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每課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1頁
新教材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每課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2頁
新教材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每課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3頁
新教材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每課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4頁
新教材統(tǒng)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全冊每課知識點考點提煉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知識點匯總第1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6-第3課古代西亞、非洲文化 -10-第4課歐洲文化的形成 -13-第5課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 -17-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21-第7課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24-第8課現(xiàn)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28-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30-第10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33-第11課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37-第12課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41-第13課現(xiàn)代戰(zhàn)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45-第14課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fā)展 -48-第15課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54-第1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特點知識點一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歷程1.中華文明多元起源(1)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2)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2.春秋戰(zhàn)國(1)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qū)、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2)社會出現(xiàn)大變革。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3)戰(zhàn)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爭鳴”局面出現(xiàn)。(4)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源頭。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3.秦漢魏晉秦朝建立起統(tǒng)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西漢①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②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魏晉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tǒng)文化呈現(xiàn)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魏晉玄學盛行4.隋唐時期(1)唐朝佛學繁榮,傳統(tǒng)儒學受到挑戰(zhàn),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隋唐時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輝煌燦爛。5.宋元時期(1)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2)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3)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6.明清時期(1)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xiàn)。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2)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fā)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7.近代社會(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3)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知識點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1.重視以人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2)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guī)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2.提倡民本思想(1)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鬃右蠼y(tǒng)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戰(zhàn)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2)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發(fā)展為系統(tǒng)的理論學說,成為中華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戰(zhàn)國時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關系。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張載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1)西周初年,周朝統(tǒng)治者主張“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3)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4)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5)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7.主張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即“和”,才能產生新事物。(2)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知識點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和價值1.特點本土性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fā)展具有本土性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xiàn)連續(xù)性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2.價值(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2)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xiàn)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3)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tǒng)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特點1.內涵(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2)知行合一觀。(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4)有愛國主義精神。(5)追求真理,勇于奉獻的精神。(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guī)范。2.特點(1)延續(xù)性、凝聚力和包容性。(2)以人為本,重人倫,重道德,尊君重民。(3)主張自強不息,勤勞刻苦,剛健有為,鞠躬盡瘁。(4)強調人格,提倡節(jié)烈,主張為國盡忠,殺身以成仁,舍生以取義。(5)崇尚統(tǒng)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6)持中貴和,主張中庸,追求和諧。(7)儒道互補,外儒內法,儒、佛、道三教合流。(8)務實事,輕幻想,重實用,戒空談,看實效,重實績,主張經世致用。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歷史變遷,在傳承和弘揚中不斷前進,始終一脈相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呈現(xiàn)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記,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激發(fā)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1.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以“道佛儒三教為中心的十多種文化”,包括了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宗教、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2.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于距今約1萬年前的遠古文化。3.殷周時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時期。4.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輝煌昌盛的時代,除儒、墨、道、法、名、陰陽外,天文學、算學、醫(yī)學、農學也都有一定的發(fā)展。5.秦朝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是文化發(fā)展所遭遇的一次嚴重挫折。6.兩漢時代,在經學占統(tǒng)治地位的情況下,自然科學、史學等仍有較大的發(fā)展。7.魏晉時代,玄學盛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轉入一個新的時期,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處在動蕩的過程之中。8.北宋時代,理學興起,恢復儒學的權威。到南宋,朱熹、陸九淵分別繼承并發(fā)展了北宋時代的理學理想。9.明清之際,涌現(xiàn)出一些進步思想家,使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相比已經落伍。10.鴉片戰(zhàn)爭后,西學再次輸入,使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1.經過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洗禮,儒學、經學、理學三位一體居于主導地位的傳統(tǒng)文化基本結束。