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件_第1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件_第2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件_第3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件_第4頁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來到歷史課堂歡迎來到歷史課堂1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2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改革解體1917年11月7日1991年12月21日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3【歷史概念】沙俄:蘇俄:蘇聯:俄國:時間:1917年二月革命前名稱:俄羅斯帝國或沙皇俄國時間:1917年11月7日——1922年12月30日名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時間: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5日名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時間:1991年12月25日至今名稱:俄羅斯聯邦【歷史概念】沙俄:蘇俄:蘇聯:俄國:時間:1917年二月革命4第20課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2010年江蘇考綱:“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第20課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2010年江蘇5材料1:1918年5月,5萬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的支持下發(fā)動叛亂。1919年開始,協約國發(fā)動3次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亞的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英國支持下向紅軍發(fā)動進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將軍鄧尼金指揮的白軍為主,英法等國派軍隊參戰(zhàn),從南方向莫斯科發(fā)動進攻;1920年4月,協約國慫恿波蘭軍隊進攻蘇俄。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1918~1921)1.實施背景:材料2:【課前導讀】蘇維埃政權面臨嚴峻的內憂外患形勢材料1:1918年5月,5萬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約國的62.目的:▲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直接)材料3: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zhàn)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zhàn)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途徑?!薄蛏鐣髁x(共產主義)過渡3.特點:▲“戰(zhàn)時”▲“共產主義”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1918~1921)2.目的:▲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直接)材料3:1918年列74.主要內容:農業(yè)工業(yè)流通分配其他大中小工業(yè)一律收歸國有★余糧收集制取消自由貿易和商品買賣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普通勞動義務制食物配給制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1918~1921)4.主要內容:農業(yè)工業(yè)流通分配其他大中小工業(yè)一律收歸國有★余85.影響:材料4:“當時所處的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俄羅斯同它的產糧區(qū)隔絕了……除了余糧收集制之外,當時我們沒有別的辦法來實現糧食政策的”。材料6:1920年,蘇俄農民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辈牧?:1919年俄國1普特(16.38千克)糧食的價格國家征購價6盧布國家零售價30盧布黑市價格200盧布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1918~1921)5.影響:材料4:“當時所處的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96.實質: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guī)律,以軍事、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入純共產主義經濟形態(tài)(單一公有制)7.認識:“直接過渡”超越當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違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事實證明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①積極: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粉碎國內外武裝勢力的干涉,1920年底取得國內戰(zhàn)爭勝利,鞏固蘇維埃政權②消極:不利國家經濟長遠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5.影響: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1918~1921)6.實質: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guī)10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1.實施背景:材料7:“連年戰(zhàn)爭使蘇俄2000多萬人喪生,1921年天災造成饑荒,農業(yè)生產直線下降。日用品嚴重缺乏,糧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數工廠無法開工,1920年的工業(yè)產值只及戰(zhàn)前的13.8%。材料8: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余糧收集制非但沒有取消,反而強化了,1920~1921年度的糧食收購量卻翻了一番……這種越來越嚴厲的無償征購,使得農民的不滿演變?yōu)檗r民暴動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條件的惡化也日益不滿。更為嚴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為彼得格勒門戶的海軍基地喀瑯施塔得發(fā)生了水兵叛亂,(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為布爾什維克黨的支持力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拋出了“貿易自由”“擁護不要共產黨人參加的蘇維?!薄6?、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1.實施背景:材料11①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俄共繼續(xù)推行“戰(zhàn)共”政策,其弊端日益顯現,引發(fā)群眾不滿,出現嚴重經濟和政治危機1.實施背景:材料9:“農民并非受人蠱惑,‘自覺地’進行反布爾什維克黨的活動,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損害,‘本能地’起來反對蘇維埃?!薄袑幎⑿陆洕叩膶嵤?921~1928)材料10:我們原來打算直接用無產階級國家的法令,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生產和產品分配?,F實生活證明我們犯了錯誤?!读袑庍x集》①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俄共繼續(xù)推行“戰(zhàn)共”政策,其弊端日益顯現121.實施背景:②列寧正視問題,決定調整政策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材料11:在俄國小農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們必須遷就農民,必然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樣農民才會得到鼓勵?!袑幉牧?2: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1.實施背景:②列寧正視問題,決定調整政策二、新經濟政策的實132.實施:②結束:1928工業(yè)化、農業(yè)集體化開展①開始:1921俄共(布)十大《關于以實物稅取代余糧收集制》的決議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2.實施:①開始:1921俄共(布)十大《關于以實物143.主要內容: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分配★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廢除實物配給制,按勞分配開放市場,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買賣國家資本主義中小企業(yè)以出租方式部分私營;暫無力開發(fā)企業(yè)允許外資開發(fā)擴大地方和企業(yè)自主權允許農民有條件出租土地,使用雇傭勞動3.主要內容: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農業(yè)154.特點:①管理手段: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按經濟規(guī)律,允許商品經濟發(fā)展,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促進生產發(fā)展(經濟手段)②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導,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并存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材料13:列寧認為,既然俄國無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那么就“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材料14:1921年,23歲的美國青年阿曼德·哈默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為蘇俄帶來了大批急需的醫(yī)療設備。但列寧告訴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車輪再次轉動起來。”4.特點:①管理手段: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按經濟規(guī)律,允許商品165.評價: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材料15: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蘇聯經濟得到了恢復。列寧對此感到很欣慰,他說:“在戰(zhàn)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是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是列寧對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找到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促進經濟的迅速恢復,1925年國民經濟基本恢復▲鞏固工農聯盟,穩(wěn)定政治形勢▲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fā)展5.評價: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1921~1928)材料1517三、斯大林模式1、含義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經濟、政治體制及其運行機制,其主要特點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權、經濟集中、思想集控,曾經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致命不足。2、背景材料16:“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的領導地位逐漸確立,此時的蘇聯處于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包圍之中,孤立無援,國內工業(yè)生產極其落后——《大國崛起》三、斯大林模式1、含義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紀二三十年18三、斯大林模式3、表現①外有帝國主義的包圍和戰(zhàn)爭威脅

