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出土與初步研究_第1頁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出土與初步研究_第2頁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出土與初步研究_第3頁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出土與初步研究_第4頁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出土與初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玻璃器的出土與初步研究

我國春秋兩季的玻璃器(又稱釉面磚)挖在黃河、長江和珠江流域的廣大地區(qū)。本文就這一時期玻璃器的分布地區(qū)和出土情況、器形和紋飾、年代和演變,以及我國玻璃器的起源等問題,談幾點看法,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一玻璃器的出土情況根據(jù)已發(fā)表的資料統(tǒng)計,我國各地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玻璃器總數(shù)已達八百余件,其中有珠、管七百一十余件,璧一百二十余件,環(huán)六件,劍飾包括劍首八件、劍珥六件、劍珌一件,印三件,以及棒、柱、梭形器等。分布地點為河北省石家莊、易縣、唐山,山東省臨淄、曲阜、濟南,河南省固始、洛陽、輝縣、三門峽,山西省長治,陜西省朝邑、西安,甘肅省平?jīng)?四川省成都、巴縣、涪陵、新都、青川,湖北省江陵、隨縣、松滋、宜昌、黃岡,云南省江川,廣東省肇慶,福建省閩侯,安徽省壽縣,湖南省長沙、瀏陽、益陽、衡陽、湘鄉(xiāng)、郴州、資興、株洲、常德、臨澧等地。為便于查考,列表于后(表一)。這些玻璃器絕大多數(shù)是從墓葬中出土的,少數(shù)出于古文化遺址中。墓葬中出土的基本上是作為裝飾品隨葬的,也有的是兵器和漆器上的鑲嵌飾物。以湖南楚墓中所出玻璃器為例:璧,每墓只出一件,都出于墓底頭部。珠、管和其他隨葬品放在一起,有的在頭部,有的置于一側(cè),往往在銅鏡附近,多數(shù)墓只出一枚,也有多至十枚的。如53長仰M10出十枚玻璃珠,均置于棺內(nèi)死者腰部,應(yīng)是隨身佩帶的裝飾品。玻璃劍飾有的與銅劍或鐵劍伴隨出土,劍首在劍莖首端,劍珥在劍身中部,如64長九電M3所出之鐵劍身上附有一玻璃劍珥。也有的僅見玻璃劍首,如53長東BM11所出劍是明器,劍身、劍鞘均已腐蝕,故僅存劍首。也有的僅見玻璃劍珥,而劍首用銅,劍珌用玉,劍身、劍鞘均已腐朽無存,如54長楓山M34所出即是。玻璃印出于死者腰部,當是隨身所帶之物。二工具形狀和圖案我國各地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玻璃器數(shù)量雖多,但種類并不多,且無容器?,F(xiàn)就器形和紋飾予以簡要介紹。(一)玻璃試驗中的高合比例玻璃璧除安徽壽縣和福建閩侯有少量出土之外,其余戰(zhàn)國時期的玻璃璧均出在湖南境內(nèi)的楚墓中,其中又以長沙占大多數(shù)。璧的顏色有淺綠、乳白、米黃、深綠等種,以淺綠色最多,乳白和米黃色次之,深綠色最少。璧的形狀基本相同,都是圓形扁平體,中有一圓孔?!稜栄拧氛f:“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睆乃鰬?zhàn)國玻璃璧看,絕大多數(shù)并非如此?!叭獗逗谩?只有65湘太M69和57長陳軍M12出土的兩件淺綠色玻璃璧大致符合。后者外徑9.1、“肉”寬6、“好”徑3.1厘米,“肉”接近于“好”的一倍。多數(shù)璧的“好”約當“肉”的三分之二,即孔徑偏大。