第2課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知識點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fā)展1.兩漢至宋明(佛教傳播)(1)過程兩漢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佛教出現(xiàn)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①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②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書法、繪畫,很多體現(xiàn)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③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3)局限: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明末清初時期(近代科學)(1)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3)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jiān)工作,并招攬數(shù)學、醫(y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3.19世紀中葉后(西方文化)(1)傳播渠道的增加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②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旨在培養(yǎng)外交和翻譯人才。③清政府創(chuàng)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④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chuàng)辦。(2)救亡圖存的呼聲①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②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20世紀早期(民主科學)(1)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2)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知識點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文字與思想的外傳(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qū)。(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shù)氐奈幕涣骱桶l(fā)展。(3)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4)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fā)展。2.社會制度外傳(1)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2)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4)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3.四大發(fā)明的外傳(1)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2)火藥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4)中國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4.中國文化傳入周邊地區(qū)(1)14世紀末,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shù)貍鞑ブ腥A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5.中國文化傳入歐洲(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中國古代和近代中華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現(xiàn)1.秦漢時期,文明開始走向世界。漢朝時期,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中國的鑄銅、制鐵技術、制漆技術和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分別傳往日本、朝鮮和越南。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2.隋唐時期,中華文明基本形成了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唐朝文化對新羅、日本、印度、大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3.新航路開辟后,西方傳教士為實現(xiàn)順利傳教的目的,宣傳西方文化知識,使我國和西方思想文化進行直接的接觸和交流。4.近代史上的西學東漸現(xiàn)象(1)兩個階段:從鴉片戰(zhàn)爭后到甲午戰(zhàn)爭前為第一階段,主要學習以“船堅炮利”為核心的西方物質文明;從甲午戰(zhàn)爭后到五四運動前是第二階段,主要學習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2)三個層次:技術成果(器物層);相關社會支持系統(tǒng)(制度層);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氣質等(思想層)。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多個,而其中又以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為主,中華文明是多種區(qū)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多源一體”的文明形成模式。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q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qū)除了中國,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地。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qū)產生了重要影響。1.科技方面: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2.文化方面: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特別是日本,派來大量留學生,一大批日本學者回國后在日本發(fā)動了大化改新,使日本進入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圈也在這時形成。啟蒙運動中,法國伏爾泰便利用了中國儒家思想。3.交通方面: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連接了亞歐大陸,促進了各地的交流。四大發(fā)明除火藥是元朝軍隊帶去的,其他都是經絲綢之路傳過去的。4.經濟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水稻種植的傳播極大促進了其他地區(qū)農業(yè)的發(fā)展,養(yǎng)活了更多的人口。亞洲四小龍的發(fā)展都深受中國文化影響。5.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時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第3課古代西亞、非洲文化知識點一古代西亞文化1.楔形文字(1)創(chuàng)造者: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3)作用:流行了數(shù)千年。2.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1)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2)內容:史詩敘述了蘇美爾地區(qū)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中間穿插大量神話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動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tài)度。3.建筑、藝術(1)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生動有趣,壁畫主題多樣,別出心裁。(2)亞述帝國修建了多座規(guī)模宏大的王宮,王宮大門上的標志性雕刻是人首飛牛。(3)波斯王宮的多幅雕刻刻畫了臣民進貢的場景,體現(xiàn)了專制帝國統(tǒng)治者的威嚴。4.編纂法典——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1)內容①前言:宣揚君權神授,炫耀國王的功德。②正文:詳細規(guī)定了臣民的義務以及違背法律后具體的懲罰措施,涉及個人道德,兵役和勞役,租賃、借貸、債務,以及奴隸地位等方面。③結語:要求所有人必須遵守法典,違反者將遭到嚴厲懲罰。(2)地位:法典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知識點二古代埃及文化1.存續(xù)時間: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實現(xiàn)統(tǒng)一,文明綿延約3000年。2.文化成就(1)象形文字①它來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號、表意符號和限定符號組成。②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在此期間,經歷了多種變化。(2)文學作品神話包括世界誕生和人類起源等內容詩歌大多是宗教詩,也有愛情詩哲理故事傳達著埃及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傳記等(3)建筑藝術①古代埃及的建筑藝術受到宗教較大影響。②法老們還修建了眾多神廟,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③祭司們宣揚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則賜予神廟大量財富。(4)科學技術①埃及人發(fā)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古代世界最精確的歷法之一。古羅馬的凱撒制定儒略歷時,吸收了埃及歷法的成就。②在數(shù)學、醫(yī)學等方面,埃及人也頗有建樹。知識點三阿拉伯文化1.產生(1)7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興起,到8世紀已征服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北部的廣大地區(qū)。(2)阿拉伯人繼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區(qū)的文化遺產,把古代埃及、西亞、希臘、羅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結合阿拉伯人的風俗、語言和傳統(tǒng),創(chuàng)造了阿拉伯文化。2.成就(1)文學①阿拉伯半島統(tǒng)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經常派人到麥加附近舉行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會用金水書寫在布上,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墻壁上,名為“懸詩”。②故事集《天方夜譚》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到《天方夜譚》的影響。(2)科學數(shù)學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附有800多個實例,把代數(shù)學發(fā)展為獨立學科。印度的數(shù)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shù)字”天文白塔尼修正了計算太陽和部分行星軌道的方法,證明了發(fā)生日環(huán)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曾經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醫(yī)學伊本·西那的《醫(yī)典》是一部醫(yī)學百科全書,傳入歐洲后被翻譯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yī)學的標準教科書1.