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四十三中高二(下)期中歷史(教師版)_第1頁
2022北京四十三中高二(下)期中歷史(教師版)_第2頁
2022北京四十三中高二(下)期中歷史(教師版)_第3頁
2022北京四十三中高二(下)期中歷史(教師版)_第4頁
2022北京四十三中高二(下)期中歷史(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2022北京四十三中高二(下)期中歷史一、單項選擇題1.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①從遷徙過渡到定居②疾病和饑荒盛行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長④手工業(yè)勞動出現(xiàn)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城市化是衡量國家現(xiàn)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閱讀下圖,據此判斷20世紀中期以來A.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最快 B.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發(fā)展十分迅猛C.全世界已經全部實現(xiàn)城市化 D.不同國家間的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漸增大3.下列畫作名為《群神宴》,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所作,描繪了古代神話中的眾神和仙女聚會林泉之間的情景。畫中盛水果和湯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據此可以推斷A.古羅馬與中國已經建立直接的商貿往來B.中國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C.阿拉伯商人在亞、歐之間從事中介貿易D.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入超地位4.元朝海運的開辟是中國海運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下列記載體現(xiàn)了當時海運優(yōu)勢的是A.“功效大著,民間墾辟種藝之業(yè),增前數(shù)倍?!盉.“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于都?!盋.“星羅棋布,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D.“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5.據《馬可·波羅行紀》載,元代每個驛站的驛館都有一個高大美觀的宅院,房間里陳設著華麗的臥榻,上面鋪著絲綢質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東西都準備齊全,即便是一個國王看見這樣的住宿環(huán)境也會覺得很滿意。材料表明驛館的功能有A.中外交流 B.皇帝行宮 C.軍事駐防 D.基層治理6.185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航程變化如下,以下數(shù)據說明,蘇伊士運河的修建起訖點繞好望角經蘇伊士運河倫敦——孟買17400km10100km馬賽——孟買16000km7400km倫敦新加坡18990km13350km①大大縮短歐洲通往亞洲的航程②促進貿易中心轉向大西洋沿岸③有利于西方在東方的殖民侵略④密切了西方與東方的經濟聯(lián)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閱讀《主要國家首都城市的軌道交通站點分布示意圖》,與其他三個首都城市相比,北京軌道交通的顯著特點是A.城市中心軌道交通站點相對分散 B.軌道交通覆蓋地區(qū)經濟最發(fā)達C.中心城區(qū)與郊區(qū)的軌道聯(lián)通薄弱 D.軌道交通站點數(shù)量有明顯優(yōu)勢8.閱讀如圖,對羅馬帝國的道路建設理解正確的是①有利于鞏固帝國統(tǒng)治②促進了帝國貿易發(fā)展③方便地中海周邊地區(qū)文化交流④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提供了條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有學者概括某一階段世界貿易的特征如下:“中國出售絲綢和瓷器;東南亞地區(qū)出售香料和胡椒;印度出售棉布;非洲出售奴隸和黃金;美洲出售白銀、皮毛、糖和煙草;歐洲人則出售遠洋保護,并運輸各方的貨物?!狈洗颂卣鞯碾A段應是A.14、15世紀 B.1500年前后C.16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 D.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10.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關于青蒿抗瘧記載的啟發(fā),從青蒿中萃取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成為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對傳統(tǒng)醫(yī)學成就進行去粗取精的一個典范。空白處的醫(yī)學著作是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 C.肘后備急方 D.本草綱目11.中國古代傳統(tǒng)醫(yī)學曾長期領先于世界,以下醫(yī)學成果按出現(xiàn)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黃帝內經》②《千金方》③《肘后備急方》④《本草綱目》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12.“赤腳醫(yī)生”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yī)”衛(wèi)生員的親切稱呼。研究中國農村醫(yī)療體制的發(fā)展歷程,從“赤腳醫(yī)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1968年9月《紅旗》雜志(1958-1988年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辦的理論刊物)發(fā)表《從“赤腳醫(yī)生”的成長看醫(y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1977年底“赤腳醫(yī)生”數(shù)量為150多萬名,全國85%的生產大隊實行合作醫(yī)療。20世紀80年代全國實行合作醫(yī)療制度的行政村銳減至5%;《國務院批準衛(wèi)生部關于合理解決赤腳醫(yī)生補助問題的問題》,明確界定為“他們同民辦教師一樣,是農村中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腦力勞動者”。2004年1月頒布《鄉(xiāng)村醫(yī)生從業(yè)管理條例》,規(guī)范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從業(yè)行為,保護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合法權益,保障農村居民獲得初級衛(wèi)生保健服務,促進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逐步建立適應新農合的醫(yī)療消費層次和水平的服務體系。①以樸素實用治療模式,滿足初級醫(yī)護需要②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醫(yī)療制度宣告結束③建立了完善切合農民利益的合作醫(yī)療制度④在中國衛(wèi)生史乃至世界衛(wèi)生史上具有創(chuàng)造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35歲;70年后,這一指標上升到77歲。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原因包括①經濟發(fā)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③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和不斷發(fā)展④人口出生率大幅度提升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4.先秦諸子中,儒家強調“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道家則強調“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價值觀。