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良琴寒泉漱石琴品辨_第1頁
明代良琴寒泉漱石琴品辨_第2頁
明代良琴寒泉漱石琴品辨_第3頁
明代良琴寒泉漱石琴品辨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明代良琴寒泉漱石琴品辨

2004年9月,文元收藏的明代良勤“寒泉照石”被榮寶藝術(shù)品質(zhì)拍賣,最后一幅肖像。驚訝感慨之余,寫此思辨。此琴不但數(shù)年前已在北京琴人集會上為不少人所彈、所賞,我在今年八月第一次彈奏此琴,并作細心考察,也認為這是一張無可懷疑的明代良琴,故而以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民族樂器藝術(shù)收藏委員會鑒定人身份,在鑒定書上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鑒定能力,基于以下五方面的條件:一、我自1957年8月師從查阜西先生學琴,熟悉他當時所有藏琴超過三十張(其中二十多張明代古琴由我重新裝弦試彈)。1985年起師從吳景略先生學琴,又熟悉了他當時在京的全部藏琴。二、曾考察(實地彈奏及反復檢視)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唐琴兩張,臺北故宮博物院唐琴兩張及元明古琴。山東博物館藏琴十張左右,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古琴一張。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全部古琴,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藏琴中之十張左右(其中唐宋元明琴皆備)。其他藏琴較豐的琴家如香港沈興順先生(數(shù)次前往,品評十張以上)、北京李伯琴女士、廣州楊新倫先生、北京王世襄先生、鄭珉中先生、四川喻紹澤先生、俞伯孫先生(皆五張以上),以及前輩名家管平湖先生、張子謙先生、溥雪齋先生、顧梅羹先生、徐匡華先生、高仲鈞先生……所用之良琴。我自己也藏有老琴七張,總計在一百五十張之上。三、師從溥雪齋先生、潘素先生學畫(1957年起),又曾學過機械制圖課,對琴的結(jié)構(gòu)、造型、做工、灰漆、斷紋,有細心的考察。自1973年起常與數(shù)位優(yōu)秀斫琴師或合作或探討,并指導琴的制作,增加了對老琴的認識能力,對今人所做的人工斷紋,對今人仿古代琴式之作,有不少了解。四、在溥雪齋先生的教導和影響下,對書法努力研習頗久,亦有所體會。五、對所接觸到的考察論辯古代良琴的學術(shù)論文有深入的研讀及思考。此“寒泉漱石”琴,形制屬于常規(guī)明琴而更清秀小巧。它的小巧不是因為琴身短,而是因為琴身窄(尤其是肩,明顯窄于一般明琴的肩與尾的比例)。琴身薄而琴尾端更明顯的薄。雖然纖巧但輪廓分明,造型清雅,各部分尺寸合度,尤其焦尾規(guī)格嚴整,制作精細,乃是許多古代之琴所常常忽略的。而今人所制之琴都在常規(guī)琴制中,并且多以追求唐琴的穩(wěn)重、偉岸之風為主,并且明標所仿或“九霄環(huán)佩”或“大圣遺音”或“飛泉”等,但多明顯不像。如仲尼式,也常為普通體形及尺寸。就是多年前以清秀觀而制仲尼式琴的師傅所斫之琴,也遠不如“寒泉漱石”般的清秀形象。“寒泉漱石”所用之木,多人見后都不能確認其材,但從龍池、鳳沼向內(nèi)看,琴面之木老舊明顯,掛塵頗多而又斑駁粗殘,與仿舊之琴明顯不同。仿舊之琴有的用明清舊房梁,色澤及朽度雖然已甚,但木面較平滑,琴腹內(nèi)清潔無塵。即或由人工敷塵,亦不如真舊之遍附琴面之內(nèi),更難有斑駁之象。如用新木烤、染,則用指甲輕挖撥,內(nèi)里的新色易見。