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普通用卷_第1頁
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普通用卷_第2頁
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普通用卷_第3頁
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普通用卷_第4頁
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普通用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11頁2022-2023學年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高二(上)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0分)1.《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康叔被封于殷故地,唐叔被封于夏之故地,周公要求他們分別“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據(jù)此可知,當時()A.諸侯缺乏對王室的向心力 B.國家治理方式靈活務實

C.國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全面推廣夏商政治制度2.14世紀初,法國國王與教會為征稅發(fā)生沖突,為爭取支持,腓力四世召開了由高級教士、世俗貴族和富裕市民組成的三級會議,并逐漸成為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該會議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這說明當時三級會議()A.體現(xiàn)了世俗王權與教權長期并立 B.利于法國王權的強化

C.標志著法國進入議會君主制階段 D.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3.近代文官制度實行初期,英國的文官考試比較注重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測試,傾向于出身貴族和名門等上流社會人士。而美國文官考試特別重視把考試與即將從事的工作要求聯(lián)系在一起,同時,強調文官均勻分布與職位輪換的思想,即聯(lián)邦政府的文官將以人口為基礎在各個州中進行分布。這說明該時期()A.西方文官制與科舉制有淵源 B.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較緩慢

C.西方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D.美國文官考試更具實用性4.如表為民國初期有關文官制度的部分重要法律法規(guī)。這些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節(jié)選《文官高等考試令》(1915年)規(guī)定文官高等考試共分為政治、經(jīng)濟、法律、文學、物理、數(shù)學、測量、化學、地質、采礦、冶金、獸醫(yī)等23個專門學科《文官高等考試法》(1919年)規(guī)定考試專科由23個增至33個,主要增加了機織、染色、窯業(yè)、釀造、商業(yè)等專科A.表明文官行政機制仍待完善 B.充分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C.有助于提升國家治理的水平 D.意在維護南京國民政府的獨裁統(tǒng)治5.在中國,“禮”對于“法”具有重要的影響,長幼親疏被認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罰的倫常。在西方,法律規(guī)定財產決定身份和等級,進而再影響權利的分配和享受。這說明()A.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價值取向不同 B.成文法體現(xiàn)了文明發(fā)展的訴求

C.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則融入法律 D.中國比西方更早進入法治社會6.在西歐中世紀,文化教育是為教會服務的,是教會的奴仆,正規(guī)的學校機構是教會管轄下的宗教機關,掌握文化、控制教育的一般是教會人士。而蒙昧與禁欲是教會的兩大特征,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這一狀況()A.強化了教會對人們思想方面的控制 B.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政治經(jīng)濟訴求

C.極大地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D.肯定了基督教在文明傳承中的作用7.秦漢時期,我國對外往來對象僅限于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的直接往來。而在唐朝都城長安“不僅生活著來自日本的使者,還活躍著來自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等地的使者、僧侶與客商”。據(jù)此可知,唐朝時期我國()A.全面接受外來文化 B.與世界各地進行友好交往

C.對外貿易占據(jù)優(yōu)勢 D.對外交往的范圍有所擴大8.從1520年到1540年的二十年間,德文書出版的數(shù)量是1500年到1520年這段時期的三倍之多。有學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路德扮演了絕對核心角色的一個驚人轉型。這表明宗教改革()A.動搖了專制王權的統(tǒng)治 B.沖擊了天主教會的權威

C.促進了民族主義的形成 D.推動了民主意識的興起9.2018年,我國進行個人所得稅改革,將個稅起征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將按月計算應納稅調整為按年計算,并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數(shù)量劃分等級的起點和止點的區(qū)間),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這一改革()A.旨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B.擴大了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

C.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 D.標志著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10.下面是西方主要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主要種類建立年份比較表。這說明西方國家()國家

年份

樸類英國德國瑞典美國工傷保險1897187119011930健康保險191118831891—養(yǎng)老保險1908188919131935失業(yè)保險1911192719341935家庭補貼194519541947—A.根除了社會的基本矛盾 B.民主政治制度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

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jīng)完善 D.福利政策深受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11.在古埃及,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其留下的沖積沃土,適于播種;古埃及歷法將一年分為三個季節(jié),即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人們按照季節(jié)安排生活;國王經(jīng)常征調人力興修水利,并派專人長年觀測管理。這主要反映了()A.古埃及處于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tài) B.農耕經(jīng)濟是文明發(fā)展的基礎