下列能夠體現(xiàn)這一價值觀的是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國家和諧統(tǒng)一②政治上強調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③治國理念上強調不法古、不循今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荀子指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之經,禮與刑”。據此判斷荀子的治國主張①否定了儒家傳統(tǒng)的禮治思想②強調了隆禮重法的重要性③表明對道家無為而治的批判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趨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虎溪三笑”原晉代佛門傳說,傳高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故事本為虛構,卻在唐宋時期受到推崇,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這說明唐宋時期A.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全面繁榮局面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沖擊C.儒、道、佛三家出現(xiàn)融合趨勢 D.以形寫神的繪畫風格開始形成17.北宋初年,人們主要通過手抄方式傳播書籍,至北宋中葉,則“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蘇軾感慨說,學者獲得書籍“多且易致如此”。這一材料可以說明A.“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雕版印刷術有助于文化傳播C.程朱理學受到了官府尊崇 D.古典現(xiàn)實主義文學藝術繁榮18.明朝人聶豹認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于身心一無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學,應“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滿吾良知本體之量”。材料反映出聶豹A.繼承了程朱理學的方法論 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認可了王陽明心學的理論 D.論述了清靜無為的政治觀點19.以下是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論,其中體現(xiàn)了民本主義思想的是①“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雹凇皣勒?,治吏之經也;寬者,養(yǎng)民之緯也;并行不悖?!雹邸疤熳又灰?,是謂治統(tǒng);圣人之教也,是謂道統(tǒng)?!雹堋暗铝⒍蟮离S之;道立而后政隨之?!盇.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各階層人民為挽救危局進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是探索的相關主張,按其時間順序排序正確的是①“立行憲法,大開國會……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②“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③“是書何以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④“只有這兩位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一切的黑暗”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21.閱讀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國家立法情況日本《大寶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與《唐律》一模一樣,是日本古代劃時代法典朝鮮《高麗史·刑法志》記載“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參酌時宜而用之”越南越南古代的《刑書》、《國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A.日本、朝鮮和越南皆照搬中國《唐律》B.唐朝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法律的編纂和修訂C.《唐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D.《唐律》體系完備,在東亞國家廣為傳播22.讀明末相關著作及內容介紹,這些著作的出現(xiàn),說明湯若望譯《遠鏡圖說》介紹望遠鏡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與反射等鄧玉雨、王征合譯《遠西奇器圖說》和王徽《諸器圖說》論述機械的制造方法和機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啟合譯《泰西水法》介紹西方農田水利,講述水利知識及水利器械的構造與原理A.傳統(tǒng)科技總結性著性出現(xiàn) B.士人普遍形成開放觀念C.四大發(fā)明影響西方近代科學 D.西方科技知識引入中國23.19世紀中后期,日本學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將“republic”譯為“共和國”;借《莊子》中指個人養(yǎng)生的“衛(wèi)生”一詞將“sanitary”譯為“公共衛(wèi)生”。這些新詞日益普及并傳到中國。對這一現(xiàn)象理解正確的是①日本學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體制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東亞地區(qū)影響深遠③日本借用中國傳統(tǒng)概念解釋新事物④西方文化通過日本間接地傳到中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據統(tǒng)計,在埃及境內共發(fā)現(xiàn)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國王和王后的陵寢。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農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濫季,每期約調動十萬人,修建一座陵墓總工期約為20年。這些史實說明,金字塔的修建A.推動了埃及國家形成 B.破壞了埃及農業(yè)的發(fā)展C.體現(xiàn)了國家的工程組織能力 D.反映了奴隸階級的悲慘生活25.印度種姓制度的起因之一是雅利安征服者的種族優(yōu)越感,他們禁止同被征服的“黑皮膚的”所謂下等民族通婚。在這種情況下,區(qū)分種姓的標準是膚色(瓦爾納);后來,職業(yè)等因素也成為劃分種姓的標準。種姓制度①促進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②產生于印歐人的遷徙和征服③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壓迫④具有階級對立和剝削的性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6.《全球通史》中寫道,“瑪雅人的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是因為瑪雅人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yè),在兩三年內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據此可以判斷A.瑪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國家 B.古代美洲沒有出現(xiàn)戰(zhàn)爭和軍隊C.瑪雅人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 D.古代美洲畜牧業(yè)占有較大比重27.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是史實結論A《漢謨拉比法典》正文詳細規(guī)定了臣民義務及違反法律后的具體懲罰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的思想B奧斯曼帝國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加速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C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編撰《高麗史》的體例分“世家”“列傳”“志”“年表”等朝鮮史學受到中國影響D拜占庭與俄羅斯皆信奉東正教拜占庭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A.A B.B C.C D.D28.