“寒泉漱石”琴腹內(nèi)“大明嘉靖六年楊繼盛制”的陽刻朱文款的真?zhèn)?可從兩個方面加以考察:第一、是否偽托名人,第二、其內(nèi)容及形式與主人有無關(guān)聯(lián)。第一,先研究一下楊繼盛本人,看他是否值得作為冒名而能售其假。楊繼盛之名氣主要是由兩件事所造成:(一)楊繼盛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時32歲)登第進士后,先做了大約相當于今天司局長副手的官員(南京吏部主事)。這時他對音律有深入的探討,并且自己動手制作了十二律的律管,而且吹奏出了非常準確的合乎律學之音,從而令當時的南京兵部尚書韓邦奇大為高興,以至于“盡以所學授之”。這應該是音律等方面的學識。而使得“繼盛名益盛”,也應是音律等方面的名聲。最后他的官階也只做到大約相當于今天副司局級的兵部員外郎,尚不能成為名琴師、名畫家、名詩人、名學者一類所達到的名人地步。所以一般人今天不借助于工具書,很難得知其人。(二)楊繼盛彈劾權(quán)傾一時的奸臣嚴嵩,失敗后入獄被處死。又在明穆宗登基的1576年之后被平反,不但追贈“太常少卿”,還謚“忠憨”。此名自然會傳之天下,遠高于當年受尚書韓邦奇之教而“益盛”之名。但所得的身后之榮而形成之聲名,仍不能與同時期曾欣賞而教導他的韓邦奇的南京兵部尚書銜之名相比,亦不能與他年輕鄉(xiāng)試中舉之時對他“極賞之”,后來又成為朝廷重臣,史上著名的禮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的徐階相比。知楊繼盛之名的明朝人怎可能不知更有地位的韓、徐兩人?如偽托名人,當以韓、徐二人更妥而有效。況且明代儒林、文苑名士甚多,即如在楊繼盛出生的二十多年前,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徐禛卿已被社會號為“吳門四大才子”。而在嘉靖五年文徵明57歲退修離京時,已是“求詩文書畫者甚眾”。嘉靖七年在他“家居以翰墨自娛”時,更是“四方求請者紛至”(見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徵明》之“年譜簡編”)。托一位比楊繼盛更廣為人知、名聲傳播更遠的人絕非難事。查明史列傳,楊繼盛“七歲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繼盛經(jīng)里塾,覩里中兒讀書,心好之。因語兄,請得從塾師學。兄曰:若幼何學?繼盛曰:幼者任牧牛乃不任學耶?兄言于父,聽之學,然牧不廢也。年十三始得從師學。家貧益自刻厲,舉鄉(xiāng)試卒業(yè),國子監(jiān)徐階極賞之”。從這項記載首先可以看出楊繼盛是被其繼母虐待而放牛,他父親竟然不管,同時他哥哥卻不用放牛,在他想跟著鄉(xiāng)里的私學館老師正式讀書時,他哥哥以他年少不能讀書,他有力地反詰:“年齡小都能放牛卻不能讀書嗎?”之后也可讀書了,但卻仍得放牛,可知他的放牛并非關(guān)乎生計。此項記載說他“家貧益自厲”,貧之本意是財物缺乏,并非是講其窮困到生計無著,是一戶窮苦農(nóng)民;而是講他家境并不寬裕,否則怎可能到十三歲又可只讀書不放牛了。其父兄不事耕作,他讀書時家中有可耕作之牛(或許不止一頭)??梢姶擞涊d全在于表明他的艱苦志學而成,考中鄉(xiāng)試(舉人),因之被后來成為重臣的徐階所賞識,也在于試圖說明楊繼盛后來在國家政治風浪中能有所作為并非偶然而已。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楊繼盛開始專門從師讀書的十三歲是中國傳統(tǒng)習慣的虛歲,按十足年齡應是十二歲,這正是他的本命年。他這一年起讀書,顯然是他人生里程的一個轉(zhuǎn)機。制琴的嘉靖六年恰是他十二虛歲,周歲十一,是他本命年之前一年。