C.自然環(huán)境對古埃及農業(yè)影響深遠 D.古埃及的農業(yè)生產領先世界12.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小麥、水稻、蘋果、葡萄、黃瓜、豌豆、甘蔗等。這一狀況反映了()A.新航路開辟促進了食物物種交流 B.人們的飲食習慣得到根本改變

C.殖民擴張活動擴展了歐洲的勢力 D.物種交流推動了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13.如表是我國改革開放后部分年份田間作業(yè)機械化水平統(tǒng)計表。這表明我國()年份機耕水平(%)機播水平(%)機收水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197942.410.42.620.9198538.89.43.619.4199051.015.07.027.0199556.320.011.231.9200047.825.818.332.4200346.826.719.032.4A.農民生產積極性逐步提高 B.農業(yè)生產擺脫了自然環(huán)境限制

C.農業(yè)機械化得到一定推廣 D.工業(yè)落后的局面得到初步改變14.在中世紀的西歐,莊園的主要產業(yè)是農業(yè),勞動者主要是各種不同身份的依附農民。同時,莊園中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馬廄、倉庫等設施,有的大莊園還有一些手工業(yè)作坊及專職手工業(yè)者,可以生產各種生活必需品和工具。這反映了中世紀西歐()A.封建剝削方式發(fā)生了變化 B.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和經(jīng)營

C.社會生產力獲得巨大發(fā)展 D.莊園經(jīng)濟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15.1802年,英國頒布《工廠法》,明確規(guī)定工廠雇傭的勞動者要接受培訓教育;1898年的《技術教育法》,正式將職業(yè)教育納入學制。從1872年開始,法國政府創(chuàng)立了一批徒工學校;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學校和初等學校補習學校法》,把徒工學校納入學校教育系統(tǒng)。這些舉措反映出當時()A.民主政治發(fā)展對國民素質的要求 B.人文主義對個人技能的強烈關注

C.工業(yè)革命對技術工人的巨大需求 D.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激烈16.如圖所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部分航天科技成果。據(jù)此可知,中國()

