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精選)_第1頁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精選)_第2頁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精選)_第3頁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精選)_第4頁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精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精選)《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篇1

《感遇其一》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為唐朝文學家張九齡。

其古詩全文如下: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顛,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超逼神惡。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翻譯】

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一只來自大海上的鴻雁,獨自飛臨一座城池邊。城中高高的神樹之上,兩只翠鳥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兒。鴻雁預料他們終將自取禍害,于是自己展翅高飛,離開了這險惡之地。

【鑒賞】

此詩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鳥寄寓的境遇與感慨,但由于作品奇妙地選用了鴻雁與翠鳥的形象、勝利地寫出了它們的特點,使得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種普遍性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哲理。

全詩共十句,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借孤鴻所見,描寫雙翠鳥盛氣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態(tài);前兩句很耐人尋味,經受過大海上的驚濤駭浪的孤鴻,對對一條小小的護城河卻不敢顧,說明人世(特殊是朝廷)的險惡遠遠超過了自然界的險惡。而在這孤鴻"不敢顧'的地方有一雙小小的翡翠鳥卻竟在寶貴的三珠樹上營巢,高高在上,氣概熏天。

"側見'有兩重意義,一是說明翡翠鳥盛氣凌人,不行一世,令人側目而視;二是說縱然翡翠鳥悲氣焰囂張,但孤鴻對之卻不屑正視,由此,也就引發(fā)出其次層,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

前兩句從翡翠鳥驕橫情態(tài),想到它們會招致的后果提出問題,這是一個反問。翡翠鳥站立在珍木之顛,竊據高位,飛揚跋扈,莫非就不怕別人難以容忍嗎?不怕從背后打來的致命的金彈嗎?

接著安靜地指出了一條耐人尋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超逼神惡。'物極必反,地位與權勢在愈顯赫,也就愈易成為別人獵取的目標,覆滅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詩中這只孤獨的鴻雁,并不艷慕翠鳥一時的榮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時失意。

這就引發(fā)了最終兩句,孤鴻自己決心高舉蒼冥,飛翔云中,讓那些"弋者'的欲望無法得逞。這里所暗寓的是詩人不艷羨榮貴,澹泊名利和決意隱退的情懷,同時也進一步襯托出了翠鳥多代表的小人們狹隘、淺薄的品德。其次層寫出了孤鴻的感受。

在描寫中,始終留意從對比的角度去表現孤鴻與翠鳥的`境況。孤雁之于翠鳥,一獨一雙,一大一小,一質樸一華艷,一方來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鳥卻是高高在上,統(tǒng)領要地。"三珠樹',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們"巢居'于上,可謂顯貴之至。與此相反,碩大的鴻雁對雙翠鳥只能"側見',甚至"不敢顧'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境況的低微與險惡,更反襯出了翠鳥們不行一世的氣焰。真可謂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篇2

《感遇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葉茂密而紛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韻譯】:

澤蘭逢春茂密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爽。

蘭桂欣欣生氣勃發(fā),春秋自成佳節(jié)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采擷揚名。

【評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fā)詩人孤芳自賞,氣節(jié)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詩一開頭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氣和清雅高潔之特征。三、四句,寫蘭桂布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于詠物背后,寄寓著生活哲理。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篇3

《感遇其一》

唐代: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譯文

春天里的幽蘭翠葉紛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潔清爽。

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氣,自然順應了美妙的季節(jié)。

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聞到芳香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fā)香氣源于天性,怎么會求欣賞者攀折呢!

賞析

開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聲色,奸佞專權,朝***日趨黑暗。為了規(guī)勸玄宗勵精***治,張九齡曾撰《千秋金鏡錄》一部,特地論述前代治亂興亡的歷史教訓,并將它作為對皇帝生日的壽禮進獻給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悅,加李林甫的讒謗、排擠,張九齡最終被貶為荊州長史。遭貶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運用比興手法,表現其堅貞清高的品德,抒發(fā)自己患病排擠的憂思。此篇為其第一首。

詩一開頭,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于對偶句的關系,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密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fā),具有無限的生氣。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凈凈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詩的前四句說蘭、桂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時就會欣欣向榮,生氣盎然。蘭葉在春風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輝映下更顯"皎潔'秀麗。春蘭秋桂生意勃發(fā),也給季節(jié)帶來了榮耀,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妙的季節(jié)。這里既包含了樸實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說明白時勢造英雄,英雄壯時勢的客觀辯證法;也表達了真正的賢人志士只有在***治開明的時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理想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對重新"遇時'的渴望。

