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灸教育課件_第1頁
動力灸教育課件_第2頁
動力灸教育課件_第3頁
動力灸教育課件_第4頁
動力灸教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力灸PPT講座

灸法是一種用火治病的方法,追溯起源,雖無確切佐證可憑,但它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做斗爭中發(fā)明的一門科學,作為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華大地上已流傳了數千年之久,代代相傳,至今不息。

灸法通過對身體的某一部位進行固定的溫熱刺激,依靠經絡的傳導,激發(fā)和調動人體內在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鹅`樞·官能》篇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唐代名醫(yī)孫思邈也說:“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泵鞔夺t(yī)學入門》更進一步指出“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這不僅強調了灸法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針和灸的作用是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在臨床上合并應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種綜合治療,能充分發(fā)揮針法和灸法的長處,提高針灸臨床的療效。脊柱相關疾病包括以頸肩腰背部疼痛為主的一系列疾病,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痹癥”的范疇。現代醫(yī)學中包括了頸、胸、腰椎退行性變,頸、腰椎間盤病變,頸、背、腰部的肌筋膜炎、脊柱小關節(jié)功能紊亂,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強直性脊柱炎等等。我們在針刺治療的同時創(chuàng)新運用灸法“動力灸”治療脊柱相關疾病,使患者縮短治療時間,提高臨床療效。一、灸法源遠流長灸法的發(fā)展,源遠流長,當人類知道用火以后使古人類的生活發(fā)展發(fā)生偉大的飛躍和變革。在火被廣泛應用之下,促使灸法治療的產生,從無數次的火灼燒傷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從而產生了最原始的灸療,古稱“灸焫”。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葬于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古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目前最早記載灸法的醫(yī)學文獻,二書的成書年代,最晚在春秋時期。在同時土的其他醫(yī)學佚書中還記載了許多灸法治療的經驗,這是《黃帝內經》前期的珍貴文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不少醫(yī)療專著和非醫(yī)療著作中,對灸法治療都有描述,如《左傳》首次記載灸法治療的是《莊子·盜跖》篇成書于戰(zhàn)國至春秋時代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的醫(yī)學理論專著。該書對灸法有更為直接的論述。這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灸法已經開始流行。最早的灸法專著是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翕所著的《曹氏灸經》。此后晉代黃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王執(zhí)中的《針灸資生經》等對灸法都產生了重大貢獻,用灸法治療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并出現在臨床中把灸療和藥物結合起來的隔物灸治療方法。如隔蒜灸,隔豆鼓灸,黃蠟灸,隔鹽灸等,以及天灸法治療的記載。宋代竇材所著的灸法專著《扁鵲心書》記載用藥物麻醉后再施灸,以減輕患者的火灼之痛。同時還出現了用某些刺激性藥材(白芥子泥,毛莨葉,斑蝥等)涂敷于皮膚上使之麻木,然后施灸以減少灼痛的無痛施灸方法。金元時期,不僅灸療方法之為應用,對灸法的理論有了較大發(fā)展,劉守真認為灸法有“引熱外出”和“引熱下行”的作用,主張熱癥用灸。朱丹溪完善了“熱證可灸”論,認為“火以暢達,拔引熱毒,此從治之意”,“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陰陽,陽生陰長故也。”闡發(fā)了熱證,包括實熱與虛熱均可用灸法“泄引熱下”,“散火祛痰”、“養(yǎng)陰清熱”。明清時期對灸法記載較多的《壽域神方》第一次運用了艾條灸法。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為艾絨和藥末混合制成的“雷火神針”、“太乙神針”。清代吳亦鼎所著《神灸經論》是系統(tǒng)的灸法專著,書中詳細介紹了各種灸法,并注重侯脈,辯證的重要性。清代在灸療方法上首次運用了“針上燒”,也就是溫針灸。盡管在清代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認為針灸“袒衣露懷,有傷大雅”,極力禁止,但灸法仍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

近代針灸,雖然出現了“重針輕灸”的現象,但灸法仍有大的發(fā)展,許多創(chuàng)新的灸法,應運而成。據統(tǒng)計,各種灸法已達到100多種。各種灸法著作不斷問世,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肖少卿,陶航所著《中國灸法治療學》,張仁劉堅所著《中國民間奇特灸法》,張奇文所著《中國灸法大全》,吳煥淦所著《中國灸法學》,謝錫亮所著《謝錫亮灸法》,陳日新所著《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周楣聲所著《灸繩》,王富春所著《灸法醫(yī)鑒》等。

