合道家思想的目的,故D項錯誤。答案:A2.有學者認為:“辟佛的宋儒本質上往往不是佛學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學者?!睂Υ死斫鉁蚀_的是()A.宋儒不再批判佛教B.宋朝儒佛地位相當C佛學滲入儒家義理D.三教合一局面形成解析:”辟佛的宋儒”表明宋儒對佛教是有批判態(tài)度的,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介紹宋朝儒學和佛教地位相當,故B項錯誤;“批判的佛學者”意思是宋儒在批判的基礎上,繼承或汲取了佛教的部分精髓,并將之融入了儒學,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道.家學說,也沒有呈現(xiàn)三教合一的信息,故D項錯誤。答案:C3.“存天理,滅人欲”是宋代理學大師朱康的核心主張,同時他還強調指出:“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只得個沒下梢。”在這里朱熹實際上強調國家公職人員要()A.有所為有所不為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潔奉公D.不畏權貴,忠君愛國解析:材料中“若公時……若不公”表明是公或不公,而非為不為,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格物致知,故B項錯誤;C項與材料中“存天理,滅人欲”“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相符,故C項正確;不畏權貴,與材料中“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4.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說:“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辈牧媳砻鳎ǎ〢.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為圣賢B.希望人們放棄聲名利祿C.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明確學生的最高學術目標解析:根據(jù)材料教育的功能除“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之外,還有“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非徒欲其務記覽……”,可知不僅僅是釣聲名,取利祿而已,并不是主張放棄聲名利祿,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古代圣賢教育目的無非是講求義理,以理修身,推己及人,關注道德,故C項正確;根據(jù)材料“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可知教育的目的更重道德,而非論述學術,故D項錯誤。答案:C5.陸九淵說:“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他認為做學問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對古代經書的追根究底。這說明陸九淵()A.強調自身的修習與領悟B.反對儒家思想對人的束縛C.主張自由闡釋儒家經典D.否定了“六經”的權威地位解析:根據(jù)材料“六經皆我注腳”,結合所學,意指陸九淵“心即理也”,強調內心的作用,故A項正確;宋明理學,主張“理”在社會的體現(xiàn)是“三綱五?!钡燃壷刃颍⒉环磳θ寮业氖`,故B項錯誤;“心即理也”,并不是強調隨意性,而是“良知”,強調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故C項錯誤;題干意在借用儒家經典的內容,與“本心”處處相通,并非否定經典的地位,故D項錯誤。答案:A6.“因念圣人此處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說明王陽明()A.認為天理就在每個人心中B.主張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繼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為圣賢解析:材料“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說的是向萬物中求理是錯誤的,認為天理就在每個人心中,故A項正確;圣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曾體現(xiàn),故B項錯誤;“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更多的體現(xiàn)對格物致知的發(fā)展,故C項錯誤;致良知就能成為圣賢,在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故D項錯誤。答案:A.理學排斥私心,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以此來壓抑個性,壓抑人性。李贄則認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無私則無心矣。”對李贄這一思想認識正確的是()A.宣揚私心為以權謀私者張目.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揚個人自由C.承認私欲膨脹的合理合法性D.否定公心以彰顯反傳統(tǒng)的叛逆精神解析:根據(jù)題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無私則無心矣”可知李贄借由肯定私心來宣揚個人自由,并非為權,故A項錯誤,B項正確;題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脹,與題意不符,故C項錯誤;題中并未指出天理卻是“公心”,故D項錯T天0答案:B.朱熹曾解釋過“存天理,滅人欲”論:“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懊鞔钯椫鲝垼骸胺蛩秸撸酥囊?。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據(jù)此可知()A.朱熹和李贄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B.李贄的思想是對朱熹思想的否定C.李贄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D.朱熹和李贄都反對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人欲解析:朱熹在材料中肯定人的正常需求,否定人的過分需求,李贄認為私欲是人之常情,故A項正確;李贄的思想是認可了朱熹的觀點,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資本主義萌芽,故C項錯誤:材料中看不出來反對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人欲的信息,故D項錯誤。答案:A.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又說:“法不立,誅不必,而欲為吏者之勿貪,不可得也?!弊髡哒J為治國的關鍵在于()A.發(fā)展生產,百姓歸心B.從嚴治吏,消除貪腐C.禮法并用,風清氣正D.實事求是,.經世致用解析:“必在治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乎”是說先要讓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風易俗,說明顧炎武在改造社會風俗上把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結合起來一但未包含材料中“法不立”,,故A項錯誤;從嚴治吏,與材料中“教化可行,風俗可善”不符,故B項錯誤;禮法并用,與材料中“教化可行,風俗可善”“法不立……勿貪,不可得也”相符,故C項正確: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但材料中沒有涉及,故D項錯誤。