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作物種質資源_第1頁
豆類作物種質資源_第2頁
豆類作物種質資源_第3頁
豆類作物種質資源_第4頁
豆類作物種質資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豆類作物種質資源第1頁/共38頁旗瓣翼瓣旗瓣翼瓣龍骨瓣龍骨瓣龍骨瓣豆科

蝶形花結構

第2頁/共38頁常見的豆科植物/作物(花)花生綠豆蠶豆大豆豌豆槐樹甘草紫藤豇豆第3頁/共38頁豆類種子的形態(tài)結構第4頁/共38頁豆類的營養(yǎng)成分第5頁/共38頁MajorLegumeFoodCrops-PulsesPulses:driedlegumeseedsusedforfoodNearEast:lentils,peas,chickpeas,broadbeansFarEast:soybean,pigeonpeaAfrica:cowpeasMexico:commonbean,limabeanSouthAmerica:commonbean,limabean,peanutCommonality:Legumes–foodofthepoor第6頁/共38頁大豆中文名:大豆別稱:黃豆、黑豆古稱:菽,秦、漢后稱大豆英文名:Soybean,Soy學名:Glycinemax(L.)Merrill分類: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五谷:“黍、稷、稻、粱、菽”第7頁/共38頁第8頁/共38頁中國大豆的生產與消費中國大豆產區(qū):北方春大豆區(qū),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面積約6000多萬畝,總產占45.7%;黃淮海夏大豆產區(qū),面積約4000多萬畝,產量占30%多;南方大豆多作區(qū)。第9頁/共38頁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的單產對比第10頁/共38頁In2011,totalproductionwas14.5mt,butconsumptionwas65.3mt,only20%selfsufficient.第11頁/共38頁第12頁/共38頁第13頁/共38頁“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

第14頁/共38頁第15頁/共38頁優(yōu)質新型環(huán)保纖維--大豆蛋白纖維

大豆蛋白纖維是一種再生植物蛋白纖維,主要成分與羊絨和真絲類似,它是從榨掉油脂的大豆粕中提取蛋白高聚物。原料來自大自然,數(shù)量大且具有可再生性,不會對資源造成掠奪性開發(fā)。在大豆蛋白纖維生產過程中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使用的輔料、助劑均無毒,且大部分助劑和半成品纖維均可回收重新使用,提純蛋白后留下的殘還可以作為飼料,生產過程符合環(huán)保要求。第16頁/共38頁大豆起源、分布與傳播大豆起源于中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關于大豆的記載我國種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從商周到秦漢時期,大豆是黃河流域的重要糧食之一戰(zhàn)國時期燕國、齊國把大豆傳入了與其毗鄰的朝鮮;西漢時期大豆可能被傳到了日本(亞洲)第17頁/共38頁起源、分布與傳播1740年法國傳教士將中國大豆引至巴黎試種,1790年,英國皇家植物園首次試種大豆(歐洲)1765年,東印度公司海員S.鮑文(Bowen)將中國大豆帶到美國佐治亞州;1770年,美國駐法大使B.富蘭克林(Franklin)第二個把大豆由法國引入美國費城;soybean一詞在1804年被首次使用,soy為菽的音譯歐美各國在19世紀后期才開始栽培大豆,如美國從1840年才開始種植大豆,1882年大豆被引到巴西試種20世紀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國;現(xiàn)在大豆已在世界50多個國家廣為栽培第18頁/共38頁The“CinderellaCrop”U.S.–introducedascropin17651920s–usedforfruitratherthanjustforageSoybeanscontainatrypsininhibitor,destroyedbyheating第19頁/共38頁栽培大豆起源中心假說東北起源中心南方起源中心多起源中心黃河流域起源中心第20頁/共38頁第21頁/共38頁大豆屬分兩個亞屬,多年生的Glycine

亞屬和一年生的Soja亞屬。大豆屬物種二倍體的基因組2n=40,大豆屬各個物種染色體組被分為A到I共9組。大豆是一個古四倍體,其基因組經過長期進化而二倍體化。大豆的植物分類第22頁/共38頁LeguminosaePapilionoideaePhaseoleaeGlycineGlycine22perennialwildspeciesSojaG.soja分布在東亞

G.maxG.sojaG.max大豆的植物分類與野生近緣種第23頁/共38頁大豆屬種的分類、代碼、染色體組符號及其分布屬種名稱代號2n染色體組地理分布

Glycine亞屬1.G.albicansTind&CravenALB40II澳大利亞2.G.aphyonotaB.PfeilAPH40?澳大利亞3.G.arenariaTind.ARE40HH澳大利亞4.G.argyreaTind.ARG40A2A2澳大利亞5.G.canescensF.J.Herm.CAN40AA澳大利亞6.G.clandestinaWendlCLA40A1A1澳大利亞7.G.curvataTind,CUR40C1C1澳大利亞8.G.cyrtolobaTindCYR40CC澳大利亞9.G.dolichocarpaTateishi&OhashiDOL80?中國臺灣10.G.falcataBenth.FAL40FF澳大利亞11.G.hirticaulisTind&CravenHIR40,80H1H1,?澳大利亞(AccordingtoHymowitz,2004)第24頁/共38頁

