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經濟學中的幾個理論問題辨析
F0A0439-8041(2012)11-0067-11一、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辨析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边@里所講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究竟是指什么?學術界有多種互異的解讀:有生產力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統(tǒng)一說、生產關系總和說、生產力含義上的勞動方式說、作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介的資本主義勞動方式說、從經濟形態(tài)看的資本主義社會說、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社會方式說,等等。從近幾年的有關討論來看,有兩種解讀比較凸顯。其一是勞動方式說;其二是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社會方式說。我持第二種見解。筆者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82年第1期發(fā)表的《〈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問題》一文中,提出了這一見解。后來有幾位學者也提出相同的見解。近年來,看到有的學者主張勞動方式說,不贊同第二種解讀,但其所持反對理由,我認為不能成立。他們認為,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社會方式也是生產關系。按此解讀,《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就成為:馬克思在該書研究的是“生產關系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了,于理不通。這種推論不能成立。它沒有分清廣義生產關系和狹義生產關系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特別是沒有分清生產關系中多層次的內在關系及其主次地位。筆者認為,要弄清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究竟是指什么,需要首先弄清相關的四個關鍵性問題。其一是:《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統(tǒng)一的。如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廣義的),沒有講過還研究不同于生產關系且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別的什么例如“勞動方式”之類的內容,那么《資本論》的研究對象也應如此,不應附加與廣義生產關系有別的東西。其二是:應弄清《資本論》或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有不同的層次,存在基礎層次和非基礎層次的關系。其三是:《資本論》中廣泛應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方式”概念,既要弄清這兩個概念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又要弄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同含義,弄清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其他含義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區(qū)別。其四是:從《資本論》的篇章結構安排來辨析馬克思在商品貨幣研究的基礎上進入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時,究竟是先闡述勞動方式,再闡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還是先闡述生產資料(資本)與勞動力(雇傭勞動)相結合的社會方式這一基礎層次范疇,再進一步分析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資本論》的體系結構,是體現和印證馬克思所講的《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的。下面就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分別進行辨析。1.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中有明確的論述。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他創(chuàng)立的政治經濟學是“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的。“我考察資產階級經濟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順序: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資本論》的內容,實際上包括了其中的前三項,考察和研究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都屬于“資產階級經濟制度”,即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范疇。而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的總和?!秾а浴逢U述了以往經濟學在研究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及其相互關系問題的膚淺的非科學的觀點。在分析生產問題時,馬克思批評了約·斯·穆勒等認為,“生產”就是“一切生產的一般條件”的觀點,強調應重視生產的社會生產關系,“一切生產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強調生產的“社會形式”,就是強調社會生產關系。并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不是工藝學”,也就是不研究生產的技術方面。馬克思還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是財富的特殊社會形式。”①馬克思又指出,《資本論》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guī)律??梢钥闯?,這些規(guī)律包括諸如價值規(guī)律、競爭規(guī)律、剩余價值規(guī)律、平均利潤率規(guī)律、級差地租規(guī)律、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商品生產所有權規(guī)律和資本主義占有規(guī)律等等,都是經濟關系運動的規(guī)律,都不是勞動方式運動的規(guī)律。恩格斯在評介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時,也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的。“政治經濟學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理論分析,因此,它以發(fā)達的資產階級關系為前提?!本褪钦f,是對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理論分析。又進一步指出:“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②列寧也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在生產上的社會關系。又明確指出:“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就是專門研究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的。”③總之,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有關論述中可以領會到,他們把《資本論》或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其任務是揭示資本主義的經濟規(guī)律,并不包括生產力或生產力含義上的勞動方式。至于政治經濟學的對象要不要拓寬和發(fā)展,是另外的問題。2.《資本論》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多層次的。