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辨析_第1頁
《論語里仁》辨析_第2頁
《論語里仁》辨析_第3頁
《論語里仁》辨析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語里仁》辨析

在解釋《論語》時,我們必須首先闡明《論語》中的語言。本文主要是對《論語》“里仁”篇中某些長期以來眾說紛紜的疑難詞語的解釋進行辨析,以探求《論語》的原意,并就正于方家。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4.1章)“里仁為美”中的“里仁”,長期以來存在著三種解釋:一是將“里仁”解釋為居住的地方有仁德風尚。朱熹《論語集注》:“里有仁厚之俗為美?!辈糠謱W者對此章的解釋和翻譯也沿用這種解釋。例如:烏恩溥在其著作《名家講解<論語>》將“里”解釋為里弄,即居民居住的地方。《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笔嵌寮覟槔?《管子·度地》:“百家為里”。由于時代和地區(qū)的不同,古代“里”的范圍大小也有差別。而將“仁”也是解釋為有仁德風尚,即在居民的里弄里,有仁德的風氣是最好不過的了。余國慶《論語今譯》翻譯為:“住的地方有仁德之風,才是美好的。”二是將“里仁”解釋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邢昺《論語注疏》:“此章言居必擇仁也。里仁為美者,里,居也;仁者之所居處,謂之里仁。凡人之擇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為美也。”其中“里”是指處所,借作動詞用。“仁”解釋為“有仁德的人”。金池主編的《<論語>新譯》中翻譯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睏盍x主編的《<論語>選評》和鮑鵬山的《鮑鵬山新讀<論語>》中也采用了這種解釋和翻譯。三是將“里仁”解釋為人能居于仁道,認為里即居,仁即仁道。這一解釋出現(xiàn)在錢遜的《<論語>讀本》中,但錢遜本人則在其著作中將“里仁為美”翻譯為:“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卑?將“里”解釋為“居住”,借用為動詞,這一點不存在爭議。而對于“仁”的理解,第一種解釋更合乎情理。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未必就一定能受其影響,如果居住地有仁德的人只有一人,而在所居住的地方我們所接觸的人則不止一人,而自己能否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就難下定論了。但如果所居住的地方有著濃厚的仁德風尚,不論何時都能受到影響,長此以往自然就能使自己變?yōu)橐粋€有仁德的人。所以將此段解釋為“孔子說:‘居住的地方有仁德風尚才美。如果選擇住處卻不居住在有仁德風尚的地方,怎么能說是明智呢?’”更為恰當。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4.5章)“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之”,長期以來存在著三種解釋:一是把“得之”解釋為“得貧賤”。錢穆《論語新解》:“若在己無應得此富貴之道,雖富貴,君子將不安處。若在己無應得此貧賤之道,雖貧賤,君子將不求去。”李澤厚《論語今讀》:“發(fā)財和做官是人們所愿望的;不用正當方法,得到了也不接受。貧窮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用正當方法,得到了也不去掉?!倍前选暗谩备臑椤叭ァ薄畈墩撜Z譯注》:“‘富與貴’可以說‘得之’,‘貧與賤’卻不是人人想‘得之’的。這里也講‘不以其道得之’,‘得之’應該改為‘去之’?!标爸恰墩撜Z》中認為“貧與賤”并不是人人想得到的,所以這句話的“得”字應當是“去”字之誤,意思是:貧窮下賤雖然是人人所厭惡的,但是,不用正當?shù)姆椒〝[脫它就不擺脫。而余國慶的《論語今譯》中認為:“得:根據(jù)句意,應該是‘拋棄’的意思。”將此句翻譯為:“(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用正當?shù)氖侄螔仐壦?。君子是不會擺脫的。”三是認為“不”字是衍文。在李零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中提到“孫欽善認為,第二次出現(xiàn)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字是衍文”,李先生沒有提出異議,可能是贊同孫先生的說法。