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_第1頁
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_第2頁
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_第3頁
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_第4頁
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第Ⅰ部分2021年高考真題1.(2021·全國甲卷·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xiàn)“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xiàn)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jiān)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答案】B【解析】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為了防止長官以權謀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勢力而威脅統(tǒng)治,就需要有效的監(jiān)察制度才可以保證其有效運作,故選B項;分科考試的選官制度建立是在隋朝,而不是漢代,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這種選官制度既涉及到中央各部門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察舉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上而下的選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補充,但選拔方式不一樣,察舉制不能保證辟召制度實現(xiàn)有效運作,排除D項。2.(2021·全國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鄉(xiāng)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shù)氐男悴啪汀安粍僬~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這現(xiàn)象反映出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答案】D【解析】題干顯示明代浙江桐鄉(xiāng)縣秀才對出身進士的官員敬重有加,而對于出身舉人(科考等級不如進士)的官員則非常輕視,這說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響到了官員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選D項;題干僅提到秀才對出身不同的官員態(tài)度不同,并沒有說到官員與士紳之間的關系是否緊張,排除A項;題干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對出身不同的官員態(tài)度不同,并沒有提到他們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B項;題干體現(xiàn)的是當?shù)匦悴艑Τ錾聿煌墓賳T態(tài)度有差別,但并不能說明官員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C項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3.(2021·全國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shù)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D.社會生產持續(xù)發(fā)展【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鐵農具,導致生產力大大提高,所以諸侯國的采邑能夠經營得很好,故選D項;土地國有制是在戰(zhàn)國時期在一些諸侯國被廢除的,而且題干僅提到了采邑數(shù)量的增多,沒有提及所有制的改變,排除A項;分封制在春秋時期開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斷強化,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諸侯國大夫的采邑越來越多,實力逐漸增強,將會危及諸侯國君權力,所以諸侯國君權力鞏固是不符合史實的,排除C項。4.(2021·全國乙卷·26)宋代,官府強調“民生性命在農,國家根本在農,天下事莫重于農”,“毋舍本逐末”。蘇轍說:“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编嵵恋勒f,士農工商“皆百姓之本業(yè),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易之者也”。從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經濟發(fā)展受到阻礙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社會群體間流動性增強D.四民社會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宋代官府強調“毋舍本逐末”,說明當時存在舍本逐末的現(xiàn)象,這體現(xiàn)了農商之間的流動,蘇轍所說“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體現(xiàn)了科舉制發(fā)展背景下農工商與士之間的階層流動,鄭至道所強調“皆百姓之本業(yè)”從側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務本的現(xiàn)象,也體現(xiàn)了不同群體間的流動是存在的,故選C項;宋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發(fā)展極為發(fā)達的時期,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官府也減少了對商業(yè)活動的直接監(jiān)管,這都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排除A項;重農抑商的政策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中國古代史結束,沒有瓦解,排除B項;士農工商四民社會本身是一種身份地位不平等的體現(xiàn),所以其社會地位相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5.(2021·廣東高考選考·2)漢代設尚書臺,其首領是尚書令、尚書仆射。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這一現(xiàn)象說明A.皇權旁落B.相權轉移C.地方權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答案】B【解析】尚書臺最早始于漢武帝的中外朝制度,當時只是尚書令,屬中朝,是輔佐皇帝的近侍機構,用來制約以丞相為首的外朝,東漢時期,尚書令擴大成為尚書臺,魏晉時期,“事無大小,咸歸令、仆”可知當時丞相勢力旁落,相權發(fā)生轉移,故選B項;尚書臺的設立是為了制約相權和加強皇權,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尚書臺的職能擴大,沒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尚書臺的職能擴大,體現(xiàn)出行政效率的增強,排除D項。6.(2021·廣東高考選考·4)1289年,元政府在廣泛種植木棉的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這A.加重了區(qū)域經濟的不均衡B.妨礙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C.推動私營棉紡織業(yè)的繁榮D.促使財政管理權限下移【答案】B【解析】由材料“元政府設木棉提舉司,每年向民間征收木棉布十萬匹,使民眾不堪重負”可知元代的賦稅政策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因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故選B項;廣泛種植木棉可以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但材料強調的是元代賦稅政策對區(qū)域經濟的消極影響,排除A項;木棉提舉司屬于政府機構,和私營棉紡織業(yè)無關,排除C項;元政府設木棉提舉司是為了中央政府征收賦稅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到財政管理權限下移到地方,排除D項。7.(2021·山東高考選考·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表1為此后西漢統(tǒng)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fā)點是表1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B.節(jié)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tǒng)一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答案】C【解析】西漢統(tǒng)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表現(xiàn)為裁撤一些官職,縮減官職的俸祿或者職權范圍,所以其出發(fā)點應該是削弱王國勢力,本質上是防止王國問題影響中央集權,所以是維護國家的政治統(tǒng)一,故選C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表現(xiàn)之一是精簡行政機構,還有縮減俸祿和職權范圍,所以精簡地方行政機構不是其出發(fā)點,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下,王國的職官開支都是由王國自己支付的,與中央財政無關,排除B項;表格體現(xiàn)的是對王國職官的調整,目的是削弱王國勢力,而不是要廢除郡國并行體制,排除D項。8.(2021·浙江高考選考1月·1)周王將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貴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國成為王朝的屏障。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A.周王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B.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C.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據(jù)D.