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啟蒙時代的新聞事業(yè)+7_第1頁
第二章+啟蒙時代的新聞事業(yè)+7_第2頁
第二章+啟蒙時代的新聞事業(yè)+7_第3頁
第二章+啟蒙時代的新聞事業(yè)+7_第4頁
第二章+啟蒙時代的新聞事業(yè)+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外國新聞傳播史第二章18世紀:啟蒙時代的新聞事業(yè)2一、時代精神: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18世紀是一個理性高揚的時代,以盧梭、狄德羅、孟德斯鳩等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成為這個時代的象征。啟蒙就是將人們從蒙昧狀態(tài)中喚醒,為整個世界祛魅,使一切事物都服從科學規(guī)律或人類理性。3啟蒙運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進步”的觀念,通過利用人類的理性力量使得這種觀念得以維持。人們相信存在著控制物質(zhì)世界、也控制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按照這一設想,他們開始將理性應用于所有領域,以便發(fā)現(xiàn)種種有效的自然法則。他們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傳統(tǒng)受到理性的檢驗。他們發(fā)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則,打算通過這些原則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的社會改革。4與此同時,還有一股同樣強勁的社會思潮對歷史和文明影響巨大,這就是標舉感性精神的浪漫主義。十八世紀的藝術、文學和哲學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浪漫主義的影響。浪漫主義在思想上的代表是盧梭,精神上的代表是貝多芬。法國大革命的領袖差不多都是浪漫主義的信徒。5浪漫主義運動在藝術上、在文學上乃至在政治上都是和主觀主義的判斷方式相聯(lián)系著的,也就是不把人看做集體的一個成員而是作為美感上愉悅的觀照對象。6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共同構成現(xiàn)代性的兩個方面,它們都將人的“個性”置于首位,相信人的智力、能力能駕馭一切。從啟蒙運動以來,世界歷史的總體趨勢就源于一種人為的設計意識,即按照個人認為是真、善、美的構想對社會進行改造。在這樣一個觀念變遷的時代,新興的新聞事業(yè)也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傳播力量和突出的輿論功能。18世紀的西方報業(yè)的崛起既可以說是啟蒙的需要,也可以說是啟蒙的成果。7英國議會曾于1662年制定約束新聞事業(yè)的《許可證法》,這項法令幾經(jīng)反復,終于在“光榮革命”后的1694年終止。一時間,英國報業(yè)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另外,作為公共領域之一的咖啡館開始逐漸增多,18世紀初,僅倫敦就有2000家咖啡館。這些場所成為當時各種社會信息的集散地。818世紀最初的20年,英國報業(yè)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到1704年,英國報刊的發(fā)行量已經(jīng)達到了4.4萬份。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周報,但也出現(xiàn)了日報,到1760年,僅倫敦就有89種報紙。1775年,英國報紙的年消費量達到了1200萬份。918世紀初的英國報紙主要是通過郵遞信件的方式發(fā)行到全國的,因此很多報紙的名字里都有“郵”(post)字。報紙由信差負責投遞給個人或咖啡館,及其它消遣場所。人們通??梢栽跁毯涂Х瑞^里買到報紙。也有許多報紙零散售賣,到18世紀末,由報販在街頭叫賣的發(fā)行方式才逐漸固定下來。101702年《每日新聞》(DailyCourant)在倫敦創(chuàng)刊,該報創(chuàng)刊初期只有一頁紙,并且只印一面。報道都譯自國外報刊,沒有本國的消息。創(chuàng)刊號上寫明:本報創(chuàng)辦的目的在于迅速、準確和公正的報道國外新聞,不加評論。并且我們也相信,讀者的智慧對于本報刊登消息的準確含義,一定會有正確判斷。11除了日報,18世紀初的英國雜志也獲得了迅猛發(fā)展,其規(guī)模和影響超過了報紙。根據(jù)統(tǒng)計,1711年英國雜志的每周銷量是4.4萬份,全年達到225萬份,差不多每十個人就有一份雜志。