關于津巴布韋的巨石建筑群,19世紀歐洲殖民者主觀地認為當?shù)睾谌烁静荒苄藿ㄟ@么宏偉的建筑。后來經過考古學家系統(tǒng)調查、發(fā)掘和綜合研究,確認巨大的建筑群是該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①立場和偏見影響歷史解釋②考古成果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證據③非洲具有輝煌的文明成就④歐洲殖民侵略導致非洲文明衰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9.下圖為《西晉末年漢族流民路線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人口由中原城市向周圍邊疆地區(qū)遷徙 B.內遷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漢族形成混居的局面C.北民南遷主要集中在荊、揚、益等諸州 D.南北朝政權更迭頻繁是民族遷徙主要原因30.1929—1931年部分國家商品進口總額和稅率變化情況(各國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1929年=100)美國英國日本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平均進口稅率(%)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平均進口稅率(%)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平均進口稅率(%)1929年10013.710010.81006.641931年47.4917.986.215.255.739.04對上表現(xiàn)象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緩和帝國主義間的矛盾 B.破壞了《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C.各國貿易壁壘使國際貿易萎縮 D.世界大戰(zhàn)嚴重破壞了經濟發(fā)展二、綜合題31.棉花的音譯與棉花傳入路線材料一《后漢書》記哀牢夷(位于緬向云南交界處)種植棉花,“績以為布,幅廣五尺”,哀牢夷被漢征服后,植棉東傳到廣西及越南邊境一帶。越南語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轉譯成漢文就是“古貝”。7世紀左右,植棉逐漸傳布到廣東及福建,棉花一詞擺脫越南語的發(fā)音,而采用中國音的譯名“吉貝”。棉花另一個發(fā)音從梵語Pat演變而來,譯成中文被稱為疊毿(die),白疊等。《新唐言》記載:“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貢:絲、布。“唐初編撰的《梁書》載:“高昌國(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轤,名日自登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幾在w岡《中國棉紡織業(yè)史》等(1)閱讀材料一,指出棉花傳人我國的路線。依據材料說明作者的研究方法。材料二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貴者是絲,平民百姓則以麻、為主。至唐代,在廣大內地,棉布還是稀有之物。元朝時,閱廣廣泛種植棉花,“紡織為布"”;“一嫗名黃道葵者,自崖州來,乃教以做捍、彈、紡、織之是”,推動了松江地區(qū)棉紡織業(yè)發(fā)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設置木棉提舉司,責民歲輸棉布十萬1296年,又頒布江南稅則,規(guī)定棉花和棉布為夏稅征收的實物。到了清代,“天下無不衣棉之人無不宜棉之土”。(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元棉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原因及影響。32.城市的變化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圖中反映出的城市發(fā)展進行評析。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明末清初,漢口得以居中得水、九省通衢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一,是全國性的大型內陸商埠。1862年,江漢關設立。1867年對外貿易額僅3500萬海關兩,1902年達10.32億海關兩,外貿總額長期居全國第二。漢口“集中土貨,運滬出口,收納洋貨,散消(銷)內地?!?0世紀初,在漢口的外商工廠達40余家,涉及制茶、打包業(yè)等門類。到抗戰(zhàn)前夕,共有中外400多艘輪船在此經營國內外68條航線?!幾浴敖瓭h關博物館”《風雨滄桑江漢關》等閱讀材料,簡述江漢關設置后漢口商業(yè)貿易發(fā)生的變化。34.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0世紀中期,基輔羅斯與波羅的海地區(qū)和拜占庭進行貿易,在政治和經濟上,基鋪羅斯深受拜占庭的形響,一些新詞匯也進入到餓語中并被廣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學、邏輯性等。13世紀,一些來自蒙古突語系的詞語被俄語所吸納,成為了俄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的與游牧生活有關,如長杝、托運隊,有的與國家架構、貿易相關,如國庫、商隊、可汗。17世紀末18世紀初,彼得一世決心打開通向歐洲的窗口,親自前往西歐學習,隨之而來的詞匯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艙、幫等。18、19世紀,俄羅斯宮廷崇尚法國文化,法語成為國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大量法語詞匯獨進了俄語中。其中有的屬于生活領域,如長沙發(fā)、衣帽間;有的屬于藝術領域,如演員、芭蕾還有政治、法律及軍事名詞,如行政區(qū)、議會、仲裁、侵犯版權、軍隊?!幾酝鯐匀A《語外來詞的多維度研究》等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俄語在吸收外來詞上表現(xiàn)出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35.移民和美洲社會發(fā)展材料依據地圖說明16-19世紀各大洲向美洲移民的概況,結合所學分析原因。36.中國的對外援助材料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建49個農業(yè)項目,派遣1000多名農業(yè)技術專家,并提供大量農業(yè)機械、良種、化肥等物資。三年中,中國向發(fā)展中國家無償提供了60批抗瘧藥、甲流疫苗及霍亂疫苗,并開展傳染病防治培訓。中國援建了60余個信息化項目,包括光纜電信傳輸網、電子政務網以及廣播電視調頻發(fā)射臺等。中國在非洲援建了105個清潔能源和供水項目。2012年,中國啟動援建自動氣象觀測站、高空觀測雷達站等設施,提供森林保護設備。2009年,中國提供經費4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的保護與修復工程,共同參與吳哥古跡的國際保護行動。——摘自《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等閱讀材料,任選3個視角,說明中國對外援助為解決全球問題做出的貢獻。

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1.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改變主要體現(xiàn)在①從遷徙過渡到定居②疾病和饑荒盛行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長④手工業(yè)勞動出現(xiàn)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yè)出現(xiàn),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比起食物采集,農業(yè)更高產,能養(yǎng)活更多的人,農業(yè)帶來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定居生活,這一時期手工業(yè)勞動出現(xiàn),①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項;疾病和饑荒盛行不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含有②的A、B、D項。2.城市化是衡量國家現(xiàn)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閱讀下圖,據此判斷20世紀中期以來A.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最快 B.