維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統(tǒng)治【答案】B【解析】分封制下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人口權、土地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與述職并提供軍賦和力役,故選B項;西周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項;分封制的對象主要分為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排除C項;周朝存在時間是前1046年一前256年,統(tǒng)治791年,排除D項。9.(2021·浙江高考選考1月·3)某博物館收藏了一批古代銅鏡,上有銘文:“郡舉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桼言之始孝為右”“居必忠必信”等。從這些銘文中無法確切獲取的歷史信息是A.郡縣制B.察舉制C.銅鏡制造于西漢D.宣揚儒家倫理思想【答案】C【解析】從材料信息無法推出銅鏡的準確制造時間,故選C項;據(jù)材料“郡舉孝廉州博士”得出的歷史信息是郡縣制,排除A項;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排除B項;據(jù)材料“桼言之始孝為右”“居必忠必信”得出宣揚儒家倫理思想,排除D項。10.(2021·浙江高考選考6月·1)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fā)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C.“天下為公”D.“郡”“國”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既是國家的最高首領,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即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故選A項;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zhí)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孫為小宗,排除B項;“天下為公”指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中國早在夏朝就已進入“天下為家”,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郡”“國”并行是漢初地方政治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11.(2021·全國甲卷·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衛(wèi)所,明代常備軍軍事組織。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設衛(wèi)所,屯駐軍隊,若干府劃為一個防區(qū)設衛(wèi),衛(wèi)下設所。衛(wèi)所集中分布區(qū)城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圖5明萬歷年間疆域示意圖(局部)根據(jù)圖5并結合所學知識,在答題卡的地圖中標示出明代衛(wèi)所集中分布的區(qū)域,并說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標示出明代衛(wèi)所的一個集中分布區(qū)域;在答題卡的地圖中用斜線///////明確標示,理由準確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略【解析】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對于舊教材的學生來說,由于沒有基礎知識做依托,等于需要考生根據(jù)題目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和提供的圖文信息進行現(xiàn)場學習和思維構建,考查考生再學習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確什么是衛(wèi)所,這從題中所給的文字材料“衛(wèi)所,明代常備軍軍事組織。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設衛(wèi)所,屯駐軍隊,若干府劃為一個防區(qū)設衛(wèi),衛(wèi)下設所”可以獲得,明確衛(wèi)所實際上是軍事組織,衛(wèi)和所分別是上下兩級防區(qū),布置在要害地帶。然后,考生需要結合題目所給的信息來畫出一處衛(wèi)所集中分布區(qū)域。所畫區(qū)域應該符合題干中要求的“要害地方”、“衛(wèi)所集中分布區(qū)城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所以思路就是分析與明朝的政治、經濟和國防相關的要害區(qū)域。據(jù)此可以得出,衛(wèi)所分布集中的區(qū)域主要有四類:都城、元朝殘余勢力附近、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遭受外來侵略的邊疆地區(qū)。明朝的都城附近應該是一類,因為是皇宮所在地,也是政治經濟中心,當然也是國防要地,所以可以畫在明朝先后兩個都城中的一個(南京或者北京)附近;另外,明朝是滅亡了元朝才建立的,所以北部與蒙古族交界地帶(大約長城一帶),應該是對付元朝殘余勢力的要害地帶,設立衛(wèi)所有利于保護北部邊境安全,也保護我國的農耕經濟;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如東北、西北、西南和東南區(qū)域,為了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控制,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會設置集中分布的衛(wèi)所;還有就是容易遭到外來侵略的地區(qū),比如東南沿海地區(qū),既是我國的經濟重心所在,也是明朝曾遭受過倭寇的侵擾,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保衛(wèi)國防安全,會設立集中分布的衛(wèi)所。最后,就自己所畫的衛(wèi)所集中分布區(qū)域說明理由,注意表述符合明朝史實,且與題目所涉及到的“要害地方”、“衛(wèi)所集中分布區(qū)城與明代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有密切關系”相關就可以。12.(2021·山東高考選考·1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開封:僅據(jù)天下之沖,還是奠萬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陽,有意遷都于此,甚或遷都長安,并就此與大臣展開了一場討論。)李懷忠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shù)百萬斛,都下兵數(shù)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洛陽),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開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睍x王亦曰:“遷都未便?!彼翁嬖唬骸斑w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釋⑽鬟w者無它,欲據(jù)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睍x王又曰:“在德不在險?!彼翁嬖唬骸皶x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薄幾浴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材料二圖3中國古代氣溫變化曲線圖圖4黃泛區(qū)示意圖——據(jù)鄧小南等《宋: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分析說明北宋繼續(xù)以開封為都城的利弊。(12分)【答案】利:(1)從以開封為都城具有一定歷史基礎角度作答;如:歷史上多個政權以開封為都城,北宋已定都開封多年。(2)從以開封為都城具有相對有利的現(xiàn)實條件角度作答:①從與長安、洛陽地區(qū)之間經濟發(fā)展對比角度作答;如:長安、洛陽地區(qū)相對衰退,開封地區(qū)相對發(fā)展。②從開封位置優(yōu)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處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糧北運、鞏固統(tǒng)治。弊:(1)從氣候條件及其影響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時期氣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對開封造成威脅。(2)從地形條件及其影響的角度作答;如:開封地處平原,需重兵拱衛(wèi),導致冗兵。(3)從黃河水患嚴重及其影響的角度作答。如:黃河泛濫會給開封及周邊地區(qū)帶來災患,破環(huán)生產。(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解析】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和史論結合的能力。首先,明確思路。題干所問是“北宋繼續(xù)以開封為都城”,所以思考時要關注“繼續(xù)”二字,說明之前北宋已經選擇了開封作為都城,那就涉及到歷史上開封作為都城的利弊。另外,現(xiàn)實是“宋太祖西巡洛陽,有意遷都于此,甚或遷都長安”,所以據(jù)此也可以思考其利弊。所以無論是利還是弊,都要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角度思考,思考的主要方向要結合材料所提供的圖文材料和所學知識。其次,閱讀材料,具體分析從材料中能夠得到的信息。如,由材料的“東京有汴渠之漕,……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可得出這是其中的利,就是北宋已定都開封多年,且開封交通便利、利于南糧北運和鞏固統(tǒng)治;由材料的“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jù)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可得其中的一個弊端就是開封地處平原,需重兵拱衛(wèi),導致冗兵;由材料的“中國古代氣溫變化曲線圖”可得出,氣溫較低對位于北方的開封來說是不利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對開封造成威脅;從材料的“黃泛區(qū)示意圖”可以看出,開封屬于黃泛區(qū),黃河泛濫會給開封及周邊地區(qū)帶來災患,破環(huán)生產,不利于經濟發(fā)展。另外,還可以結合所學,將宋太祖要遷都的洛陽和長安進行比較,得出開封繼續(xù)作為都城的利處,就是經濟發(fā)展和交通便利,這一時期經濟重心在南移的同時也在東移,而開封地理位置相對偏東,便于對全國的控制。最后,將利和弊的相關信息分別梳理,準確表達即可。13.(2021·浙江高考選考1月·28)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xiāng)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运抉R遷《史記》材料二(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貒?,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保ㄓ赫郏┲I內閣:“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薄翱登⑹馈睍r期,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鞏固,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幾浴肚鍖嶄洝?