不過如果“不”字是衍文,那么這里就是“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边@樣一來就改變了行文句式整齊對仗的結(jié)構(gòu),顯然不符合作品行文的一貫風格。而且相對于前一句而言,就改變了本章的深層的語義對舉的結(jié)構(gòu)。所以這種簡單的刪除“不”字來疏通文意,是不可取的。按,第一種解釋有悖情理。第一,世上有“得富貴之道”,沒有“得貧賤之道”。畢竟誰也不愿意身處貧賤,更就無“得貧賤之道”的說法。第二,“得富貴”有“正當方法”和“不正當方法”之分,“得貧賤”卻絕不存在“正當方法”與“不正當方法”之分。第三,即使有“得貧賤之道”,按常理人們也不會采用;更不會“用不正當方法”去“得貧賤”。第二種解釋雖然合乎情理,但是有改字解經(jīng)之嫌。余先生的解釋是根據(jù)句意來理解,“得之”則解釋為“拋棄貧賤”,在鮑鵬山和烏恩溥等人的有關(guān)《論語》的譯著中也是將“得之”解釋為“擺脫貧賤”,與余先生的不謀而合。第三種解釋的不可取之處已在上文提及,這里不再多論述。其實“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不以其道得之”,是承上文“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中的“不以其道得之”而來,意思相同,只是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安灰云涞赖弥?不處也”,是說“不用正當?shù)姆椒ǐ@得富貴,君子是不會居于富貴的。”其側(cè)重點在于“得到富貴”,當然也就富貴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是說“不用正當?shù)姆椒ǐ@得富貴,君子是不會擺脫貧賤的?!逼鋫?cè)重點在于“得到富貴”,也就意味著擺脫貧困了。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鄭汝諧《論語意原》曰:“圣人嘗言得矣,曰‘見得思義’,曰‘戒之在得’,曰‘先事后得’。得之為言,謂于利有獲也。兩言‘不以其道得之’,初無二意,若曰富貴固人之所欲,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得則可富貴矣,然君子不處此富貴也。貧賤固人之所惡,不以其道而有得焉,則不貧賤矣,然君子不去此貧賤也。”所以,“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不用正當?shù)姆椒ǐ@得富貴,君子是不會擺脫貧賤的。”此處的“得之”是指“(以擺脫貧賤)得到富貴”,“得之”的最終目的仍是著眼于“富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4.10章)“無適也,無莫也”中的“適、莫”二字,古注多歧,大體有三種解釋:一是把“適”讀為“敵”,理解為抵觸,“莫”讀為“慕”,理解為向往,“無適”“無莫”即沒有敵對,也沒有羨慕?!毒沤?jīng)古義》云:“古‘敵’字音作‘適’?!抖Y記·雜記》云:‘赴于適者’,鄭注曰:‘適’讀為‘匹敵’之‘敵’?!标爸恰墩撜Z》中認為“無適無莫”就是無所謂羨慕向往的意思,從邏輯上分析,既然“義之與比”是君子的行為專注,將“無適無莫”理解為做事不固執(zhí)比較恰當。二是以“適、莫”為厚薄?!妒?jīng)注疏:論語注疏》正義曰:“此章貴義也。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無擇于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與相親也?!薄盁o適無莫”即不分親疏厚薄。而陳國慶與何宏注譯的《論語》中雖然認為適為適應,依從;莫為不肯。但對此段的翻譯則采用的《邢疏》中的“厚薄”一解,即“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苯鸪刂骶幍摹?lt;論語>新譯》中雖將“無適無莫”翻譯為:“對人沒有厚薄親疏?!钡趯Α斑m、莫”的單字解釋時,則將適解釋為親近、厚待,莫解釋為疏遠、冷淡。三是將“適”讀為“敵”,以“適”為可,以“莫”為不可?!对鲰崱?“適,專也?!敝祆洹墩撜Z集注》:“適,專主也?!洞呵飩鳌吩?‘吾誰適從’是也?!?莫:不;不可。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適,可也。莫,不肯也?!?。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中認為:“適”是可以,“莫”是不可以,這話也就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18.8)的意思。今人對此章的解釋和翻譯也大多沿用這種解釋。