A.航天科技發(fā)展領先世界 B.政府大力支持航天技術的發(fā)展

C.國防力量得到顯著增強 D.航天技術服務于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議會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國,是近代民主制度發(fā)展的標志之一。英國1215年頒布的《大憲章》,規(guī)定國王在重大經(jīng)濟、政治問題上要咨詢議會的意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國王和貴族的共治。從“模范議會”召開到都鐸王朝建立,190年間共召開了175屆議會,大約每年一屆,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可行的議事立法程序。17世紀中期,隨著新興階層的出現(xiàn),他們極力要求參與國家政事,他們以議會為陣地,反對王權。經(jīng)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英國政治制度從君主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1689年的《權利法案》,逐漸樹立君主立憲制和議會高于王權的政治原則。但是英國下議院自從1688年后再也沒有新的市鎮(zhèn)取得議會代表權,而隨著一些新興城市迅速崛起,他們?yōu)榱双@得議會的席位,極力要求改革議會,于是19世紀中后期英國進行了三次議會改革,為全面實現(xiàn)普選和以后的議會改革掃清了障礙。——摘編自蒙奪黃月芬《英國議會制度的發(fā)展及其影響》材料二:近代中國議會大事年表19世紀四五十年代林則徐、魏源等人對西方議會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19世紀七八十年代鄭觀應認為,西方“育才于學投,議政于議院”是其富強的根本19世紀九十年代康有為、梁啟超從“興民權”的角度,提出“設議院,立議員”20世紀初在資產階級立憲派的推動下,全國掀起了請求速開國會運動1909~1910年各省成立了咨議局,全國性的資政院也建立起來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臨時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通過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實行專制獨裁統(tǒng)治——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對代議制歷史上出現(xiàn)的兩種模式進行揚棄的產物。這種模式既借鑒了三權分立模式職權明晰、便于監(jiān)督的優(yōu)點,又克服了它會導致效率低下的弊端;既吸收了議行合一模式便捷高效的優(yōu)點,又克服了它職責不清、不利監(jiān)督的弊端。它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鮮明的特點,植根于人民群眾,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把國家權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會,不與任何其他機構分享人民賦予的權力,同時,又把立法權、決定權、人事任免權和監(jiān)督權留給了自己,也把行政權、審判權和檢察權等經(jīng)由法定程序分別授予了政府、法院和檢察院?!幾早婝惥辍稄睦碚摰綄嵺`,理解和感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議會制確立和發(fā)展的背景。(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議會制在近代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意義。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從13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下半葉,西歐民族國家如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形成并得到鞏固,政治權力逐漸集中到國王手中。在王權盛行的17世紀,國王利用手中的絕對權力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一些學者和思想家對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進行了研究,如被譽為“國際法之父”的格勞修斯強調國家主權,主張對戰(zhàn)爭行為進行限制。1618~1648年發(fā)生了席卷整個歐洲的三十年戰(zhàn)爭,戰(zhàn)后締結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了國家主權、國家獨立、維護和平、協(xié)商解決爭執(zhí)等一系列國際關系中應遵守的準則,使國際法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宣告了近代國際法的產生。伴隨著殖民擴張,國際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價值被歐洲列強帶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國等亞非國家非但沒有成為國際法體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員,反而隨著主權被侵害不斷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摘編自周忠?!秶H法史與國際法的發(fā)展》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lián)合國憲章》等確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國際法原則得到普遍接受,逐漸形成以《聯(lián)合國憲章》為核心的一整套國際規(guī)則體系。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國際組織、爭取獨立的民族、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上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要求修改、調整外國投資、開發(fā)和其他部分的國際法內容,國際法出現(xiàn)了一個新興的分支——國際經(jīng)濟法。同時,從傳統(tǒng)的國家領土逐步擴展到外層空間、海床洋底、南北極地甚至網(wǎng)絡空間等、新涌現(xiàn)出諸如國際行政法、國際旅游法、核法和極地法等數(shù)十個新分支(部門法)?,F(xiàn)代國際法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各國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日益成為維護人類普遍價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摘編自盛紅生《戰(zhàn)后國際法體系演變與中國角色》(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國際法產生的背景。(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zhàn)后國際法的主要變化。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國際法的認識。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時期,人口明顯增長,耕地嚴重不足。自明中葉起,玉米、番薯、馬鈴薯等高產作物自海外傳入中國,這些作物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旱地、山地等處皆可種植,因此傳入黔東北地區(qū),促進了西南山區(qū)山地資源的開發(fā)。據(jù)統(tǒng)計,清順治年間黔地耕地面積比明萬歷年間增加了16000頃,黔地宣慰使每年進貢糧食高達三萬石。據(jù)載銅仁地區(qū)當時的豆類已達二十種以上,高粱有五種之多。這些高產作物流入市場,成為釀酒的原料。高產作物還可以被加工成各種干糧以作備荒之用,或者加工成各種飼料。當然山區(qū)主要以砍伐森林來種植,乾隆年間貴州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到嘉慶年間,老虎等大型動物也成罕見。貴州是喀斯特地貌普遍發(fā)育的地區(qū),山坡土層薄,地表土本來就容易大量流失?!幾岳铄\偉《明清時期高產作物的引進對西南山區(qū)的影響——以黔東北地區(qū)為例》材料二:1867~1937年中國大米、小麥、面粉分類進出口狀況項別

時間進口總量大米進口大米入超小麥進出口小麥出入超面粉進口面粉出入超年均進口年均入超1867-1921276億466萬461萬出口322萬出超311萬1903~1914:

入超204萬

1915~1921;

出超143萬502萬419萬1922-19375.20億1873萬1861萬進口880萬入超828萬504萬入超475萬3250萬3168萬——摘編自徐暢《近代中國糧食進口中的階段和影響》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關注糧食安全問題,促進了糧食生產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措施,堅持不以犧牲耕地促開發(fā),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wěn)定。國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qū)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場需求,把糧食的生產、轉化、加工、流通、消費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yè)體系,進行系列開發(fā)和整體建設。國家農業(yè)科研的投入比重不斷提高,“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等重大工程順利實施。健全完善中央儲備糧與地方儲備糧之間的補充機制,統(tǒng)一協(xié)調省、市、縣三級儲備的吞吐,確保各地國儲庫和中央儲備糧規(guī)模的穩(wěn)定。——摘編自尹成杰《糧安天下——全球糧食危機與中國糧食安全》(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我國引進高產作物的背景,并說明對黔東北地區(qū)帶來的影響。(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67~1937年中國糧食進口呈現(xiàn)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期中國應對糧食安全的重要經(jīng)驗。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世界近現(xiàn)代史知識,圍繞“科技創(chuàng)新”擬定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材料中周公把夏商貴族分封到他們的舊地,要求他們按照當?shù)氐霓k法來處理政務,這種因俗而治的統(tǒng)治特點有利于更好地治理地方,B項正確;

A項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排除A項;

夏商貴族被封到故地,不能體現(xiàn)周朝國家疆域的拓展,排除C項;