、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三當人們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不管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還是其他許多兄弟民族,不管是國內的居民還是海外的華僑,都同樣難以抑制地熱血沸騰,聚結成一個整體去抵抗外來的侵略者。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誰能夠領導人民抵抗外來的侵略,把祖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誰就能夠取得人民發(fā)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則,就會被人民所拋棄。這是理解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鑰匙。中國人民正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越饹_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虛心而仰上”的原因。從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角度,闡述“秦并海內”和“大一統(tǒng)”政體建立的意義。(4分)(2)閱讀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實現(xiàn)“邊境自固”的核心觀點。結合所學,從“幅員”角度概括康雍乾時期統(tǒng)治者的突出貢獻。(5分)(3)閱讀材料三,結合所學,請選擇闡述:①指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從而使中華民族“聚結成一個整體”的標志,列舉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來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簡述抗日戰(zhàn)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②材料的“鑰匙”指的是什么?從這一視角概括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經驗。扼要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對國內外民族解放運動的意義。(6分)【答案】(1)原因:戰(zhàn)國時代頻繁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秦的統(tǒng)一順應了民心。意義: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統(tǒng)”政體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觀點:修德安民。貢獻:為穩(wěn)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國成為亞州東部最大的國家,近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3)選擇闡述①: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在“反掃蕩”過程中發(fā)展壯大起來。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動力。選擇闡述②:民心。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解析】(1)第問原因:據(jù)材料一“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結合所學得出戰(zhàn)國時代頻繁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秦的統(tǒng)一順應了民心。第問意義:據(jù)材料一“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xiāng)風”結合所學可知,“秦并海內”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國家統(tǒng)一的新紀元,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統(tǒng)”政體為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奠定了基本格局。(2)第問觀點:據(jù)材料二“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得出康熙帝實現(xiàn)“邊境自固”的核心觀點是修德安民。第問貢獻:據(jù)材料二“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鞏固,對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結合所學得出為穩(wěn)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國成為亞州東部最大的國家,近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3)選擇闡述①,第問標志:結合所學可知,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從而使中華民族“聚結成一個整體”。第問事例:結合所學可知,蒙古族和回族“抵抗外來的侵略者”的典型事例有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在“反掃蕩”過程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第問民族精神及作用: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zhàn)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其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作用是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動力。選擇闡述②,第問“鑰匙”:據(jù)材料三“在極端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誰能夠領導人民抵抗外來的侵略,把祖國從危難中拯救出來,誰就能夠取得人民發(fā)自內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則,就會被人民所拋棄。這是理解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鑰匙”可知,“鑰匙”指民心。第問經驗:據(jù)材料三“中國人民正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步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結合所學得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第問意義:結合所學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對國內外民族解放運動的意義是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第Ⅱ部分2021年各地模擬試題一、選擇題1.(2021·廣東佛山順德區(qū)高三仿真模擬考試·1)下圖分別為四川三星堆遺址和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所出土的文物。這主要反映了()三星堆牙璋二里頭牙璋三星堆陶盉二里頭陶盉A.手工業(yè)生產水平領先世界B.古代先民重視祭祀和生產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D.華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區(qū)【答案】C【解析】據(jù)圖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遺址和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所出土的文物雖然各具特點,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故選C項;材料展示了中華古文明的手工業(yè)成就,但缺少和世界其他地區(qū)文明手工業(yè)成就的對比,排除A項;牙璋是玉禮器,陶盉是生活用具,陶盉并非祭祀用品,排除B項;二里頭遺址是河南的,排除D項。2.(2021·福建漳州三?!?)西周崇尚軍禮,以禮、仁、德、信為原則,強調“鳴鼓而戰(zhàn)”“正大不詐”;東周詭詐戰(zhàn)法被普遍運用,偷襲、出奇、設伏等軍事行為受到推崇。這反映了()A.儒家思想尚未成為主流思想B.社會變革影響價值取向變化C.宗法禮樂制度已然不復存在D.諸侯爭霸削弱周天子的權威【答案】B【解析】從西周到東周,由崇尚軍禮到詭詐戰(zhàn)法被普遍運用,說明傳統(tǒng)的禮樂制和信仰遭到破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影響了價值取向的變化,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價值取向的變化,與儒家思想無關,排除A項;“不復存在”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變革引起價值取向的變化,與周天子權威無關,排除D項。3.(2021·重慶綦江高三5月考前模擬·1)據(jù)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國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著名的如伊尹將太甲放之于桐宮,國人暴動使厲王出奔于彘等。對于這些情況時人不以為怪,周王后裔王子朝對周厲王被逐事曾直言不諱地說:“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君王于彘?!边@反映了當時()A.政治局面動蕩不堪B.君主專制受到制約C.帶有原始民主傳統(tǒng)D.宗法制的逐漸崩潰【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時期國君被放逐的事例很多,且時人不以為怪,是因為“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可見當時仍帶有原始民主傳統(tǒng),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時人對于放逐國君不以為然,體現(xiàn)原始民主傳統(tǒng)的影響,與政局動蕩無關,排除A項;君主專制是秦朝創(chuàng)立的,排除B項;宗法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崩潰,排除D項。4.(2021·海南??谌!?)據(jù)清代學者顧棟高統(tǒng)計,春秋時期齊國兼并10個國家,晉國兼并18個,秦國兼并12個,楚國兼并42個。這說明()A.各國變法已經初顯成效B.