學術界一般認為,馬克思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再生產四環(huán)節(jié)中“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的生產關系。其實,這個四分法不是馬克思經濟學的構建,是某些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構建。馬克思并不贊同按此構建政治經濟學體系結構,而且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了前人對這四環(huán)節(jié)內容及其相互關系的膚淺看法,并從生產關系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科學的分析。但是,不應認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所講的四環(huán)節(jié)的生產關系就是《資本論》或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全部。既要區(qū)分廣義的生產關系(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方面的關系)和狹義的生產關系(主要是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也應研究作為資本主義歷史條件和前提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關系,特別是作為生產關系基礎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和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經濟關系。所有制關系是基礎層次的關系,這是大家認同的。但是,所有制的基礎性決定作用,是通過一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的特定的結合方式來實現的,否則無法說明,為什么都是不勞動者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失去生產資料,而會區(qū)分為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之所以成為資本主義,是因為非勞動者占有的生產資料成為資本,而推動生產資料的勞動力變成商品,成為雇傭勞動者。正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直接生產過程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支配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直接生產過程中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進一步區(qū)分為不同的層次: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一般關系、簡單再生產中的關系、擴大再生產中的關系、資本積累中商品生產所有權的規(guī)律轉化為資本主義占有規(guī)律的關系、資本主義發(fā)展前期勞動在形式上隸屬于資本的關系、在分工的工場手工業(yè)中勞動開始轉變?yōu)閯趧釉趯嵸|上隸屬于資本的關系、機器大工業(yè)后勞動進一步實質上隸屬于資本的關系、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的競爭和對抗關系、剩余價值分割中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關系、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及其演變關系,等等。在這種多層次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中,體現著資本主義所有制關系的資本和雇傭勞動相結合的關系,起著基礎層次的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中的關系也是多層次的。不能因為所有制關系以及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關系也屬于生產關系,就否定它們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體系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3.需要對《資本論》中的“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概念按其原有含義進行辨析,最后確定作為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應是什么。在《資本論》中,廣泛使用“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概念?!吧a方式”,就是指采取什么方式進行生產。包括生產的技術方式或工藝方式,也可以說是生產力含義上的勞動方式;也包括生產的社會方式即社會經濟關系方式。在《資本論》中,有時只從技術方式含義上使用“生產方式”概念,例如,“現代工業(yè)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是保守的”④;有時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中應用“生產方式”一詞的,例如,“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⑤;有時是從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方面講“生產方式”的,例如,“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怎樣決定著這種生產方式的全部性質。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⑥。這里講的“生產方式”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生產的資本主義社會形式。“生產方式”一詞,除包括以上三方面的內涵外,還可以指小生產方式和商品生產關系:“勞動者對他的生產資料的私有權是小生產的基礎……這種生產方式在奴隸制度、農奴制度以及其他從屬關系中也是存在的?!雹摺皩τ谶@個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即商品生產的生產關系來說……”⑧“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含義有所區(qū)別的兩個概念。生產方式前面加上“資本主義”這一定斷詞,就表明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聯(lián)系。它在《資本論》中只在兩種含義上使用:或是單指也是更多地專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是指與生產力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前者又可細分為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體系、資本主義所有制、資本和雇傭勞動相結合的社會方式等。例如,“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⑨?!爸挥性诂F代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這兩個要素互相發(fā)生矛盾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有可能”⑩。這兩段論述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可以是指與一定生產力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的技術方式和社會方式的統(tǒng)一。例如,“農業(yè)和工場手工業(yè)的原始的家庭紐帶……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撕斷了”(11)?!吧a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而擴大”(12)。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來看,多數是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角度應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詞的。從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結合上應用得較少。關鍵的問題是,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什么?