自然環(huán)境雖然兩者都是灌溉農業(yè),但由于地形環(huán)境的不同讓埃及更容易形成集權統(tǒng)治,相對安全的位置環(huán)境不會像兩河流域那樣經常受到外族侵擾。2.政治形態(tài)兩河流域復雜的政治環(huán)境讓統(tǒng)一的格局不停地改變,同時王權受到各種制約,因此沒有君神一體的特征。埃及的政治狀況不同于兩河流域,埃及經濟發(fā)展要求有相對集中的統(tǒng)治,這為埃及形成君神一體的法老集權統(tǒng)治提供了基礎和條件。3.經濟形態(tài)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都在沿河地區(qū)發(fā)展農業(yè),但不同的是兩河流域的商業(yè)始終比較發(fā)達,古埃及的農業(yè)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4.宗教信仰兩河流域基本上是多神教,埃及是以一神教為特色。古埃及人特別關心來世,而兩河流域人追求的是現(xiàn)世的福祉而非永生和來世的享樂。5.法律方面古巴比倫人給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就是《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xiàn)存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而古埃及在法律觀念上,法老就是最終裁決者。6.文字方面蘇美爾人創(chuàng)造了著名的楔形文字,埃及人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象形文字。7.文學方面古埃及文學豐富多樣,有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等。蘇美爾的文學作品中最具分量的是《吉爾伽美什》史詩,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8.建筑雕刻古埃及的建筑和雕刻與宗教方面追求來世不無關系,建筑主要是金字塔和神廟。古巴比倫的建筑也繼承了蘇美爾人的一些藝術特點,著名的有古巴比倫城、空中花園等。9.自然科學在天文學領域,兩河流域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太陰歷”,埃及人發(fā)明了“太陽歷”。此外,埃及發(fā)明了計數(shù)法和幾何法,醫(yī)學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第4課歐洲文化的形成知識點一古典希臘文化與羅馬文化1.古希臘文化(1)形成: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上半葉,稱作“古典時代”。(2)成就①哲學背景希臘人對宇宙起源和人生意義等自然和社會問題的知識追求;古希臘哲學家力圖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表現(xiàn)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被后世稱為“三大哲人”。蘇格拉底致力于探討人生哲理和社會倫理;柏拉圖創(chuàng)建的“學園”將哲學和數(shù)學知識融會貫通;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其著作涉及哲學、政治學、文學、天文學、物理學等領域影響柏拉圖在幾何學發(fā)展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為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奠定了基礎;亞里士多德對歐洲科學知識系統(tǒng)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②文學《荷馬史詩》史詩中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為后世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的源泉戲劇古典時代希臘文學的最高成就,悲劇和喜劇是這一時期戲劇的杰出代表③雕塑和建筑:雕刻家米隆的《擲鐵餅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衛(wèi)城的帕特農神廟則是建筑藝術的代表。④史學:希羅多德的《歷史》開創(chuàng)了敘事體的撰史體裁;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也是西方史學的經典之作。2.古羅馬文化(1)概況:古羅馬繼承并發(fā)展了古希臘文化,在法律、文學、史學、建筑和歷法等領域多有建樹。(2)表現(xiàn)①法律——《十二銅表法》地位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內容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多個方面,以維護貴族和富人的財產利益為核心評價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guī)范了社會契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為后來陸續(xù)頒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礎影響羅馬法體系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后世歐洲國家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②文學:盧克萊修、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最杰出的文學家。③史學:李維的《羅馬史》和塔西佗的《編年史》代表了古羅馬史學的最高成就。④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等是羅馬建筑風格的代表。⑤歷法:凱撒時期制定的儒略歷后經修訂成為世界通用的公歷。知識點二中古西歐文化1.背景(1)西羅馬帝國滅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地區(qū)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等封建國家。(2)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基督教,賦予基督教會多項特權。(3)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將羅馬周圍地區(qū)交給教皇統(tǒng)治,建立“教皇國”,并使教會介入世俗權力。歐洲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4)在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過程中,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2.表現(xiàn)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圣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神學家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教義,維護基督教會和封建主的統(tǒng)治;他們的思維方式源自古希臘哲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圣經》對西歐文學藝術的影響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很多素材來自其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在中古西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3.影響(1)中古西歐文化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的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tǒng)。(2)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知識點三拜占庭、俄羅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1)形成背景①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舊稱拜占庭而又稱“拜占庭帝國”。②羅馬帝國分裂后,基督教會分成東、西兩派,雙方在教義、教規(guī)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③1054年,基督教會正式分裂。東派教會自稱信仰正統(tǒng)的教義,故稱“東正教”或“希臘正教”。④拜占庭帝國地處歐、亞、非三洲交界處,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了基督教文化和來自西亞、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主要成就①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編纂的《羅馬民法大全》,為傳承羅馬法作出了貢獻,對歐洲的法學思想和法制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②拜占庭帝國保存了大量希臘古典書籍,其建筑和雕塑藝術也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遺產并有所發(fā)展。2.俄羅斯文化(1)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的統(tǒng)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兑粮隊栠h征記》是基輔羅斯時期最杰出的文學作品。(2)拜占庭帝國滅亡后,東正教逐漸成為專制君主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并對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俄羅斯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與西歐中古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鮮明對比,被視作東正教的象征。羅馬法影響深遠的原因(1)羅馬法在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不斷得到修正、完善,具有較強的生命力。(2)羅馬帝國疆域遼闊,被統(tǒng)治的國家和地區(q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進的羅馬法的影響。(3)羅馬法本身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較強,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發(fā)展和傳播。(4)羅馬統(tǒng)治者重視法學、尊重法學家并且推崇用法律治理國家。(1)基督思想制約著中世紀文化。歐洲中世紀文學是基督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在整個中世紀,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學、文藝乃至整個精神領域里,占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成為歐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2)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特別是在中世紀封建制度和封建國家形成與確立的歷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文學突出了各民族文學遺產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3)中世紀文學是縱向(主要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與橫向(主要有來自蠻族部落,希伯來和拜占庭文化,基督教會文化的影響)文化交融的產物。中世紀作為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形態(tài),還出現(xiàn)了特定階層的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例如騎士階層、市民階層的出現(xiàn),就使得在正統(tǒng)的基督教文學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同時,世俗文化的傳統(tǒng)也以新的形態(tài)發(fā)展著,他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反映。