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尚書大傳補注》補校_第1頁
王運《尚書大傳補注》補校_第2頁
王運《尚書大傳補注》補校_第3頁
王運《尚書大傳補注》補校_第4頁
王運《尚書大傳補注》補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王運《尚書大傳補注》補校

一、《尚書大傳》輯本的重新整輯與王運《尚書傳》是伏生的老師。學(xué)生們讀的最多的書是張生和歐陽生。然而,事實上,它仍然屬于伏生的研究。劉向(前77~前6)曾校此書,并上之于朝。班固(32~92)《漢書·藝文志》著錄《尚書》經(jīng)二十九卷,傳四十一篇1705。雖未指明作者,惟世人均以為即伏生。東漢鄭玄(127~200)為之作注,并詮次為八十三篇1。此后,歷代書志迭有載錄,然內(nèi)容頗不一致。如陸德明(556~627)《經(jīng)典釋文·敘錄》著錄伏生作《尚書大傳》三卷,《隋書·經(jīng)籍志》則著錄鄭玄注《尚書大傳》三卷、顧彪撰《大傳音》二卷。而《舊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伏勝注《尚書暢訓(xùn)》三卷,惟《大傳》僅有《略說》一篇為諸書所引用,故伏生并無此作,所載有誤?!缎绿茣に囄闹尽酚种浄鼊僮ⅰ渡袝髠鳌啡?、《暢訓(xùn)》一卷,亦誤。降及宋代,《崇文總目》猶著錄鄭玄注《尚書大傳》三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著錄《尚書大傳》鄭玄《注》三卷,陳振孫(1183~1261)《直齋書錄解題》則著錄四卷,并謂“印板刓缺,合更求完善本”,似其時已無完書?!睹魇贰凡灰娭?朱彝尊(1629~1709)《經(jīng)義考》于《大傳》及鄭《注》,并云佚,可知《尚書大傳》在明代已不流傳。大約散亡于明代的《尚書大傳》,清人紛紛為之輯佚,根據(jù)近人的考察,可知者有十余家(1)。他們的輯本,或簡或繁,各有特色,且多先后承襲,以增補修訂。然而諸家之成果,仍不能盡愜人意,故重輯者不斷出現(xiàn)。王闿運(1832~1916)《補注尚書大傳敘》曰:《尚書大傳》,舊為卌一篇,見錄于《漢·藝文志》,鄭君注之,乃次為八十三篇,至《宋史·志》著錄在官。盧見曾言:“元時猶存,至明而亡?!睂O之騄鈔撮為四卷,殘闕殊甚,然《四庫》本不能不借資焉。乾隆之時,儒學(xué)大盛,先師遺書,冥討窮搜,而四卷古本訖不可得。見曾刊本云:“得之吳中?!敝M所從來,不知原本刊也?鈔也?盧文弨又以孫本所有者為《補遺》,而自作《續(xù)補遺》及《考異》。陳壽祺又兼本孔廣林本為三卷,自謂詳核,而妄謂《畼(暢)訓(xùn)》為《略說》,言多專輒。卷首1此處概述了《尚書大傳》的流傳與清代著名的幾家輯補的情形,又指出他們的缺失。從最早的孫之騄(1),經(jīng)過盧見曾(1690~1768)(2)、盧文弨(1717~1796)(3)、孔廣林(1746~?)(4),直到陳壽祺(1829~1867)(5),雖然輯補的方法日漸進步,所獲資料迭有增益,陳書甚至獲得為其重整刊刻的陳澧(1810~1882)以“最為詳核”稱譽,但是在王闿運看來,尚不完備,猶有缺失。因此,《補注尚書大傳敘》曰:“但吳中本實由鈔撮,陳本譏之,而無以易之。今悉以先出為主,間采陳《補》,除其重復(fù),有當(dāng)注者,直下己意,其所蓋闕,以俟君子?!