前面講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將政治經濟學的對象界定為生產關系,固然是指由一定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系,但沒有在研究對象上附加非生產關系的東西。既然如此,《資本論》研究的對象也不應附加非生產關系的東西,如生產力涵義上的勞動方式,或兼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含義的勞動方式等。如果講勞動方式,也應區(qū)分勞動的技術方式和勞動的社會方式。前者是指應用什么生產資料怎樣進行勞動的方式,后者是指通過何種社會形式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勞動方式,如受資本支配的雇傭勞動方式,在皮鞭棍棒強制下的奴隸勞動方式等。這類勞動方式依然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應是《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雇傭勞動方式,也就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方式。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決定著資本主義直接生產過程的生產關系和再生產過程中的交換關系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應是生產關系體系中的基礎層次的范疇。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還把資本主義所有制稱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百Y本的獻媚者政治經濟學家從理論上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自身的對立面說成是同一的。”(13)在法文版中,將這里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改成“資本主義的所有制”(中譯本譯作“所有權”)。在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研究各個社會經濟形態(tài),很重視作為社會生產關系基礎層次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相結合的社會方式。而中國學術界則對此關注不夠。我們只選擇馬克思的幾段話來進行辨析: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要進行生產,它們就必須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qū)分為不同的經濟時期。在當前考察的場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產資料的分離,是既定的出發(fā)點,并且我們已經看到,二者在資本家手中是怎樣和在什么條件下結合起來的。(14)(這里說明,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結合的特殊社會方式,決定著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而與生產資料分離的“自由工人”(雇傭勞動者)在資本支配下結合起來,使其演變?yōu)椤爱斍翱疾斓摹辟Y本主義經濟制度。這種勞動與生產資料分離、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生產方式,是考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既定的出發(fā)點”。)只是由于勞動采取雇傭勞動的形式,生產資料采取資本的形式這樣的前提——也就是說,只是由于這兩個基本的生產要素采取這種獨特的社會形式——,價值(產品)的一部分才表現為剩余價值,……雇傭勞動的形式對整個過程的面貌和生產本身的特殊方式有決定的作用。(15)生產資料……逐漸轉化為資本,而同轉化為雇傭工人的直接生產者相對立?!Y本主義生產方式正是在這里表現出自己的特征。(16)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是:生產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賣給資本家,然后勞動力在資本家手中只作為他的生產資本的一個要素來執(zhí)行職能。(17)(工人將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勞動就表現為雇傭勞動。……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怎樣決定著這種生產方式的全部性質。這種生產方式的主要當事人,資本家和雇傭工人,本身不過是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體現者。(18)我們稱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生產過程從屬于資本,或者說,這種生產方式以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為基礎,而且這種關系是起決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19)從上述部分引證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所講的兩重意思。其一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關系和對立,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或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條件;其二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關系構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和性質。就是說,用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來定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另外,馬克思在1857-1858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手稿中還指出:資本和雇傭勞動的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入口處的基本問題。從上述分析可以表明,《資本論》所研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可以解讀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的關系,同時體現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基礎的所有制關系。有的學者主張,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含義上的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含義上的勞動方式。如分工協(xié)作等,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這與馬克思的論述正好相反。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協(xié)作形式一開始就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家的自由雇傭工人為前提?!?20)資本主義生產中的分工協(xié)作勞動也好,機器大工業(yè)也好,都是以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為前提條件的,并不是勞動方式決定了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結合以及與其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4.從《資本論》的篇章安排和體系結構看決定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究竟是什么?!顿Y本論》第一卷第一篇是商品和貨幣。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或“財富的元素形式”,又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條件,“商品的流通是資本的起點”,所以馬克思在進入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前,要用三章篇幅研究商品貨幣問題?!