續(xù)上表代號2n染色體組地理分布12.G.lactovirensTind.&CravenLAC40I1I1澳大利亞13.G.latifoliaNewell&HymowitzLAT40B1B1澳大利亞14.G.latrobeana(Meissn.)BenthLTR40A3A3澳大利亞15.G.microphylla(Benth.)TindMIC40BB澳大利亞16.G.peratosaB.Pfeil&TindPER40?澳大利亞17.G.pindanicaTind.&CravenPIN40H2H2澳大利亞18.G.pulleniiB.peil,Tind.&CravenPUL40?澳大利亞19.G.rubiginosaTind.&B.PfeilRUB40?澳大利亞20.G.stenophitaB.Pfeil&Tind.STE40B3B3澳大利亞21.G.tabacina(Labill.)BenthTAB40,80B2B2,Complex澳大利亞,南太平洋島嶼22.G.tomentellaHayataTOM38,7840,80EE,Complex,DD,Complex澳大利亞,巴不亞新幾內亞,印尼,菲律賓,臺灣

Soja(Moench)F.J.Herm.亞屬23.G.sojaSieb.&Zucc.SOJ40GG中國,俄羅斯,日本,朝鮮24.G.max(L.)Merr.MAX40GG栽培種第25頁/共38頁栽培大豆種質資源地方品種育成品種育成品系、遺傳材料等第26頁/共38頁大豆種質資源類型劃分①結莢習性:無限、亞有限和有限結莢習性②生態(tài)類型(主要依據(jù)播種期與對光周期的反應)A.春大豆:短日性弱,有些品種在連續(xù)照光條件下仍能開花B.黃淮海夏大豆:短日性中等,在連續(xù)照光條件下不能開花C.南方夏大豆:短日性強,光照時間超過16小時不能開花D.秋大豆:短日性極強,光照時間超過14小時不能開花③生育期:可分為極早熟、早熟、中早熟、中熟、晚熟、遲熟和極遲熟7種④種粒大?。ò倭V兀捍罅#?8g以上)、中粒(12~17.9g)和小粒(11.9g以下)第27頁/共38頁將我國大豆品種生態(tài)區(qū)劃分為6大區(qū)10亞區(qū):Ⅰ北方一熟制春作大豆品種生態(tài)區(qū)

Ⅰ-1東北春豆亞區(qū)Ⅰ-2華北高原春豆亞區(qū)Ⅰ-3西北春豆亞區(qū)Ⅱ黃淮海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種生態(tài)區(qū)

Ⅱ-1海汾流域春夏豆亞區(qū)Ⅱ-2黃淮流域春夏豆亞區(qū)Ⅲ長江中下游二熟制春夏作大豆品種生態(tài)區(qū)Ⅳ中南多熟制春夏秋作大豆品種生態(tài)區(qū)

Ⅳ-1中南東部春夏秋豆亞區(qū)

Ⅳ-2中南西部春夏秋豆亞區(qū)Ⅴ西南高原二熟制春夏作大豆生態(tài)區(qū)Ⅵ華南熱帶多熟制四季大豆品種生態(tài)新劃分的中國大豆生態(tài)區(qū)域2.大豆種質群體的生態(tài)特點研究--中國大豆熟期組和品種生態(tài)區(qū)域劃分第28頁/共38頁品種類型秣食豆

種皮顏色:黃、青(綠)、黑、褐(茶)和雙(斑)色5種。第29頁/共38頁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及保存情況大豆種質資源的收集

1986年起,大豆種質資源研究列入“七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的主持下,全國約40個單位參加了大豆種質資源的搜集、鑒定、保持與編目工作。到“八五”結束全國共搜集、保存栽培大豆種質2.2萬余份,一年生野生種質約0.7萬份,其他還有國外引種和多年生野生材料近2000份等(常汝鎮(zhèn)等,1996、1998)。中國是世界上保持大豆種質資源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第30頁/共38頁中國大豆種質資源地理分布圖圖片來源:/

中國作物種質信息網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野生大豆第31頁/共38頁種質庫種質庫

國家作物種質庫(簡稱國家種質庫)是全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中心,于1986年10月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落成。南京農業(yè)大學種質庫第32頁/共38頁

保存的大量大豆種質資源是研究的物質基礎類型

估計總數(shù)

中國美國栽培大豆

>180,000>23,000>19,000一年生野生大豆

>10,0007,000>1,100多年生野生大豆

>3,500少數(shù)>900合計

>200,000>30,000>21000第33頁/共38頁中國栽培大豆種質資源統(tǒng)計表(摘自常汝鎮(zhèn)等1996)省區(qū)數(shù)量省區(qū)數(shù)量省區(qū)數(shù)量黑龍江830寧夏107浙江927吉林1124河南576臺灣12遼寧1146山東1084廣東345內蒙古310安徽1084廣西590新疆42江蘇1630四川2069北京97上海90貴州2068河北1199江西422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