答案:C10.王陽明提出“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茍能致知,皆能明德”。黃宗羲提出“君之與臣,名異而實同”。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二者都破除了權威崇拜,意味著思想啟蒙B.二者都質疑程朱理學,但所屬的范疇不同C.黃宗羲思想是對王陽明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D.黃宗羲思想是對王陽明思想的批判與否定解析:王陽明的心學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不能承擔起思想啟蒙的作用,故A項錯誤;兩者的思想均屬于儒家思想范疇,故B項錯誤;王陽明提出“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與凡人無異,破除了權威崇拜,黃宗羲在此基礎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對王F日明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故C項正確;黃宗羲繼承了王陽明破除權威的精神,故D項錯誤。答案:C11.顧炎武在《日知錄?周室班爵祿》中寫到:“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故班祿之意,君、卿、大夫、士與庶人在官一也,而非無事之食。”這一主張()A.強調了爵祿制度的合理性B.受西方啟蒙思想的影響C.繼承發(fā)展先秦的民本思想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解析:顧炎武是明清進步思想家,有限制君權的反專制思想,他認為君主貴族是為百姓服務,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重視民眾的民本思想,故C項正確。答案:c12.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因“魏詔守令勸課農事”而發(fā)議論說:“歷來傳為美談、德政的所謂‘勸農',實質上等于傷農。”有人把這稱之為“王夫之定律”。據(jù)此分析“王夫之定律”()A.擺脫了小農意識的束縛B.否定政府重農抑商政策C.代表了農民階級的利益D.具有近代經濟思想色彩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王夫之對魏詔守令勸課農事這一事件的態(tài)度是進行抨擊的。王夫之對勸課農事進行抨擊,說明他具有近代經濟思想色彩,故D項正確。答案:D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2017?南京市高三模擬)(25分)道德觀是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不同,學者對道德觀的看法則有了新的認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干戈起于骨肉,異類合為父子。開平、顯德五十年間,天下五代而實八姓,其三出于丐養(yǎng)。蓋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將相,豈非因時之隙,以利合而相資者邪!——歐陽修《新五代史》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誠意以及乎天下,則其本領便大……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仁義禮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豈可分也!——朱強《朱子語類》材料三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櫻孜洹度罩洝返罒o定體,學貴適用,奈何今之人執(zhí)一以為道,使學道與事功判為兩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則機智用事而流于偽;道不能達之事功,論其學則有,適于用則無,講一身之行為則似是,救國家之急難則非也,豈其儒哉!——《黃宗羲全集》(1)根據(jù)材料一,五代時期社會存在什么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觀點?(10分)(2)材料三中明清進步思想家對理學道德觀是如何繼承和發(fā)展的?(8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末清初進步思想家對理學道德觀繼承發(fā)展的社會背景。(7分)解析:(1)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一“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干戈起于骨肉,異類合為父子”得出社會動蕩,道德淪喪;第二小問,據(jù)材料二“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條理,,仁義禮智皆有之……仁義禮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豈可分也”結合時代背景得出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三"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得出用廉恥約.束自己行為,道德修養(yǎng)應與家國天下相聯(lián)系;第二小問,據(jù)材料三"曰'博學于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事功而不出于道,則機智用事而流于偽;道不能達之事功,論其學則有,適于用則無,講一身之行為則似是,救國家之急難則非也,豈真儒哉”得出把學術研究、道德修養(yǎng)與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際效果統(tǒng)一起來。(3)社會背景從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程朱理學束縛人們的思想。答案:(1)問題:社會動蕩;道德淪喪(倫理崩壞)。觀點: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萬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2)繼承:重視自身道德修養(yǎng)(用廉恥約束自己行為);道德修養(yǎng)應與家國天下相聯(lián)系。發(fā)展:把學術研究、道德修養(yǎng)與解決社會問題的實際效果統(tǒng)一起來。⑶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程朱理學束縛人們的思想。(2017.遵義市高三聯(lián)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片包含著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種信息。上面的繪畫作者是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此圖粗看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體態(tài)渾圓,細看卻是三人合一。左首為一著道冠的老者,右首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執(zhí)經卷一端,團膝相接,相對微笑。第三人則手搭于兩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頭頂,一手輕捻佛珠,顯是佛教中人。構圖合三人為一體,妙思絕倫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細勁流暢,頓挫自如,顯示出畫家高超的技藝。根據(jù)材料,提取圖畫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個信息,并加以說明。(要求提取的信息與說明相一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