(4)中世紀的文化都有對封建經濟或多或少的反映。無論是反映在文學作品上,還是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中,無論是封建主的維護,還是市民階級的反抗。歐洲中世紀文化在多種碰撞與交融中,不斷成長與發(fā)展,承前啟后,等待著歐洲文藝復興的到來。第5課南亞、東亞與美洲的文化知識點一古代印度文化1.產生背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國家。2.主要成就宗教①在國家形成過程中,印度出現(xiàn)了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②公元前6世紀,印度社會矛盾尖銳,人們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不滿,佛教產生③佛教提倡“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④4世紀時,在古代婆羅門教的基礎上,印度教開始興起。后來,印度教逐漸發(fā)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文學①《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②兩部史詩都源自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后經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藝術很多都與宗教有關,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代表數(shù)學古代印度人發(fā)明了包括“0”在內的十個數(shù)字符號3.文化交流(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開始傳播到東南亞。5世紀時,印度的語言、文字、藝術、思想、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已經在東南亞產生了廣泛影響。(2)佛教文化滲入東南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3)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書寫,巴利文對東南亞國家的文字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知識點二古代朝鮮與日本文化1.古代朝鮮文化(1)成就①公元前5世紀前后,朝鮮出現(xiàn)了青銅器,稍后有了鐵器。②7世紀,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③12世紀完成的《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xiàn)存最早的史書。④音樂、舞蹈源遠流長,特色鮮明。(2)文化交流①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受到中國的影響。②漢字長期在朝鮮半島使用。③在學習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了本民族文字。④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qū),南北朝時期的中國宮廷中就已經有了朝鮮半島的樂舞。2.古代日本文化(1)主要成就①古代日本人認為,太陽、海、河、樹、山、龜、蛇等都有神靈,應該加以崇拜。神道逐漸發(fā)展起來。②7世紀,天皇制度形成。③12世紀以后,隨著武士階層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來文化,逐漸形成了武士道。④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⑤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繪和浮世繪都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2)文化交流①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發(fā)展。②借用漢字的楷體筆畫和草體,分別創(chuàng)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③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fā)展。知識點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形成背景: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2.主要成就(1)宗教信仰瑪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創(chuàng)造之神伊查姆·納是最重要的神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太陽神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瑪雅人、阿茲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金字塔(2)科學藝術瑪雅人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文字,發(fā)明了“瑪雅歷”;創(chuàng)造出20進制,知道“零”的概念印加人建造了驛道和太陽廟;會使用麻醉 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阿茲特克人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都非常精美3.毀滅: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殺,獨立發(fā)展的印第安文化毀滅殆盡。古代印度和美洲文化的特點(1)古代印度文化特點①以宗教為中心。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政治法律的制定、道德觀念的形成、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②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印度的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大多以大團圓結尾,這是它們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思想的結果。③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史。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一部完整的屬于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這與古印度人善于以詩代史有關。印度最為著名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2)美洲文化的特點①有悠久的歷史。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②涉及眾多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農業(yè)、宗教、自然科學、藝術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③對世界影響非常大。如玉米、馬鈴薯等重要農作物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④分布范圍比較廣泛。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蓋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區(qū)。中國隋唐時期,日本是大和時代后期、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前期,即公元6世紀至9世紀,這個時期的交流路線則以直接渡海為主,交流方式有使節(jié)人員往來,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出現(xiàn)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兩宋時期,到中國求法和留學的高麗僧人非常多,他們受到中國有關方面的禮遇和照顧,在兩國文化交流上,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中國的影響下朝鮮很快學會了雕版印刷技術。兩宋時期出現(xiàn)的活字印刷術,大約在13世紀初傳入朝鮮,朝鮮人改鑄成銅活字。后來,這種新興的印刷術被朝鮮政府采用,為稱譽于世的李氏朝鮮銅活字打下了基礎。1.秦漢以來:中國文化先后傳入越南、朝鮮、日本等東亞國家(形成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東亞文化圈,因儒學影響深遠,也稱“儒家文化圈”)。儒家思想約公元前3世紀傳入越南,約1世紀前后傳入朝鮮。2.隋唐時期:儒學輻射東亞,東亞文化圈形成(東亞諸國形成的以中國本土為地理中心,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文化圈)。(1)儒家思想于6世紀初,經朝鮮傳入日本。儒學成為越南、朝鮮、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滲入人們的社會觀念、倫理規(guī)范和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漸成為越南、朝鮮、日本占主導地位的官方哲學。(2)新羅統(tǒng)一朝鮮后,常與唐朝互遣使節(jié),并不斷派遣留學生赴中國學習,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學、學校教育、科舉制度等皆為新羅廣泛吸收。(3)日本將與唐朝的交往視為國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來中國交流學習,隨行的還有眾多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人數(shù)多時一次達五六百,留學生歸國時,帶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識和大量文獻典籍。(4)日本不僅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層面仿效唐朝,而且對宗教、文學、藝術、天文、歷法,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以及各類生產技術,皆予以吸收融合。(5)中國文化輻射于整個東亞地區(qū),其中漢字、儒學律令、天文、歷算、醫(yī)學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國化的佛教,影響尤為深遠。3.宋元時期:13世紀,畢昇的活字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又西傳到中亞、波斯和歐洲,對中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第6課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qū)域文化的形成知識點一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1.種族起源(1)印歐人可能起源于東歐平原,他們是游牧民,馴養(yǎng)了馬匹。(2)印歐人制造了馬拉戰(zhàn)車。2.早期遷徙(1)概況①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xù)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qū),這一過程延續(xù)數(shù)百年甚至上千年。②他們或征服遷入地區(qū)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對早期區(qū)域文化的影響①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zhàn)逐漸衰落。②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qū)首次被統(tǒng)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fā)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干地區(qū)的印歐人與當?shù)鼐用袢诤希纬晒糯南ED人。他們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④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⑤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qū)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知識點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qū)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1.