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施工測量方案_第1頁
主體施工測量方案_第2頁
主體施工測量方案_第3頁
主體施工測量方案_第4頁
主體施工測量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5"\h\z—編制依據(jù): 1\o"CurrentDocument"二工程概況 1\o"CurrentDocument"三控制點的布置及施測 2\o"CurrentDocument"四軸線及各控制點的放樣 4\o"CurrentDocument"五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 8\o"CurrentDocument"六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 10\o"CurrentDocument"七測量復核措施及資料的整編 12\o"CurrentDocument"八施工測量工作的組織與管理 12\o"CurrentDocument"九儀器保養(yǎng)和使用制度 13\o"CurrentDocument"十測量管理制度 14一編制依據(jù):1、 《大興?公園府邸一期工程設計圖》及變更文件;2、 大興?公園府邸施工組織設計;3、 陜西寶岳測繪控制點成果表;4、 《工程測量規(guī)范》GB50026-93、《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guī)程》。二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大興東路南側,豐禾路北側,建設用地面積22935.44血,總建筑面積198047.32血,地下建筑面積38661.08血,地上建筑面積159386.24tf,共設樓位6棟,結構形式為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框支結構,基礎為梁板式筏基其中:1#樓34層,地下2層,橫軸A-R軸,橫軸距離為28.2m,縱軸1-44軸,距離為69.55m,±0.00(絕對標高)為398.9m、建筑高度為99.90米;2#樓共34層,橫軸A-U軸,橫軸距離為24.3m,縱1-60軸,距離為69.35m,±0.00(絕對標高)為398.6m,建筑高度為99.60米;3#樓由于加氣站影響至今尚未開挖。4#樓共22層,橫軸A-H軸,橫軸距離為18.3m,縱軸1-48軸,距離為75.15m,±0.00(絕對標高)為398.6m,建筑高度為64.30米;5#樓共31層,橫軸A-H軸,橫軸距離為15.4m,縱軸1-21軸,距離為70.8m,±0.00(絕對標高)為410.15m,建筑高度為91.9米;6#樓為幼兒園,地上3層,橫軸A-D軸,橫軸距離為23m,縱軸1-6軸,距離為39.50m,±0.00(絕對標高)為398.9m、建筑高度為11.4米。3#樓與4#樓北側有裙樓,均為商鋪,共4層。地下室縱軸1-72軸間距211.339m,橫軸A-l軸,橫軸距離為98.794m。三控制點的布置及施測3.1從場地的實際情況看,場地四周視野開闊,故對布設控制點無影響。南北向控制點布設在南邊已硬化道路及冠梁上,北側只布設遠向復核控制點,施工場地不受影響,東西向控制點布設在東側,西側設復核控制點,布設點可根據(jù)施工進度進行引測,具體點位詳見基坑控制網圖。3.2布設的控制點均引向基坑四周距基坑一定距離的較穩(wěn)定的地面上,且要求通視,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軸線時或后視時均在觀測范圍之內。3.3根據(jù)建設單位的要求和測繪院提供的紅線點形成多邊形進行控制。3.4根據(jù)本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對基礎軸線施工時采用“外控法”,主體±0.000以上施工時采用“內控法”進行網狀控制,設置控制軸線見附頁圖。3.4.1制作內控基準點:采用200mmX200mm鋼板制作,用鋼針刻劃出十字線,埋設在一層頂板上,加活動蓋予以保護。3.4.2留置測量孔:各層樓板的內控基準點正上方相應位置預留一個200X200mm孔洞(激光束通孔),孔平面必須通視,距雙向軸線1m左右。3.4.3軸線投測方法:儀器采用蘇州產J2JD激光鉛直儀及接收靶。將J2JD激光鉛直儀架設在頂板的內控基準點上,接收靶放在投測樓層面的相應預留洞口,將最小光斑的激光束投到接收靶的“十”字交點處。將檢定合格的經緯儀架設在接收靶上,依次投測出各主軸線。激光光斑圓的直徑允許偏差(指接收靶上的允許偏差)見下表:

