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心理學知覺_第1頁
實驗心理學知覺_第2頁
實驗心理學知覺_第3頁
實驗心理學知覺_第4頁
實驗心理學知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知覺第一節(jié)知覺的基本問題(理解)第二節(jié)知覺組織的高級過程(掌握)第三節(jié)運動知覺(掌握)第七節(jié)最新研究實例(理解)第四節(jié)單眼和雙眼視覺(理解)第五節(jié)恒常性(掌握)第六節(jié)錯覺(掌握)為了探索知覺的過程,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了知覺的信息加工模型(或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model)。他們用信息加工過程來比擬人的行為,用輸入(inPut)和輸出(outPut)等變量來描繪知覺過程。雖然這些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些模型有助于分析知覺研究中的基本變量。應用于知覺的信息加工模型,一般具有下列四點基本假設:第一,知覺乃是一種過程的結果,而不是刺激的直接的、瞬時的產物;第二,研究者能夠根據(jù)這個模型設計出探索知覺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實驗;第三,在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所保持的或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第四,這種有限性通常導致選擇性:即當呈現(xiàn)的信息量超過容量時,有些信息能完全通過,而有些信息就不能通過.第一節(jié)知覺的基本問題一、直接和間接知覺1、直接知覺(directperception)直接知覺的刺激物說——直接知覺以Gibson為代表。這種觀點認為人只需要借助刺激信息,而無需借助經驗,就能產生有關刺激的直接知覺(Gibson,1950,1966,1979).一、直接和間接知覺2、間接知覺(indirectperception)知覺經驗論——視知覺源于視覺經驗(Helmholtz,19世紀中葉)。以Gregory為代表,這種觀點認為知覺是較為活躍的和主動的過程,即知覺是當前呈現(xiàn)的外部刺激和大腦中已經存在的對外部世界的內部表征兩者之間的匹配過程,它包括兩階段:首先,認知主體提供對刺激的描述,然后主動推斷出該刺激是由哪種客體產生的。自下而上的過程(數(shù)據(jù)驅動過程,data-drivenprocesses),是從組成圖形或事物的最簡單的、最基本的成分開始的,這些成分是指感受器所提供的具體的感覺特性。信息從最基本的、“下級”的水平逐漸上升到較高級的、綜合的水平。在當代認知心理學中,間接加工過程具體體現(xiàn)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對立的過程。自上而下的過程(概念驅動過程,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認為,較高級的、整體的和抽象的水平影響低級過程的操作和運行。強調觀察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意圖和解釋,以及對形狀所提出的知覺的預期。直接知覺和間接知覺的一體兩面性二、意識和知覺1、盲視(blindsight)是Weiskrantz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沒有意識到知覺存在時盲區(qū)(scotoma)所產生的視覺能力。盲區(qū):視野中沒有視覺能力的區(qū)域。DB的盲視區(qū)域是用動態(tài)視野檢查法(dynamicperimetry)確定的。例:Weiskrantz對患者DB所做的研究。動態(tài)視野檢查法是一種檢查在事故和手術后視野變化的標準方法。用這種方法檢查時,患者的頭固定,一個光點慢慢地從一只眼睛視野的邊緣開始向中心移動,當患者看到光點后,光點回到邊緣,從另一個角度再開始移動。這樣的過程重復多次,直到繪出視野中視覺能夠識別和不能夠識別的區(qū)域。我們把視野中沒有視覺能力的區(qū)域稱為盲區(qū)。第二節(jié)知覺組織的高級過程一、圖形-背景知覺圖形(figure)是指獨立的、具有明確形狀的部分。背景(ground)視野中的其余部分。圖形和背景迅速分離的原因:1、圖形-背景之間的知覺差異①圖形具有“事物”的特性,圖形形狀的邊界形成輪廓;②圖形看起來離觀察者距離較近;③與背景相比,圖形看起來印象更為深刻、更明顯和更好記憶。Rubin提出3點圖形和背景之間的主要差異:2、圖形-背景和知覺組織圖形和背景間的差異是形成知覺的最簡單的過程。圖形-背景的區(qū)分是知覺組織過程中基本的和基礎的環(huán)節(jié)。為什么視野中的某些部分組成形狀,而其它部分成為背景呢?這是基于一定刺激特性的組織傾向所造成的結果。二、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理論1、格式塔心理學的組織原則

