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教案:專題16考點二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含解析_第1頁
2023年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教案:專題16考點二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含解析_第2頁
2023年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教案:專題16考點二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含解析_第3頁
2023年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教案:專題16考點二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含解析_第4頁
2023年屆高考化學一輪復習教案:專題16考點二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二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CO業(yè)的復原劑。高溫=====2 2△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比較物質(zhì)化學式晶體類型

二氧化碳CO,表示一個分子的組成2分子晶體

SiO

二氧化硅2原子晶體主要物理性質(zhì)

微溶于水CO+HO2 2不反響

HCO2

為固體,不溶于水不反響HF反響:SiO+24HF===SiF↑+2HO4 2高溫 高溫與碳反響化

2

SiO

+2C=====Si+2CO↑2 電爐學 CO2

)+

SiO

+2NaOH===NaSiO+性

2NaOH===NaCO+HO, 2 2 3質(zhì)

2 3 2CO(足量)+2NaOH===NaHCO3

HO(盛堿液的不用玻2璃塞而用橡皮塞的緣由)HO+CO2 2

(缺乏)+ 高溫與鹽反響

SiO===HSiO↓+

SiO

+NaCO=====NaSiO2 3 2

2 2 3 2 3NaCO

2HO+2CO

+CO↑2 3, 2 2 2+NaSiO+NaSiO===HSiO↓+22NaHCO3233與堿性氧化物反響CO+NaO===NaCO高溫2223SiO+CaO=====CaSiO23高溫①工業(yè)制法:CaCO=====3制備CaO+CO↑;②試驗室制2—法:CaCO+2HCl===CaCl32+HO+CO↑22CO:制飲料、碳酸鹽,干冰用作制冷劑。2SiO:作光導纖維,制光學儀器、電子部件,水晶可制作飾品。2學霸巧學卡高溫2C+SiO=====Si+2CO↑C的復原性比2高溫Si強,也不能依據(jù)反響 SiO+NaCO=====NaSiO+CO↑來說明2 2 3 2 3 2SiO

水化物的酸性比HCO強。由于酸性:HCO>HSiO,因而向2 2 3 2 3 2 3NaSiO2

水溶液中通入 CO2高溫

生成 H2

SiO3

,而高溫下:SiO+2NaCO=====NaSiO+CO2 3 2 3 2氫氟酸能腐蝕玻璃并用于雕刻玻璃,盛放氫氟酸不用玻璃瓶而用塑料瓶。盛放堿性溶液的不能用玻璃塞,由于SiO與堿溶液2反響生成具有黏性的NaSiO。2 3SiOCOSiO2 2 2既能與酸反響又能與堿反響,但它不是兩性氧化物,由于 SiO 只與2x=nCOnNaOH溶質(zhì)成分2x=nCOnNaOH溶質(zhì)成分2xx≤1∶1NaHCO31∶1<x<2∶1NaCO、23NaHCO3x=2∶1NaCO23x>2∶1NaOH、NaCO23思維辨析CO溶于水生成碳酸,SiO也能溶于水并生成硅酸。( )2 2SiO是酸性氧化物,不與任何酸反響。( )2(3)SiO2

溶于水顯酸性,所以SiO2

屬于酸性氧化物。( )COCO2

是碳的兩種氧化物,二者均是溫室氣體。( )CO不支持燃燒是相對的。( )2氫氟酸刻蝕玻璃的過程不涉及化學變化。( )答案以下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高溫=====2所以碳的復原性強于硅的復原性盛放NaOH溶液時,使用帶玻璃塞的磨口瓶SiO2

制取硅酸,應先使二氧化硅與氫氧化鈉溶液反響,然CO2

CO+SiO

高溫

SiO

+CO

↑可知,硅酸的酸性強2 3 2于碳酸答案C

2 3 2解析選項A、D的反響在高溫下均生成了氣體,使平衡正移,致使反響能順當進展,但不能說明C、Si的復原性強弱,也不能說明HSiO2

HCO2

NaOH能與玻璃成分中的SiO2反響生成Na2

SiO3

而使瓶塞粘在一起。由SiO2

H2

SiO3

的過程為:NaOH溶液 通入CO2SiO2

Na2

SiO3

H2

SiO3[考法綜述]SiO2

的用途以及SiO的特性與HFCOCO與SiO2 2 2酸性氧化物的區(qū)分。1二氧化硅的特性典例1 以下表達正確的選項是( )高溫

CO+SiO

SiO

+CO

↑,所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強

2 3 2

2 3 2碳和硅都是ⅣA性質(zhì)相像酸的酸性比碳酸強反響生成硅酸[解析]依據(jù)酸、鹽之間復分解反響進展的方向推斷酸性強弱一般是在常溫濕態(tài)下適用,在高溫干態(tài)下不適用,事實上碳酸酸性比硅酸強,A錯誤;CO2

