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1.gif)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2.gif)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3.gif)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4.gif)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部編版)板塊一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3748f196109b8cd75fd3782720df34aa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一單元時空坐標禪讓制世襲制宗法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外朝制、察舉制原始民主推舉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兩漢青銅時代鐵犁牛耕甲骨文分封制郡縣制郡國并行制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25年公元184年公元220年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中華先民的出現(xiàn)及中華文明的奠基土地私有制金文《詩經》《楚辭》百家爭鳴焚書坑儒小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史學、文學、醫(yī)學及科技成就突出東漢建立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東漢滅亡1.先秦是指秦統(tǒng)一前的歷史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奠基時期。(1)政治上,社會制度不斷進步。從原始民主制到奴隸制國家機器建立,從分封制、宗法制再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奴隸主貴族政治建立。(2)經濟上,進入農耕時代。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產生,隨著鐵犁和牛耕的推廣,小農經濟為代表的封建經濟初步發(fā)展起來。(3)思想文化上,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銅器制造為代表的商文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科技的繁榮,為后世文明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階段特征2.秦漢時期,封建大一統(tǒng)局面形成,奠定了中華文明在世界的領先地位。(1)政治上,秦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漢承秦制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2)經濟上,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得到了較大發(fā)展。(3)思想文化上,西漢時期儒家思想取得獨尊地位;中華文化開始走向世界。階段特征第1講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键c定位1.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2.夏、商、西周國家治理的特點。3.早期國家的特征。主題一中華文明的起源主題二早期國家——夏商周落實典題演練課時精練內容導航中華文明的起源主題一1.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因石器制作技術的不同,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夯實必備知識梳理時代代表性遺址生活狀況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
(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從事漁獵和采集;群居生活;學會了用火元謀人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畜,生活逐漸穩(wěn)定;種植粟、水稻;掌握養(yǎng)蠶繅絲技術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中下游的龍山文化制作黑陶(“蛋殼陶”)北方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祭壇和神廟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2.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群時期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1)權力分配: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xiàn)。(2)管理組織:出現(xiàn)部落和部落聯(lián)盟。(3)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xiàn)權貴階層,通過戰(zhàn)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會組織內部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2)某些掌握政權、軍權或宗教權的“王者”已經出現(xiàn)。(3)遺址中城墻、圍壕和祭祀遺跡的出現(xiàn),表明專供統(tǒng)治者居住的,作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經出現(xiàn)。思維點撥視角1中華文明起源的途徑及特征材料強化關鍵能力探究對于世界其他幾大歷史文化系統(tǒng)而言,中國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國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發(fā)展不是一條線貫徹始終的,而是多條線忽有交錯的網絡系統(tǒng),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區(qū)系相對穩(wěn)定,又不是封閉的。通過區(qū)內、外諸考古學文化的交匯、撞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通過不斷地組合、重組,得到不斷更新,萌發(fā)出蓬勃生機,并最終殊途同歸,趨于融合?!幾蕴K秉琦《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觀點予以說明。答案多元化: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址遍布中國南北各地;新石器時代發(fā)現(xiàn)文化遺址一萬多處,分布廣泛,先后在中國南北出現(xiàn)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還有后來的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一體化:經過三皇五帝以后,中國各地文化又向著一體化方向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中原地區(qū)的炎黃部落,黃帝和炎帝被稱為華夏始祖。拓展深化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維度闡釋多元性(1)從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從文化的特點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3)從遺址分布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一體性(1)從經濟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yè)、飼養(yǎng)家畜、定居生活。(2)從遺址分布看,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qū)拓展深化源遠流長(1)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2)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3)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4)兩千多年的中華統(tǒng)一實體視角2考古文化遺存是分析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據(jù)材料三星堆文物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貴文物。按其功能分類,我們可將它們分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銅器,其中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兩個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時也可當作生活用品,比如裝酒、糧食等;生產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鑿、鏨、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銅器,還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銅戈、玉戈、玉刀;生活與裝飾,這方面數(shù)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銅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為主,占615件?!鲜鏊姆N類型外,還有80根大象牙……另外,還有當時的貨幣——銅貝4662枚;還有數(shù)以噸計的陶片未計算在內?!择T學敏等《點擊三星堆》(1)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釋讀三星堆文物所蘊含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信息。答案信息:政治:神權政治(或神權王權一體);階級分化(或貧富分化);經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較發(fā)達;軍事:有部落戰(zhàn)爭;文化:精神生活豐富(或有審美要求)。(2)推測是一種對未知現(xiàn)象作嘗試性、合理性解釋的思維方法。