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_第1頁
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_第2頁
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_第3頁
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_第4頁
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魚我所欲也內(nèi)容理解第一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一、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萬鐘則不辯禮義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辟”通“避”,躲避。“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感激?!芭c”通“歟”,語氣詞?!班l(xiāng)”通“向”,從前。返回第二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3.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5、故不為茍得也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與,通“歟”,語氣詞。與,給予。而,連詞。表順承而,連詞。表轉(zhuǎn)折于,介詞,比。表示比較。于,介詞,對。引出動作的對象。是,指示代詞。這個,這樣。

是,這樣看來,由此看來。得,得到。得,通“德”,感激。二、一詞多義第三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三、字詞句義第四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一、整體把握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取義的觀點.

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那么,“本心”又指什么呢?第五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這種“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與“義”之間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第六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yīng)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yīng)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guān)頭,人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于人格的事來。第七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本文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所欲→魚、熊掌→舍魚而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設(shè)喻:引出:→舍生而取義(論點)所欲→生、義論點:

比喻論證義的價值高于生命第八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第一段提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并指出“義”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第二段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惡之心”。二、理清論證層次第九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第一段:蘇武把氣節(jié)看的比生命還重(不為茍得)屈原寧死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有所不避)不擇手段求生不擇手段避患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正面反面舍生取義所欲莫甚于生所惡莫甚于死所欲甚于生所惡甚于死有不用有不為非獨賢者

人皆有

賢者能勿喪為義可以舍生貪生怕死義不義本心“義”義重于生命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第十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這里的“所欲”應(yīng)指正義的事業(yè),如

為人民大眾作有利之事,為國家建設(shè)做事,為了別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這里的“所惡”應(yīng)指不正義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國家,貪污受賄,濫用職權(quán),殺人放火等危害國家危害人民的事。思考討論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惡有甚于死者”中“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談?wù)勀愕睦斫?。第十一頁,共二十六頁,編輯?023年,星期四第二段:舉例論證“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生死

“萬鐘”

決定:“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

(物質(zhì)需求)喪失“本心”

沒有喪失“本心”

“呼爾”“蹴爾”而與之,“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

有人“不辯禮義”地貪求“鄉(xiāng)”“今”

通過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見利忘義)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yīng)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對比論證正反第十二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物欲、生命、禮義三者之關(guān)系萬鐘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禮義故,二者皆可拋。

第十三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奶煜樯\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岫喾粕c死義與利第十四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討論孟子為何如此看重“義”?

孟子主性善,“義”是其性善說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他認為,仁義、禮義、道義、正義、忠義等是人先天就具有的本性,所以人們應(yīng)該保持這種比生命更重要的向善向義之心,應(yīng)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第十五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

結(jié)合本文內(nèi)容,談一談你對“舍生取義”的理解,并列舉出你熟悉的“舍生取義”和“見利忘義”的歷史人物各一個。并用簡潔語言加以說明。

第十六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經(jīng)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xiàn)在的學(xué)校教育則強調(diào)我們中小學(xué)生要“珍愛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xué)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此,你是怎樣看待的?(1)我們每一個個體,由于身體的、技能的原因,有著不同的特長與能力,只要為社會的正義事業(yè)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好市民我們不能完全贊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這種“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對自己,可能是身體的損害;對家人,是失去親人的悲傷:對國家,則是社會資源的無謂浪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

我們倡導(dǎo)的見義勇為,應(yīng)該是“巧為”、“智為”。

(2)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協(xié)。拓展思維第十七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2、請你從文中提煉一個為人處世的基本準(zhǔn)則。當(dāng)面對人身重要抉擇時,要明辨是非,樹立重義輕利、舍身取義的價值觀。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搜尋古今這樣的“賢者”的言或行去印證孟子的觀點,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人物言或行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愿領(lǐng)取美國的救濟糧?!?/p>

第十八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5、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____________

論證和______________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dāng)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yīng)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zhǔn)則,請你根據(jù)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zhǔn)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jié)合)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xué)習(xí)的。

第十九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孟子的名言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第二十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層層深入論證深入淺出邏輯嚴密氣勢充沛主題鮮明第二十一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小結(jié)

文章先以魚和熊掌為喻,引出義比生命更重要。論述人不可茍且偷生,而應(yīng)該保持本心,即“舍生取義”;又以“一簞食,一豆羹”為喻,論述舍生取義之心人皆有之,貴在保持而不喪失。那種不顧禮義、只求私欲的行為,是可恥的。

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應(yīng)有高尚的追求與信仰,掌握豐富的科學(xué)文化知識,服務(wù)社會,造福未來。第二十二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結(jié)語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zhǔn)則,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難,為國捐軀。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獨特論證方法,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以善為美、美善合一的獨特審美觀念。第二十三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第二十四頁,共二十六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作業(yè):1、中心論點:2、魚和熊掌分別比喻什么?3、這篇文章以“魚”和“熊掌”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