這些雜志既有商業(yè)性質(zhì),也有政治性質(zhì)的,其中也不乏專門刊物,如女性刊物。在這些刊物中,比較著名的是《評論》、《旁觀者》、《閑談者》等等。■12二、資產(chǎn)階級報刊:新聞事業(yè)的新導向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英國政治界逐漸分化為兩大對立派別,即托利黨和輝格黨。托利黨傾向于保守,代表高級教士和土地貴族的利益,輝格黨傾向于激進,代表資產(chǎn)階級利益。此時的英國報刊拉開了政黨報刊時期的帷幕,兩黨經(jīng)常論戰(zhàn),互相攻擊,利用報刊作為武器。政黨報刊的主要特點是鮮明的黨派色彩,強烈的論戰(zhàn)氣味,呼朋引類,黨同伐異。當時輝格黨的喉舌是1704年創(chuàng)辦的《評論》,托利黨的陣地則是1710年創(chuàng)刊的雜志《考察者》(Examiner)。131704年,英國小說家笛福為輝格黨創(chuàng)辦了一份雜志《評論》(Review),這份雜志是輝格黨的喉舌。笛福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報刊連載小說。但在當時人們看來,笛福是一個政治家和報人,他甚至被稱為“英國報業(yè)之父”。14笛福早年曾在歐洲經(jīng)商,后來經(jīng)商失敗,欠債累累,不得不通過別的方式謀生。他曾經(jīng)為英國政府當過間諜。1703年笛福發(fā)表了一份反對宗教迫害的小冊子,結果被戴枷示眾三天。過往行人沒有肆意羞辱,相反人們紛紛向他獻花祝酒,還當眾售賣他的詩集,正因為笛福的小冊子反映了人們內(nèi)心的想法。在輝格黨的幫助下,他才得以釋放。出獄后,1704年笛福為輝格黨創(chuàng)辦了《評論》(Review),一連辦了10年,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由于該雜志的影響,現(xiàn)在西方報刊雜志還用Review一詞標示評論欄目。15除了笛福之外,斯威夫特也是一位從事雜志編撰工作的作家,其代表作是享譽世界的《格列佛游記》。英國作家奧威爾曾經(jīng)說過,如果人類的一切都將毀滅,而允許他列出六部可以保留的書籍,那么他將毫不遲疑的將《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在英國文學史上,斯威夫特與笛福齊名,但政治傾向截然相反,斯威夫特依附于保守的托利黨。16托利黨的陣地則是1710年創(chuàng)刊的雜志《考察者》(Examiner),斯威夫特擔任第一任主編,直到1714年。在此期間,斯威夫寫過許多篇政論,揭露當時政治上的腐敗。1714年,斯威夫特被排擠出倫敦,任愛爾蘭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教長。斯威夫特積極參加愛爾蘭人為爭取自由和民族獨立的斗爭,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批判英國政府對愛爾蘭的殘酷統(tǒng)治。1762年,斯威夫特發(fā)表了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記》,其文筆清新,成為英語的典范。17笛福的《評論》和斯威夫特的《檢查者》都屬于新聞時政類雜志,而《閑談者》和《旁觀者》屬于文化生活類雜志,它們的發(fā)行人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艾迪生(Addison)和斯蒂爾(Steele)。艾迪生的文學成就高于斯蒂爾,至今他的文章都是研習英美文學的范文,在新聞史上,斯蒂爾的成就高過艾迪生,但在政治見解上,他們同傾向于輝格黨。18斯蒂爾于1709年創(chuàng)辦了《閑談者》(Tatler),斯蒂爾說本刊的目的在于揭穿生活中的騙術,扯下狡詐、虛榮和矯情的偽裝,在衣著、談話和行為中提倡一種質(zhì)樸無華的作風。雜志發(fā)行到18期的時候,艾迪生開始參與雜志編輯,艾迪生的文章別具一格、優(yōu)美動人,雜志成為俱樂部和咖啡館不可缺少的讀物。19《閑談者》因為政治原因于1711年停刊,兩個月后,他們倆又合辦了《旁觀者》(TheSpectator),這份雜志每天出刊,從1711年3月1日創(chuàng)刊,到1712年12月??F渲邪仙退沟贍柛鲗懥硕俣嗥恼拢s志號稱是一位“旁觀者”先生和他的俱樂部主辦的。20這個俱樂部成員包括一個愛好戲劇的見習律師、一個牧師、一個軍人、一個城市交際場老手,另有一個老鄉(xiāng)紳,還有一個倫敦富商。這些虛擬的角色實際上組成了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艾迪生曾說:“有人說,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人間,我自不量力,愿意讓人說我把哲學從私室、書庫、課堂、學府帶進了俱樂部、會議廳、茶桌和咖啡館中”。