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推測古蜀國部落為什么會有大量“象牙”“銅貝”和“數(shù)以噸計的陶片”?答案推測:大量“象牙”說明古蜀國部落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合大象生存(或可能與遠處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銅貝”說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經濟(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幣工藝等);“數(shù)以噸計的陶片”說明居住在該地的部落人口較多(或部落存在時間較長等)。拓展深化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和工具實物史料因為其高度的真實性,考古發(fā)現(xiàn)是當今研究人類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隨著考古挖掘的發(fā)展,很多傳說得到了印證神話傳說是夾雜著個人想象的口口相傳的歷史,其內容與真實的歷史相差甚遠,但是,這些傳說有的也是基于一些真實發(fā)生的史實,是研究歷史的素材之一古籍記載撰寫者距史前史較近,相對來說更加真實,但是,限于當時科技發(fā)展的水平和主觀目的,其記載存在偏頗,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證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運用于史學研究,對于判定歷史時間、分析歷史發(fā)展及地理環(huán)境的變遷等都有巨大的幫助返回早期國家——夏商周主題二1.部落聯(lián)盟(1)三皇: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重。(2)華夏始祖:黃帝聯(lián)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lián)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3)禪讓制:堯年老時,根據(jù)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這種做法稱為“禪讓”。(4)萬邦時代: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有些邦國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夯實必備知識梳理圖解歷史國家雛形的出現(xiàn)2.早期國家——夏商周角度夏商西周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
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周,定都_____禹鎬京政治制度(1)夏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2)禹死后,其子啟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3)國家管理: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對地方實行直接或間接統(tǒng)治(1)中央:商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2)地方:實行內外服制度①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qū)。②外服:王畿四周。(3)特點:有較系統(tǒng)的
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選必1,P2)(1)制度:①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同姓貴族、________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和卿大夫繼續(xù)分封。②宗法制:周天子與各級貴族實行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2)特點:①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②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受_____
的制約。國人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選必1,P2-3)世襲制國家機構異姓功臣原始民主傳統(tǒng)經濟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fā)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1)農業(yè):是主要生產部門,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2)土地制度:
,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3)手工業(yè):青銅鑄造是手工業(yè)生產中的主要部門,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文化(1)文字:殷墟遺址出土的
是一種成熟的文字;西周金文、青銅銘文。(2)文化:
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商周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夏商時期的歷法,如夏朝的《夏小正》井田制甲骨文二里頭概念闡釋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下的土地經營方式,井田的土地所有權屬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未經王室和公室特許,不得轉讓和自由買賣,還要交納一定的貢賦。在生產方式上,奴隸主貴族強迫奴隸集體耕種,剝奪奴隸的勞動成果。井田制規(guī)定了奴隸制生產關系的主要內容,是西周政治統(tǒng)治的經濟基礎。圖解歷史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視角商周國家政治治理的特點材料一商人與各方國之間,大多有戰(zhàn)爭及貿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約只有商王畿之內的人以此認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個廣泛的共同意識?!S倬云《西周史》材料二西周對政治生活的治理,主要依賴血緣這根紐帶,體現(xiàn)在國家制度設計上,主要實行了兩大制度:一是構成了以“‘家天下’為特征的周代王制的縱向構造”;一是包含“‘天子建國’與‘諸侯立家’兩個層次”,構成“周代王制的橫向構造”。當然,這兩大制度是結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由此,西周統(tǒng)治者實現(xiàn)了族權與政權的有效結合,從而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國家?!獡?jù)李默海《國家治理視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強化關鍵能力探究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商朝國家管理結構的特點。
并嘗試說明西周“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國家”的做法。答案特點:商王朝與方國形成一種較為松散的方國聯(lián)盟。做法:宗法制:用父系血緣關系來維系政治等級,確立了大宗小宗體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和約束小宗。有利于凝聚親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森嚴的等級關系,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分封制:周王將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諸侯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繳納貢賦和朝覲述職。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了當時的政治秩序。拓展深化中國早期國家特征(1)從社會組織方面來說,家族組織大量存在,構成了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早期國家產生之際,生產力還十分低下,社會階級分化并不明顯,因此,血緣紐帶長期存在,氏族或宗族在社會中長期發(fā)揮作用,這種狀況在西周時期仍有極其鮮明的體現(xiàn)。(2)從國家形式方面來說,國家具有家長制家庭的色彩:國家產生以后原有的家庭結構發(fā)展成政治結構的補充部分,成為早期國家的重要支柱。西周時期,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長期存在,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解決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沖突與矛盾,形成了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拓展深化(3)從社會文化觀念方面來說,道德意識起源甚早:商代已有將人事與天命聯(lián)系起來的傳統(tǒng),商周文化之間存在高度的繼承關系,周人在更高的層次上發(fā)展了商人天命觀念中的合理因素以及“德”的觀念,神權思想、原始民主遺存思想影響商周政治統(tǒng)治,使得早期國家的文化發(fā)展中“德”的色彩十分濃厚。返回典題演練落實(2022·廣東卷)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材料結論A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青銅器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qū)B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C湖北大冶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
