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仁教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_第1頁
李忠仁教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_第2頁
李忠仁教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_第3頁
李忠仁教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李忠仁教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經驗

李忠仁是南京中學中醫(yī)藥大學教授、針灸專業(yè)博士、博士導師。江蘇省著名中醫(yī)藥專家、江蘇省中醫(yī)辦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導師師承著名針灸學家邱茂良教授,學術上盡得其傳,從事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至今已4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教臨經驗,學術上中西合參,尊古納新,頗有創(chuàng)新,臨床中經驗豐富,在針刺取穴時,不僅注重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還根據疾病的特點,參考人體解剖結構中神經或血管分布,精選相應施術穴位,總結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針灸療法,擅治疑難雜癥,而對于常見病的針刺治療風格獨特、療效良佳。筆者有幸跟隨導師門診2年余,親聆教誨,獲益頗多,現(xiàn)就導師臨床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妙用巧治經驗作一簡述,以饗同道。1肌肉張力型面神經損傷導師強調治病需先診病,只有明確了診斷,才能對癥治療,臨床上引起面肌癱瘓癥狀的疾病有多種,需要鑒別診斷。根據病因、病位、病性主要區(qū)別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周圍性面癱是以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癥的病癥,又稱為“口眼斜”,其中Bell氏面癱最為常見。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病原因是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筋經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致面部肌肉縱緩不收。癥見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口角歪斜,患側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進食時食物殘渣常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間隙內,口水自該側流下等。周圍性面癱為面神經核或面神經受損引起的,臨床上需與中樞性面癱相鑒別:中樞性面癱為核上組織受損引起,出現(xiàn)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痹,多見于腦血管病變。另鑒別于Hunt綜合征:此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多發(fā)性神經病變,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面肌癱瘓,患耳疼痛有皰疹,可伴有聽力下降、聽覺過敏、耳鳴、眩暈等,其他全身表現(xiàn)有發(fā)熱、口唇皰疹、淋巴結腫大、Horner綜合征、頸部皮膚感覺遲鈍等。另外還需與急慢性中耳乳突炎、外傷性面癱、Lyme病以及橋小腦角、顳骨、側顱底、腮腺的良惡性腫瘤造成的面神經麻痹相鑒別。2發(fā)病時間劃分周圍性面癱的分期雖眾說不一,但導師認為在治療上應將其分為3期:急性期(發(fā)病10d內)、恢復期(發(fā)病2周~3個月)、后遺癥期(發(fā)病3個月以上)。導師認為,根據病程特點分期辨證,采用相應的針刺治療方法是尤為重要的。2.1面神經加味治療宜輕且淺,引邪外出急性期是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關鍵時機,治療愈早,療效愈好。此期多為風寒型或風熱型,正邪交爭,病邪尚淺,正氣未衰,面神經正處在急性炎癥水腫期,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此時給予局部穴位柔和的良性刺激,可激發(fā)經氣,調和氣血,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新陳代謝,使炎性滲出物得以吸收,從而改善神經沖動的傳遞,有利于促進神經纖維的復蘇及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縮的神經功能得到恢復。導師教誨,急性期的面部針刺宜“淺”,手法宜輕柔,因風寒或風熱之邪始中絡脈,絡為橫向淺表的分支,病邪輕淺,衛(wèi)氣漂悍滑利而易脫,故刺激量宜小,以通調表淺絡脈之氣,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治療時應以疏調陽明、少陽經氣為主,局部取穴宜少,可取患側陽白、下關、頰車、地倉、完骨、雙側風池等穴;循經遠端取穴:雙側合谷。諸穴均為淺刺、平刺,治以宣泄表邪為主,主以瀉法,手法宜輕,留針30min。導師在治療選穴中以“取完骨舍翳風”為主,導師認為,面癱急性期面神經水腫較為嚴重,翳風穴布有耳大神經,且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突孔穿出處,此期針刺翳風穴有加重面神經水腫的可能性,因而棄翳風改取完骨穴,完骨屬足少陽膽經,亦主治口眼歪斜,安全而有奇效。例1.李某,女,36歲。因晚上洗頭未及時吹干,外出散步,自覺頭皮發(fā)涼。次日晨起感右側面部肌肉麻木,梳洗時發(fā)現(xiàn)右側口角下垂,用早餐時食物滯留于右齒間,湯水自右側口角流出,遂至某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周圍性面癱”,予地塞米松、甲鈷胺、維生素B治療,3d后未見緩解,故求診于導師。