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1.gif)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2.gif)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3.gif)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4.gif)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27a373de1ffeb5cc24781b60a0a66e5c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傳染與傳染病一、傳染(infection):又稱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機體后,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從而引發(fā)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因為機體抵抗力和病原菌兩方面力量不一樣以及環(huán)境原因影響,有時不表現臨床癥狀,成為隱性傳染或帶菌狀態(tài),有時表現出臨床癥狀——傳染病。二、傳染?。╥nfectiousdisease)可從一個宿主個體直接或間接傳輸到另一宿主個體疾病。決定傳染結局三大原因:病原體;宿主免疫力;環(huán)境原因。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頁三、病原微生物致病性1、細菌:毒力(virulence):某種微生物對一定宿主,在一定條件下引發(fā)疾病能力,亦稱為致病性(pathogenicity)。強弱取決于侵襲力和毒素。侵襲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線,并能在宿主內定居、繁殖和擴散能力。與酶(卵磷脂酶、透明質酸酶、膠原酶、鏈激酶、凝固酶)和微生物結構(莢膜、菌毛、表面抗原)相關。毒素(toxin):依據性質、起源和作用分為外毒素和內毒素。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頁外毒素(exotoxin):病原菌生長過程中不停向外界環(huán)境分泌一類毒性蛋白。毒性強,可選擇性地作用于各自特定組織器官,抗原性強,毒性不穩(wěn)定(對熱和化學物質敏感);0.3-0.4%甲醛脫毒,成為類毒素(仍保持抗原性)。如肉毒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白喉毒素等。內毒素(endotoxin):是G-菌細胞壁外層組分之一,化學成份為脂多糖(LPS),普通不分泌到環(huán)境中。毒性低,沒有器官特異性,抗原性弱,化學穩(wěn)定性強。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頁2、病毒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增殖,影響宿主細胞核酸和蛋白質代謝,產生3種類型后果:第一個:殺細胞感染,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腺病毒等。第二種:穩(wěn)定狀態(tài)感染,病毒與細胞并存、繁殖、傳遞給子細胞,不引發(fā)細胞死亡,但在增殖過程中引發(fā)宿主細胞膜組分改變而誘發(fā)本身免疫反應,造成對宿主免疫損傷,如甲肝病毒等。第三種:整合感染,整合于宿主細胞染色體或以質粒形式存在,不增殖,但長久潛伏,可引發(fā)惡性腫瘤,如人類多瘤病毒、人類逆轉錄病毒等。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頁3、真菌:(1)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外源性真菌引發(fā)皮膚、皮下和全身性病害,如手足癬等。(2)條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是一些內源性真菌在機體免疫力降低情況下,引發(fā)皮膚病、肺炎、食道炎、膀胱炎、腦膜炎等。(3)真菌變態(tài)反應性疾?。赫婢旧聿恢虏。l(fā)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曲霉、青霉等引發(fā)哮喘、鼻炎等。(4)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產生毒素,引發(fā)疾病,但與細菌病毒感染不一樣,沒有傳染性,有顯著地域性和季節(jié)性。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頁第二節(jié)免疫一、免疫:傳統(tǒng)上,免疫是指動物機體對微生物侵染抵抗力和對同種微生物再感染特異性防御能力。后發(fā)覺,很多現象如器官移植排斥反應、過敏反應等與病原微生物感染并無關系。所以,人們把生物體能夠識別自我與非我、對非我作出反應以保持本身穩(wěn)定功效稱為免疫。當代免疫概念含有了更為廣泛意義和更為復雜內涵。