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行為的性質_第1頁
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行為的性質_第2頁
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行為的性質_第3頁
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行為的性質_第4頁
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行為的性質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行為的性質

在司法實踐中,交通發(fā)生后,受害者在沒有得到適當支持的情況下死亡的情況更為常見。這類案件如何處理,在理論上和實踐中爭議較大,加之現(xiàn)行刑法在原刑法的基礎上對交通肇事罪作了大幅度的修改,使得這類問題的性質認定更加復雜。有鑒于此,筆者愿拋磚引玉,以求得對此類案件作出恰當?shù)奶幚怼R?、對于救助可能性的認定存在過錯在刑法修訂之前,對交通肇事不救助案件的處理,理論上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將這種情況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從重情節(jié)處理,不再涉及新罪名;其二,認為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見死不救,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結果的發(fā)生,這時行為人對被害人死亡所持有的心理狀態(tài)已由交通肇事罪時的過失轉化為間接故意,因而將其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從重情節(jié)處理不科學,而應定間接故意殺人罪,與交通肇事罪一起實行數(shù)罪并罰。我們認為,這兩種觀點均有討論的余地。第一種觀點錯誤地將一部分本應屬于故意殺人的行為納入了交通肇事罪的處理范圍。誠然,在司法實踐中,有不少肇事者在肇事后由于驚慌和害怕,對受害者的傷情,救治可能性以及受害者所處的狀況欠缺明確的認識或者發(fā)生了錯誤認識,因而也就形成不了對危害結果的希望或放任的意志態(tài)度,對此種情況,依故意殺人罪處理顯失妥當。但是,在也有不少肇事者在肇事當時的情況下,認識到受害者傷情較重,如果及時搶救,有可能防止結果的發(fā)生,而且鑒于受害者所處的位置第三者加以救助的可能性極小,認識到自己的不救助行為極有可能致受害者于死地但是由于害怕承擔罪責放棄了保證結果不發(fā)生的意志努力而駕車逃逸,最終受害者由于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從客觀方面看,肇事者實施了在當時情況下有救治可能性的不救助行為;從主觀方面看,肇事者在對受害者的傷情、救治可能性以及受害者所處的位置有明確認識的情況下,一味追求逃避罪責的目的,而對他人的生命安危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這完全符合了故意殺人罪(不作為形式)的構成要件,應構成故意殺人罪。第二種觀點則錯誤地將本屬交通肇事的行為納入故意殺人罪加以評價,從而有主觀歸罪之嫌。這種觀點片面地強調肇事者主觀惡的心理態(tài)度,籠統(tǒng)地認為凡是此種情況,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一概地由過失轉化為間接故意,從而怠于對不救助行為是否包含著致受害者死亡的現(xiàn)實危險性的深入細致分析,不能認為是妥當?shù)?。刑法修訂?有論者囿于刑法對交通肇事罪的規(guī)定,對肇事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行為性質作出了獨特的解釋,認為,丁某酒后駕車肇事后逃逸,致使受害者葉某因得不到及時搶救而死亡,丁某的行為屬于法條競合,即丁某的行為雖然表面上看與交通肇事罪的條文和故意殺人罪兩個條文相符,但實際上,由于這兩個法條規(guī)定的內容存在著某種重合關系,因此只能從中選擇一個最相適應的法條作為定罪判刑的依據(jù),而排除其他條文的適用。二、事故中的救助義務交通肇事不救助行為成立故意殺人必須具備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條件。從客觀方面看,肇事者實施了在應當救助且有救助可能的情況下不救助而致受害者死亡的行為。對此,有以下幾點需要把握。首先,肇事者負有救助義務,這是交通肇事不救助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的前提。關于肇事者負有救助義務的根據(jù),通說認為,是肇事者先行的交通肇事行為,即由于肇事而使受害者生命陷于危險狀態(tài),由此肇事者就負有采取有效措施來排除這種危險的義務。關于肇事行為引起的救助義務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研究:其一,肇事者對肇事者的心理狀態(tài)。