本硎?-3也就是在不滿意的情況下,王闿運于雅雨堂本和陳壽祺本的基礎(chǔ)上,重新整輯《尚書大傳》,并加上自己的見解以增補鄭玄之注。對于王氏《尚書大傳補注》的成就,江瀚(1857~1935)曰:“是編出較后,于伏生《大傳》本為最善?!苯o予極佳的贊譽。然而事實如何呢?鄭裕基《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改動雅雨堂本〈尚書大傳〉舉例》曰:“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其書之出較后,故江瀚推許其書為伏生《大傳》“最善”之本,而劉殿爵先生主編《尚書大傳逐字索引》,即據(jù)之以為底本。然闿運書實以《雅雨堂叢書》本《尚書大傳》為主,復(fù)取陳壽祺《尚書大傳定本》以補益之。通觀闿運書,其可取者,多屬前賢之卓識;其疏謬者,多出闿運之私臆,是知江瀚之說,實屬溢美之詞也?!闭J(rèn)為王書的成就并不符合江瀚的稱美(6)。一褒一貶,落差極大,那么要如何看待王氏的《尚書大傳補注》一書?本文擬考察王書的輯補情形,以探求王書之真正價值。二、《尚書大傳》王闿運何以要為伏生的《尚書大傳》撰作補注?此書有何重要性?凡是閱讀《大傳》者,均可發(fā)現(xiàn)其蘊藏大量的禮文,如何岳立《書尚書大傳后》曰:“今讀其書,其言巡狩、朝覲、郊尸、廟祭、族燕、門塾、學(xué)校、養(yǎng)老、擇射、貢士、考績、郊遂、采地、房堂、路寢之制,及后夫人入御、太子迎問、諸侯之法、三正之統(tǒng)、五服之色、七始之素、八伯之歌,詳矣。伏生生當(dāng)秦世,得親見《詩》、《書》古文,先代舊典,淵源所漸,必自圣門,奧旨微辭,皆七十子所口授,非勝所能自為。猶之《公》、《谷》,代相傳述,后乃著之竹帛,以防訛亂耳?!备攀觥洞髠鳌匪d禮制之范圍,觀其所列名目之繁多,即可知此書所保存之文獻極為可貴,且何氏以為書中所述淵源有自,乃出于圣門弟子所傳,非伏生自創(chuàng)。同治十三年(1874),李光廷為《榕園叢書》本之《尚書大傳》所撰跋語曰:“其書上該國制,下系民彝,典奧淵通,足與諸經(jīng)相發(fā)。漢儒說禮,得自叢殘,此亦六藝之支流,考古所當(dāng)寶也?!币彩欠Q述《尚書大傳》可供考禮之用?!渡袝髠鳌匪d古代禮制之豐富,乃有目共睹的,但因分見各篇,顯得毫無系統(tǒng),雜亂無章。因此,劉鑫耀編撰《尚書大傳禮征》一書,依五禮而分釋(1),其目的無非提醒世人,此書所具治用之價值。王闿運亦深刻體會《大傳》禮說之可貴,《補注尚書大傳敘》說:“《大傳》之文,多入《禮記》,伏生所述,并孔為經(jīng),兼賅六藝,非唯《書》故。泲南之學(xué),本不衰微,此書存亡,如驥一毛,然就其斷章,尋其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訓(xùn),雄文章,故絕而復(fù)明,隱而若顯?!本硎?他認(rèn)為伏生《大傳》并非只是講述《尚書》一經(jīng),其實內(nèi)容囊括六經(jīng),保存了不少的典章制度,所以《禮記》多有采納,盡管此書流傳至后世,已不完整,非其全貌,就其所存,悉心探討,也可裨益治道。此外,透過此書,也可以明了古人的訓(xùn)誨,對于學(xué)習(xí)文章亦有助益。既然是如此功用廣大的經(jīng)典之作,自然應(yīng)該好好的整理,亟為傳播。