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術后腹脹_第1頁
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術后腹脹_第2頁
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術后腹脹_第3頁
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術后腹脹_第4頁
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術后腹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術后腹脹第1頁/共30頁艾灸法治療脊柱骨折

術后腹脹

第2頁/共30頁

灸法是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激發(fā)經氣,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灸燒灼

定義概述第3頁/共30頁

艾屬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生長,以蘄州產者為佳,故有“蘄艾”之稱。

第4頁/共30頁艾葉氣味芳香容易燃燒火力溫和《名醫(y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最佳灸料第5頁/共30頁

選用干燥的艾葉,搗制后除去雜質,即可制成純凈細軟的艾絨,曬干貯藏,以備應用。艾絨的制作第6頁/共30頁

灸法的作用(一)溫經散寒(二)扶陽固脫(三)消瘀散結(四)防病保健第7頁/共30頁常用灸法艾灸其他灸法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直接灸間接灸懸起灸實按灸燈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無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溫和灸雀啄灸太乙針灸雷火針天灸回旋灸一、基本技術第8頁/共30頁

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3~5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施灸10~15分鐘。懸灸第9頁/共30頁艾條灸第10頁/共30頁懸灸回旋灸雀啄灸溫和灸第11頁/共30頁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溫和灸促進混合痔術后組織修復的臨床研究*溫和灸法治未病第12頁/共30頁第13頁/共30頁

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鐘。2、雀啄灸*雀啄灸法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雀啄灸治療術后腹脹*雀啄灸治療足跟痛38例第14頁/共30頁第15頁/共30頁

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左右移動或往復回旋熏烤施灸。3、回旋灸第16頁/共30頁第17頁/共30頁

以上諸法(懸灸)對一般應灸的病證均可采用,但溫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第18頁/共30頁部位艾炷壯數(shù)先上后下

先陽后陰先小后大先少后多三、灸法的注意事項(一)施灸的先后順序第19頁/共30頁1.對實熱證、陰虛發(fā)熱者,一般不宜灸療。2.對顏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

位、關節(jié)活動部位,不宜采用瘢

痕灸。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二)施灸的禁忌第20頁/共30頁艾灸治療也常用于脊柱骨折術后腹脹中脊柱骨折是骨科常見的損傷,約占全身骨折的5%~6%,胸腰段骨折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頸椎、腰椎。常伴有脫位、脊髓損傷,易致殘或危機生命。主要是由于外傷所致,如高處墜落、車禍、軀干部擠壓傷等。第21頁/共30頁艾灸治療腹脹的方法

腹脹是指腹部脹大或脹滿不適,可以是一種主觀上的感覺,感到腹部的一部分貨全腹部脹滿,通常伴有相關的癥狀,如嘔吐、腹瀉、噯氣等,也可以是一種客觀上的檢查所見,發(fā)現(xiàn)腹部一部分或全腹膨隆,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

第22頁/共30頁

腹部脹氣是腹部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術后臥床、麻醉藥的使用、飲食改變等,引起血瘀氣滯,腑氣運行不暢,胃腸通降功能失常。腹部手術后腸道功能的早期恢復,可大大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飲食及早日康復。第23頁/共30頁

艾灸作為中醫(yī)特色診療方法的一種,被廣泛運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與日常保健。艾灸療法借助艾火的熱力內滲,艾葉行氣活血、祛濕逐寒的功效,通過經絡腧穴傳導全身,以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消瘀散結,回陽救逆及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艾灸神闕及周圍天樞等穴,使局部血供增加,腸蠕動加快,促進排氣,排便,消除腹脹。第24頁/共30頁

方法在操作中,需要患者仰臥,臍部暴露,護士取一百笑灸,點燃,右手持百笑灸近火端,在離神闕穴2cm處滯留,固定于其上方,左右旋轉筒蓋,通過調節(jié)出氣孔大小,使施灸溫度適中,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且無灼痛為宜,同時注意防止火星掉落燙傷肌膚。第25頁/共30頁

第26頁/共30頁

療法

取穴:天樞、上巨虛、中脘(穴位示意圖如下)

灸法:用艾條溫和灸,每次各5~10分鐘,每日灸1或2次,灸至局部皮膚潮紅、證減為度。第27頁/共30頁

注意事項

1、如因施灸不慎燒傷皮膚,局部出現(xiàn)小水泡,可囑患者保護好水泡,勿使破潰,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適當外涂燙傷油等,保持創(chuàng)面潔凈。

2、注意暈灸的發(fā)生。如發(fā)生暈灸現(xiàn)象,按暈針處理。第28頁/共30頁3、在患者精神緊張、大汗后、勞累后或饑餓時不適宜艾灸。

4、注意防止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