免疫系統(tǒng)是由免疫組織和器官、免疫細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組成。免疫細胞對病原體或腫瘤細胞適當應答,使之去除,執(zhí)行免疫防衛(wèi)功效。另首先,免疫細胞不適當應答,或應答過高,會致過敏性疾病;或應答過低,易致嚴重感染,對本身組織發(fā)生應答,造成本身免疫病,均會對生物機體有害。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6頁免疫反應分類:(1)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對全部病原微生物都有防御作用,沒有特殊選擇性。它受遺傳控制,是機體在長久種系發(fā)育與進化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一系列防衛(wèi)機能,在個體一出生就含有。
又稱天然免疫(先天免疫)特異性免疫是指機體針對某一個或某一類微生物或其產物所產生特異性抗力。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經過隱性感染或預防接種等方式,使抗原與免疫系統(tǒng)細胞相接觸后而取得防衛(wèi)機能。又稱后天取得性免疫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7頁(2)自動免疫與被動免疫
自動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注射抗原(菌苗、疫苗、類毒素),使機體產生免疫功效。
被動免疫是指用人工方法注射抗體(抗毒素、抗血清)而產生對病原體抵抗力。(3)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是指致敏淋巴細胞與其對應抗原作用所產生特異性免疫。
體液免疫是抗體免疫作用。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8頁二、免疫學(Immunology)即是研究免疫系統(tǒng)結構與功效,探索其對機體有益防衛(wèi)功效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機制科學。可用以發(fā)展有效免疫學辦法,實現動物和人類防病、治病。實際上免疫學理論和方法已經擴展到化學分析、分子生物學、生物傳感器等很多學科和領域。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9頁三、免疫基本特征①免疫可識別本身與非本身:動物免疫系統(tǒng),能夠識別本身與非本身大分子物質,是機體免疫應答物質基礎;②免疫含有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免疫應答和由此產生免疫物質含有高度特異性,即含有很強針對性;③免疫含有記憶性:機體對某種外源物質(抗原)免疫應答產生抗體經過一段時間后會逐步消失,但免疫系統(tǒng)依然保留對該抗原免疫記憶,若同一外源物質再次侵入機體時,機體會會快速產生較上次侵入時更多抗體,這種現象稱為免疫記憶現象。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0頁三、免疫基本功效動物機體免疫含有三項基本功效:①
免疫防御功效,即機體對由消化道、呼吸道、皮膚、粘膜等路徑進入體內病原體抵抗力,經過機體特異性或非特異性免疫殺死病原體;②
免疫穩(wěn)定:免疫第二個主要功效是把新陳代謝中衰老和死亡細胞去除出體內,以維護機體生理平衡;③
免疫監(jiān)視功效:去除本身突變細胞功效稱為免疫監(jiān)視。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1頁第三節(jié)抗原與抗體AntigenandAntibody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2頁一、抗原(一)基本知識抗原(antigen)是一類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產生免疫應答(immuneresponse)產物——抗體(Antibody)或致敏淋巴細胞又能與之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物質。
含有一定化學結構、物理及生物學特征,并含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和反應原性。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3頁
抗原性(免疫原性):
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免疫應答能力稱為抗原抗原性(antigenicity)或稱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反應原性:
抗原能和特異性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結合,發(fā)生特異性反應能力即是抗原反應原性(reactionogenicity)。又稱為免疫反應性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4頁依據抗原抗原性: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含有免疫原性和反應原性抗原。如大多數蛋白質、細菌、病毒、細菌外毒素和一個動物血清等,稱為完全抗原。半抗原(haptem):只有反應原性,沒有抗原性。
很多小分子物質不能單獨刺激機體產生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但能與對應抗體或致敏淋巴細胞發(fā)生特異性反應,這類物質稱半抗原。如青霉素類藥品、藥理活性肽類一些激素、嘌呤嘧啶堿基、核苷、核苷酸、寡核苷酸、人工多聚核苷酸以及核酸大分子等物均為不完全抗原。這些分子量較小半抗原物質與對應載體蛋白(如甲基化牛血清蛋白,MBSA)結合為復合物后,就可各自經過試驗伎倆誘發(fā)出高度特異抗體,此種抗體可用于放射免疫測定或其它測定,可檢出極微量對應半抗原物質。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5頁半抗原又可分為簡單半抗原和復合半抗原。①簡單半抗原:又稱阻抑半抗原,其分子量較小,既無免疫原性,也無反應原性,只有一個抗原決定簇,不能與對應抗體發(fā)生可見反應,但能中和對應抗體,阻止了抗體在對應完全抗原或復合半抗原發(fā)生可見反應(用沉淀抑制反應可證實)。如抗菌素、酒石酸、苯甲酸等都屬于這類抗原。②復合半抗原:復合半抗原分子量較大,有多個抗原決定簇.普通半抗原都屬于這類,能與對應抗體發(fā)生沉淀反應。二硝基氯苯、多糖類、脂質、脂多糖等都屬于這類抗原。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6頁(二)、抗原性質(組成抗原條件)1)大分子物質:分子量通常在104Da以上。普通來說,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強,低于4x104Da物質,普通不是抗原。2)一定結構:除分子量外,抗原物質還要求有一定化學組成和結構,且組成必須暴露在大分子表面,抗原分子還需含有一定空間構型。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7頁3)特異性:由分子表面特定化學基團所決定,此基團稱抗原決定簇(antigenicdeterminationcluster)(半抗原)。
抗原結合價(antigenicvalence)凡能與抗體分子結合抗原決定簇數目??乖瓫Q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或稱抗原表位(antigenicepitope)是位于抗原物質分子表面或者其它部位含有一定組成和結構特殊化學基團,它能與免疫系統(tǒng)中淋巴細胞上受體及對應抗體分子結合,它是免疫原引發(fā)機體特異性免疫應答和免疫原與抗體特異性反應基本組成單位。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8頁抗原決定簇決定著抗原特異性,即決定著抗原與抗體發(fā)生特異結合能力。普通來講,蛋白質抗原3~8個氨基酸殘基能夠組成一個抗原決定簇,多糖抗原中3~6個呋喃環(huán)能夠組成一個抗原決定簇??乖肿又兄苯佑煞肿踊鶊F一級結構序列決定決定簇稱為次序決定簇(sequentialdeterminants)或連續(xù)決定簇(continuousdeterminants)??乖肿又杏煞肿娱g特定空間構象決定決定簇稱為構象決定簇(conformationaldeterminants)或不連續(xù)決定簇(discontinuousdeterminants)。蛋白質抗原次序決定簇決定于肽鏈氨基酸序列即肽鏈一級結構,而構象決定簇決定于由這個一級結構折疊而成空間構象。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19頁
4)異物性:
指進入機體抗原物質必須與機體組織細胞與體液成份有差異,差異越大,免疫原性越強。包含:
1、異種間物質:
不一樣種之間動物體成份有差異,可互為抗原。
2、同種個體間不一樣成份:
同種動物不一樣個體之間,對應組織細胞成份也不一樣。3、自體內隔絕成份:
固定在某一部位,與產生抗體細胞相隔離成份。
4、其它自體組織蛋白:
因理化原因影響發(fā)生變性,成為本身抗原。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0頁(三)、抗原分類依據抗原不一樣起源可分為:天然抗原——天然抗原是指天然生物、細胞及天然產物。天然抗原又可詳細分為組織抗原、細菌抗原、病毒抗原等;人工合成抗原——人工抗原是指人工化學改造后抗原,比如半抗原經化學改造后就是人工抗原合成抗原——合成抗原是化學合成含有抗原性質分子,如氨基酸聚合物等。依據抗原與機體親緣關系又可分為:異種抗原、同種異型抗原本身抗原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1頁依據抗原化學性質可分為:蛋白質抗原多糖抗原脂抗原核酸抗原,等依據刺激機體細胞產生抗體是否需要細胞輔助又可分為:胸腺依賴性抗原非胸腺依賴性抗原。絕大多數天然抗原屬于前一個。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2頁(四)、微生物抗原結構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等都是很好抗原,由它們刺激機體所產生抗微生物抗體,普通都有保護機體不再受該微生物侵害能力。微生物各種化學成份如蛋白質及與蛋白質結合各種多糖和脂類,都可能是抗原,并可產生各種對應抗體。微生物抗原結構是微生物分類依據之一。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3頁細菌抗原:
1、菌體抗原(somaticantigen)2、鞭毛抗原(flagellaantigen)3、表面抗原(surfaceantigen)4、細菌毒素抗原(toxinantigen)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4頁
1、菌體抗原(somaticantigen):
一個細菌細胞含有各種抗原,是由不一樣蛋白質、多糖和脂類組成復合抗原。不一樣種或不一樣型細菌各有自己特有菌體抗原,稱為特異抗原,所產生特異抗原只能與該種或該型細菌發(fā)生反應。有些不一樣種或不一樣型之間有相同抗原,稱為類屬抗原或共同抗原,它們所產生類屬抗原既能與產生這一抗體該細菌發(fā)生反應,又能與含有相同抗原其它種細菌發(fā)生反應,稱為交叉反應。含有鞭毛細菌在失去鞭毛后,不能形成云霧狀菌落,德語中稱為OhneHauch,所以把那些丟失鞭毛后菌體抗原,稱為O抗原。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5頁2、鞭毛抗原(flagellaantigen):
含有鞭毛細菌可形成云霧狀菌落,德語中稱為Hauch,所以將鞭毛抗原命名為H抗原。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6頁
3、表面抗原(surfaceantigen):包圍在細菌菌體抗原外表抗原,它存在可干擾菌體抗原與對應抗體結合。
最先證實細菌表面抗原是肺炎球菌莢膜抗原,以后陸續(xù)發(fā)覺傷寒桿菌Vi抗原,大腸桿菌K抗原等。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7頁4、細菌毒素抗原(toxinantigen):細菌毒素如外毒素是一類抗原性很強蛋白質,進入人體和動物后可引發(fā)宿主產生抗體。類毒素是外毒素經甲醛脫毒后蛋白質,對于動物已無毒,但仍含有良好免疫原性而仍是良好抗原。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8頁二、抗體抗體(antibody,Ab)是機體在抗原物質刺激下形成一類能與抗原特異性結合血清活性球蛋白,又稱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in,Ig),由B細胞(淋巴細胞)合成并分泌,主要存在于動物血清、淋巴液、組織液及其它外分泌液中,所以將抗體介導免疫稱為體液免疫。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29頁抗體特性
抗體在體外可與對應抗原特異結合而發(fā)生肉眼可見反應;
抗體在體內如與病原微生物結合,起抗傳染作用,如作用于本身組織細胞,使機體發(fā)生本身免疫性疾病。
抗體存在于血清和其它體液如乳液及一些外分泌液中。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0頁(一)、抗體基本結構和分類免疫球蛋白種類很多,但其基本結構卻相同。由四條多肽鏈組成,其中兩條相同長鏈叫重鏈(H鏈),兩條相同短鏈叫做輕鏈(L鏈)。兩條重鏈借二硫鍵連接起來,呈Y字形,兩條輕鏈又經過二硫鍵連接在Y字兩側,所以整個免疫球蛋白分子結構是對稱。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1頁近對稱軸一對較長鏈稱為重鏈或H鏈,重鏈分子量約為50~75kD,由450~55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在對稱軸較短一對肽鏈稱為輕鏈或L鏈,輕鏈分子量約25kD,由21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IgG分子由3個相同大小節(jié)段組成,位于上端兩個臂由易彎曲鉸鏈區(qū)(hingeregion)連接到主干上形成一個“Y”形分子,稱為Ig分子單體,這是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基本單位。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2頁依據肽鏈中氨基酸次序是否恒定,將H鏈和L鏈分別分為恒定區(qū)域(C區(qū))和可變區(qū)域區(qū)(V區(qū))。IgV區(qū)端是肽鏈氨基末端(N端),另一端為羧基末端(C端),H鏈上"CHO"代表它糖基。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3頁免疫球蛋白基本結構圖抗原結合位點補體結合位點Fc段受體結合位點Fc為結晶片段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4頁抗體種類依據抗體作用可將抗體分為:1)抗毒素抗體:由外毒素(或類毒素)刺激機體產生,因為它與對應外毒素結合后可中和其毒性,因而稱為抗毒素抗體。2)抗菌抗體:機體針對細菌抗原所產生抗體,當與對應細菌相遇時,彼此發(fā)生結合,在有電解質存在下細菌發(fā)生凝集,這類抗體稱為抗菌抗體。3)抗病毒抗體:針對病毒抗原抗體。