②國內經濟文化落后(主要因素)與歷史傳統的制約(專制皇權主義思想嚴重)

③斯大林個人集權思想嚴重、專斷,威望空前提高,個人崇拜嚴重等材料17:1928年,蘇聯的工業(yè)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1/8,全國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對此斯大林指出:沒有重工業(yè),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2、背景三、斯大林模式3、表現①外有帝國主義的包圍和戰(zhàn)爭威脅

②國內19三、斯大林模式3、表現①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②經濟體制: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材料18: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致地規(guī)劃過自己的發(fā)展進程,這是蘇聯人的一個創(chuàng)造。在那個時代,所有的生產、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國家計劃力爭精確,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洞髧绕稹啡⑺勾罅帜J?、表現①工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②經濟體制20三、斯大林模式3、表現③農業(yè):農業(yè)集體化運動材料19:20年代后期,蘇聯隨著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方針的實施,開展了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工業(yè)迅速發(fā)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個體勞動基礎上的、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越來越不適應工業(yè)化發(fā)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現了糧食危機。材料20:斯大林就認為,我的工業(yè)化資金只能靠我自己內部來積累,內部來積累呢,那主要當然要來自于農業(yè),所以,他就明確提出一個要貢稅論,就是說要農民,除了他要交的糧食,應該交的國家任務之外,在工業(yè)品上,他要把工業(yè)品的價格定得更高一些,……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積累工業(yè)化的資金?!洞髧绕稹凡牧?1:P96【歷史縱橫】三、斯大林模式3、表現③農業(yè):農業(yè)集體化運動材料19:20年21三、斯大林模式4、影響材料22:丘吉爾曾說過:“斯大林是一個世上無出其右的最大的獨裁者,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而當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擁有核武器?!辈牧?1:1913--1937年蘇聯工業(yè)總產值及重要工業(yè)產品在歐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三、斯大林模式4、影響材料22:丘吉爾曾說過:“斯大林是一個22三、斯大林模式4、影響①探索了工業(yè)化的新模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迅速實現工業(yè)化,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成為工業(yè)強國材料23:《大國崛起》中描述:“蘇聯的一枝獨秀和它所采取的“計劃”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極大興趣。20世紀30年代,西方人士紛紛前往蘇聯取經。美國的一名記者從蘇聯回國后告訴國人:‘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一時之間,‘計劃’成為最時髦的名詞?!雹陂_辟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體制的計劃經濟體制,是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三、斯大林模式4、影響①探索了工業(yè)化的新模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23三、斯大林模式4、影響③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④國民文化素質提高,培養(yǎng)大批專家⑤使蘇聯在二戰(zhàn)后迅速恢復發(fā)展,成為與美國唯一抗衡的國家5、弊端①片面發(fā)展重工業(yè),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業(yè)和輕工業(yè)長期處于落后狀態(tài),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材料24:(蘇聯)農、輕工業(yè)的發(fā)展和重工業(yè)相比,差距十分懸殊。從工業(yè)化開始的1926年到戰(zhàn)前的1940年,重工業(yè)年平均增長速度21.9%,輕工業(yè)只有14.1%,農業(yè)則為1.5%。三、斯大林模式4、影響③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5、24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②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排斥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guī)律作用,壓制地方和企業(yè)的積極性,經濟效益低下,阻礙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阻礙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②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25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材料25:在農業(yè)集體化過程中,一些地方甚至將農民的住房、奶牛、豬、羊、家禽和菜園等都強行收農莊所有,引起了農民的強烈不滿和抵制,所以很多農民大量屠宰牲畜,逃避集體化。據統計,在蘇聯農村中,從1927年7月到1930年,牛減少了22%,馬減少了13%,豬牛減少了33%,羊減少了26%。材料26:肉類按人口平均計算,1913年為31.4公斤,1955年為31.8公斤?!軜s坤《蘇聯基本數字手冊》材料27:1913~1950年蘇聯工業(yè)生產增加了12倍,農業(yè)只提高40%,1953年全蘇聯人均糧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欄數與1913年相當,而蘇聯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材料25:在農業(yè)集體化過程中,一些地方26③強制推行農業(yè)集體化,犧牲農民利益,造成農業(yè)生產長期停滯不前三、斯大林模式5、弊端材料28:集體農莊莊員伊萬在河里捉到一條大魚,高興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說:“看,我們有炸魚吃了!”