①接近性:在空間或時間上比較接近的成分容易組織在一起形成整體。②相似性:在物理特點方面相似的成分容易組織在一起形成整體。③連續(xù)性:以相同方向,如沿著一條直線或簡單的曲線排列的成分,一般被知覺為一個整體。④共同性:據(jù)共同性原則,以相同方向運動的成分被知覺為一個整體。⑤對稱性:平衡的、對稱的圖形與非對稱圖形相比,易于組織在一起形成圖形。⑥封閉性:封閉和完整的圖形易于被知覺為整體。2、組織作用的測量

圖形的相似性在知覺組織過程中是否一定起重要作用?組織實驗:Beck實驗證明兩幅線條圖形的知覺分離或組織,受到組成圖形的線條朝向的影響。圖形的物理特點的相似性在知覺組織過程中并沒有起到重要作用。格式塔心理學提出的促進和提高知覺組織的因素具有直接的和可測量的特點。三、形狀知覺的拓撲學研究拓撲性質:所謂拓撲性質是一對一的的連續(xù)變換,它可以被形象第想像成橡皮薄膜的任意變形,而不把薄膜剪開或不把薄膜的任意點粘合起來。所以,拓撲學又稱橡皮薄膜的幾何學。封閉性、連通性是一種拓撲不變性質。陳霖的研究假設:在對多種典型視知覺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后認為,視知覺組織的心理現(xiàn)象是視覺過程初期檢測大范圍拓撲性質的普遍而基本的功能反映。視覺系統(tǒng)不僅能檢測拓撲性質,而且與局部細節(jié)性質比較而言,視覺系統(tǒng)更敏感于大范圍的拓撲性質,并且其發(fā)生在視覺過程的初級階段。1、視覺系統(tǒng)對拓撲差異的敏感性自變量:三種刺激配對類型(實心圓-實心正方形、實心圓-實心三角形、實心圓-環(huán))因變量:被試判斷的正確率實驗過程:向被試呈現(xiàn)刺激圖形(3組),要求被試注視每幅圖中心的黑點,每幅圖呈現(xiàn)時間5ms,然后呈現(xiàn)空白屏幕為掩蔽刺激,干擾視覺系統(tǒng)對刺激圖形的知覺。被試任務是判斷剛才呈現(xiàn)的兩幅圖行是否相同。結果:視覺系統(tǒng)確實更敏感拓撲性質的差異,也就是更敏感于具有一個洞的環(huán)和沒有洞的實心圓之間的差別。2、封閉性和圖形結構的優(yōu)勢效應特征整合理論認為對客體的識別分為前注意(preattentive)和集中注意(focusedattention)兩個加工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需要注意參與的,容量很大的并行加工過程,該階段用于對同時呈現(xiàn)于視野內的所有知覺對象的基本特征進行特征登記;第二個階段是需要注意參與的,容量有限的系列加工過程。集中注意就像“膠水”一樣,把分離的各個特征整合成完整的客體表征。“特征”(feature)是個核心概念,是指一個維度(如顏色),而特征值則為某客體在該維度上具有的屬性值(如紅色、黃色和藍色)。

這種理論認為,人對識別系統(tǒng)在接受輸入的刺激的信息后,首先進行特征分析,找出輸入刺激具有哪些特征,然后把它們與長時記憶中的各種特征的表征進行比較,一旦與長時記憶中的某張?zhí)卣鞅慝@得匹配,這個刺激便被識別出來。Olson和Attneave用實驗證明線段是圖形知覺基本分析單元。Olson和Attneave的實驗:自變量:兩種刺激類型(一條直線、兩條直線構成的刺激)因變量:被試搜索到目標所需的時間實驗結果:支持了以線段為基本單元的形狀編碼的特征檢測理論。