投測高度允許偏差50米±5mm本工程從頂板設置內控基準點,到投測頂層的建筑高度均超過50m,因頂板預留洞本工程從頂板設置內控基準點,到投測頂層的建筑高度均超過50m,因頂板預留洞激光垂直儀此,其允許偏差為±5mm。3.5根據(jù)陜西寶岳測繪控制點成果表中高程控制點數(shù)據(jù)(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測繪成果資料)向建筑物四周引測固定高程控制點東、南、西、北側各一繪成果資料)向建筑物四周引測固定高程控制點東、南、西、北側各一個,距離基坑至少5m,且埋于凍土層0.5m以下。塔尺塔尺3.6由整個場地各水準點或±0.000水平線構成場地高程控制網,根據(jù)設計指定的已知標高的水準點引測到場地內,聯(lián)測各水準點或±0.000水平線后,到另一指定的水準點作附和校對,閉合差應小于土6mmJn(n為測站數(shù))或±20mmJL(L為測線長度,以km為單位)。引測時應使用精度不低于s3級的水準儀,視線長度不大于80m,實測時,采用雙儀器高法,兩次測得的高差不大于土3mm時取其平均值。3.7水準點按四等水準測量要求施測。3.8所有控制點必須設專人保護,定期巡視,并且每月復核一次,使用前必須進行校核。四軸線及各控制點的放樣根據(jù)坐標點用全站儀布設各樓定位坐標,轉角處線采用2/級電子經緯儀DJD2進行復測。各控制線間距采用鋼尺檢測,經校核無誤后進行施測,各工藝施測程序見第4項(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4.1基礎施工軸線控制,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樁兩點通視直線投測法,向基礎平臺投測軸線(采用三點成一線及轉角復測),再按投測控制線引放其他細部施工控制線,且每次控制軸線的放樣必須獨立施測兩次,經校核無誤后方可使用。4.2基礎施工(即土0.000以下)采用雙儀器高法將標高導入基坑內,且基坑四周不低于四點(每一個方向不低于一點),校核無誤后方可引測其他標高控制點,必須兩點以上后視且兩后視點標高差在規(guī)定范圍之內。4.3±0.000以上施工,采用正倒鏡分中法投測其他細部軸線。4.4±0.000以上高程傳遞,采用鋼尺直接丈量法,若豎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時,也同樣采用懸吊鋼尺法。各樓每層高度上至少設兩個以上水準點,兩次導入誤差必須符合規(guī)范要求,否則獨立施測兩次。每層均采用首層統(tǒng)一高程點向上傳遞,不得逐層向上丈量,且層層校核,在固定的暗柱豎向鋼筋上抄測結構+0.5m控制點,標注“”紅色油漆標記。以供結構施工標高控制,且必須校核無誤。4.5各層平面放出的細部軸線,特別是暗柱、剪力墻的控制線必須校核無誤,以便檢查結構澆注質量和以后的進一步施工。采用蘇州產J2JD激光鉛直儀及接收靶做軸線投測的過程,同樣也是控制建筑物垂直度的過程。4.6電梯井筒的垂直度控制同樣采用蘇州產J2JD激光鉛直儀及接收靶,方法是在電梯井的附近做內控基準點和每層留出的投測口。4.7各施工細部點詳細放樣(1) 各樓層控制軸線的放樣把控制軸線從預留洞口引測到各樓層上,同時施放出軸線位置。每次傳導時各個控制點必須相互復核,做好記錄,檢查各個點之間的距離、角度直至完全符合為止。(2) 墻及模板的放樣根據(jù)控制軸線位置放出墻的位置、尺寸線,用于檢查墻、柱鋼筋位置,及時糾偏,以利于大模板位置就位,再在其周圍放出模板200mm控制線。放雙線控制以保證墻的截面尺寸及位置,然后放出軸線,待墻拆除模板后把此線引到墻面上,以確定上層梁的位置。如圖示:墻模板放樣(3) 門窗、洞口的放樣在放墻體線的同時彈出門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綁好的鋼筋上放樣出窗門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標注,放置窗體洞口成型模板。(4) 梁、板的放樣待墻拆模后,進行高程傳遞,用水準儀引測,立即在墻上用墨線彈出每層+0.5m線,不得漏彈,再根據(jù)此線向上引測出梁、板底模板100mmg制線,如圖所示。/—.\、板底1??诠すね壑凭€—底13m工某制線1□ZiDO>/梁、板的放樣(5)外墻大角的控制待外墻拆完模后,沿大角處向內各量出200mm,用經緯儀豎向放出通線,用以控制外墻轉角模板位置,防止大角出現(xiàn)偏差。在大角模板的相應位置做出標記,待上層大角模板合模時,通線與標記一定要相吻合。如圖所示:(6)樓梯踏步的放樣根據(jù)樓梯踏步的設計尺寸,在實際位置兩邊的墻上用墨線彈出,并彈出兩條梯角平行線,以便糾偏。如圖示:樓梯踏步的放樣4.8二次結構施工以原有控制軸線為準,引放其他墻體、門窗洞口尺寸,采用經緯儀投測,以貫通控制線于外立面上,窗洞口標高的各層+0.5m線控制且外立面水平彈出貫通控制線,周圈閉合,保證窗口位置正確,上下垂直、左右對稱一致。4.9室內裝飾面施工時,平面控制仍以結構施工控制線為依據(jù),標高控制引測建筑+0.5m標高線,要求交圈閉合,誤差在限差范圍內。4.10外墻大角以控制軸線為準,保證大角垂直方正,經緯儀投測上下貫通,豎向垂直線供貼石材等控制上下校核。