我們認為,這種肇事行為應限制在過失致他人生命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場合。因為如果甲駕車故意撞傷乙,使其生命處于危險的狀態(tài),這時要求甲履行救助的義務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當然,如果甲駕車故意撞傷乙后,有積極的救助舉動,說明他犯罪后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好,可以作為從寬處理的酌定情節(jié)。其二,肇事者無罪過撞傷他人是否派生出救助義務?如,甲照章駕駛,乙違章騎自行車,甲意外撞傷乙并致其失血嚴重有生命危險,司機甲有無義務救助?我們認為,無論肇事者是否有罪過,既然由于它的行為而使受害者處于某種危險狀態(tài),它就沒有理由拒絕消除其能消除的危險,先前的合法行為并不能保證以后行為的合法性。其次,肇事者有救助的可能性。因違章駕車致人重傷后,肇事者即居于保證受害者生命安全的地位但是在客觀實際上不可能防止受害者死亡的情況下,肇事者并非不救助,而是救助不能。所以,如果在客觀上對肇事者而言不可能防止受害者死亡,則他無成立故意殺人罪的余地。如何判斷有無可能性?我們認為,救助的可能性是交通肇事不救助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的客觀要件,所以有無救助的可能性,應從客觀存在的事實作出客觀的判斷,至于肇事者對這種可能性有無認識的問題,則屬于主觀要件研究的范疇。一般而言,肇事者可能由于下列情況,缺乏救助可能性:1.空間限制:在事故發(fā)生的地方,由于離治療中心很遠,受害者遭受的傷害特別嚴重,即使送往治療,也不可避免地會死亡2.死者的體力限制:例如,受害者的身體非常寬,死者的身體非常虛弱,事故發(fā)生附近沒有第三方可以幫助3.過失轉化為間接故意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但是,肇事者雖本身不具有救助的能力,但肇事現(xiàn)場附近若有具有救助能力的第三者,并且肇事者有能力救助第三者加以救助的,則仍應視為具有救助的可能性。最后,肇事者的不救助行為對受害者的生命安危具有絕對的支配性。所謂絕對的支配性,就肇事者而言,非其對受害者加以救助,其他人便無法加以干預,由此他對受害者的生命安危處于獨一無二的排他性保護的地位。如交通肇事后將喪失自救能力的受害者棄于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的地方,或者將受害者搬于車內,將車開走。此種場合,肇事者的怠于救助行為便排除了第三者對受害者進行救助的可能性;就第三者而言,絕對性意味著受害者死亡結果的發(fā)生不是由第三者的故意或過失加害行為所致,如甲將乙撞成重傷后將乙移置到某醫(yī)院門口后逃逸,丙醉酒后駕車將受重傷的乙軋死,甲對于乙死亡的結果不應負故意殺人罪的責任。從主觀方面看,肇事者表現(xiàn)為故意的心理態(tài)度。我國刑法學界對不純正的不作為犯的主觀方面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解,即肇事者肇事后只要逃逸且致人死亡的,其主觀心理態(tài)度就由過失轉化為間接故意,對其應依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這次刑法修訂對交通肇事罪作出了較大的修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該罪在原規(guī)定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個刑度,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對此規(guī)定,有學者責難頗多,認為它錯誤地把間接故意殺人罪規(guī)定為交通肇事罪這一失誤不打緊不但錯定了犯罪性質而且使本來想提高交通肇事罪法定刑的計劃落了空。故意由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構成。這兩個要素相互關聯(lián),決定著行為人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故意的認識因素是肇事者關于犯罪構成客觀方面事實的認識。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事實:首先,救助義務的認識。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對肇事行為缺乏認識,當然也欠缺因肇事行為而派生出的救助義務的認識,不能說肇事者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是故意。其次,救助可能性的認識,這是德國的通說。對此,考夫曼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認為,保證義務人依法負有實施一定行為的義務,在實施該行為時,對于不作為人來說,“因為對事實有認識(結果迫切發(fā)生等),所以,要求他下決心阻止改變這一事實(防止結果的事實及為改變這一事實而考慮防止結果的可能性如從這種法的要求的觀點來看,冷漠無同情心的不作為人因為連防止結果的可能性都沒有考慮,所以,他的犯罪情節(jié)比考慮了是否可能,進而認識了其行為可能性,但沒有去作為的不作為人的犯罪情節(jié)更嚴重。