他們談天說地、縱論古今,把世間萬象娓娓道出,社會影響巨大。雜志的常年訂戶有3000多,最高時達到了20000。美國的開國元勛本杰明·富蘭克林曾在自傳中說,自己是從一卷殘缺不全的《旁觀者》雜志中反復學習揣摩如何寫作的。2118世紀上半葉,一些專門性刊物也開始大行其道。1693年創(chuàng)辦的《淑女信使報》(LadiesMercury)就是一例。該報可以成為最早直接面向女性讀者的專門刊物。在創(chuàng)刊號中,該報宣稱“回答所有關于愛情、婚姻、行為舉止、著裝和各種有趣、令人好奇的問題,無論你是少女,還是婦人,抑或是寡婦”??锏膬?nèi)容五花八門,比如如何能使你牙齒變白,再如一位女士講述自己的道德困境,在婚前曾被一個“無恥的聲名狼藉的強盜誘惑過”,后來又嫁給了一個富有而值得信賴的男子。她應該告訴丈夫這一切么?《淑女信使報》做出了清楚的回答:不!22到了1719年,一份報紙已經(jīng)抱怨:現(xiàn)在,無論是城市、小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每天都充斥著洪水般襲來的報紙。越來越多的閱讀需求使得報紙成為有利可圖的生意,因此競爭開始加劇。這個時侯的報紙競爭還是低水平的競爭,許多報紙從第一天開始就模仿和照搬其它報紙的版式和內(nèi)容。倫敦的報紙新聞來自國外的報紙,地方各郡的報紙內(nèi)容來自倫敦的報紙。一份地方報紙曾特別請求讀者不要過于苛責,因為“當我們從倫敦的報紙中選取這些材料時,已經(jīng)有很多謊言在其中了”。2318世紀的英國報業(yè)的發(fā)展屬于短時期的爆發(fā)式增長,報紙甚至還沒有形成一支專業(yè)的新聞采編隊伍。由于沒有記者和通訊員,很多報紙只好依靠那些道聽途說的消息,包括咖啡館和小酒館的傳言,私人的秘密消息,從戰(zhàn)斗前線回來的士兵或航行歸來的水手,都成為報紙重要的消息來源。許多報紙都直接將這些編為消息。24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的政府,仍然由貴族、王室和大土地所有者掌控,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被排斥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政府主要采用三種手段來制約報業(yè),即印花稅、津貼制和法律制裁。1712年,英國議會通過第一個《印花稅法》,開始征收印花稅,征稅對象主要是報刊和紙張,由于納稅的報刊和紙張都要貼一枚印花,故有印花稅之稱。印花稅和廣告稅、紙張稅統(tǒng)稱為知識稅。政府通過不斷完善這種稅收政策,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限制了報刊的發(fā)展。251712年至1815年,知識稅增加了7倍,報紙的銷售額開始下降,一些報紙被迫關閉。政府通過知識稅將報紙讀者有效的限定在社會中上階層。報紙的絕大多數(shù)錢被用于出版發(fā)行,而不是去收集消息,或者與政府斗爭。這樣,幾乎所有報紙都依靠政府的《倫敦公報》獲取消息,以避免可能出現(xiàn)的政治敏感話題。有限的經(jīng)濟實力也迫使記者和出版商開始接受賄賂和政府津貼,笛福每年從輝格黨領取400磅津貼,艾迪生和斯蒂爾也每人每年從輝格黨領取300磅津貼。26對于報業(yè)來說,印花稅是一項沉重的負擔,許多報刊承受不起不得不???。艾迪生曾說:“印花稅實行的日子,就是作家發(fā)表作品的末日了”。知識稅政策幾經(jīng)調(diào)整,直到1853年廣告稅被廢除,1855年印花稅才被廢除,1861年最后一項紙張稅被廢除,這期間英國報業(yè)一直蹣跚不前,19世紀中葉之后才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27法律制裁的手段也沉重的壓在出版事業(yè)上,恩格斯曾說,英國出版自由100年來的茍延殘喘,完全靠當局的恩典。對出版進行法律控制的目的是讓人們接受事實上排斥大眾的政治秩序。對議會報道的限制(包括禁止報道議會辯論和投票情況)就是要證明這些行為不利于議會商討問題。它們的目的與知識稅一樣,就是嚴格限制那些可能危機寡頭統(tǒng)治的人們參與政治??傊?,通過將賄賂、津貼、提供獨家新聞和法律制裁等方法,英國政府在18世紀的報紙出版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2818世紀50年代,約翰·威克斯和他的報紙《北不列顛人報》掀起了一場反抗壓迫出版自由的斗爭。威克斯在報紙第一期上宣稱:出版自由是不列顛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威克斯利用報紙批評議會,并將自己遭受監(jiān)禁的經(jīng)歷寫成文章抨擊政府。他利用自己地方官的身份釋放了那些出版了未經(jīng)許可的議會辯論記錄的印刷者們。29威克斯的行為觸怒了議會,議會在威克斯接連贏得選舉的情況下,阻止他進入下議院。為此倫敦的民眾走上街頭游行示威,整個運動波及全國。