許多新灸法應運而生,各種灸法灸具也不斷問世,如有了無煙灸條,灸柱以及艾段。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的灸法:各種艾灸儀,電熱灸,紅外灸。在灸法理論上也有了新的發(fā)展,提出了艾灸熱性傳感的理論。從中國石器時代的氏族公社時期直到現在灸法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fā)源于用火,流行于春秋,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復興于新中國”?,F在,灸法作為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活動中,灸治方法日益豐富,防治范圍不斷擴大。對灸法機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對國外針灸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并展示了廣闊的前景。二、灸法的作用

1、疏風解表,調和營衛(wèi)。

2、通經活絡,活血化瘀。

3、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4、升提中氣,溫陽舉陷。

5、消瘀散結,祛腐生肌。

6、培補脾腎,溫陽利水。

7、回陽固脫,復脈救急。

8、強壯元陽,固攝沖任。

9、引導實熱,附火外發(fā)。

10、養(yǎng)陰益氣,散火除熱。

11、灸火暢達,拔引熱毒。

12、調整臟腑、恢復疲勞。

13、扶正祛邪,協(xié)調陰陽。

14、強身保健,祛病延年?,F代醫(yī)學已通過大量的實驗,通過大量的實驗室和臨床研究發(fā)現灸法具有:

1、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能力。

2、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

3、調節(jié)血壓。

4、對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可產生較大影響:其中包括影響血液的成分,增強由細胞數量和吞噬作用,增強紅細胞對血小板的調節(jié)作用,應用于各種出血性疾病。

5、增強組織的吸收能力,使吸收能力旺盛;包括胃腸吸收能力,炎癥病理產生物的吸收能力,出血后瘀血的吸收能力。

6、灸對呼吸、消化、生殖系統(tǒng)有一定影響。

7、對炎性病灶起到抑制作用。

8、鎮(zhèn)痛作用。

9、血行的促進作用;灸可使血行旺盛,對血行障礙而產生的種種疾病,炎癥,腫脹卓有療效。

10、加強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生理功能好轉。三、灸法的適應癥1、灸法的適應癥和針法一樣,是十分廣泛的,各科都有其主治病癥。凡內、外、婦、兒、骨、傷、皮膚、五官等各科疾病都可以運用灸法進行治療。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最近出版的灸法專著和灸法論文中所涉及的病種有一二百種之多。2、在一些古代針灸文獻和現代的針灸文獻(包括教科書)都強調“寒證”方可施灸,而“熱證”不宜用灸法治療。這種“熱證不可灸”論一直占據著針灸的主導地位,以至于影響了灸法的運用與發(fā)展。歷史上也出現過不少醫(yī)家極力提倡熱證可灸,從理論上有“反治”、“從治”說、有“養(yǎng)陰清熱”說、有“引熱邪外發(fā)和下行”說、有“灸火暢達,拔引郁邪”說,明代李梴所著的《醫(yī)學入門》中說:“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灸之所宜”。又說:“虛者灸之,使之以助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附火而外發(fā)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便溫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也”,“寒熱虛實,皆可灸之”,因此,灸法的適應癥隨歷史的發(fā)展逐漸增多,一些原先認為不宜用灸法治療的熱證,也納入了灸法的治療范圍。3、灸法、灸具的發(fā)展也增加了“熱證、實證可灸”的可行性。古代灸法是以艾柱化膿灸為主,這種灸法對一些病、一些人可能是不適宜的,但灸法的種類不斷創(chuàng)新,灸具也不斷的創(chuàng)新,使灸法從單一的瘢痕化膿灸發(fā)展成為種類繁多的系列外治方法,它不再給患者帶來“痛苦”。不同的疾病可選擇不同的灸法治療,以期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4、灸法應用于養(yǎng)生保健上也有悠久的歷史,并且在人民大眾中廣為流傳,甚至遠傳海外。宋代竇林所著《扁鵲心書》中提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萬年長壽矣。”宋代張杲在《醫(yī)論》中記載:“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明代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闭f明灸法在預防保健上的積極作用,是祖國醫(yī)學中“治未病”思想在針灸臨床治療學中的體現,是長期在灸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是針灸學中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這種保健養(yǎng)生灸法,取穴不多,簡便易行,安全可靠,效果明顯,便于推廣,非常受人民大眾歡迎,已被運用于各種疾病的預防。四、我國現已運用于頸背腰痛的