陳霖針對上述已有的實驗設計刺激圖形,對特征檢測理論結果提出質疑,驗證什么是圖像信息的最基本表達。自變量:兩種刺激類型(兩條直線構成的刺激,第四象限兩直線為封閉和不封閉)因變量:被試搜索到目標所需的時間結果:發(fā)現(xiàn)結構優(yōu)勢效應存在,封閉性又是一種拓撲不變的性質。結構優(yōu)勢效應可能是支持視知覺拓撲結構的又一證據(jù)。結構優(yōu)勢效應:只是由于組織結構的不同而大大地易化了它們的分辨(即整體的結構在模式識別中所起的有利作用,這種效應與人的知覺組織有密切關系。)

查(了解):字詞優(yōu)勢效應,客體優(yōu)勢效應,構型優(yōu)勢效應,字母優(yōu)勢效應)3、連通性和內容關系效應p237內容關系效應:當目標線段鑲嵌在其他線段的內容結構之中時,比目標線段單獨呈現(xiàn)時被檢測的準確性高。支持視知覺拓撲結構假設。

研究似動現(xiàn)象的刺激圖形4、拓撲不變性質和似動現(xiàn)象陳霖運用“運動競爭技術”研究拓撲不變性質和似動現(xiàn)象的關系。運動競爭技術:指在實驗中先后呈現(xiàn)2幅刺激圖形,在第一幅中包含位于圖形正中的的單個刺激圖形,第二幅包含位于兩邊的與中心等距離的兩幅刺激圖形。對于每一位被試來說,可以調節(jié)兩幅刺激圖形各自呈現(xiàn)的時間和兩者之間的時間間隔,以便被試在此實驗條件產生似動知覺。被試在實驗過程中的任務是判斷中間的刺激圖形看起來是向左邊的圖形運動,還是向右邊的圖形運動。實驗結果:再一次證明視知覺拓撲結構的假說。四、影響形狀知覺的時間因素1、掩蔽(masking)前項掩蔽:在目標刺激物出現(xiàn)之前較短時間內,呈現(xiàn)掩蔽刺激物所產生干擾的實驗條件。后項掩蔽:在目標刺激物出現(xiàn)之后較短時間內,呈現(xiàn)掩蔽刺激物所產生干擾的實驗條件。根據(jù)掩蔽刺激呈現(xiàn)的時間不同,可將之分為前項掩蔽和后項掩蔽。掩蔽的原因:由于視覺潴留造成的,視覺潴留是指刺激作用后神經活動的惰性,所以,即使在刺激物消失后,它的痕跡依然存在。雖然短暫呈現(xiàn)的刺激物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離的,但是它們仍被知覺為是同時出現(xiàn)的,并互相干擾。時間間隔(ISI)不同,掩蔽刺激物對目標刺激物的影響會不同。掩蔽的部分原因是視覺潴留。視覺潴留(visualpersistence):刺激作用后神經活動的惰性,即使在刺激消失后,它的痕跡仍然存在。2、后效(aftereffects)后效:一種刺激作用之后對隨后的心理活動的影響稱為后效。(1)圖形后效(figuralaftereffects)圖形后效是指注視一個圖形一定時間之后,對隨后感知別的圖形的影響。飽和作用:當一個圖形在視網膜上的視像保持一定時間后,視網膜上成像區(qū)域以及相臨區(qū)域的感受器變得疲勞,對新刺激產生抑制或飽和,使得投射到視網膜上飽和區(qū)域附近的新圖形發(fā)生位移。(2)形狀后效(ShapeAftereffects)形狀后效(彎曲后效,curvature):指由于圖形的方向而導致的圖形形狀的變化。JJGibson(1933)的實驗。實驗過程:讓被試帶上一種特殊的棱鏡眼鏡,這種眼鏡使進入的光線發(fā)生位移,從而把垂直線段看成歪曲的線段。在注視彎曲線段的過程中,線段的歪曲度逐漸消失,即由棱鏡眼鏡產生的“彎曲”開始變的越來越直。然后當摘下棱鏡眼鏡后,就會出現(xiàn)因帶上棱鏡眼鏡而產生的后效,即把直線看作向棱鏡眼鏡產生的彎曲相反的方向彎曲。在連續(xù)注視傾斜或彎曲線段一段時間后也會產生相同的后效。(3)關聯(lián)后效(contingentaftereffcets)關聯(lián)后效(麥克洛效應):不同刺激特性之間的相互影響產生的后效,如顏色和方向或顏色和形狀。Mecollough(1965)的實驗過程:給被試呈現(xiàn)幾秒鐘由黑色和橙色垂直柵條組成的圖形,隨后呈現(xiàn)黑色和藍綠色的水平條紋的圖形,兩種圖形交替呈現(xiàn)4min后,呈現(xiàn)測試圖行,即由垂直和水平的黑白柵條組成。(顏色適應與圖形方位結合在一起)。結果:觀察者報告在測試圖行中垂直方向黑白柵條處出現(xiàn)淡藍綠色后效,在水平方向黑白條紋處出現(xiàn)淡橙色后效。發(fā)生顏色適應。