1771年英國解除了對議會報道的禁令,政府限制出版的許可令也被宣布為非法。威克斯事件不但使出版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引領了英國資產(chǎn)階級更廣泛的參與政治,并且依靠報刊來維持自身的發(fā)展?!?0三、美洲殖民地新聞事業(yè)發(fā)端美國作為主權獨立國家,是在18世紀的獨立戰(zhàn)爭中誕生的。在此之前,美國只是13個互不相屬的英國殖民地。美國版圖的東北角,有塊地區(qū)叫做“新英格蘭”,這個地區(qū)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搖籃,也是孕育美國文明的溫床。31正如湯因比所說,北美洲的所有殖民地都遇到了極其嚴重的自然環(huán)境方面的挑戰(zhàn),然而,考慮到土壤、氣候、運輸條件等等,新英格蘭人原來居住的地方是最困難的。北美洲的歷史證明這樣一種說法:困難愈大,刺激就愈大,人的潛能就激發(fā)的越多,文明就發(fā)展的越快。32通過應對各種自然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美國文明即所謂的工商業(yè)文明在新英格蘭地區(qū)孕育生成,最終席卷美洲大陸。與此同時,一個獨立自主、精明果敢的工商階層也崛起于新英格蘭地區(qū)。他們比其他階層與人群更渴望報紙和新聞。他們通過報紙一方面溝通各種信息,一方面刊登工商業(yè)廣告。早期美國報紙常以“廣告報”冠名,且多在工商業(yè)中心出版。33《海內(nèi)外公共事件報》是美國最早的印刷報紙,1690年9月25日創(chuàng)刊于波士頓,波士頓位于新英格蘭地區(qū),是北美殖民地時期最大的工商城市和文化中心,至今仍然被譽為美國的“雅典”,著名的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就位于此地。34這份報紙共有四版,但只印了三版,第四版空白讓人們在傳閱中將自己知道的事情寫上去。該報的創(chuàng)辦者本杰明·哈里斯是英國書商,因為違禁印刷,舉家逃到美洲。這份報紙只出版了一期,原因是該報私自出版,因此被當局查封。351704年創(chuàng)辦的《波士頓新聞信》是美國第一份連續(xù)出版的報紙,這份報紙的創(chuàng)辦者是波士頓郵局局長約翰·坎貝爾,他可以利用職務之便投遞報刊,這在當時的殖民地司空見慣。該報是份官報,內(nèi)容枯燥,公眾對其興趣不大,是一份免受官方檢查但無人閱讀的報紙,它的發(fā)行量幾乎從來沒有超過300份,也從未賺過錢。36該報的三分之二的內(nèi)容是英國以及歐洲大陸的新聞,這些新聞來到美洲,基本上都已經(jīng)時隔數(shù)月,甚至拖延一年才能登上報紙。但是當時讀者并沒有新聞時效性的概念,社會生活節(jié)奏緩慢,人們普遍沒有時間觀念。這些新聞中有一些都是道聽途說,但在早期的觀念中,報紙刊登胡編亂造的東西被視為理所當然。37在美國殖民地時期,有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是著名報人,哥哥叫詹姆斯·富蘭克林,弟弟叫本杰明·富蘭克林。1721年,詹姆斯在波士頓創(chuàng)辦了《新英格蘭報》,本杰明是哥哥印刷作坊的一名學徒工。詹姆斯仿效英國《閑談者》、《旁觀者》的風格,文章妙語連珠,深受讀者喜愛。但是這份報紙并未得到當局許可,并且時常抨擊殖民地當局。1722年詹姆斯遭法庭傳訊,最后被判有罪,同時還被禁止出版報紙。38本杰明一生的成就比詹姆斯要大得多,他是歷史上少見的全知全能的人物,也是美國開國元勛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的《自傳》流傳甚廣,美國學者曾說:如果有人要知道美國人是什么樣子,他們的民族抱負是什么,他只消讀富蘭克林的《自傳》就夠了。他提出的夏時制設想、發(fā)明的避雷針等被廣泛應用。富蘭克林從天空抓到雷電,從專制統(tǒng)治者手中奪回權力,他被譽為美國“偉大的公民”。39除此之外,富蘭克林還是一位杰出的報人,就是他使得新聞業(yè)成為受人尊重的行業(yè)。在波士頓期間,富蘭克林12歲就進入哥哥的印刷作坊當學徒,他從一份《旁觀者》雜志上學習寫一些隨筆小品。有一次,他將自己寫的文章署上筆名“無名好漢”塞到哥哥印刷所的門下,詹姆斯一見欣賞不已,立刻發(fā)表,此時的本杰明只有16歲。40這些隨筆小品連載了半年多,詹姆斯才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都出自弟弟之手,不由氣急敗壞,從此停止刊登本杰明的文章。詹姆斯與12歲的弟弟簽署了師徒合同,規(guī)定弟弟要為哥哥工作到21歲,本杰明才能拿到工資。本杰明在自傳中回憶說:“我想,我哥哥對我的粗暴專橫的態(tài)度,也許是使我在以后一生中對獨斷專橫的權力起強烈反感的原因之一”。1722年,16歲的本杰明辭別哥哥的印刷廠,哥哥唆使波士頓的所有印刷商不要雇用他。