遷徙概況(1)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①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②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2)3—6世紀①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qū)建立政權。②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時,部分北方人民因戰(zhàn)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③日耳曼人各支陸續(xù)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④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2.遷徙影響(1)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2)各個區(qū)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遷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1)對被征服地區(qū)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造成了先進文明中心暫時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2)一定程度上對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首先,他們的遷徙有利于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的確立和擴大。印歐人的遷徙使南亞次大陸到西歐幾乎連成一片。奴隸制真正在世界上確立了統(tǒng)治地位,希臘、羅馬等國的奴隸制高度發(fā)達。其次,各民族的大遷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各文明地區(qū)的閉塞狀態(tài),擴大了經濟、文化交流,還帶來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3)古代印歐語系各族在遷徙中所建立的國家,使古代世界面貌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今天歐洲國家和民族分布的主要格局是在印歐語系各族遷徙過程中確立起來的??傊?,對古代印歐語系各族的遷徙,既要看到其破壞性的一面,又要正確估計它們對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帶來的積極影響。1.民族大遷徙對中西方文化發(fā)展的影響(1)對西歐:民族大遷徙使西歐出現(xiàn)了一種嶄新的文化。昔日的羅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羅馬文化、日耳曼文化與正在興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廢墟上,形成了一種以基督教文化為載體的、包容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與東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適應時代需求的新文化。這種文化成為日后西方文化的淵源。(2)對中國:民族大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fā)展。自漢代以來,經南北朝直至隋唐統(tǒng)一,所有內遷到中原的北方諸族,逐漸融入漢民族中。不僅為漢民族自身的發(fā)展融入了新的血液,也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新發(fā)展。2.民族大遷徙導致中西文化向不同方向發(fā)展的原因(1)在中國,中原地區(qū)的主體民族以其人口眾多、內部高度的文化認同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體,因而人數(shù)有限的南下游牧民族難以改變其文化認同觀念。而且內遷民族一般都向往先進、發(fā)達的中原文化,所以在他們對中原社會經濟進行破壞的同時,很自然地接受了中原文化,并使其劫后重生,有了新的發(fā)展。在西歐,羅馬帝國境內民族眾多,且流動性強,未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共同體。當羅馬社會發(fā)生危機時,舊的文化體系被打碎,各種文化因子在社會裂變中重新組合,很容易形成一種新的文化。(2)從文化的經濟基礎看,中國與羅馬雖然都是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但經濟結構不同。所以,當遇到異質文化的沖擊時,中國文化由于與生俱來的聚合性,能夠經過自我調整,渡過難關,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繼續(xù)向前發(fā)展。西歐則是各種文化經過劇烈沖突與混合,形成一種嶄新的文化。(3)從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來看,在中國,民族大遷徙沒有對根基雄厚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致命的打擊,只是融進了一些新的內容。在西歐,日耳曼人使外族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立法“歸并到他們自己的民族生活里面來”。強大的異質文化將昔日的古典文化體系徹底打碎,其內容與“蠻族”文化、基督教文化混合,經過熔煉,鑄成了一種嶄新的西歐文化。第7課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知識點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1.殖民擴張(1)概況: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2)結果: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歐洲人“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的100年間,印第安人數(shù)量減少了90%—95%。2.族群變化(1)背景①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后三四百年間,非洲失去了大約1億人口,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fā)展。②上千萬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③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shù)量大大增加。(2)概況①印第安人數(shù)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shù)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xiàn)了新的族群。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3)影響①北美:美國、加拿大的白人占據(jù)了人口的大多數(shù),在美國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②西印度群島: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shù)。③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沒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魯?shù)壬贁?shù)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超過人口的半數(shù)。④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fā)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知識點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1.英國殖民活動(1)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2)19世紀時,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3)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了金礦,采礦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2.人口結構變動(1)隨著殖民擴張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shù)量銳減。(2)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shù)氐闹饕用?。知識點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fā)1.開發(fā)美洲(1)背景①19世紀初,英美等國陸續(xù)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2)過程①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②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殖民者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的工資支付運輸費用,獲取了巨額利潤。③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因為生活所迫,或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④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shù)已有十幾萬。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3)影響: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2.開發(fā)大洋洲(1)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1858年,華工人數(shù)已超過4萬。(2)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fā)。對世界近代史上跨地區(qū)人口轉移的認識(1)原因①西方國家為了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把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殖民地。②為了開拓海外殖民地,西方列強掠賣人口。如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規(guī)定:準許華工出國。這實際上是準許列強掠賣中國人口,用于開發(fā)海外殖民地。③工業(yè)化引起人口過剩,導致人口遷移。如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歐洲移民涌入大洋洲。(2)形式①自發(fā)移民,如英國大批清教徒逃亡北美。②西方國家進行殖民活動,如進行黑奴貿易。(3)地域①由歐洲遷往北美。②由非洲遷往美洲。③由亞洲遷往美洲。(4)影響①增強民族認同感。如遷往北美的移民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②加快了西方列強對殖民地的開發(fā)進程。③促進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如19世紀的歐亞移民,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fā)展。④人口遷移導致新的民族國家誕生。如美國的建立。華人在新大陸的出現(xiàn),最初是同拉美的契約勞工制聯(lián)系在一起的。19世紀中后期,大多數(shù)到達美洲的華人是作為半奴隸性質的契約工被輸入的。據(jù)估計,1847—1874年,運往拉美的華工多達26萬以上。早年的華工以勤勞、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為地區(qū)基礎經濟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譬如,古巴、英屬圭亞那、牙買加等地的蔗糖業(yè),秘魯欽查群島的鳥糞開采業(yè),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墨西哥北部棉花種植業(yè)的發(fā)展,都滲透了華工的血汗。