顿Y本論》從第二篇起,進入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第二篇僅一章,篇名《貨幣轉化為資本》?!顿Y本論》第一卷共七篇,只有第二篇僅一章。為什么馬克思不把這一章的內容并入《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篇章中而要單獨以一章成篇呢?自有其理論分析安排上的深刻考慮。《資本論》第一卷研究的是產業(yè)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商業(yè)資本、借貸資本遠在奴隸社會就存在。只有出現了產業(yè)資本,才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產業(yè)資本直接生產過程的起點是什么?是貨幣和由貨幣購入的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還需要雇傭工人,也就是購買勞動力商品。馬克思把出賣勞動力商品的勞動者稱作雇傭工人,其勞動就表現為雇傭勞動?!肮と俗约阂仓皇潜憩F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現為自由的雇傭工人,這樣,勞動就表現為雇傭勞動。”(21)這樣,才有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結合。而雇傭勞動是在資本統(tǒng)治和支配下進行生產勞動的。這是剩余價值生產和資本積累的決定性基礎?!百Y本主義生產的整個體系,是建立在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的基礎上的”(22),也就是建立在資本統(tǒng)治雇傭勞動的基礎上的。由此可見,《資本論》第二篇分析貨幣轉化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就是闡明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三卷《資本論》所研究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生產總過程中所體現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都是由資本支配下的雇傭勞動生產方式為決定性基礎并與它“相適應”的。可見,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應是資本與雇傭勞動相結合、資本統(tǒng)治與支配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這正是《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篇以單章成篇的道理所在,正是這一篇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與之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不同觀點辨析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認為,在未來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商品生產和交換將不再存在。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者曾長期堅守的統(tǒng)一的觀點。列寧也講過:社會主義就是消滅商品經濟。在蘇維埃政權初期,列寧曾試圖消滅貨幣,以實物經濟取代商品經濟,但在經濟實踐中行不通,改行新經濟政策,恢復商品交換。但列寧沒有從理論上解決在建成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商品生產的命運問題。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否存在和怎樣存在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問題,在1952年斯大林的《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出版以前,依然是理論界一直討論和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斯大林的上述論著,以權威的形式肯定社會主義制度下由于存在公有制的兩種形式,必然存在商品生產和交換,但又認為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只具有商品的外殼,只有消費品是商品。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經濟問題,也是長期存在意見分歧的理論問題。由于受經典作家社會主義非商品生產論和斯大林生產資料非商品論的影響,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理論研究中,在商品經濟問題上,存在多種不同的觀點:社會主義非商品經濟論、生產資料非商品論、全民所有制內部非商品論、商品屬性逐漸褪色論、商品經濟消亡論、商品屬性與產品屬性統(tǒng)一論,等等。1959年4月,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上海召開了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的討論會,多數人的觀點肯定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必要性與重要作用。但爭論依然存在。意見分歧的一個問題是:國營企業(yè)間的生產資料交換和職工到國營商店購買的消費品,是不是商品。有三種意見:是商品;多少帶有商品的性質;實質上不是商品。有的學者持這樣一種觀點:國家職工到國營商店購買消費品,由于是全民所有制內部的交換,不是商品;而農民去購買東西就是商品,因為是兩種所有制之間的交換。這種觀點顯然難以成立。職工到國營(或國有)商店購買消費品,是貨幣與商品的交換,要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價值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起著作用。商品由國營商店轉到國家職工手中,是從全民所有制轉入個人所有制,發(fā)生了所有制的變化。我之所以要講到這一點,是因為直到近年來,這些學者還堅持認為,馬克思、恩格斯講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度下商品生產消亡的理論是正確的。不過存在具體說明上的兩種區(qū)分:一種意見認為,中國現在還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不同于馬克思講的社會主義,在發(fā)展了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商品經濟將會消亡;另一種意見認為,馬克思所講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商品經濟消亡的理論,已經在中國成為現實:“社會主義公有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按其本質來說,是對商品貨幣關系的否定,商品關系與私有制一起被否定了。所以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公有制下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只是馬克思的主觀設想,要加以突破。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今天恰恰被證明是完全正確的,而且正在從理論變?yōu)楝F實。”同時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也不存在貨幣關系。有的人囿于表面的觀察,看到每個社會成員的報酬都是采取了貨幣工資的形式,就把勞動證書的貨幣形式當作了真正意義上的貨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膚淺的認識,沒有看到勞動收入的貨幣形式的勞動券實質”。(23)這種理論觀點完全脫離實際,脫離了中國商品經濟和貨幣真實存在的現實;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商品貨幣消亡的設想作為不變的教條予以固守,是把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商品貨幣關系硬套進社會主義非商品生產論的教條框架中。事實上,中國的商品貨幣關系,在國內外都發(fā)揮著與任何商品貨幣本質一樣的作用和職能。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中國是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不夠格的社會主義,所以還不能消除商品經濟,到夠格的社會主義時,商品經濟就會消亡。這種看法也不能成立。