Wyatt發(fā)現(xiàn)3種刺激特性,顏色、方向和空間頻率之間的關聯(lián)后效。關聯(lián)后效說明視覺系統(tǒng)對一定刺激特性組合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五、知覺定勢(perceptualset)知覺定勢是由于過去經驗和環(huán)境中事物之間的關系而產生的對感知世界的一種知覺啟動(perceptualpriming)。

是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通過建立的假設和過去經驗提出一般的組織策略,并把這些策略應用到整個圖形,這些策略便會影響到我們對細節(jié)和部分的知覺。知覺定勢的產生不僅限于對熟悉的事物。第三節(jié)運動知覺運動知覺(或移動知覺)(motionperception)是對于物體在空間位移的知覺,它是多種感覺器官的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

運動知覺的產生一般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物體在空間的位置變化而視網膜上留下軌跡:二是觀察者自身的運動(如身體運動、眼球運動等)所提供的動覺信息。

一、運動覺察器(motiondetectors)皮層顳葉內側細胞具有整合不同種類運動的作用,是一種通用的運動覺察器。二、誘導運動(inducedmovement)誘導運動:是一種錯覺,就是說觀察者知覺到某個物體的運動,而實際上該物體根本沒有發(fā)生空間位移,只是由于其他物體的運動使得被觀察物體好像在運動。這種運動知覺受到被觀察物體周圍環(huán)境的強烈影響。三、似動現(xiàn)象(apparentmovement)似動現(xiàn)象:是指當一物體實際上沒有發(fā)生空間位移而被知覺為好像在運動,是一種對靜止物體產生的運動錯覺。phi運動:沒有動的刺激物,在適當條件下(ISI大約為100ms時)卻感知到它在運動的現(xiàn)象。兩個燈泡亮暗交替的時間間隔大約為100ms時產生的似動現(xiàn)象操縱燈泡之間亮暗時間間距而產生的種種似動現(xiàn)象稱為β運動。β運動的性質由閃爍燈泡之間的時間間隔、燈泡的亮度和燈泡之間的空間距離決定。Korte提出這3種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稱為Korte定律。似動知覺產生的原因曾有種種不同的解釋?,F(xiàn)在的理論解釋為,由于刺激所引起的感官興奮有一個短暫的持續(xù)時間,當?shù)谝粋€刺激所產生的興奮尚未消失時便接著出現(xiàn)第二個刺激,兩個刺激印象便發(fā)生融合(synthesis),這樣觀察者就產生了似動的知覺。似動現(xiàn)象的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四、自主運動(autokineticmovement)自主運動:在一個漆黑的房間中注視一個固定的光點一定時間后,這個光點好像就會動起來,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自主運動。自主運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必須保證光電周圍不能提高參照的空間背景或固定的視覺形狀。自主運動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程度和方向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自主運動現(xiàn)象往往會受到個體社會經驗的影響。五、運動后效(movementaftereffcets,MAE)運動后效產生是由于前面知覺到的運動在運動在運動刺激停止后仍然存在。瀑布錯覺(waterfallillusion):注視向下流動的瀑布一定時間之后,如果再觀察靜止的景物,該景物看起來向上運動。有些深度線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起作用,把這樣的線索稱為單眼線索。1、插入:指一個物體部分地隱藏或遮擋另一個物體。2、空氣透視:當我們觀察一處場景時,遠處物體不如近處的清晰,這種作用稱為空氣透視。3、陰影:通常,物體表面離光源最近的部分最亮,當物體表面離開光源一定距離后,其表面變暗,或產生陰影。第四節(jié)單眼和雙眼視覺一立體知覺的單眼線索4、線條透視:我們觀察鐵軌時,感到遠處的鐵軌仿佛要會聚為一點。5、結構級差:隨著距離增加,組成結構的成分的密度越大。6、相對大?。焊杏X比較大的刺激離我們較近,這種線索稱為相對大小。7、熟悉大小8、運動視差:觀察者在物體運動時所產生的被觀察物體之間深度知覺或距離的單眼線索稱為運動視差。9、調節(jié)1、輔合:指注視物體時雙眼視軸會聚的趨勢。2、雙眼視差:兩只眼睛視網膜像的差異。