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_第1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_第2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_第3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_第4頁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中國5A級旅游景區(qū)01歷史沿革地理環(huán)境位置境域自然資源目錄03020405旅游景點人文歷史旅游信息景區(qū)榮譽目錄070608基本信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位于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qū)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qū)組合而成,后又發(fā)現(xiàn)了楊家界新景區(qū)。方圓369平方公里,奇山異峰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由于武陵源地處石英砂巖與石灰?guī)r結合部。景區(qū)北部大片石灰?guī)r喀斯特地貌,經億萬年河流變遷降位侵蝕溶解,形成了無數(shù)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群泉。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森林覆蓋率達67%。生長有野生動物400多種、木本植物850多種,有一級保護動物豹、云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樸等16種。武陵源被稱為自然的迷宮、地質的博物館、森林的王國、植物的百花園、野生動物的樂園。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2004年被列為國家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20年2月27日,湖南張家界武陵源景區(qū)率先恢復對外開放,疫情期間景區(qū)流量不超過最大瞬時流量的30%,團隊游客不超過30人。所有景區(qū)對全國醫(yī)護人員實行免票。歷史沿革歷史沿革武陵源風景區(qū)(14張)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此地時將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區(qū)命名為“武陵源”

。1988年8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列入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qū)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1995年3月,同志視察張家界時親筆題詞:“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

2004年2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被列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置境域位置境域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位于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位于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qū)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qū)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地理環(huán)境地質特征地貌類型氣候景觀氣候特征地理環(huán)境地質特征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5張)武陵源地區(qū)在區(qū)域構造體系中,處于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武陵源地區(qū)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武陵源地區(qū)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構成砂巖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tǒng)云臺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巖類特點。巖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巖石出露于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巖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huán)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地貌類型張家界地貌是砂巖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由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景觀。它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qū)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統(tǒng)石英砂巖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墻、天生橋、方山、平臺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在區(qū)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復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峰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于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布地區(qū),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巖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tài)有溶紋、溶痕、溶斗、溶溝、石芽、石林、穿洞、洼地、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巖溶泉、溶窩、溶槽、石膜、埋藏石芽、漏斗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shù)達數(shù)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游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剝蝕構造地貌分布于志留系碎屑地區(qū),見及三亞類:碎屑巖中山單面山地貌,分布于石英砂巖峰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布于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巖低山地貌,分布于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氣候景觀云霧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云霧、云海、云濤、云瀑和云彩五種形態(tài)。

氣候特征景區(qū)景觀(6張)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各月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達49天,約占全年降水日32%。強降水集中期為5~7月,降水量達650毫米,占全年總量的46%。12~1月降水少,約56毫米,僅占全年總量的4%。一年之中,4~7月為相對濕季,8~9月為相對干季。年平均日照為1297.2小時。以8月為最多,平均日照為202.5小時;2月份為最少,平均為55.7小時。年平均風力1.1米/秒,以2~4月較大,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間。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境內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實有霜凍日為24.5天,年平均無霜期274天。霜凍最早年份從11月開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終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別有7.2天和5.3天。年平均雨凇日為1.3天,最長連續(xù)時間為8天,最大結冰直徑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為多。

自然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自然資源水資源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2.0億立方米,2008平年約為1.6億立方米。索溪河年平均流量為2.88m3/s。

森林資源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森林覆蓋率85%。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內植物分布呈現(xiàn)多樣性、過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峰上植被繁茂、種類繁多等特點。樹種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綠為主,常綠、半常綠和落葉并存;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與人工林相間;以闊葉林為主,闊葉林與針葉林相混生。

根據(jù)1988年頒布的《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名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內有國家一類、二類保護樹種21種,其中一類有珙桐、伯樂樹(鐘萼木)、香果樹、南方紅豆杉、紅豆杉5種;二類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巴東木蓮、鵝掌楸(馬褂木)、榧樹、閩楠、花櫚木、紫莖、刺楸、傘花木、擬單性木蘭、毛紅椿、厚樸、凹葉厚樸、杜仲、櫸木16種。據(jù)1988年初步調查,景區(qū)內有古樹17科、25種、55株。其中:楓香7株,黃連木6株,楓楊4珠,缺萼楓香、樟樹、桂花、柏木、武陵松各3珠,銀杏、南酸棗、刺楸、黃心夜合各2株,其他12種樹各1株。

植物資源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境內自然植被中,有維管束植物達193科、730屬、1630種。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屬、700種,草本植物879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屬、17種;被子植物96科、286屬、734種。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境內中生代白堊紀至第三紀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數(shù)占世界被子植物科數(shù)的29.8%,其中最原始離心皮類的被子植物有5屬11種。中生代白堊紀植物有金縷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紀植物有八角楓科、七葉樹科、山茶科、旌節(jié)花科、蘭果樹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蘭科、楊柳科、樺木科、榛科、殼斗科、桑科、榆科、杜仲科、鐘萼木科、領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核桃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紀孑遺植物鵝掌楸(馬褂木)散生于原始次生林中。動物資源1988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的野生動物屬東洋界華中區(qū)西部山地高原亞區(qū)(鄭作新教授區(qū)系),東北部接鄂西北神農架,西南臨黔東北梵凈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位于中國西部山地高原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qū)交界線左側邊緣。

