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后四十回是誰作_第1頁
《紅樓夢》后四十回是誰作_第2頁
《紅樓夢》后四十回是誰作_第3頁
《紅樓夢》后四十回是誰作_第4頁
《紅樓夢》后四十回是誰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紅樓夢》后四十回是誰作

《紅樓夢》的第40章是誰寫的。這是一個老問題?!都t樓夢》的許多研究者進行了研究,但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近來又展開了論爭。有人說,“《紅樓夢》后四十回是高鶚續(xù)的”,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認為“《紅樓夢》后四十回非高鶚續(xù)作”,各自擺出了材料,提出了理由。我們閱讀了這些論爭的文章,覺得這些同志的意見之所以不能一致,與對材料的認識和理解的分歧有關。為著研討和解決這個懸著已久的問題,我們在這里對通常引證的幾條材料作一番考辨,談一點膚泛的看法。程偉元,高鶚兩次排印一百二十回《紅樓夢》時,曾寫過《序》與《引言》。在《序》與《引言》里,對排印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的原委有過說明: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傳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回允菚扔邪儇ゾ碇?豈無全璧?愛為竭力搜羅,自藏書家甚至故紙堆中無不留心,數(shù)年以來,僅積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擔上得十余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其前后起伏,尚屬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復為鐫板,以公同好,《紅樓夢》全書始至是告成矣。一、是書前八十回,藏書家抄錄傳閱幾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書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異:今廣集核勘,準情酌理,補遺訂訛?!弧泻笏氖叵稻蜌v年所得,集腋成裘,更無他本可考。惟按其前后關照者,略為修輯。使其有應接而無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為厘定,且不欲盡掩其本來面目也。這就是說,《紅樓夢》原是一百二十回。他們排印的一百二十回《紅樓夢》,前八十回是根據(jù)舊稿,后四十回也是舊稿,他們只是搜集、整理和排印者。認為后四十回是高鶚續(xù)作的同志說,程、高的這個說明,是打“馬虎眼”,故意捏造,以欺世人;認為后四十回非高鶚續(xù)作的同志則說,程、高的說明,基本真實可信。程、高所說明的原委,究竟是真是假,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一番探討。第一,《紅樓夢》早期傳抄本——脂批本,僅有八十回。這不是全本。曹雪芹創(chuàng)作計劃中,究竟要把這部巨著寫成多少回,不見曹雪芹有任何文字說明。不過,脂批中卻有所透露。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兩大筆冒之,誠是大觀(脂戚本第二回回前總批)。通靈玉除邪,全書百回,只此一見,何得再言(脂京本第二十五回眉批)。據(jù)此記載,《紅樓夢》原計劃寫成一百回。不過,脂批中另外三條涉及到《紅樓夢》回數(shù)時,卻不說是一百回。第一條見脂京本第二十一回回前總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見后卅回,猶不見此之妙?!边@里的“后卅回”,語意不清楚,一般研究者認為“后”是對八十回傳世本而言。如果這樣理解符合實際情況的話,則《紅樓夢》全書應為一百十回。第二條見脂蒙本第三回側批:“后百十回黛玉之淚,總不能出此二語?!比绻@“后百十回黛玉之淚”一句,沒有衍奪訛誤,其“后”應是對前三回而言。這是一。其二,這里點明黛玉的活動貫串到一百十回,直至第一百十回,還有描寫她傷感掉淚的文字。可見,這一百十回,不是全書的回數(shù)。全書回數(shù)應多于百十回。第三條見脂京本第四十二回回前總批:“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余,……”這一回是“蘅蕪君蘭言解癡癖,瀟湘子雅謔補余音”。因抄本不同,一在三十八回,一在四十二回。以三十八回計算,全書可能是一百回,以四十二回計算,回數(shù)就要更多一些,是一百十回也是可能的。這樣,《紅樓夢》原計劃寫多少回,就有三說了,即百回,百十回,多于百十回。