灸法的種類南京市重點??瓶剖覂染翱剖覂染熬寞熓揖寞熓乙唤?/p>

頸背腰痛為主的脊柱病,多是以風寒濕邪,氣滯血淤及腎虛等原因引起的病癥,是灸法治療的適應癥。

具體的灸法介紹如下:(1)溫針灸:又名針上燒、針柄灸、傳熱灸,是毫針針刺與艾灸結合的一種方法。操作方法是在針刺后,選擇需灸治的穴位,在針柄上插入1~2厘米長的艾條段點燃,使熱力通過針體滲透到穴位。溫針灸溫針隔物灸艾條溫和隔物灸隔蜈蚣全蝎溫針灸隔蜈蚣全蝎溫針灸(2)艾條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需灸的穴位之上進行熏烤的一種灸法,其中有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的不同。根據病情,選用需灸的穴位施灸,使火力溫和舒適,皮膚稍有紅暈即可。有人力和器械兩種不同形式。艾條灸用捆綁艾條做懸臂灸懸臂灸(耳鳴患者)(3)溫灸器灸:用溫灸筒、溫灸箱放入艾絨或艾條,點燃后放在需灸的部位或穴位熨灸。溫灸器灸(溫箱灸)溫箱灸準備溫灸器灸(一元八卦灸)一元八卦灸器溫灸器灸(葦管灸)溫灸器灸溫箱灸新型溫灸器新型溫灸器新型溫灸器用法艾灸棒(銅制)艾灸棒(分解圖)艾灸棒(用法)溫灸盒(4)觸按灸:是用加藥艾條施灸。將艾條點燃后,墊上用藥液浸泡的紅棉布包裹,乘熱按到穴位上,使熱力透達深部的一種灸法。一般在穴位按揉三圈為一壯。太乙神針灸、雷火神針灸都是屬于觸按灸范疇。觸按灸(5)艾炷灸:用艾絨做成大小不一的圓柱形艾炷,放置在需要灸治的穴位上點燃,產生溫熱或灼熱感時取下。每燃燒一枚艾炷為一壯,壯數的多少根據疾病的性質,病情的輕重,體制的強弱來決定。

這種灸法又有瘢痕灸和無瘢痕灸之分。瘢痕灸是要在穴位皮膚上形成燙傷、起泡,俗稱“灸瘡”,這種灸法已不為現代人所接受。麥粒灸灸瘡無瘢痕灸時在艾炷燃燒到皮膚有溫熱感時將艾炷取下,換成新的艾炷重新點燃。每一枚艾炷為一壯,可根據病情來決定艾灸的壯數,灸后,皮膚溫熱、紅暈、舒適。無瘢痕灸往往和間接灸結合,艾炷和皮膚之間隔墊的物品,根據病情來決定。隔鱉甲灸隔鹽鱉甲灸隔鹽鱉甲灸隔鱉甲灸隔姜灸古代間接灸法種類繁多,我們在治療頸背腰痛病中所用的間隔物有:生姜、蒜片、橘皮、蘿卜、黃土、全蝎、蜈蚣、地龍、鱉甲、龜板等,其中地龍、全蝎、蜈蚣用醋或黃酒浸泡。對于寒濕型的病癥還可以用附子餅間隔。隔核桃眼鏡架灸艾炷隔姜灸(6)中藥蒸汽灸:是利用熏蒸器械產生的藥物蒸汽,噴灸穴位或患處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灸法。

