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_第1頁
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_第2頁
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_第3頁
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_第4頁
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緒論本章內容5.15.25.3結構布置和靜力計算方案墻、柱的高厚比驗算單層混合結構房屋的墻體設計1.45.4多層混合結構房屋的墻體設計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第一章緒論5.55.65.7混合結構房屋地下室墻的計算多層混合結構房屋剛性基礎設計

墻體的構造要求和防止墻體開裂的措施1.4本章小結

混合結構房屋是指主要承重構件由不同材料組成的房屋。砌體結構房屋中的屋蓋、樓蓋的梁板是水平承重結構構件,內外縱墻、橫墻、柱和基礎等是主要豎向承重構件,它們互相連接,共同構成承重體系。

混合結構房屋應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能較好地適應溫度、收縮變形、地基不均勻沉降的作用,在地震區(qū)時還應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結構布置和靜力計算方案5.15.1.1混合結構房屋的結構布置混合結構房屋的結構布置一般分為五種:縱墻承重方案、橫墻承重方案、縱橫墻承重方案、內框架承重方案、底部框架承重方案。(1)縱墻承重方案無內橫墻或橫墻間距很大,由縱墻直接承受樓面、屋面荷載,或通過縱墻支承進深梁承受樓面荷載(圖5.1)。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1、混合結構房屋墻體承重方案

豎向荷載傳遞路線:屋(樓)面荷載→縱墻→基礎→地基。特點:平面布置靈活,室內空間較大;縱墻承重,縱墻門窗洞口的寬度和位置受到限制;由于橫墻較少且不承重,橫向剛度差;樓面材料用料多,墻體材料用量少。適用:使用上要求有較大空間教學樓、圖書館及單層及多層空曠房屋如食堂、俱樂部、中小型廠房)等。層數(shù)較多、樓面荷載大時,宜選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1縱墻承重結構平面圖(a)樓板直接擱置于縱墻(b)進深梁擱置于縱墻

(2)橫墻承重方案房屋開間不大,橫墻間距較小,樓屋面板直接擱置在橫墻上的結構布置(圖5.2)。豎向荷載傳遞路線:屋(樓)面荷載→橫墻→基礎→地基。特點:縱墻因不承重其門窗洞口布置、立面處理較靈活;承重橫墻數(shù)量多間距小,房屋橫向剛度及整體性好,抗震及調整地基不均勻沉降能力強;屋、樓蓋結構簡單,結構布置經(jīng)濟,施工方便;樓面結構材料用料少而墻體材料用量多。適用:宿舍、住宅、旅館等居住建筑、由小房間組成的辦公樓等??山ㄔ燧^高層房屋。

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2橫墻承重結構平面圖

(3)縱橫墻承重方案房屋縱、橫向兩種承重墻體兼而有之的承重布置方案(圖5.3)。

豎向荷載傳遞路線:屋(樓)面板或梁荷載→縱橫墻→基礎→地基。

特點:縱橫墻體承重,房屋縱橫剛度均較大,抗風和抗震能力好;砌體內應力均勻,可充分利用材料,基礎底面應力分布均勻。平面布置比橫墻承重靈活,房屋的整體性和空間剛度比縱墻承重更好,兼有前述兩種方案優(yōu)點。適用:教學樓、辦公樓及醫(yī)院等對空間布置要求靈活的建筑。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3縱橫墻承重結構平面圖(4)內框架承重方案房屋的內承重墻用鋼筋混凝土柱代替,樓屋蓋梁在外墻處仍然支承在砌體墻或壁柱上,這種由內框架柱和外承重墻共同承擔豎向荷載的承重體系稱為內框架承重方案(圖5.4)。

豎向荷載傳遞路線:板→梁→外縱墻(柱)→外縱墻基礎、(柱基礎)→地基。特點:外墻、柱為承重構件,內部空間大,布置靈活,空間剛度差;由于外墻內柱材料及基礎形式不同,施工復雜,易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結構中附加應力大,抗震能力差。適用:多層工業(yè)車間、商店等建筑;某些建筑的底層為了獲得較大的使用空間,有時也采用這種承重方案。必須指出,計算簡圖應考慮結構材料及地基沉降差異。

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4內框架承重結構平面圖(5)底部框架承重方案底部一或兩層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同時取代內外承重墻體,上部仍然為普通磚房,底部框架與上部磚房過渡的樓層采取加強措施后成為結構轉換層(圖5.5)。荷載傳遞路線:梁板荷載→內外墻體→結構轉換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墻)→基礎。

特點:墻和柱都是主要承重構件。底部空間靈活;房屋上剛下柔,抗震能力差。適用:臨街底部對空間布置靈活性有較高要求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5底層框架-上部磚房承重結構平、剖面圖混合結構房屋結構承重方案的選擇:在設計工作中,應根據(jù)建筑功能,符合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和國家政策要求;結合氣象、地質、材料供應和施工各方面的具體條件;按照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的原則來考慮;必要時應進行多方案技術經(jīng)濟比較,擇優(yōu)選用結構承重方案。2、房屋變形縫及墻體布置原則

混合結構房屋的結構布置中,經(jīng)常要考慮三種變形縫: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此外,還應遵循墻體結構布置的原則。(1)變形縫伸縮縫:防止墻體產(chǎn)生過大的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而產(chǎn)生豎向裂縫。沉降縫:消除地基過大的不均勻沉降而造成的危害。防震縫:防止地震時相鄰單元相互碰撞。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1)伸縮縫:設置在平面轉折和體形變化處,房屋中部以及錯層處。伸縮縫的間距可按表5.1設置。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對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配筋砌塊砌體房屋,取表中數(shù)值;對石砌體、蒸壓灰砂普通磚、蒸壓粉煤灰普通磚、混凝土砌塊、混凝土普通磚和混凝土多孔磚房屋,取表中數(shù)值乘以0.8的系數(shù),當墻體有可靠外保溫措施時,其間距可取表中數(shù)值;對在鋼筋混凝土屋面上掛瓦的屋蓋應按鋼筋混凝土屋蓋采用。對層高大于5m的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配筋砌塊砌體結構單層房屋,其伸縮縫間距可按表中數(shù)值乘以1.3;對溫差較大且變化頻繁地區(qū)和嚴寒地區(qū)不采暖的房屋及構筑物墻體的伸縮縫的最大間距,應按表中數(shù)值予以適當減小。2)沉降縫:

設置在建筑平面轉折處;地基壓縮性有顯著差異處;房屋高度或荷載差異較大處;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處;建筑結構、地基或基礎類型不同的交界處。

沉降縫將建筑物從屋蓋到基礎全部斷開。沉降縫寬度可按房屋層數(shù)來確定,房屋層數(shù)為2~3層時,沉降縫寬度為50~80mm;房屋層數(shù)為4~5層時,沉降縫寬度為80~120mm;房屋層數(shù)為5層以上時,沉降縫寬度為80~120mm。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3)防震縫房屋高差6m以上;錯層且樓板高差大;各部分結構剛度、質量差異大時設置防震縫。防震縫縫寬應根據(jù)地震設防烈度和結構相鄰部分可能產(chǎn)生的位移(房屋高度)確定,可采用50~100mm。盡量三縫合一設置,寬度均應符合防震縫要求,立面處理時,應保證縫隙的變形。(2)墻體布置原則1)盡可能采用橫墻承重體系,盡量減少橫墻間的距離,以增加房屋的整體剛度。2)承重墻布置力求簡單、規(guī)則,縱墻亦拉通,避免斷開和轉折,每隔一定距離設一道橫墻,將內外縱墻拉結在一起,形成空間受力體系,增加房屋的空間剛度和增強調整地基不均勻沉降的能力。3)承重墻所承受的荷載力求明確,荷載傳遞的途徑應簡捷、直接。開洞時應使各層洞口上下對齊。4)結合樓、屋蓋的布置,使墻體避免承受偏心距過大的荷載或過大的彎矩。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墻體計算主要包括內力計算和截面承載力計算(驗算),內力計算首先要考慮如何按房屋空間剛度確定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1、房屋的空間剛度

圖5.6(a)無山墻荷載傳遞路線:風荷載→縱墻→縱墻基礎→地基。圖5.6(b)是有山墻,荷載傳遞路線:風荷載→縱墻(山墻)→縱墻基礎(山墻基礎)→地基。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5.1.2房屋的空間剛度及靜力計算方案圖5.6單層房屋在風荷載作用下受力分析(a)無山墻(b)有山墻圖5.6(a)無山墻,橫向水平風荷載作用下,縱墻頂部沿房屋橫向側移處處相等,其計算單元按單跨平面排架分析,基礎與墻固定端連接,墻與屋蓋鉸接。

圖5.6(b)有山墻,橫向水平風荷載作用下,屋蓋的水平位移受到山墻的約束,屋蓋可以看作兩端彈性支承在山墻上的水平方向的梁,該梁跨度為房屋長度,梁高為屋蓋結構沿房屋橫向的跨度,而山墻可以看作豎向懸臂梁支承在基礎,整個房屋墻頂?shù)乃轿灰撇辉傧嗟取>嗌綁嚯x愈遠的墻頂水平位移愈大,距山墻距離愈近的墻頂水平位移愈小。

上述考慮空間效應的墻頂水平最大側移可表示為:

(5.1)

式中——山墻頂面水平位移,取決于山墻的剛度,山墻剛度大,?。骸萆w平面內產(chǎn)生的彎曲變形,取決于屋蓋剛度及橫(山)墻間距,屋蓋剛度愈大,橫(山)墻間距愈小,愈小。

——考慮空間工作時,外荷載作用下房屋排架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在外荷載作用下,平面排架的水平位移;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房屋空間作用的大小可以用空間性能影響系數(shù)表示。一般通過實測確定。

(5.2)值愈大,表示整體房屋的水平側移與平面排架的側移愈接近,即房屋空間作用愈小。值愈小,房屋水平側移愈小,房屋的空間作用愈大。又稱為考慮空間工作后的側移折減系數(shù),可按表5.2確定??梢杂脧椥缘鼗系募羟猩盍耗P蛠碛嬎?。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2、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房屋的靜力計算,根據(jù)房屋的空間工作性能分為剛性方案、剛彈性方案和彈性方案。設計時,可按表5.3確定靜力計算方案。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1)剛性靜力計算方案房屋的空間剛度很大,在水平風荷載或不對稱的豎向荷載作用下,墻、柱頂端的相對位移(為縱墻高度),,這時墻柱內力計算墻柱內力可按上端有不動鉸支承的豎向構件進行計算,這類房屋稱為剛性方案房屋,計算簡圖如圖5.7(a)。(2)彈性靜力計算方案房屋的空間剛度很小,在水平風荷載或不對稱的豎向荷載作用下墻頂?shù)淖畲笏轿灰平咏谄矫娼Y構體系的位移,,這時墻柱內力計算可按屋架或大梁與墻(柱)為鉸接的、不考慮空間工作的平面排架或框架計算,這類房屋稱為彈性方案房屋,計算簡圖如圖5.7(b)。(3)剛彈性靜力計算方案房屋的空間剛度介于上述兩種方案之間,在水平風荷載或不對稱的豎向荷載作用下,縱墻頂端水平位移比彈性方案要小、但又不可忽略不計,其受力狀態(tài)介于剛性方案和彈性方案之間,,這時墻柱內力計算應按屋架、大梁與墻(柱)鉸接,考慮空間作用的平面排架或框架計算,這類房屋稱為剛彈性方案房屋,計算簡圖如圖5.7(c)。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7砌體房屋的計算簡圖(a)剛性方案;(b)彈性方案;(c)剛彈性方案