有的同志認為脂批中的“百回”、“百十回”,只是一種泛言概稱,不應視作“精密數(shù)字”。這樣理解,不能說不無一定道理。不過,我們認為,要說明脂批中關于《紅樓夢》回數(shù)之所以出現(xiàn)不同記載的現(xiàn)象,應該考慮到以下情況。一,脂批,是指脂本上的批語。這些批語,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也不是批在同一時間,但他們對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的過程都相當熟悉,懂得全書殘缺和未定的情況。他們關于《紅樓夢》多少回數(shù)的記載,不可能沒有絲毫根據(jù);二、前八十回的種種殘缺和未定的情況,說明曹雪芹在寫作過程中,對于某些情節(jié)安排是時有改變的,甚至連回目多少也有更動。據(jù)脂批,第十七回“宜分二回方妥”,第四十二回,在有的本子上則標作三十八回;有的甚至被抄錄的人誤把幾回文字寫作一回,如第十九回,“宜分作三回方妙,系抄錄之人遺漏。”前八十回的情況,尚且如此,八十回以后的創(chuàng)作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結合第一種情況,可以推斷,曹雪芹對于用多少回的文字來完成《紅樓夢》這部巨著,是一百回,還是一百十回,還是……,有過多種考慮,一改再改,并且一直沒有最后決定下來。脂批中不同的記載,正是這種不斷變化情況的反映。因此,我們認為要確切地指出曹雪芹計劃《紅樓夢》寫多少回是有困難的。情況既是如此,那么,程、高所謂“原目一百廿卷”,顯然是假話,不足征信。第二,曹雪芹不幸過早逝世了,在他生前,傳世的《紅樓夢》(當時稱《石頭記》)只有八十回。八十回以后,已寫了多少,有沒有最后寫完,現(xiàn)在尚缺材料,難以說清楚。不過,我們從脂批的一些記載中,可以知道,曹雪芹在八十回以后,已寫了不少內容。據(jù)研究者統(tǒng)計,八十回以后的大節(jié)小目,見于脂批的有三四十件事。按批語的語氣,這些事件,不是批評者從前八十回文字的暗示中推測來的,而是有一定的文字依據(jù)。例如:故襲人出嫁后云:“好歹留著麝月”一語,寶玉便依從此話,可見襲人出嫁,雖去實未去也(脂京本第二十回評)?!埧戴煊袷藕?寶釵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謬矣(脂京本第四十二回回前總批)。補明寶玉自幼何等嬌貴。以此一句留與下部后數(shù)十回“寒冬噎酸齏,雪夜圍破氈”等處對看,可為后生過分之戒(脂京本第十九回評)。后觀《情榜》評曰:“寶玉情不情,黛玉情情”……(脂京本第十九回評)。由此可知,曹雪芹在八十回以后,已經(jīng)寫了數(shù)十回,連最末一回的《情榜》也已見于文字了??上н@些稿子,有的早在曹雪芹生前就開始迷失了。茜雪至《獄神廟》方呈正文。襲人正文標昌,“花襲人有始有終”。余只見有一次謄清時,與《獄神廟》慰寶玉等五六稿,被借閱者迷失(脂京本第二十回眉批)。《獄神廟》回有茜雪、紅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脂京本第二十六回眉批)。惜衛(wèi)若蘭射圃文字迷失無稿(同前)。曹雪芹在八十回以后,已寫了數(shù)十回,全書末尾一回也見于文字了,能不能證實程、高的話是真的呢?程偉元數(shù)年銖積寸累起的后四十回,會不會就是曹雪芹迷失的稿子呢?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曹雪芹八十回以后稿子,在他生前便開始迷失了。事過二十余年,能一一搜羅齊嗎?事實上不會有這樣的巧事,這是一。其二,僅就以上列舉的幾條脂批內容來看,后四十回是寫出了賈府一敗涂地,正如《飛鳥各投林》曲里所寫的那樣:“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程、高排印的《紅樓夢》后四十回,則是“延世澤”,“蘭桂齊芳”,二者迥然不同;上面幾條脂批所提到的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節(jié),也沒有一種見于程、高排印的后四十回。這足以說明程、高排印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文字。第三,程、高排印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文字,會不會是別人偽作,程、高搜羅來與前八十回“匯而刻之”呢?根據(jù)現(xiàn)已掌握的材料,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一七九一年)程、高初印百二十回《紅樓夢》之前,的確已有百二十回《紅樓夢》抄本存在。乾隆庚戌秋,楊畹耕語余云:“雁隅以重價購抄本兩部:一為《石頭記》,八十回;一為《紅樓夢》,一百廿回,微有異同。愛不釋手。監(jiān)臨省試,必攜帶入闈,閩中傳為佳話?!睍r始聞《紅樓夢》之名,而未得見也(周春《閱紅樓夢隨筆》)。乾隆庚戌,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一七九〇年)。