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破壞殆盡C.中央集權制度正式建立D.地理位置對諸侯爭霸起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春秋時期,晉、楚兩國作為北、南兩端的大國;齊、秦兩國作為東、西兩端的大國,都屬于地緣結構相對穩(wěn)定的國家,而處于中原地帶的諸侯國,所處位置屬于四戰(zhàn)之地,不利于其兼并,故地緣位置對諸侯爭霸起了重要作用,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諸侯國的兼并,沒有涉及各國變法,排除A項;“破壞殆盡”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秦朝正式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C項。5.(2021·江蘇徐州高三5月考前模擬·1)東夷是周朝時中原族群對東方族群的泛稱,春秋時期東夷族群的銅器中使用銘文與同時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異,但銘文種類、慣用詞句、紀年方式、書寫方式以及人的稱呼、排行等方面,與中原族群保持了相當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東夷族群()A.與中原族群同步發(fā)展B.逐漸融入中原文明C.與中原諸國爭奪霸權D.注重發(fā)展冶金工藝【答案】B【解析】春秋時期東夷族群的銅器中使用銘文種類、慣用詞句、紀年方式、書寫方式以及人的稱呼、排行等方面,與中原族群保持了相當高的一致性,說明春秋時期東夷族群已經學到了中原文明的東西,逐漸融入中原文明,故選B項;東夷族群與中原族群還存在不少差異,沒法說二者同步發(fā)展,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東夷族群與中原族群在文化方面的異同,而不是二者之間的爭奪,排除C項;題干是將東夷族群與中原族群在銅器銘文方面作比較,而沒有涉及其銅器制造工藝,排除D項。6.(2021·遼寧丹東二?!?)王家范指出:“自漢而后兩千年,國家控制方略時有變異,由秦開創(chuàng)的大一統(tǒng)體制則一脈相承,分久則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匯成江河,實為春秋戰(zhàn)國社會變遷的集大成者,其變由來已久。”下列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A.國家控制方略完全傳承秦制B.秦制是由一系列變遷構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統(tǒng)的基礎D.中國大一統(tǒng)體制具有傳承性【答案】D【解析】秦朝開創(chuàng)的大一統(tǒng)體制,自漢朝起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實際上還是“春秋戰(zhàn)國社會變遷的集大成者”,反映出中國大一統(tǒng)體制具有傳承性,故選D項;國家控制方略“完全”傳承秦制與“自漢而后兩千年,國家控制方略時有變異”不符,排除A項;秦制是由一系列變遷構成的只是材料部分信息,沒有揭示材料的大一統(tǒng)體制主旨,排除B項;據(jù)“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匯成江河,實為春秋戰(zhàn)國社會變遷的集大成者”可知,材料只是說明秦制傳承了春秋社會的制度,不能說明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統(tǒng)的基礎,排除C項。7.(2021·福建漳州三模·2)關于秦朝徭役,《史記·陳涉世家》中有“失期,法皆斬”的記載。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律·徭律》卻規(guī)定“御中發(fā)征,乏弗行(沒有及時出發(fā)),貲(罰)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責備);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可見()A.多重史料互證可以豐富歷史認知B.《史記》屬于私人修史可信度低C.考古發(fā)掘是還原歷史的唯一途徑D.《秦律》客觀再現(xiàn)秦朝歷史全貌【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史記》記載秦朝徭役誤期,被處于死刑,而出土的云夢秦簡記載秦朝徭役誤期只處罰財物,二者存在出入,說明多重史料互證可以豐富歷史認知,故選A項;《史記》雖是私人修史,帶有主觀色彩,但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史料價值,排除B項;考古發(fā)掘是還原歷史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排除C項;《秦律》可以再現(xiàn)一些秦朝歷史,但秦朝歷史全貌需要多重史料證明,排除D項。8.(2021·山東青島高三5月統(tǒng)一模擬檢測·2)秦統(tǒng)一后將故六國統(tǒng)治階層及家眷進行遷徙,狀況如下。秦政府此項措施旨在()王族從人從人家眷趙趙王遷房陵原遷巴縣鹽,后改為洞庭郡不明代、齊齊王遷共縣不明原遷巴縣鹽,后改為洞庭郡魏、楚魏豹之兄魏咎遷為家人巴縣鹽洞庭郡A.瓦解舊勢力鞏固國家統(tǒng)一B.延續(xù)國家分封統(tǒng)治的傳統(tǒng)C.加強對邊疆的管轄與開發(fā)D.遷徙人口促進民族的交融【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將原來六國的國君從原屬地遷往其他地區(qū),并將從人、家眷與國君分開,這一措施有利于防止六國舊勢力東山再起,鞏固國家統(tǒng)一,故選A項;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排除B項;材料中六國王族遷徙的地方并不是邊疆地區(qū),所以無法體現(xiàn)邊疆開發(fā),排除C項;材料中六國人都是漢族,無法形成民族交融,排除D項。9.(2021·遼寧葫蘆島二模·2)秦漢兩代朝廷非常重視道路的建設。秦兼并六國之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wǎng);西漢武帝時,在秦成果的基礎上,開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東漢的都城洛陽則是“處于中土,平夷洞達,萬方幅湊”的交通樞鈕。這些成就的取得()A.保證了秦漢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B.說明交通是秦漢地方治理的核心C.得益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D.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領導權【答案】C【解析】依據(jù)材料所給內容,學生能夠看出秦漢在交通建設方面的共性,即交通成網(wǎng),都城為中心。能夠進行如此龐大的交通目的在政府加強對地方控制的需要,故選C項;保證秦漢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B項夸大了交通建設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交通建設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無法確保,排除D項。10.(2021·黑龍江齊齊哈爾三?!?5)秦朝御史大夫作為御史府的最高長官,本職是“典正法度”“舉劾合法”,不僅可以代表皇帝糾劾內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彈劾丞相。秦始皇規(guī)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遷其位。這說明秦御史大夫()A.負責郡縣兩級官員監(jiān)察B.成為皇權專制的工具C.承擔中央日常監(jiān)察工作D.位高而且權重于丞相【答案】B【解析】由材料“代表皇帝糾劾內外百官”、“司察丞相合法,彈劾丞相”、“丞相位缺,御史大夫遷其位”可知御史大夫掌握監(jiān)察權,為皇權專制服務,成為皇帝專制統(tǒng)治的工具,故選B項;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百官,而非只監(jiān)察郡縣兩級官員,排除A項;御史大夫要監(jiān)察百官,而非只監(jiān)察中央工作,排除C項;御史大夫位低于丞相,排除D項。11.(2021·江蘇南京三?!?)2002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龍山縣里耶戰(zhàn)國至秦代古城遺址進行挖掘,出土大量秦代簡牘。下圖為一片記載戶籍的簡牘,作為課役的依據(jù),其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其妻子名“沙”,兩個女兒名為“澤若”和“傷”。據(jù)此可知,秦代()圖1A.賦役標準趨向單一B.政府可以調配國家資源C.小農經濟由此形成D.隸書已成全國統(tǒng)一文字【答案】B【解析】秦代戶籍簡牘是課役的依據(jù),簡牘記載了每戶人口的詳細信息,可知秦代政府可以依據(jù)戶籍調配國家資源,故選B項;材料信息未體現(xiàn)賦役標準是什么,排除A項;春秋戰(zhàn)國已經形成小農經濟,排除C項;秦代全國統(tǒng)一文字是小篆,排除D項。12.(2021·河北唐山一?!?)“蒼梧”原為戰(zhàn)國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帶。秦朝設蒼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東部的湘、資二水流域,南以五嶺為限。漢武帝時重置蒼梧郡,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轄境則基本移至嶺南地區(qū)。材料中“異地同名”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治理體系的創(chuàng)新B.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C.封建經濟的漸趨恢復D.統(tǒng)一王朝疆域的北擴【答案】A【解析】題干提到“蒼梧”一地從戰(zhàn)國沒有設置機構到秦朝設置郡,再到漢武帝時期重置該郡名但是轄區(qū)由北往南變化的情況,說明國家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為全面推廣郡縣制,故選A項;專制皇權加強主要表現(xiàn)在中樞機構及其權力的變化,而不是地方,排除B項;題干主題為地方行政管理,不是經濟問題,排除C項;題干說到的蒼梧郡轄區(qū)和郡治都往南轉移了,而不是疆域北擴,排除D項。13.(2021·江西重點協(xié)作體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25)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建張楚政權,“張楚”意為“張大楚國”。它極具號召力,其后趙、齊、燕、魏等地紛紛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舉兵響應?!爱斒蓟手?,是統(tǒng)一之初,六國的遺民,本來不服,而此時也無治統(tǒng)一之世的經驗,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數(shù)人有以自樂其生,以為只要一味高壓,就可以為所欲為了”。下列選項對秦亡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地方行政制度激化階級矛盾B.缺乏治理大一統(tǒng)國家的經驗C.受法家思想影響,施政暴虐D.