夏鼐先生在研究商代玉璧時曾指出“肉好的比例,很不規(guī)則”,絕大部分不符合這種比例,戰(zhàn)國時的玻璃璧仍然如此。另有三座秦和漢初墓所出玻璃璧的“肉”卻接近于“好”的一倍或超過一倍,如64長肖M5:1,外徑11.7、“肉”寬8、“好”徑3.7厘米。據(jù)湖南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的五十七件玻璃璧統(tǒng)計,璧的外徑6.5和6.7厘米的有三件,7.9—9.4厘米的有四十件,11—11.7厘米的有十一件,12—14.1厘米的有三件。最薄的0.2厘米,最厚的0.45厘米,一般厚在0.25—0.35厘米之間。最輕的28克,最重的225克,一般重在40—60克之間。最輕的如55株洋M7:1,為淺黃色谷紋璧,外徑6.7、好徑2.9、厚0.2厘米,重28克。最大的如55長陳軍M4:13,為深綠色云紋璧,外徑14.1、好徑5.3、厚0.45厘米,重225克(圖一)。玻璃璧的紋飾比較簡單,只有谷紋和云紋兩種,絕大多數(shù)是谷紋,有的在璧的內(nèi)外緣加一道弦紋。有紋飾的一面光滑有光澤,另一面較粗澀無光澤。谷紋有多少和粗細之分,最少的五圈(谷紋按斜線排列,每一排有多少顆即算多少圈,下同),如58長牛M29:2;最多的八圈,如60長鐵楊M12:1(圖二);多數(shù)是六圈。有的璧的反面有較粗的方格紋,如75長楊M18:1(圖三)。戰(zhàn)國時的云紋璧只有兩件,.一為65湘太M69所出草綠色璧,另一為54長陳軍M4所出的那件最大最重的深綠色璧,上飾云紋四圈?!吨芏Y·典瑞》中說“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所謂“谷璧”當是指飾有谷紋即密集的小乳釘狀紋飾的璧?!捌鸭y是淺浮雕六角格子紋”,這在玻璃璧中未見。(二)劍裝飾玻璃劍飾除安徽壽縣在治淮工程中發(fā)現(xiàn)兩件(未發(fā)表圖像,也未見描述)之外,其余十五件均出在湖南。1.形3座圖2形制基本相同,只是紋飾有別,可分為四式。Ⅰ式為谷紋劍首,一件(57長左新M15)。淺綠色,圓餅狀,中間稍凹下,上飾谷紋四圈,下面中心有一小柱狀物,可與劍柄相接。直徑4.2、厚0.45厘米,重18克(圖四:右)。Ⅱ式為柿蒂紋劍首,五件。淺綠色四件,米黃色一件。形狀與Ⅰ式同,但紋飾稍異,中心飾細線柿蒂紋,再飾凸弦紋,弦紋外飾谷紋三圈。直徑4.5—4.7厘米,厚0.4—0.5厘米,重18—30克。如57長白M2:4直徑4.5、厚0.5厘米(圖四:左)。Ⅲ式為蟠螭紋劍首,二件。65湘椅M65:5淺綠色,上飾蟠螭紋與谷紋,直徑4.3厘米。56長黑M5:9,中心飾柿蒂紋,周圍蟠螭紋兩條。直徑4.7、厚0.4厘米,重25克。2.紋劍巖紋飾谷紋圖長沙出五件,湘鄉(xiāng)出一件。均作長條形,兩端微卷,下有一長方形穿孔。按紋飾的不同,可分為四式。Ⅰ式為谷紋劍珥,二件。65湘椅M9:14淺綠色,上飾谷紋五行,每行二十顆。長6.6、寬1.9、厚1.1厘米,重19克。64長九電M3:1米黃色,飾谷紋。長6.7、寬2、厚1.3厘米(圖五:上)。Ⅱ式為云紋劍珥,一件(54長楓山M34:10)。乳白色,上飾云紋和谷紋。長6.2、寬1.8、厚1.3厘米,重23克(圖六:下)。Ⅲ式為蟠螭紋劍珥,二件。55長下M19:3乳白色,上飾蟠螭一條。珥長6、寬1.5—1.9、厚1.1厘米,重23克(圖六:上)。56長楊M33:9淺綠色,飾蟠螭一條,已殘。長6.4、寬2、厚1.4厘米。Ⅳ式為獸面紋劍珥,一件(56長左M7:3)。淺綠色,靠一端飾獸面,其余飾谷紋四行,每行十八顆。長10.2、寬1.9、厚1.4厘米,重39克(圖五:下)。3.劍一事件78et4:14已殘,米黃色,斷面作梭形,平面呈梯形,飾谷紋。(三)玻璃珠飾的形狀玻璃珠是出土春秋戰(zhàn)國玻璃器中最多的一種。大多數(shù)是“蜻蜓眼”式的圓珠,常見的可分大小兩類。大的直徑約2厘米,一般偏扁,中有穿孔。周身飾以稍外凸的蜻蜓眼式的圓形物,其上往往有藍白相間的圓圈紋,也有間黃圈的,有的還有小白點或藍點相連組成的菱形紋飾(圖七、八)。