周公是在推行分封制,不是推廣夏商政治制度,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考生掌握分封制的作用。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該會議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征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級會議是國王為了與教會爭奪權力的產物,在國王有需要時才會召開,有利于王權的強化,B項正確;

A項材料無從體現(xiàn),排除A項;

材料沒有體現(xiàn)法國進入了議會君主制階段,排除C項;

此時并未產生資產階級,排除D項。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要求學生結合中古歐洲封建制度的特征及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英國文官注重理論和基礎,傾向于貴族,而美國文官考試則注重與具體的工作聯(lián)系,且以人口為基礎分布,更加實用和公平,D正確;

ABC均沒有體現(xiàn)英美文官制度的對比,排除。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學生結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西方文官制度,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民國初期有關文官制度的部分重要法律法規(guī)”及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期,政府制定文官制度的法律,要求更為專業(yè)化的文官,有助于提升國家治理的水平,C項正確;

材料未涉及文官行政機制,排除A項;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B項正確;

材料是民國初期北洋政府時期,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的選官制度,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近代中國的選官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在中國,‘禮’對于‘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西方,法律規(guī)定財產決定身份和等級,進而再影響權利的分配和享受”可知,中國法律注重禮法,西方注重財產等級,說明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價值取向不同,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xiàn)出成文法,排除B項;自然法強調平等,自由,公平,理性,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中國更早進入法治社會,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把握中西方法律的差異,結合中西方社會發(fā)展的差異分析其原因。

本題考查中西方法律的比較,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6.【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文化教育是為教會服務的,是教會的奴仆,正規(guī)的學校機構是教會管轄下的宗教機關,掌握文化、控制教育的一般是教會人士。而蒙昧與禁欲是教會的兩大特征,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可知,教會通過學校傳播宗教倫理,進行教化,強化了對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思想和日常行為,故A符合題意;

新教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jīng)濟訴求,但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

宗教改革建立本民族教會,推動了民族國家的形成,但材料并未涉及宗教改革,排除C;

材料強調的是基督教對人們的思想束縛,并未肯定基督教在文明傳承中的作用,排除D。

故選:A。

本題考查了基督教的影響,解答本題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基督教倫理以及教化的作用進行分析即可。

本題考查了基督教的影響,考查了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秦漢時期,我國對外往來對象僅限于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緬甸等一些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的直接往來。而在唐朝都城長安“不僅生活著來自日本的使者,還活躍著來自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等地的使者、僧侶與客商”及所學,可知從秦漢到唐朝,唐朝都城長安成為國際性都市,我國對外交往的范圍逐步擴大,D項正確;

“全面接受”說法絕對,應該是兼收并包,排除A項;

“世界各地”說法錯誤,唐朝與美洲沒有交流,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唐朝的對外貿易,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考查我國的對外交往,需要結合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征來解答。

本題考查我國的對外交往,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C【解析】材料“德文書出版的數(shù)量是1500年到1520年這段時期的三倍之多”表明宗教改革使德文書出版的數(shù)量增多,語言的統(tǒng)一,有利于了民族主義的形成,故C正確;

A宗教改革并未動搖專制王權的統(tǒng)治,排除;

BD表述正確,但材料未體現(xiàn),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宗教改革,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德文書出版的數(shù)量是1500年到1520年這段時期的三倍之多”。

本題為中檔題,考查宗教改革及其影響,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將個稅起征點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將按月計算應納稅調整為按年計算,并擴大3%、10%、20%三檔低稅率的級距(累進稅率按課稅對象數(shù)量劃分等級的起點和止點的區(qū)間),相應縮小25%稅率的級距,30%、35%、45%這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擴大三檔低稅率的級距,三檔較高稅率的級距保持不變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從而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C項正確;

旨在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說法有誤,排除A項;

個人所得稅的調整一定程度會縮小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排除B項;

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標志著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稅收制度,需要結合我國稅收制度的特征來解答。

本題主要考查我國的稅收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答案】D【解析】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是福利政策的基礎,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確立正是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的結果,D項正確;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根除社會基本矛盾,排除A項;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保障制度并沒有挑戰(zhàn)民主政治制度,排除B項;

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在20世紀,21世紀不斷發(fā)展完善,排除C項。

故選:D。

本題主要考查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結合西方福利制度的特征來解答。

本題主要考查西方的社會保障制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1.【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其留下的沖擊沃土,適于播種”“泛濫季、播種季、收獲季”“經(jīng)常征調人力興修水利”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人根據(jù)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和作物生長的規(guī)律,將一年分為泛濫、播種和收割3個季節(jié),反映了古埃農業(yè)生產深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C項正確;