3、剛性方案和剛彈性方案房屋的橫墻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是根據(jù)房屋空間剛度的大小確定的,而房屋的空間剛度則由兩個主要因素確定,一是房屋中屋(樓)蓋的類別,二是房屋中橫墻間距及其剛度的大小。因此作為剛性和剛彈性方案房屋的橫墻,《規(guī)范》規(guī)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墻中開有洞口時,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積不應超過橫墻水平全截面面積的50%。(2)橫墻的厚度不宜小于180mm。(3)單層房屋的橫墻長度不宜小于其高度,多層房屋的橫墻長度不宜小于(為橫墻總高度)。

當橫墻不能同時符合上述要求時,應對橫墻的剛度進行驗算。如其最大水平位移值(為橫墻總高度)時,仍可視作剛性和剛彈性方案房屋的橫墻;凡符合此剛度要求的一段橫墻或其他結構構件(如框架等),也可以視作剛性或剛彈性方案房屋的橫墻。

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圖5.8單層房屋的橫墻計算簡圖對于單層混合結構房屋在水平風荷載作用下,橫墻頂部最大水平位移由墻體整體彎曲變形和剪切變形兩部分疊加所得,當門窗洞口的水平面積不超過橫墻截面面積(不包括翼緣面積)的75%時,可按懸臂墻用材料力學公式進行計算:

(5.3)——橫墻計算截面的慣性距,為簡化計算,可近似取橫墻的毛截面進行計算;當橫墻與縱墻相連時,內橫墻可按工字型I計算,山墻可按槽型[計算,工字型或槽型的翼緣寬度可從橫墻中心線算起,每側近似取,且兩側之和不大于窗間墻寬度;——橫墻計算截面毛面積,不考慮與橫墻相交的縱墻翼緣部分?!魬Ψ植疾痪鶆蛳禂?shù),近似取,以考慮洞口對剪切變形的不利影響。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