(1)網膜相應點和視野單像區(qū)(2)雙眼視差和視覺深度知覺二雙眼線索由立體的不同部分投射到雙眼視網膜的視像形成的深度知覺稱為視覺深度知覺。①雙眼競爭:如果投射到兩只眼睛的視像差異較大,則會產生一種異常的現(xiàn)象。稱此現(xiàn)象為雙眼競爭作用。雙眼競爭有以下一些結果:投射到兩只眼睛的差異較大的視像產生融合,形成一個暫時的合成像;或兩個視像中的一個占有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在兩只眼睛之間來回轉換。②中央眼:人在觀察外界物體的時,物體的視像視單一的,好像是被一只眼睛看到的,從主觀感覺的角度來看,兩只眼睛可被看作是一個單一的器官。人們用一只理論上假想的眼睛來代表這個器官,把它稱為中央眼,它似乎位于兩只真眼的中間,即鼻梁上方。三深度線索的交互作用(3)雙眼視差的生理基礎1、自變量(1)與形狀知覺有關的自變量接近;相似;連續(xù);對稱;定勢;經驗;輪廓;特征;視覺噪音(目標圖形以外的隨機視覺線索)(2)與時間知覺有關的自自變量外部線索(計時工具、周期現(xiàn)象);內部線索;感覺通道;心理狀態(tài);藥物補充(3)與運動知覺有關的自變量①真動知覺中的自變量物體在單位時間的空間位移;知覺對象的距離;速度②似動知覺中的自變量刺激時距的長度;刺激呈現(xiàn)時間的久暫;刺激的亮度;刺激的形狀與面積;刺激的顏色;練習和指導語③誘動知覺中的自變量圖形與背景;指導語;期待或者定勢(4)與深度知覺有關的自變量眼睛調節(jié);視軸輻合;雙眼視差;單眼線索;雙像2、因變量(1)與形狀知覺有關的因變量圖形與背景;良好圖形;主觀輪廓(在沒有明度和顏色差別的情況下,甚至在完全沒有物理基礎的情況下,由于某些原因,有時也可以看到輪廓);圖形掩蔽(指一個圖形(目標刺激)被埋藏于另一些圖形中或被背景視覺噪音所掩蓋);圖形后效。雙眼間后效遷移:用一只眼觀察,用另一只眼測試,仍有后效,稱之為雙眼間后效遷移。(2)與深度知覺有關的因變量深度視銳;深度知覺(包括距離知覺和立體知覺)(3)與時間知覺有關的因變量時距知覺;時序知覺;時間透視(指個人對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時間的經驗和觀念)(4)與運動知覺有關的因變量真動知覺;似動知覺;誘動知覺第五節(jié)恒常性和錯覺(掌握)一、知覺恒常性(perceptualconstancy)知覺的恒常性:指當距離、縮影比、照明改變的時候,雖然網膜影像已在一定程度發(fā)生改變,但人們對物體大小、形狀和顏色的知覺仍相對穩(wěn)定。1、明度恒常性(lightnessconstancy)明度恒常性(whitenessconstancy):即使照明條件發(fā)生變化,一個物體的明度仍然保持相對穩(wěn)定。2、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大小恒常性:我們把觀察物體的距離(視網膜像)改變時,知覺到的物體大小保持恒定的現(xiàn)象稱為大小恒常性。盡管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大小恒常性,但在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物體的距離線索和背景刺激。Holway-Boring實驗考察了影響大小恒常性的幾種因素。實驗過程:觀察者坐在兩個長長的、漆黑的走廊的交叉處,在其中一個走廊距離觀察者10ft(大約3m)遠的地方有一個可調節(jié)的、發(fā)光的圓形刺激物;同時在另一個走廊中呈現(xiàn)標準圓形刺激物,距離觀察者為10-120ft(大約3m至36m)。標準圓形刺激物上標有刻度,以便使得觀察者的眼睛到刺激物的距離不同時投射到視網膜上的視像保持相同(視角1o)。觀察者的任務是調節(jié)比較圓形刺激物的大小,使其與標準圓形刺激物的大小看起來相同。4種實驗條件:a.提供正常的雙眼觀察條件;b.只允許單眼觀察;c.通過一個小孔進行單眼觀察,我們稱其為人工瞳孔,這樣就削除了一些在正常情況下提供哦昂達深度知覺線索,比如雙眼線索和頭的運動;d.在每個標準圓形刺激物的周圍用黑布遮擋,組成一條黑布的通道,進一步減少地板、墻壁和天棚等深度線索的作用。實驗結果:條件a和b下,表現(xiàn)較好大小恒常性,c條件下恒常性大大降低,d條件下幾乎完全沒深度線索。深度線索和視覺結構對大小恒常性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實驗設計:3×4多因素實驗設計,無交互作用3、形狀恒常性(shapeconstancy)形狀恒常性:指從不同角度觀看一個熟悉的物體時,雖然這個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們仍把它知覺為一個恒常的形狀。二、視錯覺(visualillusions)視錯覺(visualillusion)是指憑眼睛所見而構成失真的或扭曲事實的知覺經驗。1、月亮錯覺(themoonillusion)