命題設計聚焦考點中國古代考古資料的應用情境設置依據(jù)四個地方的考古資料與結論,判斷推理邏輯是否成立解題指津易錯排查依據(jù)所學可知,商朝時期統(tǒng)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邊地區(qū),內蒙古出現(xiàn)的商周青銅器不能證明商的統(tǒng)治中心發(fā)生轉移,排除A項材料“湖北大冶銅礦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說明當時已經出現(xiàn)了冶銅業(yè),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晚于東周,排除C項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說明秦朝軍隊使用鐵制兵器,但不能說明“主要使用”,排除D項關鍵能力材料“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在春秋早期的晉國已經開始使用鐵器,材料與結論之間能夠形成完整的邏輯關系,B項正確推理推斷類選擇題即根據(jù)已知的若干條件,通過邏輯思維將相關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給標準的結論的選擇題,從近幾年高考試題看,強調論從史出,從歷史材料中得出結論的推理推斷類選擇題呈增加趨勢。推理推斷類選擇題可采用推演法,即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guī)律,邏輯關系,基本原理等。方法點撥1231.(2021·遼寧卷)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xiàn)了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tǒng)一B.社會組織的復雜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D.等級秩序的確立√45123雙錢結藤編殘件一方面體現(xiàn)了勞動過程中結繩技能,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C項正確;歷史傳承在雙錢結藤編殘件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A項;通過雙錢結藤編殘件無法證實當時社會組織情況,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及雙錢結藤編的使用群體,無法得出社會等級秩序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452.(2021·福建卷)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C.考古發(fā)掘的重要性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12345材料“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體現(xiàn)了文獻和實物相互補充以研究歷史的特點,說明研究歷史需要文獻與實物互相補充,故D項正確;A項只提及文獻,B、C兩項只涉及出土實物和考古發(fā)掘,說法片面,均排除。123453.(2022·1月浙江選考)論及周王朝的統(tǒng)治模式,有學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表整個家族祭祀上天;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系。下列項中,對這一“統(tǒng)治模式”解讀正確的是①神權與王權結合②中央對地方實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④標志著中國開始邁入早期國家起源的歷史階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345123根據(jù)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長子一脈的首領,代表整個家族祭祀上天;諸侯國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們與周王嫡長子一脈的親疏關系”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xiàn)西周將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神權與王權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①③符合題意,B項正確;秦朝的郡縣制實現(xiàn)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題意;中國早期國家是從夏朝建立開始的,④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454.(2021·6月浙江選考)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fā)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12345周王既是國家的最高首領,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即神權與王權相結合,故選A項;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zhí)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孫為小宗,排除B項;“天下為公”指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中國早在夏朝就已進入“天下為家”,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郡”“國”并行是漢初地方政治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123455.(2021·廣東卷)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12345返回根據(jù)材料河南、陜西出土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結合史實河南、陜西屬于黃河流域,屬于北方,北方發(fā)現(xiàn)南方風格的青銅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確;材料的內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響,故A錯誤;材料與各諸侯國維護周禮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宗法制度無關,故C錯誤。12345課時精練1.(2022·岳陽高三模擬)在黃河流域,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華縣泉護村等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了粟的皮殼。在半坡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種。在長江中下游,青蓮崗、屈家?guī)X、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種水稻。據(jù)此可知A.長江中下游是我國原始社會主要糧食產區(qū)B.我國在原始社會時期已普遍開始種植水稻C.我國原始農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出種植區(qū)域化特征D.我國是最早具備完整農業(yè)生產能力的國家√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黃河流域以種植粟為主,長江流域以種植水稻為主,說明我國原始農業(yè)發(fā)展呈現(xiàn)出種植區(qū)域化的特征,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長江中下游是主要糧食產區(qū),排除A項;我國在不同區(qū)域種植不同的農作物,而非普遍種植水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得不出“我國是最早具備完整農業(yè)生產能力的國家”的結論,排除D項。2.(2023·濰坊模擬)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一些古人類遺址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他們的陪葬品都是農具;而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鋤、石鐮等農具,女性的陪葬品則多為陶制的紡輪。這種變化說明A.生產發(fā)展影響勞動分工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文明之初性別分工形成D.集體勞作正在瓦解√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題干所述變化反映出生產發(fā)展影響到了勞動的具體分工,故選A項;在題干內容中述及的是由于性別的不同,陪葬品也有區(qū)別,與“階級”無關,排除B項;由題干不能得出性別分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形成”,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集體勞作,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3.(2023·丹東市一模)饕餮紋最早出現(xiàn)在良渚、龍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稱獸面紋,融合蟲、魚、鳥、獸等多種動物元素,有“驅鬼辟邪”之義。青銅器上的獸面則出現(xiàn)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紋飾神態(tài)愈加生動,形狀復雜多變,應用更普遍。饕餮紋的流變說明A.多元一體的發(fā)展基礎基本奠定B.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C.中華文明具有繼承性和連續(xù)性D.中華文明根源于游牧經濟√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題干內容可知,中華文明具有繼承性和連續(xù)性的特點,故選C項;題干內容僅是按照時間先后敘述了“獸面紋”的發(fā)展過程,這與“多元一體”沒有關系,排除A項;題干內容并不能推斷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并且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排除B項;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文明植根于農耕文明,而不是游牧文明,排除D項。4.(2022·大連一模)據(jù)《周易·系辭下》記載,神農氏之前存在包犧氏。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通‘畋’)以漁”。