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西北藏區(qū)漢語方言的形成與使用從文化和認知視角看西北藏區(qū)漢語方言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方言為例
一、研究方言是西北藏族語言現象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藏語、蒙古語和回族。除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和寧夏外,少數民族地區(qū)和區(qū)級行政區(qū)面積較多,個別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行政劃分也較多。而事實上除了少數鄉(xiāng)、村級地區(qū)有單一民族聚居外,由于市場經濟的作用,文化交流的需要,很難找到有哪個自治區(qū)、自治州或自治縣是單一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共居的基本現狀,使得語言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雖然普通話是全國通行的語言工具,但在不同地區(qū)、不同范圍內仍以地方方言的使用為主,尤其是在非正式場合,方言更是占主導地位。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說當地方言有助于更為充分的交流,也有助于增強親和力和認同感。首先,深入研究方言可以為了解地域人群的語言使用風格、群體性格、社會風俗文化提供最為直接的參考,從而達到民族和諧共處和交流的目的。其次,研究方言的不同方面也可以為語言學研究提供實證,就本文所討論的內容而言,研究我國西北藏區(qū)漢語方言具有代表意義。西方語言學理論研究往往是建立在單個語種或者不同平行語種的基礎上,使得要么因為語系出發(fā)點的不同不能完整解釋漢語這一不同語系語言的語言現象,要么因為過于籠統(tǒng)而沒有經過特定環(huán)境下語言使用情況的實證,缺乏普遍性。中國西北藏區(qū)的漢語方言使用情況具有一定代表性,較為全面地體現了語言和民族、人文、社會等各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通過研究可以更好地檢驗和完善相關理論,做到“拿來主義”,為多民族地區(qū)語言現象研究提供一手資料。再次,從更小的語言適用范圍而言,作為三省交界地的甘肅省甘南藏區(qū)自古便是藏漢文化交融的中轉站,屬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前沿,特別是該地區(qū)的臨潭縣自唐代就有“茶馬古道”和“洮州旱碼頭”的美譽,在文化和經濟交流過程中語言使用情況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甚至制約,選取臨潭縣作為研究地域對進行西北藏區(qū)漢語方言的個案研究具有典型意義。本文將采取語言使用背景分析,語言現象分析和參考理論評價等步驟和方法,結合語言相對論,通過個案分析研究,最后總結得出西北藏區(qū)漢語方言使用的特征和所進行研究的普遍適用性價值,以期對該領域的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二、臨潭方言的構成文化臨潭方言也稱臨潭話,或者洮州方言,是“洮州地區(qū)藏、漢、回各民族融合的結果”(盧玉明,1994)。據《臨潭縣志》(1997:11-13)所載,臨潭縣古稱洮州,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歷來為中央政權的邊陲重鎮(zhèn)。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在這里繁衍生息,近代在縣東南地區(qū)的總寨、陳旗、石門等靠近洮河沿岸村莊先后出土了仰韶文化馬廠期、馬家窯期和繁榮發(fā)展的齊家文化等文物古跡,由此可以說明臨潭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人文積淀。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時期,洮州(現今的臨潭縣)地屬雍州地域,歷來為漢、藏、回等民族錯雜聚居之處。長期的民族融合和交流進程使得臨潭方言逐漸成形和發(fā)展,并具有了一定的歷史,這一點從臨潭方言的古詞語使用中可見一斑。如臨潭鄉(xiāng)間俗稱妯娌為“先后”(讀音為:xuanhou)這一詞來自于漢代的古語稱謂(敏春芳,2005)。在方言發(fā)展過程中,臨潭方言主要受到三個民族和三種文化的影響,但要說明的是,這里的三個民族和三種文化并非單純的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一種民族與文化的交織。在臨潭,文化是跨民族的,而同時民族也是跨文化的。三個民族分別為藏、漢、回。臨潭雖然自古就有除這三個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居住,但不論是從人口比例,還是從對方言形成的影響上,都是以上述三個民族為基礎的。正因為臨潭方言是當地多民族共通的語言,因而臨潭方言以漢語為主要語言來源,又夾雜有數量眾多的藏語口語成分,如在表達贊同認可時,一般都用到來自于藏語的“昂呀”一詞。