月亮錯覺:指月亮剛剛在地平線升起來看起來比在天頂使要大,而實際上月亮在這兩個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徑保持不變),此時月亮與地球的距離也是相同的。(1)注視角假設(angle-of-regardhypothesis)Boring和Suzuki提出,觀察到的月亮的大小受到此時眼睛和頭形成的相對角度的影響。注視角假設:月亮錯覺是由于伴隨月亮升起角度的變化而導致的頭和眼睛位置的改變而產生的。Holway和Boring在一項實驗中,要求被試用投射到離被試較近的屏幕上的一系列發(fā)光的圓盤來比較月亮的大小。結果:當平視觀察地平線的月亮時,大多數(shù)被試選擇的與觀察到的月亮相等的圓盤都比在眼睛抬高30o觀察天頂?shù)脑铝習r所選擇的圓盤相對來說要大;同樣,當被試平躺在桌面上眼睛沒有角度變化觀察天頂月亮,或被試從平躺的位置垂下頭抬眼觀察地平線的月亮時,錯覺現(xiàn)象發(fā)生倒轉:地平線的月亮比天頂?shù)脑铝量雌饋硪 oring認為,月亮錯覺的產生依賴于眼睛相對于頭來說抬高或降低的角度。

(2)顯見距離假設(apparentdistancehypothesis)顯見距離假設是基于知覺因素的一種假設,它最早是由天文學家和幾何學家Ptolemy(150AD)提出的。

他認為,通過一個充滿物體的空間來觀察一個物體時,會覺得此時觀察的物體比實際上處于相同距離,但通過空曠的空間觀察到的物體遠。

如果兩個物體投射到視網膜的視像的大小相同,而看起來離觀察者的距離不同,那么看起來離觀察者較遠的物體就大一些。我們把這種關系稱為顯見距離假設或大小-距離不變性假設(size-distanceinvariancehybothesis)

(3)相對大小假設(relativesizehypothesis)Restle提出他的相對大小假設,他認為我們感覺到的物體的大小不僅依賴與物體在視網膜上視像的大小,而且還依賴于物體當時所處的視覺環(huán)境。物體相對所處的環(huán)境范圍越小,物體看起來越大。

2、其他錯覺(1)繆勒-萊耶爾錯覺(theMuller-Lyerillusion)(2)其他錯覺3、錯覺產生的原因(1)視覺的-視網膜的因素視覺的-視網膜的因素:指直接來自視覺系統(tǒng)的解剖或生理機制的影響因素,又稱結構因素,包括角膜和晶狀體等眼睛的視像形成機制所產生的畸變。(2)認知因素包括過去經驗、學習和注意。