這一年秋天,楊畹耕告訴周春,雁隅購得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那么,雁隅重價購買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的時間,就更早些了。從時間先后來推斷,程偉元有可能搜羅到雁隅所藏的那部百二十回《紅樓夢》,或是同一系統(tǒng)的抄本。不過,雁隅對所藏之《紅樓夢》是“愛不釋手”,自然不會輕易讓它散失,程偉元是不可能從鼓擔上購到它的。同時,雁隅所珍藏的這部《紅樓夢》,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據(jù)程、高的說明,他們排印的百二十回《紅樓夢》,是用八十回抄本和相繼購得的二十余卷和十余卷拼湊成的。并對原稿進行過“細加厘剔,截長補短”,使其前后關照,“有應接而無矛盾”的整理工作。這與雁隅的《紅樓夢》的關系就不大了,不可能屬于同一系統(tǒng)。所以,盡管不知道雁隅所藏之百二十回《紅樓夢》的具體內容,但仍然可以說,雁隅所藏之《紅樓夢》,只能說明程、高排印《紅樓夢》之前,已有百二十回《紅樓夢》抄本存在,并不證明程、高的后四十回是根據(jù)別人的偽作,他們只做了些核勘訂訛的工作。除周春這條記載之外,還有兩條時期較早的材料透露過八十回以后的某些故事情節(jié)。一是明義《題紅樓夢》二十首。末三首寫了《紅樓夢》八十回以后的情節(jié)。概括起來有三方面的內容:一、黛玉病死,婚事不遂。二、“金玉姻緣”,終如云煙,“寶玉”重回到大荒山無稽崖的青埂峰下。三、王孫零落,紅粉杳然,富貴榮華消沒于淡夢輕煙之中。這是全書的結局。明義所見的這部《紅樓夢》比程、高的要早好多年,但從內容來看,與程、高后四十回迥異,不可能是其稿本。另一條是王衍梅的《吊夢文》。王衍梅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一七九一年)曾讀過一部《紅樓夢》,以后寫了篇《吊夢文》,對《紅樓夢》的一些情節(jié)安排和人物處理,發(fā)表了一些看法。他立意處處與曹雪芹相反,以表示自己的美好“夢想”。今摘錄其中有關人物處理的幾句話于此,以窺探他所讀的那部《紅樓夢》的內容。放熙風于昭陽,還寶釵于洛浦,喚紫鵑于茜紗,劫晴雯于黃土,……奈何哉!地老天荒,紅樓北邙,兩情惻惻,一夢堂堂。這里提到了王熙鳳、薛寶釵、紫鵑和晴雯四人,其結局只有晴雯一人見于前八十回,其他三人都在后半部。從王衍梅這幾句文字的立意上分析,可以知道他所讀的那部《紅樓夢》已有了她們的最終結局。“放熙鳳于昭陽”,頗有點費解,似在說明王熙鳳仍掌握著賈府的財政大權,故要把她從“總管”地位攆下來?!斑€寶釵于洛浦”,是從張衡“召洛浦之宓妃”句脫化來的,以寶釵比宓妃,可見寶釵已死,故才有把寶釵從洛水之邊召還回來的愿望。“喚紫鵑于茜紗”,顯然與七十九回寶黛修改“茜紗窗下”一段文字有關,反用“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之意。這說明紫鵑也已死了,故希望能夠于茜紗窗下,重新與之朝夕相處。同時,王衍梅對“紅樓北邙”的情形,無限凄惻,也無疑在說明大觀園里紅粉青蛾已作北邙鄉(xiāng)女??梢?王衍梅所讀的《紅樓夢》,其八十回以后是籠罩著一片悲涼凄清的氣氛。這與程、高排印的《紅樓夢》后四十回,也無相類似之處,不可能是其稿本。根據(jù)以上材料,可以說明,在程、高排印百二十回《紅樓夢》之前,的確有了八十回以后續(xù)作,甚至也是四十回。但是,與程、高的《紅樓夢》,不是抄本系統(tǒng)不同,就是內容迥異,二者之間,不可能存在一種過錄或因襲的關系。如果不辨其間異同,僅是有續(xù)作現(xiàn)象存在,便斷定程、高排印《紅樓夢》,其后四十回是用的別人的續(xù)作,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第四,程、高的《序》和《引言》,自身就留有編造的痕跡。一、程、高說,《紅樓夢》“原目”就有“一百廿卷”。結果,花了數(shù)年時間,果真從故紙堆中,鼓擔上搜羅齊了,并且“前后起伏,尚屬接筍”,終于與前八十回“合成完璧”。可是這塊“完壁”,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并非一色筆墨。這種用燕石之假,充當連城之珍的聲明,不正是暴露作偽的真相嗎?二、程說,歷年搜羅的佚稿,“前后起伏,尚屬接筍”,只是“漶漫不可收拾”,才需“細加厘剔,截長補短”。而高則說,前后并不銜接,且有矛盾,需加“修輯”,“至其原文,未敢臆改”。這就不得不使人發(fā)問:歷年搜羅來的佚稿,是“前后起伏,尚屬接筍”呢?還是少接應,有矛盾,需加“修輯”呢?對文字模糊不可辨識的佚稿,究竟是“細加厘剔,截長補短”呢?還是對其原文,“未敢臆改”呢?程、高二人對“佚稿”的情況和他們整理的情形,說法尚且不一致,其可靠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三、高說,再印時,“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為厘定”。