而且,由于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因而在臨潭方言中還有諸如表示感嘆驚訝的“胡大”(回族宗教用詞)等宗教用語。另外,由于不同的民族傳統(tǒng),也出現了像“阿媽”、“阿包”等符合藏民族對母親傳統(tǒng)稱謂的詞語,這些詞在臨潭方言的不同使用場合中同時也可以表示驚訝、喜悅、質疑等多種含義。三種文化是指臨潭境內存在的以畜牧業(yè)(包括近幾十年發(fā)展形成的旅游業(yè))為主的草原文化,以農業(yè)為主的農耕文化,以小商品經濟為主的“買賣”文化等(陳東華,2007)。從文化角度看,這三種文化既是相對獨立的,在構成人群的劃分上又是交叉的。并沒有哪一部分人群固定不變的屬于某一種文化劃分。以“買賣”文化為主的回族人群,也會務農而同時屬于農耕文化;以草原文化為主的牧區(qū)藏族也會從事部分農耕生產,因而同時也屬于農耕文化。正是由于這種同一人群在文化上的多重歸屬,使得這部分人群所具有的文化特征相對復雜,在從事相關活動時也會體現出語言使用上的多種文化氣息。由上也可以看出,同一種文化,往往被兩個以上的不同民族所共享。這一方面說明了文化交流的頻繁,另一方面也能說明在臨潭,已具有了共同的文化組成部分。那么,作為文化載體的臨潭方言也就成為了各民族共有的語言形式。當然,臨潭方言雖然是當地各民族的共通語言,但在實際使用上也具有不同的人群特征。首先,臨潭方言是以漢語為主流語言發(fā)展起來的。從對傳統(tǒng)漢語的接受度來說,漢族較其他民族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其他民族,主要是藏族,由于受藏語母語的影響,不論是在漢語方言的使用上還是接受度上都不如漢族那樣徹底。由于受藏族語言的影響,臨潭方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漢語方言,經過數百年的發(fā)展,洮州方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音特點(盧玉明,1994)。因而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可以發(fā)現,藏族和漢族雖然都能說臨潭方言,但“說法”卻有所不同。藏族傾向于用藏語思維說臨潭方言,而漢族則直接按照臨潭方言的思維來講。所以,臨潭方言在趨于共通化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分化。不論是方言的分化還是同化都和語言區(qū)域的文化因素分不開(李如龍,1994)。三、臨潭方言的使用“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中的強勢表述,即“語言決定論”,雖然備受爭議和詬病,但其弱勢表述“語言相對論”卻引起了普遍關注?!罢Z言相對論”認為,思維相對于語言,語言不同的人,思維也不同(莫瓊,2010)。就臨潭方言來說,從形成過程到穩(wěn)定后的使用,也能找到一些“語言相對論”的影子。臨潭方言的發(fā)展形成。說到臨潭方言的形成,不能不談到臨潭當地人口的構成和歷史演變。上文已經提到,臨潭主要居住人群為藏、漢、回三個民族。從歷史上來看,這三個民族也并非自古就穩(wěn)定生活在臨潭境內。據《臨潭縣志》記載,現在的臨潭藏族主要來自于土著和移民。土著藏族歷史較為久遠。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甘南就是古西羌首領無弋爰劍建立的羌族政權的北塞重鎮(zhèn),而無弋爰劍則因最早將農牧業(yè)生產技術自秦地傳入青藏高原東部而著稱。隋唐時為藏族部落吐谷渾駐地,是漢居區(qū)和藏居區(qū)的交界地。唐時甘南大部在吐蕃轄區(qū),臨潭縣和卓尼縣一小部分屬唐洮州。由此可見,臨潭土著藏族是早期羌族的后裔。移民則較晚一些。歷史上甘南地區(qū)長期處于漢藏交界地,主要的民族遷移時間包括唐代吐蕃大舉進攻唐王朝,在這期間大量藏族移民來到了甘南地區(qū)?,F在臨潭境內的藏族主要是這部分移民過來的藏族后裔?,F在臨潭境內的回族和漢族大部分來自于移民。由于臨潭在中國歷史上屬于中央政權的邊陲,往往會有大批外來駐軍和隨軍移民。特別是明代所實行的戍邊屯田制度使得鎮(zhèn)守甘南地區(qū)的明朝軍隊在這里扎根繁衍生息,同時有相當一部分隨軍移民又和當地土著藏族通婚,從甘南農耕地區(qū)漢族至今仍保留明代服飾特征和部分地區(qū)藏民族在傳統(tǒng)習俗上和西藏藏族的不同就可以看出當時移民和通婚的痕跡。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逐漸形成的臨潭方言,不但帶有明顯的藏語用語和表達特點,同時還具有許多移民特征。自明代遷到臨潭的漢族和回族大部分來自于當時的江浙一帶,主要是南京。臨潭方言從而也就有一小部分江浙方言的殘余。臨潭話的形成體現了各個民族從語言,再到文化的一種靠攏和融合??上攵?在民族交融過程中,臨潭方言的主要使用人群藏、漢、回三個民族,為了日常交流是如何向同一方言靠攏的。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各民族必然會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影響,從而為了更好地交流,或多或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了解的語言信息越多,語言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也就隨之越來越多地為語言使用者所接受、認同,繼而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一種和諧的思維統(tǒng)一,形成獨特的地域特色?,F在的臨潭方言。