圖片和漢字的激活水平及知覺干擾效應的比較摘要

研究使用8個殘缺水平下的圖片及其中文名(漢字雙字詞)為實驗材料,試圖比較圖片與漢字雙字詞識別激活水平的差異,接著比較二者產生知覺千擾效應的條件,并把二者產生知覺干擾的條件與英文單詞產生知覺干擾的條件進行比較。實驗一結果發(fā)現(xiàn),在材料較清晰的條件下,漢字雙字詞的命名成績高于圖片,表明漢字雙字詞的激活水平不比圖片低,但在材料很殘缺的條件下,漢字雙字詞的命名成績低于圖片。實驗二發(fā)現(xiàn)雙字詞和圖片在沒有事先學習情況下都產生知覺干擾效應,已有研究表明單個漢字無需事先學習也可以產生干擾效應,而英文單詞需要事先學習。因此,圖片和漢字的干擾效應與英文單詞的差別跟圖片、漢字的激活水平比英文單詞高有關。關鍵詞:圖片識別雙字詞識別激活水平知覺干擾效應殘缺刺激1前言知覺干擾效應是指更殘缺模糊刺激的呈現(xiàn)使部分殘缺模糊的同一刺激的識別更難。例如.在殘缺英文中一詞r._i__rop的補筆實驗中(答案raindrop,`雨點),先從更殘缺的碎片r____-p開始,再逐個添加raindrop中的字母直至r._i__rop完全呈現(xiàn),結果這種呈現(xiàn)方式下r-i--rop的補筆成績,比直接呈現(xiàn)r_i__rop的補筆成績差[1-4]。較早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模型叫競爭激活模型[5]。例如,Bruner和Potter[6]在模糊圖片識別實驗中報告了知覺干擾效應,認為先出現(xiàn)的模糊圖片激活了錯誤的假設,錯誤假設和隨后的正確假設競爭,干擾了對圖片的正確識別。1前言“失匹配假說[4]”則認為,首先單詞碎片中r----p過早的激活了靶詞raindrop的單元,即r----p和r-i---rop共同的正確假設,由此激活了正確假設模板raindrop,然后碎片r-----p和正確假設模板raindrop加以比較。由于二者差別足夠大.導致失匹配(差別覺察器被激活),正確假設因此被持續(xù)地抑制,這不僅使r一--p的補筆成為不可能,而且使隨后的:r_i___rop的補筆發(fā)生困難。

產生知覺干擾效應的條件和殘缺模糊方式是非常廣泛的。不管是以字母、還是隨機點為刪除單位的殘缺英文中單詞、殘缺線條圖片[1-5],以及鏡頭模糊圖片、隨機點覆蓋的圖片[6,7]、筆劃刪除的中單個漢字、高斯模糊的單個漢字[8,9],不管是命名作業(yè)[1-7,9](包括補筆作業(yè)),還是反應時作業(yè)「8],都可以產生知覺干擾效應。然而,圖片、單個漢字的知覺干擾效應和英文單詞的知覺干擾效應,有著很大的差別。例如,補筆之前不學習靶詞raindrop,r-i--rop的成績?yōu)?0%,不能產生知覺干擾效應,必須事先深入學習靶詞raindrop,使補筆成績提高,才會出現(xiàn)知覺干擾效應[1-4]。

以隨機點為刪除單位的殘缺英文單詞的實驗,也得到類似的結果[5]。圖片、單個漢字的實驗則不需事先學習,也會出現(xiàn)知覺干擾效應[5-9]。現(xiàn)有的競爭激活模型和失匹配假說還不能明確地解釋這一差別。我們猜測這一差別,跟英文單詞實際的激活水平較低有關。然而,還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例如,根據(jù)失匹配假說,被試可能對英文單詞特征的警覺性較低,需要更殘缺的起始刺激(如上述的r----p碎片),否則,不能“覺察”起始刺激和正確假設模板的差別,但這要求事先學習靶詞raindrop,才能使得更殘缺的r-----p碎片能夠激活正確假設raindrop。

因此,有必要直接比較圖片和英文中一詞、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