原六國貴族與秦矛盾尖銳【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它極具號召力,其后趙、齊、燕、魏等地紛紛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舉兵響應”“而此時也無治統(tǒng)一之世的經驗,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數(shù)人有以自樂其生,以為只要一味高壓,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可知秦朝滅亡原因有原六國與秦矛盾尖銳、缺乏經驗、暴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郡縣制并沒有激化階級矛盾,故選A項;材料提到“無治統(tǒng)一之世的經驗”,屬于秦亡原因之一,排除B項;材料提到高壓,即暴政,屬于秦亡原因之一,排除C項;材料提到恢復六國得到相應,也是秦亡原因之一,排除D項。14.(2021·陜西渭南一?!?)封泥,又稱泥封、藝泥,是蓋有古代璽印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作為古代緘封公文書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驗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稱“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如圖)等。這類封泥可用來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的行政機構B.地方割據(jù)稱雄的概況C.貴族政治體制的特征D.地方職官體系的史實【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稱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可知封泥與地方的管理事務有關,可以印證地方官職管理體系,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地方而非中央,排除A項;秦朝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材料是官僚政治的體現(xiàn),排除C項。15.(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質量檢測·2)西漢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實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誹謗妖言法、妻奴連坐法、段殘肢體的肉刑等,并減輕笞刑,這反映出漢朝()A.摒棄依法治國方針B.踐行兼同精神C.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D.強化大一統(tǒng)的思想【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結合所學可知,漢初施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輕徭薄賦,故選C項;漢初廢除嚴刑苛法,不代表廢除法律,排除A項;兼同思想是墨家思想,漢初施行的是黃老思想,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強化了大一統(tǒng),排除D項。16.(2021·天津南開區(qū)二?!?)對比分析下面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最能說明()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A.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B.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逐步解決C.中央行政制度進行了調整D.西漢歷代統(tǒng)治者積極開拓疆域【答案】B【解析】“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中可以看出,從漢景帝時期,朝廷直接掌控的郡增加,是由于平定七國亂,到漢武帝時期對王國進行大規(guī)模的清除,朝廷掌控的郡國更多,說明王國問題越來越得到解決,故選B項;“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中可以看出朝廷控制的越來越多,說明王國控制區(qū)域日益縮小,排除A項;根據(jù)所學,漢朝的行政制度“漢承秦制”,并沒有根本的改變,排除C項;“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中無法看出漢朝疆域的大小,排除D項。17.(2021·北京房山區(qū)一?!?)西漢政府將百姓編戶入籍,被正式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政府為掌握人口數(shù),會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漢武帝時期,國家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通行貨幣,實行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并對工商業(yè)者加重征稅。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有效抑制富商大賈勢力B.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C.直接促進西漢商業(yè)繁榮D.政府對城市控制更嚴格【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編戶齊民”、統(tǒng)一貨幣、鹽鐵專賣及打擊工商業(yè)者的措施可知,其均屬于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措施的表現(xiàn),故選B項;據(jù)材料“實行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并對工商業(yè)者加重征稅”可知,“編戶齊民”、“人口調查”屬于戶籍管理,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的商業(yè)政策抑制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并不利于商業(yè)繁榮,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尚未提及對城市的控制,排除D項。18.(2021·江蘇蘇錫常鎮(zhèn)二模·2)《后漢書·種暠傳》記載,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諶,以知人出名,田歆對他說:“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欲自用一名士,以報國家,爾助我求之。”材料表明當時()A.選官制度看重出身門第B.有識士人失去為官報國之出路C.人才選拔機制名存實亡D.地方官員擁有一定人才選拔權【答案】D【解析】漢朝采用察舉制來選拔人才、補充官員隊伍,《后漢書》記錄的是東漢時期的事情。東漢時各州刺史所在的郡的郡守稱為“尹”,田歆是地方官員,他請王諶幫他推舉一位名士為官,說明地方官員擁有一定的人才選拔權,故選D項;察舉制看重品德而非出身門第,排除A項;王歆請王諶幫他推舉一位名士為官,說明有識士人不是完全失去出仕的機會,排除B項;“今當舉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不宜相違”表明察舉制仍在實行,排除C項。19.(2021·河北張家口三?!?)屬國制度是兩漢政府對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實行的一種地方民族管理體制,屬國居民“因其故俗”,允許保留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等;由政府任命屬國都尉領護。這一制度()A.是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B.開創(chuàng)了改土歸流政策的先河C.使邊疆管理與內地趨向一體化D.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和邊疆穩(wěn)定【答案】D【解析】依據(jù)材料“屬國居民‘因其故俗’,允許保留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等”這說明屬國制度的實行緩和了游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沖突,有利于緩解民族對立情緒,適應了邊疆民族關系復雜的形勢,故選D項;材料中對屬國制度的定義是管理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體制,而漢初的郡國并行制主要是解決郡縣制與封國制的沖突,排除A項;改土歸流是明清以來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規(guī)模實行的廢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B項;邊疆與內地管理一體化,與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矛盾,排除C項。20.(2021·山東臨沂二?!?)圖1是四川彭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磚《迎謁圖》。畫面右側有伍伯二人,肩荷大旗,向右奔走,是出行者的前驅。左側三人是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迎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據(jù)此可以研究漢代()圖1A.禮樂制度的實施范圍B.儒學教育的普及情況C.等級森嚴的官吏制度D.中央集權的強化程度【答案】C【解析】“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迎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同樣是迎接,有站有跪,可見他們身份地位不同,對應的禮儀不同,等級鮮明,故選C項;《迎謁圖》只是一個迎接的場面,無法得知樂的存在,排除A項;“迎謁者,中者衣冠整飭,持笏躬身迎候,另外兩名椎髻者,持笏跪拜”他們所代表的是貴族官僚(持笏),而不是普通大眾,不具備普及性,排除B項;《迎謁圖》無法判斷這些人是中央官吏還是地方官吏,無法得知中央對地方的態(tài)度,排除D項。21.(2021·西南三省三校“3+3+3”高考備考診斷性聯(lián)考三·25)圖4是考古發(fā)掘出土的西漢皇家行宮建筑內墻所用陶磚,長31cm,寬25cm,厚3cm,表面所刻文字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無)饑人,踐此萬歲。對于這一陶磚,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圖4A.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治世渴求B.有利于研究西漢制陶業(yè)C.是西漢典型的文獻史料D.