小珠直徑1厘米左右,紋飾大體相同。最大的如54長新M19:7,直徑2.4、高2.3、孔徑1厘米,重29克,最小的如64長靳氮M14:6,直徑0.8、高0.5、孔徑0.4厘米,重1克。玻璃珠飾還有球形、扁圓形(撫順)、六邊鼓形(宜昌)、八棱形(曲阜)等多種形狀。此外,玻璃管和其他形狀的飾品有圓管形(長治、曲阜、新都)、棒狀(燕下都)、棱形(長治)、板狀體(長治)、六棱柱狀(江川)等。(四)長沙出土花蒂紋印圖2玻璃印共出土三件。四川犍為出土兩件,為乳黃色圓面印,背有管狀紐或鷹嘴形紐,印面為四葉紋或花蒂紋。長沙左家塘M41出土一件,綠色,印面長寬0.95、高0.8厘米。印面有篆體“中身”二字(圖九:左)。1975年湖南省博物館還征集到一顆淺黃色玻璃印,印面長寬也是0.95厘米。印文似為“”字(圖九:右)。三國內(nèi)形產(chǎn)中的玻璃到目前為止,我國各地出土的玻璃器中,經(jīng)過分析可以肯定屬于玻璃的,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到戰(zhàn)國初的三件: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年墓中出土的蜻蜓眼式的玻璃珠;河南輝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格上嵌的三塊玻璃;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格上嵌的藍色玻璃。另有西周墓中出土的一些珠、管曾被認為是玻璃,我們將在下文討論。屬于戰(zhàn)國早期的玻璃有云南江川李家山22號墓出土的玻璃珠,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七十三顆蜻蜓眼式的玻璃珠,山西長治分水嶺270號墓出土的綠色“玻璃管”,河北唐山賈各莊出土的綠色板狀“料飾”,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墓和河南洛陽中州路2717號墓出土的蜻蜓眼式的小玻璃珠。其余多屬戰(zhàn)國中、晚期。在湖南,以鬲、缽(盆)、豆、罐為組合的早期楚墓中未見玻璃器出土。玻璃器均出于戰(zhàn)國楚墓中,多數(shù)出在陶器組合為鼎、敦、壺的墓中,這種組合約可早到戰(zhàn)國早期后段,而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少數(shù)出在陶器組合為鼎、盒、壺的墓中,同出弦紋素鏡、云紋鏡、鐵足銅鼎等屬戰(zhàn)國晚期墓中的常見之物。我們可以根據(jù)墓中共存器物和墓葬形制的變化,推斷這些墓葬的大致年代,進而尋找玻璃器的演變規(guī)律。1.玻璃試驗中的漢世武帝所出的玻璃從何而來戰(zhàn)國玻璃璧的形制和紋飾變化不大。形制只有大小和略有厚薄之分,總的演變情況是薄小的較早,厚大的偏晚。如直徑8厘米以下的,都與陶鼎、敦、壺共存。最小的玻璃璧直徑只有6.5厘米,出于54長桂M132,伴出器物是鼎、敦、壺陶器一套及銅帶鉤、銅鈴。玻璃璧的直徑超過13厘米的三件中,有兩件分別出在陶器組合為鼎、敦、壺、方壺和鼎、盒、壺的墓中,屬戰(zhàn)國晚期。一般認為,璧是一種禮儀上使用的器物,可以用作貴族中不同爵位者的徽標;璧的大小和多少,應(yīng)與等級有關(guān),璧大的表示地位高,小的表示地位低,戰(zhàn)國時大致如此,但并不很嚴格。如出一至兩套鼎、敦、壺的平民和下士墓中出的玻璃璧,直徑?jīng)]有超過12厘米的,而直徑超過12厘米的玻璃璧均出在有四至六套陶禮器的墓中。但有些墓所出陶禮器都是四套,而璧的大小懸殊。如55長陳軍M4所出璧的直徑達14.1厘米,重225克,而65長九煤M16所出璧的直徑只有9.1厘米,重56克。65長梅七M6出土的玻璃璧直徑為11.5厘米,卻只有兩套陶禮器(鼎、敦、壺)??