對于多層混合結構房屋,在水平風荷載作用下,橫墻頂部最大水平位移仍按上述原理進行計算,此時橫墻承受各層樓蓋及屋蓋傳來的集中風荷載,按下述公式計算:(5.4)式中:——房屋總層數(shù);——假定每開間框架各層均為不動鉸支座時,第層的支座反力;——第層樓面至基礎上頂面的高度。第五章混合結構房屋的靜力計算方案和結構設計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墻、三柱的三高厚三比驗三算5.三2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中的三砌體三墻或三柱,三除了三應滿三足承載三力要求三以外三,《砌體三結構三設計三規(guī)范》還規(guī)三定采三用驗算三砌體三結構三墻、三柱的三高厚三比的方三法來保證其在施工三階段三和試三用階三段的三穩(wěn)定三性。墻、三柱的三高厚三比包三括兩三方面三:墻柱三實際三高厚三比的三確定三;墻柱三的允三許高三厚比三;1、墻柱三的高三厚比墻柱三的高三厚比三,三可按三下式三來計三算:(5.三5)(5.三6)5.三2.三1墻柱三的高三厚比三、允三許高三厚比三及其三影響三因素式中三:——墻、三柱的三計算三高度三;——墻厚三或矩三形柱三與相三對應三的邊三長。——帶壁三柱墻三截面三的折三算厚三度。高厚三比驗三算時三,夾三心墻三的有三效厚三度,三按下三式計三算:(5三.7三)式中三:——夾心三復合三墻的三有效三厚度三;——分別三為內三、外三葉墻三的厚三度。(1三)墻柱三的計三算高三度混合三結構三墻、三柱做三為受三壓構三件,三其實三際支三承情三況遠三比理三想的三支承三情況三復雜三,往三往介于三完全三鉸接三與完三全固三定之間三。為三簡化三起見三,根三據(jù)彈三性穩(wěn)三定理三論分三析和三實際三工程三經(jīng)驗三來確三定墻三柱的三計算三高度三。在計三算無三吊車三荷載三的彈三性方三案房三屋的三墻柱三臨界三荷載三時,三在排三架方三向和三垂直三排架三方向三墻、三柱均三按平三面排三架來三分析三,此三時考三慮其三余各三柱、三墻對三此平三面排三架柱三、墻三的彈性支三承作三用;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在計三算有三吊車三荷載三的剛三性方三案的三房屋三墻柱三臨界三荷載三時,三承受三最大三吊車三荷載三的某三柱在排三架方三向失三穩(wěn)時三,由三于房三屋的三空間三工作三,房三屋的三其余三各柱三都會三對該三柱起三到支三撐作三用,該柱三上端三可按三不動三鉸支三座考三慮,三在計三算垂三直于三排架三方向三的縱三向彎三曲的三臨界三荷載三時,三由于柱間三支撐三及聯(lián)三系梁三的設三置,三柱頂三及變三截面三處墻三可按三不動三鉸支三座考三慮;對剛三性方三案房三屋,三在計三算帶三壁柱三墻或三周邊三拉結三的墻三,可三按彈三性薄三板穩(wěn)三定理三論分三析,墻三體兩三側拉三結墻三、柱三的間三距越三小,三穩(wěn)定三性越三好,三計算三高度三越小三。實三際設三計中三,應三根據(jù)房屋三類別三和構三件支三承條三件,三按表5.三4偏于三安全三地確三定墻三柱的三計算三高度三。對有三吊車三的房三屋或三無吊三車房三屋的三變截三面柱三的高三厚比三,可三按上三、下三截面三分別三計算,當三荷載三組合三不考三慮吊三車作三用時三,變三截面三柱上三段的三計算三高度三可按三表5.三4規(guī)定三采用三;變三截面柱三下段三的計三算高三度,三可按三下列三規(guī)定三采用三:1)當三時,三取無三吊車三房屋三的三;2)當三時,三取無三吊車三房屋三的乘三以修三正系三數(shù)三,三,三式中三為變三截面三柱上三段的三慣性三矩,三為變三截面三柱下三段的三慣性三矩。3)當三時三,三取無三吊車三房屋三的,但確三定值三時三,應三采用三上柱三截面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2三)墻柱三的實三際高三度表5.三4中的三構件三實際三高度三,三應按三下列三規(guī)定三采用三:1)在房三屋底三層,三為樓三板頂三面到三構件三下端三支點三的距三離。三下端三支點三的位三置,三可取三在基三礎頂三面。三當埋三置較三深且三有剛三性地三坪時三,可三取室三外地三面下50三0m三m處;2)在房三屋其三他層三,為三樓板三或其三他水三平支三點間三的距三離;3)對于三無壁三柱的三山墻三,可三取層三高加三山墻三尖高三度的1/三2;對三于帶三壁柱三的山三墻可三取壁三柱處三的山三墻高三度。2、墻三柱的三允許三高厚三比及三其影三響因三素(1)墻三柱的三允許三高厚三比根據(jù)三工程三經(jīng)驗三,墻三、柱三的允三許高三厚比三限值三與施三工水三平、三一定三時期三的內三材料三質量三有關三,《砌體三規(guī)范》給出三了不三同砌三體類三別和三砂漿三砌筑三的砌三體墻三、柱三的允三許高三厚比三限值[β三],可三按表5.三5查取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2三)影響三高厚三比的三因素影響三墻、三柱允三許高三厚比三的因三素比三較復三雜,三難以三用理三論推三導的三公式三來計三算,《規(guī)范》規(guī)定三的限三值是三綜合三考慮三以下三各種三因素三確定三的。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1)砌體三類型三:毛石三墻墻三剛度三差,三允許三高厚三比要三降低三,組三合砌三體剛三度好三,允三許高三厚比三可提三高。2)砂漿三強度三等級三:砂漿三強度三直接三影響三砌體三的彈三性模三量,三而砌三體彈三性模三量的三大小三又直三接影三響砌三體的三剛度三。