(1)華人在美國、加拿大鐵路建設中的貢獻①1862年,美國決定修筑太平洋鐵路。該鐵路原計劃14年建成,華工只用了7年,這在世界鐵路建筑史上是一大奇跡。這條鐵路建成后,促進了美國東西部的運輸,為工農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美國華工還在南太平洋鐵路、北太平洋鐵路建設中作出巨大貢獻。②1878年,加拿大決定修筑太平洋鐵路,在最艱巨和危險地段工作的是華工。③另外,19世紀50年代起,華工受雇于美國加州白人農場主,華工用半個多世紀推動了加州農業(yè)的迅速發(fā)展。(2)華工對開發(fā)澳大利亞的貢獻。華工輸入澳大利亞興起于19世紀40—50年代,人數(shù)一度多達6萬余人。中國的礦工們?yōu)榘拇罄麃喬猿隽舜罅康狞S金,創(chuàng)造出了巨大的財富。采金業(yè)蕭條后,在澳華工又轉向其它行業(yè)。他們?yōu)榘拇罄麃喩鐣兔褡褰洕陌l(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3)華工為馬來西亞橡膠業(yè)和錫礦業(yè)作出重大貢獻。馬來西亞橡膠業(yè)的開拓者是華僑,19世紀初,華僑開始開發(fā)馬來西亞錫礦,經過長期艱苦的采掘,形成了多個主要礦區(qū)。(4)華工還為東南亞經濟作物的開發(fā)種植作出很大貢獻。(5)近代華人還在南非金礦開發(fā),甚至一些國家的獨立戰(zhàn)爭中作出較大貢獻。第8課現(xiàn)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知識點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1.全球勞動力市場(1)形成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2)流動表現(xiàn)①二戰(zhàn)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fā)達地區(qū)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fā)達地區(qū)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qū)的石油工業(yè)快速發(fā)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yè)國家和地區(qū)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③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2.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shù)移民在制造業(yè)和公共服務業(yè)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2)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tǒng)行業(yè)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yè)的就業(yè)機會增加,企業(yè)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yè)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xiàn)出新的趨勢,來自發(fā)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yè)務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知識點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1.難民的概況(1)定義:因為戰(zhàn)爭和地區(qū)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的獨特群體。(2)來源:二戰(zhàn)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zhàn)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qū)。2.難民的救助(1)背景: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2)目的: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3)措施①1950年,聯(lián)合國成立聯(lián)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專門協(xié)調處理難民問題。②1951年,聯(lián)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guī)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③1966年,聯(lián)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④聯(lián)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4)現(xiàn)狀: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知識點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世界出現(xiàn)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2.代表類型類別背景特征影響美國文化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②多元文化傳統(tǒng)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新加坡文化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②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②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二戰(zhàn)后國際人口遷移的特點二戰(zhàn)以后人口多從發(fā)展中國家流向發(fā)達國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顯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遷移形式多樣化。(1)政治性的國際遷移急劇增加。如戰(zhàn)后歐洲重新劃定國家邊界,使東歐各國因國界變動而有人口互相遷入遷出。(2)國際遷移的流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大批歐洲人從殖民地返回故里。(3)美國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但遷入人口來源結構發(fā)生變化,歐洲移民減少,拉丁美洲成為移入人口主要來源地,20世紀70年代后亞洲移民人數(shù)超過了歐洲。(4)世界性人口遷移高潮已接近尾聲。(5)外籍工人逐漸成為人口在國際間移動的主要形式。(6)國際難民數(shù)量增多,持續(xù)時間長。(7)發(fā)展中國家人才外流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文化多元化的利與弊(1)利①文化多元化能促進人們的思想開放,促進社會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②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的發(fā)展。③有利于增加人的流動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④有利于提高社會包容度。⑤有利于帶動社會、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⑥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真正的平等。(2)弊:不同文化之間有時會出現(xiàn)誤解,發(fā)生沖突。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知識點一絲綢之路1.名稱來源(1)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通道中,最著名的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2)這條商路上發(fā)現(xiàn)了大量絲綢遺存,因而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2.標志事件: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此次出使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分支路線:絲綢之路在長期發(fā)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qū)的路線尤為復雜。4.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jù)、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lián)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知識點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綜述:除絲綢之路外,古代歐亞大陸還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它們往往也被納入“絲綢之路”的廣義范疇。2.概況(1)“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2)“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3)“海上絲綢之路”①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qū)建立了廣泛聯(lián)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叮蔀楹I辖z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知識點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質和技術(1)對外輸出①隨著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yǎng)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瓷器主要經由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shù)厝讼矏?。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2)對內引入①西漢獲得了大宛國當?shù)爻霎a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yōu)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②西瓜和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曾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④宋元時期,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2.精神和文化(1)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2)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3)繼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4)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絲綢之路的特點(1)起源早,歷史悠久。最早的絲綢之路距今已經有2600余年的歷史。(2)線路多,覆蓋面廣。古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覆蓋了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地區(qū)。(3)時間長,歷時千年。從漢代張騫“鑿空”到明代絲綢之路衰敗,歷時1600余年。(4)重經濟,互利互惠。張騫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軍事目的,但他所開辟的這條道路在后來所產生的作用卻遠遠超出了軍事范疇??