中藥液可以根據病情不同而處方。若祛風散寒除濕的用荊芥、防風、艾葉、當歸、川草烏、片姜黃,木瓜;若活血化瘀用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姜黃、地龍、烏藥等;若益腎壯腰者用當歸、女貞子、旱蓮草、川斷、秦艽、狗脊、杜仲等,用藥的種數、劑量可根據病情或醫(yī)者的經驗結合選配的處方。中藥蒸汽灸中藥熏蒸灸(7)騎竹馬灸:是一種古代特殊姿勢的施灸法。首見于南宋聞人耆年編著的《備急灸法》一書。古法比較繁瑣,主要用以治療無名腫毒、搭背、腦疽、腸癰、瘰癘等外癥。

現代改良為凳馬,讓患者騎于馬上,雙腳下垂懸空,在患者背部穴位施用艾條灸,觸按灸,動力灸等,用于治療頸腰椎骨質增生,頸腰椎間盤突出癥及頑固性坐骨神經痛等癥。騎竹馬灸(8)熱敏灸:熱敏灸是江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陳日新教授等人創(chuàng)新的一種灸法,其核心是根據他們發(fā)現的腧穴熱敏化現象,在患者的熱敏化腧穴上進行溫灸,激發(fā)灸性感傳,并使之“熱至病所”,由此可使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并且治療范圍十分廣泛。熱敏灸(尋找熱敏點)熱敏灸(9)長蛇灸沿脊柱鋪敷藥物,上置艾絨或艾炷,形狀似長蛇而得名。鋪墊的藥物有生姜泥,大蒜泥或其他藥物。一般從大椎起向下沿脊柱鋪敷至脊中、命門或腰俞穴。鋪墊寬約2~5公分,厚約0.5~1公分。上置放如黃豆大或如板栗大小的艾炷,一排放三枚艾炷,向下置放10至15行。根據病情可灸2壯以上。古人用來治療虛勞癥頗有效。今人的長蛇灸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長蛇灸灸治準備灸治中灸治后

(10)天灸:是指用不同中藥搗爛敷貼在穴位或患處皮膚上,使皮膚發(fā)皰如灸瘡而得名。常用的中藥有:斑蝥、白芥子、毛茛、蒜泥、天南星、靈仙、生附子等。適應癥:痹痛、腰腿痛、肩痛等。五、什么是動力灸運動灸簡示

動力灸是在傳統(tǒng)的太乙神針(即實按灸之一種)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創(chuàng)新灸法。

動力灸既有艾灸的通調經絡、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又具備推拿按摩的疏通經絡、活血調氣的積極作用。是一種把灸法和手法這兩種不同的治療手段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治療方法,賦予艾條灸、實按灸以新的內涵,較之單純灸療或單純推拿按摩提高了治療效果。六、動力灸是從太乙神針灸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一種灸法1、灸法發(fā)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以雷火神針灸為代表的艾條灸,太乙神針灸就是在雷火神針灸盛行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而來的。不傷肌肉的藥物與艾絨相混合而成的一種特殊灸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將艾條點燃,用棉布七層包扎后,按于穴位上,冷則易之。每穴約灸5~7次,這種灸法方便簡單,療效卓著,清代與民國初期廣泛流行于官府、民間、家庭及“水路舟車,客途旅次,以及窮鄉(xiāng)僻壤,無藥之處?!痹蛔u為“人類健康之福星”,然而長期以來,太乙神針灸因為操作費時、費事,逐漸被冷落,甚至幾乎被視為是“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而從中醫(yī)醫(yī)藥的寶庫中消除出去。但是,太乙神針灸作為一種具有很高療效的實用灸法,在一些學者和民間被繼承下來。我們在運用這一灸法治療一些疾病的過程中,若刻板的按照古法操作,輕者火易滅,重者棉布易燃而使病人燙傷。如何操作才能使太乙神針灸的熱力透達皮肉深部,是我們臨床中經常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如果在施灸的操作過程中,把某些推拿按摩的手法,譬如:點、按、揉、摩、抖、震顫等手法,融合在灸療的過程中,只要手法輕重恰當,既不會使棉布燃燒,又不會使艾條之火很快熄滅并保持較長時間的溫熱感,更主要的是:使具有溫熱感的推拿手法的力量更易透達深部,加速血液循環(huán)和局部的新陳代謝,明顯提高了療效。