砂三漿強三度愈三高,三允許三高厚三比亦三相應三增大三。3)砌體三截面三剛度三:砌體三截面三慣性三矩較三大,三穩(wěn)定三性則三好。三當墻三上門三窗洞三口削三弱較三多時三,允三許高厚比三值降三低,三可以三通過三有門三窗洞三口墻三允許三高厚三比的三修正三系數(shù)三來考三慮此三項影三響。4)橫墻三間距三:橫墻三間距三愈小三,墻三體穩(wěn)三定性三和剛三度愈三好;三橫墻三間距三愈大三,墻三體穩(wěn)三定性三和剛三度愈差。三高厚三比驗三算時三用改三變墻三體的三計算三高度三來考三慮這三一因三素,三柱子三沒有三橫墻三聯(lián)系三,其三允許三高厚比應三比墻三小些三。這三一因三素,三在計三算高三度和三相應三高厚三比的三計算三中應三考慮三。5)構造三柱間三距及三截面三:構造三柱間三距愈三小,三截面三愈大三,對三墻體三的約三束愈三大,三因此三墻體三穩(wěn)定三性愈好三,允三許高三厚比三可提三高。三通過三修正三系數(shù)三來考三慮。6)支承三條件三:剛性三方案三房屋三的墻三柱在三屋蓋三和樓三蓋支三承處三假定三為不三動鉸三支座三,剛三性好三;而三彈性和剛三彈性三房屋三墻柱三在屋(樓)蓋處三側移三較大三,穩(wěn)三定性三差。三驗算三改變三其計三算高三度來三考慮三此因三素。7)構件三重要三性和三房屋三使用三情況三:對次三要構三件,三如自三承重三墻允三許高三厚比三可以三增大三,通三過修三正系數(shù)考三慮;三對于三使用三時有三振動三的房三屋則三應酌情降三低。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1、一三般墻三、柱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三:(5.三8)(5.三9)——自承三重墻三允許三高厚三比的三修正三系數(shù)三;——有門三窗洞三口墻三允許三高厚三比修三正系三數(shù);——在寬三度為三的范三圍內三的門三窗洞三口總三寬度三(圖5.三9);——相鄰三窗間三墻、三壁柱三之間三或構三造柱三之間三的距三離(三圖5.三9);——墻、三柱的三允許三高厚三比,三應按三表5.三6采用三。高厚三比計三算時三,墻三、柱三的計三算高三度三應三按表5.三4確定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5.三2.三2高厚三比驗三算圖5.9門窗洞口寬度示意圖對有三吊車三的房三屋或三無吊三車房三屋的三變截三面柱三的高三厚比三,可三按上三、下三截面三分別三計算三。驗算三上柱三的高三厚比三時,三墻、三柱的三允許三高厚三比可三按表5.三5的數(shù)三值乘三以1.三3后采三用。三當與三墻連接三的相三鄰兩三墻間三距離三時,三相鄰三兩橫三墻之三間的三墻體三因受三到了三橫墻三的很三大約束,三而沿三豎向三不會三喪失三穩(wěn)定三,故三此時三墻的三高度三不三受公三式(5三.8)的三限制三。對于三厚度三不大三于24三0m三m的自三承重三墻,當墻三厚為24三0m三m時,三取1.三2;墻三厚為90三mm時,三取1.三5;當三墻厚三小于24三Om三m且大三于90三mm時,三按插三入法三取值三。自三承重三墻上三端自三由時三的允許三高厚三比,除按三上述三規(guī)定三提高三外,三尚可三提高30三%;對三厚度三小于90三mm的自三承重三墻,三當雙面采三用不三低于M1三O的水三泥砂三漿抹三面,包括三抹面三層的三墻厚三不小三于90三mm時,三可按三墻厚三等于90三mm驗算三高厚三比。當按三公式(5三.9三)計算三的的三值三小于0.三7時,三取0.三7;當三洞口三高度三等于三或小三于墻三高的1/三5時,三取1.三0。當洞三口高三度大三于或三等于三墻高三的4/三5時,三可按三獨立墻三段驗三算高三厚比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2、帶三壁柱三墻的三高厚三比驗三算:帶壁三柱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三包括三兩個三方面三:橫三(縱三)墻三之間三的整片三墻的三高厚三比驗算三和壁柱三之間三的墻三的高三厚比驗算。(1三)帶壁三柱橫三(縱三)墻三整片三墻的三高厚三比驗三算:(5.三10)式中——帶壁三柱墻三截面三的折三算厚三度。(5.三11)式中——帶壁三柱墻三形截三面的三截面三回轉三半徑三;——帶壁三柱墻三形截三面慣三性矩三;——帶壁三柱墻三形截三面面三積。確定三帶壁三柱墻三計算三高度三時,三應三取與三之相三交相三鄰墻三之間三的距三離三(圖5.三10)計算三帶壁三柱墻三截面三的折三算厚三度三,在三確定三截面三回轉三半徑三時三,帶三壁柱三墻三形截面三翼緣三寬度三,三如圖5.三11三(a三)所示,按下三列規(guī)三定采三用(三形三截面三局部墻折三算厚三度稍三小于三整片三墻折三算厚三度)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0帶壁柱墻平面示意1)多三層房三屋,當有三門窗三洞口三時,三可取三窗間三墻寬三度;三當無三門窗三洞口三時,三每側三翼墻三寬度可三取壁三柱高三度(層高)的1/三3,但三不應三大于三相鄰三壁柱三間的三距離三;2)單三層房三屋可三取壁三柱寬三加2/3墻高三,但三不應三大于三窗間三墻寬三度和三相鄰三壁柱三間的三距離三;3)計算三帶壁三柱墻三的條三形基三礎時三,可三取相三鄰壁三柱間三的距三離。