本杰明被迫背井離鄉(xiāng),1723年本杰明輾轉來到了費城,費城是賓夕法尼亞州的首府,是當時美國僅次于波士頓的第二大工商業(yè)城市。411729年,本杰明接辦了費城一家即將倒閉的報紙《賓夕法尼亞公報》。富蘭克林的工作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了贏得一個商人的信譽和品格,我小心翼翼地注意不僅在生活上勤勉、節(jié)儉,還注意不能在外表上給人們留下相反的印象。我衣著樸素,不去那些百無聊賴的娛樂場所。我也不出去釣魚或者打獵。為了表明自己從事生意是腳踏實地的,我有時把從商店里購進的紙張用手推車運回家。就這樣我受到了人們的尊重,人們認為我買貨付款從不拖欠,是一個勤勤懇懇、事業(yè)興旺的年輕人。所以,我的事業(yè)十分繁榮發(fā)達。但與此同時,凱莫的信譽和業(yè)務卻日漸衰落,最終被迫盤出了印刷所以償還債權人的債務?!?2凱莫的印刷所失敗后,費城只有布雷德福德和富蘭克林兩家印刷所,布雷德福德作為郵政局長,禁止郵局發(fā)送富蘭克林的報紙。富蘭克林說:“我是賄賂了郵差后,讓他們偷偷發(fā)送報紙的?!薄顿e夕法尼亞公報》反映出富蘭克林廣泛的興趣愛好,他撰寫有關天氣、血液循環(huán)和有關地震原因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論怎樣使河流適合于航行”。報紙大受歡迎,這份報紙很快成為當時發(fā)行量最大、廣告收入最高、影響最廣的一份報紙,本杰明也積蓄了大量的財富?!?3四、美洲殖民地新聞事業(yè)的反抗此時,在紐約發(fā)生了一樁著名的報案——曾格案。曾格創(chuàng)辦的《紐約周報》于1733午11月5日出版。12月3日,曾格的報紙刊登一則消息,攻擊紐約州的科斯比總督聽任法國軍艦偵察南部海灣的防御工事。同期還有一名憤怒的新澤西移民譴責殖民地官僚當局的無能。44總督指控曾格是“對政府進行無恥中傷和惡毒謾罵,試圖煽動反政府情緒”,他命令自己一手提拔的法官德蘭西對曾格提出起訴。1734年11月17日曾格以“煽動鬧事”“誹謗官員”的罪名被拘捕。當時的慣例是只要發(fā)表有損于當局的言論,就構成誹謗,至于這些言論是否事實并不重要,法庭甚至認為“越是事實,越構成誹謗”。曾格案直到1735年8月4日才開始審理。此案吸引了費城一位60歲高齡的律師,他不顧年老體弱,趕到紐約為曾格辯護,此人就是以當庭辯護而著稱的安德魯?漢密爾頓。45漢密爾頓在開場白中:“我不能認為剝奪人們發(fā)表控訴的權利是正當行為,我認為發(fā)表控訴是每一位生來自由的人都享有的權利。因而,我想,不需勞煩檢察官先生為這一點去訊問證人;我承認,他不但印刷而且發(fā)表了那兩篇文章——正如起訴書中所陳述的那樣。但我的確希望,他這樣做沒有罪”。檢察長布雷德利說,既然被告一方已經(jīng)承認發(fā)表了違法的文章,那么陪審團無需做別的事,只需做出有罪的裁決就是了。漢密爾頓回答:“檢察官先生,不對,在宣布我的當事人是一個誹謗者之前,你還得再做一些工作,你須得證明那些言論本身是誹謗性的,也就是說虛假的、惡意的和煽動性的,否則我們就是無罪的?!?6漢密爾頓援引了英國1215年的《大憲章》,追溯了星法院之被取締,以此證明他的觀點(即陳述無可非議的事實真相的自由)早已被過去的法庭所接受,而殖民地紐約是落后于時代的。漢密爾頓堅持說“只有謊言才構成中傷,才構成誹謗”。47當法官表示不允許“將明顯的誹謗證明是事實”,并正告不許與法庭抗爭時,漢密爾頓直接面對陪審員吁請他們作為自由人,根據(jù)自己的良心行動,不要怕官方的報復。漢密爾頓說:“我雖已老邁,然而一旦有必要,哪怕到天涯海角我當在所不辭,只要我能為撲滅檢查官提出起訴的火焰起一點微薄的作用;這種做法是由政府實行的、旨在剝奪人民對那些當權者獨斷專行的企圖提出抗議(還有控訴)的權利。正是那些人傷害和壓迫在他們統(tǒng)治下的人民,激起人民吶喊和控訴;然后再將人民的控訴作為新的壓迫和起訴的根據(jù)?!?8漢密爾頓對陪審員說:“你們在此審理的,并不是那位可憐的印刷商的事業(yè),也不僅僅是紐約的事業(yè)。不是的,它的后果會影響到美洲大陸上生活在一個英國政府統(tǒng)治下的每一個自由人。這是最重要的事業(yè),是自由的事業(yè)。”他呼吁陪審員們以公正廉直的裁決來保證“大自然和我們國家的法律賦予我們應享有的權利——自由——這就是把事實真相講出來,寫出來以揭露和反抗(至少在世界的這些地區(qū))專斷權力的自由?!?9漢密爾頓的答辯勝訴,陪審團作出了“無罪”判決。曾格獲釋,和漢密爾頓一樣,成了美國新聞界的英雄。當時的《賓夕法尼亞公報》發(fā)表了一封倫敦讀者來信。該信引述一位法律與政治學家的意見,謂漢密爾頓所述之原則,“雖不是法律,實優(yōu)于法律,實應成為法律,而且在任何正義伸張之處,一定永為法律。”直到今天,美國人仍然習慣用“精明的像費城律師”這句成語夸贊人,它就出自曾格案件。50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報業(yè)也發(fā)揮了無與倫比的啟蒙作用。它宣傳觀念、鼓舞人心,充分顯示了其引導輿論的強大威力??