這就是說,對后四十回沒有厘定過。可是,對照初印本和再印本,后四十回不僅有所增刪,而且增刪了還不少。高鶚諱言增刪,顯然在于強調保持本來面目,以此欺瞞世人。那里知道,卻留下說謊的破綻,令人更外生疑。綜合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這樣說了:程偉元、高鶚在《序》和《引言》里,關于排印百二十回《紅樓夢》原委的說明,存在著不少破綻。在沒有取得確鑿材料澄清上述情況,證明《序》和《引言》真實可靠之前,是不應該輕信的,更不宜用作說明后四十回非高鶚續(xù)作的根據(jù)。自《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以下簡稱脂稿本)發(fā)現(xiàn)以后,有的同志根據(jù)收藏者楊繼振題字:“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和七十八回末“蘭墅閱過”四字,便認為這是程、高手定稿。也有的同志認為,這部脂稿本比程、高排印本要早,不一定是程、高的手定稿。這些同志的意見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曾以此來證明《紅樓夢》后四十回不是高鶚續(xù)作。我們認為,這部脂稿本是贗本,無法用來論證《紅樓夢》后四十回非高鶚續(xù)作的問題。為了把問題講得具體些,準備多用點筆墨?,F(xiàn)將其理由申述于下。第一,從楊繼振附在脂稿本里的兩條識語,看脂稿本的真相。楊繼振雖喜歡收藏書畫,但學識平常,鑒定水平并不高,曾鬧過笑話。這部脂稿本,在他收藏以前不見其他收藏者題識和印章,他從何斷定這是高鶚手定稿本呢!這是一。其二,楊繼振只于卷首題了“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等幾句話,沒有寫上收藏的原委,這就不得不令人懷疑這個抄本是不是傳世之物,在楊繼振收藏之前有無一段被收藏的經(jīng)歷。所謂“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的可靠性如何,就值得考慮了。楊繼振在寫了“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之后,還曾接著寫道:“百廿卷內缺四十一至五十十卷,據(jù)擺字本抄足?!边@就是說,百廿卷中,除四十一至五十十卷是他收藏時補抄的以外,其他各卷都是高鶚閱過的稿本了。其實,又何嘗是這樣的。第十回、十一回、二十回、二十一回、四十回、五十一回、六十一回、七十一回、八十回以及第一百回,都同樣有補抄的地方。這說明楊繼振,在說假話。不過,在寫這條說明的二十多年之前附在書中的兩條識語,倒寫出了脂稿本的一些真相。第一條附識見第七十二回末頁:第七十二回末頁,墨痕沁漫處,向明覆看,有滿文字影跡,用水擦洗,痕漬宛在,以是知此抄本出自色目人手,非南人所能偽托?!瓉?楊繼振對被自己稱作高鶚“手定”稿本的本末并不清楚,直至發(fā)現(xiàn)一個滿文的影跡后,才明白這抄本乃出自色目人之手。就此抄本的抄配情況來看,其抄配現(xiàn)象嚴重,甚至一回之中也有拼湊,那抄者筆跡的差異,在全書更是往往可見。是一部貨真價實的“百衲本”。所謂出自色目人之手,確切地說,只是指全書的一部而言。脂稿本既有出自色目人之手,那么,不論其抄的時間是在程、高排印百二十回《紅樓夢》之前,還是之后,總不可以稱之是高鶚“手定”稿本啊!可是楊繼振特地標明這是高鶚“手定”稿本,這不是明明在存心作偽嗎!另一條見第八十三回末頁:目次與元書異者十七處,玩其語意,似不如改本,以未經(jīng)注寫,故仍照后文標錄,用存其舊。又前數(shù)卷起訖,或有開章詩四句,煞尾亦有,或二句四句不同。蘭塾(墅)定本一概節(jié)去,較簡凈。……我們認為這幾句識語是把脂稿本的真相基本講清楚了。楊繼振在這里提出了三種本子:元書,改本和蘭墅定本??磥碓獣?指脂本,改本指出自色目人手的抄本。把這三種本子互相對照,楊繼振發(fā)現(xiàn)元書與改本之間,在目次上不同的地方有十七處。楊繼振認為,語意上元書不及改本。但在他“標錄”時,為了保存本來面目,沒有從改本,而仍照元書“標錄”了。元書與定本之間,定本已將元書前數(shù)回的開章詩和煞尾詩刪去。楊繼振認為定本刪得好,較元書簡凈了。雖然沒有說明他“抄錄”時是從元書還是從定本,但用脂京本,脂稿本和程、高排印本校對,可以發(fā)現(xiàn)是從元書的。為了便于了然,今將前數(shù)回的開章詩和煞尾詩有無情況,匯列于下。先說明一點,楊繼振所謂的“元書”,還不是脂京本,當是另一種脂本。從表里我們清楚地看到,脂稿本里的開章詩和煞尾詩,比脂京本還要全,凡是脂京本有的,脂稿本都有,不見有刪去的痕跡。而程、高排印本卻沒有一首開章詩和煞尾詩。與所謂“蘭墅定本”已將開章詩、煞尾詩“一概節(jié)去”的情形完全符合。楊繼振明明指出,元書前數(shù)回的開章詩和煞尾詩,“蘭墅定本一概節(jié)去”,而所謂“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其開章詩和煞尾詩都有存無缺,歷歷在目??