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發(fā)展十分迅猛C.全世界已經全部實現(xiàn)城市化 D.不同國家間的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漸增大【答案】B【解析】【詳解】從示意圖反映的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發(fā)展趨勢和增速可以看出,20世紀中期以來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發(fā)展十分迅猛,故答案為B項;從示意圖可以看出,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有所放緩,排除A項;C項中的“已經全部實現(xiàn)”說法絕對,排除;材料沒有反映不同國家間城市化發(fā)展水平,只反映了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城市化發(fā)展水平,排除D項。3.下列畫作名為《群神宴》,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所作,描繪了古代神話中的眾神和仙女聚會林泉之間的情景。畫中盛水果和湯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據此可以推斷A.古羅馬與中國已經建立直接的商貿往來B.中國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C.阿拉伯商人在亞、歐之間從事中介貿易D.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入超地位【答案】B【解析】【詳解】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出現(xiàn)來自中國的青花瓷,說明中國的瓷器已經傳入歐洲,故選B;文藝復興是在古羅馬時期結束后,排除A;歐洲繪畫中出現(xiàn)中國瓷器只能說明中國的瓷器已經傳入歐洲,但無法說明是阿拉伯商人從事的中介貿易,排除C;根據繪畫內容無法說明中國在對外貿易中處于入超,排除D。4.元朝海運的開辟是中國海運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下列記載體現(xiàn)了當時海運優(yōu)勢的是A.“功效大著,民間墾辟種藝之業(yè),增前數(shù)倍?!盉.“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于都?!盋.“星羅棋布,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盌.“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薄敬鸢浮緿【解析】【分析】【詳解】材料“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體現(xiàn)的是海運相對陸運來說更為便宜,彰顯的是海運的優(yōu)勢,D項正確;材料“民間墾辟種藝之業(yè),增前數(shù)倍”反映的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較高,排除A項;材料“江南行省起運諸物,皆由會通河以達于都”是對京杭大運河的描述,排除B項;材料“星羅棋布,脈絡相通,朝令夕至,聲聞畢達”是對陸路交通發(fā)達的描述,排除C項。故選D項?!军c睛】5.據《馬可·波羅行紀》載,元代每個驛站的驛館都有一個高大美觀的宅院,房間里陳設著華麗的臥榻,上面鋪著絲綢質地的被褥,使臣需要的所有的東西都準備齊全,即便是一個國王看見這樣的住宿環(huán)境也會覺得很滿意。材料表明驛館的功能有A.中外交流 B.皇帝行宮 C.軍事駐防 D.基層治理【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使臣需要的所有的東西都準備齊全”等信息可知,元代驛站中的驛館設備齊全,保障和滿足別國使者和國王的需要,這體現(xiàn)了元代驛館是用來中外交流的,故選A;材料所述驛館是為其他國家使者和國王而設置的,而不是本國皇帝行宮,故排除B;元代的驛站及驛館是供傳遞信息的官員、中外來往使者等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而不是軍事設施和基層行政機構,故排除CD。6.185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航程變化如下,以下數(shù)據說明,蘇伊士運河的修建起訖點繞好望角經蘇伊士運河倫敦——孟買17400km10100km馬賽——孟買16000km7400km倫敦新加坡18990km13350km①大大縮短歐洲通往亞洲的航程②促進貿易中心轉向大西洋沿岸③有利于西方在東方的殖民侵略④密切了西方與東方的經濟聯(lián)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促進貿易中心轉向大西洋沿岸,與蘇伊士運河開通無關,②錯誤,排除ABD項;從航程變化來看,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歐洲通往亞洲的航程,①符合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有利于西方在東方的殖民侵略,但是也密切了西方與東方的經濟聯(lián)系,③④符合題意,因此C項符合題意。故選C項。【點睛】7.閱讀《主要國家首都城市的軌道交通站點分布示意圖》,與其他三個首都城市相比,北京軌道交通的顯著特點是A.城市中心軌道交通站點相對分散 B.軌道交通覆蓋地區(qū)經濟最發(fā)達C.中心城區(qū)與郊區(qū)的軌道聯(lián)通薄弱 D.軌道交通站點數(shù)量有明顯優(yōu)勢【答案】A【解析】【詳解】從材料中的幾張圖片中的交通狀況可以看出,北京軌道交通的顯著特點是城市中心軌道交通站點相對分散,有利于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A正確;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最發(fā)達的結論,排除B;薄弱的說法錯誤,排除C;材料中只涉及到軌道交通,沒有比較,不能得出優(yōu)勢,排除D。8.閱讀如圖,對羅馬帝國的道路建設理解正確的是①有利于鞏固帝國統(tǒng)治②促進了帝國貿易發(fā)展③方便地中海周邊地區(qū)文化交流④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提供了條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羅馬帝國大道”圖示可知,羅馬帝國的道路建設涉及的范圍廣,分布密集,這有利于促進帝國貿易發(fā)展,方便地中海周邊地區(qū)文化交流,有利于鞏固帝國統(tǒng)治,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依據圖示中的時間“公元2世紀初期”,并結合所學可知,絲綢之路開通是在漢武帝時期,與圖示時間不符合,④錯誤,排除含有④的組合B、C、D三項。故選A項。9.有學者概括某一階段世界貿易的特征如下:“中國出售絲綢和瓷器;東南亞地區(qū)出售香料和胡椒;印度出售棉布;非洲出售奴隸和黃金;美洲出售白銀、皮毛、糖和煙草;歐洲人則出售遠洋保護,并運輸各方的貨物。”符合此特征的階段應是A.14、15世紀 B.1500年前后C.16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 D.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根據“中國出售絲綢和瓷器;東南亞地區(qū)出售香料和胡椒;印度出售棉布;非洲出售奴隸和黃金;美洲出售白銀、皮毛、糖和煙草;歐洲人則出售遠洋保護,并運輸各方貨物?!笨傻贸鲞@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于新航路開辟后及早期殖民擴張時期,世界聯(lián)系日益緊密,因此是16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C項正確;14世紀新航路還沒有開辟,排除A項;1500新航路才剛開始,排除B項;D項是工業(yè)革命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銷售工業(yè)品,排除D項。故選C項?!军c睛】10.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關于青蒿抗瘧記載的啟發(fā),從青蒿中萃取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成為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對傳統(tǒng)醫(yī)學成就進行去粗取精的一個典范??瞻滋幍尼t(yī)學著作是A.黃帝內經 B.傷寒雜病論 C.肘后備急方 D.