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1帶壁柱高厚比驗算示意圖(a)帶壁柱墻的翼緣寬度(b)圈梁可做為壁柱間墻的不動鉸支點(2三)壁柱三間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三:按一三般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進行三驗算三,即三按公三式(5三.8三)驗算三。計三算壁三柱間三墻的三時,無論房三屋屬三于何三種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三一律三按剛三性方三案考三慮,三此時三應取三相鄰三壁柱三間的三距離三(圖5.三10),三壁柱三可以三視為三壁柱三間墻三的側三向不三動鉸三支座三。設有三鋼筋三混凝三土圈三梁的三帶壁三柱墻三或帶三構造三柱墻三,當三時三,圈三梁可三視作壁柱三間墻三或構三造柱三間墻三的不三動鉸三支點(為圈三梁寬三度)。當三不滿三足上三述條三件且三不允三許增加三圈梁三寬度三時,三可按三墻體三平面三外等三剛度三原則三增加三圈梁三高度三,此三時,三圈梁三仍可三視為壁柱三間墻三或構三造柱三間墻三的不三動鉸三支點三,如三圖5.三11三(b三)所示三,此三時墻三高應三取側三向不三動鉸支承三之間三的距三離(三樓蓋三至圈三梁之三間的三高度三)。3、帶三構造三柱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三:(1三)帶構三造柱三橫(三縱)三墻整三片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三:為了三考慮三構造三柱有三利作三用(三不適三用于三施工三階段三),三當構三造柱三截面三寬度三不小三于墻厚時三,墻三的允三許高三厚比三可乘三以三,三即:(5.三12)(5.三13)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式中三:——系數(shù)三(對三細料三石砌三體,三;三對混三凝土三砌塊三、混三凝土三多孔三磚、三粗料三石、三毛料三石及三毛石三砌體三,三;三其他三砌體三,三);——構造三柱沿三墻長三力方三向的三寬度三;——構造三柱的三間距三。當三時取三,當三時取三。式(5.三11)中三,可三取墻三厚三,三確定三時三,三應三取與三之相三交相三鄰墻三之間三的距三離(圖5.三12)。(2三)構造三柱間三墻的三高厚三比驗三算:按一三般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進行三驗算三,即三按公三式(5.8)驗算三。計三算構三造柱三間墻三的三時,無論三房屋三屬于三何種三靜力三計算三方案三,一三律按三剛性三方案三考慮三,此三時三應取相鄰三構造三柱間三的距三離三(圖5.三12),三構造三柱可以三視為三構造三柱間三墻的三側向三不動三鉸支三座。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2帶構造柱墻平面示意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4、構三造柱三間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三:解:(1三)確定三靜力三計算三方案屋蓋三類別三為一三類,三最大三橫墻三間距三,三查表5.三3,由三,確三定該三房屋三為剛三性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2三)確定三各墻三的允三許高三厚比由表5.三5,因三承重三縱橫三墻砂三漿為M7三.5混合三砂漿三,得三;三自非三承重三墻砂三漿M5混合三砂漿三,得三,自三承重三隔墻三厚12三0m三m,插三入法三得三,(3三)確定三各墻三的計三算高三度承重三縱墻,,由三表5.三4查得三承重三縱墻計三算高三度三。承重三橫墻,,由三表5.三4查得承重三橫墻三計算三高度三。非承三重墻三,一三般是三后砌三在地三面墊三層上三,上三端用三斜放三立磚三頂住三樓面三梁砌三筑,三兩側與縱三墻拉三結不三好,三可故三按兩三側無三拉結三考慮三(即三),三則計三算高度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4三)縱墻三高厚三比驗三算:1)外三縱墻三:三,三,,滿三足要三求。2)三內縱三墻:三,三,,滿三足要三求。(5三)橫墻三高厚三比驗三算:1)外三橫墻三:三,三,,滿三足要三求。2)三內橫三墻:三,三,,滿三足要三求。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由于三橫墻三的厚三度、三砌筑三砂漿三、墻三體高三度均三與內三縱墻三相同三,且三橫墻三上無三洞口三,又三比內三縱墻三短,三計算三高度三也小三,只三要縱三墻高三厚比三驗算三滿足三要求三,橫三墻高三厚比三驗算三一定三能滿三足要三求,三故也三可不三必驗三算橫三墻高三厚比三。(6三)隔墻三高厚三比驗三算,三滿足三要求例5-三2某單三層單三跨無三吊車三的廠三房,三采用三裝配三式有三檁體三系鋼三筋混三凝土三屋蓋三,帶三壁柱三磚墻三承重,自室三內地三坪算三起墻三高4.三2三m三,山墻三自室三內地三坪算三起最三低處三墻高4.三2三m,最三高處7.三2m三,廠房三跨度三為15三m,全三長6×三4=三24三m,如三圖5.三14所示三。墻三體采三用MU三10機磚三和M5混合三砂漿三砌筑三。試三驗算三帶壁三柱縱三墻和三山墻三的高三厚比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解:(1三)確定三靜力三計算三方案屋蓋三類別三為1類,三端山三墻(三橫墻三)間三的距三離三,由三表5.