梢娺@個被楊繼振稱作“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并不是“蘭墅定本”。根據(jù)其內容和抄配的情況,它是拼湊元書(脂本),改本(色目人抄本)和“蘭墅定本”而成。從其第二回的開章詩和詩前一段文字被勾去的情況,可以推知,以后楊繼振曾根據(jù)“蘭墅定本”涂改過全書。在這里我們還必須指出,楊繼振所謂“蘭墅定本”,并不是高鶚手定稿本,多半就是程、高排印本。如果楊繼振手中真有高鶚手定稿本,為什么又去弄虛作假,偽造一個“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的本子呢?至于“蘭墅閱過”四字,是偽托,本來無庸多言,由于有不少研究者很看重這四字,所以,有必要進行一番考辨?!疤m墅閱過”四字,見第七十八回末頁,是用朱筆寫的。在同一回還有兩處朱筆,一在“且聽下回分解”的“解”字旁,是一小點,另一是把《芙蓉誄》里“搴簧”改成“寒簧”。這與“蘭墅閱過”四字自然同出于一人手筆。一小點對于辨?zhèn)螞]有什么意義,“搴簧”改成“寒簧”,卻很能說明問題。我們知道,脂本里均作“寒簧”。“寒簧”是仙女,曾從嫦娥學紫云之歌,霓裳之舞。在誄文里,且是以“寒簧”與“弄玉”對偶?!板夯伞憋@然是“寒簧”之誤。可是,程、高排印本,不論是初印本還是再印本,均作“搴簧”,而不是“寒簧”。可見,程、高二人并不知道“寒簧”是仙女之名,似乎以為文中用“寒簧”欠妥,于是在排印《紅樓夢》過程中,不從脂本,沿用“寒簧”,而把“寒簧”改作“搴簧”。這真是“不知妄改”。既然高鶚和程偉元對“寒簧”無知,那么,在脂稿本里把“搴簧”改成“寒簧”的那位閱者,就不可能再是高鶚了。“蘭墅閱過”是那位閱者的假托,也就成了明擺的事實。有同志聯(lián)系脂稿本第三十七回開頭記一粘條逸去的朱筆隨記等情況,而認為這“蘭墅閱過”四字是楊繼振的手筆,是有道理的。第二,再從脂稿本的原抄文字和涂改增損情況來看。首先,檢查一下涂改增損前的原抄文字(下稱原稿)。就全書而言,這種原稿,有的地方繁,有的地方簡,并且繁簡很不協(xié)調。后四十回中,第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八、八九、九〇、九六、九七、九八、一〇六、一〇七、一一三、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〇等十九回,文字簡略,余二十一回,文字較繁。因此有同志認為,后四十回來自兩種不同的底本,一是程本,文字繁,共二十一回,另一是不同于程本的一個特殊本子,文字簡,共十九回。這是很值得考慮的。因為繁簡現(xiàn)象也見于前八十回,甚至一回之中,也有繁有簡。無論如何,我們總不可以就此認為,一回之中,文字繁的部分是來自程本,文字簡的部分是來自有別于程本的另一種特殊的本子,前八十回也是來自兩個本子,一是繁本,一是簡本。所以我們認為,這種有繁有簡,繁簡很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說明原稿并非出自作家之手,而是抄自一種文字較繁的本子,抄時,對有的地方作了一些節(jié)要。從其內容來考察,前八十回本于脂本,后四十回本于程本。前八十回本于脂本,這不會有什么問題。說后四十回本于程本,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有無可能原稿先于程本,是程本的基礎呢?今用程本與原稿核勘,發(fā)現(xiàn)原稿有文字脫節(jié),語意混亂等現(xiàn)象,并可資說明原稿的后四十回是節(jié)自程本的。今列舉幾例于下:例一:第八十一回,四美在釣魚,適寶玉去園里散心,在假山背后聽到釣魚人的聲音。原稿是這樣寫的:“只聽見一個說道:‘看他洑上來不洑上來?!盟评罴y的語音,一個笑道:‘姐姐你別動,只管等著,他橫豎上來?!本o接著又寫道:“寶玉忍不住拾了一塊小磚,往水里一撂,咕咚一聲,四個人多嚇了一跳”。上文沒提過有四人在釣魚,寶玉聽到語音的也只有兩人,怎么撂出一小磚,卻嚇了四人呢?檢閱程本,原來,“好似李紋的語音”之下,寶玉“撂磚”之上,是這樣幾句話:“一個笑道:‘好,下去了,我知道他不上來的?!@個卻是探春的聲音。一個又道:‘是了,姐姐你別動,只管等著,他橫豎上來?!粋€又說:‘上來了?!@兩個是李綺、邢岫煙的聲兒?!边@就對了,寶玉聽到說話的原是四個人,而不是兩個人。所以,寶玉的一塊小磚,自然嚇了四個人。不難看出,原稿前后失去照應,意思不完整,是刪節(jié)繁本造成的。例二:第一百十八回,惜春提出出家,程本里寶玉表示了無限贊嘆,說是“真真難得”。而原稿里卻不見寶玉有任何反應。造成這種差異,不外乎兩種可能:一是原是有的,原稿刪去了;另一是原是沒有的,程本妄添的。究竟屬于哪一種可能,在同回里可以找到回答。紫鵑見惜春出家,也要求跟惜春去。寶玉見了也為之向王夫人求情。王夫人見寶玉如此,說過這些話:“你(指寶玉)頭里姊妹出了嫁,還要哭得死去活來,如今看見四妹妹要出家,不但不勸,倒說好事,你如今倒底是什么意思?”