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初學術狀況的綜合考察
六“漢初”是一個跨文化的概念嗎?一比劉不同,這是漢初學術復興的基本形式和總形態(tài)。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中壘校尉劉歆欲建立經(jīng)古文學,《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①1哀帝令歆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皆主今文學反對立古文學而不肯置對,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兑茣分杏幸欢挝淖终f:陵夷至于暴秦,燔經(jīng)書,殺儒士,設挾書之律,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漢興,去圣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屋壁,朽折散絕,今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对姟肥济妊?。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于學官,為置博士。在朝之儒,唯賈生而己。至孝武皇帝,然后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皆起于建元之間。這一段文字,后被一些學者視為對西漢初期學術文化狀況的綜合性的概述,譬如顧頡剛先生在《秦漢的方士與儒生》(《漢代學術史略》)中即據(jù)以敘述漢初的學術狀況,并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自從戰(zhàn)國末年的震蕩,直到漢室的安定,約有六七十年,在這時期中,文化的空氣消沉了,研究的工作停頓了。②2這里所說的六七十年,其起訖年代,是粗線條的概念,從它的上下行文來看,則是包括著或被人認作是秦王朝兼漢初的,盡管顧先生原意也許并非如此。而漢初這個概念通常是指漢興到武帝即位之間,如下引王鳴盛和楊樹達言,即劉歆《移書》所說的武帝前。劉歆在《移書》這段文字中,用了“獨有”、“唯有”、“唯”這幾個字,其用意是強調(diào)漢初學術狀況的蕭條凋零,顧頡剛先生的結論是符合劉歆《移書》的意思的?!肚貪h的方士與儒生》影響十分廣泛,顧先生的結論遂成為流行的看法。然而司馬遷也有一段關于漢初學術狀況的概述,它與劉歆所述以及顧先生的結論不一致。其文說: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金匱玉版圖籍散亂。于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繼纂其職,……為《太史公書》。序略,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①3這里說漢興以來,學術文化工作續(xù)而不斷,從沒有停頓過,而且,朝廷袞袞諸公身從其事,推進著學術工作的進行。司馬遷“拾遺補藝”,“厥協(xié)《六經(jīng)》異傳,整齊百家雜語”,反映了漢初學術狀況呈現(xiàn)著“《六經(jīng)》異傳”、“百家雜語”的興盛面貌。如果把這兩段文字比較一下,可以明顯地看出,司馬遷所述要比劉歆所述來得準確,是可以置信的對歷史事實的正確記述。盡管劉歆領校秘書時接觸過大量漢初子學,但在《移書》中,他只敘述了經(jīng)學而不提子學,這實際上是視漢初學術之一部為學術的全部,視經(jīng)學之興衰為學術之興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偏見。按照這種學術偏見,其表述必然是片面的、歪曲的,不可能真實地反映漢初的學術狀況。司馬遷的概述則:一比劉歆所述時間要早一個多世紀,這使它更易接近歷史事實,具有更高的史料價值;二,司馬遷綴集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畢集天下遺文古事,掌握著大量的史料,這使他有可能比較全面地把握歷史的真實面貌;三,司馬遷師從董仲舒亦尚黃老,學術上沒有偏見,對道(黃老)、陰陽、名、法、儒、墨以及天文歷數(shù)都視為學術而予以足夠的重視與恰當?shù)姆治?不象劉歆那樣眼中只有經(jīng)學,這使他能減少片面性、主觀性,能以如實的態(tài)度去反映當時學術狀況的全貌。就在上引這段文字中,他把次律令、申軍法、為章程(數(shù)學、度量衡學)和言黃老、明申商並作為學術工作而加以敘述。根據(jù)這段文字,漢初,朝廷中從事學術活動的不是“獨有一叔孫通”,還有蕭何、韓信、張蒼、曹參等公卿大臣;天下并非“唯有《易》卜”,“《詩》《書》往往間出矣”;“在朝之儒”亦非“唯賈生而已”,已經(jīng)“文學彬彬稍進”。