本草綱目【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屠呦呦等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受到《肘后備急方》關于青蒿抗瘧記載的啟發(fā),從青蒿中萃取出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成為用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對傳統(tǒng)醫(yī)學成就進行去粗取精的一個典范,C項正確;《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y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排除A項;《傷寒雜病論》系統(tǒng)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fā)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排除B項;《本草綱目》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1.中國古代傳統(tǒng)醫(yī)學曾長期領先于世界,以下醫(yī)學成果按出現(xiàn)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黃帝內經》②《千金方》③《肘后備急方》④《本草綱目》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帝內經》成書于先秦至漢;《千金方》成書于唐朝;《肘后備急方》成書于東晉;《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因此正確排序是①③②④,B正確,ACD排除。故選B。12.“赤腳醫(yī)生”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yī)”衛(wèi)生員的親切稱呼。研究中國農村醫(yī)療體制的發(fā)展歷程,從“赤腳醫(yī)生”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1968年9月《紅旗》雜志(1958-1988年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辦的理論刊物)發(fā)表《從“赤腳醫(yī)生”的成長看醫(y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1977年底“赤腳醫(yī)生”數(shù)量為150多萬名,全國85%的生產大隊實行合作醫(yī)療。20世紀80年代全國實行合作醫(yī)療制度的行政村銳減至5%;《國務院批準衛(wèi)生部關于合理解決赤腳醫(yī)生補助問題的問題》,明確界定為“他們同民辦教師一樣,是農村中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腦力勞動者”。2004年1月頒布《鄉(xiāng)村醫(yī)生從業(yè)管理條例》,規(guī)范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從業(yè)行為,保護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合法權益,保障農村居民獲得初級衛(wèi)生保健服務,促進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逐步建立適應新農合的醫(yī)療消費層次和水平的服務體系。①以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滿足初級醫(yī)護需要②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合作醫(yī)療制度宣告結束③建立了完善的切合農民利益的合作醫(yī)療制度④在中國衛(wèi)生史乃至世界衛(wèi)生史上具有創(chuàng)造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和所學內容可知,赤腳醫(yī)生掌握了基本的醫(yī)療知識,主要分布在農村,因此使用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滿足了初級醫(yī)護的需要,在中國乃至世界衛(wèi)生史上都具有創(chuàng)造性,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我國的醫(yī)療合作制度不斷深入發(fā)展,并沒有結束,②說法有誤;“完善”的說法過于夸張,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13.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35歲;70年后,這一指標上升到77歲。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原因包括①經濟發(fā)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②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③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和不斷發(fā)展④人口出生率大幅度提升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均壽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y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和醫(y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①②③符合題意,D項正確;人口出生率的提升并不一定能夠提高人口的平均壽命,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4.先秦諸子中,儒家強調“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道家則強調“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價值觀。下列能夠體現(xiàn)這一價值觀的是①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國家和諧統(tǒng)一②政治上強調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③治國理念上強調不法古、不循今④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儒家和道家都在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國家和諧統(tǒng)一”、“政治上強調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都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因此①②④正確;“不法古、不循今”屬于法家的變法理論,與材料無關,因此③錯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15.荀子指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治之經,禮與刑”。據此判斷荀子的治國主張①否定了儒家傳統(tǒng)的禮治思想②強調了隆禮重法的重要性③表明對道家無為而治的批判④反映了儒、法融合的趨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荀子主張“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強調禮的重要性,所以①說法錯誤;根據“隆禮貴義者其國治”和“治之經,禮與刑”可知,荀子強調隆禮重法,所以②說法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對道家“無為而治”的批判,所以③說法錯誤;根據材料可知,荀子強調禮與法的作用,體現(xiàn)了儒、法融合的趨勢,所以④說法正確。綜上所述,②④說法正確,所以C正確;①③說法錯誤,所以ABD錯誤。16.“虎溪三笑”原為晉代佛門傳說,傳高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故事本為虛構,卻在唐宋時期受到推崇,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這說明唐宋時期A.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全面繁榮局面 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沖擊C.儒、道、佛三家出現(xiàn)融合趨勢 D.