這在程本和原稿里都有。可見惜春提出出家,寶玉原是有反應的,并且是一種贊許的反應。這就明白了,“真真難得”,原是有的。原稿里沒有,是節(jié)要時刪去的關系。由于刪得不干凈,以致前后銜接不上。例三:第一百二十回,賈政在毘陵驛,雪天里追趕寶玉不上,“只得回來”。原稿是這樣接的:“到了船中,悶坐了一回,仍舊寫家書,便把那事寫上?!笨墒巧衔闹皇琴Z政“在船中悶坐”,沒有提及寫家書的事,這里卻說“仍舊寫家書”,是怎么一回事?按程本,賈政在毘陵驛,打發(fā)眾家人上岸投帖,辭謝朋友之后,“自己在船中寫家書”。追趕寶玉不著,回到船中,與家人談了一會,在不勝傷感之下,“仍舊寫家書,便把這件事寫上”。這就不難看出,原稿把“在船中寫家書”,改成“在船中悶坐”。大概由于一時疏忽,沒有把下文的“仍舊寫家書”改動,照原樣保留了。以致前后文字失去照應,矛盾了。象這種由于刪削而造成的上下文失去照應的現(xiàn)象,在前八十回也是存在的。例如,第二十一回,平兒軟語庇賈璉之下,有一大段平兒賈璉二人的對話。平兒在話里流露出一種顧忌王熙鳳的心情,于是“賈璉說道:‘你不用怕他,……’”可是原稿卻把平兒賈璉二人的對話全部刪去,徑接“賈璉說道:‘你不用怕他,……’”上下文就全脫了節(jié),文義也不通了。另外,也因為刪節(jié)的關系,造成語意混亂的情況,這在原稿中也不是個別的。例如:第八十九回,雪雁告訴紫鵑寶玉定親事,紫鵑問她侍書“倒底怎么說來”。雪雁回答的話,程本是:“前日不是叫我到三姑娘那里去道謝嗎?三姑娘不在屋里,只有侍書在那里,大家坐著,無意中說起寶二爺淘氣來。他說:‘寶二爺怎么好!只會玩兒,全不象大人的樣子,已經(jīng)說親了,還是這么呆頭呆腦?!痹鍎t把“三姑娘不在屋里”刪去,改成“前日我到三姑娘那里去道謝,無意中說起寶二爺淘氣來。侍書說:‘已快說親了,還是這么呆頭呆腦。’”原來是探春不在屋內,雪雁侍書等丫頭私下議論的,原稿這一刪改,竟變成探春與丫頭們一起議論寶玉淘氣,意思全變了。同時,這一刪改,也不成文字了。試想,探春會與丫頭們一起議論寶玉淘氣嗎?侍書能公然當著小姐面說寶玉呆頭呆腦嗎?這樣的情況,前八十回里也不難找到。如第六十二回,探春說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幾個生日時,脂京本寫道:“大年初一也不白過,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別人占先。又是太祖太爺?shù)纳?。過了燈節(jié),就是老太太和寶姐姐,他們娘兒兩個遇的巧?!笨墒?原稿把“大姐姐占了去”到“又是太祖太爺?shù)纳铡彼木淙縿h去。這一刪,大年初一就成了賈母和寶釵的生日了。真是亂了套。以上列舉的例證,說明原稿存在著文字脫節(jié),語意混亂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是刪削繁本時留下的破綻。這不僅說明原稿是繁本的節(jié)本,而且證實了其后四十回是節(jié)取于程本的,排除了它先于程本的可能。其次,再從脂稿本的涂改增損的情況來考察。脂稿本涂改增損的情況很復雜,有的地方,有刪有增,有的地方,只有刪而沒有增,也有的地方,只是增而沒有刪。從涂改的情況來分析,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是有區(qū)別的。前八十回整段勾去,成行劃去的現(xiàn)象,往往可見。整段勾去了,就很少再去增添什么文字。成行劃去的,有一部分,又增添上數(shù)倍于前的文字,其內容也常常與刪去的不同。如第七十七回,寶玉探望晴雯,有一段關于晴雯嫂嫂的文字,改稿劃去了,按照程本增添上更多的文字。新增添的內容,與劃去的內容,全然不同,晴雯的嫂嫂判若兩人。后四十回,整段勾去的,只有一兩處,并且有一處勾去后,又在增補中反映出來了。成行劃去的地方較多一點,但劃去的文字又往往見于增添的文字。如第八十二回,探春和湘云去瀟湘館探望黛玉的病,有幾行文字,改稿劃去了,但增添文字時,又幾乎全部用上,實際上成了內容上的敷演。多數(shù)是涂去一兩句,增添大量文字。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刪改的情況不一樣,不是偶然的。這種不同正說明這樣的事實:前八十回,原稿是從脂本來的,由于脂本與程本之間有差別,所以根據(jù)程本來刪改,刪改后的文字和內容,自然有別于原稿;后四十回,是從程本來的,所以再根據(jù)程本來刪改,自然增添的文字和內容,不會與原稿產生原則性的差異。這是一。其二,改稿的文字基本與程乙本相同,又不全然相同。俞平伯先生在《談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見《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六四年第五輯)一文里,曾就前八十回,與程甲乙兩種本子作過校對,將其間的差異,分成十二項目,列舉了四十余例。后四十回的情況也大體相同。今僅舉幾例,以資說明。例一:第一百二十回開頭,敘寫襲人病中思前想后的情形,改稿的增補文字中,“他各自一個躺著”之下,有一“神”字涂去,緊接原稿“細想那日搶玉的光景”句。