劉歆《移書》把司馬遷概述所提到的學術工作及人物統(tǒng)統(tǒng)忽視不論,反映了他的狹隘的經(jīng)學立場和學術觀點,這使他對漢初學術狀況作出了歪曲歷史事實的錯誤敘述,引用劉歆這段文字時,應當慎重,如果把它當作漢初學術狀況的主要或唯一依據(jù),就難免失誤。司馬遷為“良史之材”的大史家,“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②4他的概述提供了漢初學術狀況的基本面貌。董仲舒在《天人對策》第一策中說漢武帝即位時學術界的狀況是“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③5,佐證了漢初學術狀況的基本面貌確是“《六經(jīng)》異傳”,“百家雜語”,盡管他亦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抱著否定某些子學的態(tài)度?!读?jīng)》異傳,百家雜語或百家殊方,也就是學派紛呈,百家爭鳴,這本是先秦學術界的基本面貌,經(jīng)過“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的浩劫之后而重新出現(xiàn),這說明漢初的學術文化工作沒有消沉停頓,而是復興昌盛了。漢初學術復興,筆者感于司馬遷敘述之簡略,下詳考論之。黃老學派的黃老“好黃老”這是漢初學術復興的主要標識之一。在漢初的學術舞臺上,子學是很活躍的,除墨、名兩家由于不能適應時代等原因而漸消聲匿跡外,黃老、縱橫、陰陽、法、雜諸子學大多盛而不衰。他們活躍在社會上,或設帳授徒,或四方游學,或入傅儲君,或待官顧問,無論在官府還是在民間,無論在朝廷還是在郡國,他們都頗具力量和影響。其中,最為盛行和最有影響的要數(shù)黃老學派,朝廷里比較文雅一點的公卿及帝、后都喜黃老之言。漢初民間,學黃老者,為數(shù)甚多,有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①6、樂瑕公、樂臣公、黃石公、蓋公、王生、黃子、司馬季主、宋忠等。他們多修道不仕,終生從事著治學傳業(yè)的學術活動和實踐。他們的學術活動的時間都較長,有的始于戰(zhàn)國末年,有的延及武帝之初。河上丈人即河上公,著《老子章句》②7,葛洪《高士傳》說他“明《老子》之術……隱身修道,老而不虧,傳業(yè)于安期生,為道家之宗焉。”安期生,齊人,與蒯通友,傳業(yè)于毛翕公。樂瑕公受學于毛翕公,樂臣公一作巨公受學于樂瑕公,兩人都是樂毅后裔?!妒酚洝芬懔袀鳌氛f,“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于齊,稱賢師?!薄陡呤總鳌氛f:“臣公獨好黃老,恬靜不仕?!浴独献印凤@名,齊人尊之,號你賢師?!秉S石公即授張良《太公兵法》者,下邳人。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魏李蕭遠《運命論》:“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薄逗耢F》:“風后為黃帝師,又為禹師,化為老子,授張良書?!北M管是緯書,但所反映的黃石公屬于黃老學派并授學張良這一點,大概是不錯的。蓋公,膠西人,《高士傳》說他“明《老子》,師事樂臣公。漢之起,齊人爭往干世主,唯蓋公獨遁居不仕?!焙蟆半m為參師,然未嘗仕?!秉S子即黃生,《史記·儒林列傳》說他“好黃老之術”;司馬談嘗“司道論于黃子”③8。司馬季主,楚賢大夫,通《易經(jīng)》,術黃帝、老子,博聞遠見,游學長安并卜于東市。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賈誼嘗問學于司馬季主,瞿然而悟,歸而相語,有曰“此老子之所謂‘無名者萬物之始’也”,④9是宋忠也習學黃老。黃老學派以它的學術力量有力地影響著朝廷,漸漸為皇室和當國公卿所接受而作為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其中有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這樣的開國元勛,以及張釋之、鄭當時、直不疑這樣的名臣。高后、惠帝委政蕭、曹,以黃老之術治天下,“蕭、曹為相,填以無為”。①10曹參受學蓋公,以黃老術相齊九年,齊國大治,及“入相漢,導蓋公之道”。②11陳平,魏地陽武人,《漢書·張陳王周傳》說他“好讀書,治黃帝、老子之術?!薄妒酚洝とf石張叔列傳》說,南陽人直不疑,“學《老子》言”,文帝時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后元年拜為御史大夫?!妒酚洝ぜ赤嵙袀鳌氛f,鄭當時,名莊,陳人,“好黃老之言”,廣交游,所交皆天下名士,聲聞梁楚之間,至景帝時為太子舍人。還有田叔,趙陘城人,“學黃老術于樂巨公”,③12喜游諸公,后為魯相。漢武帝時的名臣汲黯,有一段生活在文景時,景帝時為太子洗馬,也“學黃老之言”。④13竇皇后是漢初宮廷中黃老學派的主要代表,她是文帝后,景帝的太后,武帝的太皇太后,活動的時間幾乎貫串漢初數(shù)十年間。