有利于研究西漢宮廷建筑【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文獻史料是指記載在某載體上用來研究或討論歷史的根據(jù),此文物只是宮廷建筑內墻面用磚,雖有文字,但卻與文獻史料存貯知識的功能存在出入,故其屬于實物史料,不是典型的文獻史料,故C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據(jù)材料“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無)饑人,踐此萬歲”,可知這是對西漢政治、經濟和民生狀況的頌揚之詞,表達一種美好期盼和愿望,是統(tǒng)治者力圖實現(xiàn)的目標,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材料中文物屬于漢代陶器,包含了西漢陶器制造的許多信息,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據(jù)材料“西漢皇家行宮建筑內墻所用陶磚,長31cm,寬25cm,厚3cm……”可知,此文物可用于研究西漢宮廷建筑,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22.(2021·海南??谌!?)從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連續(xù)五次下令求賢,指出不論身份貴賤、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便可選拔為官。此舉()A.適應了戰(zhàn)爭和統(tǒng)一北方需要B.表達出“大義滅親”的決心C.消除了門閥制度的不良風氣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響【答案】A【解析】曹操選才不論出身、品德,唯才是舉,從而適應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jù)征伐及統(tǒng)一北方的需要,故選A項;大義滅親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使受到應得的懲罰,排除B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知行合一”思想由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排除D項。23.(2021·河北唐山三?!?)有學者在解釋古代某種制度時認為:司徒選擇在中央任職的高官,負責考察散處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綜合他們的家世官位、德才定出“品”和“狀”,品分九等,狀是根據(jù)士人德才行為做的簡單評語。這一制度()A.繼承了兩漢鄉(xiāng)里品評人物的傳統(tǒng)B.使選官權力完全被地方州縣操縱C.以血緣作為官職世代繼承的準則D.保證了優(yōu)秀人才進入官僚體制內【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狀是根據(jù)士人德才行為做的簡單評語”體現(xiàn)品評人物,即九品中正制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xù)和發(fā)展,沿襲了兩漢鄉(xiāng)里評議的傳統(tǒng),故選A項;中正官由朝廷委派,一定程度上使選官權力收歸了中央,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以家世官位、德才為標準,打破了以血緣作為官職世代繼承的準則,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門第作為選官標準,不能保證進入官僚體制內的都是優(yōu)秀人才,排除D項。24.(2021·四川綿陽三?!?5)東晉、南朝時期,大量南遷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qū)。政府推行了設置僑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現(xiàn)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個“南”字。如在京口設立南徐州,在江乘設立南瑯琊郡與南臨沂縣。這一政策()A.反映了對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B.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緩和了東晉以來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材料講東晉、南朝時期,士人南遷,政府設置僑郡加以管理,統(tǒng)治者為拉攏南渡士民,設置僑州郡縣安置僑人,除安撫南遷的北方外,還表現(xiàn)出了對北方失地收復的愿望,故選A項;“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qū)”“只是加上一個‘南’字”,無法起到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作用,排除B項;因南遷的移民往往是以原中原世家大族為核心形成的流民集團,當?shù)卣疄榱税仓檬兰掖笮?,給予不稅不役的待遇,此舉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材料中,南遷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貫和地區(qū)”“只是加上一個‘南’字”此舉不利于緩和民族矛盾,排除D項。25.(2021·福建漳州三?!?)486年,北魏實行“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馮太后稱贊:“立三長,則課有常準,賦有恒分,包蔭之戶可出,僥幸之人可止?!边@有利于()A.推動鮮卑漢化進程B.促進北方民族融合C.保障國家財政收入D.加強基層治安管理【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北魏通過三長制強化了對基層編戶的控制,增加了財政收入,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北魏進行制度變革,通過三長制來保障國家財政收入,與漢化無關,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三長制對保障國家收入的積極作用,并未反映民族融合的內容,排除B項;三長制的推行確實可以加強基層治安管理,但是材料反映的是三長制對保障財政收入的作用,排除D項。26.(2021·遼寧大連二模·2)開皇(隋文帝)三年,度支尚書長孫平鑒于“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的社會現(xiàn)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兇年,名曰‘義倉’”?!白允侵堇镓S衍,民多賴焉”。據(jù)此可知,設立義倉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維護社會穩(wěn)定C.促進農業(yè)經濟發(fā)展D.繁榮糧食市場【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而建立“義倉”,可知目的是為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故選B項;“義倉”用于救濟百姓,并不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排除A項;義倉建立的目的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情況無關,排除C項;義倉的糧食是賑濟百姓用的,不能繁榮糧食市場,排除D項。27.(2021·福建漳州三模·4)隋文帝時,朝廷在門下省之下設殿內局分管皇家事務。隋煬帝時將殿內局擴大為殿內省,獨立于門下省之外,自此,門下省成為純粹的政府機關,為國家服務。此舉()A.強化了皇家的獨尊地位B.體現(xiàn)了國家治理的專業(yè)化傾向C.推進了國家的廉政建設D.提高了隋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隋朝門下省從分管皇家事務演變?yōu)榧兇獾恼畽C關,為國家服務,這反映了國家治理向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故選B項;門下省職能的變化反映出家國分離,專門處理國家政務,與皇家的獨尊地位無關,排除A項;門下省成為純粹的政府機關,反映出國家治理的專業(yè)化,與廉政建設無關,排除C項;材料僅說明門下省一個部門職能的變化,無法說明隋朝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提高,排除D項。28.(2021·安徽A10聯(lián)盟高考最后一卷·26)唐代的皇帝在開科詔令和策試題目中每每自謙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誤,國家危難,懇請考生幫助自己。士人參加科舉策試或私下模擬策試,都直言不諱地批評時弊,提出應對方案,其參政議政資格一經報名參加科舉考試便自動獲得。這表明唐代()A.封建專制皇權出現(xiàn)弱化B.科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C.官員文化素養(yǎng)普遍提高D.政治開明有利于人才選拔【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士人參加科舉策試或私下模擬策試,都直言不諱地批評時弊,提出應對方案,其參政議政資格一經報名參加科舉考試便自動獲得”,可知唐代的皇帝和士子之間形成了相對融洽的關系,才出現(xiàn)了皇帝下詔求策、士子以策論解決問題,這種形式上相對開明的政治氛圍有利于人才的選拔,故選D項;中國古代皇權不斷加強,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科舉考試的方式,并沒有涉及其他入仕途徑,無法說明科舉是主要途徑,排除B項;“普遍提高”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29.(2021·湖北武昌高三5月質量檢測·3)唐太宗曾對門下省長官說,國家“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蛴凶o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蛴邪芩较?,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A.國家治理有賴于嚴格執(zhí)行國家制度B.人情的泛濫嚴重威脅唐王朝的統(tǒng)治C.三省六部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困境D.皇權的加強限制了官僚的議政功能【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唐太宗認為官場中的人情私交會對國家治理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嚴格執(zhí)行國家制度,公正秉行十分有必要,故選A項;唐太宗談及了人情徇私的弊端,杜絕徇私舞弊的重要性,但是沒有談論官場現(xiàn)狀,排除B項;唐太宗只是例舉三省六部制設置的目的以闡明嚴格執(zhí)行的重要性,而非制度實施的困境,排除C項;三省六部制涉及的是決策及執(zhí)行,而非議政功能,排除D項。30.(2021·四川南充三?!?6)圖5為唐太宗墓前“昭陵六駿”浮雕。一位當代學者說:“他(唐太宗)用六匹騎過的戰(zhàn)馬來概括自己的全部生平,使之成為一種進入(唐代)全民常識的‘社會公共圖像’”。其意在說明唐代文化()圖5A.開疆拓土的帝王氣概B.慎終追遠的感恩意識C.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D.