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50年代就認為,英國等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后商品生產將會消亡。中國目前的經濟規(guī)模居世界第二位。不僅遠超19世紀50年代的英國,也超過現在的英國。直到1890年,英國的鋼鐵產量為800萬噸,德國400萬噸,法國不到200萬噸。直到1914年,英國的國民總收入為110億美元,人均244美元。即使拋開物價上漲因素,中國目前也超過了英、法、德等國家。根據西方經濟研究權威英國安格斯·麥迪森所著《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一書的推算,到2030年,中國占世界GDP的比重將達到23%,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按鄧小平和中央的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21世紀中葉,中國走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成為夠格的社會主義??梢钥隙?,商品經濟會繼續(xù)存在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要以經濟實踐的土壤為根基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學術界展開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價值規(guī)律的討論時,筆者在《學術月刊》1959年第11期發(fā)表的論文《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的研究方法問題》,不贊同各自從定義出發(fā)、從本本出發(fā),界定商品和商品生產的內涵。筆者主張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都是商品。國有企業(yè)間的生產資料調撥與互換,也是和應是商品價值關系。文中指出:根據“全民所有制經濟中的生產資料屬于同一所有者這一論據,否定生產資料是商品的性質是沒有充分根據的。這是忽視了不同國營企業(yè)之間的獨立權利和利益,忽視了它們各自的占有權和使用權,只看重了它們的統(tǒng)一面,而看落了它們的矛盾面;只強調了使用價值在同一所有制內部的調撥,而不強調價值關系的存在和交換的等價要求。如果否定生產資料是商品,那么必然導向否認價值規(guī)律在生產資料生產中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筆者關于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述,既是肯定國營企業(yè)賣給集體經濟的生產資料是商品,也是主張國企之間的生產資料交換也應當是商品,應重視等價交換,重視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筆者在改革開放前的20世紀50年代,提出國企間的生產資料交換也是和應是商品,是出于這樣的理由:第一,從宏觀層次看,所有國企都歸國家所有,是同一所有制。但從微觀層次看,眾多國企各自具有占有權和使用權,在維護國家財產上,要各自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甲乙兩個企業(yè)無權占用和動用對方的任何資產和產品,只有通過商品價值關系互通有無。第二,更重要的是,不同國企的總體勞動狀況、企業(yè)管理狀況、生產效率和效益狀況等是各自不同的。這種企業(yè)間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的差別,客觀上要求實現為企業(yè)間各自利益的差別。在傳統(tǒng)體制下,只注意到職工之間的勞動差別需要實現為報酬上的差別,這要通過按勞分配實現。但忽視企業(yè)間的總體勞動、經營管理和效益上的差別,也應實現為企業(yè)間利益上的差別。結果是不管企業(yè)貢獻差別如何,都吃國家大鍋飯,損害企業(yè)發(fā)展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國企之間的利益差別的實現,只有通過商品價值關系,將生產資料作為商品對待,讓價值規(guī)律起調節(jié)作用。筆者在《學術月刊》的論文中,只概括地講到傳統(tǒng)體制“忽視了不同國企之間的獨立權利和利益”、“看落了它們的矛盾面”、“不強調等價交換”、“否認價值規(guī)律在生產資料生產中的作用”,但沒有展開具體論述。當時提出的理論觀點的本意,就是上面所講的內容。這里涉及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或根據問題。目前流行的觀點是:由于國有企業(yè)存在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所以相互間是商品經濟關系。筆者認為,應將因果關系倒過來講。在傳統(tǒng)體制下,企業(yè)吃國家大鍋飯,同一行業(yè)的工資由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不存在企業(yè)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如果國有企業(yè)不作為商品經濟的主體進行經營,就不能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其邏輯關系是:企業(yè)間經營管理和效率的差別,應當和要求通過商品價值關系實現為經濟利益的差別。先讓企業(yè)成為商品經濟主體,才后有企業(yè)各自獨立的經濟利益。否定商品經濟關系,就必然否定企業(yè)的利益差別和獨立的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需要重新和進一步認識商品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所有經濟體制的改革,都與商品經濟、價值規(guī)律、市場調節(jié)問題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理論界展開討論社會主義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系問題。有多種不同的見解: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是與商品經濟結合的計劃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還有學者不贊同提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認為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范疇。有的學者認為,英文中沒有“商品經濟”一詞,難以翻譯為外文,主張用“商品生產”、“商品交換”概念。在英文、德文中沒有“商品經濟”概念。因而,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就沒有“商品經濟”概念,只講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商品流通。但俄文中有“商品經濟”概念。列寧的著作中大量使用這一概念,而且他區(qū)分了簡單商品經濟(或小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不同關系。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統(tǒng)稱,它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會經濟性質,因而存在于多個社會經濟形態(tài)中。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是不是商品經濟的爭論,應當分清是從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關系和特點來界定,還是從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來界定。講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應是從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來界定的,不應是從社會主義的本質關系和特點來界定。由于當時沒有明確分清這一界限,存在混淆界限、認識難以統(tǒng)一的情況。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提法在后來的中央文件中轉述時,發(fā)展為“社會主義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要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一點取得了共識。但有的學者從社會主義經濟本質關系上來解讀社會主義是商品經濟的內涵,這是值得商榷的。