是分子晶體,而SiO2

是原子晶體,在物理性質(zhì)方面有很大差異,B錯誤;高溫下二氧化硅與碳酸鈉的反響是在非溶液狀態(tài)下進展的,屬于用不揮發(fā)性酸酐來制取揮發(fā)性的酸酐,所以該反響不能做為推斷硅酸與碳酸酸性強弱的依據(jù),C錯誤;SiO2

雖屬于酸性HOHSiO,D項正確。2 2 3[答案D(1)非金屬氧化物一般由分子構成,而SiO2

是由Si和O按個數(shù)比1∶2直接構成。Si、SiC、SiN3 4

、BN等也是直接由原子構成。(2)SiO2

是HSiO2

HSiO。2 3SiO

能跟HF作用:SiO+2 24HF===SiF↑+2HO。4 2不要混淆二氧化硅和硅的用途用于制作光導纖維的是SiO,用于制作半導體材料、計算機芯片2的是晶體硅。水晶、石英、瑪瑙的主要成分是 SiO;珍寶的主要成分是2CaCOAlO。3 2 3命題法2二氧化碳與堿溶液的反響典例2 向含有0.2molNaOH和0.1molBa(OH) 的溶液中持續(xù)2穩(wěn)定地通入CO2

Pa)時馬上停頓。則這一過程中,溶液中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與通入CO2

的體積關系正確的是(氣體的溶解和離子的水解無視不計)( )[解析]此題涉及的化學反響:Ba(OH)+CO

===BaCO↓+HO①2 2 3 22NaOH+CO===NaCO+HO②2 2 3 2BaCO

+CO+HO===Ba(HCO)③3 2 2 32NaCO+CO+HO===2NaHCO④2 3 2 2 3CO2

0.2molNa+0.1molBa2+0.4molOH-;當通入2.24LCO2

molO-4.48LCO2

3 2液中:0.2molNa+、0.2molHCO-8.96LCO時,發(fā)生反響3 2①②③④,此時溶液中:0.2molNa+、0.1molBa2+、0.4molHCO-。3比照圖象可知C項正確。[答案C【解題法】CO與堿液反響常考狀況及方法技巧2反響后產(chǎn)物的組成及各組成成分的量的簡潔計算則可以利用加減消元法或者 “碳”守恒、“堿”守恒法來求解。在列方程(組)求解時要留意CO2

與OH-的計量數(shù)關系,以免出錯。假設是未給出各反響物的量,而要求利用反響方程式爭論不同①要合2

與NaOH反響的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物質(zhì)之間的量的關系。設與其中的一種組分反響,假設產(chǎn)物還能與另一種組分反響,則假設錯2CO2

2

混合溶液中,假設CO2NaOHNa2CO3Ba(OH)2BaCO3反響。(4)給出各反響物的量推斷反響圖象的正誤的先后挨次,分析何種反響物缺乏,何種反響物過量。②留意圖象中的“拐點”“起點”“終點”等關鍵點的相關數(shù)找出解題的突破口,然后進展解答。和挨次性。3CO2與鹽溶液的反響典例3 用四種溶液進展試驗下表中“操作及現(xiàn)象”與“溶液”對應關系錯誤的選項是( )選項操作及現(xiàn)象溶液ABC通入CO65℃以上,溶液變澄清2通入CO,溶液變渾濁。連續(xù)通CO至過量,渾濁消逝2 2通入CO,溶液變渾濁。再參加品紅溶液,紅色褪去CHONa溶液6 5NaSiO溶液2 3Ca(ClO)溶液22D通入CO,溶液變渾濁,連續(xù)通CO至過量,渾濁消逝,2再參加足量NaOH溶液,又變渾濁2Ca(OH)溶液2[解析22D通入CO,溶液變渾濁,連續(xù)通CO至過量,渾濁消逝,2再參加足量NaOH溶液,又變渾濁2Ca(OH)溶液2[解析A項,CO+22+NaHCO,升溫36 5 2 2 3

2 2 3 2 3 2 3 2C項,CO+Ca(ClO)+HO===CaCO↓+2HClO,溶液變渾濁后加2 2 2 3入品紅溶液,被HClO氧化褪色;D項,首先,CO+2Ca(OH)===CaCO↓+HOCO,生成可溶于水的2 3 2 2)NaOH2NaOH+32Ca(HCO)===CaCO↓+NaCO+2H