4)親細胞性抗體:能吸附在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細胞上,其類別為IgE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5頁
就抗體理化及免疫學性狀看,基本有五種,IgG,IgM,IgA,IgD和IgE五種免疫球蛋白單體之間區(qū)分在于重鏈C區(qū)氨基酸組成和抗原性有所不一樣。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6頁(二)、抗體生理功效1、識別并特異性結合抗原(Recognitionandbindantigenspecifically)識別并特異性結合抗原是免疫球蛋白分子主要功效,這種特異性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V區(qū)空間構型所決定。免疫球蛋白分子有單體、二聚體和五聚體等幾個體形式.抗體在體內與對應抗原特異結合,發(fā)揮免疫效應,去除病原微生物或造成免疫病理損傷。比如IgG和IgA可中和外毒素,保護細胞免受毒素作用;病毒中和抗體可阻止病毒吸附和穿入細胞從而阻止感染對應靶細胞;分泌型IgA可抑制細菌粘附到宿主細胞。B細胞膜表面IgM和IgD是B細胞識別抗原受體,能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子??贵w在體外與抗原結合引發(fā)各種抗原抗體反應。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7頁2、激活補體
補體是動物血清中含有類似酶活性一組蛋白質,含有潛在免疫活性,激活后能表現出一系列免疫生物活性,能夠協同其它免疫物質直接殺傷靶細胞和加強細胞免疫功效。IgM、IgG與對應抗原結合后,可經過經典路徑活化補體。IgA和IgG不能激活補體經典路徑,但其凝聚形式可經過旁路路徑活化補體,繼而由補體系統(tǒng)發(fā)揮抗體感染功效。3、結合細胞:各種細胞表面(如吞噬細胞、K細胞、NK細胞)含有IgFc段(結晶片段)受體,當Ig經過其Fc與對應受體結合后,可深入經過受體細胞發(fā)揮不一樣作用。如增強吞噬作用或殺傷作用。4、經過胎盤:IgG使新生兒自然被動免疫,抵抗感染疾病。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8頁(三)、機體產生抗體普通規(guī)律-----首次應答與再次應答若首次用適量抗原免疫動物時,須經一定潛伏期(1周以上)才能檢出低效價以IgM為主抗體,這一現象為首次應答。今后,在抗體下降時再次注射該抗原進行免疫,則這次潛伏期顯著縮短、效價增高,而且維持時間長,此時產生抗體以IgG為主,這就是再次應答,也稱免疫記憶或回想應答。有時再次進入機體是與首次接觸抗原不一樣另一個抗原,也可引發(fā)首次抗原相對應抗體產生,稱非特異性再次應答。再次應答抗體類別屬免疫球蛋白G(IgG)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39頁機體抗體產生普通規(guī)律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0頁(四)、產生抗體細胞抗體產生是因為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聯合作用結果。在免疫細胞中,執(zhí)行固有免疫功效細胞有吞噬細胞、NK細胞、B1-B細胞等等。執(zhí)行適應性免疫功效是T及B淋巴細胞。各種免疫細胞均源于多能造血干細胞(multiplehematopoieticstemcells,HSC)。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1頁
抗原與其對應抗體相遇,二者將發(fā)生特異性結合??乖c抗體能夠特異性結合是基于兩種分子間結構互補性與親和性,這兩種特征是由抗原與抗體分子一級結構決定。在體外,抗原與其對應抗體結合后,在一定外界環(huán)境條件下,會出現凝集、沉淀、補體結合等反應。因為抗體存在與血清等體液中,所以這類測定法稱體液免疫測定法,或稱血清學反應檢驗法。因為反應特異性,所以可用已知抗原測定未知抗體,也可用已知抗體判定未知抗原。三、抗原抗體反應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2頁(一)、抗原抗體反應普通規(guī)律
1、
特異性
所謂特異性,即一個抗原只能和由它刺激產生抗體相結合,不能跟與它無關抗體發(fā)生反應。這種特征是由抗原決定簇基于抗體可變化學組成、空間立體構型所決定。比如白喉抗毒素只能與對應外毒素相結合,而不能與破傷風外毒素結合。但因為較大分子蛋白質常含有各種抗原表位。假如兩種不一樣抗原分子上有相同抗原表位,或抗原、抗體間構型部分相同,都可出現交叉反應。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3頁2、按比性