詩的后四句從春蘭秋桂芳香襲人的社會效果來委婉地說明自己行芳志潔并非為了求人賞識,以博取高名;象春蘭秋桂的香氣一樣,它博得山林隱士的寵愛,只是客觀效果而已;實際上,蘭、桂散發(fā)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們來折取它,觀賞它,而是純粹出于它們的本性。"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于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fā)生了喜愛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喜愛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于《孟子盡心篇》,其中說:"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勁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斬截有力,它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不愿廉價贏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給表現出來了。

這首詩以蘭、桂自況,借蘭桂之芳香比方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貼切自然,蘊含深厚,耐人尋味。

張九齡簡介

張九齡(678-740):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聞名***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樂觀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予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篇4

【詩句】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出處】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意思】茂密而紛披的蘭草在春天里迎春勃發(fā),散發(fā)出陣陣香氣。桂葉深綠,桂花嫩黃,在秋色中,形狀光明而干凈,香味馥郁,傳送遠方。春秋也因有蘭桂的生機盎然和欣欣向榮而自然成為佳節(jié),詩人借蘭桂的特性,贊美了世間榮而不媚的高潔品質,抒發(fā)了詩人以高尚品德自勉、不求人知的情感。詩句蘭桂并舉,寫蘭呈其葉,寫桂耀其花,排偶工整,互文見文。

注:葳蕤(wēiru),草木茂密,樹葉下垂的樣子。生意,生氣勃勃的樣子。自,由于。

【全詩】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解釋】①葳蕤(weirui):草木葉子繁盛披拂。②欣欣:形容草木生氣盎然。③林棲者:山林隱士。聞風:仰慕?!睹献颖M心》:"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溥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④本心:本性,美人:喻指抱負中的同道者。

【全詩鑒賞】

這是詩人患病奸***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罷相被貶之后所作的《感遇》組詩,凡十二首。"感遇'者,有感于遭受之謂也。"之一'選自組詩的第一首。此詩以春蘭、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達自己立身修德,惡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詩的一二句:"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以物起興,引出自比的對象。你看,春天的蘭草迎春勃發(fā),茂密紛披,生氣無限;秋天的桂花葉綠花黃,皎潔明凈,馨香四溢。此兩句源自屈原《九歌禮魂》中詩句:"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只是詩人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將"秋菊'置換為"秋桂'罷了。"葳蕤'與"皎潔'再現了春蘭與秋桂勃發(fā)向上與高雅的風貌。

詩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指出春蘭、秋桂之所以"欣欣此生意',欣欣向榮,蓬勃生氣,是由于它們"自爾為佳節(jié)'。自,各自;爾,如此之意。即是說它們各拘束適當的季節(jié)(春、秋)而繁茂花開,顯示出"葳蕤'與"皎潔'之生命特點。這里,既點出春蘭、秋桂各自適應"佳節(jié)'之特性;又示意蘭、桂按各自的本性生長榮枯,不媚人榮,不求人知的本質特征。

詩的五六句寫人對蘭、桂之觀賞。先用"誰知'一轉,由前四句的物象轉入對人的描寫。那些"林棲者',即居于山林之中的隱逸之士,常以蘭、桂自喻,因而"聞風坐相悅',聞到蘭、桂的芳香,頓生喜愛之情。坐,久坐之意,意謂喜愛之深、喜愛之殊。

詩的七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綜合前意,再次確定蘭、桂不求人榮的高尚品質。盡管蘭、桂被人觀賞、喜愛,但它們是不盼望(何求)"美人'("林棲者')來攀折、觀賞的。由于蘭逢春而葳蕤,桂至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本心')使然,并非是為了博取"美人'的觀賞而如此。全詩到此,意旨豁然:那些如春蘭、秋桂的賢人君子潔身自好,進業(yè)修德,并非為了博取功名富貴,而僅是盡到他作人的本份。自然,春蘭、秋桂也是詩人的自喻,表明自己雖遭奸人的排斥,仍具有堅貞清高的氣節(jié)。

全詩采納比興手法,詩意溫雅深邃,然又自然貼切,無造作之痕,有平易之風。起承轉合,前后呼應,詩意貫穿,結構嚴謹。

《感遇其一》張九齡的翻譯賞析篇5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一

唐代:陳子昂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

譯文: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月牙兒從西方極遠之地生長,太陽落山后就變化上升。

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圓月正向東方運行滿盈,陰暗月魄已在早晨凝成。

太極生天地,三元更廢興。

從混沌元氣萌生了天地,三代紀元就已交替廢興。

至精諒斯在,三五誰能征。

天道諒必還是這樣存在,三正五德誰能加以確證?

解釋: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代升。

生:一作"出'。西海:指西方極遠之地。幽陽:指落山后的太陽。代:一作"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