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匯編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1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zhàn)好幾回合后,終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xiāng)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口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請告訴孩兒你們在哪里吧。”說完劉邦把紙片向天空中一擲,紙片隨風飄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2
一、關于清明節(jié)氣的由來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
“清明節(jié)”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jié)氣。清明節(jié)氣共有15天。作為節(jié)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jié)”、“禁煙節(jié)”。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二、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這是一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蘇醒過來,兒孫們一陣驚喜。
這是一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清明樹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后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里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發(fā)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一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戰(zhàn)數載音信全無。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然而,找到的卻是一件手工縫制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一枚閃光的勛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xiāng)。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一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一座墳凸現在大巴山中一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凄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一年,從沒間斷。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一年見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一定會來的。我說過你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你,你并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連咱們的兒子都當爺了。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你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火紙漸漸燒盡,紙灰隨風輕輕飛升。
這個無雨的清明,一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jié),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一座新墳。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3
清明節(jié)是什么意思
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演變成民間節(jié)日的節(jié)氣之一,面對這么好的氣候,人們的各種活動也花樣出新,因此給清明增加了許多文化內容。清明節(jié)尤與寒食節(jié)聯(lián)系緊密。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童年流亡在外19年,大臣介之推隨其在外,晉文公饑餓難耐時,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給晉文公充饑,這就是古代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后來晉文公得勢,封臣賞將,卻未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不計名利地攜母隱居于山西綿山之中。不久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晉文公深感不安,并親自率眾前往綿山尋覓,卻未見其蹤影,為了讓介之推出山,晉文公命令焚山,三日后火熄,見介之推與其母相擁死于老樹下,晉文公萬分悲痛,厚葬了介之推,并將綿山改名介山(因而山西有了“介休”這個地名)。他下令從火燒綿山的那天,即清明前一天開始,全國上下禁煙火三日,家家戶戶吃冷食,并修寺廟以紀之。東晉《鄴中記》載:“并州之俗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更是盛行于各地?!杜f唐書·玄宗記》載:“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編入五記,永為恒式”。宋代規(guī)定從“寒食”至“清明”祭掃墳墓三日。這樣清明、踏青、祭祖、寒食幾個節(jié)都交叉活動。
清明節(jié)的活動內容此時已超出了農時節(jié)令的范圍。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清明節(jié)暮春三日,人們祭祖掃墓與野外郊游同時進行,一炷心香祭先祖,一捧黃土培舊墳,儀式完畢,大家將所帶食物圍坐分食,而后,采新草,折新枝,盡情踏青,故又日“踏青節(jié)”。杜甫《清明》詩說“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宋代著名畫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是i一分形象地描繪了當時東京人們到郊外掃墓踏青時的情景。清明時節(jié)還有射柳、拔河、FA鞠、撲蝶、放風箏、打秋千、斗一雞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清明節(jié)分為三候?!俺鹾蛲┦既A”,桐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微風中飄來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岸蚰档とA”,這時節(jié)國色天香象征富貴的牡丹花盛開了,咤紫嫣紅,姚黃魏紫,爭奇斗艷,尤以河南洛陽的牡丹最為出色。當地舉辦了洛陽牡丹節(jié)供游人欣賞。“三候虹始見”,清明節(jié)過后,雨量有所增加,空氣潮濕時雨后空氣中水氣含量較高,在明朗的陽光照耀下映出七色彩虹,給本已繽紛多彩的大地又增添了美麗的風景。
清明起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碧崞鹎迕?,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清明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p>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jié)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jié)有關。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jié)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jié),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jié)為禁煙節(jié),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p>
由于寒食節(jié)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jié)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huán)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jié)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jié)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jié)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zhàn)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xiāng)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jié)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jié),由于清明距寒食節(jié)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卑拙右滓灿性娋湔f:“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guī)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jié)一起放假。這項規(guī)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jié)日的色彩。
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
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七、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八、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九、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做“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4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而說到清明節(jié),首推便要說起介子推的故事。
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姬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姬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陸陸續(xù)續(xù)地離開他自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不離不棄的追隨他,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
據《韓詩外傳》記載,有一年姬重耳一行人逃到衛(wèi)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姬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姬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中農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姬重耳餓暈了過去,為了讓姬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給姬重耳食用。當姬重耳吃后康復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姬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十九年后,苦盡甘來的姬重耳回晉國做了君主,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當初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大加封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當初介子推為自己割股充饑的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登門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仍然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于是,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不如縱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率眾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對著介子推的遺體悔恨交加的不住哭拜,恍然發(fā)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的樹洞,洞里好象還有什么東西。晉文公掏出一看,居然是片衣襟,上面卻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感動的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的將血書珍而又珍地放入自己袖中。然后晉文公差人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晉文公親手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傳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柳樹前,珍愛地掐下了一段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將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將為介子推祭掃的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5
一、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談到清明節(jié),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椎。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椎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椎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椎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椎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椎,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椎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歷屆考編試題及答案
- 單詞認讀測試題及答案
- 確保設計成果一致性的國際商業(yè)美術設計師考試實施方案與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廣告師考試信息獲取技巧試題及答案
- 對應課本測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助理廣告師考試知識應用分析試題及答案
- 助理廣告師考試中的創(chuàng)意思考與活動設計試題及答案
- 專科工程地質試題及答案
- 如何提高紡織品檢驗的效率與準確性試題及答案
- 江門中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全國各省市郵編對照表
- 行政區(qū)域代碼表Excel
- 《試種一粒籽》第1課時示范課教學設計【部編人教版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 YS/T 837-2012濺射靶材-背板結合質量超聲波檢驗方法
- 燒烤類菜單表格
- DB11∕T 583-2022 扣件式和碗扣式鋼管腳手架安全選用技術規(guī)程
- 酒水購銷合同范本(3篇)
- 海康威視系統(tǒng)圖標
- 印染廠管理手冊
- 保潔服務崗位檢查考核評分標準
- 《字體與版式設計》教學課件(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