梢哉f,沒有報業(yè)就沒有獨立戰(zhàn)爭,亞當斯曾說,重要的美國革命——人民心中的革命——實際上發(fā)生在英軍和革命軍交戰(zhàn)之前。511765年,英國為解決財政危機,在美洲殖民地頒布《印花稅條例》,開征印花稅。但是此舉立即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強烈不滿,抗議風潮四處蔓延。人們搗毀稅務局,焚毀印花稅券,將英王任命的稅務官員身上粘上羽毛游街示眾。52沒有幾家報刊繳納印花稅,《印花稅條例》只實施了四個月就終結了。印花稅風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此之后,美洲殖民地的獨立意識愈演愈烈,終于演化成為一場徹底的革命。經(jīng)濟原因只是導致即將到來的革命的原因之一。新的思想也正在激勵著人民。戰(zhàn)爭只不過是為了捍衛(wèi)這些新思想,抵御那此不能接受新思想的人。■53五、獨立戰(zhàn)爭前的政黨報刊伴隨著革命進程,美國出現(xiàn)了各種互相沖突的思想,通過研究三位代表人物的新聞活動,可以清楚的了解這一點:托利黨人的代言人——詹姆斯·里文頓;“革命的筆桿子”——代表輝格黨觀點的約翰·迪金森;民主的傳道士、“煽動家”——激進派領袖塞繆爾·亞當斯54美國人習慣把托利黨人看做是叛國者,因為他們在獨立戰(zhàn)爭中拒絕拿起武器與英國人作戰(zhàn)。然而,正是這些托利黨人,在其他人叛變的時候仍然能夠忠于自己的國家,只是由于戰(zhàn)爭的失敗才使托利黨人成為叛國者。在18世紀中葉,許多正直、誠實的美國人是信奉托利黨的事業(yè)的。1776年,大約有20%的人是托利黨人。55托利黨人的目標是為了保持殖民地社會的基本結構。他們希望憑借財產(chǎn)、門第、地位及傳統(tǒng)——這些看起來是貴族的屬性——來繼續(xù)實行統(tǒng)治。按民主的標淮,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訴求,但卻有其能言善辯的倡導者,詹姆斯·里文頓便是其中之一。里文頓在美洲頗有影響力,他是美洲第一個連鎖書店的業(yè)主。該連鎖書店在波士頓、紐約和費城都設有分店,經(jīng)營十分成功,于是他決定出版一份報紙。561773年,里文頓創(chuàng)辦了《里文頓紐約公報》。這份報紙編輯認真,印刷精良,盈利頗豐,約有55%的版面用于刊登廣告。里文頓愿意討論政治問題的兩面——但正是這種客觀性使他受到了“愛國派”對手們的憎恨。他們對公正、準確的報道不感興趣,他們認為這樣做根本無益于政治事業(yè)。57里文頓在1775年4月20日一期報紙上抱怨道:

本報印制商斗膽斷言,他的報紙一向對所有黨派的出版物開放……他始終把辦報當作是承擔一項公職,任何人都有權求助于他的報紙。但是當他以很大的勇氣發(fā)表了與某些蠱惑家的危險觀點與陰謀格格不入的觀點之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人當作是國家的敵人而遭到斥責。58在戰(zhàn)爭前10年里,權力逐漸地從英國當局手中落入殖民地議會的手中。在這些議會的眼里,批評王權已經(jīng)不再是煽動性誹謗罪。但是,對這些議會或愛國派進行批評,可能完全是煽動性的和蔑視性的,言論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自己一方的自由——而托利黨人則處在不利的一方。59托利黨人印刷商的麻煩主要是來自塞繆爾·亞當斯等激進派“煽動家”所產(chǎn)生的公眾壓力,而不是來自官方采取的舉動,暴民常常襲擊那些沒有全力以赴支持激進派的印刷商。針對印刷商的有組織的威脅及經(jīng)濟制裁運動進而變本加厲,托利黨人——親英分子印刷商幾乎全部被迫歇業(yè),企圖保持中立的人要么被迫加入到了激進派的陣營,要么索性???。60戰(zhàn)爭中第一個傷亡者便是客觀性。戰(zhàn)爭打響之后,里文頓就不再客觀了,報紙更名為《保皇公報》,憑空捏造給美國領袖們抹黑。暴民們曾經(jīng)焚燒他的模擬像,印刷所兩度遭人襲擊,鉛字也被砸毀。他還被迫在一份侮辱性的公開道歉信上簽字,在1776年被驅逐回英國,直到1777年才以國王印刷商的身份再度回到美國。611781年,當約克敦戰(zhàn)役勝利、英軍投降的新聞出現(xiàn)在《保皇公報》上時,里文頓開始采取妥協(xié)立場,他客觀地報道了英軍撤離之后華盛頓在紐約城向他的軍官們告別的情景。但是激進派仍然不依不饒,1783年新年除夕,曾在1775年焚燒他模擬像的暴民又找上門來,封了他的報社。62美國托利黨人受到了一個新興的資本家派別的反對——該派別還稱不上黨派,其成員通常被稱為殖民地輝格黨人。賓夕法尼亞的約翰·迪金森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輝格黨人,人們常常稱他為“革命的筆桿子”。63迪金森并不希望為爭取獨立而發(fā)動戰(zhàn)爭。然而,在為革命進行的輿論準備方面,他的作用無與倫比,他提出了殖民地輝格黨人最終感到他們必須起來捍衛(wèi)的那些基本原則。