抗原普通都是多價,而抗體(IgG)則是二價,只有二者百分比適合時,抗原抗體才能結合得最充分,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最多,反應最顯著,結果出現最快,此稱為等價帶(zoneofequivalence)。如抗原或抗體過多,則二者結合后均不能形成大復合物,不展現可見反應,稱此為帶現象(zonephenomenon),出現在抗體過量時,稱為前帶(prezone),出現在抗原過剩時,稱為后帶(postzone)。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4頁
3、可逆性抗原與抗體結合雖含有穩(wěn)定性,但因為二者之間是非共價鍵結合,所以又是可逆,在一定條件下可解離,且解離后各自生物活性不變。抗原抗體復合物解離取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抗體對對應抗原親和力,二是環(huán)境原因對復合物影響。高親和性抗體抗原結合點與抗原表位在空間構型上非常適合,二者結合牢靠,不輕易解離。反之,則較易解離。解離后抗原或抗體均能保持未結合前結構、活性及特異性。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5頁4、分階段反應
抗原抗體反應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為抗原與抗體發(fā)生特異性結合階段,此階段反應快,僅需幾秒至幾分鐘,但不出現可見反應。第二為可見反應階段,抗原抗體復合物在環(huán)境原因(如電解質、pH、溫度、補體)影響下,深入交聯和聚集,表現為凝集、沉淀、溶解、補體結合介導生物現象等肉眼可見反應。此階段反應慢,往往需要數分鐘至數小時。
實際上這兩個階段難以嚴格區(qū)分。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6頁5、敏感性
抗原抗體不但有高度特異性,還含有較高敏感性,不但可用于定性,還可用于檢測極微量抗原抗體,其靈敏程度大大超出當前應用常規(guī)化學方法。但反應類型不一樣,其敏感性有很大差異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7頁(二)、影響抗原抗體反應原因1、
電解質電解質能降低抗原抗體結合物表面電荷,從而促使其沉淀或凝聚。最慣用是NaCl,適宜濃度為0.15mol/L,即生理鹽水在補體結合試驗或溶血反應時,在稀釋液中加入少許Cu2+和Mg2+能加強補體活性。2、pH大多數抗原抗體反應最適pH為6~8。當反應pH靠近蛋白質等電點(pH5~5.5)時,往往造成抗原抗體非特異性沉淀。pH為2~3時可使抗原—抗體結合物解離。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8頁3、溫度反應溫度與反應速度有親密關系。溫度高時反應速度快,反應最適溫度通常為37℃。4、振蕩機械振蕩能加速反應,但強烈振蕩可使結合物離解。5、雜質反應中如存在與反應無關蛋白質、多糖等非特異性結合物質,往往抑制反應進行甚至引發(fā)非特異性反應。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49頁反應組成成份1)抗原2)特異抗體
3)環(huán)境原因
基本原因:0.85%NaCl作電解質
反應溫度37℃或56℃
pH7.0特殊原因:補體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0頁反應基本特點1)抗原與抗體結合含有特異性。
2)抗原與抗體是分子表面結合。
3)抗原與抗體結合形成可見反應,還與抗原、抗體相對濃度相關。
4)抗原抗體反應分兩個階段:
結合階段:抗原抗體特異結合;
反應階段:結合后受環(huán)境原因影
響出現可見反應。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1頁(三)主要抗原抗體反應1、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2、沉淀反應(Precipitation)3、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fixationtest,CFT)4、中和試驗(Neutralizationtest)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2頁1、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
顆粒性抗原與對應抗體相遇后,在電解質參加下出現肉眼可見凝集物現象,稱為凝集反應。反應中抗原稱為凝集原,抗體稱為凝集素。凝集反應又可分為直接凝集反應和間接凝集反應。直接凝集反應是指顆粒性抗原與凝集素直接結合所出現凝集現象;間接凝集反應是指將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與免疫無關小顆粒(載體)表面,此吸附抗原(或抗體)顆粒與對應抗體(或抗原)結合,在有電解質存在適宜條件下而發(fā)生凝集反應。
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3頁2、沉淀反應(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蛋白質、多糖或類脂溶液、血清、細菌抽提液、組織浸出液等)與其對應抗體在適當條件下反應并出現絮凝狀沉淀物現象。