后來,由于民人眾而禽獸少,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體現(xiàn)了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B.社會分工日益專業(yè)化C.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D.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依據(jù)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從采集和漁獵發(fā)展為農耕經濟,這說明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類生產方式的進步,不能體現(xiàn)“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分工的專業(yè)化,排除B項;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是小農經濟的特點,小農經濟形成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5.(2023·日照一模)西周文獻中,禹的事跡十分簡單,主要是治水與疆理土地,和稷同為“農稼之祖”。東周時期,禹成為平治洪水的遠古圣王;同時以儒、墨為代表的諸子稱頌禹“既是一位遠古圣王,還是一位遠古圣臣”。這說明A.諸子學術建設促成禹的完美形象B.典型人物塑造鐫刻著時代的印記C.重建大一統(tǒng)成為諸子的學術取向D.經濟模式的變化影響價值觀建構√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據(jù)材料可知,不同時代的文獻,塑造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禹的形象,是歷史敘事之“時代性”特征的具體呈現(xiàn),即典型人物塑造鐫刻著時代的印記,故選B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6.(2023·臨沂一模)《詩經·大雅·生民》記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誕生的傳奇故事及創(chuàng)建農業(yè)的事跡,歌頌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實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這反映了西周A.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B.“重農抑商”的思想和實踐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慎終追遠崇德尚賢的思想√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題干所述內容反映出西周慎終追遠(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崇德尚賢的思想,故選D項;《詩經》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現(xiàn)實主義,排除A項;題干內容與“重農抑商”思想無關,排除B項;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敬天”與“保民”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7.《國史大綱》中提到:自禹、啟以來,中國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傳世相承千年之久。雖王朝有夏商之別,政治演進則仍是一脈相承。這表明當時A.中央集權制度源遠流長B.夏商周帝王系一脈相承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時期D.早期國家發(fā)展呈連續(xù)性√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據(jù)材料可知,作者認為夏商周時期的政治演進是一脈相承,說明早期國家發(fā)展呈連續(xù)性,故選D項;秦朝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已有中央共主傳世相承千年之久”“政治演進則仍是一脈相承”強調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繼承,并不是帝王系一脈相承,排除B項;分封制成熟于西周時期,排除C項。8.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關詞語,還有如“其自東來雨,其自南來雨,其自西來雨,其自北來雨”等短句。這反映出當時A.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B.農業(yè)收成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C.注重科技的實用性D.農業(yè)生產已是重要的經濟活動√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商代甲骨文中有關于雨量大小、多少、來向等眾多詞語,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氣象進行仔細觀測和記載,說明當時人們非常關注氣象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故選D項;據(jù)材料中的信息無法得出“自然災害頻繁發(fā)生”這一結論,故排除A項;農業(yè)收成的多少在于生產勞動等,與祭祀活動無關,故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科技的特點,故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9.在殷墟出土的蚌殼、貝和鱘魚甲,都是海洋里的物產;銅礦石、玉料、金子和綠松石等也不是鄭州和安陽本地的物產;冶鑄青銅器所需要的錫,產于華南。這反映了當時A.中原文化的傳播
B.長途販運的發(fā)達C.區(qū)域經濟的聯(lián)系
D.鑄鐵技術的發(fā)展√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題干提及殷墟(河南安陽)、鄭州出土的文物的原材料來自外地,不是本地的,可知各地區(qū)間經濟有所往來,故選C項;題干提及的是地區(qū)間物產的交流,且是外地影響中原,排除A項;長途販運的發(fā)達是在明清時期,排除B項;材料與鑄鐵技術無關,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0.(2023·濰坊一模)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諸侯的擁立下即位,成為周夷王?!抖Y記》載:“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而下?!薄耙耐跸绿谩狈从吵鯝.周禮進一步完備B.原始民主傳統(tǒng)影響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趨鞏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中周夷王下堂迎接諸侯,反映出自此之后,周王室的地位開始衰微,故選C項;材料說明周夷王破壞了《禮記》的相關規(guī)定,而不是使周禮“進一步完備”,排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原始民主這種權力運作模式,排除B項;題干內容述及的是周天子和諸侯之間的關系,而非宗法制的內容,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1.《尚書·牧誓》記載,當年武王伐紂,在發(fā)起總攻前以“西土之人”統(tǒng)帥的身份,“左杖黃鉞,右秉白旄”,舉行隆重的戰(zhàn)前誓師動員大會:歷數(shù)商紂“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無道、失德行徑,稱自己的伐商之舉是“惟恭行天之罰”。周武王此舉意在A.依靠血緣宗法維護統(tǒng)治B.構建海內一統(tǒng)的理想藍圖C.借助天命實現(xiàn)政治認同D.消除社會底層的敵對情緒√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信息,武王伐紂之前進行誓師動員大會,歷數(shù)商紂“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無道行經,稱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罰”,據(jù)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舉意在借助天命實現(xiàn)政治認同,故C項正確。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2.周成王時,周公分封的諸侯國數(shù)量很多,對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諸侯,周王稱其中同姓的為伯父、叔父,稱異姓的為伯舅、叔舅。相對來說,商朝所分封的附屬國君長,與商王很少有血緣姻親關系,因此他們時常反叛商王的統(tǒng)治。據(jù)此可知,西周時期A.宗法貴族的政治影響力削弱B.統(tǒng)治方式發(fā)生改變,社會轉型出現(xiàn)C.地方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D.分封宗法色彩濃厚,利于強化統(tǒng)治√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據(jù)材料可知,與商朝相比,周王與諸侯的血緣關系更加緊密,這說明周朝宗法色彩濃厚,有利于鞏固周王室的統(tǒng)治,故選D項;西周時期宗法貴族的政治影響力增強,排除A項;商周都屬于奴隸制社會,社會未轉型,排除B項;中央集權在秦朝時才正式確立,周朝還未確立,排除C項。1413.(2022·邯鄲月考)(1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圖所示為某學者繪制的舊石器時代東西方文化傳播路線圖。