而程乙本在“躺著”之下,是“神魂未定”及幾句襲人做夢的文字。例二:第九十回,夏金桂向薛蝌調情,使寶蟾送酒。寶蟾對薛蝌說,“我們大爺這件事,道實叫二爺操心”。這是原稿的文字。改稿將“道實”改成“著實”。而程乙本則是“道實”,與原稿相同。例三:程乙本后四十回里,有幾處把巧姐年紀描寫得很小的文字。如第八十四回:“奶子抱著巧姐兒,用桃紅綾子小綿被兒裹著,臉皮發(fā)青,眉梢鼻翅微有動意?!钡诎耸嘶?“那巧姐兒在鳳姐身邊學舌,見了賈蕓,便啞的一聲哭了?!彼坪跚山氵€在孩提之年。這兩處文字,改稿里都沒有。這種不全然相同的情況,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我們仍可以從這三個例子中取得回答。先說第一例。改稿涂去“神”字,程乙本在“神”字上做有文章,這種不同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外乎兩種可能。一是改稿先于程乙本。程、高根據(jù)改稿整理排印時,發(fā)現(xiàn)改稿中涂去的“神”字,覺得可以在上面做文章,于是便接過“神”字,做出了一段“神魂未定”的文章來。另一是改稿根據(jù)程乙本刪改原稿。在按照程乙本增補時,寫到“他各自一人躺著”,并開始寫下一句時,覺得在意義上已可以徑接原稿的“細想”句,于是就沒有再抄下去,并把已寫下的“神”字涂去。這兩種可能,我們認為第一種不合情理,改稿為什么要寫上“神”字,又為什么又把它涂去,毫不見有什么道理。同時,“他各自一人躺著”,下接“細想”句,文從字順,意思也已完整,程、高無任何必要接過涂去的“神”字,做節(jié)外生枝的文章。所以,這種可能,應該排除。第二種倒是順理成章,說明現(xiàn)象的真相。第二例,其中“道實”一詞,意思有些費解,改成“著實”就明晰了。如果改稿是程乙本所依據(jù)的“底本”,為什么程、高不用改正的“著實”,而偏偏仍沿用涂去的詞意欠明晰的“道實”呢?這就無法理解了。所以,這種現(xiàn)象只能說明這樣的事實:原稿本于程乙本,“道實”被沿用下來。因“道實”有點費解,于是在刪改時,便涂去“道”字,把“道實”改成“著實”。第三例呢!程乙本里兩處關于涉及巧姐年紀的文字,完全是敗筆,只可能在一時疏忽下出現(xiàn)。如果程乙本是根據(jù)改稿排印,兩處敗筆,便成了特意增補進去的,頗通文理的程、高二人,當不至于這樣糊涂,所以,這也只能說,改稿因程乙本這兩處文字,與巧姐年紀不相襯,不合情理,于是沒有照抄,而是跳了過去。綜合以上三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改稿與程乙本既相同又不全然相同,正說明了改稿不是程乙本所依據(jù)的“底本”,相反,它倒是按照程乙本來涂改增損原稿的。不過,只是酌采,并不盡從。其三,改稿的文字也有些地方同程甲本而不同程乙本。如第一百一十八回就有這種情況。一,原稿與程乙本相同,后根據(jù)程甲本增添文字。原稿:“叫人沿途迎來”,同程乙本,改稿在“迎”字之下,添有“上”字,與程甲本同;“撂下就走”,同程乙本,改稿在“走”字之下,添有“了”字,與程甲本同;“巧姐到底是個小孩子”,同程乙本,改稿在“巧姐”之上,添有“那”字,與程甲本同;“你璉二哥哥不抱怨我么”,同程乙本,改稿在“不”字之上,添有“可”字,與程甲本。二,原稿與程乙本相同,又據(jù)程甲本本涂改。原稿:“過了幾日”,程乙本作“過了數(shù)日”,改稿涂去“過”字,改成“那人去了幾日”,與程甲本同;“賈政看了大怒”,程乙本同,改稿涂去“大怒”,改成“生氣”,與程甲本同;“我能夠欄他么”,程乙本同,改稿涂去“夠”,改成“個”,與程甲本同。三,增添的文字同程甲本,不同程乙本。原稿:“雖說是不是正配,保管一過了門”,同程甲本,程乙本作“雖說不是正配,管保一過了門”;“怔怔的坐著”,同程甲本,程乙本作“怔怔的瞅著”;“伯夷叔齊原是生在商末世”,同程甲本,程乙本作“夷齊原是生在殷商末世”;“叔叔看見爺爺后面寫的”,同程甲本,程乙本作“叔叔看見了,爺爺后頭寫著”。這種同程甲本而不同程乙本的現(xiàn)象,也見于前八十回增添的文字。如第七十七回,改稿增添的文字中,就有好多處?!罢l知貴兒一味膽小老實”,“味”,程甲本同改稿,也作“味”,而程乙本則作“為”;“寶玉連忙給他披上”,“披”,程甲本同改稿,也作“披”,而程乙本則作“被”;“只聽窗外有人問道”,“道”,程甲本同改稿,也作“道”,而程乙本則作“這”;“我的爺,你怎么跑了這里來了”,“跑”,程甲本同改稿,也作“跑”,而程乙本則作“跳”。所有這些例子,都在表明,改稿的文字雖然基本上同程乙本,但也有些地方同程甲本而不同程乙本。既然如此,改稿與程甲乙二本的關系也就清楚了。改稿文字既有同于程甲本而異于程乙本的地方,這就不可能是程乙本的“底本”;同樣,既有同于程乙本而異于程甲本的地方,也就不可能再是程甲本的“底本”。它比程甲乙二本晚出,基本上是根據(jù)程乙本涂改原稿的,同時,也有酌采程甲本的地方。那種脂稿本是程甲本“底本”的說法,并不符合事實,說是程乙本的“底本”,也同樣不符合事實。