以形寫神的繪畫風格開始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傳高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者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在唐宋時期受到推崇,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可知,傳說““虎溪三笑”中有儒釋道三教的人物,并且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三教合一的趨勢,所以C正確;僅憑材料“故事本為虛構,卻在唐宋時期受到推崇,詩歌、繪畫作品中時有出現(xiàn)”,無法得出“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全面繁榮局面”,所以A錯誤;“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沖擊”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錯誤;材料內容與繪畫風格無關,所以D錯誤。17.北宋初年,人們主要通過手抄方式傳播書籍,至北宋中葉,則“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蘇軾感慨說,學者獲得書籍“多且易致如此”。這一材料可以說明A.“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雕版印刷術有助于文化傳播C.程朱理學受到了官府尊崇 D.古典現(xiàn)實主義文學藝術繁榮【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北宋中葉的摹刻指的應該是雕版印刷術。從手抄到摹刻,書籍的獲得更加便利,說明雕版印刷術有助于文化傳播,B項正確;春秋時期私學的出現(xiàn)就打破了“學在官府”,排除A項;材料信息和程朱理學無關,排除C項;D項說法明顯與題意主旨無關,排除。故選B項。18.明朝人聶豹認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于身心一無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學,應“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滿吾良知本體之量”。材料反映出聶豹A.繼承了程朱理學的方法論 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認可了王陽明心學的理論 D.論述了清靜無為的政治觀點【答案】C【解析】【詳解】聶豹認為格物致知于身心無所得,主張精察內心,以發(fā)現(xiàn)天理,實現(xiàn)致良知,說明其一定程度上認可了王陽明的心學理論,C正確;聶豹反對格物致知,批判程朱理學的方法論,排除A;聶豹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D是道家學說,與聶豹的理論不符,排除。19.以下是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論,其中體現(xiàn)了民本主義思想的是①“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②“嚴者,治吏之經也;寬者,養(yǎng)民之緯也;并行不?!雹邸疤熳又灰?,是謂治統(tǒng);圣人之教也,是謂道統(tǒng)。”④“德立而后道隨之;道立而后政隨之?!盇.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民本思想主要強調統(tǒng)治者愛惜民力,尊重農業(yè)生產和百姓生活,“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強調統(tǒng)治者需要關注百姓的生死存亡,①正確,“嚴者,治吏之經也;寬者,養(yǎng)民之緯也;并行不悖。”強調統(tǒng)治者治理百姓需要實行寬容、和緩的政策,②正確,A項正確;“天子之位也,是謂治統(tǒng);圣人之教也,是謂道統(tǒng)?!睆娬{君權獨尊和儒學正統(tǒng),③錯誤,排除BC項;“德立而后道隨之;道立而后政隨之?!敝饕獜娬{道德教化對統(tǒng)治秩序的重要性,④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20.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數(shù)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各階層人民為挽救危局進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是探索的相關主張,按其時間順序排序正確的是①“立行憲法,大開國會……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②“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③“是書何以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④“只有這兩位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一切的黑暗”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立行憲法,大開國會……則中國之治強,可計日待也”反映的是19世紀末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提倡君主立憲的主張;②“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反映的是太平天國1853年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中追求絕對平均的理想;③“是書何以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反映的是19世紀40年代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中的主張;④“只有這兩位先生(德先生和賽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一切的黑暗”反映的是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所高舉的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由此可知,四者的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②①④,故選C;其他三個選項均順序錯誤,故排除ABD。21.閱讀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國家立法情況日本《大寶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與《唐律》一模一樣,是日本古代劃時代法典朝鮮《高麗史·刑法志》記載“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參酌時宜而用之”越南越南古代的《刑書》、《國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A.日本、朝鮮和越南皆照搬中國《唐律》B.唐朝統(tǒng)治者都非常重視法律的編纂和修訂C.《唐律》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D.《唐律》體系完備,在東亞國家廣為傳播【答案】D【解析】【詳解】圖表反映出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法律都很大程度上借鑒了《唐律》,這說明《唐律》體系完備,在東亞國家廣為傳播,成為了東亞國家的立法藍本,故選D;材料反映的是東亞國家借鑒了《唐律》,并不是完全照搬,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朝鮮和越南的立法情況,而沒有體現(xiàn)唐朝統(tǒng)治者的情況,故排除B;春秋時期,鄭國子產“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故排除C。22.讀明末相關著作及內容介紹,這些著作的出現(xiàn),說明湯若望譯《遠鏡圖說》介紹望遠鏡的制法及原理,如光的折射與反射等鄧玉雨、王征合譯《遠西奇器圖說》和王徽《諸器圖說》論述機械的制造方法和機械原理熊三拔、徐光啟合譯《泰西水法》介紹西方農田水利,講述水利知識及水利器械的構造與原理A.傳統(tǒng)科技總結性著性出現(xiàn) B.士人普遍形成開放觀念C.四大發(fā)明影響西方近代科學 D.西方科技知識引入中國【答案】D【解析】【詳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機械原理以及西方的農田水利相關技術都說明當時西方科技進入中國,D正確;總結性著作在材料中并未出現(xiàn),排除A;B錯在“普遍”,排除;題干未提及四大發(fā)明,排除C。23.19世紀中后期,日本學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將“republic”譯為“共和國”;借《莊子》中指個人養(yǎng)生的“衛(wèi)生”一詞將“sanitary”譯為“公共衛(wèi)生”。這些新詞日益普及并傳到中國。