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摘編自侯亞梅《水洞溝: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風向標?——兼論華北小石器文化和“石器之路”的假說》材料二在距今3500—2200年前,歐亞大陸兩端東西方文化元素交匯融通的頻率和強度進一步增強,此后,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經由亞洲北部轉換到亞洲中部干旱區(qū)的綠洲路線,東西方文化、思想和技術通過這條綠洲路線不斷碰撞和融合,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焰,為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幾远瓘V輝、李若《絲路之前的東西方交流》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若要證明如圖結論成立,你認為應依托哪種方式獲取哪種類型的史料?并說明理由。(8分)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方式和史料:通過考古方式獲取實物史料。理由:舊石器時代尚處于原始蒙昧時期,文獻資料、口述史料無從獲取,實物史料顯得特別重要;通過對歷史中遺跡、遺物等原始遺存的跨領域研究是證明結論成立的最好方法。(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舊石器時代到距今2000年前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狀態(tài)的變化,并分析導致這一變化出現(xiàn)的中國因素。(7分)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變化:交流內容逐漸豐富;交流路線逐漸穩(wěn)定;交流范圍逐漸擴大。因素: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央對西域的有效管控;手工業(yè)技術的日益進步。14.(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家國一體,但分封制下的家國一體到春秋戰(zhàn)國時嚴重動搖。對于此,某歷史學家指出:“諸侯卿大夫家臣所以能專權而侵凌其上的過程很簡單。天子虛領天下,不親政事,所以為諸侯所乘。諸侯雖較天子親政事,然而不如卿大夫,所以實權操之于卿大夫手。至于真的和庶人接近,治理賦役的,還是卿大夫的家臣邑宰,所以后來他們權重大,侵凌于卿大夫之上?!痹u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的觀點,持論有據(jù),論證充分,表述清晰。)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觀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下家國一體的政權結構發(fā)生動搖,原因主要在于天子虛領天下、不親政事,為諸侯所乘。評析:西周實行了層層分封制度,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家國一體的政權結構。在這種結構下,下級對上級負有必須去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這一結構在分封之初有效地鞏固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也擴大了西周的疆域。但是,這種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權,諸侯、卿大夫在自己封地內享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隨著諸侯勢力的強大,這種結構逐漸尾大不掉,周天子很難對諸侯進行有效的控制,諸侯對卿大夫也是如此。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結論:分封制下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在實行之初,天子并非虛領天下,也并非不親政事,這種體制動搖的原因主要在于生產力發(fā)展,諸侯實力增強,逐漸擺脫王室控制。(“示例”僅作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返回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一單元第2講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標要求1.通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及其意義??键c定位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3.春秋時期老子、孔子的思想。4.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背景、表現(xiàn)及意義。主題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革主題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落實典題演練課時精練內容導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革主題一1.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列國紛爭夯實必備知識梳理概況“春秋五霸”齊國、晉國、
、吳國與越國先后建立了霸權“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
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影響周朝傳統(tǒng)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______吞并楚國晉國秦國春秋爭霸戰(zhàn)爭與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的不同春秋爭霸戰(zhàn)爭是奴隸主同奴隸主之間為爭奪領地展開的戰(zhàn)爭,屬于奴隸社會性質的戰(zhàn)爭;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達到統(tǒng)一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屬于封建社會性質的戰(zhàn)爭。思維點撥(2)華夏認同表現(xiàn)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相鄰的少數(shù)民族先進,自稱為“
”。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周邊少數(shù)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影響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華夏2.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1)經濟發(fā)展農業(yè)鐵制農具開始使用,
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鄭國渠、芍陂工商業(yè)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
流通廣泛,涌現(xiàn)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業(yè)主聚集了大量錢財牛耕都江堰貨幣(2)變法運動(選必1,P22)①背景社會生產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生產關系急劇變動社會局勢兼并戰(zhàn)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xiàn)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②目的:富國強兵。③主要變法: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主持的變法。④最徹底的變法——商鞅變法內容經濟
,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推動土地私有制發(fā)展軍事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政治與社會制度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普遍推行
,其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重農抑商縣制⑤意義社會發(fā)展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fā)展社會轉型貴族等級分封制趨于解體;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統(tǒng)一奠基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tǒng)一霸業(yè)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的特點(1)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習俗等方面。(2)措施徹底:廢除了井田制,獎勵軍功,從法律上確立封建制度。(3)持續(xù)時間長:先后兩次改革,具有長期性。(4)推行力度大:變法過程中嚴厲打擊舊貴族勢力,加強思想控制,保證了變法順利進行。(5)成效明顯:商鞅變法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建立了地主階級專政,壯大了秦國的國力,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思維點撥視角1諸侯爭霸與華夏認同材料華夏之名在西周已經出現(xiàn),它成為中原主體居民的總稱,四鄰的夷、蠻、戎、狄等民族被華夏族概稱為“夷”。到春秋、戰(zhàn)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諸部絕大部分已融入華夏族當中,曾以蠻自居的楚國也漸不再被視為蠻夷。春秋戰(zhàn)國,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wěn)定和分布更廣泛的族群,最終到秦以后形成了統(tǒng)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獜埛吨袊糯喪贰芬罁?jù)材料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狀況及影響予以說明。強化關鍵能力探究答案狀況: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形成華夏認同觀念;通過民族交融,華夏族內涵進一步豐富,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影響: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統(tǒng)一;為漢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拓展深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孕育的統(tǒng)一因素政治局勢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zhàn)爭,使諸侯國數(shù)目減少,形成統(tǒng)一的趨勢各國的變法促進了舊制度的瓦解和新興地主階級統(tǒng)治的建立,商鞅變法中秦國勢力的強大為統(tǒng)一準備了條件經濟基礎春秋以來社會生產力提高,各地社會經濟聯(lián)系加強,各諸侯國經濟交往頻繁,為統(tǒng)一創(chuàng)造了經濟基礎思想理論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以后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為統(tǒng)一提供了理論武器拓展深化民族關系民族凝聚力增強,“華夷之辨”觀念相對淡薄,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人民愿望長期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統(tǒng)一成為社會各階級的共同愿望視角2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材料圖一鐵制農具