筆者在《學術月刊》1986年12月號發(fā)表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幾個理論問題》一文。主要提出這樣的理論見解:(1)在社會主義經濟中,既存在國家、集體和勞動者個人之間總體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它們之間以及各個經濟主體之間利益的差別性和矛盾性。這種利益的差別性和矛盾性,需要通過商品經濟和價值規(guī)律來實現和調節(jié)。(2)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和各個經濟實體“要求實現與各自經營管理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利益,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存在的特殊條件”(一般條件是社會分工)。(3)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還缺少各自的和整體的實現機制和有效形式”,應“探求它的實現機制和有效形式”。在這里較早地提出了探求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問題。提出“必須充分利用商品經濟的機制,把商品經濟所特有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機制同社會主義的動力機制結合起來”。(4)商品經濟既不是同社會主義經濟相對立,也不是與社會主義經濟相等同。具體分析了從什么含義上可以講“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不贊同從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屬性上界定社會主義是商品經濟??梢灾v:小商品生產是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但小商品生產、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在本質關系上是不同的,不能用商品經濟來規(guī)定和說明它們各自的本質關系。我始終認為,強調“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或“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從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層次上講的。用以表明,社會主義經濟既不是自然經濟,也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消除了商品關系實行計劃調節(jié)的產品交換經濟。強調“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對實行經濟體制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不同觀點辨析在中國改革開放前,長期討論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問題,但始終沒有涉及“市場經濟”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才提出了“市場經濟”概念和理論。但在“市場經濟”問題上,始終存在理論認識上的種種差異。(一)“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內涵異同問題不少學者將“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兩個概念畫等號。有的說,商品經濟是經過市場進行交換的經濟,所以就是市場經濟;有的說,西方國家沒有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分,兩者是一回事;有的說,市場經濟是高度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只存在發(fā)展程度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無論是西方學者和政要,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論著,都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屬性,而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屬性。在改革開放的前期階段,無論中央文件或中央領導人講話,還是中國有影響的學者,都強調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例如,1984年9月9日,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寫給鄧小平、陳云等四位中央領導的信中,關于改革問題依然堅持“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不是市場經濟”,獲得同意。在鄧小平給予高度評價的1984年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見解,提出了看似傳統(tǒng)實際上已有變化的論述?!稕Q定》提出:就總體說,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即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而不是那種完全由市場調節(jié)的市場經濟。請注意解讀這段話的幾層含義:(1)“就總體說”,不實行市場經濟,表示局部可以實行。(2)對市場經濟作了新的界定。以往的論著將市場經濟與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相聯(lián)系,而《決定》超越了這種理解,將市場經濟界定為計劃外的“完全由市場調節(jié)”的經濟。(3)完全由市場調節(jié)的這部分市場經濟,《決定》指出,主要是“部分農副產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務修理行業(yè)的勞務活動”。(4)“就總體上說”實行計劃經濟,也意味著不再是計劃囊括國民經濟的全部,還有部分市場經濟。但已明確說明:計劃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邏輯上來辨析,就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次要部分實行計劃外的市場經濟。將“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別應用。筆者把“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看作是既相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兩個概念。不是僅根據上述《決定》中的區(qū)分,而是從經濟理論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三年級英語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物聯(lián)網軟件性能評估-洞察分析
- 2025年冀教新版九年級科學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企事業(yè)單位食堂承包及營養(yǎng)餐配送服務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貨物買賣合同(標準版)5篇
- 游輪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提升-洞察分析
- 胎盤EVs在妊娠疾病中的作用-洞察分析
- 2025版藝術品收藏與鑒定合同樣本二4篇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九年級地理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二零二五版城市供水管道安裝與改造合同3篇
- 2025-2030年中國MPV汽車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策略分析報告
- 2024-2025學年初中七年級上學期數學期末綜合卷(人教版)含答案
-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解讀(總)
- 重視心血管-腎臟-代謝綜合征(CKM)
- 新媒體研究方法教學ppt課件(完整版)
- 2020新版?zhèn)€人征信報告模板
- 工業(yè)純鐵生產工藝流程【詳情】
- 工藝管道儀表流程圖(共68頁).ppt
- 關于蒸汽管道應急預案
- 技術服務及售后服務的承諾及保證措施
- 五項管理行動日志excel表格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