對這一現(xiàn)象理解正確的是①日本學者只注重研究西方政治體制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東亞地區(qū)影響深遠③日本借用中國傳統(tǒng)概念解釋新事物④西方文化通過日本間接地傳到中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詳解】近代日本學者借西周“共和行政”典故將“republic”譯為“共和國”;借《莊子》中指個人養(yǎng)生的“衛(wèi)生”一詞將“sanitary”譯為“公共衛(wèi)生”可見日本學者借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解釋西方詞語,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東亞地區(qū)影響深遠,日本借用中國傳統(tǒng)觀念解釋新事物,②③正確;而這些新詞日益普及并傳到中國,說明西方文化通過日本間接傳到中國,④正確;題干“共和國”“公共衛(wèi)生”反映出日本學者不僅研究西方的政治,也關注西方的社會生活,①排除。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24.據統(tǒng)計,在埃及境內共發(fā)現(xiàn)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國王和王后的陵寢。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農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濫季,每期約調動十萬人,修建一座陵墓總工期約為20年。這些史實說明,金字塔的修建A.推動了埃及國家的形成 B.破壞了埃及農業(yè)的發(fā)展C.體現(xiàn)了國家的工程組織能力 D.反映了奴隸階級的悲慘生活【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動用了大規(guī)模的人力、物力,體現(xiàn)了國家的工程組織能力的強大,C項正確;材料與了埃及國家的形成無關,排除A項;建造埃及金字塔是在泛濫期,不會影響農業(yè)生產,排除B項;修建金字塔是服徭役的體現(xiàn),尚無法體現(xiàn)奴隸階級的悲慘生活,排除D項。故選C項?!军c睛】25.印度種姓制度的起因之一是雅利安征服者的種族優(yōu)越感,他們禁止同被征服的“黑皮膚的”所謂下等民族通婚。在這種情況下,區(qū)分種姓的標準是膚色(瓦爾納);后來,職業(yè)等因素也成為劃分種姓的標準。種姓制度①促進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②產生于印歐人的遷徙和征服③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壓迫④具有階級對立和剝削的性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種姓制度以統(tǒng)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yè)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產生于印歐人的遷徙和征服,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壓迫,具有階級對立和剝削的性質,是傳統(tǒng)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guī)范,故②③④正確,D項正確;①說法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點睛】26.《全球通史》中寫道,“瑪雅人的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這是因為瑪雅人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yè),在兩三年內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據此可以判斷A.瑪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國家 B.古代美洲沒有出現(xiàn)戰(zhàn)爭和軍隊C.瑪雅人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 D.古代美洲畜牧業(yè)占有較大比重【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瑪雅人從事是刀耕火種的農業(yè),在兩三年內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可見瑪雅人的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因此需要不斷地遷移駐地,不具有固定的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C項正確;瑪雅人有建立眾多城市國家,排除A項;古代美洲也曾經出現(xiàn)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瑪雅人的農業(yè)水平比較落后,沒有體現(xiàn)古代美洲畜牧業(yè)占有較大比重,排除D項。故選C項。27.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史實結論A《漢謨拉比法典》正文詳細規(guī)定了臣民義務及違反法律后的具體懲罰體現(xiàn)了君權神授的思想B奧斯曼帝國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加速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C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編撰《高麗史》的體例分“世家”“列傳”“志”“年表”等朝鮮史學受到中國影響D拜占庭與俄羅斯皆信奉東正教拜占庭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詳解】朝鮮王朝編撰《高麗史》的體例分“世家”“列傳”“志”“年表”等,顯然是受到中國紀傳體史書體例的影響,由此得出朝鮮史學受到中國影響,C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正文詳細規(guī)定了臣民義務及違反法律后的具體懲罰,但并沒有說明君主權力的來源,無從體現(xiàn)君權神授的思想,排除A項;奧斯曼帝國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不利于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往來,促使歐洲人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排除B項;拜占庭與俄羅斯皆信奉東正教,但拜占庭的歷史要早于俄羅斯,無從得出一定是拜占庭深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28.關于津巴布韋的巨石建筑群,19世紀歐洲殖民者主觀地認為當?shù)睾谌烁静荒苄藿ㄟ@么宏偉的建筑。后來經過考古學家系統(tǒng)調查、發(fā)掘和綜合研究,確認巨大的建筑群是該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出①立場和偏見影響歷史解釋②考古成果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證據③非洲具有輝煌的文明成就④歐洲殖民侵略導致非洲文明衰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詳解】19世紀歐洲殖民者主觀地認為當?shù)睾谌烁静荒苄藿ㄟ@么宏偉的建筑,說明立場和偏見影響歷史解釋,①正確;后來經過考古學家系統(tǒng)調查、發(fā)掘和綜合研究,確認巨大的建筑群是該地黑人文化的典型代表,說明考古成果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證據,也說明古代非洲具有輝煌的文明成就,②③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歐洲殖民侵略導致非洲文明衰落,④錯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9.下圖為《西晉末年漢族流民路線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A.人口由中原城市向周圍邊疆地區(qū)遷徙 B.內遷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漢族形成混居的局面C.北民南遷主要集中在荊、揚、益等諸州 D.南北朝政權更迭頻繁是民族遷徙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圖中移民路線可知,北方的漢族大量南遷,主要集中在荊、揚、益等諸州,C項正確;人口由中原城市向南方地區(qū)遷徙,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內遷少數(shù)民族與中原漢族混居,排除B項;躲避戰(zhàn)亂和民族壓迫是這一時期漢族遷徙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30.1929—1931年部分國家商品進口總額和稅率變化情況(各國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1929年=100)美國英國日本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平均進口稅率(%)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平均進口稅率(%)商品進口總額指數(shù)平均進口稅率(%)1929年10013.710010.81006.641931年47.4917.986.215.255.739.04對上表現(xiàn)象理解正確的是A.