圖二穿有鼻環(huán)的牛尊指出圖二的史料類型,并簡要分析一下它的史料價值。材料中的圖片說明當時我國農業(yè)生產領域出現(xiàn)了什么新現(xiàn)象?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這一新現(xiàn)象對當時的階級關系和上層建筑產生的影響。答案類型:實物史料。史料價值:可以和文獻史料互相支撐研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狀況。新現(xiàn)象:經濟領域出現(xiàn)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影響:階級關系:出現(xiàn)封建生產關系,即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上層建筑:出現(xiàn)了變革的風潮。拓展深化返回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變法的必然性(1)生產力發(fā)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xiàn)與推廣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3)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主題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1.孔子和老子夯實必備知識梳理項目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思想內容(1)核心觀念是“
”,主張統(tǒng)治者“為政以德”。(2)恢復西周
。(3)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1)唯物史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追求
。(2)樸素的辯證法:事物存在著矛盾,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3)政治:主張順其自然,_________仁禮樂制度天人合一無為而治教育成就(1)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推動了
的發(fā)展。(2)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私學思維點撥孔子思想中“仁”與“禮”的關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禮”是社會的規(guī)范;“仁”是內在自覺,“禮”是外在約束。只有具備了“仁”的內在品德,才能自覺地遵守禮制;反過來,只有通過禮制的規(guī)范,才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禮”以“仁”為基礎,“仁”靠“禮”來維護,兩者相互制約。2.百家爭鳴(1)背景①經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②階級:新興的
階層崛起。③政治:各國統(tǒng)治者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爭相招攬人才。士概念闡釋士階層先秦時期的貴族階層,也是古代四民(士、農、工、商)之一。春秋時期,士大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祿為生,有的有食田,戰(zhàn)國以后,士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脫離勞動生產的讀書人。(2)表現(xiàn)儒家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
”;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道家代表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陰陽家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墨家墨子提倡節(jié)儉,主張“兼愛”“非攻”,提出“
”的政治主張法家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xiàn)了
的政治思想仁政尚賢中央集權(3)影響思想解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
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現(xiàn)實意義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深遠影響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階級關系視角諸子思想與百家爭鳴材料強化關鍵能力探究據(jù)材料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思想家的應變之法有哪些(以儒、墨、道、法四家為例),并對圖示體現(xiàn)的邏輯關系進行闡釋。答案儒家:德治、“仁政”、禮法并施。墨家:兼愛、非攻。道家:無為而治。法家:法治與中央集權。闡釋:一定時期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春秋戰(zhàn)國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經濟上,鐵犁牛耕推動生產力發(fā)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出現(xiàn),地主階級興起。政治上,禮崩樂壞,王室衰微,諸侯紛爭,造成混亂局面的同時,推動了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觀念增強。為適應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革的需要,新興地主階級實行變法,打擊舊貴族勢力,建立封建政治、經濟新秩序,進一步推動社會變革,加速社會轉型。而百家爭鳴中,法家學說為各國變法提供了理論基礎。拓展深化諸子百家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價值;道家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拓展深化(3)法家的法治思想對當今中國的法治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思想的重要來源。返回典題演練落實(2022·山東卷)戰(zhàn)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君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边@反映其思想特點是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
命題設計聚焦考點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田齊法家思想的特點情境設置由于當時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秦國和齊國一個在西,一個在東,扎根于秦國經濟、政治、文化土壤上的秦法家學說,與扎根于齊國經濟、政治、文化土壤上的齊法家學說有明顯的差異。本題以田齊法家為切入口,從設問的表述來看,是透過題干材料情境分析其思想特點解題指津易錯排查材料并未涉及敬天,排除B項德是內在的道德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材料強調的是法和禮,排除C項田齊法家主張以法治為主,同時存禮,排除D項關鍵能力本題關鍵是理解材料的含義:“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說明田齊法家主張用法來治理國家;“君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說明田齊法家主張君臣需要用禮義來教育百姓,不然則不祥,故田齊法家思想的特點為尚法存禮,A項正確特點類選擇題主要通過對個別或群體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化分析,歸納其個性形態(tài),或找出它們在本質上互相區(qū)別之處。此類試題的解題技巧在于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中歷史事物(事件)的最本質特征,通過與已知歷史事物(事件)對比進行綜合判定,從而做出正確判斷。方法點撥1231.(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wèi);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A.促進了政治統(tǒng)一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4512345根據(jù)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諸子百家屬于“學在民間”的士族階層,士族階層的崛起,打破貴族對政治的壟斷,C項正確;材料的主旨與政治統(tǒng)一無關,排除A;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在官府”的局面已經被打破,排除B項;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并不一定導致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2.(2021·河北卷)《史記》記載:“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边@一記載說明,孔子編訂《詩》《書》意在A.加強君主集權
B.恢復周禮C.宣揚禮法并用