文帝與竇后都好黃老,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說:“漢文帝、竇皇后好黃老。有河上公者,居河之湄,結草為庵,以《老子》教授。文帝征之不至,……于是作《老子章句》四篇,以授文帝,言治身治國之要?!薄妒酚洝ざY書》說:“孝文好道家之學?!备]皇后的影響很大,她極力推動著黃老學術的傳播,使得“(景)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⑤14轅固生不過說了聲《老子》是“家人言”,就被她罰去打野豬。武帝即位初,竇后還在,其好黃老的勁頭有增無減,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因此喪生。此外,皇室中如劉辟疆,“清靜少欲,常以書自娛,不肯仕”;其子德“修黃老術”,“常持《老子》知足之計”,⑥15都是好黃老一路的人物。對于漢初黃老學的興盛,王鳴盛曾概括地指出:“漢初,黃老之學極盛。君如文景,宮閫如竇太后,宗室如劉德,將相如曹參、陳平,名臣如張良、汲黯、鄭當時、直不疑、班嗣,處士如蓋公、鄧章、王生、黃子、楊王孫、安邱望之等皆宗之”。⑦16黃老學在漢初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說漢初是黃老學的黃金時代,恐怕是并不過分的。次于黃老,縱橫家之學也很盛行。楊樹達曾指出:“邊通學短長,蒯通善為短長說,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漢初此學盛行如此?!雹?7長短術即縱橫家學?!稘h書·張湯傳》說:“邊通學短長?!睉空f:“短長術興于六國時,長短其語,隱謬用相激怒?!睆堦陶f:“蘇秦、張儀之謀,趣彼為短,歸此為長,《戰(zhàn)國策》名長短術也?!必嵬?齊人,《漢書》本傳說他“論戰(zhàn)國說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一首,號曰《雋永》?!敝鞲纲?齊臨淄人,《漢書》本傳說他“學長短從橫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自稱“結發(fā)游學四十余年”,在齊、燕、趙、中山等地的諸生中從事社會學術活動,至武帝時方顯為郎、齊相。此外,還有酈食其,陸賈、朱建、鄒陽、嚴忌、枚乘等,他們都以治縱橫術而有“辯知”之名?!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說,酈食其,陳留高陽人,謁見劉邦,“因言六國縱橫時”,故“常為說客,馳使諸侯?!标戀Z,楚人,“名為有口辯士”,“常使諸侯”?!稘h書·朱建傳》說,朱建,楚人,“為人辯有口”?!稘h書·賈鄒枚路傳》說,鄒陽,齊人,“與吳嚴忌、枚乘等皆仕吳,以文辯著名?!薄稘h書·藝文志》縱橫家著目有《蒯子》五篇,《鄒陽》七篇,《主父偃》二十八篇??v橫家學,實際上是說客即社會活動家和外交活動家的“辯知”之學。漢初,縱橫家是被稱為“辯知”之士的,如蒯通即稱“辯士”。由于縱橫家都是社會活動家,因此,他們的“辯知”之學在當時頗為盛行,它的學術中心,大概就在齊楚,所謂“齊楚多辯知”①18是也。司馬光曾說,自叔孫通制禮后,“法家久復不傳,民臣莫有言者焉”。②19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法家在漢初,名聲還不臭,朝野都有人好之及從事學術傳授活動;除部分逐漸演變?yōu)槁闪钪畬W外,公開講授申商刑名之學的還大有人在。民間如軹張恢、鄒田生都設帳授徒,名臣如賈誼晁錯、韓安國都兼治之,文景二帝也兼好刑名。賈誼,雒陽人,是李斯的二傳弟子?!瓣隋e者,潁川人也。學申商刑名于軹張恢先所,與雒陽宋孟及劉禮同師”。③20《漢書·藝文志》法家著目有《晁錯》三十一篇。韓安國,梁人,“嘗受《韓子》、雜家說于騶田生所”④21。張歐即張叔,“孝文時以治刑名言事太子?!暗蹠r尊重,常為九卿”⑤22??梢姖h初法家雖不及黃老、縱橫家那么興盛,但也未嘗消沉停頓。漢初的陰陽學則頗為行時活躍,見于史載的學者有張蒼、公孫臣、公孫昆(渾)邪,賈誼也兼治陰陽學。張蒼,陽武人,“推五德之運”,⑥23專治陰陽學。公孫臣,魯人,也專治陰陽學,文帝時曾上書陳《終始五德傳》。因為五德終始為漢興代秦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和神學根據(jù),所以漢初諸帝對陰陽學都有興趣。劉邦立北畤等祠,復置太祝、太宰,又為諸祠配備祠祝官員,這些官員除管理司祠外,也可能展開研究整理故禮儀等學術工作。漢初搞得十分鬧猛的謀議巡狩封禪郊祀,改正朔服色,和陰陽學大有關系,這些謀議也可以說是學術活動,而且,很難說太祝、太宰等祠祝官會不參加在內(nèi)。太祝、太宰都是屬于太常部門的,全國的學術正是由太常衙門主管。文帝時,陰陽學家之間因觀點不同還發(fā)生爭論。公孫臣上書說,秦為水德,漢代秦,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的符應是黃龍。應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文帝將公孫臣的建議下給丞相張蒼。