這種脫胎于太乙神針的動力灸,既發(fā)揮了觸按灸的作用,又具有推拿按摩的作用,這是一種全新的灸療方法。七、動力灸的操作方法1、病人體位:一般根據不同病情,采取相應的姿勢,如頸部、肩部病患可取坐位;背部、腰部疾患可采取俯臥位;腰腿部疾患可采取俯臥位或騎竹馬位;下肢關節(jié)病變可采取仰臥位、俯臥位或側臥位。2、備用艾條5~10支。艾條的要求一要裹的緊,二要有韌性。這樣艾條在施灸操作中就不易斷裂。艾條以清艾條為好。3、包裹點燃艾條的紅布是用中藥湯液浸泡的,用時取出。中藥處方是:桃仁、紅花、地龍、絲瓜絡、葛根、姜黃、當歸。4、用有韌性的皺紋紙做為艾火與藥布之間的隔墊紙。運動灸準備5、將紅布包裹點燃的艾條,趁熱在需要治療的部位施以點、按、揉、摩、抖、震顫等手法,使熱力向深層滲透,患者感覺舒適。每次用5~8支艾條,每支艾條可灸約3分鐘,也可根據需要一次包裹2~3支艾條施灸;急性痛癥每日治療一次;慢性疼痛可二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運動灸手法6、動力灸在治療時以經絡為基礎,穴位為依據,實行點、線相結合的治療程序,在治療中以注意循經取穴的作用。

在治療局部病變時,灸治的范圍應向周圍擴大,更好的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運動灸全貌八、灸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臨床舉例(一)頸肩痛本病以頸部和背部疼痛為主癥,包括頸椎退行性變,頸椎間盤突出癥,頸部軟組織勞損,頸背部肌筋膜炎,頸部韌帶損傷,落枕。1、針刺取穴:頸夾脊穴、大椎、風池、天宗、后溪、懸鐘;如伴頭痛、頭昏加風府、合谷;如伴肩痛加肩外俞、肩隅、曲池;如伴眩暈,耳鳴加百會、天柱。2、動力灸:點燃5~8支艾條。用浸泡過藥液的紅布隔皺紋紙包裹。患者取端坐位。在頸部督脈經、兩側夾脊、頸部膀胱經及風池、天柱、風府、大椎穴做點、按、揉、抖、震顫等手法操作,每支艾條灸約3分鐘。行動力灸手法治療時可向肩部、上背部及疼痛的上肢擴大范圍;如有眩暈者手法范圍可向頭枕部擴大。操作應避免燙傷、擦傷患者皮膚。3、其他灸法:溫和灸、溫針灸,艾炷灸、溫灸器灸、熱敏灸。(二)腰腿痛

本病以腰、臀、腿部疼痛為主癥。包括了腰椎退行性變,腰椎間盤突出癥。腰部肌筋膜炎,腰肌勞損,腰椎小關節(jié)功能紊亂,急慢性腰扭傷,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臀上皮神經損傷,梨狀肌綜合癥,坐骨神經痛等等。以上疾病均屬中醫(yī)學腰腿痛范疇。一般可分為風寒型、血瘀型、腎虛型。1、針刺取穴:腰部華佗夾脊穴、腎俞、大腸俞、秩邊、環(huán)跳、委中。風寒型加承山、腰陽關;氣血淤滯型加膈俞、血海、陽陵泉、坵墟、飛揚。腎虛型加志室、命門、關元、太溪、然谷。2、動力灸:點燃5~8支艾條。用浸泡過藥液的紅布隔皺紋紙包裹。患者取俯臥位或騎竹馬位。在腰臀部督脈經、兩側夾脊穴,膀胱經第一、二側線及腰臀部穴位做點、按、揉、抖、震顫、叩等手法,每支艾條灸約3分鐘。治療可根據病情確定動力灸手法向腰部、臀部或疼痛的下肢擴大范圍;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操作應避免燙傷、擦傷患者皮膚。3、其他灸法:溫和灸、溫針灸,艾炷灸、溫灸器灸、隔鱉甲灸、熱敏灸、中藥蒸汽灸等。(三)頸源性眩暈頸源性眩暈又稱椎動脈型頸椎病。其主證為眩暈、頭痛、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甚則猝倒,但無意識障礙。癥狀出現與頸部轉動時的角度有關。1、針刺取穴:風池、天柱、風府、合谷、后溪。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