梢姂?zhàn)國時各個等級的人物,使用的玻璃璧并不按嚴格規(guī)定。到西漢,這種等級制度似乎嚴格一些。如屬于諸侯王的墓中所出璧直徑都很大,廣州發(fā)現(xiàn)的西漢第二代南越王墓墓主人玉衣上下鋪蓋數(shù)十件直徑達30厘米的大玉璧;河北滿城漢墓中也出大量玉璧,大的直徑達22.1厘米;陜西興平茂陵附近出土的西漢玻璃璧直徑達23.4厘米,重達1.9公斤,是玻璃璧中最大的,而一般漢墓中所出璧都較小。玻璃璧上的紋飾主要是谷紋,云紋璧僅見兩件。從出土的共存物看,這兩種紋飾的玻璃璧似乎是同時出現(xiàn),又同時延續(xù)至西漢。谷紋璧的絕大多數(shù)出在陶器組合為鼎、敦、壺的墓中,只有少數(shù)幾件與鼎、盒、壺共存,如56長衛(wèi)M7:1、64長肖M5:1。在56長電M21和65長梅M7出“半兩”泥錢和“金”字泥金版的西漢初期墓中也出谷紋玻璃璧。兩件云紋玻璃璧(65湘太M69、55長陳軍M4),均與鼎、敦、壺同出。秦漢墓中仍有少數(shù)云紋璧出土。谷紋璧上的谷紋,雖有多少大小之別,但在年代上似無多大意義。五至八圈谷紋的璧在與鼎、敦、壺和鼎、盒、壺的兩種陶器組合的墓中都有出土,但谷紋多至十一圈的卻只見于秦和漢初墓中。如64長肖M5及52M880各出一件都有十一圈谷紋,前者出鼎、盒、壺和秦式鏡,后者出“半兩”泥錢??磥砉燃y越多越密集的玻璃璧要晚些。2.該旋轉(zhuǎn)軸州國民國時的陶鼎、設(shè)置Ⅰ式谷紋劍首(57長左新M15)的共存物是陶禮器鼎、敦、壺兩套,還有銅弩機、鐵鋌銅鏃及鐵斧等,其年代約當戰(zhàn)國中期。Ⅱ式柿蒂紋劍首,從共存物看,要比I式劍首稍晚。如60長鐵楊M17除出陶鼎、敦、壺外,還出常見于戰(zhàn)國晚期的陶方壺;55長下M19只出陶鼎、陶壺,而無敦,且出流行于戰(zhàn)國晚期的云紋銅鏡,有的共存物只有陶壺兩件。由此說明Ⅱ式劍首盛行于戰(zhàn)國晚期。Ⅲ式蟠螭紋劍首,1965年湘鄉(xiāng)椅子山出土的一件與陶鼎、敦、壺同出,可早到戰(zhàn)國中期偏晚。56長黑M5:9的共存物為高足鼎、壺等陶器,而無敦,也無盒,且有楚墓中較晚出的鐵足銅鼎和具有秦文化風格的繩紋圜底陶壺;墓室已接近方形,可能是戰(zhàn)國末年的秦墓,原報告定為西漢墓,似嫌過晚??梢哉J為,玻璃劍首約開始于戰(zhàn)國中期,盛于戰(zhàn)國晚期,延續(xù)到西漢初期。以飾谷紋的較早,然后加上了柿蒂紋,或飾以蟠螭紋。3.開紋劍首出土玻璃劍珥出現(xiàn)的時間大體與劍首相同。Ⅰ式谷紋劍珥最早。如64長九電M3與劍珥伴出的有陶鼎、敦、壺和漆卮、鉛塊,敦紐作S形,墓可早至戰(zhàn)國中期。另一件與蟠螭紋劍首同出,年代約可定在戰(zhàn)國中期偏晚。Ⅱ式云紋劍珥出于54長楓山M34,與兩套陶禮器鼎、敦、壺和四山紋銅鏡同出,時代約在戰(zhàn)國中期。Ⅲ式蟠螭紋劍珥有一件與Ⅱ式玻璃劍首同出于55長下M19,共存器物具有戰(zhàn)國晚期特征。Ⅳ式獸面紋劍珥出于56長左M7,與Ⅱ式柿蒂紋劍首同出,共存物除陶鼎、敦壺之外,還有銅劍、銅帶鉤和楚墓中較晚出的獸紋銅鏡,其年代約在戰(zhàn)國中晚期之際。總的看來,玻璃劍珥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飾谷紋和云紋的稍早,飾蟠螭紋和獸面紋的較晚。4.關(guān)于玻璃打印長沙玻璃印出于56長左M41,與四套陶鼎、敦、壺及四山紋銅鏡、環(huán)耳銅鼎共出,年代可定在戰(zhàn)國中期。四川犍為出土的兩枚玻璃印屬戰(zhàn)國晚期。5.小塊玻璃的加工和鋪設(shè)在表面上的早期透照法根據(jù)目前資料來看,年代早到春秋末和戰(zhàn)國初期的玻璃器,主要是兩種:一種是鑲嵌在兵器上的小塊玻璃,如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劍格上所嵌玻璃;另一種是小型的蜻蜓眼式的玻璃珠,如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所出均是。