用于沉淀反應中抗原稱沉淀原(precipitonogen)。用于沉淀反應中抗體稱沉淀素(precipitin)。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4頁3、中和反應(Neutralizationtest)抗體使對應抗原(毒素或病毒)毒性或傳染性喪失反應稱為中和反應。廣義而言,中和激素和酶活性也包含在內。該試驗不但可用于毒素或病毒種型判定與抗原性分析,還可用于抗毒素或中和抗體效價滴定。這種中和作用,不但有嚴格種、型特異性,而且還表現在量方面,即一定量病毒必須有對應數量中和抗體才能被中和。中和試驗基本過程是,先將抗血清與病毒混合,經適當初間作用,然后接種于宿主系統(tǒng)以檢測混合液中病毒感染力。
特異性抗體抑制各種抗原生物學活性(細菌外毒素毒性、酶活性、病毒感染性等)反應。比如在臨床試驗診療中測定風濕病患者體內抗鏈球菌O抗體反應,都是利用中和試驗。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5頁四、當代免疫標識技術
一、免疫檢測方法和技術
免疫標識技術(Immuno-labellingtechnique)是指將抗原或抗體用熒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和電子致密物質等加以標識,借以提升其靈敏度一類新技術。優(yōu)點: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應用范圍廣、反應速度快、輕易觀察、能定位、能定量。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6頁1、免疫熒光技術(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
將結合有熒光素熒光抗體進行抗原抗體反應技術。
慣用熒光素有異硫氰酸熒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和羅丹明(lissaminerhodamineB200,RB200)等。它們可與抗體球蛋白中賴氨酸氨基結合,在藍紫光激發(fā)下,可分別出現鮮明黃綠色及玫瑰紅色。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7頁2、酶免疫測定(Enzymeimmunoassay,EIA)
用酶標識抗體來進行抗原抗體反應。
用酶代替熒光素作標識物以及顯示酶標識抗體方法是用酶特殊底物來處理標本。因為酶催化作用可使原來無色底物經過水解、氧化或還原反應而顯示顏色。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8頁酶免疫測定優(yōu)點1)反應結果產生顏色,可用顯微鏡觀察結果。
2)標本經酶標抗體染色后,還可用其它染料復染,顯示細胞形態(tài)結構。
3)標本可長久保留,隨時備查。
4)特異性強。
5)靈敏度高。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59頁標識酶應具備特點1)純度高、高溶性、特異性強、穩(wěn)定性高。
2)測定方法應簡單、敏感、快速。
3)與底物作用后會展現顏色。
4)與抗體交聯后,仍保持酶活性。
最慣用標識酶是辣根過氧化物酶(horeradishperoxidase,HRP)微生物學感染和免疫第60頁3、放射免疫測定法(Radioimmunoassaly,RIA)
應用同位素標識技術來檢測抗原抗體反應高靈敏度方法。
此法兼有放射性同位素標識物所顯示高靈敏度(可到達ng和pg水平)和血清學反應高特異性優(yōu)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14496-15:2024/Amd 1: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ing of audio-visual objects - Part 15: Carriage of 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 (NAL) unit structured video in t
- 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培訓合同(2篇)
- 2025年農村征地補償合同標準
- 專利許可合同履約保證
- 專利授權購銷合同
- 2025年臨時購房合同標準文本
- 會議籌備服務合同
- 2025年個人貸款合同協議書策劃范例集
- 臨時活動簽到工作人員合同
- 2025年勞務協作質量保證合同樣本
- 2024版《安全生產法》考試題庫附答案(共130題)
-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案
- 挖掘機操作收藏手冊
- 教育家精神專題講座課件
- 了解綠化廢棄物的分類和處理方法
- 項目投標BIM方案(投標專用)
- 社區(qū)電動車棚新(擴)建及修建充電車棚施工方案(純方案-)
- 統(tǒng)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大單元整體作業(yè)設計含答案
- 2024年中考數學專題訓練 專題10 截長補短模型綜合應用(知識解讀)
- 專利分析評議報告
- 員工招聘與人才引進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