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通氣技術的發(fā)展歷程_第1頁
機械通氣技術的發(fā)展歷程_第2頁
機械通氣技術的發(fā)展歷程_第3頁
機械通氣技術的發(fā)展歷程_第4頁
機械通氣技術的發(fā)展歷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機械通氣技術的發(fā)展歷程第1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現(xiàn)代機械裝置通氣技術的起源1832年,Dalziel設計出一個密閉風箱裝置,通過壓力變化進行通氣(人作為動力,使用受限)。1858年Snow在倫敦首次應用氣管內麻醉技術,對兔的動物實驗獲得成功。他將氣管內導管與充以氯仿的氣囊相連,通過擠壓氣囊的方式進行麻醉。目前,密閉風箱裝置與擠壓氣囊一直還沿用這些技術。第2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技術逐步探索與改進1869年,德國Trendelenburg首次將氣管內插管麻醉用于人,并對氣管切開用的氣管內導管加以改進,將一可擴張的氣囊套于導管周圍使導管與氣管壁間密封,防止手術時血液吸入肺內。1880年英國的MacEwen發(fā)明了可以通過口腔導入氣管的金屬導管,首次行經口氣管插管。1893年,Eisenmenger對經口氣管插管的材料加以改進,以較為柔軟的材料代替金屬。1895年Kirstein在柏林首次介紹直接喉鏡的應用。1907年美國費城的Jackson醫(yī)師將其加以改進。此后,喉鏡直視下氣管插管方法便成為氣管插管的標準技術方法。第3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現(xiàn)代機械通氣技術的雛形1893年美國紐約Niagara大學的Fell設計了一個由手動驅動的風箱,使用橡膠管與面罩或與人工氣道相連接,進行人工通氣。1907年Drager設計了一個自動供氧人工呼吸器Pulmotor,用于心肺復蘇。1909年Janeway發(fā)明了一個小型金屬裝置。通過對該裝置實現(xiàn)了間歇正壓通氣。Janeway于1913年首次提出呼吸機可由病人自主呼吸觸發(fā)吸氣的假設,以后成為正壓呼吸機輔助通氣模式的必備條件。第4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現(xiàn)代機械通氣的里程碑1928年,Drinker和Shaw發(fā)明“鐵肺”箱式負壓治療機(電力與機械技術的產物),成功搶救8歲患脊髓灰質炎的小女孩,開創(chuàng)了“機械通氣”史上的里程碑。鐵肺、胸甲式和帶式體外負壓通氣機大量使用,取得一定效果,但對ARDS無效。1940年,由于人工氣道技術(有創(chuàng))和喉鏡直視氣管插管技術成熟,第一臺間歇正壓通氣(IPPV)麻醉機被發(fā)明,用于胸科手術和ARDS,正壓通氣在麻醉和外科領域得以迅速發(fā)展。箱式體外負壓通氣機-鐵肺第5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代呼吸機1942年,美國工程師Bennett發(fā)明一種采用按需閥的供氧裝置,供高空飛行使用。1946年,世界第一臺初具現(xiàn)代呼吸機基本結構的間歇正壓呼吸機PR-1A研制成功。1948年,經過改進,間歇正壓呼吸機TV-2P正式推出,以治療急、慢性呼吸衰竭(氣動氣控壓力限制型)。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機型為BennetPR-1A和BirdmarkVII等,屬于現(xiàn)代第一代呼吸機。