“沒有油啊?!薄澳蔷椭?!”“沒鍋?!薄翱爵~!”“沒柴?!币寥f氣死了,走到河邊把魚扔了回去。那魚在水里劃了一個半圓,上身出水,舉起右鰭激動地高呼:“斯大林萬歲!”材料29:蘇聯的辦法是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義務交售制等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太低。他們這樣積累資金,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損害。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他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③強制推行農業(yè)集體化,犧牲農民利益,造成農業(yè)生產長期停滯不前27三、斯大林模式6.啟示:(經驗教訓)▲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制定經濟政策必須結合國情,一定要使生產關系的調整適應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任何建設模式都不是唯一的,都要適時調整,避免僵化,都要趨利避害▲經濟建設要按比例協調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要學習借鑒其他經濟建設模式的優(yōu)勢,但不能完全照搬三、斯大林模式6.啟示:(經驗教訓)▲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28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第21課二戰(zhàn)后蘇聯的經濟改革2010江蘇考綱: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第21課二戰(zhàn)后蘇聯的經濟改革29莫斯科市民排隊購買日用品材料30:農業(yè)輕工業(yè)的緩慢發(fā)展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當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第二核大國,其鋼鐵和電力發(fā)展水平也躍居世界前列之時,而全國平均每人不到一雙皮鞋?!短K聯國民經濟》第87頁1、背景: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莫斯科市民排隊購買日用品材料30:農業(yè)輕工業(yè)的緩慢發(fā)展嚴重影30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尤其農業(yè)集體化)日益顯著②赫魯曉夫上臺1、背景: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2.主要措施農業(yè):①改農產品義務交售制為收購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②鼓勵農民發(fā)展家庭副業(yè),擴大集體農莊的自主權;③大規(guī)模墾荒,擴種玉米。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尤其農業(yè)集體化)日益顯著1、背景:一、赫31材料31:赫魯曉夫不顧蘇聯的自然條件,到處提倡種植玉米,很多地區(qū)因日照量不夠,玉米不能成熟,造成這些地區(qū)的飼料嚴重短缺,導致牲畜大量減少。他下令開展的墾荒運動不僅沒有解決蘇聯的糧食問題,反而使許多土地成為荒漠。材料32:由于開墾前對那里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未進行科學的分析,大規(guī)模的開墾破壞了廣闊草原上的植被,從1955年到1960年,已有幾十萬公頃土地被風沙侵蝕。1962年夏季東部干旱,風化侵蝕波及了幾百萬公頃。僅在巴夫洛達州一地就有150萬公頃土地被風“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處女地地區(qū)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玉米運動沒有從國情出發(fā),違背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材料31:赫魯曉夫不顧蘇聯的自然條件,到處提倡種植玉米,很多32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2.主要措施工業(yè):①將部分企業(yè)的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給予企業(yè)部分權利;②一定程度承認企業(yè)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2.主要措施工業(yè):①333.改革結果:失敗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失敗根源:未能科學認識斯大林體制弊端,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體制束縛▲經濟:對斯大林模式體制小修小補▲政治:在破除對斯大林迷信的同時,造成思想混亂3.改革結果:失敗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34赫魯曉夫的墓碑用7塊黑白大理石相向銜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毀譽參半的一生赫魯曉夫的墓碑用7塊黑白大理石相向銜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毀35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4.評價:材料33: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抖韲贰泛蒸敃苑蚋母锶〉靡欢ǔ尚?,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一、赫魯曉夫的改革(1953~1964)4.評價:材料33:36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①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體領導;②擴大國營企業(yè)經營自主權;③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yè)改善經營管理。1、內容工業(yè)方面:企業(yè)管理方面:注重發(fā)展重工業(yè),特別是軍事工業(yè)。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①恢復部門管理體制372.結果: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果,軍事、綜合國力增強,美蘇爭霸中處于攻勢②后期:經濟發(fā)展放緩,進入停滯(1975)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2.結果:①前期:取得一些成果,軍事、綜合國力增強,38內容問題經濟