D.發(fā)展私學√12345根據(jù)材料可知,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互相征伐,社會動蕩,孔子主張恢復周禮以此來穩(wěn)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法家主張加強君主集權,排除A項;荀子宣揚禮法并用,排除C項;孔子發(fā)展私學,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123453.(2021·山東卷)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
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
D.生活態(tài)度的差異√12345123儒家學者認為禮樂能夠促成社會和諧,而墨家認為禮樂不利于國家治理,反映了兩者代表不同的階級立場,政治立場不同,B正確;兩者的差異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異,排除A;C是表象,排除;D與題意無關,排除。454.(2021·全國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shù)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xù)發(fā)展√12345根據(jù)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tǒng)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fā)展,墾田數(shù)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guī)模的擴大,故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zhàn)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tǒng)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直接體現(xiàn)對諸侯國君權力地位的影響,排除C項。123455.(2022·長沙???春秋時期,齊國統(tǒng)一了今山東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諸夏族小國和萊夷等少數(shù)民族,今河北東北部的一些小國和令支、孤竹等少數(shù)民族為燕國所并,晉國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蠻”等少數(shù)民族。這說明當時A.分封制的實施擴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劇了華夷之爭C.諸侯爭霸戰(zhàn)爭推動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據(jù)引發(fā)了爭霸戰(zhàn)爭√12345返回材料列舉了春秋時期大的諸侯國兼并小國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史實,諸侯國的這些行為有利于民族交融,C項正確。12345課時精練1.(2023·泰安一模)齊桓公葵丘會盟后,欲封禪泰山,管仲勸阻,桓公卻認為自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由此可知A.諸侯爭霸戰(zhàn)爭愈演愈烈B.封禪利于維護禮樂秩序C.周天子的權力喪失殆盡D.禮樂制度已經遭到破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封禪泰山祭祀天地是古代君王的權利,齊桓公作為諸侯想要封禪泰山的想法違背了禮樂制度,表明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故選D項,排除B項;材料主要說明管仲勸阻齊桓公封禪泰山,沒有說明當時諸侯爭霸的狀況,排除A項;周天子權力“喪失殆盡”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2.(2022·沈陽模擬)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銘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治理)民?!薄对娊洝ご笱拧吩疲骸盎荽酥袊?,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左傳》則多見把“中國”與“四夷”“蠻夷”“戎”對舉的記載。據(jù)此可知,“中國”觀念A.西周初年開始形成
B.加強了中原統(tǒng)治力量C.產生源于文化認同
D.基本內涵得到了拓展√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周邊民族先進,自稱“華夏”,周邊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與題干中“中國”由地理概念增加了經濟、文化內涵相符合,故選D項;夏王朝建立國家政權以后,“中國”觀念形成,排除A項;“中國”觀念的增強應是中原力量加強的結果,排除B項;“源于文化認同”不合邏輯,“中國”觀念的產生是中原地區(qū)經濟優(yōu)越于周邊的結果,排除C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3.據(jù)《史記·周本紀》記載,戰(zhàn)國初期,趙、魏、韓等國的勢力已經十分強大,但諸侯王仍需周天子冊命,方才擁有正式的諸侯之位。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統(tǒng)治秩序較為穩(wěn)定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得到鞏固C.宗法思想主導戰(zhàn)國的政治理念D.王權統(tǒng)一意識仍有一定影響√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初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勢力強大,但是諸侯之位在形式上仍需周天子冊命,這說明王權統(tǒng)一意識仍有一定影響,D項正確。4.春秋戰(zhàn)國時,出現(xiàn)了翻土墾荒的犁(替代了耒耜),鏟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鏟,除草、間苗的鋤,平地、起肥用的耙,開溝、做壟的鍤,收割谷物的鐮等多種農具系列。這一現(xiàn)象A.體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工具的進步B.鞏固了規(guī)?;r業(yè)生產秩序C.形成了完整的農耕生產分工D.促進了牛耕技術在全國推廣√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農業(yè)生產領域出現(xiàn)了較為完整的農具系列,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農業(yè)生產工具的進步,A項正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增多,井田制逐漸瓦解,私田日益增多,農業(yè)生產由大規(guī)模的集體生產逐漸轉變?yōu)樾K土地的家庭勞作,B項錯誤;“完整”一詞表述太過絕對,從生產農具種類也無法得知生產分工的完整性,C項錯誤;西漢時期牛耕在全國推廣,D項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5.(2023·青島一模)戰(zhàn)國時期,大城市具備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國君、公室貴族居住和宗廟、社稷及官僚機構的所在地;郭是各級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區(qū),以“里”為單位,“里”之外是各種市和肆。這主要是由于,當時A.周王室衰微
B.諸侯的紛爭C.工商業(yè)繁榮
D.文明的起源√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zhàn)國時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軍事機構和民居外,還有各種市和肆等商業(yè)設施,主要是因為當時工商業(yè)繁榮,C項正確;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并不能解釋材料中的現(xiàn)象,排除A、B項;中國文明在戰(zhàn)國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6.(2022·牡丹江模考)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國地處中原,交通便利,出現(xiàn)了陶丘、彭城、宋城等商業(yè)都會,范蠡等各國商賈也往來或定居宋國,還設有專門管理工商市場的官職——褚?guī)?,宋國也是較早征收關稅的國家之一。這表明當時A.宋國躋身政治軍事強國之列B.“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國商業(yè)繁榮C.宋國最早推行重農抑商政策D.多重因素使宋國商業(yè)一度繁榮√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交通便利、時代變遷和商業(yè)政策等多重因素使宋國商業(yè)一度繁榮,D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爭霸中宋國只有宋襄公曇花一現(xiàn),且宋國周邊大國林立,最終被齊所滅,A項錯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工商食官”政策趨向瓦解,B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重農抑商政策在戰(zhàn)國時期逐漸實行,材料中雖有征收關稅的信息,但不足以說明當時宋國一定且最早實行重農抑商政策,C項錯誤。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7.如表所示為戰(zhàn)國時期部分人物的活動事跡,據(jù)表可知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人物國別活動事跡子夏晉國人孔子弟子,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李悝魏國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樂羊宋國人魏國國相的門客,后成為魏國名將吳起衛(wèi)國人棄儒學兵,指揮魏軍屢次敗秦,被視為兵家代表人物A.社會主流思想變化迅速
B.儒學成為各家思想來源C.百家爭鳴中有共通之處