珠的直徑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較大的玻璃珠、管多是戰(zhàn)國中、晚期的。小型玻璃珠也同時存在,并都一直延續(xù)到西漢初期。四油松珠、社會主義道路與中國面臨的斷點我國的玻璃器到底起源于何時,與西方玻璃有什么關(guān)系,學術(shù)界意見分歧很大。一說我國自制玻璃始于西周,認為是屬于鉛鋇玻璃系統(tǒng),并以陜西寶雞西周伯墓所出“琉璃珠管”的化驗結(jié)果為證;另一說,“中國自造的最早的玻璃是戰(zhàn)國時期的鉛鋇玻璃”。筆者同意后一種觀點。據(jù)了解,洛陽、灃西出土的西周“琉璃珠、碎片”和淅川下寺出土的春秋中期“琉璃珠”所作化學分析表明,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其含量高達90—94%,主要助熔劑為氧化鉀,有時含有小量氧化鈉,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銅,因此,這些是屬于“含有少量玻璃相的多晶石英珠”,而不是“中國早期玻璃”。程朱海認為“蜻蜓眼”式的琉璃珠“與中亞、西亞出土的很相似,其中一部分可能是由外國輸入的”。筆者也提出過類似的看法,指出“西方常見的蜻蜓眼式的琉璃珠,與我國戰(zhàn)國墓中出土的琉璃珠形制、紋飾、顏色等都極相似”;并說“戰(zhàn)國時,中西交通應(yīng)已經(jīng)開始,西方琉璃可能會輸入我國。因此,給中國仿制那種蜻蜓眼式的琉璃珠提供了條件。自然也不能排除這類蜻蜓眼式琉璃珠中的一部分是從西方直接輸入的可能”。史樹青先生十分肯定地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外國琉璃傳入我國,雖未見文字記載,但從琉璃之得名,以及我國各地古代墓葬出土的與中亞、西亞出土的相同的琉璃珠(俗稱蜻蜓眼),說明曾有外國琉璃傳入我國,是可以肯定的。”幾年之后的化驗結(jié)果證實了這一推論。河南固始侯古堆出土的春秋末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屬于鈉鈣玻璃,張??档韧局赋觥安荒芘懦@一類蜻蜓眼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可能性”。這些化學分析的結(jié)果是有說服力的?,F(xiàn)在我們還可以從幾個角度加以論述。1.我國漢、漢、西漢時期的玻璃我國出土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玻璃器,曾有二十多個樣品作過化學分析(表二)或光譜分析(表三),其中可早到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樣品三個: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期的墓中出土的玻璃珠是鈉鈣玻璃;河南輝縣出土的吳王夫差劍格上嵌的玻璃是透明度較高的硅酸鈣玻璃;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格上嵌的藍色玻璃是鉀鈣玻璃。其余戰(zhàn)國時代的玻璃珠、璧基本上都是屬于鉛鋇玻璃系統(tǒng)。就目前所知,學術(shù)界認為“我國戰(zhàn)國和西漢的玻璃(料器)的組成皆屬于PbO—BaO—SiO2系統(tǒng)”。然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出土的玻璃組成,均屬于Na2O—CaO—SiO2系統(tǒng),只有少數(shù)玻璃含有少量的氧化鉛,到了公元十九世紀(1884年)以后,才出現(xiàn)含氧化鋇的玻璃”。因此,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這幾件玻璃很可能是從國外輸入的。