材料未體現(xiàn)古埃及處于相對封閉隔絕的狀態(tài),排除A項;

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對古埃及農業(yè)影響深遠,排除B項;

D錯在“領先”,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古埃及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2.【答案】A【解析】根據(jù)材料“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小麥、水稻、蘋果、葡萄、黃瓜、豌豆、甘蔗等”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新大陸與舊大陸之間的食物物種相互交流,A項正確;

“根本改變”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

材料并未體現(xiàn)殖民擴張活動擴張了歐洲勢力,排除C項;

材料只提到了食物物種,無法說明推動了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排除D項。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特征和影響來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新航路開辟,側重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解析】材料中列舉了從改革開放到2003年的數(shù)據(jù),機械化水平在不斷的提高,這說明我國農業(yè)機械化得到一定的推廣,C項正確;

材料中并沒有涉及農民的相關內容,無法得知農民生產積極性逐漸提高,排除A項;

農業(yè)生產擺脫自然環(huán)境限制過于絕對,排除B項;

D是指一五計劃,排除。

故選:C。

本題考查了農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農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4.【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不同身份的依附農民”“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馬、倉庫等設施”“手工業(yè)作坊及專職手工業(yè)者”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歐莊園具有自給自足的特點,D項正確;

A項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項;

莊園經(jīng)濟采取集體勞動的方式,排除B項;

C與材料無關,排除。

故選:D。

本題考查了中古西歐,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中古西歐,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答案】C【解析】根據(jù)材料“1802年,英國頒布《工廠法》,明確規(guī)定工廠雇傭的勞動者要接受培訓教育;1898年的《技術教育法》,正式將職業(yè)教育納入學制。從1872年開始,法國政府創(chuàng)立了一批徒工學校;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學校和初等學校補習學校法》,把徒工學校納入學校教育系統(tǒng)”可知,19世紀以來英法通過立法、創(chuàng)辦職業(yè)學校,提高工人的技能素養(yǎng)。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是工業(yè)革命時期,工人的技術水平需要適應機器化生產,因此英法政府采取措施推動工人職業(yè)教育發(fā)展,C項正確;

民主政治涉及政治權利,而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排除A項;

人文主義是肯定人的價值,而材料未涉及人文主義精神,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階級斗爭,排除D項。

故選:C。

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讓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考查學生分析材料信息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6.【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錢學森受命組建第一個火箭與導彈研究機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準“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始實施”“我國計劃在2014年發(fā)射太空站的核心艙”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B項正確;

題干信息體現(xiàn)了航天技術的發(fā)展,但不能體現(xiàn)領先世界,排除A項;

題干中宇宙航天事業(yè)并非國防力量的體現(xiàn),排除C項;

D和材料無關,排除。

故選:B。

本題考查了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成就,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本題考查了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成就,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7.【答案】【小題1】背景:英國有議會斗爭的傳統(tǒng);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逐步確立;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進行議會改革。【小題2】原因:國人對議會認識有限;封建主義根深蒂固;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缺乏實行的經(jīng)濟基礎及社會基礎?!拘☆}3】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集權與分權的相統(tǒng)一。【解析】本題考查了中西方政治制度,第一問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第二問結合西方議會制在近代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分析;第三問結合新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意義分析。

本題考查了中西方政治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8.【答案】【小題1】背景: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統(tǒng)一民族國家的形成,國家主權意識日益增強:歐洲各國間的戰(zhàn)爭頻繁帶來了嚴重危害;一些學者和思想家對戰(zhàn)爭問題的研究;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促進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形成和擴大,加劇了國家間的矛盾。(任答三點即可)【小題2】主要變化:以《聯(lián)合國憲章》為核心;國際法主體增加;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發(fā)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提高;國際法理念和原則更加多元。(任答兩點即可)認識:國際法應根據(jù)世界政治和經(jīng)濟的變化與時俱進;國際法的完善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世界各國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應積極成為國際法的參與者、維護者和建設者。(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國際關系的發(fā)展。第一問結合近代國際法產生的特征來解答;第二問結合國際法的影響來解答。

本題主要考查國際關系的發(fā)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9.【答案】【小題1】背景:人口增長過快,人地矛盾突出;農業(yè)生產技術發(fā)展緩慢;新航路開辟發(fā)現(xiàn)美洲,全球聯(lián)系的建立。影響:積極方面:改變了農業(yè)的種植結構;促進了西南地區(qū)資源開發(fā)利用;緩解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