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邊界的劃分_第1頁
板塊邊界的劃分_第2頁
板塊邊界的劃分_第3頁
板塊邊界的劃分_第4頁
板塊邊界的劃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寶玉石學地質基礎教育部職業(yè)教育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專業(yè)教學資源庫GemsandJadeIdentificationandProcessingTeachingResourceLibrary板塊邊界的劃分建設者姓名:占文鋒1.板塊構造在地球科學史上,有兩個光輝燦爛的階段,即18世紀末葉的奠基階段和20世紀60年代的地學革命。前者構筑了科學地質學的大廈,后者建立了全球動力學的圖象。地學革命的歷史溯源至半個世紀之前,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為此,論戰(zhàn)持續(xù)了近40年;50年代,因海底調查和古地磁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又激發(fā)了人們的興趣;1962年,地質詩人赫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1963年,瓦因-馬修斯模型的提出,導致了決定性的發(fā)展。但直到1966年,這場地學革命才有了巨大的影響。1966年11月,在紐約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一次“地殼演變”專題討論會上,一群科學家宣布了地球科學的變革。1968年,拉蒙特觀測所的艾薩克斯(Isacks)、奧利弗(Oliver)和塞克斯(Sykes)發(fā)表了一篇將地震研究用于被稱之為“新全球構造學”的重要評論。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松(X.Lepichon)于1967和1968年發(fā)表了幾篇合寫的文章,從不同的觀點論證了“新全球構造學”。根據(jù)這一批論文,板塊構造學說意義明確地形成了。

板塊構造以恢弘的氣勢建立新的全球說,用和諧的框架將大量的雜散的專門發(fā)現(xiàn)協(xié)調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幾乎包含了地球科學的各學科領域:巖石學、礦床學、大地構造、海底資源......以及地球上最壯觀的景象。

2.地球科學大變革進展的各個階段1912-1915魏格納(Wegener)大陸漂移的提出1915-1930大論戰(zhàn)

1930魏格納(Wegener)犧牲于格陵蘭冰原1930-1950僵持狀態(tài),一項在美國已告失敗的事業(yè);論戰(zhàn)在別處繼續(xù)進行杜托阿,霍爾姆斯(DuTiot,Holems)1950-1960重新發(fā)生興趣

海底勘察巖石古地磁學和極移路線凱里,金(Carey,King),布拉德,尤因,希曾,梅納德(Bullard,Ewing,Heezen,Menard)

布萊克特,朗科恩(Blackett,Runcorn)2.地球科學大變革進展的各個階段1960-1962

海底擴張——地質史詩迪茨,赫斯(Dietz,Hess)1963與海底擴張有關的海底磁異常;“磁帶記錄器”馬修斯,莫利,瓦因(Matthews,Morley,Vine)1963-1966

地球磁場的極性反轉,陸地熔巖和深海沉積物巖心的古地磁和巖石年齡的準確測定考克斯,達爾林普爾,多伊爾,福斯特,麥克杜格爾,奧普代克(Cox,Dalrymple,Doell,F(xiàn)oster,McDongall,Opdyke)1965-1966

轉換斷層和地震研究塞克斯,威爾遜(Sykes,Wilson)2.地球科學大變革進展的各個階段1966-1967人員在戈達德會議上聚齊后宣布地球科學的變革

1967-1968

板塊構造說與海底擴張和大陸漂移說的結合地震綜合給出海底等時線的外推極性反轉時標潮浪滾滾勒比雄,麥肯齊,摩根,帕克(LePichon,Mckenzie,Morgan,Parker)

艾薩克斯,奧利弗,塞克斯(Isacks,Oliver,Sykes)

海茨勒,皮特曼(Heirtzler,Pitman)1968-1970“格洛瑪挑戰(zhàn)者”號的深海鉆探馬克斯韋爾等(MaxwellandOthers)1970“地質史詩成為地質史實”3.板塊概念板塊構造學說將地球表面劃分為若干剛性的巖石圈板塊,板塊之間為俯沖、碰撞帶,中洋脊,以及轉換斷層等活動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面的運動主要由板塊之間的斷層活動來完成,而板塊邊界之間的寬闊的塊體變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可以認為板塊是剛性的。板塊運動認為剛性的巖石圈(包括大陸與大洋的地殼)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較小的軟流圈上移動。它是從大陸漂移說發(fā)展起來,而卻不同于大陸漂移說。4.板塊構造與大陸漂移的差別魏格納等把大陸只包含大陸硅鋁層;而板塊學說中巖石圈板塊包含地殼與軟流圈之上的地幔。魏格納等把大陸看成是主動的單元,而板塊學說中大陸是被動的。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是穿過殼下硅鎂層而漂移的;而板塊學說引入了象在傳送帶上被攜帶的被動大陸的概念。由于它們在組成上密度較低,通常較有浮力并能逃脫被消減的命運,成為輸送帶上穩(wěn)定的被動浮性塊。魏格納等把大陸硅鋁層看成是與地幔硅鎂層互相獨立的、完全不同的東西;而板塊學說認為陸地是地幔分異產(chǎn)生而上浮的化學產(chǎn)物,陸地與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板塊構造為地幔對流說提供了發(fā)展的空間。5.板塊的劃分

板塊學說逐漸在地學界取得了普遍的承認,它看似簡單,其實有深刻的道理。板塊構造,也可以說是縫塊構造,在地球表面各種尺度的構造中都有表現(xiàn),甚至在變形最劇烈的臺灣碰撞帶上,陡立的褶皺也是由一系列相對完整的灰?guī)r塊體和它們之間的斷裂所組成。

從構造物理觀點來看,由于巖石流變性質的非線性,地殼變形主要集中在一些狹長的帶上,而這些活動帶之間的廣闊區(qū)域則只承擔很小的變形。這些廣闊區(qū)域就是塊體,而狹長的活動帶則是塊體間的邊界。5.板塊劃分與板塊運動板塊劃分:被許多構造活動帶分割成若干個不連續(xù)的單元的巖石圈—板塊。板塊+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