因此,王闿運在成都尊經(jīng)書院主講時,便刊印了他所纂著的《尚書大傳補注》,作為教本,希望學(xué)子能從中習(xí)得治世之方。王闿運《補注尚書大傳敘》自述其補注《尚書大傳》的經(jīng)過,曰:“闿運自廿五歲治《尚書》,越十有五年,旅京師,所箋廿八篇始成,多申伏以易鄭。時越刻陳本《大傳》未出,唯于德州漕渠旁店,買得盧本,歸涂(途)多暇,改其訛誤,補鄭《注》之闕略,自七月甲子至于壬申,寫百一十八紙,分為四篇。越十有五年,居成都,取家本對陳本,重加審定,仍為七卷,付局刊之。……鄭《注》周密,爾雅平平,今具錄存,大體備矣?!问?仲秋之月,甲午,隅中敘之。光緒十有一年,距冬至卅五日,夜半重記?!本硎?-2文中謂其自咸豐六年(1856)開始研治《尚書》,歷經(jīng)十五年,初步完成箋釋(2),此時為同治十年(1871)。當(dāng)年三月,他至京師參加科舉考試,未中。離京后,于德州購買盧見曾輯補的《尚書大傳》,遂利用歸途時的閑暇,于七月里,花了九天的工夫,做了初次的修定增補,分成四卷,并于八月中撰寫了《敘》文。由于當(dāng)時尚未獲得陳壽祺的輯校本,所以他沒有參考。再過了十五年,即光緒十一年(1885),此時他受四川總督丁寶楨(1820~1886)之邀入蜀,主講于成都尊經(jīng)書院。為了教學(xué)的需要,王闿運刊刻自己撰作的多種著作,以供學(xué)子閱讀,《尚書大傳補注》即屬其中之一部。這時他以陳壽祺本與先前整理的本子核對,重新審定,分作七卷,并交付書局刊印,同時撰寫《重記》,補述重訂的經(jīng)過(1)。根據(jù)王闿運的自述,可以明確知曉,他在纂著《尚書大傳補注》一書時,所采用的底本,惟有盧見曾的雅雨堂本和陳壽祺的輯校本,以兩者相互參校,再依己意決斷、取舍,他家輯本似乎未曾參考(2)。以下即據(jù)《尚書大傳補注》采用盧、陳二本之抉擇,考察王氏輯補之實況。三、《尚書傳》補充注中的陸本和陳本(一)王運《尚書大傳》一卷。云《尚書大傳補注》之纂著,王闿運最先采用作為底本的,是所謂盧見曾雅雨堂本,其書包括《尚書大傳》四卷、《補遺》一卷,收入《雅雨堂叢書》中,此為其初輯之本??讨?盧文弨據(jù)以考訂增補,別撰《考異》一卷、《續(xù)補遺》一卷,呈給見曾,后者乃將其附于原刊之后,合并刻之,(3)故今所見《雅雨堂叢書》本,多為見曾與文弨兩人之合刻本。雅雨堂本分卷情形如下:卷一:《虞夏傳·唐傳》:《堯典》《虞夏傳·虞傳》:《九共》、《咎繇謨》《夏傳》:《禹貢》、《甘誓》卷二:《殷傳》:《帝告》、《湯誓》、《盤庚》、《說命》、《高宗肜日》、《高宗之訓(xùn)》、《西伯戡耆》《周傳》:《大誓》、《武成》、《鴻范》、《大誥》、《金縢》、《微子之命》、《歸禾》、《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佚》、《成王政》、《多方》、《鮮誓》、《甫刑》卷三:《鴻范五行傳》卷四:《略說》《補遺》一卷至于王闿運續(xù)得之陳壽祺本,包括《尚書大傳輯?!啡?、《敘錄》一卷、《辨訛》一卷,其分卷情形如下:卷一上:《敘錄》卷一下:《唐傳》:《堯典》《虞夏傳》卷二上:《虞夏傳》:《皋繇謨》《夏傳》卷二下:《殷傳》:《帝告》、《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耆》、《微子》卷三:《周傳》:《大誓》、《牧誓·大戰(zhàn)篇》、《洪范》、《洪范五行傳》卷四:《周傳》:《大誥》、《金縢》、《嘉禾》、《