2.我國玻璃珠的來源玻璃珠上蜻蜓眼式的紋飾在我國傳統(tǒng)的紋飾中找不到。春秋時期,玉石器等裝飾品上的紋飾流行云紋和蟠螭紋,而與這類蜻蜓眼式的風格迥然有別。蜻蜓眼紋飾的突然出現(xiàn),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從國外輸入的。戰(zhàn)國時的蜻蜓眼式的玻璃珠,其中屬于鉛鋇玻璃系統(tǒng)的部分則是我國自制的。至于其他谷紋、云紋玻璃璧和玻璃劍首、劍珥、印章等,全部是我國自制的玻璃。腓尼基最早發(fā)明玻璃,埃及也是制造玻璃較早的國家之一。蜻蜓眼式的玻璃珠在西方出現(xiàn)很早而且流行。如埃及出土有公元前1400—1350年的蜻蜓眼式的玻璃珠項鏈。(圖一○)。至于西方所出公元前6世紀至前3世紀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就更多(圖一一、一二),且與我國春秋末和戰(zhàn)國初的那種小型玻璃珠極為相似。因此,西方玻璃珠傳入我國是有可能的。3.我國早期的玻璃試驗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幾件玻璃器,或出于我國南方的吳、越王室墓中,或是國王兵器上的裝飾。一般官吏和平民墓中根本未見玻璃制品,說明當時的玻璃器極為稀少和珍貴。這種現(xiàn)象,可以作兩種解釋:一是玻璃的生產(chǎn)尚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產(chǎn)量很少;二是這些玻璃是從國外引進的,故視為珍寶。如果是前一種解釋,則其成分應(yīng)與以后大量出現(xiàn)的玻璃的成分屬同一系統(tǒng)。但是測定其成分卻與西方的鈉鈣或鉀玻璃系統(tǒng)一致,而與我國稍后自制的玻璃主要為鉛鋇玻璃系統(tǒng)不同。因此,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這幾件玻璃制品很可能是從西方輸入的?!稘h書·張騫李廣利傳》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了來自身毒(今印度)的“邛竹杖、蜀布”??梢韵嘈?除了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之外,還有在四川和印度之間、通過云南和緬甸或阿薩密的一條商路。張增祺認為,這條商路“至少從春秋末戰(zhàn)國初即已存在”,主要根據(jù)是云南江川李家山22號墓中出土有西亞文物蝕花肉紅石髓珠和淺綠色透明六棱柱狀琉璃珠,該墓經(jīng)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2500±105年。他還認為,琉璃珠是由埃及和西亞輸入阿富汗和印度,然后再由印度輸入云南的。這一分析和推斷大致可信。出于吳、越地區(qū)的春秋末戰(zhàn)國初的幾件玻璃器,為這一推斷增加了新的物證。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春秋末戰(zhàn)國初,我國南方出土的蜻蜓眼式的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玻璃制品,很可能是由西亞經(jīng)印度輸入的。大概從戰(zhàn)國早期開始,我國各地就仿制了大量蜻蜓眼式的玻璃珠,以及多種形狀的玻璃珠飾。此類制品到戰(zhàn)國中、晚期甚為流行,并延續(xù)至西漢。除了上述少數(shù)屬于鈉鈣玻璃系統(tǒng)的蜻蜓眼式圓珠和其他少數(shù)玻璃飾品是從國外輸入的之外,其余大量的玻璃璧、劍飾、印章,以及屬于鉛鋇玻璃系統(tǒng)的那部分珠飾(包括蜻蜓眼式圓珠)等,則全部是我國自制的玻璃。其中璧、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