有利于緩和帝國主義間的矛盾 B.破壞了《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C.各國貿易壁壘使國際貿易萎縮 D.世界大戰(zhàn)嚴重破壞了經濟發(fā)展【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時間和相關數(shù)據可知,在1929年至1933年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西方國家紛紛提高關稅壁壘,企圖轉嫁經濟危機帶來的沖擊,但是也導致國際貿易萎縮,進而進一步惡化了經濟形勢,C項正確;西方國家提高關稅的行為惡化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簽訂于1947年10月30日,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此時并未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二、綜合題31.棉花的音譯與棉花傳入路線材料一《后漢書》記哀牢夷(位于緬向云南交界處)種植棉花,“績以為布,幅廣五尺”,哀牢夷被漢征服后,植棉東傳到廣西及越南邊境一帶。越南語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轉譯成漢文就是“古貝”。7世紀左右,植棉逐漸傳布到廣東及福建,棉花一詞擺脫越南語的發(fā)音,而采用中國音的譯名“吉貝”。棉花另一個發(fā)音從梵語Pat演變而來,譯成中文被稱為疊毿(die),白疊等。《新唐言》記載:“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貢:絲、布?!疤瞥蹙幾摹读簳份d:“高昌國(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轤,名日自登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摘編自趙岡《中國棉紡織業(yè)史》等(1)閱讀材料一,指出棉花傳人我國的路線。依據材料說明作者的研究方法。材料二棉花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貴者是絲,平民百姓則以麻、為主。至唐代,在廣大內地,棉布還是稀有之物。元朝時,閱廣廣泛種植棉花,“紡織為布"”;“一嫗名黃道葵者,自崖州來,乃教以做捍、彈、紡、織之是”,推動了松江地區(qū)棉紡織業(yè)發(fā)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設置木棉提舉司,責民歲輸棉布十萬1296年,又頒布江南稅則,規(guī)定棉花和棉布為夏稅征收的實物。到了清代,“天下無不衣棉之人無不宜棉之土”。(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元棉紡織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原因及影響。【答案】(1)路線:漢代傳入廣西及越南邊境一帶;7世紀左右傳到廣東及福建;

研究方法:史料研究法

(2)原因:棉花種植業(yè)的發(fā)展;紡織技術的改進與傳播;政府的重視;

影響:促進了棉花種植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紡織技術的進步;改善了民從的生活;增加了財政收入。【解析】【詳解】(1)路線:根據“植棉東傳到廣西及越南邊境一帶。”“7世紀左右,植棉逐漸傳布到廣東及福建”可得出漢代傳入廣西及越南邊境一帶;7世紀左右傳到廣東及福建;研究方法:根據材料可得出是史料研究法(2)原因:根據“元朝時,閱廣廣泛種植棉花”得出棉花種植業(yè)的發(fā)展;根據所學可得出紡織技術的改進與傳播;根據“元朝政府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設置木棉提舉司”可得出政府的重視;影響: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可得出促進了棉花種植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紡織技術的進步;改善了民從的生活;增加了財政收入等。32.城市的變化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圖中反映出的城市發(fā)展進行評析?!敬鸢浮课鳚h時期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這說明的是當時的經濟重心主要是在北方黃河流域,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城市較少,說明的是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控制力相對弱;唐朝時期的城市分布較為廣泛,其中主要集中在運河地區(qū)、南方地區(qū),這主要和南方地區(qū)的經濟地位上升及運河的興建有關,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城市興起,主要和凸顯的是軍事功能。【解析】【詳解】本題相對開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關于本題作答需要結合材料所給圖例、城市分布及當時的政治、經濟及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控制等角度來分析與城市分布的關系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漢及盛唐時期的城市發(fā)展需要分開論述。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明末清初,漢口得以居中得水、九省通衢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一,是全國性的大型內陸商埠。1862年,江漢關設立。1867年對外貿易額僅3500萬海關兩,1902年達10.32億海關兩,外貿總額長期居全國第二。漢口“集中土貨,運滬出口,收納洋貨,散消(銷)內地。”20世紀初,在漢口的外商工廠達40余家,涉及制茶、打包業(yè)等門類。到抗戰(zhàn)前夕,共有中外400多艘輪船在此經營國內外68條航線?!幾浴敖瓭h關博物館”《風雨滄桑江漢關》等閱讀材料,簡述江漢關設置后漢口商業(yè)貿易發(fā)生的變化?!敬鸢浮竣偕藤Q地位從四大名鎮(zhèn)之一的內陸商埠上升成為對外貿易的第二大口岸;②貿易規(guī)模迅速擴大;③貿易種類從銷售傳統(tǒng)商品到出口農副土特產品、銷售工業(yè)制成品;④為商貿服務的中外近代企業(yè)大量興起;⑤運輸工具從傳統(tǒng)車船向輪船轉變;⑥貿易范圍擴大到國內外多地。(或商路)【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漢口得以居中得水、九省通衢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一,是全國性的大型內陸商埠”“1862年,江漢關設立。1867年對外貿易額僅3500萬海關兩,1902年達10.32億海關兩,外貿總額長期居全國第二”可知,商貿地位從四大名鎮(zhèn)之一的內陸商埠上升成為對外貿易的第二大口岸;貿易規(guī)模迅速擴大;根據材料“20世紀初,在漢口的外商工廠達40余家,涉及制茶、打包業(yè)等門類”可知,貿易種類從銷售傳統(tǒng)商品到出口農副土特產品、銷售工業(yè)制成品;為商貿服務的中外近代企業(yè)大量興起;根據材料“19世紀后期漢口碼頭情景:近處為木帆船,遠處為蒸汽船”可知,運輸工具從傳統(tǒng)車船向輪船轉變;根據材料“到抗戰(zhàn)前夕,共有中外400多艘輪船在此經營國內外68條航線”可知,貿易范圍擴大到國內外多地。34.文化的交流與傳播10世紀中期,基輔羅斯與波羅的海地區(qū)和拜占庭進行貿易,在政治和經濟上,基鋪羅斯深受拜占庭的形響,一些新詞匯也進入到餓語中并被廣泛使用,例如十字架、修道士、哲學、邏輯性等。13世紀,一些來自蒙古突語系的詞語被俄語所吸納,成為了俄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的與游牧生活有關,如長杝、托運隊,有的與國家架構、貿易相關,如國庫、商隊、可汗。17世紀末18世紀初,彼得一世決心打開通向歐洲的窗口,親自前往西歐學習,隨之而來的詞匯包括司令部、港口、船艙、幫等。18、19世紀,俄羅斯宮廷崇尚法國文化,法語成為國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大量法語詞匯獨進了俄語中。其中有的屬于生活領域,如長沙發(fā)、衣帽間;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