例如:楊伯峻《論語譯注》翻譯為:“沒規(guī)定要怎樣做,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樣干。”余國慶《論語今譯》翻譯為:“沒有非干不可的,也沒有堅決不干的?!卞X遜《<論語>讀本》翻譯為:“沒有非這樣做不可的,也沒有一定不能這樣做的?!卑?第三種解釋更為恰當。第一種解釋從單字讀音上來釋字義,這是不符合漢字造字規(guī)律的,雖然有些近義詞的讀音相似,意思也能相通,但這畢竟不是通用之理,所以第一種解釋說服力不足。第二種解釋側(cè)重點在于君子對人的態(tài)度,解釋得過于狹義,因為事情是人做的,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其實就包含了對待人的態(tài)度。所以在孔子看來,君子做事只要符合道義就可以去做,并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對待天下的人和事,而是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怎么做合乎道義就怎么做。古今眾多學者雖然在對“適”與“莫”的解釋上存在差異,但在對此段的翻譯上都認為君子做事只要是合理,就無所謂可行與不可行之分。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4.18章)“勞”長期以來存在兩種解釋:一是“辛勤勞苦”。邢昺《論語注疏》:“勞而不怨者,父母使己以勞辱之事,己當盡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鮑鵬山《鮑鵬山新讀<論語>》中將“勞”解釋為“辛苦”,即將“勞而不怨”解釋為“辛苦也不怨恨”。烏恩溥《名家講解<論語>》中也將“勞而不怨”解釋為“任勞任怨”,即做事不辭勞苦,不怕別人埋怨。金池主編的《<論語>新譯》中也將“勞而不怨”解釋為“替他們操勞而不埋怨?!倍恰皯n愁;憂慮”。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勞,憂也?!畡诙辉埂?即承上文‘見志不從’而言,言諫而不入,恐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孝子但憂之而不怨其親也。《曲禮》曰:‘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芍^憂矣?!卞X穆《論語新解》:“勞,憂義。子女見父母有過,當憂不當怨?!蓖跻督?jīng)義述聞》:“勞,憂也?!畡诙辉埂?即承上文‘見志不從’而言,言諫而不入,恐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孝子但憂之而不怨其親也?!肚Y》曰:‘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芍^憂矣?!苯袢藢Υ苏碌慕忉尯头g也大多沿用這種解釋。例如:楊伯峻《論語譯注》翻譯為:“雖然憂愁,但不怨恨?!庇鄧鴳c《論語今譯》翻譯為:“內(nèi)心憂慮,但不怨恨。”錢遜《<論語>讀本》翻譯為:“雖然憂愁但不怨恨?!卑?“勞”解釋為“憂”為宜。如果按照第一種解釋,那么就像鮑鵬山《鮑鵬山新讀<論語>》中將“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解釋為“對父母恭恭敬敬不違背他們;辛勞而不怨恨?!币簿蛯⒋司涞木湟夥譃椤笆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與“勞而不怨”兩層。而此章是孔子圍繞“子女如何對待父母之過”來發(fā)表看法的。子女的態(tài)度應該是:第一,“事父母幾諫”。意思是“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勸諫他們”。幾(jī)是“微;輕微”。這里指委婉。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于父母?!惫湃苏f:“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瞞?!薄抖Y記·檀弓》,就是說“侍奉國君可以毫無保留,犯顏直諫;侍奉父母就不一樣,只能委婉勸諫?!钡诙?“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薄爸尽笔切闹?意見。意思是“如果父母不聽從自己的勸諫,仍然要尊敬而不違背他們”。第三,“勞而不怨”。如果父母不聽從自己的勸諫,子女雖然感到憂傷,但不能怨恨父母。關(guān)于孔子這樣袒護父子關(guān)系的原因,李澤厚說得好:“在傳統(tǒng)中國,父子一倫是基礎(chǔ),頗不同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