迪金森起草了《反印花稅大會權利宣言》和兩份《致國王的請愿書》,并且還與人聯(lián)合起草了《邦聯(lián)條例》(1783年由第二屆大陸會議擬訂的憲法,為當時反叛英國的13州提供了基本憲章,1789年為現(xiàn)行合眾國憲法所取代)。64與托利黨人一樣,迪金森并不認同那些“煽動鬧事者”。輝格黨人關于自由的觀念是相當狹隘的。輝格黨人的戰(zhàn)斗口號是“無代表,不納稅”,他們的斗爭局限于經(jīng)濟方面。輝格黨人對于提高平民的地位沒有太大興趣。對于社會改革中的“天賦人權”學說,他們的認識也極其模糊,他們更多地是從財產(chǎn),而不是從人權角度來考慮問題。65美洲輝格黨人最大的敵人正是英國的輝格黨人。英國的輝格黨人實行了被認為有損于美洲商業(yè)利益的限制措施。美洲人認為,在英國議會沒有殖民地代表的情況下,英國政府隨心所欲地對殖民地征稅,美洲殖民地的生意對手就只能束手待斃了。66美洲輝格黨人不得不作出選擇:英國政府提供了法律與秩序,而當?shù)卣型麕聿皇芟拗频呢敹愓撸狠x格黨人在戰(zhàn)爭打響后要么成為親英派,要么成為愛國派。迪金森自己也必須作出選擇。他不愿支持人們從獨立的立場,于是拒絕了在《獨立宣言》上簽名,但他卻拿起槍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67迪金森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受到有產(chǎn)階級的尊敬,這個階級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頭腦冷靜、務實的集團。迪金森的書信體文章文采飛揚,說理透徹,讀起來趣味盎然,并因此被廣為刊載。當時的幾乎所有報紙都全部刊登了他的“賓夕法尼亞一農(nóng)夫”系列文章。68激進派報刊,具有鮮明的宣傳色彩、論戰(zhàn)精神和強烈鼓動氣勢?!恫ㄊ款D公報》和《馬薩諸塞偵探報》最為突出,兩家報紙都在革命策源地波士頓出版。這兩份報紙還與兩位愛國激進派作者有關:塞繆爾·亞當斯、艾賽亞·托馬斯。69塞繆爾·亞當斯是美國第二任總統(tǒng)約翰·亞當斯的堂兄,兄弟倆都生長于波士頓,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塞繆爾·亞當斯被公認為當時最有創(chuàng)造力、最雄辯的新聞記者,他為《波士頓公報》寫了大量的戰(zhàn)斗檄文,被譽為“宣傳的先驅”。70亞當斯認為,美洲殖民地有正當?shù)睦碛膳c母國斷絕關系,因為英國國會繼續(xù)無視各殖民地的基本權利,是英國人違反了契約,因此殖民地的義務便自動解除(依據(jù)契約法理論,任一訂約方違背契約即構成對其他所有簽約方義務的解除)。從法理上講,反叛的是英國人——而殖民地居民則是傳統(tǒng)方式的維護者。71塞繆爾·亞當斯的敵人給他起了外號:“木偶操縱大師”。亞當斯經(jīng)常參加波士頓激進派創(chuàng)建的“核心俱樂部”的聚會。該俱樂部辦了一家名叫《獨立廣告報》的報紙。1748年,26歲的塞繆爾·亞當斯成為主編。后來,他又定期為《波士頓公報》撰稿。72亞當斯組建了通信委員會,1772年其它一些城市相繼成立“通信委員會”。這個組織對促進各殖民地聯(lián)合以及召集第一屆大陸會議,都起了重要作用。委員會的運行機制和新聞通訊社很相似,它從各地搜集新聞,然后經(jīng)過選擇、甄別、加工、處理,再發(fā)往各地。73艾賽亞·托馬斯與本杰明·富蘭克林一樣,從小做印刷學徒,通過自學開始了辦報歷程。1770年,托馬斯在波士頓創(chuàng)辦了《馬薩諸塞偵探報》,該報不久就成為殖民地最受歡迎的報紙之一。1775年5月3日,托馬斯在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篇美國獨立戰(zhàn)爭報道的開山名篇《列克星敦的戰(zhàn)斗》,其中“震撼世界的槍聲”成為響徹整個獨立戰(zhàn)爭的名言。74六、獨立戰(zhàn)爭期間的宣傳列克星敦之戰(zhàn)是艾賽亞·托馬斯以隨軍記者的身份目睹的獨立戰(zhàn)爭第一仗,他隨即在《馬薩諸塞偵探報》上發(fā)表了一篇具有十分濃郁宣傳色彩的《列克星敦之戰(zhàn)》。這篇聲討英軍暴行的戰(zhàn)斗檄文,成為獨立戰(zhàn)爭的宣言。75美國獨立戰(zhàn)爭還有一位以撰寫宣傳小冊子著稱的政論家和宣傳家托馬斯·潘恩。人們常把華盛頓稱為“獨立戰(zhàn)爭的劍”,將潘恩稱為“獨立戰(zhàn)爭的筆”。小冊子是早期報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潘恩就是獨立戰(zhàn)爭中最著名的小冊子作者,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美國人醉心于報紙和小冊子,以至于沒有時間來看書。761737年1月,潘恩生于英國的一個窮苦人家,13歲輟學,曾做過店員、裁縫、稅吏。