D.魏國注重招攬各方人才√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人物國別活動事跡子夏晉國人孔子弟子,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李悝魏國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樂羊宋國人魏國國相的門客,后成為魏國名將吳起衛(wèi)國人棄儒學兵,指揮魏軍屢次敗秦,被視為兵家代表人物從表格中可以看出盡管戰(zhàn)國時期部分人物的國別不同,但其活動事跡主要是圍繞魏國展開,D項正確;材料表明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排除A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當時儒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的來源,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不能說明百家爭鳴中有共通之處,排除C項。人物國別活動事跡子夏晉國人孔子弟子,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李悝魏國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樂羊宋國人魏國國相的門客,后成為魏國名將吳起衛(wèi)國人棄儒學兵,指揮魏軍屢次敗秦,被視為兵家代表人物8.(2022·揭陽二模)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被舊貴族告發(fā)謀反,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下列措施直接導致商鞅個人悲劇的是A.重農抑商,獎勵耕織B.獎勵軍功,限制貴族特權C.土地私有,倡導小家庭制D.什伍連坐,刑罰嚴酷√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中推行軍功爵制,打擊了貴族特權,遭到舊貴族的反對。秦孝公去世后,商鞅遭到舊貴族迫害,被“車裂”致死,B項正確;“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土地私有,倡導小家庭制”和“什伍連坐,刑罰嚴酷”并不直接損害貴族利益,排除A、C、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9.(2022·日照???某學者認為,周爵與秦爵在宏觀上“確實存在著密切關系”,秦爵“承襲了‘爵’的形式,用作個人品位,其上輻輳著優(yōu)厚權益,具有確定社會身份的功能”。這表明先秦時期“秦爵”A.維護了周天子崇高地位B.構建起統(tǒng)一的國家觀念C.有利于血緣關系的強化D.顯示出濃厚的貴族氣息√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秦爵承襲了“爵”的形式,具有確定社會身份的功能,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秦爵存在濃厚的傳統(tǒng)色彩,具有貴族政治的痕跡,故選D項;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秦爵根據(jù)軍功授爵,與國家觀念、血緣關系無關,排除B、C兩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0.(2023·鹽城模擬)先秦時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yè)捷成而有所休?!边@些主張A.強調了君主集權的重要意義B.代表了沒落奴隸主貴族利益C.蘊含了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D.體現(xiàn)了國家治理的現(xiàn)實需求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尚賢使能”“貴賤有等”“親疏有分”“長幼有序”體現(xiàn)了對有序社會秩序的追求,是針對當時社會動蕩的狀況而提出的治理方案,故選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1.(2023·棗莊一模)大量戰(zhàn)國簡帛的出土,為研究諸子百家提供依據(jù),其中郭店簡中,可看到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簡中,可看到儒家思想與墨家思想混同;馬王堆帛書中,可看到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混同。這表明這一時期A.儒家思想融合諸子百家的思想B.諸子百家思想趨同性逐漸加強C.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經出現(xiàn)D.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沖擊√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題干內容中所述及的時間是“戰(zhàn)國”,再結合題干內容,可知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現(xiàn)象,故選C項;根據(jù)題干內容,不能判斷出“儒家思想融合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A項;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諸多思想主張的“趨同”,排除B項;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沖擊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2.(2022·徐州模擬)下表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各家對“義”的解釋,據(jù)此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出處解釋《孟子·盡心上》敬長,義也《莊子·人間世》臣之事君,義也《墨子·天志下》義者,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商君書·畫策》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A.儒家道德觀念已被普遍接受
B.知識階層注重追求有序社會C.法家理念滲透到各家思想中
D.各家社會責任意識普遍提高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出處解釋《孟子·盡心上》敬長,義也《莊子·人間世》臣之事君,義也《墨子·天志下》義者,正也……然而正者,無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商君書·畫策》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諸子百家從長幼、君臣、上下、父子等方面強調秩序、解釋“義”,反映出知識階層注重追求有序社會,B項正確;儒家道德觀念被普遍接受是在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法家理念滲透到了各家思想中,排除C項;各家社會責任意識“普遍提高”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413.(16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經濟領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新變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簡表(部分)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出土地點出土器物備注河北興隆古洞溝燕國遺址鐵范42付87件,鐵器有斧1件、鋤2件范:鑄造器物的模子山東臨淄齊故城鐵钁2、犁鏵1、鐵鋤2、鐵鏟1、鐵鐮1、鐵斧4、鐵錛5、鐵鑿1件發(fā)現(xiàn)東周冶鐵遺址6處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浙江紹興西施山鐵鐮、鐵钁、鐵鋤等
廣西平樂銀山嶺鐵器181件,其中有鋤89、斧10、錛6、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孫耕于齊,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國語·晉語九》“秦以牛田,水通糧?!薄稇?zhàn)國策·趙策一》“距國門以外,窮四竟之內,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薄豆茏印こ笋R》非選擇題1234567891011121314(1)從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點”和“出土器物”的相關信息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發(fā)展的表現(xiàn)。(8分)答案表現(xiàn):從出土地點看,鐵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家庭住房改善個人房產抵押借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網絡安全項目臨時工工作合同
- 消費借款合同(2篇)
- 活動衛(wèi)生承包合同(2篇)
- 環(huán)境污染治理項目融資渠道探索
- 微污染防控設備項目融資渠道探索
- 千古奇書《明心寶鑒·孝行篇》(原文+譯文+解讀)
- 二零二五年度補充耕地指標出讓與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糾紛訴訟合同3篇
- 2025至2030年冷軋帶鋼扁型波紋管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年中國門前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合資經營印刷煙包盒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天津市五區(qū)縣重點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聯(lián)考試題 化學 含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二模試題 生物 含答案
- 2025年湖南省通信產業(yè)服務限公司春季校園招聘76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電影之創(chuàng)戰(zhàn)紀》課件
- 2024-2025學年人教版五年級(上)英語寒假作業(yè)(一)
- 開題報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教育研究
- 2025屆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二中學高三適應性調研考試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五校鎮(zhèn)海中學2025屆高考考前模擬數(shù)學試題含解析
- 2024-2025學年度高三年級11月聯(lián)考試題及答案
- 公司2025年會暨員工團隊頒獎盛典攜手同行共創(chuàng)未來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