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毋佚》、《揜誥》《周傳》:《多方》、《臩命》、《鮮誓》、《甫刑》《辨訛》(4)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共有七卷,其分卷情形如下:卷一:《唐傳一》:《堯典》卷三:《虞夏傳四》:《禹貢》卷四:《殷傳六》:《帝告》、《湯誓》、《盤庚》、《說命》、《高宗肜日》、《高宗之訓(xùn)》、《西伯戡耆》卷五:《周傳七》:《大誓》、《武成》、《鴻笵》、《大誥》、《金縢》、《微子之命》、《嘉禾》、《康誥》、《酒誥》、《梓材》、《召誥》、《雒誥》、《多士》、《毋佚》、《成王政》、《揜誥》、《多方》、《顧命》、《康王之誥》、《臩命》、《鮮誓》、《甫刑》卷六:《略說上》、《略說下》卷七:《鴻笵五行傳》雅雨堂本將《尚書大傳》之文分成三卷,另有《洪范五行傳》一卷及《略說》一卷,再附《補遺》、《考異》、《續(xù)補遺》各一卷:總為七卷。盧氏本謂得自“吳中藏書家”,為盧見曾留心訪尋所得,因已殘缺,故又采擷群書所引,增補七十余條,匯為《補遺》一卷;其后盧文弨據(jù)此本,并參考孫之騄本,別撰《考異》、《續(xù)補遺》各一卷,附刻于見曾本后。據(jù)是可知,見曾所據(jù)“吳中本”列于書前,號稱古本所遺,《補遺》、《考異》、《續(xù)補遺》則為見曾、文弨二人增輯所得,故附之于后。陳壽祺本將《尚書大傳》之文分成四卷(1),再分《敘錄》半卷(卷一上)、《略說》與《辨訛》合為一卷,《洪范五行傳》列于《洪范》之后,不單獨成卷:總為五卷。正文部分,參校孫之騄本、雅雨堂本、孔廣林本。卷一上《敘錄》部分,收載與伏生及其著作相關(guān)的資料,包括史志的記載、著錄情形,以及孫星衍(1753~1818)所撰《建立伏博士始末》、元至順二年(1331)張起巖所撰《重修伏生祠堂記》,目的在讓世人深入了解伏生及其著作,以起“知人論世”之效?!侗嬗灐凡糠?則是針對雅雨堂本之訛漏,予以校補(2)。王闿運將《尚書大傳》之文分成五卷,再附以《略說》一卷、《洪范五行傳》一卷:總為七卷。他以所謂盧見曾的“吳中本”為主,并參考陳壽祺本,將他們對于“吳中本”的校考成果,分列正文各卷條中,而無單獨成卷帙的補遺、考異。王氏本有獨行之《洪范五行傳》一卷,此同于雅雨堂本,而異于陳壽祺本。以上所述是《尚書大傳補注》分卷之情形,可知王闿運采用的,既不同于盧本,亦與陳本有異,乃參考二家之后,自立之體例。至于分篇情形,三家之本亦各有異同。雅雨堂本以《虞夏傳》下分《唐傳》、《虞傳》,將《堯典》一篇歸《唐傳》,《九共》、《咎繇謨》二篇歸《虞傳》;《禹貢》、《甘誓》二篇歸《夏傳》;《帝告》至《西伯戡耆》七篇歸《殷傳》;《大誓》至《甫刑》十八篇歸《周傳》:共三十篇,然《帝告》、《無逸》、《成王政》等僅列篇名而無內(nèi)文。陳壽祺本以《堯典》一篇歸《唐傳》;《九共》一篇歸《虞傳》;《咎繇謨》一篇歸《虞夏傳》;《禹貢》一篇歸《夏傳》;《帝告》至《微子》六篇歸《殷傳》;《大誓》至《甫刑》十九篇歸《周傳》:共二十九篇。然而他又在《九共》后別出《虞夏傳》,《禹貢》后別出《夏傳》,《揜誥》后別出《周傳》,《洪范》之后附《洪范五行傳》一篇,無《甘誓》、《說命》,如此安排,頗異于前人。十九篇《周傳》中,《武成》下所錄,卻別出《大戰(zhàn)篇》名,更是與眾異趣(3)。