張蒼認為漢是水德,否定了公孫臣的說法。不料過了三年,在成紀黃龍出現(xiàn),于是文帝決定召公孫臣為博士,命他與諸生起草改歷服色事。張蒼因此自絀,謝病稱老??梢哉f,張公孫之爭是文帝主持下的陰陽學的一場學術爭鳴活動。陰陽家也著書立說,《藝文志》陰陽家著目有《張蒼》十六篇,《公孫渾邪》十五篇(班固注:平曲侯)。查《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有平曲侯公孫昆,是武帝時丞相公孫賀之父,景帝前元六年以擊吳楚功封(中元四年除),著有《五曹官制》(班固注:“漢制,似賈誼所條”)。還有雜家,如田蚡、劉安?!稘h書·竇田灌韓傳》說,田蚡“學《盤盂》諸書?!睉空f:“黃帝史孔甲所作也,凡二十九篇,書盤盂中,所以為法戒也。諸書,諸子之書也?!泵峡嫡f:“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雜家書,兼儒墨名法者也?!碧锿`是景帝王后同母弟,其活動年代當始自文景?;茨贤鮿惨晕牡凼炅?為漢初著名雜家,所編纂的雜學名著成于文帝時,高誘《淮南鴻烈解序》說:“安為辯達,善屬文?;实蹫閺母?數(shù)上書召見。孝文皇帝甚重之,詔使為《離騷賦》。自旦受詔,日早食已。上愛而秘之。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于是遂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而著此書?!薄端囄闹尽冯s家著目有《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此外,還有兵家韓信、李左車,《藝文志》著錄有《廣武君》一篇,《韓信》三篇。至于名家,雖云消失,但其學實未絕跡,《史記正義》注“張歐治刑名家”說:“形,形家也。名,名家也?!薄端囄闹尽蜂浢翌愔杏悬S疵、成公生,章太炎《秦獻記》考此兩人與叔孫通、伏生等同時幸免秦焚坑之禍;通與伏生漢初尚在活動,則成公黃疵當亦然。漢初又有新的歷史著作問世,蒯通著《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陸賈著《楚漢春秋》九篇。漢初治諸子學的:人物,著名的有上述數(shù)十人之眾;地區(qū),遍及齊、魯、燕、趙、梁、魏、吳、楚、淮南以及京師長安等,全國各地幾乎都有學術活動;學術活動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或設帳授徒,或私淑弟子,或游說學術,或著書立說,或討論集會,具有社會性。這些人物及其活動,構成了漢初學術的主要圖景,從中是不難得出子學活躍、盛而不衰而不是消沉停頓的結論的。漢初子學之盛,在漢代學術史中應當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不可忽視的。浮丘伯《詩》《禮》這是漢初學術復興的標識之二。即使是對漢初的儒學與經(jīng)學的狀況,劉歆的說法也是不準確的,他實際上還不是站在整個經(jīng)學的立場上,似是站在出于否定今文經(jīng)學的更為狹隘的古文經(jīng)學的立場上的。皮錫瑞在《經(jīng)學歷史》中曾就此明確予以批評說:“劉歆欲興古文,故極詆今學,所說不無過當?!彪m因經(jīng)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慘重打擊,經(jīng)學一度衰落,但猶未灰飛塵滅、消聲絕跡。司馬遷說:“陵遲以至于始皇,天下并爭于戰(zhàn)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不廢也”。①24網(wǎng)漏吞舟,還是有學士如叔孫通、羊子、鄒魯縉紳先生逸出暴秦法網(wǎng),他們沒有懾于秦王朝的暴力和壓力政策而絕學棄智、消沉不振。他們或投身起義,或投奔漢室,或隱居草野,守道不仕?!班u魯守經(jīng)學”,②25儒學家們抱殘守缺,使經(jīng)學傳之不絕,維系著傳統(tǒng)。陳涉起義,魯諸儒抱持禮器往歸之??准准纯柞V為陳涉博士,最后與涉同死。儒學家保守和流傳經(jīng)學的學術活動,即使在戰(zhàn)亂中也沒有停頓下來,“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③26漢定天下,特別是高帝十二年過魯,以太牢祠孔子后,儒家從中得到鼓勵,重新抬頭,逐漸從衰落中復興,“漢興,然后諸儒始得修其經(jīng)藝,講習大射鄉(xiāng)飲之禮”。④26他們不再躲躲藏藏,而是堂而皇之,從容地制禮作樂,搜集遺書,授經(jīng)講學。到文帝在,學者益出,經(jīng)學終于復興。言《詩》經(jīng)今文學有魯、燕、齊三家異傳,學者為浮丘伯、申公、韓嬰、韓固生。浮丘伯在魯教授《詩》和《春秋谷梁傳》,弟子有申公(培)、穆生、白生和楚元王交等。劉邦過魯,浮丘伯偕申培入見于魯南宮。高后時,浮丘伯到京師長安講學,劉交“遣子郢客與申公俱卒業(yè)”。劉交好《詩》,諸子皆讀《詩》,交所作《詩》號曰《元王詩》。