政治

1.內容:經濟和政治領域重點: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實質: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

改革的重點。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為指導,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多元化。1.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2.繼續(xù)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激化矛盾局勢失控蘇聯解體三、戈爾巴喬夫的改革(1985—1991年)內容問題1.內容:經濟和政治領域39①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經濟形勢繼續(xù)惡化2.結果:③因改革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直接導致蘇聯解體②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共產黨領導,放棄社會主義方向(實質),加劇政動局蕩和形勢惡化三、戈爾巴喬夫的改革(1985—1991年)①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經濟形勢繼續(xù)惡化2.結果:③因改革偏離社40思考1、比較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相同點

不同點

目的具體內容結果都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都在工農業(y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調整

都以失敗而告終內容經濟成效失敗原因

重點在農業(yè)重點在工業(yè)

從所有制改革和發(fā)展商品經濟入手取得一定的成效未見成效轉而進行政治改革未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指導思想是從根本上變革經濟體制,但因具體措施不符合國情而失敗。思考1、比較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414.戈爾巴喬夫改革雖徹底打破舊框架,但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導致改革失敗和蘇聯解體四、對蘇聯改革的認識:1.赫魯曉夫改革沖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chuàng)性2.但其改革成效甚微,主要因為他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破除這一模式,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3.由于蘇聯經濟問題積重難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艱難,效果不大4.戈爾巴喬夫改革雖徹底打破舊框架,但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42啟示1、要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2、大膽突破傳統的束縛,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認識國情、尊重規(guī)律,實事求是3、注意學習和借鑒資本主義中的積極因素,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4、要有全面一貫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冒進,也不保守5、必須妥善處理好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阻力和矛盾,保證改革順利進行6、必須不斷加強執(zhí)政的共產黨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7、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8、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啟示43材料34:二戰(zhàn)后,出于與美國爭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進行軍備競賽,致使軍費開支達到國民收入的1/4,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幾十億盧布,還使得蘇聯的國際形象大大受損。材料35:俄國歷史上靠擴張起家,民族眾多,但各民族發(fā)展極不平衡。無論是沙皇還是蘇聯都對少數民族實行同化的高壓政策。斯大林時期采取鎮(zhèn)壓和強制遷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問題,斯大林之后,高壓政策被懷柔政策所取代,民族問題日益顯露,地方民族主義傾向日益明顯。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耗費大量建設資金民族問題嚴重討論:蘇聯解體的原因材料34:二戰(zhàn)后,出于與美國爭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進行軍44材料36:蘇聯社科院一次關于蘇共性質的調查:認為蘇共代表工人的占4%;認為蘇共代表全體人民的占7%;認為蘇共代表全體黨員的占11%;認為蘇共代表黨的官僚、干部和機關人員的占85%材料37:1985年,蘇聯人均GNP為3396美元,不僅落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而且落后于亞洲、拉美一些國家。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從革命前居歐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業(yè)品技術非常落后,質量低劣。工業(yè)生產中浪費驚人,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不斷下降,農業(yè)生產長期落后。經濟衰退,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脫離群眾材料36:蘇聯社科院一次關于蘇共性質的調查:認為蘇共代表45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戈爾巴喬夫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歷史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外部原因:蘇聯僵化的體制和政策上的失誤長期得不到糾正蘇聯解體的其他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戈爾巴喬461、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腳跨進了新時代,而另一只腳又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边@里“仍然在舊時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義是A.未改變農業(yè)水平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舊有的經濟發(fā)展模式C.一味強調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D.未改變蘇聯原來的社會制度2、右圖反映了蘇俄(蘇聯)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長隊購買的情景,這種情景不可能出現于A.1918—1920年B.1921—1924年C.1925—1936年D.1985—1991年BA1、有人評價赫魯曉夫“是徘徊在新舊時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473、有人說:赫魯曉夫把蘇聯搞僵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搞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搞“垮”了。蘇聯“垮了”的根本原因是A.社會主義理論的缺陷B.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C.美蘇冷戰(zhàn)D.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發(fā)生B4、在中國歷史上,曾推動秦國走向強盛的重農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卻成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絆腳石。中外歷史上與此類似的經濟政策還包括①美國實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寧提出并實施的新經濟政策③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④中國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