O,溶液又變渾濁。32 3 2 3 2[答案B【解題法】CO與鹽溶液的常見反響及留意事項2CO與鹽溶液的常見反響2此,將CONaSiO

、2 22

3等鹽溶液中,均能發(fā)生反響而生成相應的弱酸和碳酸(氫)鹽,這就是“強酸制弱酸”原理的應用。如:①CO+NaCO+HO===2NaHCO2 2 3 2 3②CO+NaSiO+2HO===HSiO↓+NaCO2 2 3 2 4 4 2 3CO+NaSiO+HO===HSiO↓+NaCO2 2 3 2 2 3 2 3CO過量時,發(fā)生反響如下:22CO

+NaSiO+2HO===HSiO↓+2NaHCO2 2 3 2 2 3 3③CO+Ca(ClO)+HO===CaCO↓+2HClO2 2 2 3CO過量時,發(fā)生反響如下:22CO

+Ca(ClO)+2HO===Ca(HCO)

+2HClO2 2 2 32④CO+2NaHCO3

+2⑤CO+NaAlO+2HO===Al(OH)↓+NaHCO(CO

過量時)2 2 2 3 3 2CO+2NaAlO+3H

↓+NaCO(CO

少量時)2 2 2留意事項

3 2 3 2就不能“制取”強酸。在某些條件下,當弱酸的酸根陰離子被沉淀或被氧化后,H+就被“釋放”出來,從而生成了強酸。如將HS通入2CuSO 溶液中或向氫硫酸中滴加氯水,均由氫硫酸這種弱酸生成了強4

(2 4 2 4HS+Cl===S↓+2HCl(S2-被氧化)。2 2②CO2

與 溶液反響的產(chǎn)物與CO2

成NaHCO,由于酸性HCO> >HCO-。3 2 3 3③CO2

NaClOCO2

的量無關,也只能生成NaHCONaCOHCO>HClO>HCO-。3 2 3 2 3 3SOCaClBaCl

溶液均不反響,無沉淀產(chǎn)生。2 2 2 2以下有關說法正確的選項是( )在酒精燈加熱條件下,NaCO、NaHCO

固體都能發(fā)生分解2 3 3Fe(OH)3

膠體無色、透亮,能產(chǎn)生丁達爾現(xiàn)象C.H

、SO、COHSO枯燥2 2 2 2 4D.SiO既能和NaOH溶液反響又能和氫氟酸反響,所以是兩性2氧化物答案C解析NaHCO3

NaCO2 3

固體加熱只熔化不分解,A3

膠體是紅褐色,B錯誤;C項中三種氣體與濃硫酸不反應,可以用濃硫酸枯燥,CSiO2

與HFSiO+24HF===SiF↑+2HO,SiFSiO

不是兩性氧化物,屬4 2 4 2于酸性氧化物,D錯誤。以下說法不正確的選項是( )具的消毒劑鐵更耐酸、堿的腐蝕維是利用自然界的非纖維材料(如石油、煤)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得到的答案C料,A項正確;臭氧具有強氧化性,可以用作餐具的消毒劑,B項正確;鋁比鐵活潑,更簡潔與酸、堿反響,C項錯誤;化學纖維可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二者的原料來源不同,D項正確。CO2

沿領域。CO2

4HCO-占3CO2

溶于水產(chǎn)生HCO-的方程式: 。 在海洋碳循環(huán)中,通過如下圖的途徑固碳。①寫出鈣化作用的離子方程式: 。光能 + =====(CHO)+x18O+xHO葉綠體 2 n 2 2海水中溶解無機碳占海水總碳的95%海洋碳循環(huán)的根底。測量溶解無機碳,可承受如下方法:CONCO

并用堿液吸2 2 2收(裝置示意圖如下)。將虛線框中的裝置補充完整并標出所用試劑。②滴定。將吸取液吸取的無機碳轉(zhuǎn)化為NaHCO,再用xmol·L-13HCl溶液滴定,消耗ymLHCl溶液。海水中溶解無機碳的濃度= mol·L-1。利用如下圖裝置從海水中提取CO,有利于削減環(huán)境溫室氣2體含量。①結合方程式簡述提取CO2

的原理: 。②用該裝置產(chǎn)生的物質(zhì)處理b室排出的海水,合格后排回大海。處理至合格的方法是 。(1)CO+H

O===HCO、HCO

H++HCO-2 2 2 3 2 3 3(2)①Ca2++2HCO-===CaCO↓+HO+CO↑x②COx2

3x2H18Ox2

3 2 2(3)①(4)①a2

②xyz-4-===O↑+4H++通過陽離子膜進入b室,2發(fā)生反響:H++HCO-===HO+CO↑3 2 2②c室的反響:2HO+2e-===2OH-+Hc室排出的堿液將2 2bpH解析(2)①從圖中可以看出,HCO-轉(zhuǎn)化的終產(chǎn)物是CaCO 和3 3CO,這個過程Ca2+肯定參與反響,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