根據(jù)以上對楊繼振“附識”和脂稿本情況的分析,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為楊繼振所偽造。是他及其幕客們拼湊元書(脂本),改本(出自色目人手)和程本而成。在拼湊過程中,曾對一部分文字和內容作過刪削節(jié)要,以后出于作偽,又用程本(主要是程乙本)予以涂改增損,使之近于程乙本,再貼上《紅樓夢稿本》題簽和寫上“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說明,充作傳世之物,用以炫耀收藏之美,欺瞞世人。象這樣的贗本,是不足以說明《紅樓夢》后四十回是否高鶚續(xù)作的問題的。在程偉元高鶚第一次排印百二十回《紅樓夢》以后的第十年,詩人張問陶寫了一首《贈高蘭墅鶚同年》的詩,題下附有一注:“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后俱蘭墅所補”,指出了高鶚與《紅樓夢》后四十回有一種“補”的關系。張問陶的這條注,影響過不少人,如倪鴻,俞樾等人,就曾根據(jù)這條注而認為《紅樓夢》后四十回為高鶚所續(xù)作。胡適也曾認為這是高鶚續(xù)作后四十回“最明白的證據(jù)”。自此以后,不少《紅樓夢》研究者也往往視高鶚為四十回的續(xù)作者,加以考證和評價。不過,也有人表示異議,認為張問陶注中所說的“補”,不是指續(xù)作,應作“修補”理解,即程、高《序》和《引言》里所說的“截長補短”、“補遺訂訛”的意思。張問陶注中的這個“補”字,應作何種理解?我們認為不應孤立地做文字詁釋。應當從整個句子的結構情況分析。就整個句子結構情況分析。一、“補”在句中是對前八十回而言;二、被“補”的內容是整個后四十回。這樣,整個注的意思便是: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后全部內容都是高蘭墅補上去的。所以,“補”應作“續(xù)”來解釋。如果詁釋為“修補”,即“截長補短”“補遺訂訛”的意思。這“補”就變成對后四十回而言,那就不好理解了。未有言明后四十回原有文字殘缺,內容錯亂,抄本互異等現(xiàn)象,則“修補”又從何談起。至于程、高的《序》和《引言》用“截長補短”“補遺訂訛”,其概念卻很清楚。程說:“數(shù)年以來,僅積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擔上得十余卷,遂重價購之,欣然翻閱,見其前后起伏,尚屬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細加厘剔,截長補短,抄成全部,……”所謂“截長補短”,指整理“漶漫不可收拾”的亂稿而言。張問陶注中說的是完整的四十回,不見有什么殘缺、錯亂等現(xiàn)象,又怎樣去“截長補短”呢!這是一。其二,高鶚用“補遺訂訛”,是對核勘前八十回各種不同抄本說的。所謂“書中前八十回抄本,各家互異;今廣集核勘,準情酌理,補遺訂訛?!睂τ诤笏氖?據(jù)高鶚自己說,只是“按其前后關照者,略為修輯,使其有應接而無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甚至連“厘定”工作也沒有做。如果“補”在注中應理解為“補遺訂訛”的話,那么,張問陶就應該說,高鶚“補”過前八十回,卻不能說對后四十回做過“補”的工作??梢?張問陶說后四十回俱高鶚所“補”,不是“補遺訂訛”的意思?!把a”作“續(xù)”理解,即《紅樓夢》后四十回是高鶚續(xù)作。既然如此,為什么高鶚在再次排印《紅樓夢》之后所寫的一首詩:《重訂紅樓夢小說既竣題》,稱“訂”而不稱“補”?高鶚在詩里稱“訂”不稱“補”,是有他的苦衷的。高鶚和程偉元在《序》和《引言》里,關于排印《紅樓夢》的原委已有聲明,后四十回是歷年搜羅的舊稿,不是他們的續(xù)作。既然如此,高鶚在詩里那能再稱“補”呢?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jīng)指出,程、高《序》和《引言》里的有關排印《紅樓夢》原委的聲明,說的是假話。高詩中稱“訂”,顯然是與之相呼應,不在說明真象。我們又怎能因高鶚詩中稱“訂”而不稱“補”,就認為張問陶注中的“補”字,是“修補”而不是“續(xù)作”的意思呢!張問陶不遵從程、高在《序》和《引言》里的聲明,而指出《紅樓夢》后四十回是高鶚所補,是否可靠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張問陶和高鶚的關系,非同一般。他們不僅是同年,而且高鶚還是張問陶的妹丈。張問陶寫這首詩的時候,二人正在一起擔任順天鄉(xiāng)試的同考官??梢詳喽?高鶚對于《紅樓夢》是“訂”還是“補”,張問陶不會不清楚。如果高鶚排印百二十回《紅樓夢》,的確只是做了一些訂正工作,張問陶怎么可以說他是補了整整四十回呢?同時,張問陶的詩和注是寫了贈給高鶚的,是讓高鶚看的,不同于一般的記載,作假不得。所以,對張問陶說《紅樓夢》后四十回是高鶚所補,不應看作妄說。在張問陶贈高鶚詩以后沒多久,高鶚的另一位同年薛玉堂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