據(jù)198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考察隊考察,武陵源地區(qū)境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22目、58科、149種。以鳥類居多,占種數(shù)的46.9%;其次為獸類,占28.9%;爬行類占16.1%;兩棲類占8.1%。屬國家一類保護的3種:豹、云豹、黃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的25種:獼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水獺、林麝、水鹿、豺、鴛鴦、鳶、雀鷹、松雀鷹、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褐翅鴉鵑、草鸮、斑頭鵂鹠、短耳鸮、長耳鸮、虎紋蛙、大鯢。其中18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屬湖南省級保護的有獐、毛冠鹿、紅嘴相思鳥等54種。還有脆蛇蜥、麗紋蛇、魚游蛇以及索溪峪景區(qū)野人井內通體透明的盲眼魚等動物。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境內有獸類8目、21科、43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13種。有10目、24科、70種。以留鳥為主,兼有候鳥。屬國家保護種類的13種,占境內鳥類總數(shù)的18.6%。兩棲類動物2目6科12種。

旅游景點其他景點主要景區(qū)旅游景點主要景區(qū)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又名青巖山,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它地處武陵山中。張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峰2000多座,形態(tài)各異,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8%,以黃獅寨、砂刀溝、金鞭巖、金鞭溪等最為著名。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朝天觀、后花園七條主要旅游線。天子山風景區(qū)天子山風景區(qū)位于武陵源北,與張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楊家界風景區(qū)1992年在張家界西北角發(fā)現(xiàn)新的景區(qū)楊家界。這一新景區(qū)總面積3400公頃。索溪峪風景區(qū)索溪峪自然風景區(qū)內有2000多座山峰,還有19道溝壑和6條溪流。主要景點有十里畫廊、鴛鴦瀑、南天門、黃龍洞等。

其他景點南天一柱南天一柱南天一柱,高300米,一頭托住云天,一頭穩(wěn)扎大地,挺拔堅實,如擎天柱石。南天一柱位于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黃石寨游覽線一帶。穿過南天門,一石峰從深不可測的溝谷中沖天而立,上下一般粗細,有如鎮(zhèn)山之衛(wèi)士。精悍瀟灑,超凡脫俗。武陵源怪石繁多,此為一典型代表,當風化作用使巖石化解,碎裂,以及水蝕作用使其沿裂面崩塌,故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琵琶溪琵琶溪一帶林木繁茂,巖峰嶙峋,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又一道精彩的風景線。主要景點有九重仙閣、望郎峰、夫妻巖、朝天觀等。定海神針定海神針,位于黃石寨游覽線一帶。五座山峰,座座如針插地。神話相傳是美猴王兄弟獼猴王為了寶山不倒,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五根繡花針變成五座山峰,入地三千丈。旅游信息旅游路線優(yōu)惠政策交通路線旅游信息旅游路線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寨→金鞭溪→百龍?zhí)焯荨医纭鸀觚堈觳ǜ衔輬觥熳由健R龍公園→十里畫廊交通路線飛機武陵源風景名勝區(qū)最近的飛機場為張家界荷花機場,機場有發(fā)往市區(qū)的大巴,約5公里?;疖囎疖嚳傻竭_張家界火車站,在火車南站,有前往景區(qū)的大巴,約40分鐘。汽車乘汽車可前往長沙,然后在長沙汽車西站和汽車東站均可轉車到達張家界。也可以直接到達張家界中心汽車站,出戰(zhàn)后,坐前往景區(qū)的大巴。自駕自駕車不可以進入景區(qū),需轉乘景區(qū)環(huán)保車入內。一般停在張家界森林公園門票站外面,或武陵源門票站外面。優(yōu)惠政策1、實行淡旺季價格收費,每年3月至11月為旺季,12月至次年2月為淡季,其中旺季普通門票降為每人次225元(原旺季普通門票為245元),淡季普通門票降為每人次115元(原淡季普通門票為136元),門票連續(xù)四日有效。2、武陵源核心景區(qū)年票(包含環(huán)保車車票)價格為每人次298元,游客購票后一年內可不限次數(shù)進入景區(qū)。3、景區(qū)對旅行社團購、絡提前購票的游客實行價格優(yōu)惠:旺季普通門票為每人次182元,淡季普通門票為每人次91元。4、景區(qū)對6周歲(不含6周歲)以下或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的兒童、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實行免票;對6周歲(含6周歲)至18周歲(不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60周歲(含60周歲)至70周歲(不含70周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優(yōu)惠。香港、澳門、臺灣等入境游青少年,憑《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學生證件等有效明,實行同等門票價格優(yōu)惠。現(xiàn)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干部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優(yōu)惠。景區(qū)內交通運輸工具價格對上述門票優(yōu)惠對象實行半價優(yōu)惠。

人文歷史民間藝術民間風情人文歷史民間風情習俗歲時,即正月初一日晨,開門對東方作揖祝圣;歸者跪拜尊長,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謂親厚。過上九日謂遲年。婦女于夜間迎紫姑神,謂“請七姑娘”。正月十五夜,取衫樹枝,于宅外燒之,謂“燒”。兒童大聲呼逐,謂“趕毛九”。是夜,張燈結彩,演戲,玩花燈,舞龍燈,獅子燈,蚌殼燈,通宵達旦,城鄉(xiāng)皆然,叫“鬧元宵”。七月七夕,婦女結彩綢對月穿織,陳瓜果于道以祀牛郎織女。中秋節(jié),土家族不興賞月,漢人稱之“守月花”,吃月餅則是土漢共有的習俗。土家人對中秋別有特色,他們披著明媚的月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