就診時見右側額紋消失,右眼瞼閉合不全,露睛易流淚,眼裂3mm,右側鼻唇溝變淺,右側口角下垂,飲水進食時右側口角流涎,鼓腮漏氣,吹哨不能,耳后輕壓痛,耳內未見皰疹。舌淡苔白膩,脈浮緊。導師認為,該患者衛(wèi)外不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阻于面部經脈,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故致口角歪斜,辨證當屬“風寒入絡”,治以疏風散寒,宣泄表邪?;颊呙姘c第4天,屬急性期,且耳后有壓痛,面神經水腫較為嚴重,導師取百會、智三針、患側陽白、上睛明、太陽、下關、頰車、地倉、完骨、雙側風池、合谷、足三里。諸穴均以淺刺,百會、智三針、足三里平補平瀉,余以瀉法為主,留針30min。每周治療3次,1周后諸癥狀已有明顯改善;連續(xù)治療1個月后,耳后壓痛已緩解,右眼瞼基本能閉合,口角已無歪斜,僅右側牙齒咀嚼時略感乏力;繼續(xù)鞏固治療1個月后,患者完全康復,未遺留任何后遺癥。2.2穴位針刺加群由淺入深,多法聯(lián)用恢復期病情逐漸穩(wěn)定,表邪已入里化熱,熱邪阻滯;邪正相爭,局部經絡筋脈瘀滯,氣血運行受阻,辨證多為熱邪傷絡型或氣滯血瘀型,治以清熱活血通絡。導師認為,此期患者癥情相對穩(wěn)定,面神經水腫情況較急性期有所改善,針刺穴位應由少到多,針刺配穴深度逐漸由淺入深,加大刺激強度,可采用透刺法,加強經氣的通調作用。穴取雙側風池、合谷,患側翳風、太陽、下關、頰車、地倉、水溝、承漿、顴、陽白、上睛明、攢竹等穴輪換使用,可采用“合谷刺法”,或地倉透頰車,水溝透地倉,陽白透魚腰,四白透承泣,太陽透瞳子,合谷透三間等,手法宜重,刺激強度宜大。導師多年臨床經驗認為,穴位分布所在神經干越粗,其穴位的治療作用越強,例如翳風、牽正、頰車的療效較其他面部穴更為顯著,其中翳風穴可予溫針灸,取其溫通經絡,祛邪外出,活血化瘀,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病灶區(qū)的代謝,促使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此期也可加用電針刺激,波型選用疏密波,疏密波是疏波與密波交替出現(xiàn)的一種波型,不易產生耐受性,能促進代謝,消除炎性水腫,有益于氣血運行,因此不選用其他波型。持續(xù)通電30min,電流量宜小,強度以面部肌肉出現(xiàn)輕微抽動,患者能耐受而無痛感為度。針后可加拔火罐,不超過5min,以溫經通脈,調和局部氣血,促進受損面肌的早日康復。例2.蔣某,男,35歲,因飲酒后熬夜打牌,第2天晨起覺左側面部肌肉僵硬麻木,洗漱時發(fā)現(xiàn)左側口角流涎,兩側口角不對稱,左眼干澀,左側眼瞼閉合不全,至某醫(yī)院就診,予甲鈷胺、維生素B及地塞米松治療,2周后無明顯好轉,依舊左側口眼歪斜,左眼干澀易流淚,尋至導師處求診?;颊呔驮\時已是發(fā)病第16天,癥情已基本穩(wěn)定,癱瘓的表情肌已處于恢復階段,局部經絡筋脈瘀滯,辨證為氣滯血瘀,治以行氣活血通絡?;紓炔捎锰柾竿?陽白透魚腰,四白透承泣,地倉透頰車,翳風、下關、水溝、承漿、顴、攢竹、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針刺由淺入深,平補平瀉,根據面部肌肉運動方向,每次輪換接1組電針,疏密波持續(xù)30min,起針后拔罐5min。每周3次,連續(xù)治療2個月后,諸癥消失,五官端正而告愈。2.3皮膚油調藥法多針淺刺,扶正祛邪進入后遺癥期,病久治療乏效、癥狀遷延不愈者,多為正虛邪戀,治以扶正祛邪,調和營衛(wèi),補法為主。此期易出現(xiàn)面肌痙攣或倒錯現(xiàn)象,因此治療時需在促進面肌功能康復的基礎上加以預防。導師指出,后遺癥期患側針刺要求由深變淺,手法輕柔,強調刺激量以“輕”為主,達到祛邪而不傷正的目的。局部采用“毛刺”,即多針淺刺。毛刺法屬“十二刺法之一”,最早見于《內經》,“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膚也”,此刺法屬補法的范疇,可以調和營衛(wèi)、化瘀宣痹。3個月后仍不能恢復者,取足三里溫針灸,配合TDP紅外線燈局部照射,意在溫經通絡,補氣養(yǎng)血,扶正祛邪;口角下垂不復正者,取口禾、夾承漿;眼瞼恢復緩慢,取睛明、上明、絲竹空;嗅覺減退不辨香臭,取迎香。此期亦可配合電針(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以疏密波輕刺激20~30min為宜)、局部閃罐及皮膚針輕叩,刺激局部皮膚,疏通經絡氣血,激發(fā)經筋的生理功能,促進其恢復。例3.項某,男,65歲,左側口眼斜3月余,期間住院治療2周,未見改善,現(xiàn)左側額紋及鼻唇溝變淺,左側眼瞼閉合無力,鱷魚淚征,左側口角下垂,飲水及進食時口角流涎,鼓腮不能,吹哨不能,耳后無壓痛,耳內未見皰疹。導師根據患者癥狀、病史及相關輔助檢查,排除他病,確診為周圍性面癱?;颊呙姘c3月余,正虛邪戀,治以扶正祛邪,調和營衛(wèi),穴取:百會、天突,患側陽白、上睛明、上明、絲竹空、瞳子、口禾、地倉、夾承漿,雙側合谷、足三里,面部諸穴采用“毛刺”法,足三里予溫針灸,留針30min,起針后局部閃罐。每周3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患者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兩側口角對稱無歪斜,飲水及進食無口角流涎,左側眼瞼基本閉合。3治療患者積極內守筆者在跟隨導師門診伺診2年時間,有幸學習到了導師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這一常見病的獨到治法。另外,導師治病善于守神、治神、調神,強調此舉有利于針刺調節(jié)作用的發(fā)揮,諸病喜用百會及智三針,予以醒腦鎮(zhèn)神之效,進針前后主要通過語言暗示、押手按壓、反復行針等使患者精神內守,避免患者之神過松或過緊。對于極少數(shù)后期出現(xiàn)患側面肌痙攣的“倒錯”現(xiàn)象者,加刺后溪、申脈、照海等穴予以調理。與此同時,導師還特別注重醫(yī)患之間的交流溝通,傾聽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楚,對于那些對疾病恢復缺乏信心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重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