剛勁有為的民族精神【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成為一種進入(唐代)全民常識的‘社會公共圖像’”并結合圖片剛勁有力的風格,說明社會對唐太宗畢生功績的認可,故選D項;材料沒有具體提到開疆拓土的史實,排除A項;“昭陵六駿”浮雕主要功能不是為了追思感恩,是為了凸顯唐太宗的功績,排除B項;圖片沒有呈現(xiàn)出民族融合的現(xiàn)象,排除C項。31.(2021·福建三明三?!?)武則天臨朝稱制期間,宰相中科舉出身的只有韋思謙等四人。但到武則天稱帝期間,僅明經、進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這個時期宰相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這種變化說明了()A.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B.科舉制度完善并成熟C.宰相職資發(fā)生重大變化D.世家大族進一步衰落【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到武則天稱帝期間,僅明經、進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這個時期宰相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可知,明經、進士出身的宰相越來越多,說明科舉制逐漸得到認可,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這就進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官的壟斷,導致了世家大族的進一步衰落,故選D項;郡縣制的設立已經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A項;科舉出身的宰相數(shù)目增多不代表科舉制完善并成熟,排除B項;題干只提及明經、進士出身者的數(shù)量增加,并未提及其主要負責的內容,排除C項。32.(2021·北京房山區(qū)一?!?)《禮賓圖》(下圖)是出土于陜西唐章懷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畫,描繪了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jié)的情景。據(jù)此分析正確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時期友好和睦的民族關系B.鴻臚寺的職責僅限于管轄少數(shù)民族事務C.鴻臚寺是隸屬于唐朝尚書省的官方機構D.說明唐朝與世界各地區(qū)的交往更加頻繁【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jié)的情景”可知,鴻臚寺屬于禮部主管外交的官員,而禮部屬于尚書省,故選C項;唐太宗于貞觀二十三年即649年駕崩,不符合材料時間“655—684年”,排除A項;據(jù)圖示中的“東羅馬帝國使節(jié)”可知,鴻臚寺的職責不僅限于管轄少數(shù)民族事務,排除B項;據(jù)材料“鴻臚寺官員引見三位使節(jié)的情景”可知,材料并未提到整個世界的各地區(qū),排除D項。33.(2021·河北張家口三模·3)表1為唐朝天寶前后戶數(shù)和人口數(shù)變化一覽表。導致這一時期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表1年度公元(年)戶數(shù)(戶)人口數(shù)(人)資料來源中宗神龍元年705615614137140000《資治通鑒》玄宗天寶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通典·食貨志》代宗廣德二年764293312516920386《舊唐書》德宗建中元年7803805076

《唐會要》憲宗元和十五年820237540015760000《舊唐書》文宗開成四年8394996752

《舊唐書》A.自然災害的頻發(fā)B.均田制遭到破壞C.政治局勢的影響D.疆域的不斷縮小【答案】C【解析】根據(jù)表格可知,唐朝天寶以后人囗從持續(xù)增加到急速下降再到回升。根據(jù)所學可知,唐朝前期統(tǒng)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fā)展,所以人口持續(xù)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發(fā)生的安史之亂對社會和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唐朝由盛而衰,因此政治局勢導致人口銳減,故選C項;自然災害的頻發(fā)不能反映中宗神龍元年到玄宗天寶十四年間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項;均田制遭到破壞與人口減少關系不大,排除B項;疆域的不斷縮小不是這一時期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34.(2021·遼寧葫蘆島二?!?)《資治通鑒》記載:唐“邊帥……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tǒng),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弊畛豕?jié)度使只掌管軍務,另設掌錢糧的度支使、管屯田的營田使,防區(qū)內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節(jié)度使開始兼領度支使、營田使,后來又兼采訪使,采訪處置使等。這種變化()A.成為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B.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導致了地方權力過度膨脹D.說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答案】C【解析】節(jié)度使權限的增加導致地方實力增強和膨脹,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項;安史之亂和藩鎮(zhèn)割據(jù)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節(jié)度使權限的變化是制度性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地方權力膨脹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項;材料中節(jié)度使權限變化不能說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對地方體制的破壞,排除D項。35.(2021·河北唐山三?!?)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趙匡胤為宰相趙普置副,以樞密直學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呂余慶兼任參知政事,不宣布詔令、百官朝會不領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這表明宋初參知政事的設置()A.改變了宰相位高權重的地位B.有利于中樞機構日常政務的處理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體制D.使宰相數(shù)量不斷增多分散了相權【答案】B【解析】參知政事最初的設置是沒有實權的,設立這一職位的目的是為了協(xié)助宰相趙普處理政務,因此該機構的設置有利于中樞機構日常政務的處理,故選B項;宋初參知政事沒有實權,無法改變宰相位高權重的地位,排除A項;“二府”為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是鹽鐵、度支、戶部,材料未涉及樞密院、鹽鐵司、戶部司及度支司等機構,排除C項;宋初參知政事沒有實權,無法分散相權,排除D項。36.(2021·山東日照高三5月校際聯(lián)考·4)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北宋)金兵內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國瓦解,更難抵抗。唐代安史之亂,其軍力并不比金人弱;唐兩京俱失,州郡到處可以各自為戰(zhàn),還是有辦法。作者意在論證()A.唐代藩鎮(zhèn)制度的進步作用B.都城的區(qū)位選擇意義重大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強干弱枝的消極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國瓦解,更難抵抗。唐兩京俱失,州郡到處可以各自為戰(zhàn)”,可知宋代中央集權程度遠高于唐朝安史之亂后,“強干弱枝”的措施導致地方積貧積弱,難以抵抗外敵入侵,故選D項;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和國家統(tǒng)一,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都城的政治意義而非地理意義,排除B項;材料描述唐朝安史之亂后的景象主要是為了來印證宋朝地方制度的得失,排除C項。37.(2021·四川眉山三?!?6)北宋中期以前,歷代中原王朝與周邊各國并未形成清晰的國界線,只是把兩國自然形成的交界地域作為兩屬地帶而放任不管。北宋中期,政府與周邊政權商定劃界,明確了雙方的疆界線,并建立了相應的疆界糾紛處理機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這反映了北宋()A.對外策略向妥協(xié)退讓轉變B.綱常觀念影響邊疆政策C.正視周邊政權的政治地位D.商品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北宋中期,政府與周邊政權商定劃界,明確了雙方的疆界線,并建立了相應的疆界糾紛處理機制和疆界文案保存制度”,可知北宋中期以前周邊各國經濟落后,實力弱小,無法構成威脅。而北宋中期后周邊政權實力增強,與宋朝政權產生強烈對抗的敵對關系,故宋朝正視其政治地位,正式處理邊疆事宜,故選C項;材料突出邊疆政策的轉變,且正式處理邊疆事宜并非妥協(xié)退讓,排除A項;材料中邊疆政策由國家實力、國際關系等影響,而非綱常觀念,排除B項;材料只是突出對邊疆事宜態(tài)度的變化,并未體現(xiàn)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排除D項。38.(2021·山東臨沂二?!?)王安石變法,設發(fā)運使總管東南六路的賦稅收入,掌握供需情況。凡糴買、稅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貴就賤,用近易遠”。對于京都庫藏支存定數(shù),以及需要供辦的物品,發(fā)運使有權了解核實,使能“從便變易蓄買”,存儲備用。這一做法旨在()A.打擊商人的遠程貿易行為B.減輕農民運輸負擔,增加收入C.解決南北經濟不平衡問題D.調劑物資供應關系,平抑物價【答案】D【解析】“設發(fā)運使總管東南六路的賦稅收入,掌握供需情況”可見其目的是調節(jié)市場供需,從而確保物價的穩(wěn)定,故選D項;“京都庫藏支存定數(shù),以及需要供辦的物品,發(fā)運使有權了解核實,使能‘從便變易蓄買’”說明其重在平衡市場,而不有涉及是否遠近貿易的問題,排除A項;“京都庫藏支存定數(shù),以及需要供辦的物品”重在穩(wěn)定市場,主要是從價格上讓農民減少損失,排除B項;“凡糴買、稅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貴就賤,用近易遠’”這里不能體現(xiàn)南北的差距,不能體現(xiàn)不平衡性,排除C項。39.(2021·天津和平區(qū)二?!?)南宋人王栐說:“唐末進士不第,如王仙芝輩倡亂,而敬翔、李振之徒,皆進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材料表明宋朝科舉制()A.活躍了人們的思想B.使人人熱衷于科舉C.分化了社會的階層D.