三3,三,三因此該三廠房三為剛三性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2三)帶壁三柱縱三墻高三厚比三驗算1)整三片墻三高厚三比驗三算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4某單層廠房平、立面面圖帶壁三柱縱三墻下三端嵌三固于三室內三地面三以下0.三5m處,三墻高三,帶壁三柱截三面寬三度三(三窗間三墻寬三)三,故取三,三可按三圖5.三15三(a三)確定三,計三算其三幾何三特征三:截面三面積三:形心三位置三:三;慣性三矩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5帶壁柱縱墻、山墻計算截面(a)帶壁柱縱墻回轉三半徑三,帶壁三柱截三面寬三度折三算厚三度帶壁三柱墻三高三,三,由5.三5表,查得三帶壁三柱墻計算三高度,由表5.三6,當M5混合三砂漿三時,三得三,三承重三墻三窗洞三口寬三,壁柱三間距三,帶壁三柱整三片墻三高厚三比:三,滿足三要求三。2)三壁柱三間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由5.三4表得三壁柱三間墻三的計三算高三度,壁柱三間墻三的高三厚比三:,滿三足要三求。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3三)開門三洞山三墻的三高厚三比驗三算1)整三片墻三的高三厚比三驗算帶壁三柱山三墻下三端嵌三固于三室內三地面三以下0.三5m處,三最低三處墻三高三,最三高處三墻高三,壁三柱處三墻高帶壁三柱山三墻截三面寬三度可三按壁三柱寬三度兩三側各三取1/三3,且三不能三超出三洞口三邊緣三,可三按圖5.三15三(b三)確定三單元三寬度三,計三算其三截面三幾何三特征三:截面三面積三形心三位置三:形心三位置三:慣性三矩:回轉三半徑三:帶壁三柱截三面寬三度折三算厚三度: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5帶壁柱縱墻、山墻計算截面(b)帶壁柱山墻帶壁三柱山三墻高三度(取山三墻處三壁柱三高度)屋蓋三類別三為1類,三縱墻三間的三距離三,三由表5.三4,三,三屬剛三性方三案。三查表5.三5,三,三得三,由表5.三5,當M5混合三砂漿三時,三得三,三承重三墻三計三算單三元內三門洞三口寬三,三壁柱三間距三,帶壁三柱整三片墻三高厚三比:,滿三足要三求。2)山三墻壁三柱間三墻的三高厚三比驗三算墻高三取兩三壁柱三間山三墻平三均高三度,壁柱三間距,查表5.三4,得三,三;由表5.三5,當M5混合三砂漿三時,三得三,承三重墻三計算三單三元內三門洞三口寬三,壁三柱間三距三,壁柱三間墻三的高三厚比三:,滿三足要三求。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單層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有剛性三、彈三性、三剛彈三性三種三。它們三的墻三體設三計包三括承重三縱墻三、山三墻的三內力三分析三與承三載力三計算。這三三種方三案在三計算三承重三縱墻三時,三計算三單元三一般三取一三個開三間。計算三單元三上的三荷載三一般三有屋三面恒三、活三荷載三,屋三面風三荷載三(集三中作三用于三墻頂三、墻三面均三布風三荷載三),三墻柱三的自三重等三。對三于有三吊車三的廠三房,三還需三考慮三吊車三荷載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單層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墻三體設三計5.三35.三3.三1剛性三方案三單層三房屋三的承三重縱三墻計三算1、計三算簡三圖剛性三方案三的單三層房三屋,三縱墻三頂端三的水三平位三移很三小,三靜力三分析三時可三以認三為水三平位三移為零三,計三算時三采用三下列三假定三(圖5.三16):(1三)縱墻三、柱三下端三在基三礎頂三面處三固結三,上三端與三屋架三(或三屋面三梁)三鉸接三;(2三)屋蓋三結構三可作三為縱三墻上三端的三不動三鉸支三座。按此三假定三,每三片縱三墻就三可按三上端三不動三鉸支三座下三端固三定支三座的三豎向三構件三單獨三進行三計算,計三算時三,為三便于三內力三組合三,可三將豎向三荷載三與水三平風三荷載三分開三計算(圖5.三17)。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6單層剛性方案房屋縱墻計算簡圖圖5.17AB縱墻在屋面荷載及風荷載作用下的計算簡圖2、內三力分三析(1三)屋面三荷載三作用屋面三荷載三作用三包括三屋蓋三恒載三(屋三面防三水層三、保三溫層三等構三造層三及屋三面板三、屋三架等三結構三構件三的自三重)三、屋三面活三荷載三或雪三荷載三、積三灰荷三載。墻頂三的屋三蓋荷三載由三軸向三壓力三、三彎矩三組三成,三由此三可以三計算三出豎三向荷三載及三偏心三距作三用下三計算三單元三單片三墻的三內力三如圖5.三17(b)圖所三示,三內力三為:(5.三14)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7(b)AB縱墻在屋面荷載作用下的計算簡圖(2三)風荷三載作三用在墻三面均三布風三荷載三作用三下,三計算三單元三縱墻三的三內力三如圖5.三17(c):(5.三15)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風荷載屋頂風荷載墻面風荷載墻頂部屋架端部墻面、女兒墻風荷載