王闿運本以《堯典》一篇歸《唐傳》;《九共》一篇歸《虞傳》;《咎繇謨》、《禹貢》二篇歸《虞夏傳》;《甘誓》一篇歸《夏傳》;《帝告》至《西伯戡耆》七篇歸《殷傳》;《大誓》至《甫刑》二十二篇歸《周傳》:共三十四篇,然《揜誥》、《臩命》等僅列篇名而無內(nèi)文。觀察上述各家分篇、收篇之情形,三家有異有同,頗不一致。如盧本《歸禾》,陳本、王本作《嘉禾》;盧本、王本有《甘誓》、《說命》、《武成》、《微子之命》、《成王政》,陳本無;陳本、王本有《甘誓》、《臩命》,盧本無;陳本獨有《牧誓·大戰(zhàn)篇》;王本獨有《顧命》、《康王之誥》。王闿運未完全追隨任何一家,而是參考之后,自行類分。(二)“本”“原”“平均”稱“前本”王闿運《尚書大傳補注》于每卷卷首題卷下,明白標(biāo)舉“盧見曾吳中本”,其意蓋以此為底本,故書中校語,多稱之為“原本”、“原作”或“吳中本”。至于后得之陳壽祺輯本,于校文中,稱“陳本”或直稱其名。以下就王書對二家之抉擇,舉例說明。1.《清陳輯本》第5冊王闿運采用陳壽祺輯本以改“原本”者,其于文中,或標(biāo)示,或不標(biāo)示。其未標(biāo)示者如:(1)《尚書大傳補注》:“故天子南面而視四星之中?!蓖蹶]運曰:原作“四方星之中”。卷一1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多一“方”字,不為其所取,乃改采陳輯本2,卻未說明其所據(jù)依。(2)《尚書大傳補注》:“春出也,萬物之出也?!蓖蹶]運曰:原本無“萬”。卷一1-2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無“萬”字,改采陳輯本而增之3,卻未說明其所據(jù)依。(3)《尚書大傳補注》:“辯在朔易,日短?!蓖蹶]運曰:原本作“日短星昴”,此從《御覽》引。卷一3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多“星昴”二字,并謂據(jù)《太平御覽》刪除之。然考陳輯本5,即據(jù)《御覽》卷二十六《時序部》十一引,王氏不言其從陳輯本,徑謂從自《御覽》。(4)《尚書大傳補注》:“故《書》‘煙于六宗’,此之謂也。”王闿運曰:原本“煙”作“湮”。卷一5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作“湮”,不取其說,改據(jù)鄭注“煙,祭也。字當(dāng)為煙”,定當(dāng)作“煙”字,此亦見于陳輯本,卻未予說明。(5)《尚書大傳補注》:“能正行者?!蓖蹶]運曰:原作“能改過者”,此從《白虎通》。卷一5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作“改過”,并謂據(jù)《白虎通》改作“正行”。然考陳輯本9,即據(jù)《白虎通·文質(zhì)篇》引,王氏不言其所從為陳輯本,直言從《白虎通》。(6)《尚書大傳補注》:“先王道虧,刑罰犯?!蓖蹶]運曰:原本作“王道不振”,此從《困學(xué)紀(jì)聞》引。卷四5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作“王道不振”,并謂據(jù)《困學(xué)紀(jì)聞》改作“先王道虧”。然考陳輯本,即據(jù)《困學(xué)紀(jì)聞》卷二謂有“先王道虧,刑罰犯”七字47,王氏承其說而未言所從出處。(7)《尚書大傳補注》:“見杍,實晉晉然而俯?!蓖蹶]運曰:“俯”原本作“循”。卷五13案:此處王氏標(biāo)注吳中本原文作“循”,不為其所取,乃改采陳輯本作“俯”93,然未說明其所據(jù)依。