至今我國民間習俗仍有本命年系紅腰帶(有的還要穿紅內(nèi)褲)以趨吉避兇,雖不知起源于什么年代,但絕不是滿族入主中原所帶來的,應是明代已有。那么楊繼盛在本命年棄牧專讀的時候,持有某種可以趨吉避兇,保佑綏順之舉,完全合乎情理。再看此“寒泉漱石”腹內(nèi)之款,選用尚未見先例的陽刻,再施以朱漆,豈不有明顯的吉祥意味?如不為此需,以常規(guī)之琴,常規(guī)之款,或陰刻,或墨書,或朱書,都屬世人所遍用者。而且簡單易行,清楚、肯定,亦可久遠。以此看來,則此琴之制定有所因。此因就應是楊繼盛之家(或其父、或其兄)為他本命年準備的一件吉祥器具。這不但區(qū)別于常琴年款而用陽刻朱漆,還必須在正月初一本命年來到之始的那一刻即持有。這就必須在本命年前一年嘉靖六年制成。至于為何不用本命年的嘉靖七年,我認為要敬仰神明,必取甚誠,將嘉靖六年制成的琴刻上嘉靖七年之款就是大偽。是偽則是對所信奉的神明、神力大不敬,怎能具有本命年中趨吉避兇之功?以此看來此琴是在一個雖不富裕卻不愁生計之家,為一孩子用他自己之名所制的本命年吉祥物品。聯(lián)系到楊繼盛后來“覃思音律”而自己動手做成精確十二律管,并且吹奏和諧,也很可能他兒童時期即有音樂愛好,甚至是音樂才能的流露,而使得其父或兄以他姓名為他訂制了此琴。今天我們看此琴瘦削小巧,也正適合少年的體態(tài)。綜上所述,可以確信此琴為楊繼盛十一足歲的嘉靖六年所制。關(guān)于琴背龍池兩側(cè)鄭板橋款及四句琴銘的真否問題,筆者將它與中國民族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鄭板橋書畫集》所收的鄭氏作品作以下諸項比照考察,從中可以得出肯定的判斷。首先關(guān)于其字體。銘文四句,十六字,與通常所見典型的鄭板橋所自許的近隸書的“六分半書”不同。但從這上下兩冊《鄭板橋書畫集》中所收之作中,可以充分看到鄭氏的書體是非常多樣而十分率意自由的,其間有的甚至如同并非出自一人,有時是情緒之異,有時是運用之別,有時是精率之差。比如一畫兩題兩字體不同:第62頁所載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墨蘭圖,上部之題是典型的鄭氏“六分半書”,而左下方的則是流動瀟灑的行書[見圖1至圖3]。第102頁上海博物館所藏之竹石圖情況也與此相同,上部為“六分半書”,右下為行草[見圖4至圖6]。顯然這都是相隔一定時間,在兩次不同情況下所寫。再有,不同類別文字而有不同面貌之字體:第77頁所載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他的書法作品,是揮灑無所約束的行書,與“六分半書”差異極為明顯[見圖7]。在168頁所載南京博物院藏的贈尚賽老人的行書,則一幅作品之內(nèi)有的字近“六分半書”、有的為行書、有的則近楷體,有的字靈動飄逸更為不同。比如,第二行倒數(shù)第二、三、四“無不如”三字,第六行倒數(shù)第3字“色”字,第八行第五字“飛”字等。這應是贈友人坦真性情之時的表現(xiàn)[見圖8]。今人做人工斷紋已經(jīng)非常精致,但與古代自然形成之斷紋仍有差異可尋。不但人工斷紋追求通體展現(xiàn),以表現(xiàn)其古樸久遠,而且要求其鮮明娛目。因此即或有的也在七條弦的弦路之下,琴面有磨平之作,也與古代琴修平弦路保持兩側(cè)斷紋的現(xiàn)象有所差別。兩相對照,真的古代制品自然,新琴可感到生硬或作做。在漆的光度、色澤、規(guī)則感、變化感方面也可表現(xiàn)出差異。如果是真正古代所制之琴,有時灰胎剝落之處露出木質(zhì),則更有利于年代的判斷。上列各項,多可幫助確信“寒泉漱石”為明代古琴無疑。第二再來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