坡屋面的風荷載

簡化為作用于墻、柱頂部的集中力

迎風面的風壓力

背風面的風吸力

計算單元沿墻高的均布荷載,應分別考慮

圖5.17(c)AB縱墻在風荷載作用下的計算簡圖(3三)墻體三自重三荷載三作用墻體三自重三包括三砌體三墻自三重、三內外三粉刷三及門三窗自三重。當墻三體、三柱為三等截三面時三,自三重不三引起三彎矩三;當墻三柱為三變截三面時三,上三階柱三自重三對三下階三柱各三截面三均產(chǎn)三生彎三矩三(三為上三階柱三中心三線與三下階三柱中三心線三的距三離)三。1、計三算簡三圖彈性三方案三的單三層房三屋,三在水三平風三荷載三作用三下,三縱墻三頂端三的水三平位三移較三大,三靜力分析三時必三須考三慮,三計算三時采三用下三列假三定(三圖5.三18):(1三)屋架三或屋三面梁三與墻三、柱三頂端三為鉸三接,三墻、三柱下三端則三嵌固三于基三礎頂三面;(2三)把屋三架或三屋面三梁視三作一三剛度三無限三大的三水平三桿件三,在三荷載三作用三下無三軸向三變形三,所三以排架三柱受三力后三,所三有柱三頂?shù)娜饺灰迫嗳取5谖迦氯旌先Y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5.三3.三2彈性三方案三單層三房屋三的承三重縱三墻計三算彈性三方案三單層三房屋三在風三荷載三作用三下,三如圖5.三18所示三,內三力計三算步三驟如三下:首先三在平三面排三架頂三部增三設一三個不三動的三水平三鉸支三座,三形成三無側三移的三平面三排架三,它三的內三力分三析與三剛性三方案三相同三,這三時可三求出三該支三座反三力及三排架三內力三;其次三再把三已求三出的三支座三反力三反向三作用三于排三架的三頂端三(相三當于三撤除三該支三座)三,求三出排三架內三力;最后三將上三述兩三種情三況下三的排三架內三力相三疊加三,則三得到三彈性三方案三房屋三在水三平風三荷載三作用下三內力三。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8彈性方案單層房屋在風荷載作用下計算簡圖2、內三力分三析(1三)屋面三荷載三及墻三體自三重作三用荷載三對稱三分布三,排三架無三側移三,內三力分三析與三剛性方案三相同三,計三算簡三圖如三圖5.三19所示三。(5.三16)(2三)風荷三載作三用1)首先三在平三面排三架頂三部增三設一三個不三動的三水平三鉸支座三,形三成無三側移三的平三面排三架,三內力三分析三與剛性方三案相三同。三如圖5.三18(b)所三示。(5.三17)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9彈性方案單層房屋在屋面荷載作用下計算簡圖圖5.三18(b)彈性三方案三單層三房屋三在風荷三載作三用下三計算三簡圖2)把已三求出三的支三座反三力反三向作三用于三排架三的頂三端(相三當于三撤除三該支三座)三,如三圖5.三18(c)。(5.三18)3)將兩三種情三況下三的排三架內三力即三圖5.三18(b)、三圖5.三18(c)的三內力三相疊三加,三則可三得到三彈性三方案三房屋三在水三平風三荷載三作用三下的三內力三:(5.三19)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18(c)彈性方案單層房屋在風荷載作用下計算簡圖1、計三算簡三圖在水三平荷三載作三用下三,墻三頂水三平位三移小三于彈三性方三案,三可在三彈性三方案三計算三簡圖三上在三柱頂三加一三彈性三支座三(圖5.三20),三以考三慮房三屋的三空間三工作三。平面三排架三頂部三增設三一個三不動三的水三平鉸三支座三求得三的支三座反三力三,三可由三剛性三方案三求得三;將三反三方向三作用三于排三架柱三頂,三由產(chǎn)三生的三排架三柱頂三側移三(彈三性方三案柱三頂側三移)三;剛彈三性房三屋空三間工三作影三響下三柱頂三水平三位移三為三,三較彈三性方三案側三移減三少了三;由于三位移三與內三力成三正比:(5.三20三)可求三出彈三性支三座的三水平三反力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5.三3.三3剛彈三性方三案單三層房三屋的三承重三縱墻三計算圖5.20剛彈性方案單層房屋在風荷載作用下計算原理簡圖2、內三力分三析(1三)屋面三荷載三及墻三體自三重作三用屋面三荷載三及墻三體自三重作三用下三排架三內力三分析三完全三同剛三性方三案的三計算三方法三。(2三)風荷三載作三用剛彈三性方三案單三層房三屋在三風荷三載作三用下三,如三圖5.三21所示三,計三算步三驟如三下:1)三先在三排架三柱柱三頂加三一不三動鉸三支座三,計三算支三座反三力三及三內力三圖(三圖5.三21三(b三)、(d三))。2)三把求三出的三支座三反力三乘以,反向三作用三于排三架柱三柱頂三,求三出內三力圖三(圖5.三21三(c三)、(e三))。3)三將上三述兩三種情三況的三計算三結果三相疊三加,三即為三剛彈三性方三案墻三、柱三的內三力。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21剛彈性方案單層房屋在風荷載作用下計算方法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圖5.21剛彈性方案單層房屋在風荷載作用下計算方法計算三過程三與彈三性方三案相三同,三將圖5.三21(d)、三圖5.三21(e)內三力疊三加,三則可三得:(5.三21)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1、計算三簡圖單層三房屋三的山三墻(三端橫三墻)三一般三較高三,為三了增三強其三穩(wěn)定三性,三一般三設有三壁柱三??v三墻可三以視三為山三墻受三荷后三的抗三側力三結構三,山三墻的三計算三單元三可以三參照三帶壁三柱縱三墻的三規(guī)定三來取三用,三計算三簡圖三按下三端固三定于三基礎三頂面三、上三端鉸三支于三屋蓋三的豎三向桿三件來三計算三。2、內三力分三析(1三)屋面三荷載三作用當端三部開三間的三屋面三構件三(檁三條、三屋面三板)三直接三擱置三在山三墻上三時,三山墻三還承三受屋三蓋豎三向荷三載。(2三)墻體三自重三荷載三作用山墻三承受三自身三的重三量,三并將三荷載三通過三基礎三傳遞三到地三基。(3三)風荷三載作三用山墻三應該三分別三考慮三風壓三力和三風吸三力的三作用三。5.三3.三4山墻三的計三算1、墻、三柱的三控制三截面(1三)單層三無吊三車房三屋柱上三端為Ⅰ—三Ⅰ截面三,柱三高中三部某三截面三與柱三底部三彎矩三反號三的最三大彎三矩IV三-I三V截面三,軸三力和三彎矩三最大三的基三礎頂三面Ⅱ—三Ⅱ截面三,如三圖5.三22(a)所三示。(2三)單層三有吊三車房三屋上柱三取上三柱下三端為Ⅰ—三Ⅰ截面三,下三柱取三下柱三上、三下端三截面Ⅱ—三Ⅱ截面三和Ⅲ—三Ⅲ截面三,如圖5.三22(b)所三示。Ⅰ—三Ⅰ截面三按偏三心受三壓構三件進三行承三載力三驗算三,同三時應三進行三屋面三梁下三或屋三架端三部下三砌體的局三部受三壓承三載力三驗算三;Ⅱ—三Ⅱ、Ⅲ—三Ⅲ、Ⅳ—三Ⅳ截面三均分三別按三偏心三受壓構件三進行三承載三力驗三算。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5.三3.三5墻、三柱的三內力三組合三與承三載力三驗算圖5.22墻柱的控制截面(a)無吊車單層房屋(b)有吊車單層房屋2、墻三、柱三的內三力組三合內力三組合三時,三恒荷三載每三次均三參與三組合三;活荷三載應三按照《建筑三結構三荷載三規(guī)范》G三B5三00三09三-2三01三2考慮三相應三的組三合系三數(shù);把各三種活三荷載三單獨三作用三下的三控制三截面三的內三力按三組合三目標三要求三有選三擇地三進行三組合三;應分三別考三慮恒三載和三活載三起控三制作三用;求出三各控三制截三面的三最不三利內三力;再進三行墻三、柱三的承三載力三驗算三。3、墻三、柱三的承三載力三驗算(1三)施工三階段三承載三力驗三算屋架三(屋三面梁三)安三裝前三,墻三體為三獨立三的懸三臂構三件,三需要三進行三穩(wěn)定三性驗三算,三一片三墻應三同時三考慮三風壓三力和三風吸三力的三作用三(風三載體三型系三數(shù)對三于懸三臂墻三為1.三3);當不三滿足三穩(wěn)定三性要三求時三,則三應采三取必三要的三技術三措施三,確三保施三工時三墻體三的穩(wěn)三定。第五三章三混合三結構三房屋三的靜三力計三算方三案和三結構三設計(2三)設計三階段三承載三力驗三算求得三最不三利內三力后三可進三行承三重墻三、柱三的承三載力三驗算三。屋架三(屋三面梁三)支三承截三面應三進行三砌體三的局三部受三壓驗三算,三對各三控制三截面三應進三行偏三心受三壓承三載力三計算三??v墻三承重三的單三層房三屋由三于內三力較三大,三一般三均需三設置三壁柱三。當縱三墻有三門窗三洞口三時,三為簡三單、三安全三起見三,可三不考三慮窗三(門三)間三墻以三外的三墻體三截面三參與三工作三,僅三取窗三(門三)間三墻截三面面三積作三為計三算截三面。當縱三墻上三無門三窗洞三口時三,考三慮到三縱墻三參與三壁柱三共同三工作三的寬三度自三屋架三(屋三面梁三)支三承截三面下三以某三個角三度擴三散而三逐漸三增大三,《砌體三規(guī)范》建議三,對三基礎三頂面三的帶三壁柱三縱墻三計算三寬度三為三,三其中三為三壁柱三寬度三,三為縱三墻高三度,三且不三大于三窗(三門)三間墻三寬度三和相三鄰壁三柱墻三間的三距離三。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