①27申公卒業(yè)后,也從事教授《詩》的學術活動。劉交死,郢客繼王位,申公隨郢客歸,傅太子戊。景帝前二年,申公歸魯,退居在家教授《詩》,弟子自遠方至受業(yè)者千余之眾,卒業(yè)后為博士者十余人,為大夫、郎中、掌故的百數(shù)。韓嬰在燕趙展開講學活動,韓傳另成一派,“推《詩》之意,而為《內(nèi)外傳》數(shù)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其歸一本?!嘹w間言《詩》者韓生”。②28韓嬰授徒,弟子有淮南賁生。轅固生在齊治《詩》傳業(yè),“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③28經(jīng)古文學,則有《毛詩》,河間大毛公(亨)、趙小毛公()傳之。言《書》有伏生,執(zhí)教于齊魯之間。伏生名勝,濟南人,故秦博士。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秦末戰(zhàn)亂,《書》流失。“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矣”。④29伏生教濟南張生、千乘歐陽生和晁錯而《書》亦有三傳。張生傳大小夏侯。歐陽生名容,字伯和,傳《歐陽尚書》。晁錯次于兩生受《尚書》伏生所,“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使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⑤29伏生所授,是為《今文尚書》。景帝時,魯恭王欲廣宮室,壞孔子舊宅,在孔壁中發(fā)現(xiàn)《尚書》、《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都是古文,稱古文經(jīng),《書》為《古文尚書》。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得《書》,也為古文。言《禮》則有高堂生在魯傳業(yè)。《史記·儒林列傳》說:“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抖Y》固自孔子時而其經(jīng)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于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备咛蒙鶄鳌妒慷Y》十七篇即后世之《儀禮》。魯徐生也傳《禮》,善為頌,文帝以為禮官大夫。又《漢書·藝文志》說:“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孝文時得其(按指魏文侯)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其后《禮》傳也興盛,有大小戴及慶氏之學。漢初,流行的《春秋》學是公羊?qū)W,齊有胡母生(子都),趙有董仲舒,都以其學傳授。董仲舒少治《公羊春秋》,常著書稱子都之德,下帷講誦,廣收弟子,弟子次相授業(yè)?!豆攘簜鳌泛汀蹲笫蟼鳌窛h初雖不行時,但也有人傳授。瑕丘江公從申公受《谷梁春秋》而傳之。張蒼兼治《左氏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司資金貸款合同范本
- 公司變造勞動合同范本
- 醫(yī)療器械保險銷售合同范本
- alc工程合同范本
- 從屬許可合同范本
- 保姆英語合同范本
- 上海遮光窗簾加盟合同范本
- 臨時活動勞務派遣合同范例
- 買賣轉(zhuǎn)讓二手車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空閑用地租賃合同范本
- 湘教版二年級下冊美術教案
- 天津在津居住情況承諾書
- 2022年中考數(shù)學二輪專題復習:二次函數(shù)性質(zhì)綜合題
- 男生青春期生理教育
- 現(xiàn)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版)課件-第四章語法課件
-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解讀與大單元設計思路
- 壓瘡護理質(zhì)控反饋
- 最大攝氧量的測定
- 山東春季高考Photoshop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湖南省長沙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入學考試英語試卷(附答案)
- 青海2024年01月青海省省直機關遴選公務員69人^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大綱歷年真題筆試歷年高頻考點難、易錯點薈萃附答案帶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