以上所舉諸例,皆為王闿運校改時采用陳壽祺輯本,并列出原本文字對照,然而卻不明白標(biāo)示其依據(jù)之來源。王闿運直接承認(rèn)采用陳壽祺輯本者,例:《尚書大傳補注》:“諸侯有德者,一命以車服弓矢,再命以虎賁三百人,三命秬鬯。諸侯三命者,皆受天子之樂,以祀其宗廟?!蓖蹶]運曰:原本無,陳本從《儀禮經(jīng)傳通解續(xù)》引增。卷六1案:此段文句,吳中本所無,王氏明言據(jù)陳輯本128增補。這是王闿運少見的將其據(jù)改來源,明確標(biāo)示出來的例子。2.百工相和歌《卿云》(1)《尚書大傳補注》:“州有十二師焉。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以上,不朋?!蓖蹶]運曰:補曰:《禮記疏》引此為《雒誥傳》,《注》亦言“此蓋虞夏,偶不照十二師也”,誤以為釋“孺子其朋”,吳中本移此,則明白矣。卷二5案:此段文句,《禮記正義·雜記》節(jié)引,云為《洛誥傳》,陳壽祺據(jù)此,又依《玉?!肪矶兜乩響艨凇匪?亦云“《洛誥》”,因置于《洛誥》中100。王闿運不從其說,且以為非解說《洛誥》“孺子其朋”句,遂追隨吳中本,置于《咎繇謨》中。雖未明指參考陳輯本,然詳核原書,即可知悉。(2)《尚書大傳補注》:“毋故毋親?!蓖蹶]運曰:《申屠剛傳》引“親”作“新”,《通鑒前編》引作“私”,今仍從原本。卷五3案:此處《后漢書·申屠剛傳》引作“新”字,王氏不采其說,又不從金履祥《通鑒前編》引作“私”字,仍用原本之“親”字。(3)《尚書大傳補注》:“于時卿云聚,乂毅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蓖蹶]運曰:《宋書·符瑞志》云“于時和氣普應(yīng)”云云,據(jù)《注》皆非《傳》文,原本亦無,陳本議增入,非也。卷二6-7案:此處吳中本不錄《宋書·符瑞志》“于時和氣普應(yīng)”以下一段文句,陳壽祺以為吳中本徒據(jù)《御覽》所引一條,頗有闕漏,當(dāng)據(jù)以補入。王闿運遵從原本,不依陳說收錄。(4)《尚書大傳補注》:“《殷傳六·說命》。”王闿運曰:陳壽祺疑是《毋劮傳》,以文在偽《書》中,今疑偽《傳》本此而作,仍存原題也。卷四3案:陳輯本《殷傳》中無《說命篇》,乃因其以《說命》屬偽《古文尚書》,故改置《毋逸》中。這是兩人對偽《古文尚書》觀點不同所致,陳氏以為《說命》為偽書所有,不可采信,乃移至他篇中;王氏則以偽《古文尚書》襲用此句,故仍宜照原題,保存于此。(5)《尚書大傳補注》:“《武成》……?!蓖蹶]運曰:陳本據(jù)《記纂淵?!?別出《大戰(zhàn)篇》,吳曾亦引《大戰(zhàn)篇》。卷五3案:此篇王氏仍依原本作《武成篇》,陳輯本據(jù)《記纂淵?!肪砹灰疤?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之注,謂“出《尚書大傳·大戰(zhàn)篇》”,又據(jù)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二引《大戰(zhàn)篇》之文,遂另出一《大戰(zhàn)篇》,蓋其以《武成》為偽《古文尚書》,伏生《尚書大傳》不應(yīng)有此篇,故據(jù)《記纂淵?!?、《能改齋漫錄》,別立《大戰(zhàn)》一篇。(6)《尚書大傳補注》:“弱而受刑謂之克,不赦有過謂逆,率過以小謂之枳故,與其殺不辜……”王闿運曰:陳本無“逆”。