這樣的話,把滿足了部分法的要求的不作為人(考慮了防止結果的可能性,具有行為可能性認識的不作為人)以故意犯來處罰,而比這種情況更嚴重應追究更重的刑事責任的不作為人(從一開始就絲毫不考慮法的要求的冷漠無同情心的不作為人),不能以故意犯處罰,而只能以過失犯來處罰,這是違反法律意識的。最后,對不救助行為對受害者死亡結果的發(fā)生具有絕對支配性的認識。如果肇事者對這種絕對支配性欠缺認識或發(fā)生了錯誤的認識,肇事者就不是故意的。故意的意志因素表現(xiàn)為肇事者對受害者死亡結果的發(fā)生的放任或追求的態(tài)度。在一般情況下,肇事者對結果的發(fā)生持放任態(tài)度,但也不排除希望的意志。如,甲肇事后,發(fā)現(xiàn)乙是自己踏破鐵鞋難覓的仇人,認為死了才好即是適例??傊?要認定肇事者不救助的行為構成故意殺人罪,就必須綜合分析受害者的傷情,所處狀況以及肇事者對作為義務、救助可能性和受害者所處狀況的認識和態(tài)度。若被害人傷情嚴重,肇事者在有救助可能的情況下認識到如果不及時救治就不能得救,不救助的行為就與以作為方式來實施殺人的行為具有同等的否定性價值如果受害者所受之傷為非致命傷但是肇事者認識到受害者處在行人稀少等待好長時間也不會有人加以救助的地方,或者認識到在寒冬季節(jié)有凍死的危險性時,此不救助行為就包含著對他人的生命安危具有絕對支配性的現(xiàn)實危險性,肇事者應構成故意殺人罪。三、因果過程絕對支配性的錯誤在交通肇事不救助的場合,要令肇事者承擔故意的罪責,他對客觀方面構成要件的事實必須有認識,但是如果肇事者的認識與客觀情況不一致時,就產生了認識錯誤的問題,而此認識錯誤對肇事者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能產生影響并進而影響肇事者的責任輕重。在司法實踐中,肇事者的認識錯誤可分為救助義務的錯誤、救助可能性的錯誤和對因果過程絕對支配性的錯誤。其一,救助義務的錯誤,即救助義務存在,而肇事者誤認為不存在。如,甲撞傷乙,但是甲對此一無所知。對此種錯誤,依事實錯誤的處理原則,一般可考慮依交通肇事罪處理。其二,對救助可能性的認識錯誤,即肇事者肇事后,客觀存在著救助可能性,而他誤認為不存在。此種錯誤由于是肇事者對構成要件事實的認識錯誤,根據(jù)通說,應阻卻故意,可依交通肇事罪第三檔刑處罰。如,甲違章肇事,致乙血肉模糊、昏迷不醒,甲認為反正是沒救了,就駕車逃逸,最終乙死亡。后經醫(yī)生證實,乙如果得到及時救治,還可活命。此種場合,甲由于對救治可能性產生了錯誤認識,不成立故意殺人罪。其三,對因果過程絕對支配性的錯誤。即肇事者肇事后對于自己的不救助行為對受害者死亡結果的發(fā)生的支配力產生了錯誤認識,這種錯誤認識有可能影響肇事者的刑事責任。如,甲于某夜將乙撞傷后,將乙移到醫(yī)院門口駕車逃逸,但不巧,當晚下大雪,乙被凍死。由于甲欠缺不救助行為對死亡結果發(fā)生的支配性的正確認識,因而阻卻故意的罪責。四、因逃逸致人逃逸的行為不救助從司法實踐來看,因逃逸致人死亡主要有兩種情形:其一,肇事者肇事后立即逃逸;其二,肇事者肇事后將受害者棄于不易為人發(fā)現(xiàn)的叢林、涵洞內等。對于第一種情況肇事者是否成立故意殺人罪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第二種情況,肇事者主觀上存在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對受害者的生死有決定力的不救助行為,肇事者的行為完全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因此,刑法第133條對交通肇事罪所規(guī)定的第三檔刑的致命缺陷在于它將本屬故意殺人罪的不救助行為納入交通肇事罪加以評價,這于情、于法理是不相容的。但是,如果說法律不是嘲笑的對象,而是裁判的準則的話,如何對這種缺陷立法作出比較合理的解釋則是我們不容推卸的義務。對于此項規(guī)定,我國刑法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解釋:其一,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場合,事實上發(fā)生了二次交通事故:已經發(fā)生交通事故后,行為人在逃逸過程中又發(fā)生交通事故,顯然刑法將同種數(shù)罪規(guī)定了一個法定刑就上述前兩種觀點而言,我們傾向于把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理解為先行的肇事行為的受害者,因為在司法實踐中,肇事后逃逸致先行肇事行為的受害者死亡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對此,在立法者看來應在立法中加以規(guī)定,而那種發(fā)生二次交通事故的解釋恐怕不是立法者的原意。就第三種見解而言,客觀地說,這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