第6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代呼吸機1951年,瑞典的EngstromMedical公司生產出第一臺定容呼吸機Engstrom100取代了當時的“鐵肺”,救治了大量的由流行性小兒麻痹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20世紀60年代,隨著半導體和電子技術的發(fā)展,由電子器件控制、監(jiān)測氣體壓力和容量及帶簡單報警功能的呼吸機被開發(fā)出來,例如瑞典Elema公司的Servo900A,BennetMA-1,Engstr?m200EC等。第7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通氣新概念和新技術的出現(xiàn)1967年,瑞典的Sjstrand首先提出低潮氣量和高頻率通氣的高頻通氣(HFV)模式,其目的在于減少正壓通氣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1971年,Servo900B研制成功,通氣模式有VCV、PCV、IMV(f/2,f/4),采用機械的PEEP,具有一定的監(jiān)測與報警功能。1972年Lunkenleimer首次應用高頻振蕩通氣(HFOV)成功。1977年Klain和Smith提出高頻噴射通氣(HFJV),HFJV成為臨床最常用的一種HFV形式。此外,一些新的機械通氣概念和技術得以發(fā)展和應用,如PEEP,CPAP,IMV,SIMV等出現(xiàn)。第8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代呼吸機-現(xiàn)代呼吸機經典20世紀80年代,電子傳感器技術、電動或電磁閥、計算機技術發(fā)展成熟,機械加工工藝日臻完善,這些技術使呼吸機的性能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1981年,現(xiàn)代呼吸機經典Servo900C研制成功,在整個80年代的中國,占有統(tǒng)治優(yōu)勢。同時代呼吸機產品還有:Erica-300,Bennet-7200,Ev-800,Bird-6400等。經典呼吸機-900C第9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90年代機械通氣技術發(fā)展1981年,Sullivan無創(chuàng)口鼻面罩發(fā)明。20世紀90年代,臨床對呼吸機的安全性和舒適性要求更高,智能通氣和液體通氣。研制出高速比例閥,Servo-300/A呼吸機上首先使用了兩個高速比例閥(VSV,PRVC,Auto-Mode)。其他模式EMMV,PRV(壓力釋放),BiPAP,Bi-Level,壓力增強,ASV(適應性容量通氣),APV(適應性壓力通氣),VAPSV(容量保證壓力支持)和PPS等,自動插管補償技術ATC(NPB-840,Evita-4,Galileo)。由于傳感器技術的成熟,在壓力觸發(fā)的基礎上發(fā)展了流量觸發(fā)技術、間歇氣流。第10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成為豐富多彩的大家族不需要壓縮空氣的微渦輪、微泵多功能呼吸機上市:NPB740,760,HT-50,VS-Ⅱ、LTV-1000等。無創(chuàng)呼吸機‘VISION’、有創(chuàng)與無創(chuàng)結合一體的呼吸機“ESPRIT”。高頻/噴射/振蕩/小兒呼吸機(BabyLog8000森迪斯3100A/B)。此外,便攜式急救呼吸機和家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一步發(fā)展。第11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得到的啟示正壓呼吸機人工氣道/風箱定容(壓)多功能,更安全多功能、安全、舒適通氣方式口對口擠壓皮囊正/負壓通氣第12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機械通氣技術進展