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答案】D【解析】“敬翔、李振之徒,皆進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廣開科舉之門”可得宋朝擴大科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作亂,即維護社會穩(wěn)定,故選D項;“圣朝廣開科舉之門”“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只是闡述了擴大科舉的目的,排除A項;“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其根本目的是社會穩(wěn)定,科舉只是手段,排除B項;“圣朝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讓更多的人參與科舉進入統(tǒng)治階層,有利于整合社會階層而不是分化,排除C項。40.(2021·福建南平二?!?)元初曾三次較大規(guī)模對西藏地區(qū)清查戶口,并調整驛站系統(tǒng),由藏族地區(qū)負責沿途地方支應,同時還在西藏地區(qū)設置“馬卡姆”(兵站)負責駐守吐蕃故地至內地的道路。元朝的這些舉措有利于()A.郵驛系統(tǒng)的完善B.強化對西藏的權屬C.政令的順暢通達D.促進西城地區(qū)開發(fā)【答案】B【解析】西藏地區(qū)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央版圖,在西藏清查戶口,設置兵站,有利于強化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理和權屬,故選B項;清查戶口和設置兵站,不是完善郵政系統(tǒng)的內容,排除A項;清查戶口與實現(xiàn)政令暢通無關,排除C項;西域地區(qū)指今天的新疆一帶,不是指西藏地區(qū),排除D項。41.(2021·廣西5月高考模擬·26)下表是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員的設置情況,由此可知該舉措()元朝行省以下地方官員的設置(部分)一覽表

機關與官員執(zhí)掌與任用地方官路府府魯花赤一員(正職)知府或府尹一員掌府事州達魯花赤一員(正職)州尹一員掌州事縣州達魯花赤一員(正職)知州一員掌州事縣達魯花赤一員(正職)尹一員掌縣事注:達魯花赤是蒙語,本義是鎮(zhèn)守者、制裁者、掌印者,有如現(xiàn)代之中央特派員,負責監(jiān)督各級的地方官,且規(guī)定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往往是各地的真正掌權者。A.有利于民族之間的融合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C.是地方制度的重大變革D.效仿于遼朝南北面官制度【答案】B【解析】元朝在地方各級設置達魯花赤,相當于中央特派員,負責監(jiān)督各級地方官,而且往往是實際的掌權者,可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故選B項;達魯花赤只允許蒙古人和色目人擔任,帶有濃厚的民族歧視,不利于民族之間的融合,排除A項;行省制是地方制度的重大變革,排除C項;遼朝南北面官制度是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事務,南面官負責漢人為主的農耕事務,而達魯花赤的職能是監(jiān)督各級地方官,排除D項。42.(2021·江蘇蘇北七市三?!?)公元1274年,元世祖正式任命具有中書省宰執(zhí)銜的官員賽典赤為“平章政事,行省云南”。賽典赤經元世祖批準,把宣慰司和元帥府歸于行省統(tǒng)屬之下,改萬戶、千戶為令長,并改云南郡縣,分設路、府、州、縣等機構,革除了軍管民政的弊端。賽典赤在地方上還任命流官,與世襲土官的統(tǒng)治區(qū)域犬牙交錯。這說明()A.元朝中書省直接管理云南B.元朝消除了地方割據(jù)的可能C.行省長官的權力集中專斷D.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的治理【答案】D【解析】“元世祖正式任命.....行省云南”可知,元世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說明了云南行省制度加強對邊疆的治理,故選D項;云南不是中書省直接管轄的,中書省直接管轄的地區(qū)稱為“腹里”,主要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和河南省黃河以北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排除A項;元朝設設云南行省,并任命流官,與世襲土官的統(tǒng)治區(qū)域犬牙交錯,這些措施有利于加強中央對云南地區(qū)的控制,但沒有消除地方割據(jù),排除B項;元朝行省長官的權力比較大,但大而不專,排除C項。43.(2021·安徽“江淮十?!钡谌温?lián)考·27)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視整頓服飾禮制。他廢棄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承襲古制,嚴格等級,職官朝服,以袍衫為尚,用冠冕衣裳。凡遇大祀、冬至等重要禮節(jié),不論官員職位高低,都要按傳統(tǒng)戴梁冠,穿赤羅衣裳。朱元璋的舉措意在()A.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B.提倡官服平等一致C.強化政權正統(tǒng)地位D.警示官員勤政尚儉【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他廢棄了元朝的官服制度,上采周漢、下取唐宋,承襲古制”可知朱元璋廢棄了蒙古族的官服制度,承襲古制意在體現(xiàn)漢族人的正統(tǒng),故選C項;材料主旨是官服制度的變革,變革官服制度不能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據(jù)材料“嚴格等級”可知官服體現(xiàn)等級,排除B項;據(jù)材料“不論官員職位高低,都要按傳統(tǒng)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可知并不尚儉,排除D項。44.(2021·全國Ⅱ卷“超級全能生”高三1月聯(lián)考·27)明太祖多次批評元朝“主荒臣專,威福下移”“委任權臣,上下蒙蔽”,導致元朝滅亡,故明初雖設中書省,但宰相多不滿員,僚屬大為削減。洪武十一年(1378)命諸司奏事不必“關白”中書省。明太祖的這些做法()A.為廢除丞相制度創(chuàng)造了條件B.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C.意在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D.表明丞相削弱了皇權【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故明初雖設中書省,但宰相多不滿員……命諸司奏事不必‘關白’中書省”可知明太祖意在削弱宰相權力,故選A項;明太祖的這些做法是為了加強皇權而非中央集權,排除B項;明太祖的這些做法是為了加強皇權,并非單純總結元朝滅亡的教訓,排除C項;據(jù)材料“宰相多不滿員,僚屬大為削減”可知明代宰相不能削弱皇權,排除D項。45.(2021·吉林白山高三4月聯(lián)考·27)明代,不經內閣票擬而直接自宮中下發(fā)的旨意,稱為“中旨”。明武宗時,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劉瑾曾“矯中旨詰責數(shù)百言,令廷臣議罪”,打擊朝中文官。該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在于()A.內閣權力的衰落B.宦官權力的膨脹C.皇權專制的強化D.監(jiān)察系統(tǒng)的失職【答案】C【解析】材料中“中旨”“矯中旨詰責數(shù)百言,令廷臣議罪”體現(xiàn)了宦官專權,而宦官能專權的根源是皇權過于集中,遇皇帝幼小、昏庸等情況,大權就會旁落,即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故選C項;內閣權力的衰落,但并不是該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排除A項;宦官權力膨脹的根源也是皇權專制的強化,排除B項;監(jiān)察系統(tǒng)失職是因為權力被宦官侵奪,根源還是皇權的強化,排除D項。46.(2021·江西南昌二?!?7)明神宗有意放棄皇長子,立寵妃鄭氏的兒子為太子,但受到閣臣與皇太后的極力反對,最終還是以立長子為太子而告終,沒有在立儲這個問題上采取更為強硬的立場。這說明當時()A.官僚政治臻于完善B.君主專制走向式微林合C.內閣行使決策大權D.傳統(tǒng)倫理影響朝政【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最終還是以立長子為太子而告終”說明明神宗最終放棄個人想法遵從了傳統(tǒng)禮制,朝政受到傳統(tǒng)倫理的影響,故選D項;官僚政治指的是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行政管理體系,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式微林合指事物由興盛而衰落,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走向鼎盛而非衰落,排除B項;據(jù)所學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可知,明朝內閣并不行使決策大權,排除C項。47.(2021·湖北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教學改革聯(lián)盟5月聯(lián)考·4)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地方官員的名稱有些聽起來不像常設官員,其名稱往往帶有動詞。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為臨時派出,后演變?yōu)橹菽粒槐热缧惺¢L官“行中書省事”,意指臨時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變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撫,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變?yōu)槌TO。這表明()A.中國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較大隨意性B.巡行監(jiān)察是中國古代地方官員主要職責C.王朝政府注重強化地方治理與中央集權D.加強專制主義統(tǒng)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答案】C【解析】古代有些地方官員的名稱聽起來不像常設官員,是由于最初是臨時派遣,但是后來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而變成了常設或者固定的名稱,由臨時到常設,恰恰說明政府對中央集權和地方治理的重視,故選C項;中國古代地方的管理制度是相對固定的,題干提到的是地方官員的職權范圍的改變,而且是出于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所以不能說具有較大隨意性,排除A項;巡行監(jiān)察是監(jiān)察官員的主要職責,而不是地方官員的主要職責,排除B項;題干所述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而不是加強專制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