在發(fā)展成為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方言之后,臨潭方言在現在的使用過程中也體現出了一種思維方式的承載。以臨潭方言中的泛指現象為例。在臨潭方言中,泛指現象基本上有兩類,一是指稱泛指,二是內容泛指。指稱泛指較為簡單,比如臨潭當地人在稱呼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時,會用“安(音)”,而不是直接稱呼其名或者“老婆”,“老公”之類,因為這樣稱呼,特別是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會有生疏感或者不好意思。這里面就體現出了臨潭人對內外親疏的界定。對內要避免讓與自己關系親近的人感到生分,對外則要盡量掩飾這種對本家和外人的區(qū)別對待,以免讓對方感到被冷落或者隔離。還有一種非人稱指代,如在說到某個不確定事物或者暫時不好表達的東西時,往往會說“奧給(音)”,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那個”,但較之更強調雙方都知道所指。這種語言實際上來自于不同語言背景人在交流時無法找到共同使用的詞匯,特別是藏族和漢族交談時,用以模糊指稱,因為藏語和漢語對同一個東西的稱謂是完全不一樣的。經過長期的使用,就形成了現在臨潭方言中的這種語言現象,這也是一種藏漢交流的語言佐證。內容泛指則較為復雜,包括引述他人話語和不置可否的回答兩種。比如,臨潭人在和別人討論某件事情時,往往在別人說完后會補充一句“奧薩就思(音)”。這句話原本是對對方所說的話表示認可的,相當于“那當然是”,但在臨潭方言中,根據談話人之間的關系、說話的氛圍以及答話方接下來要說話的內容,就會有不同的含義。在交談時,這句話通常表示贊同。但如果這是說這句話的人拖長音或者提高音調,則有可能表示相反的含義,類似于一種輕微的諷刺。有時,如果說這句話的人表現出在思考,那么,說這句話就很有可能只是為了應付對方,避免對方尷尬或者冷場,同時為自己接下來要說的話爭取時間做出最好的組織。另外,不同身份的在方言使用偏好上也是不一樣的。在臨潭,純正的臨潭方言使用者是長期居住在農村的人。他們不但頻繁使用方言中最具特點的詞匯,而且往往完整保留了方言的風格。久居農村的臨潭人所說的臨潭方言言語樸素,無過多修飾,但卻偏好使用比喻和諺語,習慣于用模糊表達方式和模糊思維,以便能最大程度上和談話人的思想和表述達成一致,引發(fā)認同感,上文提到的指稱泛指就是其中的一種語言現象。和他們交談時,往往給人一種言之無物,但又情真意切的感覺。相比之下,居住在城鎮(zhèn)的人群,特別是上班族在方言使用上更傾向于假如普通話因素,通常表現為語音語調是原汁原味的臨潭方言,但在名詞使用和事物描述上會出現很多普通話詞匯,與之交談一般都會有半洋半土的感覺,有時甚至有點咬文嚼字。這種現象也正好能說明語言使用者所受到的外在環(huán)境影響的程度。長期習慣于用某一種模式的言語會對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上述偏向于使用普通話詞匯的城鎮(zhèn)臨潭人,思維方式首先是一種對城市人群的模仿,繼而形成自身搖擺不定的思維習慣,時而思維活躍清晰,時而又傾向于模糊。四、共同方言的思維方式綜上所述,在多民族共居地區(qū),使用不同母語但又同時使用同一種方言的人在思維方式上是有差別的,但這種差別在方言不斷發(fā)展和被廣泛用于不同民族人群交流中趨于縮小,語言相對論并不能完全解釋操同一種方言但又以不同母語為主要使用語言的人的思維方式會不會或者為什么趨于相似。語言的使用只能影響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但并不是說使用語言不同,其思維就一定不同。宏觀而言,同一地區(qū)的不同民族人群在思維模式上是具有相似性的,這種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共同方言的影響。也就是說,方言的地域劃分更能體現出語言對思維的影響,但不是決定。本文所論證的主要觀點是,在多民族或者多種語言使用者的共居地,使用語言的不同并不意味著思維方式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產品推廣協(xié)議合同范本
- 冷庫維修合同范本正規(guī)合同
- 人行天橋合同范本
- 包頭購房合同范本
- 代理記賬收款合同范本
- 協(xié)議酒店合同范本
- 交錢合同范本
- 制作豪車合同范本
- 兩人合作開店合同范本
- 企業(yè)出租經營合同范本
- 項目保密工作實施方案
- (完整版)所羅門學習風格量表
- 商會成立籌備方案
- 電競產業(yè)園方案
- 隧道橋過渡段結構設計與分析
- 高甘油三酯血癥性急性胰腺炎診治急診專家共識2021解讀
-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擊行為預防-護理團標
- 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金剛經》課件
- 國際合規(guī)要求與企業(yè)管理
- 精密測量課程中的思政案例弘揚工匠精神助力科技強國
- 殘疾人就業(yè)服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