1772年他以“Pain”(痛苦)為筆名,寫了小冊子《稅吏事件》,因為“反政府”思想而被革職。1774年,他懷揣著當時任北美駐英代表本杰明·富蘭克林的推薦信,來到美洲大陸,在《賓夕法尼亞雜志》擔任編輯。77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打響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第一槍。但是北美殖民地究竟能不能獲得獨立,甚至應不應脫離“母國”而獨立,仍然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時,各殖民地還都把英國當成自己的母國。雖然大陸軍宣布對英軍使用武力,但是也不曾提出獨立的主張,也不曾想到和母國脫離關系。1775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陸會議,通過了對英“必須采取武力宣言”,委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著手創(chuàng)建大陸軍,同時展開爭取外援的外交活動。78盡管如此,“獨立”的口號仍是不少人所忌諱的,連華盛頓、富蘭克林等政治家一度也曾視“獨立”為畏途。親英的托利黨人更是繼續(xù)鼓吹效忠英王。雖然有人喊出了“不自由、毋寧死”的口號,但是“國王仁慈、議會暴虐”的觀念依然盛行。正是在這樣一個十字路口,潘恩吹起了“獨立”的號角,為殖民地武裝斗爭指明了方向。1776年1月,他以“一個英國人”的署名發(fā)表了題為《常識》的政論小冊子。79《常識》的矛頭首先指向英國的君主政體:“君主政治體制里有一些極端可笑的東西”,“在英國,一個國王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外是挑起戰(zhàn)爭和賣官鬻爵……使國家陷于貧窮和制造戰(zhàn)爭”,君主世襲制“只是為愚人、惡人和下三濫的人大開方便之門”。80潘思在《常識》中談到了“對北美形勢的意見”,他指出:“作為最后手段的武力決定著這場爭執(zhí);訴諸武力是英王選擇的,北美大陸已經(jīng)接受了這個挑戰(zhàn)”。最后他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道:

“美洲人民被暴虐統(tǒng)治者慘殺的已經(jīng)夠多了,他們殷紅的鮮血灑遍在大自然里,發(fā)出嗚咽的聲調(diào),仿佛在控訴、在號召:現(xiàn)在應該是采取獨立行動的時候了!熱愛人類的人們,敢于反對暴政和暴君的人們,請站到前面來”!81這本小冊子第一次明確提出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潘恩認為,這場戰(zhàn)爭的目標是獨立,而獨立的目標是共和。君主制下,國王是法律,共和制下,法律是國王。潘恩的著作使得華盛頓、富蘭克林等人讀后都深受鼓舞,富蘭克林稱之為“天才之作”。三個月間,《常識》銷出20萬冊,后來又幾次再版,累計售出50萬冊,當時北美殖民地的民眾從前線到后方,無不爭相傳閱《常識》,大陸軍官兵更是幾乎人手一冊。英軍統(tǒng)帥深為嫉恨,命人將潘恩的名字釘在自己的鞋跟上。82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公布之前起草者杰弗遜曾對潘恩說有些文字是從《常識》中引用來的,甚至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名也是《常識》首創(chuàng)的。曾任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主席的羅伯特?唐斯將《常識》列入16部“影響世界歷史的書”,同馬克思的《資本論》、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名著相提并論。83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潘恩于1776年8月應征入伍。他參加了大陸軍賓夕法尼亞聯(lián)隊。1776年底,華盛頓敗走長島向新澤西撤退,大陸軍連連失利,缺衣少食,士兵士氣低落,戰(zhàn)爭陷入了困境,危急關頭,潘恩受華盛頓委托,又寫下了一本蕩氣回腸的小冊子《危機》。84潘恩把小鼓支在膝蓋上奮筆疾書,寫下《危機》的系列文章,開頭的文字激情洋溢的寫道:

此時此刻,正是考驗人的靈魂的時候。在夏天的時候來當兵,在陽光明媚的時候才愛國的人,在這場危機中固然會把為國效忠視為畏途;但是在現(xiàn)在面對危機、挺身而出的人,卻值得同胞的敬愛和感激。暴政,像地獄一樣,是不會輕易的被征服的;然而我們有一點可以使自己感到欣慰:戰(zhàn)斗愈是艱苦,勝利就愈是輝煌。我們得來太便宜的東西,我們就會等閑視之——任何事物惟其昂貴,才有價值。85《危機》寫成后一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