梢哉f,絲綢之路從軍事路、外交路發(fā)展為民生路、商業(yè)路、文化路,特別是在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絲路兩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為紀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跨國申遺成功六周年,2020年6月19日,“2020年絲綢之路周”主場活動開幕式在浙江杭州舉行。活動發(fā)布《2019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年報》,來自9個國家的31位文化遺產領域專家組成國際評審團隊,對過去一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學術研究等板塊推出相應榜單。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梅希蒂爾德·羅斯勒在視頻賀詞中稱,絲綢之路精神值得發(fā)揚光大。絲綢之路不僅體現(xiàn)互學互鑒精神,還將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未來國際合作的共同基礎和起點,為人類構筑心靈的和平屏障。(1)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主要通道,我國利用這一通道將各種東方的特產傳入西方,同時也將西方獨有的特產傳到了東方。(2)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絲綢之路不僅是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還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由絲綢之路傳到西方,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fā)展的基礎。歐洲和中亞地區(qū)的藝術形式也通過絲綢之路受到希臘和羅馬文化的藝術熏陶。絲綢之路讓唐朝接受了不同國家的舞蹈和音樂等文化。鄭和七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歐亞非各國進行了經濟和文化交流。(3)促進了多種宗教的傳播和交流。很多國外傳教法師通過絲綢之路進入東方進行傳教,促進了文化交流。唐朝的玄奘西天取經促進了唐朝和印度的宗教交流。絲綢之路讓各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許多外來宗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第10課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知識點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15世紀之前: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2.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2)表現(xiàn)①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shù)量大大增加,咖啡、煙草、可可等出現(xiàn)在歐洲市場并成為歐洲人喜愛的商品。②歐洲的產品也開始在美洲市場銷售。③貿易的擴大促進了股份公司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如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東印度公司等。④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3.工業(yè)革命以后(1)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2)類型豐富的工業(yè)產品,通過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輸送到世界各地。4.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20世紀上半期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fā)展。5.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1)因冷戰(zhàn)的發(fā)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受到極大影響。(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仍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fā)展。(3)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冷戰(zhàn)的結束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世界貿易突飛猛進。(4)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知識點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條件(1)買賣雙方的接觸、洽談、協(xié)商、協(xié)議,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各地的生產者、消費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2)同時也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xiàn)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2.表現(xiàn)(1)飲茶風俗①最初,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中國茶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qū)。②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形成了著名的“萬里茶道”。③英國茶會上用中國茶和中國的茶具來招待客人成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蘭許多富裕家庭都設有專門的“茶室”。④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jù)自身的風俗習慣創(chuàng)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國形成了“下午茶”。(2)服飾變化①17世紀末,回到法國的傳教士穿著中國服裝參加舞會,獲得全場喝彩。②中國服裝柔軟的面料、富有東方韻味的款式、線條流暢的龍鳳花草紋樣等,融入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之中。③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有取名為“孔子”的中國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國服裝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裝,有雜糅了日本和服樣式的午茶便裝。這些服裝大膽采用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④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一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3)鐘表技術①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經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②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shù)量已經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將進口的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③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④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xiàn)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3.發(fā)展(1)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2)除了傳統(tǒng)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電影、音樂、電視節(jié)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戰(zhàn)后國際貿易發(fā)展的特點(1)世界經濟聯(lián)系大大加強,國際貿易以超越物質生產發(fā)展的速度迅猛增加,達到空前水平。戰(zhàn)后1948—1985年的37年里,資本主義國家出口額從539億美元增加到17525億美元,增長了31.5倍。(2)國際資本貿易空前發(fā)展,已成為世界經濟聯(lián)系加強的重要表現(xiàn)。1984—1989年,國際金融市場凈融資額年遞增率達25.2%,而目前國際貨幣市場上的年成交額已是世界商品和勞務年貿易總額的25倍以上。(3)世界經濟聯(lián)系的內容發(fā)生較大變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出現(xiàn)新特點。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中,初級產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商品越來越多樣化、高級化、優(yōu)質化和綜合化、整體化。技術貿易發(fā)展擴大。(4)世界經濟聯(lián)系形式日益多樣化。如:生產合作和裝備業(yè)務、技術轉讓、補償貿易、合資貿易、合資經營、國際分包合同、來料加工以及聯(lián)合投標等。(5)地區(qū)貿易發(fā)展不平衡不僅表現(xiàn)為區(qū)域貿易不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市場體系的加強。發(fā)達國家的貿易額由20世紀50年代末占世界貿易總額的66%提高到目前的71%。發(fā)達國家已占國際貨幣資本市場融資的80%左右。(6)世界經濟一體化與經濟貿易的區(qū)域化、集團化及跨國公司的出現(xiàn),使世界經濟聯(lián)系更加緊密和復雜。目前,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占資本主義世界貿易額的1/3。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和地位最重要的是歐洲、北美及亞太地區(qū)三大區(qū)域經貿集團。茶向西方傳播,豐富了世界文明的內容茶是中華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權威、最具價值的部分。100多年前,中國茶葉曾經壟斷著世界茶葉市場,和瓷器、絲綢等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的各大名茶更是蜚聲海外,譽滿天下。然100年后的今天,中國茶葉在世界上的地位是,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chuàng)匯第四。印度、日本、斯里蘭卡等國家或在總量上,或在單品上都超過了中國。(1)唐宋時期,朝廷大力推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得茶葉傳播到世界的各個地區(qū),同時,也為“海上茶葉之路”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2)外國人著述立傳,為傳播茶葉作出貢獻①851年,阿拉伯人蘇萊曼詳細介紹了中國廣州的情況,其中特別提到了茶葉。14世紀到17世紀,中國的茶葉經陸路輸往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qū),再通過阿拉伯人首次傳到西歐。②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科魯茲等對于中國的茶風、茶俗、茶事活動進行了詳細而具體的記載(《利瑪竇——中國札記》、科魯茲《廣州述記》),使得西方人通過這些著作加深了對中國茶葉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葉的美譽度。荷蘭人在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到了西歐,1650年后傳至東歐,再傳到俄羅斯和法國等國。③歐洲殖民者將飲茶的習俗傳入美洲和大洋洲。品飲紅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一種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高檔禮品。