第13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壓力和容量雙控制壓力調節(jié)容量控制:Siemens300:PRVC可變壓力控制CPCVenturi:VPC自動氣流調節(jié)DragerEvita4:Autoflow適應性支持通氣HamiltonGalileo:(AdaptiveSupportVentilation)ASV壓力/容量雙控制NewportE-500:VTPcontrol體現(xiàn)呼吸治療學的發(fā)展,實現(xiàn)肺保護性通氣;壓力控制和壓力支持提供減速氣流,提高病人通氣時舒適感。第14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偏流BIASFLOW稱為特殊連續(xù)氣流,是一種改進持續(xù)氣流,它可以縮短呼吸機反應時間,幫助患者自主呼吸,減少患者吸氣作功,當氣管插管有漏氣時,BIASFLOW還可以穩(wěn)定基壓水平。BIASFLOW還有消除機械死腔量的作用,BIASFLOW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償面罩漏氣,實現(xiàn)無創(chuàng)通氣。第15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自動斜率/上升時間控制

壓力上升時間/斜率調節(jié)的重要性:吸氣同步性改善吸氣觸發(fā)負壓降低吸氣延遲時間降低觸發(fā)壓力時間乘積降低更重視機械通氣下自主呼吸,盡可能實現(xiàn)人機同步,減少呼吸功。當自主呼吸氣流增加時,機器能提供更大的氣流,使病人更舒適、減輕呼吸肌的疲勞。第16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呼氣靈敏度自動調節(jié)

固定或用戶手動設定的弊?。翰贿m合每一個或每一類病人通氣條件或肺動力學不穩(wěn)定的患者需要頻繁調節(jié)必須依賴于正確分析圖形和監(jiān)測參數(shù)PSV的自動吸/呼切換標準著名重癥監(jiān)護治療學家YoshitsiguYamada教授和HonglinDu博士(Tokyo大學)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發(fā)現(xiàn)了機械通氣時呼氣同步的內在規(guī)律,建立起表達終止流速,呼吸動力學參數(shù)及超平臺壓的相互關系的數(shù)學模型。已發(fā)表于(JApplPhysiol2000:2143~2150)。第17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五、BIPAP自動呼氣閥技術Evita呼吸機能通過調節(jié)通氣參數(shù)決定通氣模式,克服傳統(tǒng)機械通氣時,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氣不能并存的特點,避免人機對抗,有呼氣向吸氣和吸氣向呼氣雙重觸發(fā)機制,既可以按呼吸機的預設要求轉換,也可以按患者的自主呼吸觸發(fā)。更重視機械通氣下自主呼吸,盡可能實現(xiàn)人機同步;第18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六、無創(chuàng)通氣自動漏氣補償人機同步獲得最舒適和最有效地通氣效果。防止自動誤觸發(fā)。對病人不同呼吸用力,機器作出最快反應。盡管有漏氣,機器能達到吸氣和呼氣觸發(fā)靈敏度閾值最佳狀態(tài),不需要人工調節(jié)。更重視機械通氣下自主呼吸,盡可能實現(xiàn)人機同步。第19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七、流量和壓力互換觸發(fā)技術既可以設定流量觸發(fā),也可以設定壓力觸發(fā),提高了適應性;允許根據病人的觸發(fā)狀況自動互換。幾乎所有的高檔呼吸機都具備該項功能。得益于閥和傳感器技術的進步。第20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八、高頻/常頻一體化能滿足各種人群包括早產兒、新生兒至成人治療的需要,潮氣量精度高可設定多種高頻振蕩HFOV:正弦波型純振蕩、吸氣相振蕩、呼氣相振蕩全呼吸周期振蕩第21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九、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一體化新型渦輪機技術,體積小,噪聲低,不易產熱,最高壓力140cmH2O,最大流速200L/min。容量:A/C、SIMV(+PSV)、CPAP(+PSV)

壓力:A/C、SIMV(+PSV)、CPAP(+PSV)

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PPV):Spont、Spont/T采用AUTO-TRAK技術,實時跟蹤病人的每一次呼吸,自動檢測漏氣量的變化,進行補償。

第22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十、數(shù)字圖文信息一體化

完善的呼吸監(jiān)護提供機械通氣基本監(jiān)護參數(shù)提供機械通氣肺力學參數(shù)提供機械通氣撤機的監(jiān)測參數(shù)壓力/時間、流速/時間、容量/時間、兩種向量環(huán)文字提示呼吸機所處狀態(tài)接入一體化網絡第23頁,共25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十一、重視醫(yī)護人員和病人安全窒息后備通氣,沒有送氣(窒息)時,呼吸機一級報警。緊急釋放閥/主動呼氣閥開放,允許呼吸室內空氣,呼氣閥失靈、過多氣體輸送。內置、外置電池,后備電源供應。面板鎖定功能,防止誤操作。停電或電池耗竭時可允許手動通氣。3分鐘純氧功能,保證病人吸痰時維持好得氧合狀態(tài)。20秒吸痰送氣暫停,保護醫(yī)護人員免受傳染,報警暫停,保持工作環(huán)境安靜。

第24頁,共25頁,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