4.11外墻面施工以放樣圖為依據(jù),以外門窗洞口、大角上下貫通控制線為準,彈出方格網控制線(方格網大小以飾面石材尺寸而定)。五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5.1基礎工程5.2地下結構工程5.3地上結構施工各層在豎向柱模板拆除后立即抄測建筑+0.500m水平控制線標高并報驗,以便檢查澆注后質量及下一步施工。5.4二次結構及裝修工程基礎工程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吁成 《理報馳耳里向第特境』>1建筑。.昧標高秒瀏h榭林慈工度傳麴標高麒—㈱蹄<地下結構工程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頁寂成■ xj盟理戒輪d里向鋼箱兼L|,建軸.5米標葛抄瀏削黯上|__^__| ~」模板反蹈拙k |左固是機獲上文宣上一啟結枸。,銖撩制麻高'-地上結構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虹燧郵一判 |虻水刎| F祺窺5級通間 |她媯江二次結構及裝修工程軸線及高程點放樣程序六施工時的各項限差和質量保證措施6.1為保證誤差在允許限差以內,各種控制測量必須操作按規(guī)范進行各項限差必須達到下列要求:6.1.1控制軸線,軸線間互差〉20m(相對誤差)1/7000〉20m(相對誤差)W20m ±3對于軸線小于±3啞6.1.2結構控制線相對于軸線W±3啞。6.1.3標高小于±5啞。6.1.4垂直度層高W±8啞,全高1/1000且不大于3啞6.2放樣工作按下述要求進行:6.2.1儀器各項限差符合同級別儀器限差要求。6.2.2鋼尺量距時,對懸空和傾斜測量應在滿足限差要求的情況下考慮垂曲及傾斜改正。6.2.3標高抄測時,采取獨立施測兩次法,其限差為±3啞。所有抄測應以水準點為后視。6.2.4垂直度觀測:若采取吊線墜時應在無風的情況下,如有風而不得不采取吊線墜時,可將線墜置于水桶內。6.3細部放樣應遵循下列原則:6.3.1用于細部測量的控制點或線必須經過檢驗。6.3.2細部測量堅持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6.3.3有方格網的必須校正對角線。6.3.4方向控制盡量使用距離較長的點。6.3.5所有結構控制線必須清晰明確。七測量復核措施及資料的整編7.1控制測量的復核措施規(guī)范進行。7.2細部放樣采用不同人員、不同儀器或鋼尺進行,如條件不允許,可獨立施測兩次。7.3外業(yè)記錄采用統(tǒng)一格式,裝訂成冊,回到內業(yè)及時整理并填寫有關表格,并由不同人員將原始記錄及有關表格進行復核,對于特殊測量要有技術總結和相關說明。7.4對各層放樣軸線間距離等采用鋼尺校核,達到準確無誤。7.5施工測量記錄按要求編制、編號,根據(jù)資料內容和數(shù)量多少組成一冊或若干冊裝訂。7.6施工測量技術資料主要包括:(1) 總平面規(guī)劃紅線樁坐標及水準點通知單來自陜西寶岳測繪控制點成果表交接樁記錄表;(2) 工程定位圖(總平面、首層建筑平面、基礎平面、建筑場地原始地形圖);(3) 設計變更文件及圖紙;(4) 現(xiàn)場平面控制網與水準點成果表及驗收單;(5) 必要的原始測量記錄。八施工測量工作的組織與管理8.1主要儀器的配備情況表8—1 測量儀器配備一覽表

姓名崗位名稱資格劉峰利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李沖專業(yè)質檢員持證楊恭寶測量技術員持證符保航測量工持證序號測量器具名稱序號測量器具名稱型號規(guī)格單位數(shù)量備注1電子經緯儀DT202C臺3工程開工即組織進場2自動安平水準儀DSS3432臺33激光鉛直儀J2JD臺34全站儀NikonC-100臺15鋼卷尺50mm把37.5m把125.0m把206水準標尺5m把38.2施工測量管理人員組成表8—2九儀器保養(yǎng)和使用制度9.1儀器使用專人負責制,建立測量儀器管理臺帳,由專人保管、填寫。9.2所有測量儀器必須每年校準檢定一次,在儀器上粘貼校準狀態(tài)標識,具備合格的計量鑒定證書,并由項目部測量負責人每半月一次進行自檢。9.3儀器必須置于專業(yè)儀器柜內,儀器柜必須干燥、無塵土。9.4儀器使用完畢后,必須進行搽試,并填寫使用情況表格。9.5儀器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震動的車上。9.6儀器現(xiàn)場使用時,測量員不得離開儀器。9.7水準尺不得躺放,三腳架、水準尺不得做工具用。十測量管理制度10.1所有測量人員必須持證上崗。10.2上崗前必須學習并掌握《工程測量規(guī)范》、《建筑工程施工測量規(guī)程》及公司技術部制定的《計量器具管理實施細則》。10.3到現(xiàn)場放樣前,必須先熟悉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