(3)中俄邊境重鎮(zhèn)恰克圖是兩國進行通商貿易的商業(yè)貿易中心,茶葉是其中重要的商品。俄羅斯商人將茶葉販賣到西伯利亞伊爾庫茲克、烏拉爾、秋明等地區(qū),甚至還一直運送到遙遠的莫斯科與圣彼得堡。(4)到19世紀,中國茶葉幾乎傳遍全球,俄羅斯帝國還學會了種茶、制茶技術。第11課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知識點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歷史背景(1)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zhàn),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qū)。(2)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qū)域被統(tǒng)稱為“希臘化世界”。(3)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2.國家政策(1)目的: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2)措施①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tǒng)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員,推廣波斯禮儀。③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3.主要表現(xiàn)(1)希臘化世界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yōu)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tǒng)治階級。②作為殖民者,他們生活于希臘風格的城市中,保持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③被征服地區(qū)的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躋身統(tǒng)治階級行列,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2)希臘化時代①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②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fā)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③文學、科學的發(fā)展文學學者們系統(tǒng)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科學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y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tǒng)及消化系統(tǒng)進行了基礎研究(3)西亞、北非文化:在廣大的鄉(xiāng)村地區(qū),農民仍說著他們祖先的語言,保持他們原有的宗教和風俗。知識點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1.蒙古的西征(1)背景: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xiàn)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2)概況第一次1218年,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滅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qū)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第三次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qū)為目標,攻占巴格達(3)影響①給被征服地區(qū)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②引發(fā)了較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2.東西方交流(1)條件:蒙古的三次西征。(2)表現(xiàn)①推動東西方的互相了解人員活動影響傳教士兩位歐洲傳教士先后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對以后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旅行家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留居17年,根據(jù)他口述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展示了一個富庶而神奇的東方世界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②較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方向概況影響由東向西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shù)鼐用袢诤弦泼裰械囊徊糠殖蔀橹袊刈迦说淖嫦?,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 由西向東主要是大批移民,進入中國中原地區(qū),被稱為“色目人”③民族分布的變化: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qū)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亞歷山大遠征和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點(1)亞歷山大遠征所開創(chuàng)的希臘化時代使希臘文化科學等在城邦外發(fā)揚光大,開創(chuàng)了一個東西互補的時代。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的西征使中國的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羅盤進一步傳入西方,打開了歐洲的大門,使歐洲發(fā)生大改變。(2)亞歷山大遠征和成吉思汗西征都具備有利的國內國際環(huán)境。馬其頓王國是一個經過改革后的強大帝國,并且周邊希臘各城邦面臨巨大的危機;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社會穩(wěn)定,勢力正旺,并且接受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周圍各王朝各國家都很混亂。(3)亞歷山大和成吉思汗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也是遠征勝利的重要因素。(4)兩軍出師有名,打著報仇的口號,都在全軍全民中得到擁護和支持。(5)亞歷山大遠征與成吉思汗西征過程中都顯示了他們極其兇殘的一面,但是為了維持他們龐大的帝國體系,又都采取穩(wěn)重的兼容并蓄的政策。(6)亞歷山大遠征時帶著大批希臘手工匠師、商人、冒險家、哲學家等涌入東方,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總是搜索當?shù)氐墓そ?、科學家、天文學家等帶回蒙古帝國,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先進文化技術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進程產生很大影響。(7)亞歷山大遠征打開了西方人的眼界,開始直接間接地接觸東方文明古國印度和中國;成吉思汗西征則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揭開了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官方外交活動。他們都對亞歐大陸的東西交流作出重大的影響和貢獻。蒙古西征對中西文化影響的兩面性(1)積極影響①蒙古帝國內外發(fā)達的“驛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②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進一步加強了東亞與中亞、西亞之間的關系,大大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③蒙古帝國將亞歐大陸連成一片,恢復、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統(tǒng)治者對東西方貿易關系和技術交流的注重和保護措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fā)展。⑤蒙古帝國的宗教兼容并蓄政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⑥蒙古西征所導致的東西方人口大遷徙和蒙古帝國時期各國人士頻繁的來往以及蒙古統(tǒng)治者對西域人的信用政策,進一步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2)消極影響:蒙古族的征服戰(zhàn)爭十分慘烈,在歐亞廣闊的被征服地區(qū)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第12課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知識點一獨立戰(zhàn)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獨立戰(zhàn)爭前獨立戰(zhàn)爭后背景內容評價背景內容評價①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shù)氐挠〉诎踩斯餐钤诒泵乐薜耐恋厣息诟鞣N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③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tǒng)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①他們使用的英語已經發(fā)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②他們的飲食文化、藝術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③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chuàng)造精神等,也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①“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②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yōu)越感根深蒂固①獨立戰(zhàn)爭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②1787年的聯(lián)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xiàn)了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聯(lián)邦制共和國①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發(fā)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xù)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2.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qū)。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qū)的主要語言。③隨著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fā)生了巨大變化。(2)表現(xiàn)①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xiàn)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②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qū)域內,傳統(tǒng)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③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qū),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如多神信仰、圖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