卷五22案:此處王氏以吳中本校陳本,謂后者無“逆”字,蓋以前者為佳,故從之。惟細(xì)考陳輯本,乃作“弱而受刑謂之暴,不赦有過謂之賊,率過以小謂之枳,故與其殺不辜……”,有多處異于吳中本,如“克”作“暴”、“逆”作“之賊”,且句讀亦異乎王氏(1)。王闿運于此校對不夠精細(xì),致有如此疏漏,且其所作斷句與注釋,亦不知有何依據(jù)。(7)《尚書大傳補注》:“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焉:‘子何為于《書》?’子夏曰:‘《書》之論事也,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若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商所受于夫子,志之于心,弗敢忘也。雖退而巖居河泲之間,深山之中,作壤室,編蓬戶,尚彈琴其中,以歌先王之風(fēng),則亦可以發(fā)憤忼慨,忘己貧賤;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而忽不知憂患與死也?!蜃釉烊蛔兩?曰:‘嘻!子殆可與言《書》矣。雖然,見其表,未見其里也?!伝卦?‘何謂也?’子曰:‘窺其門而不入其中,觀其奧藏之所在乎?然藏又非難也。’”王闿運曰:補曰:難,猶深也。陳本據(jù)《路史》、《外紀(jì)》,文句多不與此同,今從原本。卷六9案:此處子夏與夫子之對話,陳輯本據(jù)《藝文類聚》卷六十四《居處部》四、《外紀(jì)》卷九,采錄兩條,未見援引《路史》之文,王氏誤記。陳輯本所引兩條,文句較多,且與吳中本有異,王闿運不予采用,仍從舊本。3.“子曰”文句(1)《尚書大傳補注》:“其賞有功也?!蓖蹶]運曰:原本此句上有“一之三以至九年,天數(shù)窮矣,陽德終矣。積不善至于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相升,故陟之。皆所自取,圣無容心也”。陳壽祺疑為《路史》釋《傳》之語,今以為《注》。卷一12案:此言吳中本于本句上有“一之三以至九年”一段文詞,陳壽祺以為其文詞不似《大傳》,疑為《路史》作者羅泌之語,不應(yīng)收錄13。王闿運不取吳中本為《大傳》文之說,亦不從陳本刪除,以為當(dāng)屬鄭《注》之文。(2)《尚書大傳補注》:“子曰:‘參!女以為明主為勞乎?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蓖蹶]運曰:原本有,在《咎繇謨篇》。卷二2案:其謂“子曰”一段文句,吳中本原有,殆以出現(xiàn)舜、禹,皋陶三人之名,故列入《咎繇謨》中,王氏不從其說,改入《九共篇》。陳壽祺以未審當(dāng)附何篇,遂列入《略說》中。王闿運于盧、陳二家俱不采信,別作主張。(3)《尚書大傳補注》:“遂遣西伯伐崇?!蓖蹶]運曰:《詩疏》引“免于虎口而克耆”,《左傳疏》引“四友獻寶,乃得免于虎口。出而伐耆”,此以《左傳疏》所引,補于紂囚文王之上,余并從原本。原本云“西伯既戡耆,紂囚之牖里”,文有脫誤也。卷四6-7案:此以原本僅云“西伯既戡耆,紂囚之牖里”,文有脫誤,王氏以為其上當(dāng)據(jù)《左傳疏》增補“四友獻寶,乃得免于虎口。出而伐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